第一篇:山东科技大学普通地质学2008年考研试题
(每题15分,共150分)
一、何为地质作用?有哪些特点和研究方法?
二、叙述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
三、怎样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四、在野外如何判断褶曲和断层的存在?
五、“海底扩张”怎样论证了“大陆漂移”?
六、叙述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及产物?
七、叙述河流的演化。
八、何谓“喀斯特”,有哪些影响因素?
九、基岩海岸常见哪些海蚀地貌?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十、常见哪些人为地质作用,会造成何种恶果?1
第二篇:2011年南京大学普通地质学考研试题
南京大学2011年考研普通地质学真题
一、填空30分
1.地质历史上五次生物大灭绝2.变质作用分类
3.影响岩溶五因素4.四大地震带
5.变质岩的两大特征6.风的搬运方式
二、名词解释及对比(30分)
1.河流下蚀与溯源侵蚀2.转换段层与平移断层
3.倾斜褶皱与倾伏褶皱
三、简答题(30分)
1.滨海带沉积特征2.浅海带沉积特征
3.河流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形成条件
4.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的特征
5.冰碛岩与冰水沉积岩的特征
四、分析题
1.分析一张地质剖面图(比较复杂)是夏邦栋版参考书课后一个图,好像是地质年代那一章节的(20)
2.同样是一张剖面图 是以前考过的图 好像是08年考得 不过问题似乎变了(20)
五、论述题(选作一个20分)
1.论述地质学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
2.结合实际,论述地质学思维方法
第三篇:山东科技大学煤矿开采学2008年考研试题
一、简答题(共7小题,每小题8分,共56分)
1、阶段内划分有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2、矿井巷道分那几类?并举例说明。
3、选择采煤方法应考虑哪些因素?
4、选择开拓延深方案的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5、采煤作业规程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6、正确合理的准备方式应遵循哪几项原则?
7、矿井技术改造的目的是什么?其内容包括那几个方面?
二、论述题(共4小题,共54分)
1、试述下山开采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条件。(14分)
2、论述倾斜长壁采煤法的特点及使用条件。(14分)
3、论述采区设计的依据、程序和步骤。(12分)
4、论述如何确定合理的采区走向长度。(14分)
三、绘图说明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绘图说明普采面单体支架布置方式的种类和特点。
2、绘图并说明开采水平大巷布置的种类及特点。
3、绘图说明回采顺序的几种方式和应用情况。
4、绘图并说明单一走向长壁采煤法的主要生产系统。1
第四篇:2009-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考研试题
200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普通地质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5×6=30):将今论古 风棱石 岩浆 矿物层理
二、判断题(10×3=30):重力异常知识、有关地热流的概念、球形风化的理
解、倾向走向的关系、地震震级与烈度的概念。
三、读图或简述(1、3、4每题20分,第2题30分):
1.指出图中褶皱的基本类型,从左到右指出褶皱要素。
2.试述地震波的传播途径及其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试述岩溶地貌的影响因素及主要的岩溶地貌。
4.岩石的酸度分类及对应的浅成岩、深成岩、喷出岩的名称。
2010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6*5=30分)
石笋解理可燃冰产状变质作用线理
二、简答题(3*20=60分)
1、风化作用的类型;
2、河流阶地的成因及研究意义;
3、地震的成因及地震震级及烈度。
三、论述题(2*30=60分)
1、地震波的传播途径及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2、基沿海岸的发展及地貌。
201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普通地质学试题
一,简答题:1~8题 每题12分。
1.地球科学(地质学)的主要研究目的。
2.风的地质作用发育的地理位置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3.海底地形单元的划分和海洋环境分区。
4.河流侧方侵蚀作用的过程及其侵蚀地形。
5.风化作用的类型及其作用方式。
6.地下水的运动特征和岩溶地形的分布特征。
7.冰期,间冰期的含义和地史时期发育的主要冰期年代。
8.浅海区的主要化学沉积。
二,论述题:9~10题 每题27分。
9.阐述地球的圈层系统及其与内,外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
10.阐述板块运动与岩浆运动作用,变质作用,造山作用和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1普通地质学“这是我记在答题卡后面的原题,好好复习,祝你成功。
第五篇:普通地质学总结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改造、地球形成与演化历史以及地球表层各种作用、各种现象及其成因的学问。
内力:以地球内热为能源并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内部,岩浆作用、构造作用、地震作用、变质作用、地球个层圈相互作用
外力: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作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风化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各种地壳表层载体的剥蚀作业、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青藏高原,西北黄土高原,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云南澄江动物群,辽西热河动物群,陆相生油盆地,滇黔桂喀斯特地貌,华南花岗岩
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用质量分数表示,地壳中:氧45.2%硅27.2%铝8%铁5.8%钙5.06%镁2.77%钠2.32%钾1.68%,共98.03% 解理:晶体抽到外力打击时能哦股沿着一定结晶方向分裂成为平面(解理面)的能力 端口:矿物受打击后所形成的、不沿固定结晶方向的破裂面,总是不平坦的 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
岩浆:含有挥发性成分的高温硅酸盐为主的熔融体。超基性岩浆,小于45%,基性岩浆,45%~52%,中性岩浆,52%~65%,酸性岩浆,大于65% 中心式喷发:喷发沿地壳中的管状通道发生,常形成火山锥者
裂隙式喷发:岩浆喷发沿地壳中的巨大断裂发生,不形成明显的火山锥者
泛流是指平铺式的流动铺开,泛流玄武岩就是泛流式喷发形成的玄武岩,一般就是形成平平的玄武岩层。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洋脊火山带、红海沿岸与东非火山带 侵入作用:深层岩浆向上运动,侵入周围岩石,在地下冷凝、结晶、固结成岩的过程 侵入岩:侵入作用形成的,被周围岩石封闭起来的岩浆固结体 围岩:包围侵入体的原有岩石
火成岩的结构:火成岩中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大小、形态及晶粒间的相互关系,反映岩浆结晶的冷凝速度、温度、深度
火成岩的构造:火成岩中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大小及相关关系。形成条件和环境的反映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的因素是大气(大气成分是许多地质作用得益发生的物质因素;大气圈是生命的保护层;由于大气圈的存在地球表面才具有适宜的温度;风的作用)、水(水圈中各部分水体是相互联系和转化的;水是重要的外动力因素;水是构成生命的物质)、生物(生物是形成煤、石油、天然气及石灰岩、硅质岩、磷块岩等矿产和岩石的物质之一;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岩石起着破坏作用)
科里奥利效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运动,包括水的运动,同样都会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而发生偏转,其偏转方向在北半球者向右,在南半球者向左
沉积岩: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作用、生物物质、宇宙物质等,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层理(成岩性),波痕(沉积介质动荡的标志),泥裂(确定岩层的顶、底面),缝合线(判断层面),结核,印模和重荷模(沉积变形构造,只见于碎屑岩层)
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硅质岩;铁、锰、铝、磷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 变质作用:岩石基本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构造的变化,形成新的结构、构造(和/或)新的矿物与岩石的地质作用
因素:温度(地热、岩浆热、地壳岩石断裂)、压力(静压力、流体压力、定向压力)、化学活动性流动 角岩、斑点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矽卡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
基体:混合岩中的变质岩,一般是变质程度较高的各种片岩、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石,颜色较深
脉体:变质岩中由外来的或内生的熔体和热液注入、交代而新形成的长英质(石英、长石)岩石,颜色较浅。(长英含量极高时,形成混合花岗岩)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演化P68 相对地质年代:地址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切割律或穿插关系 绝对地质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时间
标准化石:具有演化快速、特征显著、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等特征的化石。(鉴定地层的年代)
切割律:对相互交切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而言,被切割者老于切割者;对具有包裹关系的两地质体而言,被包裹者老于包裹者 国际地质年代表P74 生物大爆发:寒武纪初期,此时间段之前,主要生命形式是较低等动物,此时间段大量海洋无脊椎动物突然涌现,小壳动物群繁盛,紧随之后的是澄江动物群生物大灭绝:奥陶纪末期,泥盆纪后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
正是生物大爆发和生物灭绝时间的出现,使显生宙地球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使生命繁衍和生物地质作用成为可能,使标准化石与标准化石带种类繁多且全球广泛发育,使人类的诞生和显生宙地质演化史的标准编年成为现实。
构造地震,断裂地震,地下岩石突然发生错断所引起。火山地震,火山爆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所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地表发生塌陷引起的地震。
纵波,推进波,P波,质点做前后运动,物质呈疏密交替,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一致,速度快,破坏性较弱。横波,剪切波,S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垂直,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破坏性较强。面波,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沿面传播,波长大,振幅大,波速比横波小,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尼地震带,洋脊地震带,陆内变形带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点。等震线:同一地震在地面引起相等破坏程度的各点连线。地震序列:发生在同一地质构造带或同一震源体内,具有成因联系的一系列地震。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12级。地震震级:衡量地震大小的一个量,地震的基本参数,通过测量地震波中的某个振相的振幅来获取。地震图:由地震仪记录下来的振动曲线构成的图件。地震仪:记录地震波的仪器(能够指示地震发生的时间、不同性质地震波所达到的时间和振动强度等一系列信息)。
岩层产状要素:走向(层面与假想水平面交线的方向,标志着岩层的延伸方向)、倾向(层面上与走向垂直并指向下方的直线,称为倾斜线,水平投影所指的方向)、倾角(层面与假想水平面的最大交角)褶皱:岩层受力变形产生的一系列连续弯曲。背斜;向斜。褶皱识别P106 根据轴面产状:直立;倾斜;倒转;平卧。横剖面:扇形;箱形;单斜。枢纽产状:水平;倾伏。长宽比率:线状;短轴;弯与盆。组合方式:复背斜与复向斜;隔档式与隔槽式。根据相对滑动方向: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断层走向与被断层走向:走向断层、倾向断层、斜向断层。组合形式:地垒、低堑。特殊类型:低角度正断层。断层识别P110 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岩石性质与生物演化连续而渐变,沉积作用没有间断。假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一致,分界面是沉积作用的间断层(剥蚀面)。不整合接触:相邻的新老地层产状不一致,其间有剥蚀面想分隔。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P120第10题
大陆漂移说:距今3.6~2.5亿年前的石炭纪-二叠纪,地球表面有个统一大陆,称为联合大陆,从2亿年前的侏罗纪开始,联合大陆被分裂成若干块体,并各自漂移,最终变成现今的洋陆布局。(主导思想正确,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大陆漂移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海底扩张说:①洋底不断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分离,分裂成的两半分别向两侧运移,洋底不断扩张。同时,老的洋底随对流圈在海沟处潜没消减。这种过程持续不断,因而洋底不断更新。②洋底扩张速度平均每年数厘米,3亿~4亿年洋底便更新一次。③洋底扩张表现为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之上运动,起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④洋脊轴部是对流圈的上升处,海沟是对流圈的下降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导致大陆的分裂和新生大洋的开启。
深海钻探,海底最老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且从洋脊轴部向两侧,岩石年龄一次对称逐渐变老。此结果和根据海底地磁条带建立的海底磁性地层年龄非常一致。
板块构造含义:岩石圈分裂成许多巨大块体——板块,他们驮在软流圈上做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
离散型边界,聚敛型边界(俯冲;碰撞),剪切型边界
物理风化(热胀冷缩,冰劈作用,层裂,盐分结晶的撑裂作用);化学风化(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
三类风化相伴而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物理风化能扩大岩石的空隙,使岩石碎裂,增加表面积,有利于水、大气以及生物的活动,促进岩石的化学风化;而化学风化则改变了矿物和岩石的性质,进一步破坏岩石的完整性和坚固性,为物理风化的深入进行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生物风化与物理及化学相伴相随。P156第2题
下蚀,底蚀,河水垂直向下侵蚀、加深河谷的作用。(侵蚀基准面)
旁蚀,河水冲刷河道两侧以及谷坡,使河床左右迁徙,谷坡后退,河床及谷底加宽的作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弯道发展,河谷变宽,横剖面由V变U直至碟形)
溯源侵蚀,河流向其源头方向侵蚀而加长的作用。(由小变大,由短变长,由单一的河流连结而成同一的水系)河流侵蚀作用:河流侵蚀其流经的岩石与沉积物的过程。
河流沉积作用:河流的溶运物及部分悬运物,往往要待搬运入湖、海以后,通过湖、海水的作用才会发生沉淀。河流底运物及部分悬运物可通过侵蚀、沉积的反复过程不断想河口方向移动,并在河谷的适当部位最终沉积下来。
大陆冰川:面状展布,山岳冰川: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地带的山谷之中(冰斗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山麓冰川)
剥蚀作用/刨蚀作用(挖掘作用;磨蚀作用);搬运作用: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坠落冰面的岩块一并冻结在冰体中向前搬运;沉积作用(原因:冰川消退、融化,搬运物数量增加,塑性降低,搬运能力减弱)冰川作用: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发生,冰雪覆盖面积迅速扩大。透水层:空隙大,水能自由透过的岩石层。隔水层:空隙细微,含水,但难于透过水的岩层。含水层:饱含地下水的透水层。
地下水面或潜水面是饱水带的顶面。此面以上为包气带。包气带中充填有空气,液态水不饱和,不能自由流动。此面以下为含水层。P192图
泉是地下水的天然排泄口。水流具有向上运动能力者为上升泉。水流仅受重力驱使而向下运动者为下降泉。包气带中如有局部性隔水层存在,其上覆透水层中可以蓄有局部性饱和水,这种水称为上层滞水,是局部性水源。
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的饱和水称为潜水。
位于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承压水,有向上运动的能力。孔隙水,裂隙水……
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水向大陆漫进,海岸线向陆地迁移。海退:海平面下降,海水后撤,海岸线向海一侧迁移。
构造湖、火山口湖、河成湖、冰川湖、海成湖、溶蚀湖、陷落湖、风蚀湖、堰塞湖、人工湖、冰盖湖 沼泽:陆地上潮湿积水、喜湿性植物大量繁殖并有泥炭堆积的地方。(湖泊沼泽化,海岸带沼泽化,河流泛滥地沼泽化)
泥炭:沼泽中典型沉积物。温度与压力不断增加条件下,可转变为褐煤、烟煤直至无烟煤。我国主要成煤期: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新生代。
荒漠:年降雨下雨250mm或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地区(气候干燥)。沙丘:横向沙丘、纵向沙丘、新月形沙丘、星状沙丘 黄土:粉砂为主的第四纪沉积物(典型黄土是风成的)板块运动:崩塌、滑坡、泥石流 防治措施:预防、预警、治理
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通过对月震震波的研究发现月球具有层圈构造。月壳、月慢、内核
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周围事物——大气、水、土地、岩石、矿产、森林、山脉、动物和植物等的总称。地质环境:指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科学技术研究可及的岩石圈之总称。
城市地质学;灾害地质学;资源地质学;废物处理地质学;医学地质学;旅游地质学;军事地质学;环境法规 人为地质作用: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地下水污染、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诱发地震、矿产资源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