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话题作文 作文教案
第三讲教案@初识话题作文
写作思路导引:首先要围绕话题确定写作的文体,命好题目,然后围绕话题写自己熟悉、动情的材料,或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写出自己对话题特有的体验与人生感悟,或围绕话题抒发自己的情感。最关键的是不要转移或偏移话题、以及出现文体不明的情况。最好提倡写记叙文,不要为了追求创新而挖空心事去构思,导致写出来的文章不明不白。只要写出来的文章有真情实感、结构条理清楚明白、语言表达流畅自然、中心话题突出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就是一篇好文章。
教学构思:
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考试,而作文分的比例较大,占A卷的50%;近年来各地语文考试流行话题作文,因为它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更能展示学生真实的作文水平。但有的学生习惯于命题、半命题作文的写作,对话题作文相反难以下手,写不好话题作文。因此,很有必要给予学生指导,让其全面把握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把话题作文写好,争取高分。第一步,导入用小鸟与树林作比,激发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第二步,指导明确话题作文的写作要求,用具体的作文实例引导学生归纳出话题作文写作的一些要求。
第三步,具体的话题作文训练,学生从话题所包含的内容生发开去,围绕自己最熟悉的材料,选择最佳、最小的切入点,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作文,然后师生共评。
第四步,小结。
教学中,联系第六册前三单元作文训练内容,着重从审题立意、构思创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大处着想,不纠缠细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个比方,如果你是一只小鸟,现在有一根树枝、一棵绿树和一片鸟语花香的林子让你选择,你会选择什么?我想每只小鸟的答案都会是:鸟语花香的林子。为什么小鸟们的选择只此一个?原因很简单:因为鸟语花香的林子就是小鸟们的最美的渴望和归宿。进一步说,小鸟们之所以把林子当作一致的选择,无非是林子能带给它们更多的美丽、自由和快乐的东西。而话题作文的出现,其实就好比是把同学们带到一片鸟语花香的林子面前,因为相对于以往传统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能带给每个同学更多的作文自主性。
二、指导:
出示学生作文实例(话题作文《真》),学生阅读后简要评析。
指名谈自己对这篇作文的评价,包括成功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师从审题立意、构思创新、表达方式等方面引导分析。
教师根据学生意见归纳出话题作文写作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理解话题内涵,明确作文要求;
2.话题≠文题,标题和内容都要新颖;
3.选择最佳切入点,围绕中心,大题小作;
4.写熟悉、生动、鲜活的内容;
5.表达真情实感;
6.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三、训练: 展示一些表现“爱心”的图片,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出示训练话题:“爱心”,明确要求,学生写作。(写成片断、开头、提纲都行。一两百字)
教师提示要求:即前面由学生评价归纳出的几条要求。特别强调要正确理解话题的内涵、选择最佳切入点,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擅长的文体。
学生写完后自评,再和同桌互评,最后交教师。
教师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两份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布置作业:课外将自己写的东西扩展成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四、小结: 这就是话题作文,它为我们的作文送来了一片鸟语花香的林子。话题作文实实在在给我们的作文带来了更为开放的空间,在这个开放的空间中,我们必将更能平等地获得放飞自己的机会。我们是自由的鸟儿,让我们在鸟语花香的林子面前,引吭高歌吧!
[话题作文实例]
“真”话题作文
[提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生活中,惟真才善,惟真才美,惟真才坚……
[要求]请以“真”为话题,将你在成长历程中所遇、所思、所感写下来。不少于600字。
《诗经》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
预习检查:
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第二篇:话题作文教案
初中话题作文教案
晋宁县新街中学教师—段伟林
2009年2月20日
话题作文——拟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好题目的基本标准:1.概括内容2.观点鲜明3.新颖别致4.简洁生动
(2).掌握话题作文拟题的6大基本技巧:
1、扩展法
2、想像法
3、拟人法
4、引用法
5、悬念法
6、符号法
(3)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确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学会分析题型,采取措施达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重点:
掌握话题作文拟题的6大基本技巧。
教学难点:
实际操作。
教具准备:课件、课堂和课后练习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作文”是我们语文知识的集中反映,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的类型很多,我们今天主要研究话题作文。写好话题作文需要许多方面,我们现在主要研究话题作文如何拟题。
二.讲授新课
1.出示拟题的基本要求:(1)、标题范围要小,不要太大太泛;(2)、标题不能过长,过长显得松散;(3)、标题要含蓄,把思维蕴涵于形象的标题之中;(4)、拟题时要善于联想; 联想主要有三种:A、相关联想,桌子----椅子(空间关联)B、相似联想,春蚕----老师(奉献精神)C、相反联想,安乐----忧患(本质相反)
2.分析以“友情的力量”为话题的题目:《力量》《友情》《友情的力量》《关于友情问题的探索---友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人类伟大的力量》《人生难得几回搏》等存在的问题。(以话题为题、题目有歧义、题目不精炼、离话题较远)
3.讲解好题目的基本标准:概括内容、观点鲜明、新颖别致、简洁生动
4.引导分析拟题的基本方法:扩展法、想像法、拟人法、引用法、悬念法、符号法。
三.巩固提升
.小组讨论:注意好题目的基本标准,同时运用所学的拟题的基本方法,为老师所给的话题拟定题目。(每生一张复印的题目)师生交流评价对所学知识的运用。
四.总结体悟
1、小结好题目的基本标准和拟题的基本方法
2.运用以上方法及注意有关标准,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就能拟出-1-
新颖独特的题目。总之,拟题时应该深思熟虑。话题作文,最重要的在于立意。要想拟好标题,心中肯定要考虑好所选材料。真正使题目与文章的内容相一致,这样就能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多彩,起到标新立异、画龙点睛的作用。
3.总结拟题歌诀:
文好题一半,拟题须思量。
话题作文好,佳题不可少。
增删最方便,引用更奇妙。
比喻和拟人,新颖又独到。
方法用得好,读书少不了。
五.布置作业
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老师所给的话题拟定题目。
-2009年2月20日
第三篇:话题作文教案
4话题作文
.一、什么是话题作文
围绕着所给话题,也就是围绕着所给谈话中心、谈话内容、谈话的由头写成的文章,便是话题作文。
二、话题作文的特点
1、相关性。话题作文必须与话题相关,一般情况下,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的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
2、自由性。这是话题作文最大的特点。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题目自由。所给话题可以不作题目,考生可以自拟题目。但所拟之题最好能体现文体的特点。
(2)选材自由。只要是选择与话题相关的写,都有效。
(3)文体自由。话题作文大都要求除了诗歌外,考生可自由选择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戏剧童话、故事等文体。
(4)想象自由。话题作文在题目、选材、文体等所赋予考生广泛的自由度也使考生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要注意想象深度。总之,话题作文缩小了对考生的限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和想象空间。考生可以在作文中最大限度发扬自己的长处,写出自己的个性,体现出自己的创造力。
三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不同
话题要求所写内容与之相关即可,而命题作文一般要求紧扣标题。、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一般来说远远大于某些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作者可以自拟文题,而命题作文作者当然不能另命文题。
话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的区别
给材料作文也叫“命意作文”,命题者给出材料,让写作者理解材料,从中提取论点进行议论,并且必须把所给材料用到文章中去,否则扣分。它是命题作文的变种,对写作者依然有各种各样的限制,文体也仅限于议论,仍然是不利于发挥写作者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话题作文就可以避免这些弊病。一是话题作文的审题更加宽松,内容更加宽泛。二是话题作文更加淡化文体观念。围绕一个话题,可以议论,可以记叙,可以说明,甚至可以编写出小小说或短剧。可以极大发挥创造力。
四、如何写好话题作文
(一)、把握话题,确立主题。依据所给话题,结合自己知识储备,兴趣爱好,扬长避短,确立写作中心(思想健康,乐观向上)
操作技巧:
1、“化大为小”,缩小范围。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具体表现的好舞台,这样才能在6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2、“以小见大”,深化主题。如果仅局限于“小”,文章就显得平淡无奇,没有深意。只有小中见大,才能发人深思,引人如胜。“一滴水虽小,却要能折射生活的七彩斑斓”!
(二)、依据主题,确立文体。话题作文虽不限文体,但我们在构思时必须明确自己要写什么文体,否则缺少约束,信马开缰,将导致所写文章“四不象”而“脱体”。所以加强“文体意识”非常重要。
(三)、独辟蹊径、表现个性。
要善于选择自己熟悉的、想说的、有话可说的,有一定拓展空间的内容去写。要善于选择
新的切入点,“独具慧眼”,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角度上做到独辟蹊径,表现出文章的新颖性和作者的创造性。
要选择新颖的、独特的材料体现主题。要选择好的、与文章文体相适应的形式表现文章的内容。总之,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从思想上、内容上、形式上表现自己的“独特”(与众不同)
五、要注意避免出现以下问题:
1、没有主题或主题不明确。
话题作文虽不限制写作主题,但我们在构思、写作中一定要明确主题,否则就会造成“文意散漫”、多头指向、“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2、文体不明。不限文体,并不是没有文体,写成“四不象”文体的文章显然也是不行的。
3、偏离话题。写作不能紧扣所给话题,造成“偏题”。通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A.转移话题。把握话题必须做到从头至尾牢牢把握,不能开篇尚能把握话题,而在行文当中逐渐偏离话题,横生枝杈,然后沿着枝杈斜着生长,最后反偏为主,造成转移话题甚至严重偏离题意。
B、歪曲话题。主要原因是考生不能把握原话题的涵义,或缺乏牢牢把握原话题本意的意识,把自己主观构思的文章或材料往上硬搬,理解错误,歪曲话题而严重偏离题意。
第四篇:话题作文教案
话题作文训练
训练目的:了解话题作文的概念及一般特点,初步学习写作方法 训练重难点:话题作文的审题 训练课时:2 教时 辅导过程:
一、话题作文的由来
话题作文是中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改革的产物,是素质教育的一朵异花奇葩。综观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二十多年的高考作文,有一条明显的发展轨迹。1977年至1989年十多年间轮流运用各种文体,以命题作文为主。除1988年不限文体外,其余年份均是一种文体,高考作文几乎把记叙文、议论文、缩写、改写、读后感、看图作文、书信等常见形式轮流过了一遍。这种命题形式导致长期来的猜题押题现象。从1990年至1998年近十年间主要是材料作文,虽然体裁沿袭单一的一种文体,但形式上以提供材料发表议论为主,突出写作的思辨性。材料作文大多提出“题目自拟”。与命题作文相比,这种命题形式无疑减少了对考生的束缚,有利于他们的自由发挥,但同时又产生了“引议联结”等模式的新病,文体要求单一,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自由伸展。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后来又作过“一大一小”的作文尝试,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两篇文体不同、构思各异的文章确实有很大的困难,小作文的区分度不好,难以拉开分数差距。经过长期探索,从1999年开始,话题作文应运而生,成为作文教学新的发展潮流。话题作文倡导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这“三自”给了每个考生极大的自主权,即在考场上写作时愿意写成什么样的文章,全由自己来定,只要围绕话题即可,这样,考生便可主宰自己的命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考场上得心应手地完成一篇张扬自己个性的文章;就命题者来说,话题作文解决了长期以来令人伤脑筋的猜题押题问题,它的出现是中高考作文发展的一次大的飞跃。
二、什么是话题作文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或引起谈话的由头。如把“人生”作为一个话题,它可以引出无数的谈话内容,又如某个故事、某则新闻、某部影视作
品……都可以作为一个“话题”来引发联想,引发议论,引发抒情,或引发相关的人或事物,也就是引发出谈话。由此可知,由某个设臵好了的“话题”所引发出来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相比,话题作文形式灵活,题材宽泛,给了学生很大的思维和写作空间。话题作文有三种主要的表达形式:
第一种是指定性话题作文。出题者直接指定一个“话题”,要求考生围绕此“话题”作文。例如:
请以“绿色”为话题,写—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指定性话题作文是单纯型话题作文,它包括话题与要求。
第二种是提示式话题作文。出题者先铺叙一段话,这—段话不是材料,它的作用是把考生引导到话题上之后才标出写作话题与写作要求。例如: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身边有多少事需要我们关注啊:关注世界风云,关注国内改革,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关注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关注亲人和家庭,关注……请以“关注”为话题,自选角度,白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第三种是材料式话题作文。这种话题作文是从材料作文中脱颖而出的,其话题源于材料又不拘泥于材料,由材料引发而又可以不切入材料。材料式话题作文包括题引材料、提示语(有的没有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这种话题作文在1999年以来的中高考作文中表现得比较充分,例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梆梆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体。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⑤不得抄袭。
提示式话题作文和材料式话题作文都属复合型话题作文。
三、话题作文的主要特征
话题作文具有不同于命题作文、材料作文的许多特征,概而言之,话题作文有如下五大特征。
1.创新的导向性 话题作文顺应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为学生作文张扬个性,抒发心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旨在把学生从僵死的、固定的、刻板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旨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挖掘自己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激活创新意识,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深,常中求变,变中求新”的作文。话题作文的创新是全方位的,它包括立意、结构、取材、表达等多个创新视角。它的出现,为中学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活水,让人倍受鼓舞。
2.命题的开放性 命题作文大多提供写作内容的中心,行文要紧扣题目展开。材料作文行文主旨更需与材料吻合。两者均侧重限制性、封闭性、束缚性,话题作文只是提示写作的内容指向,让所有学生有话可说,不限立意,不限选材,不限文体,不限表达方式,呈现出全方位的开放性。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众多的切人点,从而彻底打破了套在学生身上的“枷锁”,为作文注入了新的活力。
3.思维的发散性 思想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多是线性思维。话题怍文则是发散性思维。它并不注重思维的相同点,重在创新求异,由话题一点向四周辐射,它要求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纵、横、分、聚,发展思维的多极性、敏锐性、深刻性、独立性、创造性种种品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使学生允分发挥创造力。从理论上讲,发散性思维更多地尊重了创作主体,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4 内容的相关性 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内容上制约多,要求的不是“相关”而是“紧扣”,命题作文要析题、破题,内容紧扣文题;材料作文更强调“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话题作文只要求“内容相关”即可,所供材料只是提供一个写作范围,用不用都可以。因为活题作文的材料不是立意的初始出发点与最终归宿点,而是立意上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触发点。话题作 文的内容不是所给材料的思想内核与思维延续,而是所提供话题的发散与辐射,是话题的远方目标与方向。
5.文体的多样性 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往往限定一种文体,只准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不准写诗歌、小说、剧本。话题作文淡化文体要求,放宽文体限制,直至“文体不限”:写实用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自由选择;写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杂文、寓言、故事、童话、均无不可。话题作文文体的多样性提示我们:运用文学体裁是考场作文获取高分的高招,有文学特长的学生尽可一层风采。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学只要善变求新,得当地运用演讲、日记、书信乃至广告、诊断书、会议纪要、征稿启事等形式,也会提高作文档次。
四、话题作文训练
话题设计:校园风景线 题目设计: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度过的。校园的生活,不只是单调的钤声,没完没了的课程、作业,细细想去,更是有滋有味的知识的积淀,情感的积淀,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请以“校园风景线”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题目白拟 ②文体不限③立意自定,不少于600字。写作指导:
“风景”指一定地域内由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物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形成的可供人观赏的景象。“校园风景”无疑可写校园花坛、林木、建筑物,也可写校园四时风光。但校园不可能是风景区,写校园风景离不开师生——校园风景的主体和主宰。“校园风景线”更进一层的意义是以“风景”比喻学生生活,写老师,写同学,写校活动,写师生之情,都是这一话题中应有之义,主要之义,明白了这些,就能写出“风景这边独好”的情韵。
第五篇:话题作文教案
话题作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准确审题
2、指导学生多角度立意
二、教学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去年的语文期末考试题中,我们首次遇到了“话题”作文:
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有喜悦,有愤怒,有忧伤,有快乐„„请以“心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2.到底什么是话题作文呢?我们要从“话题”说起。
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就是引发谈话的源头,如:某句名言、某个故事、某则新闻、某项成果、某部电视剧等,所有这些都可以作为“话题”来引发人们的联想、引发人们议论,也就是引发人们心中想说的话。可见,由某个设想好的“话题”所引出的作文就是“话题作文”。这个“话题”就是作文所要谈及的内容范围。也可以这样理解:话题好比一个圆的圆心,从圆心到圆周上的任何一点连起来的线都可视为一个话题作文的写作角度。可见,话题作文内容是很宽泛的,再加上体裁不限,自由度就更大了。
(二)指导学生审题。
1、抓住题目关键词语,明确下列问题(边提问边板书)话题:心事
内容:与“心事”有关的内容都可以 体裁:不限(一般情况诗歌除外)字数:500字以上
2、抓住写作对象、写作范围引导学生进一步审题(自由讨论,个别发言)
(1)正如引言中所言“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有喜悦、有愤怒、有忧伤、有快乐„„”成长中的青少年,就有更多的心事,那么,看到这个作文题目,你们会想起些什么心事呢?
以“心事”为话题,应明确这个词的词义内涵,指的是心里盘算、放不下的事,多用于为难的事。该词区别于“心情”“心思”“心绪”“心态”等。
[解题思路]
这个话题有两条分析思路:
其一,谁的心事?可以是我的心事,父母亲的心事,老师的心事,同学的心事;也可以拟测、揣摩花草鱼虫的心事、大自然的心事、祖国的心事等,从一个新的角度,折射自己对社会、世界的思考。
其二,这心事是什么?确定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后,再想一想是什么心事。对于不同的对象,可能有不同的心事。
(三)指导学生立意。
1、指导学生确定写作角度
所谓“立意”,也就是确定一篇文章的中心。一篇文章,若没有了中心,就像一个人没有了思想,没有了灵魂,只徒巨一具尸体;就像一般驶入大海的航船,失去了舵,终究会迷失方向。一篇文章的中心,它就象一条串起项链的绳子一样重要,我们所选择的材料,都必须围绕中心,为中心服务。
2、那么,以“心事”为话题,同学们想想,你为怎样立意呢?
(四)指导学生选材
在各种各样的“心事”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立意”,选定一件自己心中最深刻的“心事”,并选出自己最有话说的“心事”,然后再考虑动笔。另外,如果作为考场作文,还应符合考场作文的要求,必须主题高扬,不应写较敏感的或政治性太强的事件。
(五)作业:完成这次作文。
例文一:心事
谁没有心事,只有傻瓜才没有心事。
可我在老师、父母、邻居眼里,是一个没有心事的人。
老师对我父母说,这孩子多好,多单纯,快快乐乐的,从来不做与学习不相干的事。
父母对邻居说,我家女儿真是好,快乐、直爽好象没有什么心事,真叫人省心。
邻居王阿姨说得最有意思,娟子,过来,这孩子多好,既漂亮又单纯,现在象你这样的女孩比熊猫都金贵。哪象我家的那个闷葫芦?说得我哭笑不得。
她说的闷葫芦是阿静。阿静除了不爱说话别的什么还不错。她母亲王阿姨就烦她这个。说她成天闷闷不乐的,好象别人欠她似的。说她心事太重了。
我就真的没有心事吗?一个十四五岁的姑娘会没有心事吗?
那天吉老师又让我去打饭,我虽然去了,但是老是想,为什么让我去呢?她自己去不行吗?或者说让别人去不行吗?
潘老师总是让那些差生罚抄。一抄就是一百遍。天呀,三十个单词十个句子,一百遍真叫他们受的。看到潘老师几次话到嘴边又缩回去了。
中午我想去看篮球比赛,特别是我班的体育委员球打得真棒,当然,更重要的是人也帅,对我也很好。嘿嘿。可班主任让我监督班上的环境卫生。真烦。但还得做。
还有,那次考试,我只考了全班第七名,老师虽然没有说我什么,但我知道。他们多多少少有些失望。我觉得没有什么,很想说第七也不错嘛。为什么非要争第一呢。
还有好多好多,我几乎每天都在想一些事。这些难道不是心事吗?
我很想跟吉老师说,下次,您自己去打饭吧,我还有事呢。对潘老师说,对差生发发慈悲吧,有时他们比我学得还要辛苦。不要罚了,或者说少抄一点。班主任,让我去看看篮球比赛吧,让我看看体育委员矫健潇洒的上篮吧。
人们好象对有心事的人,会另眼相看。
当人们说谁有心事的时候,那语气语调眼神表情,就不同往常了。
“谁谁谁好象有什么心事,上课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嗨!快考试了,怎么得了。”那头就深沉地摇动着。
“谁谁谁好象有什么心事,作业老是出错,嗨!快考试了,怎么得了。”那脸拉得老长。仿佛已经看到了悲惨的结局。
“谁谁谁好象有什么心事,她成天看谁谁谁,好象中邪了哦,哈哈哈哈。”几个男生几个女生疯狂地傻笑。
“谁谁谁好象有什么心事,他成天看谁谁谁,好象中邪了哦,哈哈哈哈。”几个女生几个男生疯狂地傻笑。
被说的人,好象心事更重了。头也低得更下了。
难道人不能有心事吗,有心事就是不好的人吗?我看未见得。
[考场佳作一]
别梦依依忆乡关
三年前,为了到天津名校就读,我别了远在河北省的父母。
三年时光转瞬即逝。而在这白驹过隙的三年中,我如雪的思乡情结轻轻飘落在我生命的田园中,对父母的思念与牵挂是我情感真实的呼吸。想家,便是我一直深埋于心底的最大心事。
家是什么?是难舍的亲情,是安宁的港湾,是温馨的思念,是永远牵挂的角落。家就是有人在默默地等你„„
小时候,我好比是“盘依父母身躯之青藤”,家就是我对亲情的依赖,家好比是一把父母用亲情撑起的大伞,融进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融进无限柔情与温馨。
少时的家,承载着我幼时的全部喜怒哀乐,镌刻着我蹒跚成长的足迹,记录着我全部的童稚与天真。
少年的家,永远珍藏在我心里最柔软的角落,无论何时开启,都会带给我最美丽最温馨的回忆。
初次离家,才算尝到了想家的滋味。临别时分,我总想显得更潇洒、更坚强些,暗笑父母千万次的叮咛是啰嗦。笑着站在缓缓开动的列车上,若无其事地挥手告别。像那些毫无牵挂的人开始无悔的远行。然而,当列车缓缓驶离站台,再回首,泪已成行。对家的思念与牵挂,从那时起开始在我的心头蔓延。渗入了我的每一滴血液,每一个细胞,缠缠绵绵,无尽无休。
有家可想,其实是一种幸福。在那温馨的小巢中,父母总有一种特殊的方式让人牵挂。乡情好比一根绵绵长长的情丝,一头系在家里,一头系在游子心间。千里万里挣不断抽不完,千次万次剪不断理还乱。
离家的人怕望明月,怕听春雨,怕见九秋蓬,怕看千里雁。其实,想家的情怀我不必掩饰,也无法掩饰。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即便仅仅是静静地凭窗而立,清风拂过,还是会撩起我无尽的乡愁。
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可是再大也忘不了那个温馨的小家,再精彩也掩饰不尽缠绵的牵挂。家,是一生无法忘记的角落,想家是每个游子内心深处的共鸣。亲情正悬在这种不断的思念与牵挂中逐渐浓稠深化。想家,这种看似好苦好累好揪心的事情,其实很美很甜很高尚。
三年之中,对家的思念一直珍藏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我一直挥之不去的心事。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思乡情怀使我保留着对真情的敏感,抹去眼中的云翳,还心灵一份真正的纯洁与宁静。想家,是一种超越空间的心灵感应,想家的人也常被家中的人思念。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千里万里诉说着一曲又一曲的人间衷肠。
评点: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文章。题材较为普通,写自己离家后的思念,然而词汇丰富,语言靓丽,富有感染力。如“而在这白驹过隙的三年中,我如雪的思乡情结轻轻飘落在我生命的田园中,对父母的思念与牵挂是我情感真实的呼吸”,采用比喻的修辞,把“思乡情结”化作柔关的雪花,而称“思念与牵挂”为自己生命中“情感真实的呼吸”,贴切、形象、生动,表达了自己对亲人日夜相思的深厚情感。
文章有对童年生活的追念,有离家的依恋,有想家的感受和哲理思考。思路比较清晰,体现了情感的发展,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者没有沉涮于“想家”的苦闷而不可自拔,“有家可想,其实是一种幸福”,这种理解和感悟,非常独特。
[佳作示例二]
为了那一桩心事
公元前98年秋日的黄昏,司马迁被狱卒重重地扔到了要犯之牢。
司马迁从昏厥中努力地睁开双眼,身上的剧痛让他坐立难安。鲜血透过衣服浸染了身下的草席。牢房内空空如也,墙角处几只巨型蜘蛛织成硕大的网。
司马迁望着墙角处的蜘蛛网,心事重重暗自寻思道:不曾料想,只因同僚们的几句争辩之言,就被汉武帝实行了宫刑的重罚。昔日朝廷重臣如今却成为被困在牢狱的囚徒!自己不正是那蛛网中待餐的猎物吗!
满天的乌云遮住了阳光,瑟瑟的秋风夹带着枯枝败叶发出阵阵呜呜的悲鸣。司马迁凝视着窗棂,黯然叹道:“真是生不如死啊!汉武帝这是在羞辱我!死亡倒也简单,但还有一桩心事未了。如果此刻选择死亡,一生所追求的写作《史记》的心愿就无法完成,先父的遗愿也将付之东流,我拿什么来告慰先父的在天之灵,我又如何心安呢?不,我不能死!即使隐忍苟活,也要完成写作《史记》的夙愿。”
一桩未了的心事——写作《史记》的信念,支撑着司马迁度过牢狱中的时光。
窗外,秋风敲打着窗棂。油灯下,司马迁聚精会神地写着《陶侃传》一章。只见那雪白的宣纸上留下工炼的字迹:“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少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曾少闲。后人语日:大禹仍惜分阴,至于众当惜寸阴。生无益于时,死无传于后,是自弃也。”
司马迁审视着墨迹未干的文稿,欣慰地笑了。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爹,您的在天之灵也该得到慰藉了吧!司马迁呷了一口茶,任由一股馨香在心扉中徜徉。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踏遍大江南北。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访遍老夫贤士。
油灯摄下了司马迁奋笔疾书的身影。
史册显现了司马迁刚正不阿的笔锋。
了却心事奋笔疾书十载,忍辱负重成就华章百篇。《史记》是他遭重刑不坠青云之志的杰作,《史记》是他生益于时,死传于后的不朽典章!
评点:
文章借用了历史上司马迁遭受宫刑,而创作鸿篇巨作《史记》的事件,表现了自己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的敬佩之情。这是对历史的“加工”和“活化”。可以理解是“司马迁的心事”;当然,尊重历史,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我的心事”。
文章采用了小说的笔法,从牢狱中司马迁遭刑醒来写起,揭示他复杂的心理活动,明确他的“心事”,其实就是他的伟大抱负和人生理想。
作者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如对《陶侃传》一章文字“侃性聪敏恭勤„„死后无传于后,是自弃也”非常熟悉,借用来表现司马迁坚定的生活信念,非常贴切。
文章段落安排非常灵动,和诗意色彩的语言相协调,文笔显得比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