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桥头堡建设
抓实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作
着力打造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绿色桥头堡”
沧源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中缅边界中段,总面积2445平方公里,总人口17万多人,佤族占85.1%,佤族人口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0%,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国境线全长147.083公里,有大小出口通道30多条,全境属国家二类开放口岸,县城距缅北重要城市腊戌仅200公里,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解放前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是一跃千年的民族直过区,临沧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扶持县。在建设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中具有对外开放地理位置优越,土地、气候、矿产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的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战略中,我们将坚持“绿色经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放和谐”四位一体,努力把沧源建成富裕、文明、开放、和谐的绿色“桥头堡”。
一、发展绿色经济,全力打造生态良好、景美民富的“生态桥头堡”。沧源具有人少地多、土壤肥沃、雨量丰沛、生物多样的特点,有发展绿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主要劣势是交通不便、劳动力素质不高。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县委、政府提出了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方针,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到2010年完成种植
—1 —
50万亩核桃、50万亩竹子、12万亩茶叶、12万亩橡胶、12万亩甘蔗和14万亩木薯、烤烟、生物药材,使全县农民人均拥有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10亩以上,到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000元左右,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倾尽全力组织实施。到目前为止,核桃、竹子、茶叶、甘蔗、橡胶和木薯、烤烟的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4万亩、3.1万亩、9.5万亩、8.5万亩、8.2万亩和1.36万亩、0.16万亩分别增长到目前的50万亩、47万亩、12万亩、12万亩、14万亩和3.78万亩、1.5万亩,膏桐、紫胶、杉木、西楠桦等其他经济林和用材林近50万亩,农民人均10亩经济林木和经济作物的目标已经实现。下一步沧源县将结合中低产林改造工程,开展抚育管理,加快核桃、竹子和农林产品的加工转化,巩固和扩大产业发展的成果。到2015年,沧源县将努力使竹子总面积突破60万亩,重点扶持30个竹子产业专业村,到2015年,竹子社会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农业产值达到10亿元,竹木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5亿元;使核桃面积稳定在50万亩,重点建设30个核桃产业专业村,使核桃农业产值达到3.6亿元、工业产值达到1亿元左右;使甘蔗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实现农业产值2亿元左右,工业产值2.8亿元;坚持无公害茶叶生产标准,着力建设有机茶生产基地,使茶叶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实现产量1.2万吨,农业产值2亿元左右,工业产值3.8亿元;巩固发展14万亩胶园
为基地,实现橡胶产品的精深加工和市场化经营,农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工业产值1.4亿元以上。
二、弘扬佤文化,全力打造具有浓郁佤族风情的“文化桥头堡”。近年来,沧源利用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佤族风情大力发展原生态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节庆活动”,并荣获“最佳狂欢气氛奖”,沧源被国家旅游局和《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节庆品牌、旅游氛围初步形成。2010年举办的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取得了新的突破,经中国世界纪录协会现场认证,全长2270米的佤王宴和1.89万人参与的“摸你黑”狂欢活动荣获“世界最长宴席”、“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接触类狂欢节”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和2010年“最佳狂欢节”称号。2010年,全县旅游人数达到52.1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3亿元,“十一五”以来,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的增幅均在20%以上。下一步,沧源县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抓住沧源被列为云南省40个重点旅游县市之一,勐来乡被列为重点建设的60个旅游小镇之
一、翁丁村被列为重点建设的200个旅游特色村且是首批推进建设的50个村之一的机遇,抓紧实施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民族文化风情、自然生态体验、秘境奇观探险、边境异国风光”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把沧源建设成为云南
乃至全国的又一旅游亮点,把阿佤山建设成为云南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旅游中转站和连接东西文化传承的文化“桥头堡”。
三、依托具有沿边开放的比较优势,全力打造快速便捷、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快乐桥头堡”。沧源县与毗邻县市连接的公路四通八达,县城距永和口岸仅有15公里,距缅甸重要城市腊戌仅200公里,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也必将是我省实施“将云南省建成中国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的最前沿窗口。一是实施城镇化战略。紧紧围绕建设佤文化特色边境园林城市目标,加快老城新区建设,加强市政综合配套,增强基础服务功能,加强城管执法检查,建立城市共建共管机制,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活动,集中开展城市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建设县城、中心集镇(勐省、勐来、芒卡)、建制镇、中心村镇四级城镇体系,引导产业向小城镇聚集,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聚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二是着力改善农村发展条件。继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农村五保、农村低保以及临时性救助工作,切实帮助灾区、贫困地区群众和城镇低收入人群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全面实施被征地尤其是老城改造征地农民、搬迁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好失地农民就业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建设,解决好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中小学危房改造和教师周转房建设进度,进一步优化
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实施,切实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的监督检查,确保人民群众用药、用械和食品安全。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强化文化市场监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三是着力改善城乡交通网络。把交通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积极配合国家加快铁路、公路、航空、能源通道规划建设,不断完善便捷安全的公路运输网络,在机场申报、公路升级改造、城镇规划建设、物流仓储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使沧源成为“桥头堡”内联外通的重要交通枢纽、对外开放的形象城市。四是全力打造向东南亚、南亚的商品进出口集散地。以强化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建立便利、高效、有序的大通关体系,拓宽与境外的合作领域,积极推进农林资源、矿电资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的大联合,促进沧源与缅甸各大中城市(地区)乃至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跨境经济合作,使沧源成为境外资源开发、国内商品加工出口的集散地。使沧源真正成为投资放心、工作舒心、居停开心的“快乐桥头堡”。
四、实施“固边睦邻”工程,全力打造安全有序、稳定和谐的“平安桥头堡”。稳定压倒一切,“桥头堡”建设尤其需要保安全、保稳定、促和谐。沧源县在全力发展绿色经济、提升民族文化旅游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固边睦邻工程。一方面,切实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
性和坚定性,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新形势下的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抓好社会治安整体联动防范体系建设,强势打击黑、恶势力,坚决查禁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另一方面,沧源县进一步完善应对涉外涉边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预案以及其他各类边境管控工作应急措施,加大人群疫病和动物疫病的检测和防控力度,防范和打击恐怖势力、宗教势力、帮派团伙、邪教组织的渗透和涉枪、涉毒跨境犯罪,全力打造安全有序、稳定和谐的平安边疆。在2009年“8·08”边境突发事件中,调动全县各级党组织近万名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圆满完成了边境处突维稳任务。社会治安秩序持续良好,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在90%以上,全县没有出现一票否决的情况。沧源县被授予云南省“平安县(区)”、“无毒乡镇创建先进县”和临沧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荣誉称号;10个乡(镇)全部被授予市级“平安乡镇”和“无邪教乡镇”称号;创建和巩固了岩帅、单甲、糯良、勐来4个“无毒乡镇”。
第二篇:桥头堡 建设
深入 建设桥头堡 积极实施大战略
(作者 王学仁 云南省政协主席)原载《社会主义论坛》2010年第4期
转载请说明出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升沿边开放水平”,这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一个国家发展战略。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云南要充分发挥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的重要部署,是实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大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今后云南科学发展的奋斗目标。
建设桥头堡、实施大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为了实现今后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我国更需要加大力度,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陆上边境对外开放,使沿边开放与沿海开放共同推进、相得益彰,尽快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不仅是实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大战略的着力点,而且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云南紧邻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外接缅甸、老挝、越南,内连西藏、贵州、四川、广西,通达沿海地区便捷。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必将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形成大规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推动我国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西南地区的大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性的资源争夺更趋激烈。把云南建设成为我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我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以及西亚和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非洲东部等广大地区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使我国与这些拥有重要矿产资源、市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和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宽发展的外部空间、保障我国资源的有效供给。
三是有利于实现区域合作共赢。云南具有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优势。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对内对外交往的条件,扩大与深化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有益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助于推动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全面合作。
四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和平稳定。云南与东南亚等国家具有江河同源、民族同宗、文化同流的亲缘关系。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能够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全方位交流,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消除疑虑、扩大共识、增强互信。
五是有利于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战略的深入推进。云南是我国毗邻国家多、国境线长、面临市场广阔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周边国家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运输通道及信息网络骨架已经基本形成。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条件较好、影响较广、收效较快,不仅能够直接带动西部地区的沿边开放,而且通过云南的实践,可以开展试点、探索路子,为全国沿边开放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的经验。
建设桥头堡、实施大战略的基本构想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不仅是中央对云南加快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新举措。对于如何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尽快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谋划。根据云南省政协进行的初步研究,我认为,我国向西南开放,主要是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至西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就是要立足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总体格局,充分发挥云南的区位优势,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直达印度洋的大通道,我国参与南亚次大陆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国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增进国际友谊的重要窗口。
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应主要从六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快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直达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根据区域合作的需要,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航空为先导、水运为补充、信息通讯网络为枢纽,抓住中缅油气管道建设的契机,打通我国从陆上直达印度洋的国际通道,建成我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综合、高效、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二是加快中越、中老、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先行在云南的河口、磨憨、瑞丽三个口岸进行跨境经济合作区试点,探索有利于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政策措施,逐步在中越、中老、中缅之间建成一批“两(多)国一区、分别管理、统筹协调、境内关外、一区多园、封闭运行、政策优惠”的跨境经济合作区。
三是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以国内和东南亚、南亚的资源为依托,国内和东南亚、南亚的市场为导向,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继续巩固烟草产业竞争优势,积极推进有色、冶金、化工等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为重点的能源产业,加大生物、光电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尽快培育形成一批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相结合的特色优势骨干产业。
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继续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进一步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积极从源头上保障东南亚国家的水环境安全,努力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
五是加强国际化的服务体系建设。立足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更大范围进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需要,不断提升口岸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口岸检验、检疫管理模式,提高出入境人员和货物的通关速度。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人民币境外结算试点,尽快把云南建成服务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现代金融服务基地。
六是加强对外交往、确保边疆安宁。按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高层交流互访,扩大民间友好往来,增加了解、增强互信、增进友谊,合作打击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毒品走私等犯罪活动,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努力为桥头堡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建设桥头堡、实施大战略的建议
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推动沿边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既需要云南等沿边省份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国的力量,中央和地方合力推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对建设桥头堡的战略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建议由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家有关部委,集中相关力量,汇聚各方智慧,对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实施沿边开放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内涵、理清思路、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便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二是设立建设桥头堡的领导协调机构。桥头堡建设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所用时间较长,需要高层次的机构进行组织和协调。建议成立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有关部委和云南省政府参加,具体负责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三是将建设桥头堡的战略构想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央有关部委在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把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作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对外合作、重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将近期能够实施的重大项目列入规划。
第三篇:桥头堡建设
“桥头堡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心得体会
隆阳区瓦房乡党校
寸嘉喜 解放思想的中心,我的体会就是“改革创新”,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当然,解放思想不是看几篇文章,听几次报告就能做到的,人的思想往往受旧思维、旧观念的束缚,满足于经验,满足于现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安于现状实质上就是倒退,成为历史潮流的拌脚石。
解放思想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形势下,解放思想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思想的进步,推进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在桥头堡建设中瓦房怎么办”讨论活动,是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桥头堡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实际需要。
要解放思想,首先重在学习,深入领会党中央关于“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决策,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认识到解放思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打破旧思维,树立新观念,把自己的思想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落实到行动上,结合到实际中,以改革创新的思想认 识,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联系本人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没有新的观念,就不可能有新的思路;没有新的思路,就不可能有新的举措;没有新的举措,就不可能有新的成效。通过在全乡开展 “桥头堡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的认真学习,联系本单位和自己的工作实际,心中有很大的感慨,感触良多,在此谈几点体会。
一、要不断加强学习,促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求知欲、会学习、能学好的党校教员。
这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自身发展的要求。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断要求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思想、思维方式和知识的更新。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个人必须不断适应新环境,把新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去学习,不会学习,人的思想就会僵化,知识就无法更新。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不但要学xxx省、市、区有关文件、会议、领导讲话精神,还要学习其它各类知识。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关注国家关于“桥头堡”建设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中要向领导学,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真正使自身成为一个有求知欲、会学习、能学好的党校教员。通过不断的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工作观念,从而创新工作思路,适应新时期“桥头堡”建设工作的需要。
二、要勤奋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适应“桥头堡”建设要求的合格教员。
作为一名党校教员,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利用好业余时间,多动脑、勤动手,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做到环环相扣,确保工作不脱接;做到顾全大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言谈举止注意场合,接待来人来访讲究方法,诚实做人、扎实做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小事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坚持内强素质,外素形象,办实事、说实话、出实招、使实劲、求实效,对认准的路子要一走到底,不解决问题决不放手、不见到实效决不收兵,切实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做到脑 勤,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及抓住问题的本质;手勤,多动手,善动手,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字能力,做好各项活动的文字保障;嘴勤,多请示、多汇报,避免错误理解领导意图;脚勤,多深入调查,随时掌握基层和群众的工作动态,以便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详细情况。
三、要善于思考,做到在解放思想中促进“桥头堡”建设工作的开展,在“桥头堡”建设工作中促进思想解放。“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扬弃”理论,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在工作中一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把本单位的工作中心、本部门的重要工作、领导关注的重要事情作为个人思考的核心,在为领导当参谋时力求参得准,谋得着。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在具体工作中,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要紧紧围绕乡政府的中心工作,抓住部门主要工作。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省、市、区关于“桥头堡”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准确、全面地反映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抓出实效、抓出实绩。以“桥头堡”建设为锲机,彻底解放思想,为瓦房乡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2011年9月21日
第四篇:集中力量建设桥头堡
集中力量建设桥头堡
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无论是重大事件的处置,还是改革开放重大发展,靠的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桥头堡建设也是一个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完善制度优势推动桥头堡建设,机构早成立,规划早出台,成效早显现。
依靠党政推动这一政治优势,完善桥头堡建设责任主体,激发主动性。应当明确,建设主体重点是党委领导下的各级政府。主体有层次,首先是省政府,其次是州(市)政府,再次是县级政府。各级政府作为桥头堡建设的主体,既要严格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又要体现省、州(市)、县三级主体的统一性。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依靠这样的工作机构体系,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桥头堡建设工作中。各级组织机构要统筹安排,细化工作任务,分解落实责任,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科学制定工作措施,合理确定工作时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高效有序、有条不紊地推进桥头堡建设各项工作。
发挥渐进推动的策略优势,完善桥头堡建设载体,突出科学性。所谓渐进推动,是指循序渐进、逐个突破的有序推动。桥头堡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桥头堡建设要采取积极稳妥的策略推进。那么,桥头堡建设的载体是什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提出的载体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只有紧紧扣住战略通道这个主题进行战略定位,红河州的区域发展规划才能获得成功。二是开放的产业基地。依托滇南中心城市,统筹红河州城镇化建设进程,在昆河经济走廊周边加快外向型产业基地建设,吸引各种优势资源向通道聚集、向基地集中,同时搞好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配套,使全州人才、技术、信息、产业优势与通道优势有机统一起来。建设一批集加工、商贸、物流于一体的进出口加工基地,推动优势产业向越南等东盟国家辐射转移,把红河建成我国面向中南半岛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三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红河州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双方的合作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合作。四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在桥头堡建设中,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四是建设红河综合保税区。突出保税区口岸、物流、加工三大主体功能,不断拓展商贸流通、保税物流、高端制造等业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规模效应。
发挥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路线优势,狠抓桥头堡建设落实,突出针对性。善于尊重、运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比如产业建设方面“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项目投资、融资等方面,多条腿走路、多渠道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发行企业债券,建立直接和间接融资机制,“借鸡生蛋”、“借船出海”,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融资机制。要探索有效方式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启用民间资金,把社会闲散资金吸纳到桥头堡建设中。
桥头堡建设关键在落实,每个阶段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哪一项优先建设、优先开发,需要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推进。领导干部在发挥比较优势上,需要深化认识,比如,有的把优势和劣势看成是单因素的,不了解优势和劣势是个整体概念,某一方面的优势,并不等于整体的优势,某一方面的劣势,也不等于整体的劣势;有的把优势和劣势看作是静止不变的,要么是绝对优势,要么是绝对劣势,不能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认识优势和劣势;有的把优势和劣势看成是完全对立的,没有认识到优势和劣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项目的确定与实施,需要在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
发挥监督检查制度优势,强化责任考核,保证实效性。监督检查是推动工作的有效途径,监督的目的有三:首先是增强干部的责任心;其次是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第三是工作实施中不出大问题。改进监督方式,强化责任考核,推进项目落实,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保障。抓项目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必须加强领导。要推行领导干部联系项目推进工作制度,重点解决项目建设中的资金、土地和审批等实际问题,重点项目要定领导、定人员、定任务、定时限、定责任。
第五篇:云南桥头堡建设
云南桥头堡建设
今年5月6日,国务院批准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
《意见》提出了5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定位,旨在更好地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已有的经济基础,充分发挥云南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区位优势,多方面挖掘云南的发展潜力,体现云南的发展特色,明确云南在我国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特色和应发挥的作用。一是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二是我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三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四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五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
《意见》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体系完善、开放型经济发展、对外交流合作、城乡居民收入、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确立了云南2015年及2020年的发展目标,并明确了7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工作重点: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二是依托重点城市和内外通道,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三是加强经贸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四是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外向型特色产业基地;五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六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七是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建设稳定繁荣边疆。
《意见》从财税、金融、投资与产业、土地、价格和生态补偿、人才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国家加大转移支付和投资力度;实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对云南利用境外资源并且具有特色优势的项目适当给予倾斜;对于边境地区矿业与水电开发相结合、技术水平先进的清洁载能工业给予优惠政策;对云南省建设用地计划实行倾斜,保障重点工程建设用地;把云南作为全国电力价格改革试点省;鼓励先行先试,形成有利于桥头堡建设的体制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