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黑龙江继续教育高校教师思考题题目
高校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试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新思路?
2.浅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3.新时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什么为新内容?
4.如何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第二篇:2014黑龙江继续教育高校教师思考题
高校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以“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首先,在设计理念上要
明确分类体系和标准的指引性、多元化和适应性。其次,在具体问题上要格外关注两种分类。一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分类。(2)以“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转变。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而构建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评价方式是解决当前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不足问题的关键路径。具体而言,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方式重点需要注意以下两点:,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进行分类评估和吸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以体现多方利益诉求,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方式提高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与素质。(3)以“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首先,只有使“学术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与市场的关系。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去行政化主要是去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防止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而不是去必要的行政管理,更不能动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1)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增加“功能”释放的机会经济因素是解决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根本因素。因为只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有效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应用平台,也才能促进人们娱乐消遣。(2)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夯实市场基础。(3)健全就业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权益得以平等合法实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使高等教育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充分释放,需要完善的法规作为保障。(4)消除人才流动壁垒,实施岗位管理,促进毕业生在职业发展中实现“人岗匹配”(5)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救急思维”,着力高等教育规划,宏观把握人才的供需关系科学的规划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导向作用。(6)深化高校课程及教学的内涵和理念,提升毕业生“就业力”。(7)引入“经济手段”,构建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多元化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对促进个体功能的持续释放具有重要作用。(8)加大工资福利政策向西部、基层的倾斜力度,降低毕业生就业的机会成本.西部和基层人才缺乏的实际,已经影响其发展。而东中部人才持续拥挤也加剧了当地社会压力和人才浪费问题。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1)20世纪各种社会思潮蜂起蝶涌,在“潮起潮落”之际,经济学成为显学,其思潮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教育尤其是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高等教育更受其影响,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卷入国家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问世,使得世界各国都将教育看作是一个国家强国战略的根本。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促进本国发展。中国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更是将经济学原理用于教育决策,例如,扩张高等教育以拉动内需,评估高校发展主要看效率,提倡教育产业化等等(2)除了以上从纵向上影响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神学思潮、启蒙思潮和经济学思潮以外,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思潮,正在从各个侧面影响着当下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其中,全球化浪潮、绿色环保运动、新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新资本主义、新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彼此混战,相互咬合,形成了一个无形而强有力的巨网,遮蔽或彰显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这一不正之风大多发生在那些被动执行课改的区域和学校。当课改的内在动力不足时,一方区域也好,一所学校也罢,为了迎合或讨好上级,势必会选择做那些表面文章,做形式大于内容的事情,其结果也必然使课改出现“夹生饭”。
(2)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拿来主义本身没有错,问题是盲目跟风,只关注经验本身,而忽略了经验背后的核心精神,只关注别人,而忽略了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的研究,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盲目拿来主义的结果是,原本好的经验却学得四不像或者水土不服。(3)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课改不是一场运动,“慢”实际上是一种“快”。今天的课改需要强力推进,更需要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刹住课改的跃进之风,才会走得更远,更从容。(4)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 创新成就了课改,而盲目创新却正在扼杀着课改。课改需要创新,但拒绝伪创新,更不能陷入创新的泥沼,在创新中迷失方向。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教学资源建设要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从教学主体来说,按照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整合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发挥教学主体的科研特长,设计教学内容,推动团队授课。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说,教学资源建设的精品意识还应当注重探索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团队教学、教学信息化的系统探索,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提供可靠的品质保障。从教学平台建设看,突破教室为授课主要场所、固定上课时间的传统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方式变化的新趋势。(2)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是强调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从教学资源共享意识的突出看,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强化双向的资源共享意识。进一步,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拿来的阶段,各高校必须要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如果你只满足于从外拿来优质的教学资源,而不能推出优质的教学资源,这意味着在未来的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你将失去话语权,失去必要的竞争力,失去吸引学习者的基本条件.教学资源的共享还应当进一步突出学习范围的社会化。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有: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以下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和直接参与者,课程改革只有获得教师的认同,教师才会把课程改革的价值理念内化,并付诸于实践。(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在进行课程改革时,首先要充分分析教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等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之间的距离.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发展计划,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向老师们提供在国内外知名学校进行在职短期或长期深造、培训、发展的机会,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及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4)改革考评制度促发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不仅要向教师提供进一步深造、培训的机会,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还要健全学校的评估、考评机制,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试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新思路?
(一)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心理研究、心理咨询的本地化进程,立足中国本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际,形成结合国际先进水平的、符合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二是要强化对象研究。三是要加强方法研究。
(二)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首先,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网上传播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内容,真正能够使互联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大学生交流与互动的纽带。其次,要重视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协作,联合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宜的服务。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自律与他律,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自我管控、自我教育为主,他律与外部教育为辅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四)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是二者能够相互结合的根本。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的重中之重。
2.浅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德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一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德育理念,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二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德育充分体现了德育的实践性原则。(2)高校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导向和核心内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我国教育的重心,德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德育功能的完善与彰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有机统一于“育人”的根本目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德育目标逐步落实的渐进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契合关系。(1)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样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目标的一致性是双方相互融合的大前提。(2)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同质性。二者都是文化形态的一种,因此二者具有文化同质性,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内在基础。(3)高校
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功能互补性。
3.新时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什么为新内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同时,还创新性地提出了 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对我国的价值观做出了规范。(2)强调理想信念教育。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进行理想教育,就是要使人们把共产主义理想内化为个人理想,树立共产主义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所以与理想教育相比,信念教育更加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共产党的这种坚定信念普及和推广,成为全体大学生的一种精神品质。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很大,如果没有理想和信念,这种压力只能够成为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而不可能转化为奋斗的动力。所以,高校要开展信念教育,尤其是要将信念教育与大学生当前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相联系,从实现个人理想上升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
4.如何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补充对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高校应将环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直接纳入教学计划,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适当补充社会教育知识,如运用各种宣传媒体普及生态环境知识.(2)知识传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生态道德行为。在课堂教学中,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固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但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则更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直接唤起生态伦理良知,并能使其责任感和价值观发生质的飞跃。
(3)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渗透。显形教育主要是以直接的、外显的、明确的方式影响学生,而隐形教育则主要是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影响学生。因此,学校教育应在重视显形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针对性的同时,善于把教育意图、目的深藏在与之相关的内容与形式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育的境地,从而产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第三篇:2014年黑龙江继续教育高校教师思考题
高校教师思考题
第一次作业:
(本次作业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1、2、3、4题,中高级职称学员答3、4、5、6题)
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20世纪各种社会思潮蜂起蝶涌,在“潮起潮落”之际,经济学成为显学,其思潮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教育尤其是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高等教育更受其影响,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卷入国家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促进本国发展。中国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更是将经济学原理用于教育决策,在努力使高等教育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夸张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这种夸张在一定程度上掩蔽甚至抑制了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使大学沦为商品经济的一部分,丧失了大学“学术自由”和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生活典范的品格,但我们仍然能看到经济学思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2)除了以上比纵向上影响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神学思潮,启蒙思潮和经济学思潮以外,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思潮,正在从各个侧面影响着当下高等教育的功能翻译。其中,全球化浪潮,绿色环保运动,新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新资本主义,新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彼此混战,相互咬合,形成了一个无形而强有力的巨网,遮蔽或彰显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1)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
这一不正之风大多发生在那些被动招待课改的区域和学校。当课改的内在动力不足时,一些学校为了迎合或讨好上级,势必会选择做些表面文章,其结果也必然使课改出现“夹
生饭”。
(2)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
这些年,高等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不少课改典型,各种经验可谓此消彼长,于是,各地掀起了典型学习之风,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有人采取拿来主义,盲目照抄,不知变通,拿来主义本身没有错,问题是盲目跟风,只关注经验本身,而忽略了经验背后的核心精神,只关注别人,忽略了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的研究。
(3)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
快是这个时代的生活节奏,也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符号。经济发展要快,交通工具要快,课改推进也要快,快速启动,快出成果。今天的课改要强力推进,更需要脚踏实地,不浮躁,不功利,刹住课改的跃进之风,才会走的更远。
(4)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
创新成就了课改,而盲目创新却正在扼杀着课改。第一批课改探路者敢为天下先尝到了作为后来者如果依然去复制,可能是没有出路的。于是,创新成了作秀,也可能造成更多的课改假象。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
教学资源建设必须要提出精品意识。教学资源建设要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
从教学主体来说,按照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整合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发挥教学主体的科研特长,设计教学内容,推动团队授课。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来说,教学资源建设的精品意识还应当注重探索教材建设、课程设计、团队教学、教学信息化的系统探索,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提供可靠的品质保障。从教学平台建设看,突破教室为授课主要场所、固定上课时间的传统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方式变化的新趋势。
(2)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
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是强调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从教学资源共享意识的突出看,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强化双向的资源共享意识。从高等学校的未来发展看,随着大学生生源的逐年减少,高等学校的功能必然要进一步调整。因此,教学资源的共享是适应社会变化、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举措。
(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和直接参与者,课程改革只有获得教师的认同,教师才会把课程改革的价值理念内化,并付诸于实践。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从自我做起。
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改革不只是技术的工作和行政手段,必须关心教师对创新的认同感,情绪和理解。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应该是教师能够做到也愿意去做。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在改革中教师主观能动作用是否得以发挥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发展,提升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课程改革中无论是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还是课堂教学手段方式的转变都需要教师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时,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发展计划,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及教师课程改革的参与能力。
(4)改革考评制度促进教师课程改革的主体意识
健全学校的评估,考评机制,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将教师完成教学职现和任务的情况作为业绩考证的主要内容。而且要通过学生评课的方式进行。
第四篇:黑龙江2014继续教育专业作业高校教师思考题
黑龙江2014继续教育专业作业高校教师思考题
1.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答:
以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引领高等教育结构优化
首先,在设计理念上要明确分类体系和标准的指引性、多元化和适应性。解决同质化最根本的目的是构建一个多样化且高效的高等教育体系,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合理定位走特色发展之路。除了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属性和教育规律,还要创造一种能够促进高等学校之间保持适度竞争的开放性环境,同时还应具备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着的新情况的动态调整能力。
其次,在具体问题上要格外关注两种分类。一是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分类。两者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专业内涵、服务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应尽可能明晰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及其内部高等职业教育的边界。二是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分类。在鼓励民办高校多样化发展的同时,也有必要对其作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区分,通过实施不同的政策管理、资源配置和评价标准,促进民办高校以提高质量、特色创新为目标进行良性竞争。以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培养方式转变
第一,树立多元化的人才质量观进行分类评估。如今,高等教育形态、结构的多样化必然产生人才培养层次的多样化和规格的多类型化,相应地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就是多元化。针对这种情况,就不同类型、层次的高等院校确立不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及其评价体系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只有明确了各自的人才质量方向和市场,才能通过制度创新、资源配置、教学改革、教师培训、校企合作、国际化等具体措施凸显人才特色和办学特色。第二,吸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以体现多方利益诉求。衡量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因素,除了要纳入对学习效果和学生发展的评价指标外,还要矫正当前高校教师评价体制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只有构建一个能够体现多方利益诉求和多方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第三,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培训和进修等方式提高高校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能力与素质。要推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试方法及教学管理的系统整合与优化,平衡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学习的要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增强其对未来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适应性。以现代大学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
首先,只有使学术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才能正确处理好政府、大学与市场的关系。现代大学是专门进行教育和研究的社会机构,从职能和性质上讲具有典型的非营利性和公益性,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执行机关,具有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职责,而市场是以竞争为特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机制之一。解决当前中国大学与政府、市场之间边界模糊的关键是强调¡°学术自由。从大学自身来讲,就是要认清自己的功能和定位,始终与政府、市场保持适当的距离,坚守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和文化自觉以体现应有的独立性。
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去行政化主要是去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防止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而不是去必要的行政管理,更不能动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解决目前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界限模糊、错位越位等问题,要着眼于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和制度建设,重点在于改革高校领导体制和强化学术组织地位。2.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基本策略有那些?
答:加快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增加“功能”释放的机会 经济因素是解决高等教育功能释放问题的根本因素。因为只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有效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技术应用平台,也才能促进人们娱乐消遣。面对金融危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抓住金融危机中的“机”,以自主创新为引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切实带动就业增长,为高等教育产品利用提供较好的经济环境。并通过经济稳定发展,提振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就业信心和促其“功能”释放的投资欲望。同时,要加大对西部等落后地区的支持,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建统一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夯实市场基础
据研究表明,就业服务的供给程度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欲望的实现。为此,政府要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实质性整合,形成统一协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为毕业生就业奠定良好的市场基础。尤其要抓好市场监管、公共就业服务,如人事代理、社会保障、技能培训、资金扶持、就业见习等,以及完善就业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公开就业信息。在坚持把“双向选择”政策落到实处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政策及配套措施,明确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多部门协同推动和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格局,并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就业帮扶。同时,高校要以人力资源市场体系为依托,开展好行之有效的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加强就业政策教育,引导毕业生积极参与竞争。健全就业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权益得以平等合法实现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使高等教育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充分释放,需要完善的法规作为保障。针对当前就业市场混乱的局面,有关部门要完善公平就业、市场监管、教育培训、社会保障、成果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在法规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在促进就业、教育培训方面的社会责任,对招聘使用毕业生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严肃惩处,督促用人单位依法选人用人,为毕业生就业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同时要加大就业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营造健康的就业环境,使高等教育的功能在人力资源市场鲜明地显示出来。
3.社会思潮对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影响?
答:1.20世纪各种社会思潮出现,在此之际,经济学成为显学,其思潮逐渐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教育尤其是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高等教育更受其影响,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多地卷入国家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促进本国发展。中国在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中,更是将经济学原理用于教育决策,例如,扩张高等教育以拉动内需,评估高校发展主要看效率,提倡教育产业化等等。在努力使高等教育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夸张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这种夸张在一定程度上掩蔽甚至抑制了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使大学沦为商品经济的一部分,丧失了大学“学术自由”和作为民族精神文化生活典范的品格。尽管不少学者大声疾呼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应保持其应有的文化和精神的品格,但我们仍然能看到经济学思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2.除了以上从纵向上影响高等教育功能释放的神学思潮、启蒙思潮和经济学思潮以外,纷繁复杂的当代社会思潮,正在从各个侧面影响着当下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其中,全球化浪潮、绿色环保运动、新保守主义、新权威主义、新资本主义、新理性主义、新自由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等,彼此混战,相互咬合,形成了一个无形而强有力的巨网,遮蔽或彰显着今日高等教育的功能释放。
4.试述高校课改中存在的“四风”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答:1.警惕课改的形式主义,这一不正之风大多发生在那些被动执行课改的区域和学校。当课改的内在动力不足时,一方区域也好,一所学校也罢,为了迎合或讨好上级,势必会选择做那些表面文章,做形式大于内容的事情,其结果也必然使课改出现“夹生饭”。教育应该以此为戒,让形式主义远离课改,远离学校,远离教育。2.警惕课改的盲目拿来主义,这些年,高等教育领域涌现出了不少课改典型,各种经验可谓此消彼长,于是,各地掀起了典型学习之风3.警惕课改的盲目跃进之风,“快”是这个时代的生活节奏,经济发展要快,交通工具要快,课改推进也要快,快速启动,快出成果,“快”让生活丢失很多,也让教育丢失很多。教育是慢的艺术,欲速则不达,课改不是一场运动,“慢”实际上是一种“快”。4.警惕课改的盲目创新之风,创新成就了课改,而盲目创新却正在扼杀着课改。一所学校的经验大致要经历模仿——改造——创新三个阶段。而真正具有创新基因和创新能力的学校凤毛麟角。其实,教育哪有多少新花样,改革原本就是重拾常识的过程。当你执着于创新的时候,请回过头来看一看教育的原点和学习的本质。
5.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和共享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1.教学资源的精品意识
教学资源建设必须要提出精品意识。教学资源建设要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教学平台的搭建等方面进行综合建设。近年来,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启动的本科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突出的名师建设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未来发展中,仍然要继续突出精品意识。这要求未来的教学资源必须要优化。
2.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 教学资源的共享意识,是强调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新变化。从教学资源共享意识的突出看,中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应当强化双向的资源共享意识。双向共享意识是要求教学资源的优化首先要有拿来的精神,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在网络上的集中免费开放,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国外大学名校名师的课程。中国教育部推出的精品课程网站、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将中国各高校的名师、精品课的教学资源公开化,这一举措推动着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提升和质量改善。
6.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那些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答:(1)高校课改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哪些挑战?
课程体系的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教学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2)如何着力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来深化课程改革? 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导者和直接参与者,因此,进行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理念,重塑教师角色,从自我做起。教师要转变教学观、课程观,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开发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切实提高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能力.要开展探究式的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讲授—接受式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由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转变。
2.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给予了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使教师能够在改革中真正找到自己主人翁的位置。这样不仅使课程改革更加容易被教师接受,而且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五篇:2014高校教师思考题继续教育
高校教师思考题
第二次作业: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1.试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新思路?
2.浅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3.新时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什么为新内容? 4.如何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本次作业只要求初级职称学员答,中高级职称学员不答..)
1.试论大学生网络健康教育新思路?
1.重视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加强理论研究,尤其是心理研究、心理咨询的本地化进程。二是要强化对象研究。研究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动态等。三是要加强方法研究。重点探索既切合大学生既有心理的有效健康教育手段与方法。
2.建设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首先,在网上传播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心理健康内容,真正能够使互联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大学生交流与互动的纽带。其次,要重视在线咨询和辅导的整体协作,联合网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为便宜的服务。3.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自律与他律,自我教育与外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自我管控、自我教育为主,他律与外部教育为辅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防止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和网络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4.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合力。高校应该在课堂内外网络道德教育的有关内容,促使大学生强化网络道德自律,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还应该把基本网络道德要求具体化、规范化,将之与学校原本的德育考评挂钩,形成一套合理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2.浅谈德育、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主要体现在:一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的德育符合“以人为本”的现代德育理念,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二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德育充分体现了德育的实践性原则。
2.高校德育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导向和核心内容。德育是我国教育的重心,德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有效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德育功能才能有效促进优良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
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有机统一于“育人”的根本目的。二者“有机统一”于育人目标,是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德育目标逐步落实的渐进过程
4.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一致性。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者目标的一致性是双方相互融合的大前提。
5.高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同质性。高校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校的建立而产生的,是大学精神的一种外在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特定的文化成果为主要内容的,二者都是文化形态的一种,因此具有文化同质性,这是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内在基础。
6.高校校园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功能互补性。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就是育人功能,高校校园文化包含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含有一些文化功能,这表明在功能上两者既密切相关又各自独立,并且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3.新时期我国高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什么为新内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弥补了我国关于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空白,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全校范围内“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日常生活以及校园建设之中,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强调理想信念教育。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由于理想是高于现实的,从而让人的心理产生距离感,产生对理想的怀疑和对个人能力的质疑,这种心理状态势必会影响理想的实现。所以与理想教育相比,信念教育更加重要。信念是理想实现的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普及和推广,成为全体大学生的一种精神品质。所以,高校要开展信念教育,尤其是要将信念教育与大学生当前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相联系,从实现个人理想上升为实现社会共同理想。
4.如何推进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补充。对学生生态道德观的培养,高校应将环境教育、生态道德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纳入教学计划,并制定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通过各种纪念活动进行舆论宣传,形成讲究生态道德的社会风尚。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现象,激发他们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2.知识传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则更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直接唤起生态伦理良知,能使其责任感和价值观发生质的飞跃。如开展和生态环境相关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观,最终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3.显形教育与隐形教育相渗透。一是将生态伦理知识与现有德育课程相结合,使原有道德教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对应起来,以相互渗透的方式进行。二是开设生态伦理学方面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恰当选择、合理组织生态伦理学方面已形成共识的内容。三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和情感,合理规划校园布局,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精心布置教育场所,使他们在实践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环境的感悟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