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语文作文审题思路的方法
作文审题思路及方法
中考作文有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内容切合题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学生会正确审题。重点说说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这三种题型的审题方法。
一、常规法
1.话题作文具有自由开放的特点,在所有题型中的审题难度最小。
请看2011年甘肃省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有人说:幸福是雨中妈妈送来的雨伞,幸福是老师投来信任的目光,幸福是患难中人们无私的救助,幸福是节假日家人团聚时的晚餐…… 关于“幸福”,你也一定有自己的理解。请你以“幸福”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②字数不少于600 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作文样式。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孩子到果园,看见爷爷正站在梯子上咔嚓咔嚓地把果树上的一些枝条剪下来,小孩拿起一根枝条,说:“爷爷,它们长得好好的,你把它们剪掉多可惜!”爷爷说:“傻孩子,只有剪掉它们,果树才能长得更好呢!”爷爷剪掉枝条的事可以给我们许多启示,请确立一个议论中心,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人和事,写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二、寻词法
在掌握常规审题方法的基础上,更快更准的审题方法。
请看2011年辽宁沈阳的中考作文题: 人一生中有些话语能让我们豁然开朗,有些话语能滋润我们的心田,有些话语能启迪我们的心灵,有些话语能激励我们成长。根据上面这段文字,以“有温度的话语”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作,600 至800 字,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如2011年上海市的全命题作文“悄悄地提醒”,题目的关键词是“提醒”,核心词是“悄悄地”。
2011年江苏南京市的全命题作文“也是一堂语文课”,题目的关键词是“一堂语文课”,核
心词是“也”。
2011年山东淄博市的半命题作文“ 的馈赠”,题目的关键词是“馈赠”,核心词是要补出的内容。
2011年重庆市的半命题作文“我改变了的色彩”,题目的关键词是补出的内容和“色彩”,核心词是“我改变”。
三、审问法
审问法就是三问法,也就是对话题作文、拟好题目的材料作文、全命题作文、已经补全的半命题作文进行三次追问,即:“文题或话题”是什么?为什么是“文题或话题”?“文题或话题”怎么样?请看2011年天津市中考作文题: 同学们,回首你的初中生活,一定会有一些值得怀念的往事、难以忘却的身影、记忆犹新的画面,如同闪亮的星子(星星)将你记忆的夜空点缀得璀璨而美丽。那星子,或许是父母的关爱,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友情;或许是拼搏的汗水,成功的欢悦,自信的笑颜;或许是 懊悔的泪光,成长的烦恼,青春的思索……那星子虽然已经在夜空划过,但它所闪耀的光辉却永远与你相伴。请摘取其中最明亮的,来铭记你的初中吧!题目:如星子滑过夜空 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600 字的文章;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四、路径法
这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着某一路径,根据所给的命题进行拓展延伸。
如话题“心中的烦恼”可以拓展为一个巨大的话题——成长。2011年四川南充市中考作文命题是“沟通”,有了以上四种方法,学生面对任何形式的作文命题都会尽快锁定内容,明确对象,审准题意。
五、要素置换法
如果所给的作文题目、话题或材料是比喻性质的,便可用本体去置换喻体;如果所给的作文题目或话题中的关键词语具有多个义项,便可用其中某一个义项去置换词语的多个义项;如果所给的作文题中含有代词,这时可用具体的人和事去置换作文题中的代词。
例如2011 年山东省潍坊中考作文题:请以“升起心中的太阳”为题,写一篇作文。
六、自问自答法
审题时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形式进行推断思考,把与问题有关的内容一一罗列,然后筛选分析,进而将“写什么”“怎么写”等清晰地凸显出来,这样的方法可以称之为自问自 答法。
如2011 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作文题:“请以‘_________,不普通’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从“他、她、它”这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横线处,使题目完整。审题时,可做如下问答。
一问:“他、她、它”是谁?
二问:“他、她、它”为何不普通?
三问:怎样才能突出“他、她、它”的不普通?
七、层层剥笋法
对于一些含义比较丰富的题目而言,我们通常可以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来审题,即可以将材料中的某些关键字词或有深刻含义、特别韵味及有特定指向的句子,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逐一审视,进而有针对性地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例如2011 年长春市的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一则作文题目是“学中好景常追忆”
便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剥笋”。1、2、3、八、联想推理法
由文题或材料生发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地推断思考,追求新发现,获得新观点。
例如2011 年上海市中考作文题:“悄悄地提醒”
九、补充成分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文题或者话题当做一个词语或短语,在其前或其后添加相关的成分和内容,使其具体、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思考,使文章的立意指向更加清楚明白。请看2011 年河北唐山中考作文题:鲁迅先生告别“百草园”时,是那样动情:“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感受过这样的时刻;那段日子,一定盛满了……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十、提炼主题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几则材料同时出现时通过综合、概括的方法来确定主题。这样的审题难度较大,审题时必须准确地捕捉几则材料的共同点。如果单从一则材料出发就确定主题,则难免会失之偏颇。
例如2011 年武汉市中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感受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你哪些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第二篇:初三语文作文审题材料
(一)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罗丹(法国雕刻家)
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习近平
若只是一味模仿、传承而缺少创新意识,只会阻碍发展,创新才能促进发展,对个人如此,对国家亦如此。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二)乔素凯是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师,他的岗位在核电站的最深处,那是一个有如大海般的蔚蓝水池,美丽的水面下,就是令人闻之色变的核燃料。每十八个月,核电站要进行一次大修,这是核电站最重要的时间,三分之一的核燃料要被置换,同时要对破损的核燃料组
件进行修复。修复是最难的,风险是最大的,稍不慎就有生命危险。怀着对核燃料的这份 敬畏之心,26 年来,乔素凯核燃料操作保持零失误。
敬畏可以让人在艰难中坚持下去。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三)《经典咏流传》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巧妙结合,令节目收视率居高不下,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
手机起初只能通话和发短信,在融入了摄像、音乐视频播放、QQ、微信功能以及各种功能软件APP之后,智能手机从此风靡全球。
相比实体店的传统购物,网购融合了多种销售理念,凭借全新的购物模式,让各种商品得到更好的流通,并催生了更多的行业……
时代在进步,事物如何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根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生物学告诉我们:人体的细胞每三个月会替换一次,一个人将一身细胞全部换掉,需要七年。也就是说,七年之间,从生理上来看可能成长为另一个人了。但在心理上,七年时间,有很多人并没有丝毫成长。身心同步发展,才是一个健康和谐的人。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五)一位作家到一个酿酒的葡萄园参观。
“1994年的葡萄最好,”园主说,“因为那一年的夏天天气干燥,生长的葡萄特别甜。”
“葡萄不怕干死吗?”作家不解地问。
“新藤怕,老藤不怕。因为老藤的根扎得深,能吸到泥土深处的水分。”园主说,“还有,经过好好修剪的新藤也不怕,放任它生长的怕。”
“为什么?”作家问。
“因为叶子长得愈多,藤蔓攀得愈远,需要的水分愈多。所以一干,就受不了了。葡萄要扎根深,长修剪,结的果子才甜美呢。”园主慢慢地说。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六)一株漂亮的红玫瑰因为自己是花园里最美的花而感到骄傲,但它发现人们只是站在远处欣赏而从不靠近它。原来,在它旁边一直蹲着一只又大又难看的青蛙。红玫瑰非常生气,命令青蛙立即从它身边消失。青蛙顺从地离开了。
没过几天,青蛙经过玫瑰身旁,惊讶地发现它已经凋谢,叶子和花瓣都掉光了。青蛙说:“你看起来很不好,发生了什么事情?”红玫瑰答道:“从你走后,虫子每天都在啃食我,我再也无法恢复往日的美丽了。”青蛙说:“当然了,我在这里的时候帮你把它们都吃掉,你才成了花园里最漂亮的花。”
我们常常自命清高,或者认为别人对自己一点用都没有。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需要他人的地方。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七)麦当劳餐厅的餐盘上有餐盘纸。用餐盘纸清理餐桌只需只手之劳。把餐盘纸倾斜45°插进垃圾桶,盘纸和餐后垃圾就会全部滑进垃圾桶,自己的手一点也不会脏。可是,我们常常看到许多用餐者离开时餐桌上一片狼藉,让后来的用餐者感觉很不舒适。愿以自己的举手之劳换来别人的舒适感,这就是教养的表现。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八)王争艳,一位普通的社区医生,日前被市长亲自授予“上医之境”的牌匾。25年来,她的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多年如一日坚持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治好病,干干净净做了一辈子医生,坚守着“上医之境”的行医理念;25年来,她诊疗时从不打断病人讲述,始终微笑着注视对方,然后她会用双手为病人做检查,这双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可以在病人就诊的几分钟里,基本锁乏病源,开完处方,她还要一点一点交待清楚病人回家后的衣食住行,展现着一位普通医生的“上医之境”。她坚守医生的职业道德,用精湛的医术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多年来,她坐诊在哪里,病人就跟到哪里,被大家称为“一剂良药”。
这剂良药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 请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一)整体题意:一味模仿、传承而缺少创新意识,只会阻碍发展,创新才能促进发展。材料支撑:将模仿传承的内容、阻碍发展的结果具体化或创新意识和做法和创新促进发展的结果具体化。并写清模仿传承与阻碍发展,创新与促进发展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融合可以促进事物更好的发展。
题意正确:本题提供的材料两层意思。第一层叙述了三个事例:《经典咏流传》让古诗词结合音乐形式,《经典咏流传》得以广泛传播;智能手机在通话和短信的基础上,融入摄像、音乐视频播放、QQ等其他软件APP等功能,智能手机风靡全球;微店、代购在传统购物的需求上,融合多种购物模式,让各种商品得到更好的流通,催生了更多的行业。概括起来,三则叙例都反复强调一个关键词,“融合”。三个事例意在表明,事物在形式、功能、模式理念等方面与相关对象的融合,让该事物的感染力、性能、前景发展更好。第二层用一句思考性的提示语来暗示命题者的命意:事物如何能发展更好?结合上述材料,答案即是:“融合”。因此,本题的题意可以表述为:融合促进了事物更好的发展。
题目的核心应是阐明“融合”与“发展”二者的关系。即,表达出融合对于事物更好发展的意义。具体写作中,必须明确“融合”词义的内涵,写清楚事物与相关对象“融合”的过程(融合什么),进而表达出“融合”的意义(即,促进事物更好的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若只是片面地分析“融合”的内涵,忽视“发展”;或是只谈“发展”,对“融合”的内涵和过程避而不谈,都不在材料的整体语意范围之内。
(四)身心同步发展,才能健康和谐。(生理与心理和谐发展,才是一个健康的人)
要求:
1、围绕题意讲出道理。为什么说身心同步发展才能健康和谐。
2、可从正面支撑,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才能出众,成绩出众,同时也需要一个人有与年龄相适应的健康心理。
3、可从“健康和谐”的概念理解出发来谈自己对人的身心成长的认识。
4、可从反面来支撑,揭示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巨婴症,妈宝,公主病,幼稚病、过度张扬个性等成长过程中的不良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身心发展并未同步。
(五)本文要写的点:交代修剪的是什么,具体修剪带来的好处;交代扎根的具体行为,具体扎根深的好处。这个好处是有过程的:吸收到泥土深处的水分(了解到手绘画的更多的知识和绘画的技巧)—吸收到的这些水分对结果的作用(这些知识和技巧给宫崎骏的绘画带来的帮助)——最终结出的甜美的果实(宫崎骏人生的巨大成功)
(七)勿将题意简化为“好人好事”,要注意对“举手之劳”和“舒适感”的支撑,并最终落脚到“教养”。
举手之劳是细节,必须关注。
遵守规则不是教养,如将车停在两个车位。
文明礼貌不等于教养,比如随手乱丢垃圾。明知错的不对的也做不叫没有教养。55555 从小习得的一种规矩。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的态度。
教养,日常生活点滴中言行举止的修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礼貌是指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
(八)提示语从“一剂良药的价值”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探讨价值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价值?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探讨。首先要弄清这剂良药是什么,材料的内容揭示了许多:行医者的良心、爱心、责任心、敬业之心、职业道德、医术的修炼……易位易心的理解、多年如一日的坚守、来自内心的淡泊、对诱惑的自我抗拒……种种值得人深思的优秀品质,都可看作是一剂良药。然后要弄清这剂良药的价值是什么?材料中也揭示了许多:能温暖病人的心灵、能改变医界的陋习、能照见庸人的灵魂、能启迪人们如何去做人做事……最后要说清楚为什么这就是良药的价值。能充分地挖掘文本的价值就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价中要给学生宽广的思考空间和选择空间,在此基础上再来衡量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
第三篇: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近两年来材料作文东山再起,但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作文,写作时不需要再按照前几年那种古板的“引——议——联——结”的模式去写,所以在形式上大家大可放开手脚,不过在审题立意上大家要谨而慎之,否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很多同学在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上吃了大亏,经过苦心孤诣的钻研与教学实践的证实,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行之有效。
一、分清材料类型
从数量上看,有多则材料单则材料之分。多则材料大家要分异同,单则材料则需分清内部结构,常见的有故事型、对照型、数据型、图表型等。如,故事型的就要分清有哪些人、事,主要角色、次要角色;对照型的则要对两方面全面分析与把握,下面举例说明。
故事型:
材料一: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太太,你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麻雀斜着眼睛瞟了它一眼,说:“难道我飞得不高吗?你瞧瞧公鸡!”
“公鸡伯伯,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公鸡骄傲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反问:“难道我还飞提不高吗?你瞧瞧鹌鹑!”
“你为什么不能飞得高一点呢,鹌鹑姐姐?”鹌鹑奋力从草皮尖上过去,得意地对云雀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癞蛤蟆!”
后来,云雀遇见雄鹰,便向雄鹰请教:“雄鹰叔叔,你为什么飞得寻那么高呢?”“不!不!”雄鹰说,“离蓝天,我还差得远呢!”
这则材料采用了反复的手法,通过云雀与 同对象的对话,寥寥数语,使麻雀、公鸡、鹌鹑等胸无大志,甘于平庸者的形象,鲜活的跃然纸上,同时反衬出雄鹰勇于进取,翱翔蓝天的远大志向。很明显,这则材料里雄鹰为主角,而其余几个配角,分清了主次,那么立意就迎刃而解了。1志当存高远2有雄心壮志,人生才会有动力等。
对照型:
材料二:
(1)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外记者问时引起了《宋史·王安石列》中的“三不足”论断,以之自勉。其中的一句为“人言不足恤”。“人言”,“流言也”;“忧也”。此句是指,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2)《诗经·郑风·将仲子》:“人言之多。亦可畏也”。
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人言可畏“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这则材料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对照,目的是为了让大家对“人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对照型材料的主题往往是开放型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找关键语句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一则材料,一个话题或一个标题通常也有其眼,即其中的关键词、句,它能凸显材料的寓意,要想准确立意,就应学会从材料中找“眼”。
材料三:
统一
(法)雨果
在棕色群山起伏的地平线上,太阳,这朵光芒万丈的鲜花,在黄昏时分,把脸儿俯向大地。
一朵新开的银菊,在麦地旁,野草丛中,一座行将倒的灰色的墙上,怯生生地放射着天真洁白的圆光;
而这朵小花儿,就从残破的墙上,注视着那颗,在永恒的碧空里,万古不息地倾泻着流光的巨星。
“至于我,我也在放射光辉!”它向他说道。
这则材料涉及到了光芒万丈的太阳与一朵新开的银菊,而最后一句话是银菊注视太阳时发出的一句感慨:“至于我,我也在放射光辉!”应该是这则材料的关键句,抓住这一关键句,再联系全文及题目《统一》就不难立意:1平凡者与伟大者各自都有自己的价值2平凡的位置上同样可以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挖隐含隐息
对显性信息能注意,隐含信息则容易疏忽,能深入挖掘隐含信息,立意才能更深刻。因此大家在读材料时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下面是一次期末考试的材料作文。
材料四:
一个小男孩在他父亲的葡萄酒厂看守像木桶。每天早上,他用抹布将一个个木桶擦拭干净,然后一排排整齐的摆放好。令他生气的是:往往一夜之间,风就把他排列整齐的木桶吹得东倒西歪。
小男孩很委屈的哭了。父亲摸着男孩的头说:“孩子,别伤心,你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于是,小男孩擦了眼泪,坐在桶边想啊想啊,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去挑来一桶一桶的清水,把它们倒进那些空空的木桶里,然后就回家睡觉了。
很多同学看完这则材料后,要么是从小男孩的角度立意:遇到困难,要多想办法;或者是从父亲的角度抓住了父亲的那句话:“你可以想办法去征服风。”立意为“如何战胜困难挫折”。其实,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角度“木桶”:为什么小男孩最后就回家睡觉了,因为橡木桶装上水后就可以比较稳重,可以承受住风的吹打了,一部分同学挖掘出这一隐含信息,立意:“充实了才能稳重,才能抵御各种风暴,因此,我们要充实自己的人生。”这最后一种立意很受阅卷教师的青睐,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思想。
四、展开类比、联想
大家要能从所给材料联想到我们的社会现实和我们的人生,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出题人的意图也往往在此。而往往有些同学只限于材料本身,不会类比联想,难免会流于浮浅,甚至偏离题意。
材料五:
非洲原野里有一种花,它色彩斑斓,芳香扑鼻。路过的飞虫往往经不住这种诱惑,扑上去贪婪地吮吸,谁知这种花能开能合且分泌一种黏液。这种黏液将贪吃的飞虫牢牢地黏住后,花瓣又悄悄地合拢,把这些小虫都关闭起来,小虫就变成花的腹中之物了。
上述材料介绍了一种很特别的花,它用自己的芳香招来一些飞虫,从而使飞虫成为它的腹中之物,立意时类比联想,会想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糖衣炮弹,它们总是用某种假象来迷惑我们,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冷静、理性地看待。否则必将葬送自己。很多材料都是在叙述自然现象,但出题人的最终意图是让我们分析社会现象,所以在立意时要学会类比联想。
第四篇:材料作文审题方法
一、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二、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材料】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分析】赞美的力量
三、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
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个角度中,假如从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闭的表现,由此而论证中国要走向世界,要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就必须解放思想。这个文意,虽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题旨和命题者的意图。所以,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角度与题旨的关系。如果一味求新,“反弹琵琶”,只会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个面包师长期从他的邻居——一个农民那儿购买黄油。有一天,他竟然发现黄油的分量不足。以后,他定期称量,每回都是这样。于是,面包师把农民告到了法官那里。农民在法官面前辩解说:“面包师向我购买黄油的同时,我也一直从他那里购买同样重量的面包,并且以他的面包作为称黄油的砝码。如果我的砝码不准,那不是我的过错,而是他的过错。”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
【分析】这则材料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它是“面包师听后哑口无言了”。“哑口无言”是贬义词,暗示了命题者对面包师的行为持否定态度。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做人要诚信,如果心怀不轨,居心叵测,自己也必将被背叛和欺骗。
四、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国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国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穷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横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
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冒险、敢于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伸。
“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4、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五、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六、
第五篇:作文审题方法
作文审题方法
一、作文题型
在平时的作文练习里,作文练习的题型不外乎下列三种:(1)《一件有意义的事》(2)《我和××》
(3)在你的身边有很多人,选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人,写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注意重点突出,用词恰当。
(1)“全命题”,即作文题目是规定的,只需按题目要求去定中心、选材、安排材料即可,绝对不能改变题目中的一字一词。
(2)“半命题”,即先要将题目补充完整才能作文。比如题目中的“××”,可换作人,定题目为《我和爸爸》;也可以把“××”换作物,定题目为《我和课本》、《我和闹钟》。
(3)“命范围”,即只给作文范围,提出要求,需要自己定题目,然后作文。根据这道题目要求,可写自己熟悉的人,如《我的同桌》;也可以写自己不熟悉的人,如《一个见义勇为的叔叔》。
二、弄清命题作文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往往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限制,并提出了要求。因此,审题时先要弄清楚作文题目有哪些限制,哪些要求。一般来说,命题作文限制的有体裁、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等,弄清楚了这些,也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
1、体裁。对小学生而言,一般是以练习写记叙文为主。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还应该将其分类,看清楚是属于“写人、写景、记事、状物”,还是属于“日记、书信”之类的。如《我的老师》就是写人的;《看日出》是写景的;《难忘的一件事》是记事的;《荷花》是状物的。日记和书信的区别就比较明显了。
实战演练:
(1)以“成长”为题,把你成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写下来,要求中心突出,条理清楚,写出真情实感。
(2)描写你喜爱的一种植物,写出你喜爱的原因,要求突出重点,详略得当。(3)从学过的课文中,选一篇你最喜欢的写一篇读后感。
(4)写一封信给远方的亲人,说说你目前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毕业后的打算。注意书信的格式,要求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语言恰当。
(5)缩写《小英雄雨来》,把主要内容写清楚。
(6)写一个在你小学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人,如老师、同学或在学校里工作的叔叔、阿姨等等。要注意通过事例,做到有中心,有条理,语句通顺连贯
2、时间。如《课间十分钟》,选材的范围就是下课后和上课前所发生的趣事和进行的活动;《家乡的傍晚》时间范围指定得很具体,是“傍晚”;《国庆节见闻》时间就是国庆节。
实战演练:《早晨》、《放学以后》、《难忘的中秋节》
3、地点。如《公园一角》的地点就是“公园”,而且是公园里的一部分“一角”。《校园新风》所写的人和事应该是校园内发生的而不是校园外发生的;《瞻仰烈士陵园》地点就是“烈士陵园”。
4、数量。如《难忘的暑假生活二三事》,写的事情可以是两件,也可以是三件,但是不只一件,十件八件也不行;《难忘的一个人》记叙的主要人物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或三个。
5、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如《我的同学》和《我和我的同学》,这两个题目都是写人与人之间的同学关系,但是前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是“同学”,而后一个题目叙述的对象却是“我”和“同学”。《我爱语文课本》叙述的对象是“我”和“语文课本”,关系是人和物。
当然,命题作文限制的体裁、时间、地点、数量、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并非每个作文题目都有,或有其一,或有其二,或有其三。
小练习:根据下面一组文题,按要求填空。(只填序号)
①牡丹花 ②难忘的一节课 ③我的妹妹 ④夏天的田野 ⑤有趣的中队活动 ⑥可爱的小花猫 ⑦我和同桌 ⑧我错了 ⑨爸爸 ⑩我的文具盒
这组作文题中,写人为主的有(),其中写“我”为主的有(),写“他(她)”为主的有(),写“我们”为主的有()。记事为主的有()。写景写物的有()。
三、扣住“题眼”,确定中心。
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
1、作文题目是一个词语,题目即为“题眼”。如《妈妈》、《春游》、《荷花》等,写作文的时候就要抓住“题眼”,弄清楚是写人、写事、还是写景,然后展开联想,确定中心,完成作文。
2、题目中,一般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如《课间十分钟》、《可爱的玩具》、《难忘的一件事》、《骄傲的爸爸》等,题眼就是“课间”、“可爱”、“难忘”、“骄傲”。
3、作文题目中的动词一般是“题眼”。如《这件事教育了我》、《我爱我的小闹钟》、《瞻仰烈士陵园》、《清明节亿王大伯》等,题眼就是“教育”、“爱”、“瞻仰”、“忆”。我们写作文之前,如果能够扣住“题眼”,写作文时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不致于出现偏题、跑题,甚至“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了。
四。例题分析
命题作文有了上述诸多限制,是不是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选材范围太狭窄了呢?不是的。命题作文除了有一些必要的限制和要求之外,往往非限制的范围很大,也就是说选材范围非常广,这有利于学生拓展思路,展开联想,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
例1:《暑假趣事一件》,分析:(1)体裁:写事的记叙文;(2)时间:限制了是暑假;:(3)数量:限制了是一件(4)题眼“趣”,只要有趣,什么样的事情,题目没有限制。那么,我们就可以打开思路,放开思维,拓展视野去选材。写什么呢?游泳?看电影?做家务?义务劳动?等等。但是暑假生活有一个多月,发生的趣事几乎每天都有,可供选材的“趣事”少说也有几十件,可以选择一件自己认为最有趣的事情来写。
例2:《记我身边的一个人》,分析:(1)体裁:写人的记叙文,(2)关系::“我身边的”这是题目限制了的,但是我身边可以写的人很多:爸爸、妈妈、老师、同学、邻居等等,这些都没有限制。
实战演练:分析《操场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