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至12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强化版)

时间:2019-05-12 13:41: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7至12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强化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7至12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强化版)》。

第一篇:07至12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强化版)

.07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

2007年山东卷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该命题要理解两个关键词:记忆,风化。

“记忆”可以是生命个体的记忆,也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甚至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风化”,其实就是对过往的遗忘,对历史的无视,对经验的麻木。概括地说,就是“时间使记忆风化”。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什么样的记忆才不会被时间风化?肯定是那些在人生路上烙下深刻印记的经历,或者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刻骨铭心的事件。它们影响人生的走向,影响历史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从具体写作看,本作文写作角度可大可小。小者写一己之情感,发一时之感慨,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大者可写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经历,思考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可写人生的光荣,可写历史的耻辱,总之,强调的是记忆的重要性,是尊重历史的重要性。

2007年高考作文在延续近几年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稳中有变”的总体趋势下,强调了变化。

一是审题的难度有所降低。今年山东卷作文题采用了学生常见的话题形式,只要是在话题范围内,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角度、题材,自主确定文体。其次,避开了往年常用的“材料加话题”形式,免去各种铺垫,直接引出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明确的观点,因而审题难度相对较小。

此次作文题审题难度的降低,意味着作文试题考查的重心将更多地转向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是立意选材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07年山东卷作文题的最大特点在于立意选材相对自由,既体现了适度的限制,又为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展示个性的空间。07年山东卷作文题可供选择的文体很多:平时善于积累材料,擅长理性思维的考生可选择议论文,将丰富的事例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来,会使文章显得思路开阔,洋洋洒洒;擅长形象思维、生活经历丰富、人生感悟深刻的考生可选择记叙文,只要情真意切,也会受到青睐……

三是强调了“文体特征鲜明”。山东卷作文题把“文体特征鲜明”明确写入要求当中,不管是选择哪一种文体,必须是写什么像什么,不可以写成“四不像”。这对于平时在写作训练中不愿意受文体约束,自以为是,信笔挥洒的考生,不能不说是敲响了警钟。

08山东高考作文题分析

08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为《春来草自青》,作文要求是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从形式上看,承袭了07年“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的路子,仍然以一句话作为话题,没有材料和导语限制。这个题目,从行文上看,抒情、议论、记叙都很容易下笔;从内容上看,切近社会热点,又以佛家诗句设置障碍,有效防治了抄袭和套作。

该命题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第一点:把握“春来”和“草自青”两者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春天的到来,才使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小草吐绿变青。小草经过严寒的冬天,受到过摧残、伤害,经历过磨难,可能面目全非,但是,春天一到,芳草碧天涯。

第二点:找到适当的本体。因为该命题是比喻式的,纯写春天和小草,文章会太浅,没有什么新意,缺乏深刻性。在选材上,可以根据“春天”和“小草”的因果关系,找到适当的能反映两者因果关系的本体,就能够写出较好的文章。

从具体写作看,本作文角度可大可小,小者写自己的感慨,可抒情、议论、叙事;大者可写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变化,思考那些引起重大历史变化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总之,强调好两者的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从表达方式看,整个题目运用了暗喻的修辞,那么找出这个比喻的本体就是解题关键。“春来”可以理解是“草青”的条件、大环境、原因,“草青”是“春来”的表现、结果。“自”,是“自然,不需要干涉”的意思,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很清楚了:必须围绕“春来”“草青”二者的关系来做文章,同时不能够忽视“自”的含义是“自动,有生命,要求上进”,不能片面理解成“啥都不需要做了”。

综上,以下立意应该视为切合题意:

一、从做事情的角度,功到自然成。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奢求不切合实际的名利。成功向来是没有声息的,当你沉浸在苦苦追求中,将需要达成的条件做好时,蓦然回首,实至名归。这立意,是从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来考查的,结合现今社会追名逐利的风气。学生对社会上的炒作、海选、出书热这个门那个门的乱七八糟的事情有没有冷静的思考。

二、从管理者的角度,事物的成长有必须达到的一些条件,需要我们来营造。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对对象局部的干涉。当然我们时刻不要忘记,你这个局部一定是要有发展欲望的,不能是“死人”一个。

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和谐社会需要形成一个爱心氛围。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树立高不可及的英雄形象,而对英雄背后的实质缺乏必要的探究,对公众缺乏必要的引导,很难成功。

当然,该题也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从审题立意方面来看,这个高考作文命题对于立意的限定,往往让不少对人生社会缺乏深入感受与思考的考生的思维归于同类:“功到自然成”,或者“付出会有回报”,造成作文的中心思想的泛泛而语,缺乏新颖深刻的东西。

第二,对于话题作文,看起来宽松,实际上考场作文在立意与文字上都有不成文的要求:扣紧话题来写。不少考生肯定缺乏周密的考虑。,以为只要根据这个话题里的因果或者条件关系来立意,符合要求就可以了。

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虽然不同,其中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必须严格扣紧命题题目的关键词或者话题作文里的关键词。因为改变了这些关键词,就等于改变了作文题目或者话题,那就叫做偏题或者走题了。这篇话题必须扣紧“春”字与“草”字,留心从这两个词语的比喻意思展开写。如果完全抛开这两个关键词语,凭空开始泛泛地阐述道理,那就有脱离话题的严重后果了。

山东卷2009年高考作文题

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失误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

2、自定立意。

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体特征鲜明。作文解析 “见证”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注解为“当场目睹可以作证的”或“指见证人或可作证据的物品”。见证者可以是人如我或我们见证母爱、见证2008等也可以是物如一株小草的见证、色彩——惊魂的见证、历史的见证等。见证的内容多为抽象事物成长历程、某种情感、事物的发展过程等等。适合写成记叙文、散文。从见证的内容角度考虑比如写我亲眼目睹的事件写出事件的意义及对自己的重要影响或写某件事物经历过某个事件或一段时间从它的角度叙事抒情如我的小院、我的学校、长城、卢沟桥等。回顾反思社会热点及人生经历可以写2008年国家、自己经历的风风雨雨及感动、愉悦、兴奋、愤怒的种种事件。

点评:今年的山东卷作文,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结合,体现了不在审题立意上过

度难为考生的命题宗旨,材料既是一种限制,也是对考生思路的提示。材料提示我们可以从写现实人生和写社会变迁的角度切入,也可以从历史中人或物的角度切入。也就是说,既可关注现实,又可回顾历史。但一定要写清什么见证了什么,开口要小,越具体越好。这个题目还有一个命题思路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注国计民生。总之,从社会热点角度可写的东西应该有很多,但一定要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

山东卷2010年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列夫〃托尔斯泰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疯狂热评】◆今年好像社会类话题的作文一篇也没有了。每年的高考作文题,会对下一年的中学语文教育起到导向作用,我觉得还是应当用作文的方式,引发年轻人对现实和社会的思考,增强年轻人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多一些社会性话题的题目,不仅能培养年轻人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也有助于年轻人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著名文化批评家叶匡政◆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人生,转向了关注学生的个人的命题意旨很明确,就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作文题采取材料作文的形式,既避免了话题作文过于宽泛不着边际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命题作文限制过严的不足,有利于考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充分发挥。——《齐鲁晚报》◆从当代社会青年他们的生活和经历以及人格的发展以及他们未来的完善上来看,这次的作文应该说是注重了引导青年人从感性走向更加理性,从年轻的冲动而又走向轻松成熟的过程。——百姓成长。

2011山东高考作文

山东:《这世界需要你》

除诗歌外任何文体皆可。题目解读

“这世界需要你”这个题目有三个部分构成,“你”是对象,“需要”是行为,“这世界”是范围。

作为对象“你”来说,从内容上来讲,可以是具体的人,还可以是事、物,甚至还可以是一种理念、观点、思想、行为等;这种对象上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讲决定了写作者的文体要求,可以是记叙性或抒情性的散文,还可以是带有论证性的议论文,比如可以说“这世界需要你”,这个“你”是“诚信”就是例子。

作为“需要”这个词而言,它包含的意思有两层,一是选择性,强调的是对对象要求的必须性,就是必不可少,不可替代性;二是认可度,说明对“你”的肯定,是不论地位高低和其他方面,说明的是只要“你”是这个自然世界的其中一员就可以。

作为“这世界”这个部分则是说明范围的广阔度,不是拘于一个小集体,也不是某一种利益势力,更多的是眼前的“这个”所有个体的世界,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周围,当然也包括自己。

思路解析和举隅

从上面的题目解读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个题目的内涵广,范围大,涉及面很宽。也正是如此,我们要写好这个作文,就应该遵循小而精,西而切,微而力,点而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脚踩西瓜,应该有明确的对象,明晰的思路,明显的倾向,简单来说就是“缩范围,定对象,明态度”。

在“缩范围”中可以通过增加标点的方式来达到。比如说“这世界需要你”,后面加的是“感叹号”,那么就是对这个你的肯定,是一种确认,在行文中只需要去证明、去阐释、去认可就可以。如果加的是“问号”,那么就是对这个“你”的否定和怀疑,这样的行文就应该是对结论的质疑,也许这样的文章更有新意,更有张力。如果后面加的是“省略号”,就是要在行文中说明我的认识只是对世界万物一个方面、一个部分的认知,也就是“以点带面”。

至于“定对象”,我们在上面的题目解读中已经有所说明,这里就不再啰嗦,总之对象的确定有两个方面,就是要么是虚,要么是实。

下面只是提供两种思路。

一是通常我们都理解“你”就是别人,其实我们也可以理解这个“你”理解为是自己,也就是在行文中表现的是对自己的叩问,当自己对自己有怀疑时,就会问自己“这世界需要你吗?”而这个“你”就是自己,这样的行文有新意。

二是也可以把这句话作为一个观点来评述,说明“这世界需要你”这种提法好,文章需要阐释好在什么地方,从而说明这样的观念是对人的一种关怀、宽容、抚慰,也就是一种爱,这样应该也会很有创意。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拿破仑说:“不想当众帅的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

【分析】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比如你欣赏老黄牛还是千里马,我们的时代需要老黄牛的精神,千里马的速度。因此,可立意为:

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2、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窟窿这,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剪了许多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材料中的裁缝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使自己摆脱了失误不利的局面,变废为宝,走向成功。在理解题意的时候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来准确把握立意的关键。“不小心”“废品”“为了挽回损失”等词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金边凤尾裙”的发明并不是主观创新和时尚潮流的产物,而是一种“挽回损失”,灵活地变“废”为宝的作品。“凭借其高超的技艺”“精心”“取名为‘金边凤尾裙’”等词句告诉我们裁缝能够变废为宝的主要原因是他主观上并不放弃,甚至非常用心,加上技艺高超,创意无限。

因此,从立意上看,我们认为以下几种立意属于准确地理解材料,应判切合题意,内容项在一档打分。

(一)人要从不利走向有利,就要依靠自己永不放弃的精神。(二)人要从失误的阴影中走出来,就需要聪明过人的智慧、灵活变通地思维、高超绝妙的技艺。(三)成功往往有其偶然性,但更有其必然性。

其中

(一)(二)两点可同时采用,也可从任意一个或几个角度立意。

以下几种立意属于较准确地理解材料,应判符合题意,内容项在二档打分。

(一)做人不能被失误打倒。(二)要战胜困难才能成功。(三)挫折不可怕,战胜挫折才能成功。

这几类立意只是抓住了材料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理解裁缝成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内容只评为二类。

以下立意属于对材料的理解存在一点偏差,应判基本符合题意,内容项在三档打分。

(一)创新塑造成功。(二)天生我材必有用。

其它立意则属于偏离材料,应判离题,内容项在四档打分。如“潮流往往是偶然的创作”“我们不应盲目追求潮流”等。

3、【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分析】很多同学以“珍惜”为话题,写“珍惜友谊”、写“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珍惜学习机会”等,都未免偏颇。只要我们再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就会明白这则材料的主旨才是话题——“只要自己看重自己,珍惜自己,你的生命就有意义、有价值。”材料对“珍惜”有了更具体的限制。

4、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分析】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第二篇:年高考作文特辑10(山东)

中国作文特辑:2007年山东卷

【高考真题】

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且文体特征要鲜明。

【文题诠释】

初看山东卷作文题,感觉就一个字:平。可待我们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会发现这是一道十分不错的作文题。

有新意。2006年高考山东卷作文是给了当代诗人雷抒雁的一首诗,要求读后自选文体、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作文。这是一道好评如潮的新材料作文。按说,2007年原地踏步巩固一下去年的成果,也未尝不可。一些人也曾这么预测。但命题人没有固步自封,而是走出了新材料作文的圈子,这不是出新又是什么?

一般话题作文,在所给话题之前,都提供一段文字材料。这段文字材料是帮助考生理解所给话题的。如此看来,这段文字材料就需要考生认真阅读。可到头来,一些考生读来读去,却是读偏了读跑了题,真是既浪费了时间,又误了事情。今年山东的作文题直接把这段材料给删去了,考生只要认真理解所给话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即可。和一般话题作文不同,这也是其出新的地方。

要求中明确提出“文体特征要鲜明”。这是高考多少年来第一次用文字的形式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文体可以自选,但应该是写什么像什么,绝对不能写出一些四不像的文章。命题人的观点可谓旗帜鲜明。相信这一要求的提出,对于匡正现在考生文体意识淡薄的思想,是有深远意义的。

高分佳作1:记忆之树常青

山东一考生

记忆,穿越岁月风尘而历久弥新;记忆,趟过历史长河而亘古不变。时间所带走的,只是表盘上的分分秒秒,而长存于人类心中的记忆,就像那久经风霜的常青之树,永不老去。

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披发行吟、形容枯槁的屈子,因不堪忍受国破之痛而自沉江中,其心扶持社稷,其志光照千秋。两千多年来,后人一直在追忆缅怀他。端午粽、龙舟赛,延续千古。凯尔泰斯,一位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生活的犹太人,他忘不了倒在毒气中的同胞,忘不了皮鞭抽来而引发的惨绝人寰的尖叫。他拿起笔,把当年的经历撰写成回忆录,并由此摘得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无论光明还是黑暗,只要是人类的记忆,都必将以其真实面目载入史册,万代不腐,并将成为明鉴,指引后人少走过去的弯路,生活得更美好。

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1985年,身患癌症的邓稼先被人扶上天安门城 1

楼,他望着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长安街,感慨地问:“二十年后还会有人记得我们吗?”二十年转瞬即逝,历史给出了响亮的回答:会。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的事迹逐渐被揭秘而为人所知。他无私奉献勇于攻关的精神更是长久激励后人,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崇敬。为人民作过贡献的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在我们记忆深处,孔子那目光如炬的眼神,鲁迅“荷戟独彷徨”的背影,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迈以及千百万革命者甘洒热血的英勇,已经筑起一座座永远的丰碑。记忆历久变鲜明,光辉长照后人心。

时间的长河还在日夜东流,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就是河中的一朵朵浪花。我们不断变换身姿,留下不同的记忆。不论喜悦惊怖,还是辛酸苦楚,都已成为永久的记忆。我们从记忆中拾取逝去的年华,从记忆中获取有用的光亮,照亮前进的路。

记忆之树,扎根于时间沃土,愈久愈茂,常青不老。

【名师点评】 主体部分为二、三两段。第二段谈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举了两个例子,一个中国古代的,一个外国当代的,可以说全面、典型;第三段谈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重点举了邓稼先的例子,之后用排比举例法举孔子、鲁迅、谭嗣同的例子,行文不呆板,论据很充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总起来看,两段为递进关系,作者引导我们围绕“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作了较深层次的思考。

首段运用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切入话题,中间内容充实且有深度,结尾部分则在议论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点题,照应开头。一句话,本文做到了古人所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即开头精彩亮丽,中间充实丰富,结尾响亮有力,如此,又怎能不得高分呢?

【亮点透析】 本文是一篇散文,作者始终紧紧扣着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来行文,让人读后,感觉材料丰富,中心明确。

作者在文中用了许多材料,比如屈原、凯尔泰斯、邓稼先,再如孔子、鲁迅、谭嗣同,古今中外都有,可以说是材料丰富。

第二段谈记忆不会随时间而逝,第三段谈记忆会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加深入,表明作者的思考没有停留在就话题论话题上,而是围绕话题走得更远,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偶等辞格,可以说是文采斐然。

【现场评分】内容18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5分

高分佳作2:天堂里有电话吗?

山东一考生

2004年10月2日,爷爷走了。

不顾他的妻子、儿女,及他最疼爱的孙子。

还记得那只大大的布满老茧的手牵我在田野放风筝,还记得那布满皱纹与胡茬的脸在我脸上蹭痒,还记得那为了摘我爱吃的酸枣扎在手上的根根木刺,还记得„„

我和爷爷的感情真的很好。每年暑假,我都迫不及待地如飞鸟回巢般“飞”回到爷爷身旁,山间小溪,农家大集,老家的每一处都曾有过我们爷俩的身影。十几年的光阴如白

驹过隙,那点点记忆,却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在我脑中连成完整画面。那是1994年夏,我坐着爷爷的大梁自行车来到镇上赶集,看着集上那琳琅满目的玩具、漂亮的头花,我迫不及待地就要跳,不知情的爷爷却仍骑车前行,结果我的脚在此时被卷进车轮,车子顿时停下。爷爷一看,平日镇定的他竟无措起来。他慌张地叫喊他人来帮忙,众人却也无能为力。此时,却见爷爷疯了一般使劲掰车辐,一根又一根,爷爷的手已被勒出血印,丝丝血渗出来。终于,空隙可以将我的腿拿出来,爷爷却不顾手上的伤,抱起我便往医院跑。此时的我年纪还小,却也深深地感受到爷爷对我浓浓的爱。

1996年,爷爷的母亲病逝。爷爷没哭,但我分明看到他的身体在颤抖。晚上,我听到爷爷起身,坐在书桌前,拿着老奶奶的照片。月光下,颗颗晶莹的泪珠沿着他脸上布满的皱纹扩散开来,竟不落下。他端坐着,身上披着一层银色的月光,在静谧的夜里,形成一尊完美的雕像。终于,爷爷将照片抱在怀里,身体剧烈地颤抖起来。最后,忍不住哭出声。此刻,我看到了爷爷为人子的一面,看到了他至孝的一面。

时间飞逝。2004年,爷爷也走完了他的一生。

记忆在时间的轨道上穿梭,我努力搜寻爷爷的每一个画面。他生气时的“吹胡子瞪眼”,他笑时露出的颗颗大金牙,他教鹦鹉说话时专注的神情,他走路时日渐驼背的身影„„天堂里有电话吗?如果有,请告诉我号码,我要告诉爷爷:“时间会弥补我心灵的创伤,却永远不会使记忆风化!爷爷,我永远爱你!”

【名师点评】 感情真挚。相信你读了也会这么说。对爷爷的一片深情都浸透在所写的文字里。待读到结尾,眼睛竟有些发潮。在感情上都被征服了,阅卷老师又怎能不给打高分?从技巧方面来说,重点写爷爷对自己的爱、对老奶奶的爱,其他的则用排比手法抓住特征铺排出来。其次,结尾一句“天堂里有电话吗”,自然引出自己对爷爷的心里话:“时间会弥补我心灵的创伤,却永远不会使记忆风化!爷爷,我永远爱你!”再次艺术扣题。

【亮点透析】 把自己对爷爷的感情都浸透在文字里,让人读了眼睛发潮。这源于作者与爷爷的深情,源于作者写前恰到好处地对感情的酝酿。

孙子对爷爷爱得深爱得切,这种人间至爱,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不掺任何功利目的的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我们的世界才会变成人间天堂。

本文使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特别是排比手法的两次运用,使得爷爷的形象丰满鲜活。

人间有电话,作者由此想到天堂,想到如果天堂有电话,自己就会告诉爷爷:“时间会弥补我心灵的创伤,却永远不会使记忆风化!爷爷,我永远爱你!”想象奇巧。

【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58分

高分佳作3: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山东一考生

有人说,时间是治愈伤痛的最好药物。因为时间抹平了伤痛的沟渠,风干了伤痛的记忆。可我想说,历史上那壮怀激烈的一幕幕永远不会被时间风化,因为那承载着五千年来

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楚大夫屈原沉吟泽畔,若有所思。怀王外欺张仪,内惑郑袖,蒙蔽视听,听信谗言。国将不国,坚贞的屈原心急如焚,怎奈回天无力,于是怀着一腔忠诚投进了汨罗江。流水高山心自知,屈大夫那一腔爱国之情至今让我们唏嘘扼腕,感慨万千。

庄周著书立说,鼓瑟而歌,他愿做一条曳于泥潭的鱼,他愿在江边守着自己心灵的月亮树。他狂放、坦荡,不拘于时,独自坚守着自己精神家园。

或许,庄子的处世行为我们无法参悟,但那面对挫折坦荡的心地、豁达的胸襟,却让我们深深折服。

还记得那个身陷囹圄仍著书不辍的司马迁吗?他遭受的是何等的奇耻大辱,但却咽下了所有的血与泪。在那个名节高于生命的年代,他痛苦煎熬的内心独白谁又会理解呢?可就是这个孱弱的文人,怀揣着心中的梦,书写下了名垂青史的《史记》。

也许,他的行为不被人理解,甚至为人所唾弃,那呕心沥血的《史记》,却是最好的心路写照。

漫溯历史的长河,我们不会忘记北海牧羊十九载的苏武,不会忘记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辛弃疾,更不会忘记在赤壁独自长吟的苏轼:他们是中国文人的铁的脊梁,他们传递着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历史上那些顽强不屈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抗争不会被淡忘,那些前赴后继的英雄们不会被忘却,那些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更不会被浩烟的历史所湮没。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那关于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会常驻我们心间。它们告诉我们该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它们教会我们奋斗,教会我们坚强,教会我们为中华复兴而读书。

【名师点评】 时间能够使记忆风化。比如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这也是一般人的观点。对此作者并不回避。如此,也就能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在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后,作者意思一转,切入了正题,让人不禁为之一震:作者迎合读者的意图原来在此啊!

接下来,先叙述,再议论。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基础上的升华。依次谈了屈原、庄子、司马迁,之后用排比法铺排,则谈到了苏武、辛弃疾、苏轼,作到了详略结合。

最后一段明确了记忆的内容,这就是爱国的记忆、民族的记忆、英雄的记忆,并进一步明确了这些记忆常留心间的意义。

可以说,本文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议论到位,切入巧妙,收束有力。

【亮点透析】 文章从头至尾紧紧围绕“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来组织材料、结构文章,符合题意。

作为一篇散文,作者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材料虽多,但都贯穿着话题这一条红线。本文谈到了中国古代的屈原、庄子、司马迁、苏武、辛弃疾、苏轼,如果不是平日对他们的事迹和思想有深刻的把握,又怎么能够信手拈来?这么多材料的运用,让我们读后感觉内容十分充实。

材料的运用总体上把握着详略得当的原则。详,则在叙述材料后,紧接着议论升华;略,则用排比手法洋洋洒洒地铺排。

【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19分+发展18分=56分

第三篇: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及例文

2015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和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2015山东高考语文作文题提供的材料,来源于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的林清玄的文章《无风絮自飞》。)材料所叙述的内容改自林清玄原文中自己的一个生活经历,林先生从这段经历中得到了两个启示:一是一个人要的只是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只要结出果实,一切纠缠就自然没有了;二是顺应自然,因果是必然的,我们只要做好我们的努力照顾即可。

“考生在审读材料时可以抓住关键句‘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从而得出上面两个立意角度。”但单纯看这则材料,考生可能更多地会用多角度分析的方法来审读立意。比如从父亲的角度,可以肯定父亲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否定父亲的实用主义;从儿子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儿子的探究精神,也可以建议儿子向生活学习等等。这则材料作文可写的角度非常宽泛,考生可以通过开放式思维进行个性化写作。

无风絮自飞

林清玄

在我们家乡有一句话,叫“菜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无法分辨的。

因此,像兄弟分家产的时候,夫妻离婚的时候,有许多细节部分是无法处理的,老一辈的人就会说:“菜瓜藤与肉豆须,分不清呀!”还有,当一个人有很多亲戚朋友,社会关系异常复杂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一句。以及一个人在过程中纠缠不清,甚至看不清结局之际,也可以用这一句来形容。

住在都市的人很难理解到这九个字的奥妙,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看到丝瓜与肉豆藤须缠绵的样子。乡下人谈到人事难以理清的真实情境,一提到这句话都会不禁莞尔,因为丝瓜与肉豆在乡间是最平凡的植物,几乎家家都有种植。我幼年时代,院子的棚架下就种了许多丝瓜和肉豆,看到它们纠结错综,常常会令我惊异,真的是肉眼难辨,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到现代人复杂难以理清的人际关系,确实像这两种植物藤蔓的纠缠,想找到丝瓜与肉豆的根与果是不难的,但要在生长的过程分辨就非常困难了。

有一次我发了笨心,想要彻底地分辨两者的不同,却把丝瓜和肉豆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见了觉得很好笑,就对我说:“即使你能分辨这两株植物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要在它们的根部浇水施肥,好好的照顾让它们长大,等到丝瓜和肉豆长出来,摘下来吃就好了。丝瓜和肉豆都是种来食用的,不是种来分辨的呀!”

父亲的话给我很好的启示,在人生一切关系的对应上也是如此,一个人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地向上生长,有时不免和别人纠缠,又有什么要紧呢?不忘失自己的立场与尊严,最后就会结出果实来,当果实结成的时刻,一切的纠缠就不重要了。

另外一个启示就是自然,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依循这自然的发展,常常回头看看自己的脚跟,才是生命成长正常的态度。种什么样的因会结出什么样的果,是必然的,丝瓜虽与肉豆无法分辨,但丝瓜是丝瓜,肉豆是肉豆,这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丝瓜长出好的丝瓜,让肉豆结出肥硕的肉豆!

丝瓜是依自然之序而生长结果,红花是这样红的,绿叶也是这样绿的,没有人能断绝自然而超越地活在世界,此所以禅师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花与絮的飞落不必因为风雨,而是它已进入了生命的时序。

日本的道元禅师到中国习禅归国后,许多人问他学到了什么,他说:“我已真正领悟到眼睛是横着长,鼻子是竖着长的道理,所以我空着手回来。”

听到的人无不大笑,但是立刻他们的笑声都冻结了,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人知道为何鼻子直着长而眼睛横着长,这使我们知道,禅心就是自然之心,没有经过人生庄严的历练,是无法领会其中真谛的呀!

种豆与种瓜

常言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但如何种呢?豆田种豆、瓜田种瓜,还是间作、套种?父亲似乎更聪明些,反正豆和瓜都是要进肚子的,管它怎么种呢,只要有得吃就好。那儿子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功夫不会白费,把豆子和瓜分开种,最后的产量可能更高,收获更大。

按正常规律,水到了,渠就成了。比如平时认真学习,高考就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如果平时不努力,那好成绩就是空中楼阁。可是平时努力学习,最终就会有好的结果吗?考上大学的那些人,全是平时最努力的人吗?有没有平时很努力,结果却考不上的呢?现实告诉我们:有。不仅有,而且很多。为什么呢?

答案是:结果取决于个人努力和客观条件两个因素。

有些人天生脑子好,他们背诵一篇课文只要十分钟,而其他同学却需要半小时。这就是天赋。所谓天赋就是不靠个人努力而天然拥有的东西。比如有人是富二代,生下来就可以坐豪车去上学;有人是穷二代,考上博士了还要供养双亲;有人还羡慕这样的穷二代,因为他有父母,而自己却是孤儿。

我们回过头来还说豆和瓜,如果种在贫瘠的土壤里,不断浇水、施肥还不一定结果实;如果种在肥沃的土壤里,不用任何照料就能长得很好——种子决定不了土地。

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庄子主张人要随遇而安,随性而为,“泛若不系之舟”。豆子和瓜藤如果长在一起那就长在一起,如果不长在一起那就不长在一起,随顺自然就好。从这一点上看,爸爸似乎是道家的传人。

可真的不需要努力吗?庄子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吗?不然。他也学习,而且成绩很好,还出了书,书的名字叫《庄子》,里面的《逍遥游》《齐物论》等都是传世名篇,如果不努力,恐怕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可以自我超越。超越的方法就是两个字:努力。人关心的,也应该是努力;至于结果,好坏都坦然接受。舜在家耕田时,好像人生就是如此,用孟子的话说“若固有之”,他后来贵为天子,心态仍与耕田一样。耕田就要做个好农夫,治理国家就要做个好天子,做任何事情都努力做好,这是舜的成功之处,也是伟大之处。

还回到种豆种瓜上,如果让我给父子断官司,我会偏向儿子,因为儿子关注努力。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应该做的事情上,而不是结果上,也就是尽人事、听天命。

求知的价值

中国乡间有谚语说:“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为什么分不清呢?就因为大多数人懒得 去分辨清楚。其实,丝瓜藤和肉豆须无论多么酷似,毕竟是有区别的。只要仔细分辨,一定会分清。孩子要分辨出藤与须来,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应该得到父亲的鼓励和支持。

“分清”其实反映了人们对未知的渴求与探索。法布尔要“分清”每一个昆虫的翅膀,才探究到昆虫界的无穷奥妙;一生做出8000多项发明、对人类生活有重大改变的爱迪生,在学校里被认为愚不可教,但其母亲发现他好奇心强,善于“分清”,就决定自己教育孩子,鼓励他的求知兴趣和爱好。爱迪生靠着母亲的帮助和引导,凭借自己顽强的自学和探索,最终成为人类历史进步的杰出功臣。

中国有句老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知识就是鱼,求知就是渔。丝瓜和肉豆就是鱼,分清藤须就是渔。对求知欲的培养与尊重远远胜过知识的直接传授。仅仅有现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有旺盛的求知欲,驱使自己不断创新,探索未知的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

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病,已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课堂填鸭式教学、排山倒海的作业,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了接受的工具,变成了考试的机器。从幼儿园到大学,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索的原创精神,缺乏分清丝瓜藤和肉豆须的自由环境,唯一在乎、注重的,是对标准答案的“执迷不”悟。最近的复旦大学抄袭门事件,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思,也为我们的教育豁开了一扇改革之门。复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如果连自己的宣传片和校训都抄来抄去,求知与创新的泉源是不是严重枯竭了呢?!

求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怀着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膜拜,对理想的憧憬,对未知的好奇,勇于探索,大胆求证,我们才能阔步向前,我们的人生才能更有爱、更有趣、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如果不善于发现问题,探究“藤与须”的区别,只是机械地坐等丝瓜和肉豆的成熟,我们永远还是“分不清”,我们的学习与事业都会停滞不前。

风物长宜放眼量

孩子为分辨丝瓜藤与肉豆须的不同,把自家庭院里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孩子天真好奇,他们只看到眼前的纠结错综而忽视了最终的果实。人生也是如此。有多少人只纠缠于过程中的细节,而忽视结果的意义。我们应该把眼光放长远,胸有全局,才能明确辨别过程中的抉择,校正细节中的误差,超脱当下的纠缠。

过度注视过程中的细节,只会使自己迷失于局部的枝叶而无法看到整体的风景。盲人摸象,都以为摸到了整只大象,结果他们只摸到了局部而已。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纠结于眼眉前的纠缠而忽视了宏大的格局。项羽垓下一战,虽四面楚歌,但尚有江东可以依据,他选择意气用事,而忽视了江东父老的期待。相比之下,勾践卧薪尝胆,虽尝尽耻辱却始终不忘复国大任。

如果项羽选择江东卷土重来,如果勾践不堪污辱而自裁,那历史可能就要重新改写了。有时候,人生的成败得失不在眼前的纠缠中,而在能把眼光放长远的担当里。苏轼一生屡经磨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换作一般人,可能无法熬过那样的艰难困苦。而苏轼却从动荡的经历中磨砺出旷达的心胸与吞吐古今的文化自信,虽经磨难,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他看到了遥远的结果,因而摆脱了过程中的困苦与羁绊,为后世垂范。

如果苏轼被眼前的困境纠缠,他可能会萎靡消沉,一事无成,也可能会向权贵卖节求乞,垂尾摇怜,获得当世富贵。如果这样假设能够成立,中华文明的面目可能就要被重新描画了。但是传统文明令人值得自豪的地方,就在于每至困境危局,必有卓绝之士如苏轼者挺身而出,焕发自身的魅力,从而斯文不绝,薪火相传。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 每一幅壮丽的人生画卷,需要用不平凡的画笔去绘就。每一部恢宏的史诗华章,需要用不平凡的音符去抒写。沉迷于眼前的物欲,足以蒙蔽探寻的眼光,停歇前行的步伐。

风物长宜放眼量。也许,我们应该像材料中的父亲,拥有更长远的眼光。也只能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人生的意义,看到天行有常,看到在宇宙的秩序里自然祥和的生机。

第四篇:07年山07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

.......07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

2007年山东卷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该命题要理解两个关键词:记忆,风化。

“记忆”可以是生命个体的记忆,也可以是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记忆甚至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风化”,其实就是对过往的遗忘,对历史的无视,对经验的麻木。概括地说,就是“时间使记忆风化”。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什么样的记忆才不会被时间风化?肯定是那些在人生路上烙下深刻印记的经历,或者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刻骨铭心的事件。它们影响人生的走向,影响历史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

从具体写作看,本作文写作角度可大可小。小者写一己之情感,发一时之感慨,可以抒情,可以议论;大者可写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经历,思考那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可写人生的光荣,可写历史的耻辱,总之,强调的是记忆的重要性,是尊重历史的重要性。

2007年高考作文在延续近几年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稳中有变”的总体趋势下,强调了变化。

一是审题的难度有所降低。今年山东卷作文题采用了学生常见的话题形式,只要是在话题范围内,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角度、题材,自主确定文体。其次,避开了往年常用的“材料加话题”形式,免去各种铺垫,直接引出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明确的观点,因而审题难度相对较小。

此次作文题审题难度的降低,意味着作文试题考查的重心将更多地转向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是立意选材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07年山东卷作文题的最大特点在于立意选材相对自由,既体现了适度的限制,又为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展示个性的空间。07年山东卷作文题可供选择的文体很多:平时善于积累材料,擅长理性思维的考生可选择议论文,将丰富的事例用概括的语言写出来,会使文章显得思路开阔,洋洋洒洒;擅长形象思维、生活经历丰富、人生感悟深刻的考生可选择记叙文,只要情真意切,也会受到青睐„„

三是强调了“文体特征鲜明”。山东卷作文题把“文体特征鲜明”明确写入要求当中,不管是选择哪一种文体,必须是写什么像什么,不可以写成“四不像”。这对于平时在写作训练中不愿意受文体约束,自以为是,信笔挥洒的考生,不能不说是敲响了警钟。

07年山东卷作文题,比较恰当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围绕“表达与交流”提出的六项要求。既可以考查学生在立意、选材、结构和语言方面的基本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等个性体现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展示。

08山东高考作文题分析

08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为《春来草自青》,作文要求是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从形式上看,承袭了07年“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的路子,仍然以一句话作为话题,没有材料和导语限制。这个题目,从行文上看,抒情、议论、记叙都很容易下笔;从内容上看,切近社会热点,又以佛家诗句设置障碍,有效防治了抄袭和套作。

该命题可以从以下两点来理解:

第一点:把握“春来”和“草自青”两者的因果关系。正是因为春天的到来,才使万物复苏、百花盛开、小草吐绿变青。小草经过严寒的冬天,受到过摧残、伤害,经历过磨难,可能面目全非,但是,春天一到,芳草碧天涯。

第二点:找到适当的本体。因为该命题是比喻式的,纯写春天和小草,文章会太浅,没有什么新意,缺乏深刻性。在选材上,可以根据“春天”和“小草”的因果关系,找到适当的能反映两者因果关系的本体,就能够写出较好的文章。

从具体写作看,本作文角度可大可小,小者写自己的感慨,可抒情、议论、叙事;大者可写一个民族甚至人类的变化,思考那些引起重大历史变化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总之,强调好两者的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从表达方式看,整个题目运用了暗喻的修辞,那么找出这个比喻的本体就是解题关键。“春来”可以理解是“草青”的条件、大环境、原因,“草青”是“春来”的表现、结果。“自”,是“自然,不需要干涉”的意思,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很清楚了:必须围绕“春来”“草青”二者的关系来做文章,同时不能够忽视“自”的含义是“自动,有生命,要求上进”,不能片面理解成“啥都不需要做了”。

综上,以下立意应该视为切合题意:

一、从做事情的角度,功到自然成。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奢求不切合实际的名利。成功向来是没有声息的,当你沉浸在苦苦追求中,将需要达成的条件做好时,蓦然回首,实至名归。这立意,是从高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来考查的,结合现今社会追名逐利的风气。学生对社会上的炒作、海选、出书热这个门那个门的乱七八糟的事情有没有冷静的思考。

二、从管理者的角度,事物的成长有必须达到的一些条件,需要我们来营造。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对对象局部的干涉。当然我们时刻不要忘记,你这个局部一定是要有发展欲望的,不能是“死人”一个。

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和谐社会需要形成一个爱心氛围。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树立高不可及的英雄形象,而对英雄背后的实质缺乏必要的探究,对公众缺乏必要的引导,很难成功。

当然,该题也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从审题立意方面来看,这个高考作文命题对于立意的限定,往往让

不少对人生社会缺乏深入感受与思考的考生的思维归于同类:“功到自然成”,或者“付出会有回报”,造成作文的中心思想的泛泛而语,缺乏新颖深刻的东西。第二,对于话题作文,看起来宽松,实际上考场作文在立意与文字上都有不成文的要求:扣紧话题来写。不少考生肯定缺乏周密的考虑。,以为只要根据这个话题里的因果或者条件关系来立意,符合要求就可以了。

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虽然不同,其中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必须严格扣紧命题题目的关键词或者话题作文里的关键词。因为改变了这些关键词,就等于改变了作文题目或者话题,那就叫做偏题或者走题了。这篇话题必须扣紧“春”字与“草”字,留心从这两个词语的比喻意思展开写。如果完全抛开这两个关键词语,凭空开始泛泛地阐述道理,那就有脱离话题的严重后果了。

总之,今年山东的这个作文命题,看起来容易,但对于考生来说,写好了极为困难。立意的缺乏深刻性,往往导致高分作文极少;而话题作文本身扣紧话题的要求,必然导致相当多的学生这次考场作文脱离话题造成零分或者低分。

09考纲分析(作文)

关于写作,考纲从总体上增加了“表达应用E”。明确了写作的考试能力层级。

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如在“有文采”一项中,以“用词贴切”取代了“语言生动”,以“有表现力”取代了“有意蕴”。这表明高考作文从指导思想上开始反对追求华美、堆砌词藻的不良文风。

另外,今年除诗歌外,其余文体和所有作文题型都在考试范围内,字数不少于800字。作文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007年山东卷作文题“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在延续近几年高考作文“以话题作文为主,稳中有变”的总体趋势下,强调了变化。一是审题的难度有所降低。作文题采用了学生常见的话题形式,只要是在话题范围内,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写作角度、题材,自主确定文体。其次,避开了往年常用的“材料加话题”形式,免去各种铺垫,直接引出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明确的观点,因而审题难度相对较小。

此次作文题审题难度的降低,意味着作文试题考查的重心将更多地转向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的深度、广度以及书面表达能力。

二是立意选材更加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07年山东卷作文题的最大特点在于立意选材相对自由,既体现了适度的限制,又为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展示个性的空间。

三是强调了“文体特征鲜明”。山东卷作文题把“文体特征鲜明”明确写入要求当中,不管是选择哪一种文体,必须是写什么像什么,不可以写成“四不像”。这对于平时在写作训练中不愿意受文体约束,自以为是,信笔挥洒的考生,不能不说是敲响了警钟。

08年山东高考作文题为《春来草自青》,作文要求是以“春来草自青”为

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从形式上看,承袭了07年“时间不会让记忆风化”的路子,仍然以一句话作为话题,没有材料和导语限制。这个题目,从行文上看,抒情、议论、记叙都很容易下笔;从内容上看,切近社会热点,又以佛家诗句设置障碍,有效防治了抄袭和套作。但这个作文命题,看起来容易,对于考生来说,写好了极为困难。立意的缺乏深刻性,往往导致高分作文极少;而话题作文本身扣紧话题的要求,必然导致相当多的学生这次考场作文脱离话题造成零分或者低分。

07、08年的山东高考作文都是以一句话为话题,没有材料和导语限制。2008年全国一共18套试题,只有4套试题采用话题作文的方式,所以我省话题作文的考查形式有可能改变创新,可能会出现命题作文或者新材料作文的形式。

从我省语文作文的考试及评卷结果看,那些贴近生活、关注民生,能够在作文中表现出真情实感的,都将获得阅卷教师的认可,这可能算是2009年高考语文考试中,考生最应该关注的一个具有导向性的重点内容。

第五篇:5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及备考

高考作文分析

分析研究山东五年高考题,探寻已经考过是作文试题的特点及规律,力求能为2013年的备考提供一点借鉴。

一、我们对山东省五年高考试题进行全方位分析

2008年,话题作文“春来草自清”出自一首阐释佛教教义的诗歌《乐道歌》,为唐朝天宝年间诗人明瓒和尚所做,其末句是“兀然无事做,出来草自青”。在流传过程中意义有所改变,现在多为:顺应自然,服从本性,反对人为,反对主观、强求、勉强做事。

该话题的核心是春与草的关系,要把握这一关系,就不仅要明了其本意,还要明了象征义:春是外部客观的事物,包括环境、条件、时机、机遇、自然法则、客观规律,也可以是国家、民族、人民、政党等社会力量;草则是主题,是我、我们等具有能动性的事物。春与草的关系就是客观的事物对主题发生重要的影响,而主体又具有自身强烈的内在要求,彼此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影响是双向的,是再主题的强烈要求下的,即草青是生命欲望的释放。

话题中“自”也很关键,“自”就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与“来”相呼应。俗话说:“功到自然成”“水到渠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船到桥头自然直”“切勿揠苗助长”等都是符合题意的,坚持信念和理想,相信“春来草自青”这一信念,保持乐观,积极地等待时机,积蓄力量创造条件等。

由于话题的特殊性,考生很难用记叙性文章来阐释话题,所以议论文的文章较多,在议论文的文章中,多数考生在用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材料不够充分或不够典型,显得牵强。笔者以为,这不怪学生,因为在基础教育时期,我们总是灌输积极进取、天天向上的思想,倡导积极的价值取向,这种“春来草自青”的“等”“顺”思想不合时宜,用来支撑这类观点的材料不多,考生没话说,有话又说不好,这是命题的愿意。

体裁适合于议论文,内容在于阐释主客体关系,探讨作为主体的生命个体,在不断变化的客观条件下的生活态度,处世哲学。

2009年

2005年山东省高考试题分析报告强烈要求“变脸”的情况下,2006年高考作文命题采用材料的形式,紧接着2007、2008年连续两年采用话题作文。2009年的“见证”这样的命题作文,标志着山东高考作文题终于完成了由话题作文向新命题作文的国度07、08年全国各地卷纷纷向新命题作文过渡,山东显得有点保守,直到09年,才跟全国绝大多数试卷在作文命题理念上同步了。

2009年作文题有如下特点

1、考生审题难度相对降低。

2、考生有话可说。

3、政治倾向性明显。

4、时代性、开放性、普遍性

从体裁上更容易些成记叙文。

2010年

2010年全国18套试题中材料作文10道,命题作文7道,话题作文1道。山东属于材料作文。

纵向对比下,08年话题,09年标题,10年材料,年年有变化。

材料作文,其材料可以是漫画,比如2010年全国卷1,可以是人物故事,比如2010年辽宁卷,可以是诗歌,比如2010年安徽卷,可以是名人名言,比如山东卷。就是说,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种类广泛,不受限制。其中就名人名言而言,可以是单则的,可以是复合的。所谓复合的,也就是两则以上的。这两则以上的名言,可以是相互补充的,也可以是针锋相对的。

本作文个别考生由于对托尔斯泰名言理解不到位,结果审题出现了偏差。有的将文章主旨确定为“福兮祸之所伏”,有的确定为“我处在阴影中我快乐”有的确定为“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坎坷的”,等等。

考生可以把这句名言作文一个论点,写成一篇论叙文。也可以把这句话作为一个主旨写一篇文学类文章去表现他。既要看到光明,又要看到阴影。也就是说,要全面地看问题。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骄傲自满,沾沾自喜。要看到阴影,更要看到光明,只有这样才能看到希望,拥有信心,赢得最后的成功和辉煌。也可以从“光明和阴影构成人性的复杂”这一角度入题。去探讨,人生由成功和失败构成,人生由顺境和逆境构成,人生由幸福和挫折构成,人生由圆满残缺构成,人生由荣光与耻辱构成,人生由公平与自私构成,人生由善良与邪恶构成等等。

从文体看,适合于写议论文。

2011年

“这世界需要你”

审题难度不大,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符合“给学生发挥创作的空间”的新课标要求。

“你”是一种对话、称呼,指单个的人,也可指群体。,也可以指人以外的其他事物,比如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一种思想体系。“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等很多领域。

2012年

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题。是孙中山以此来激励和鼓舞革命志士而作。12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后的第一年,又是十八大召开之年,命题人以此为题,颇有深意。

命题又一次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性。这也是山东高考备考需要注意的一个地方。

该命题审题难度不大,材料既有所指向,又比较开阔,进行联想感悟的空间较大、教宽,考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而一切感悟和联想都要求基于材料,当然这既可以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含义和中心含义,也可以着眼于材料的局部含义,无论怎样,感悟和联想都必须有“材料的影子”,都必须是材料的必有之义和应有之义,材料是作文的由头和触发点。

材料共有三句话,经过对材料的切分和句意关系的把握,其中心含义是“心不死”、其中含有三个要素:第一要有担当,就是对国家、民族、人类和世界有所承担有所贡献;或者对自我的投入和担当。二是坚持、执著,其隐含着在所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最终达成目标。也包含着对理想和志向的奋力拼搏精神。三是坚信未来,取得成功。

体裁明显偏向于议论文。

二、针对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试着做如下推测

1.从体裁上看

08年的“春来草自青”偏议论性,09年“见证”尤其所给的材料“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非常明显地将学生的审题思路引向了记叙性文体。10年的“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探讨了光与阴影的辩证关系,无论从哪一角度理解,都容易走向对悲喜、得失、顺逆等的辩证性探讨上,偏议论性,11年《这世界需要你》则明显偏记叙,12年引用孙中山的一段话,那么铿锵,那么有社会道义,想写成记叙文还是很困难的,明显是偏议论。由此规律可否推测13年为记叙性呢?

2.从写作形式看,08年为材料,09年是命题,10年是材料,11年是命题,12年是材料那么13年作文是否应该是命题呢?

从出题所涉及到的思想内涵,08年为顺应自然规律,09年见证历史社会,10年辩证对待人生11年为个人和社会关系,12年是对民族的担当精神,也属于社会性。至此探讨了自

然属性社会属性,个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3.高考备考的思想方面,可以用两句话进行概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其实纵观高考命题,还有一类的主题便是人的思想道德层面的探讨,比如诚信、善良、包容等,备考重点应该适当偏下这一角度也就是“厚德载物”这一方面。

三、备考误区

1. 没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积累和实际演练的关系。

给学生阅读课,但阅读课明显属于自由放羊式,没有明确的目的,阅读课看什么样的文章,如何看去看一篇文章,如何从阅读课中积累到有益于作文、有益于语文的东西,这些都是平时阅读课中缺乏的。

与之相反便是重视训练的数量,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质量。学生写作的本源还是来自生活,来自积累,很多的学生仅仅靠一点点母语基础在苦苦支撑自己的作文写作,表现在作文过程中无话可说,无思想深度,展不开逻辑论证,文章写作幼稚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本也就在于学生根本没有必要的知识储备。从词素到句子到段落到人生感悟到价值观、道德观到客观规律等等都是一片空白,又如何期待学生能够写出佳作呢?而这些东西又必须来自平时的阅读和课堂教学,老师中只关注教学任务的落实,不关注学生大语文思维大语文观的培养,可能会取得短期的效应,但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2、作文训练盲目性、随意性。

要在练上狠下工夫,得法、科学地练,应该列好详细计划,分门别类地把各种类型的作文都训练到位,应该每周最少有一节课来专门用来训练写作,因为能力是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实际演练上特别需要强化作文规则意识,尤其是完整的审题意识。近年来,有一种观点过于否认作文材料对作文写作的限制,甚至从一些所谓优秀高考作文得到一些经验,认为并不需要过多局限于材料。我们分析10年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12年孙中山的那段话,不难看出,其对立意的要求还是必须忠实于原材料。高考作文是带着镣铐跳舞的。高考作文具有选拔性,它必须设定某些限制,以保证选拔的客观公正,同样出于选拔性,它又必须坚持某种程度上的开放,让考生尽显才华,个性张扬。何处限定,何处开放,是每个考生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

3、是重视规范而又不敢创新。高考作文不仅需要考生循规蹈矩,而且也需要考生活起来,要有鲜明的创新意识。创新往往不是冒险,不是不保险,而恰恰是最保险的做法。试想一下谁愿意看到太古板而没有一点灵气没有一点创新意识的文章。老师要设法让学生在写作时自始至终,时时刻刻要遵守规则,更要鼓励学生学会创新,敢于创新,敢于形式上创新,也敢于内容上创新。

4、是重视作文的语言而忽视思维训练。学生写作中片面追求词藻文句的花哨而实质内容贫乏空洞,一些表述或比喻看似生动活泼,实则毫无道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我们没有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我们在作文备考中,在平时的学生作文评改中过分看中学生的语言,过多地强调重视语言训练,但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的强化和锻炼。思维,被恩格斯誉为“世间最美丽的花朵”,把思维这一瓶颈问题突破才是最明智的方法,才是让学生终生受益无穷的方法。如果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没有确实提高,那么一切都等于零。所以必须在作文备考中持之以恒地结合具体的例子强化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思辩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严密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具体方法有引导学生多写议论性散文;让学生学会同题多做(一个题目多种构思);训练学生养成列提纲的良好习惯,重视思路训练;设计一些脑筋急转弯和智力性的题目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冒险写新异文体的文章(如采用、日记、书信、调查报告、新闻等形式)等。

四、备考需要注意的问题

1.作文卷面要规范美观

阅卷老师时间紧任务重,短时间内扫描不到文章的主要信息,考生作文分数就很难高上去,要知道,作文阅卷老师总共18个小组,不到260人,考虑到三评甚至四评的因素,意味着每人在9天时间里要评阅6000份左右的作文。大家可以计算这个工作量,批卷工作是从8点到下午1点,除掉一些时间比如吃饭,短暂的休息,估计也就是6个多小时,这样的话,一个小时的批卷数量是100份左右,也就是半分钟一份。在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下,大家完全可以想象卷面的重要性。所以,写字潦草,写字小,写字不好辨认,写字密的同学,老师想要看懂你的作文可能30秒是根本做不到的。你想得高分简直是妄想。

2.作文素材要恰切新颖,可信度高。

阅卷中多数考生的素材主要集中在司马迁、李白、杜甫、张丽莉、吴菊萍、吴斌、史铁生、刘伟等少数人身上,极易给阅卷老师造成审美疲劳,从而影响得分。建议指导学生将审题中所想到的与写作材料有关的人或事在草稿纸上罗列一下,一是避免遗忘,二是从中辨认筛选出最恰切新颖的素材。

阅卷中还发现有的考生屡犯常识性地级错误。一些事件、名人名言等常常张冠李戴,说明考生基本功太差,或孤陋寡闻,或张冠李戴。这些都容易造成对阅卷老师的情感损伤,导致作文失分。

其实备考中我们接触到很多的素材,比如课文素材,比如做过的古文阅读,比如阅读课中看到的一些优秀素材。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养成素材积累的习惯,并同时深入研究所积累的素材里包含的思想内涵,以求需要的时候能够恰切地运用。

3.文章结构要使人一目了然、应试作文最忌首、腹、尾三段结构。要把中间部分多分几个自然段,能够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高考作文分成五六段就可以了,再多了就容易使阅卷老师眼花缭乱。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尾句写好。每一段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则“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得精神。这里的写好,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字要写好不涂抹,而是写成提摄全段大意的中心句,三是和前后段形成逻辑呼应。

4.文体要清楚。

问题概念是学生不足的地方,很多学生根本搞不清楚基本的文体。必须让学生明确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区别。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议论文中的论据叙述太长,其故事性便有可能导致文章走向记叙。对论据的转述缺乏目的性,论据并不能很好地为论证服务,显得只是在客观讲一个故事,这也很容易使文章偏向记叙。同时论据使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样既缺少典型性,不具有说服力,也容易走入记叙文。

记叙性文章中,开头用大段的抒情或议论句子,去极力地剖析自己的立意,迟迟不能进入到文章具体内容写作,动辄几百字的段落也使得文章记叙部分内容单薄感情不足,或使文章偏向议论文。

同时,有些同学处理不好抒情和记叙的关系,往往在文章最后用大量篇幅进行议论抒情,也使得记叙分量不足。文体奇怪。

还有一类便是全篇对某一历史人物的故事进行叙述,只在最后加有限篇幅的议论,使得文章文体不清。

5.写作要与日常学习结合起来,要有文采意识。

作文并不是生活的实录,不是日记。我们同学的作文,只是口语的再现,根本不去积极使用学过的写作技巧。其实在我们的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拼音、错别字、标点、病句,等等知识,都可以跟我们的作文练习起来。从词素到语法到修辞到文章结构布局,这些都是写作的基本,而我们同学作文过程中根本不顾及这些,还是用自己一直在用的常用语写作,很难在作文中觅得新词。写作过程更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根本不会去使用比如过渡、比如铺垫、比如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等写作技巧,根本不会去推敲自己的语言,不会去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跟不用说主动使用修辞。学生讲语文学习的其他知识跟写作一点也联系不起来,写作只是随意性行文,也是导致写作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

必须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写作是一种创作,是一种艺术加工过程。这就必须让他们子在写作过程中有目的使用写作技巧,有意识锤炼语言,让他们知道自己写的是一篇艺术品,作文必须要有技术含量,也就是我们的作文必须要有亮点,而不是随随便便,爱怎么写就怎么写,那样是不会得分的。

6、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人生百态。

“双赢的智慧”到“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到“春来草自青”到“见证”到“光影”到孙中山的话,涉及到社会秩序、与人合作、留住记忆、留住历史,顺应自然、顺应规律,见证历史时代人物变迁到辩证看待人生,到敢于担当民族重任。连续的高考题,都透出出对社会、自然、人生百态的关注。

关在笼子里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写不出高内涵的文章的,我们的学生在写作上的幼稚化,就是跟学习过程中对社会对人生漠不关心导致的。更何况学生极少的阅读量,也使得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思维和知识储备。这是我们的写作的瓶颈。

语文,要实现突破,学生的视野必须开阔,学生的思维必须活跃,学生的知识储备必须具备,而这些都不上循规蹈矩的语文课能给学生的。

五、注意研究备考思想内涵

一道较好的高考作文命题,其检测功能,除了检测考生的知识因素,诸如章法技巧、语言表达外,理所当然地要或隐或显地反映国家选才用才的标准以及对于未来人才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检测考生对时代的感应能力,体现出一定的德育导向性。

“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包含了各种品质对人对社会的、自我道德修养等等。“自强不息”则偏于为个人为民族的意志力、奋斗精神。

2.命题思想指向:注重理性思辨,凸显生活体验,共分八大类型

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以理性为目的,培养创新思辨能力,是衡量高考作文质量的一个标准。近三年全国17次出现“哲理思辨”类作文题就可见一斑。

从整体上来看,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人本化、生活化、体验化、理性化的新思路:体现了一个注重——注重理性;体现了两个回归——回归人本,回归生活。命题内容上,渗透了三个体验——人文体验,青春体验,科学体验。要求考生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

2008年命题内容在往年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更鲜明地突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如四川卷的“坚强”、江苏卷的“好奇心”、上海卷的“他们”)、成长体验(如湖北卷“举手投足之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天津卷“人之常情”、重庆卷的“在自然中生活”)、思想与行动的关系(如福建卷三种不同的选择,形成不同的人生)等等。这些考题,充分响应了“观察·体验·感悟”的新课标精神,或要求考生写“感悟”、“感想”与“感受”,或要求考生谈“看法”与“认识”,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2008年是华夏民族灾难深重的一年,关注现实是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全国卷一直接运用震灾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北京的小作文用45个字对“地震的废墟中,一只时钟停在了2点28分”的漫画写出自己的感想,四川卷以“坚强”为话题,江西卷以田鼠的口吻或者田鼠的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封信等,它们既具有密切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又有很强的理性思考的灵活性,考

生可能写得有深有浅,但一定会有话可说。这种变化,给高考作文命题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恰如韩愈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从思想内容的指向看,主要有8种类型:

(1)“哲理思辨”类。近三年全国17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6年江苏卷的《人与路》、2007年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2008年湖南卷的“读唐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体会”等。

(2)“俗语格言”类。近三年全国9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7年上海卷的《必须跨过这道坎》、2008年天津卷的《人之常情》等。

(3)“生活情景”类。近三年全国8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6年安徽卷的“以‘读’为话题”、2008年上海卷的《他们》等。

(4)“人与自然”类。近三年全国5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8年高考江西卷的新材料作文,要求“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显然是从生态平衡方面设题的;又如全国卷二关于“海龟老鹰人”的新材料作文,中心非常明确:好心的游客对幼龟的帮助看似善举,实则违背了自然之道,给我们的正面启示则是,务必遵循自然规律,科学地进行调查研究。

(5)“社会热点”类。近三年全国5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7年湖北卷的“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2008年四川卷的“以‘坚强’为话题”等。

(6)“价值观念”类。近三年全国4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6年天津卷的《愿景》、2008年辽宁卷的“青少年价值观调查”等。

(7)“文化现象”类。近三年全国3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2008年山东卷的“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等。

(8)“道德美德”类。近三年全国2次出现这类考题,比如2007年全国卷二的“‘感恩’‘帮助’材料”、2008年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

总之,作文是所有语文知识储备的综合运用,作文不上孤立的行为,学生要学以致用,要用综合使用意识。同时作文也是技巧性极高的行为,学生必须有意识使用技巧进行写作。而技巧的获得必须来自平时的有心模仿、训练。同时,作文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检测,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自然的有效途径,学生必须加强这方面积累。作文分值之高,决定了我们必须全力为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加油。

下载07至12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强化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07至12年山东高考作文分析(强化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高考作文

    山东高考作文1 引一曲高山流水,登高眺远,望大江东去浑浊的江水拍打着生命的浪石,溅出滚烫的热泪,而此身尚存,则此心不死,落日孤鸾,褪下了华美的外衣,唯有不断攀登,才能到达生命的顶......

    2014山东高考作文

    瞳孔之外 是谁说过,生命本是一片纯白的空地,人们反复徘徊,一点点洞察人世的道理,或悲或喜。同是一扇窗,瞳孔之外的物相通过折射成像,动静雅俗竟如此纷繁不同,而我最欣赏瞳孔之外的......

    山东高考作文[推荐]

    一.写 作 (两步走,三段式) 1. 定 性 非图作文 ---------- 褒贬不一,non-fixed guidance  Internet-surfing  Exam-oriented education 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 Blog-writi......

    2014山东高考作文

    2014山东高考作文: 从窗户看出去不同人看不同风景 2014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新鲜出炉:从窗户看出去不同人看不同风景,一段材料,题目自拟。 你能看到什么?有的人看到了静,有的人看到......

    2013山东卷高考作文

    2013山东卷高考作文范文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

    2009年山东高考作文

    2009年山东高考作文: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失误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写......

    2012年山东高考作文

    2012年山东高考作文范文:成功,是坚持开出的花朵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雏鹰为何翱翔于天空,小溪因何汇聚成大海,幼苗又如何能纵横陈一片森......

    山东历年高考作文

    2012山东高考作文题:以孙中山箴言自拟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