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让标准成为习惯
如何让标准成为习惯
——对开展岗位安全行为养成教育的思考
武威南机务段党委书记王维国
武威南机务段党委实践“安全在精神、安全在管理、安全在作风,安全在行为、安全在习惯、安全在养成”的要求,通过开展岗位安全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提升安全意识,规范职业行为,养成安全习惯,使职工对规章制度和标准化作业的执行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一、依据:安全文化
1、深化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安全行为养成。安全文化是一个单位、一个集
体和每个个人对安全的工作态度、思维程度、行为方式的集合产物,也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合。安全文化包含安全理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环境文化,是安全生产的灵魂。通过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提高职工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从更深的层次影响干部职工的安全观念、态度和行为,最终使“关爱生命、关注安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2、规范安全岗位行为需要安全行为养成。美国杜邦公司的研究表明:每30000起不安全行为方式,孕育着3000起被忽视的隐患、孕育着300起可记录在案的隐患、孕育着30起严重的违章操作、孕育着一起安全事故。在杜邦看来,事故的发生,4%源于人所不及的不安全状况,96%的事故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近年来全段运输生产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有85%—95%的事故是由于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所造成,而“三违”现象的背后,干部职工没有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缺乏标准化作业的自觉性是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在同一个环境下,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关键在于安全行为的日常养成。安全行为养成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安全文化氛围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促进其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行为。
3、执行安全作业标准需要安全行为养成。引发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分两大类,即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解决物的不安全因素靠安全技术和科技手段来实现。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则要靠科学管理,即管理的科学性和强制性来约束干部职工的个性行为。当被管理者漠视或抵制安全规章制度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的每一位干部职工是不可能的,这就必然带来了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开展岗位安全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正是为了弥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升安全管理的层次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4、落实安全“六在”要求需要安全行为养成。安全在精神、安全在管理、安全在作风,安全在行为、安全习惯、安全在养成,这是对安全生产客观规律深层次认识的全面总结。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需要科学管理,依赖职工的标准作业。如何建设“严格、务实、科学”的干部队伍和“勤奋、警业、忠诚”的职工队伍,使职工的作业更加标准、精细、有序,就需要通过岗位安全行为养成教育将全段干部职工塑造成具有现代安全观的“文化人”,使其既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也
1能带动和感染他人规范安全行为,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实现“人人事事保安全”。
二、实施:分步推进
1、培育安全理念。建设安全文化,必须首先培育先进的安全理念。今年以来,段党委坚持把别人的事故当作自己的事故来对待,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来吸取,按照路局党委“八项整治、六个深化”的要求,组织全段干部职工开展了“保安全稳定、保经营效益,迎提速挑战”的大教育;开展了“我为安全做什么?”和“如何让标准成为习惯?”的大讨论;开展了“抓安全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如何不犯同样低级的错误?”的大反思。同时,结合汲取“2.24”、“3.20”、“4.1”事故教训,再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参观了段安全警示教育室、观看了段党委拍摄的《警钟长鸣》教育专题片。通过开展安全大教育、大讨论、大反思活动,使干部职工在“思与辩、学与想”中深化安全是“生命线”、是“高压线”的认识,树立“严格和精细是我们的生命”的安全理念,为开展岗位行为养成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细化安全标准。铁路运输生产周而复始,一班作业、一次作业循环往复,形成安全生产的闭环特性。抓好一班、一次作业的标准,就抓住了规范安全行为的根本。我们针对实际作业特点,遵循精细管理的思想,将各个岗位一班、一次的作业过程分解成若干个作业环节,每个环节又分解成若干个作业关键点。在此基础上,将每个岗位的安全行为标准细化分解到各个环节和关键点,形成标准化作业的闭环管理控制体系。如机车乘务员一次乘务标准化作业,我们将其分解为出乘准备、库内整备、出入库摘挂、途中作业、终到退勤、呼唤应答6个环节,又将出乘准备分解为待乘、出勤2个关键点,出勤关键点又分解为指纹出勤、酒精测试、运行揭示、亲情寄语、核对达示、小组会议等多个卡控点。每个环节、每个关键点和卡控点都有具体的实施标准,从而使岗位行为养成学有标准、做有准则。
3、规范安全行为。良好的安全行为是在干部职工日常安全生产当中逐步培养的结果。在推进安全行为养成的进程中,我们把强化规范和自觉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敢抓善管、狠抓严管,又强调在规范中求养成、在养成中讲规范,使忠于安全管理制度成为每个干部职工头脑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坚持制度管理与自主管理有机结合,把干部“学规章、懂规章、用规章”,职工“学标准、对标准、达标准”作为活动的立足点;坚持全面推进与示范引导有机结合,以《严格与精细管理工作法》为抓手,组成“火车头奖章”获得者于荣昌为代表的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报告团,介绍他们落实标准化作业的经验;组织党员、工班长标准化作业示范队,利用班前点名会、专题学习会,进行作业标准和工艺标准演示;制作出乘准备、库内整备、出入摘挂、途中作业、终到退勤、呼唤应答等6个作业环节岗位安全行为标准的电教片,在乘务员学习会上运用多媒体循环播放,并在每个机班分阶段进行现场示范演练,做到了“学中练、练中学”。
4、养成安全习惯。为了确保岗位安全行为养成教育取得实效,段、车间分别抽调专业人员组成检查组、督导队,采取定期检查和日常督导相结合的方式,现场督导,班班示范,切实做到每日一次安全提示、每周一次示范指导、每旬一次检查分析、每月一次对标考核、每季一次技术比武、每年一次总结评比。
三、启示 :“力”的聚合1、引力,源自安全需求。人的安全意识强弱,安全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通过开展安全行为养成教育活动,逐步建立与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和直管站段体制相适应的职工安全素质长效机制,用先进的安全文化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凝聚干部职工合力,增强全员保安全的能力,为安全生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动力,源自融入中心。开展岗位安全行为养成教育活动,既是段党委对开展安全文化建设的再深化、再推进,也是落实政治工作融入中心的新实践,更是政治工作服务、保证、推进运输安全大局的新探索。通过活动开展,找准了新体制下政治工作“融入、服务”的着力点,培育出了新的安全工作理念,形成了新的安全行为规范,养成了新的安全作业习惯。
3、活力,源自全员参与。岗位行为养成教育活动之所以充满活力,主要是源于安全所需、职工所想、企业所盼。这项活动,是总结长期以来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遵循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发动全段干部职工全员参与,覆盖各个管理层次,涉及每个生产岗位,贯穿于安全生产管理、作业的全过程,不再是“桌上摆的文件”、“嘴上喊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促进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治本之策。
4、合力,源自齐抓共干。段党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武威南机务段安全文化建设实施办法》和《关于开展岗位行为养成教育活动的通知》,统一部署,整体推进;行政发挥资源优势,落实推进计划,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文化环境;工会突出活动主题,开展“安全文化”征文和知识竞赛,组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立功竞赛活动,发挥典型引路的推动作用;团委结合团员青年的特点,组织团员安全形势宣讲小分队,开展安全flash作品大赛,形成了整体攻坚的强大合力,确保了岗位安全行为养成教育的顺利实施。
第二篇:让运动成为习惯
让运动成为习惯
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运动。运动可以让我们保持良好的身型,让我们的皮肤有弹性,让我们显得年轻有活力,让我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运动好好处太多太多,不胜枚举。运动要从兴趣出发。在美国,以兴趣引导为主的体育教育模式,加上健全的社区、学校运动设施,以及深入人心的全民健身文化,使得美国大学生体质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美国体育运动已逐步从简单的竞技比赛和游戏,发展成一种文化。全民健身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以兴趣为主导的体育运动模式,与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参加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两个不同的层级,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运动要注意方法,提高运动水平。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选择几个我们感兴趣的运动,配合相应的体育节目,钻研运动技巧,会使得我们对运动有更深刻的认识,使得我们的运动有连贯性,趣味性。我爱看比较大的运动赛事,比如奥运会,它追求更高、更好、更快的精神,不断鼓舞运动健儿刷新纪录,挑战人类的极限。对于我自己来说,也要求自己不断突破自我。运动是美妙的,赏心悦目的。李宁的体操,刘翔的跨栏是那么令人振奋,成为永恒的经典,留在我们记忆深处。激励着我们前进。
在运动中保持运动安全。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能少,防止运动损伤;运动后的必须做放松动作,确保尽快恢复身体疲劳。饭后不宜剧烈运动,身体状况不佳时也不宜剧烈运动等等。懂运动,才能热爱运动,才能更好的运动。
我运动,我快乐,我享受,我健康,抓住生命中最美好的,在运动中回归一份宁静、简单而又充实的生活,让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宁静的心灵,充实的生活。
让运动成为习惯,就像吃饭睡觉一样,稀松平常。让运动带来健康,健康铸就美好的生活!
第三篇:让守规矩成为习惯
让守规矩成为习惯
有人说,中国是“人情社会”,熟人好办事,人情大于制度。这本身是对“人情”一词的一种过度解读,也是对“制度”本身的一种无端蔑视。在工作和生活中,人情与制度虽然可以并行,但不能相悖。换句话说,制度不能阻碍人情的正常交往,但人情也不能逾越制度的正义底线。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维系正常情感最要紧的是“讲人情”的话,那么党员干部之间维系正当关系最重要的就是“讲规矩”。这里所说的规矩,既包含对全体公民普遍适用的法律法规,更主要的是指党员干部必须遵循的党规党纪。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也不例外,相反会更加严格。党规党纪犹如一把衡量行为规范的戒尺,时刻鞭策着党员干部不可触碰红线,不可越雷池一步。
不仅如此,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发表重要讲话时还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并针对“什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我们党有哪些纪律和规矩、党员干部应该如何遵守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进行了旗帜鲜明地阐述。由此可见,尽快在党员干部心目中树立更加强烈、更加自觉的“规矩意识”已经迫在眉睫,成为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思想作风建设的关键一课。
然而,在这种严峻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个别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却还在为了某些所谓的人情面子打制度的“擦边球”,对党纪国法阳奉阴违,表面上一本正经的反对讲人情,私下里却曲意逢迎,刻意模糊人情与制度之间的界限,对自己和身边的违纪违规行为抱有侥幸心理,屡屡在原则问题上打折扣,在人情关系上开绿灯。虽然把党规党纪写在本上、挂在嘴边,却没有记在心上、印在脑海,甚至有人走上了“玩火者必自焚”的不归路。这种现象反映出当下官场上“人情风”、“关系风”对政治生态的不良侵蚀,更反衬出一部分官员内心深处对“规矩意识”的缺失。这种缺失,归根到底是把“讲规矩”当成了一种刻板的思想教条,一种拘谨的行为束缚,而没有从心理层面认可纪律的权威性,从思想层面接纳规矩的公正性,更没有真正意识到“规矩意识”对工作和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而这也是很多党员干部精神“缺钙”的一个集中表现。
其实,“讲规矩”并非冰冷生硬的条条框框,也并不意味着畏首畏尾的自我约束,而是一种对制度的敬畏,一种对原则的坚守。如果能够将“讲规矩”变成一种个人观念上的习惯,那么必将成为推进工作的助力器;如果任由个人行为游离于“讲规矩”之外,那么必将成为阻碍工作的绊脚石。因为对于习惯讲规矩的人而言,“规矩”就是一张公平公正的“通行证”,坚持原则、照章办事而不必担心遭遇阻力,出现纰漏。而对习惯不讲规矩的人而言,“规矩”就是一块验明正身的“试金石”,若有瞒天过海、暗箱操作终究会露出马脚,事情败露。因此,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及时扭转对“讲规矩”的认知偏颇和观念淡化,及时弥补“规矩意识”缺失的精神之钙,既要懂规矩更要守规矩,既要讲规矩更要用规矩,把“规矩意识”从一种内心的羁绊变成一种行为的自觉,从一种空洞的说教变成一种观念的习惯。如此,在规矩的框架内行事,才不会出格,在纪律的红线内做人,才不会越界。
第四篇: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
今天4月 23日, 是世界读书日,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老师有话要对全体同学们说,大文豪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古人也讲,布衣暖,菜根香,还是读书滋味长。
读书虽然不能增加我们生命的长度,但却能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引领我们从浅狭的港湾驶向生活无垠的海洋。
书是一道厚重的门,垂青着每一位敲门者。那敞开的门扉里,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是一座掘不尽的矿。“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书。一个家庭可能缺少这又缺少那,唯独就是不能缺少书。”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与我们相伴一生。
温暖的春天已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暖春时节,希望每位同学能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珍惜每一天的读书光阴,从读书中获得新知,在读书中快乐成长。
老师们、同学们,读书吧!让我们把读书活动真正作为一次新的耕耘与播种,让迷人的浓浓书香飘溢在我们的校园,让读书生活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每个脚步,让我们捧起书本,与书为友,与经典为友,点燃读书的激情,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飘满校园。在书香中成长、在书香中成人、在书香中成才!
第五篇:让读书成为习惯
让读书成为习惯
——读《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有感
08小教张锁林
这是继《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读教育理论》、《书声琅琅的三年级》之后,读的第四本薛瑞萍的著作,并将继续读她的《我们二年级啦》,可是当当网已经缺货。
不知从何时起,薛瑞萍走进了我的视线,我知道原因之一是薛瑞萍在教育界的声名鹊起,让我这个即使闲暇不太阅读教育类书籍的人也不得不耳濡目染到她的存在。读她的前三本书时,我端详着封二的作者简介“任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至今”思付:这人真谦虚,自己是特级教师都不说,也许这就是她吸引人的地方吧。于是到网上一搜,果然看到网上说:“薛瑞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不久,我在《小学语文教学通讯》的“邀请函”中看到:“薛瑞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可是刚刚掩卷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上面又明明写道“小学高级是我事业的顶锋”。读到此,我翻看前面的《序》,落款:2005年6月4日。哦,也许后来薛瑞萍才评上特级教师的吧?凭她出了这么多书,凭她获得的这么多奖项,她评不上还有谁能评上。写到此不觉羞愧,原来在我们普通小学教师眼里,巴望着的只有特级教师,这是何等的功利思想在作祟。薛瑞萍的成就岂止是“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这些头衔所能概括的。如果薛瑞萍不是“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教育专家”,那才是对教育界的最大讽刺,就像当年袁隆平被“中科院院士”拒之门外一样,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
不厌其烦地读薛瑞萍,不光自己同是小学语文教师,更因为读薛瑞萍的文字不像读其他教育著作那样令人费解,相反是一种文字美、意韵美的享受。读着读着,你会感到自己不是在读,而是作者借助文字在向你吟唱,那种起伏跌宕的韵致,分明就是由一串串文字织成的美丽音符,由作者胸中吐出,一气贯注,一唱三叹。那样醒人耳目、沁人心田、悦人心扉、启人心智。一路阅读一路分享作者的万般情思、千种风情,让你享受美伦美奂的文字美的同时,嗅到作者沉浸在文字中的气息,触摸到作者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作者火热的心跳,所谓心随文动,不知是人之声还是己之声,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烧灼你、浸润你、同化你”,“就这样被你征服”„„
不厌其烦地读薛瑞萍,是因为被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拿了那么多奖项的薛瑞萍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作为年龄最大的选手摘取安徽省合肥市教学大赛一等奖之后,她便急流勇退,给自己的教学比赛生涯画上句号。在追名逐利的今天,这样的退出需要多大的勇气,也只有追求真理追求活出自我的薛瑞萍才能做得到。也许薛瑞萍看惯了教学比赛的娇揉做作,离教师内心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越来越远,才毅然决定退出,也许还有其他很多很多原因,个中滋味只有亲自经历过的薛瑞萍知道得最清楚。薛瑞萍追求的是人生的大智慧和高远的境界。喜欢这本书,是因为书中描写的都是作者亲历的教育教学的故事和作者很有见地的读书心得,这让同是小学语文老师的我倍感亲切。教育理论书籍我也读了一些,有的让人晦涩难懂,有些所谓名师的作品故弄玄虚,写来写去总围绕着自己曾今上的一些公开课,理论的阐述又那么的高深莫测,令人费解。而薛瑞萍描写的是自己的日常教学生活,读来绝无说教之感,让人触摸到的是作者真实的教
育生活,感觉到作者对教育的深深迷恋,对教育现状的忧愁和思考,对语文教学的丰富的教学思想。全书分为三辑:教育,对成长的迷恋;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旅;书籍,一片丰沃的原野。第一、二辑,作者以小故事的形式描写了身边的教育教学事件,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她的三句名言让我记忆犹新,第一句: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第二句:白纸黑字,这就是语文;第三句:读书,写作,对话,思考。这就是语文。第三辑是作者的读书札记,文字是那样的隽永而又深刻,清新而又美丽,她深厚的古文功底绝不亚于专业学者,其思想的深刻也只有读了那么多书的她才能提得出来。如她在《感受〈诗经〉》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渊深、朴茂、古老、清新,最平常的一声叹息,叩动古往今来多少善感的琴弦——不用争也不用抢,只要你静心谛听,真诚体会,就能获得至为销魂的回报。”像这样的优美的文字,在她的读书笔记中随处可见。“大道至简”,薛瑞萍的理论是简单而深刻的,是朴素而美丽的,是能让人读懂并接受的,因为作者是扎根一线的普通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全书充斥着作者对读书和学生的爱,正如封二所介绍的“薛瑞萍网名‘看云’。1965年生,籍贯江苏省海安县。1984年毕业于安徽省霍山师范学校。任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至今。人生信念:缺乏真诚、理性和趣味的日子是不值得一过的。职业观:爱读书、爱学生同样重要。”读完全书,你会深深认同,薛瑞萍确实是这样生活的,让我们不得不佩服薛瑞萍的人格魅力。真如她对学生所说:“如果给我丰厚的收入,以及足够高的职位,我还会要求更多的东西;然而只要他们是爱我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孩子们,老师热爱生活。老师当你们是生活送我的——情人的礼物。”这就是追求精神至上的薛瑞萍;这就是爱生如子的薛瑞萍;这就是嗜书如命的薛瑞萍„„
读薛瑞萍的感觉是一言难尽的,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夫,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刻的教育见地„„高山仰止的同时,深深为同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我感到愧疚,看看人家的阅读量,人家的课堂教学,人家教出来的学生,唉,自己真是连半点都比不上。从教十几年,虽然成绩也有,论文也发表了不少,但比起薛瑞萍,我的那些搜肠刮肚拼凑而来的文字,真是羞愧万分。曾几何时,自己陷入对名师的崇拜,于永正、孙双金、薛法根等等,太多的论文,太多的语文教学案例也看了不少,曾一度折服于他们的精彩教学,迷恋于他们的精彩言论,着魔于他们的成长经历。但是阅读薛瑞萍,又让我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师这一行,朴素迷离的言论无意识中渐渐远去,被薛瑞萍简单而深刻,清晰而坚定的声音所代替:读书,唯有读书才是教师成长的真正有效的途径。虽然周国平说:“书是人生的益友,但也仅止于此,人生的路还得自己走。”但我想教师就不同了,因为教学就是教师的生活。因为教学不是四十分钟的事情,台上的教师就是学生眼中的演员,透过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学生看到的不光是知识,也包括你全部的生活。生活中的你是怎样的,台上的你就是什么样的,教室是你的舞台,学生是你的一面镜子。只要当你接触到学生纯真渴求的眼神时内心还会泛起一丝波澜,你的教育良知就没有丧失殆尽,你就完全来得及拾掇起对生活的热切希望,慢慢充盈起来自“人”的内心的声音,让良知被唤醒的那一刻永驻,从而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包括自己的日常生活细节,这样的审视其实是在拯救你自己,因为你将改变的是自己在孩子们眼中的形象,由不那么讨厌到比较喜爱再到非常喜爱。到了那时,让你享受到的又何止是教育教学这一项。
读过薛瑞萍的书,再回过头来看她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上的零星文字,感觉有些异样,惊叹于她对文字的驾轻就熟的同时,而悟
出了什么叫“厚积薄发”。看了那么多书的薛瑞萍,我不知道是否只有以看书多而著称的窦桂梅可以与之媲美,还能有谁?我想,如今的薛瑞萍自己就是一部书,一部让人百读不厌,回味无穷的书,让人欣喜的是,“薛瑞萍效应”正在信息迅捷的今天滋长蔓延。我想:当“看云说”不但成为青年教师的口头禅,更融入小学教师的职业命脉,中国将收获更多的“在我的课堂上相开小差都难”的美丽课堂,到那时读书将不再是国人难以培养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