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国庆60年征文(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13:1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国庆60年征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国庆60年征文》。

第一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国庆60年征文

一名教师的作业

作为一名初中毕业班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新学期给学生讲述的第一课第一节是《感受共和国的巨变》,内容主要是通过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百姓生活大变迁和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事实,来感受祖国新变化,体验百姓生活大变迁,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布置了一篇课外作业:通过搜集资料或采访自己的父母和

亲人,写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自己家或家乡发生巨大变化的文章或者出一份手抄报。学生们热情很高,一周后作业都交了,其中的佳作真不少!在给学生们展评的时候,忽然有个学生问:“老师,这作业您完成了吗?”一下,我被问住了。是啊,光顾要求学生了,结果自己却忘了做。难道老师就不能带头完成作业吗?其实,自己今年36岁的年龄,不正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成长的吗?我决定一定补上这次作业。

我出生于1972年的秋天。我的童年是在生产队的哨子声中度过的。那时村里的孩子多,村里幼儿园老师的任务主要是看孩子。记忆中,课堂上学了什么已经全没有了,而“老鹰抓小鸡”、“打纸包”、“挤狗油”、下河、攀树等游戏带来的快乐却依然在心头。虽然物质条件艰苦:没有固定的教室,在村里“打游击”;所谓教室,一段时间里竟然是“白天羊出来我们这些孩子们进去,晚上我们出来,羊再进去”;记得有一段时间男女生共用一个厕所。没有钟表,上下课全凭老师自己说了算。课本就更甭说了,全在老师的嘴里。虽然课本从没见过,但在老师的爱心呵护下,我们的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却是蛮好的,也许那时的课堂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

1980年我进入一年级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之所以感到光荣是因为这是经过数对了老师的几个手指头和几支粉笔“考进来”的。要知道同龄人中有的还因为没数对要等到明年才能上学呢。毕竟那时家家户户的孩子多嘛。不过我终于有了固定的教室!有了崭新的课本了!一二年级时的课桌是两摞砖上架一块水泥板,两个人共用,座位要自己从家带。到了麦假时还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帮生产队里捡麦子。变化最大是在三年级时,记得那时家里分了地,放学后要帮父母忙自家地里的活。不只是家里要帮忙,学校里也在大搞“建设”:要在老师的示范下把窗户上第一次安装玻璃,尽管划破了手,却也高兴;师生一齐动手从村边用小车推土来整修操场,即使一连累几天也不觉辛苦。最大的乐趣是没这样那样的上级达标检查,没有那些繁多的作业,课间和放学后可以尽情的玩。虽然那时学生犯了错会受到老师的责罚甚至责打,但从没记恨过任何一个老师:因为老师们都是真心为了我们好。最有意义的事是每年的三月份,不但外出植树,还几人组成学雷锋小组定期给村里的军烈属和无保户义务劳动。学校经常请老红军给师生上革命传统教育课。记得那时有个活动印象最深,叫做“五讲四美三热爱”,就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纪律、讲道德。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最爱唱的歌是《让我们荡起双浆》、《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童年》等歌曲。最光荣的一次是五年级第一学期我获得学校的“三好学生”,不但上台领奖(一个文具盒),而且在村里人的注视中被批上红花敲锣打鼓送到家。

别了难忘的小学生活,踏入初中的母校——周村区南营联中。砖房教室里已经有了日光灯,课桌已经是长条木桌,虽然旧了些,但还结实。尽管每逢麦假还要回家帮忙抢收小麦;在学校里要经常参加劳动,比如每年入冬前要去掏生土和煤生炉子取暖;作为优等生享受住校的待遇也无非是挤在一间小房子里凑合睡;学校的食堂无非就是烧开水,把学生从家带来的干粮热热而已。但是,毕竟这时的我已经迷上了知识的乐趣,骄傲于能力的提高。经常停电的锻炼使我们养成了点灯点蜡烛也要学习的习惯;老师和我们的平等使我们为了问明白一个问题不怕到老师宿舍里“迫使”他们放下嘴边的馒头;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使我们至今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尽管学校那时仍贫穷,但我们却很富有!那时一流的学生考上中专成为了市民户口,在令人羡慕的赞扬中“飞黄腾达”了,我们这些二流的学生只能接受去淄博六中、周村六中这样的高中学校的命运。仍然记得毕业前的最后一课,班主任白淑琴老师与我们洒泪惜别的情景。

经过周村六中、周村二中和淄博师专的学习,1995年7月,我回到了昔日的母校,南营中学任政治课教师。这时的母校虽然还保留了一些旧教室平房作为教师的宿舍,但我们的舞台却已经转到了教学楼的宽敞明亮的新教室里。学生们再也不用冬天生炉子挨烟熏了。学校因为一次充实了好几个大学生而实力大增,一些课程专业课教师逐渐取代了民办教师。几年下来,随着师范专业毕业生的陆续分配,学校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逐渐退出了课堂,退出了历史舞台。记得第一次感叹是给一个年级4 个班的二百多名学生印试卷,用铁笔手工刻蜡纸制版费了半天功夫,用手动的滚子印刷,费了两个人的半天,效果还不清楚。记得第一次

尴尬是1997年时讲公开课,用学校刚买的投影仪讲“学科学用科学”,上课5分钟了自己竟然打不开那投影仪。第一次莫名奇妙是不知道上网是怎么回事?需要多少个烦琐的步骤?于是,每年暑期的课程或教学业务培训,每一次的外出学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都成了我学习成长的阶梯。渐渐的课堂上的我不仅能板书口授,也学会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音像并茂”地来

“助阵”;课堂内的我一到操场上,“地位”一下由教师变成了和学生“打成一片”的哥们;各级教研活动中以前只能做旁观者的我,渐渐地也成了“主角”。那些用来学习借鉴的教育报刊杂志,上面也渐渐有了我的作品。最令人自豪的是,每年春节,总有一批批的学生来看我,虽历经13年而不断。

2005年,随着崭新的教学楼落成,原先的北郊镇三处中学合校,成为一所有着1000余名学生,百余名教师的新中学——周村区北郊中学。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有着崭新的校舍、崭新的学生公寓和餐厅,学生可以寄宿制。学校大力实行素质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管理,使得合校后的师生们同心聚力,迎来了我们学校历史上成绩最好的时期。同时,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也结交了更多的好同事,培养了更多的好学生。2008年正是我初中毕业20年整,暑期中,昔日的初中同班同学,当地小有名气的尚老板来找我这个老朋友。原来他与一些企业家们要与学校组织一场颇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我们学校积极帮助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使这次活动获得圆满成功,学生、家长和老师们在活动中都经历了一次终生难忘的精彩。为此,《某报》还做了详细的报道!

这学年新学期,我发现学校新来的教师中,竟然有一位是我昔日的第一批学生!不觉中我已经在这所农村学校的讲台上耕耘了13年了!她告诉我,还有3个同学,我的学生,已经大学本科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了。昔日的学生已然成了我的同行、同事。可是,与她们的交流中我明显感到了有一种压力和紧迫感。是什么呢?与90后的学生进行深入地思想沟通,我有差距;熟练地运动现代化教具充实课堂促进教学,我也有差距。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啊。如果不继续努力进步,躺在以前的功劳簿上吃老本,恐怕不久的将来,真会出现自己不能完成的“作业”了!不过,不管时代怎么进步,物质环境怎么变化,对学生的爱心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是我由学生到教师经历中感悟到的不变的师魂,是促使我们教师不断进取的永恒动力!“与学生共同成长”,这可以作为我一生的作业!

我想,这样的经历和感悟,作为我的作业,能得到您什么样的评价呢?

第二篇:教育工作者建国60年征文;

爸爸的“三级跳”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那时我爸才12岁,家住江都一个小村,每天放学回家,先跟我爷爷推着板车走村串户去炸爆米花。他俩常常干到天黑,披星戴月回家。爸是家里长子,我奶奶、我叔叔还等着炸爆米花的钱贴补家用、交学费呢。

那时家里有个院子,前后两进,土坯房,茅草屋顶。一到下大雨,我爷爷就得爬梯子上屋顶盖塑料布。大雨下得他睁不开眼。爸和我叔都愁苦着脸,惶恐地为爷爷扶着梯子。

1982年,爸17岁,高中毕业了,家中无钱供他上大学。他随我二爷爷学泥瓦匠,起早贪黑拎泥桶。有一年去南京盖大楼,回来后为我奶奶买了二斤毛线,为我爷爷买了件的确良衬衣,为我叔买了本儿童画报,把大家都乐出了热泪。爸成了当时家里唯一能“挣大钱”的人,常跑到老远的邮局往家中寄血汗钱。

后来,能吃苦耐劳的爸爸终于明白只有有文化才能脱贫,他毅然去了山东学习无线电技术。几年后,他在镇上开了间小门市,家中逐渐有了点积蓄,使得前后两进共六间土坯房全部翻新,盖上了砖瓦。

可日子还是非常清贫,我爸赚的钱都用来盖新房了,家里很快又拮据起来。爷爷借钱去镇上买了台饲料加工机,每天和奶奶摸黑加工“水花生”。加工后的“水花生”猪最喜欢吃,连邻村养猪户都来买。这样,家里勉强能供我叔上完高中。

我爸高中毕业后一直没忘读书看报,门市对面广播站的领导都看在眼里,1987年,他让我爸尝试写新闻稿。爸欣喜若狂,有时回家干农活,为了能听到广播站播出的新闻,跑到很远的邻村绑大广播的电线杆下边听边记。苦学了很长时间,我爸终于进了镇广播站当了新闻通讯员。我爸这记者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

1994年,我7岁,上小学了。我爸我妈在镇上规划的新农民街买了块地产,盖上了二层小楼。后来,爸考上了公务员,调入镇政府司法部门,五六年后又回到记者行列,调入了江都市电视台。2005年我考上大学,现在我已经是一名教师了。新千年,我们举家迁入市区。

第三篇:电力公司国庆60年征文(推荐)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满怀豪情迎接伟大祖国60周岁的生日。1949年10月1日,一个雄健豪壮的声音在古老苍穹,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飘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震荡环宇,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扬眉吐气,迈着矫健的步伐,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地走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巨篇。光阴荏苒,岁月如歌。至今,我们经历了六十年的坎坷磨砺,沧海桑田。回首国家电网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60年,我们电力人一路走过,风雨兼程,共同成长,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用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金色的理想与憧憬,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发展壮大的凯歌,放飞着坚如磐石的信念。

君可见否,青山碧水间,崭新的电线整齐美观,闪着银光穿越田野、山川和村庄;君可侧耳倾听,电力人那匆忙的脚步,那骤起的锤声、线钳的剪线声汇聚成铿锵的交响乐,您可曾领略到其中言外的神韵?君可知否,在高高的电线杆上,在绿色掩映的田头,在崇山峻岭之间,到处都有我们可爱电力人的忙碌身影。他们顶烈日,战酷暑,拉电缆,固螺丝,顽强拼搏,奋战在最艰苦的第一线。从新中国成立至今,他们成为我们电力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生力军,他们演绎着半个多世纪中国电力发展和进步的精彩。电力,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行业先锋和动力引擎。电力的发展,促进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今非昔比,真可谓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停四保三”黑夜漫漫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满目苍夷,百废待兴。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电力工业发展缓慢。而电力又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电网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实力的体现,象征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发展趋势。同时,它连接着寻常百姓,与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1953年4月,**县第一家电厂建成投入运行,这标志该县结束了全县无电的历史,但该电厂总装机容量只有12千瓦,当年发电1.4万度,仅供县城机关部分居民照明用电。1964年,全县第一条35千伏高压线建成,但仅供县城用电。70年代前期,**电网才开始新建。直至到80年代初,虽有一些发展,但是电力依旧落后,供应紧张,造成不少企业每周进行“停四保三”生产,不少线路拉闸限电,更不用提老百姓正常的居民用电了。儿时的记忆,一年365天,几乎60%以上的时间也都是由煤油灯来“统治”的。突然停电,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停电的时候,家里的那盏煤油灯便大大发挥了作用了。小时候,当母亲娴熟的把煤油灯点亮后,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串动的火焰,心中唯一的奢望便是盼着来电。因为儿时的胆子特别小,看到那漂浮不定的火苗,让我联想到那些魑魅魍魉,枯黄的灯光驱不走黑暗带给我的恐惧。大部分时间都是彻夜不来电的,我总是带着失望入睡。但也有来电的时候,记忆中是很少的。有时等到来电时,犹如发现新大陆,异常兴奋,奔走相告。到处都是“来电了”那充满激动的“呐喊”。

“萤火虫”时代的来临

1985年,全县各乡镇电管站相继设立,此时形成了覆盖全县的供电管理网络.进入80年代中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梦幻日益变得现实。一些普通的家用电器也“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那时候正处于改革初期,电网没有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电网重复建设,农村电网布局不合理,供电半径超标,设备陈旧、落后,线损高,安全性能差,农电电压极不稳定,而且偏低。“电灯像个小火炭,电视买了不能看,水泵放着不能转。”这是农村过去用电的真实写照。那时大部分的灯泡都是15w的,灯光昏黄,可是那时候却很满足,在漆黑的夜里氤氲着农家特有的光晕和淡淡的温暖。有些家庭有电视的,大部分也都是黑白电视机。据了解,80年代末期全县年供电量仅为500万千瓦时左右,而且那时候的电价也不低,农村电价偏高,那时全省农电价格在0.8元/千瓦时以下的约占30%,0.8-1.0元/千瓦时的约占50%,1.0元以上的约占20%,农村的负担普遍偏重。但是为了看“春晚”,我爸咬咬牙,买了一台十二英寸黑白电视机。但每每都是因电压过低,屏幕严重变形。我们却是束手无策,只能咬牙切齿,别无他法。但那时却是很期盼过年的,因为只有在过年我们才像吃了颗定心丸,在我的记忆当中,过年停电的几率是很少的。电力局都会千方百计的保证过年期间的电力供应让广大老百姓过上一个祥和的春节。看着春节的节目,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享受。

火树银花不夜天

9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更好的协调电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性,急需突破设施老化、线径偏小等一系列瓶颈,1998年国家实施“两改一同价”农村电网建设改造。**电力人抓住机遇,投资7000多

万元对全县10kv及以下的线路和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电力人克服重重困难,测线路、栽电杆、架线路、装配变,日夜奋战在电网建设改造第一线。致力于进行变增容、县城电网和乡镇公网的改造、配电网络设备改造、农村低压村组整改、标准化配电台区建设等重大工程,有效地解决了线路老化、设备陈旧、电价过高、断电停电等一系列弊端,解决了长期存在基层供

电企业想解决但因资金所困无法解决的大问题。同时,积极稳妥、分步实施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推动了**供电公司的跨越发展,电力事业迅速壮大,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公司电量连年攀升,1999年用电量突破3000万千瓦时。安全稳定的电,已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元素。电视机、电冰箱也开始慢慢普及了。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看到鳞次栉比的建筑物万家灯火通明,那五颜六色的灯光,那变幻多姿的霓虹灯,那散发着激情与活力的光芒,好一派“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壮丽景观。作为一个电力人,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豪迈和骄傲。

迈入电气化新时代

2007年,国家电网公司吹响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号角。**电力人精心组织,攻坚克难,冒着酷暑,顶着严寒,以较高的标准,打造电气化建设的精品工程。公司高度重视科技进步,用新技术、新设备改造城乡电网,优化电网结构,提高35kv变电站和开关站的科技含量,实现了微机化和自动化,建立了mis信息管理等系统。经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的改造,使得农村电力线路和设备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用户的电压合格率和供电可靠率大大提高,用电的损耗也明显降低,切实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2007年的用电量达到了1.865亿千瓦时。2008年,公司共投入780余万资金,按计划完成了变电站的改造工程,对电网供电设备和线路进行了新建和改造,全面完成了“户户通电”工作。2008年用电量达到了2.095亿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加0.229亿千瓦时,增幅12.28%。累积完成电费总额1.6397亿元,实现售电收入1.3394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6.57%,上交税收1548万元。2009,公司将共计投资2500余万元, 计划完成变电站改造工程以及对35kv及10kv新建线路和台区进行整改,届时将大大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供电可靠性。

如今,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家用电器琳琅满目。一些以前比较奢侈的电器如电脑、洗衣机、空调等都已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了。现在,有些用电大户的人家的用电量甚至赶得上以前一个村甚至是两个村的用电量。有人说:“电力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象征”,电力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农业、乡镇企业、地方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我们电力人并未骄傲自满,止步不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国网公司2009年年中工作会议上,刘振亚总经理在工作报告中确定了要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目标,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不仅关系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关系到公司的品牌价值和社会形象。电力人历兵秣马,枕戈待旦,朝着新的高峰攀登。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眸60载的电之嬗变,这已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巨变缩影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电力人将更加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扬起理想的风帆,加快电网发展,加强和谐企业建设,继续谱写璀璨辉煌之华章!

第四篇:献礼国庆60年征文

在毗邻福建交界最偏远的**省**县五府山镇甘溪村,有一位名叫刘志清地道庄稼人,长期经营祖传小磨坊,他家的豆腐在方圆数里很有名气。然而在短短十年间的三次“电气化革命”令他的“小磨坊”成就了“大作为”。

99年11月乘着国家“两改一同价”春风和辖区35kv变电站成功投运以及五府山供电所的挂牌,刘老将他家传统手工制作

流程“小磨坊”由“手动”改为“电动”,第一次尝试了同网同价和电气生产力倍增效应的实惠,工效提高数十倍。从此与电动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05年8月随着该镇“国家森林公园”的申报成功,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加大,**县供电公司投资1000万元农网完善工程推进“以电代燃”工程,全面加快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甘溪村试点区农民改变传统取暖做饭方式,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着力维护生态,尝到甜头的老刘又第一个将“小磨坊”原有设备由“电动”改为“自动”,日均盈利由当初几十元提高到两三百元。

然而就在自08年10月起,国家“家电下乡”惠农“良方”以及“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国家电网“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在该村建起首个电气化试点示范村,因此得到实惠农民迅速掀起第三次“电气化革命”效应风暴,老刘乘着“东风”一开始就将“小磨坊”扩大再生产用电需求项目上报,很快不到一周时间“小磨坊”就“变成”一家集大米、玉米、番薯和各种豆制品等农作物“加工厂”,仅09年1-4月份获得纯利近四万元。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的发展战略,**省**县供电公司采取以点带面、分段落实、全面推进的工作步骤,按照建设电气化村高标准、严要求的总体思路,结合第三期农网改造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据了解,该村电气化改造累计新架设10kv线路4.7公里,0.4kv双回低压线路8.3公里,新增160kva配变壹台,改造400v低压进户线2457米,新安装亮化路灯近30盏。由于国家“家电下乡”惠农政策以及电网改造后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达标,农户对空调、电脑、电磁灶等家用电器需求日益剧增,该村供电量由原来的不足10000kwh跃升至月平均30000kwh以上,增幅达200%。

十年间三次“电气化革命”,使当地电能质量和实惠电价实现了“质”的变化,令老刘和许多有市场经济头脑意识农民生活时刻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他的“小磨坊”成就了“大作为”。如今老刘不仅翻建了配置好空调、电脑等高挡现代化家电的一栋新房,并且临街卖了间店面作为经营点,甚至设想哪天开始能在家中网上开辟属于自己的网页开展项目经营,笔者想这天不会等很久。另悉,近期该公司还将投资200万元用于农村电气化村建设。

第五篇:农电工国庆60年征文[模版]

我爱国家电网,这不单是因为我爱人是国网旗下一名农电工,也不单是因我的弟媳和侄儿在北京国家电网工作,更不是因我退二线后被县供电公司聘用才爱他,而是我亲身见证了家乡电网的发展,耳闻目睹了国网人留给我的感动。

从我记事起,我家就因为两个上大学被打成右派的叔叔的株连被下放农村,住在两间大车屋里。那时没有电,点的是煤油灯,因为当时煤油也紧张,灯头很小,靠着灯看书,我每天早上都是一鼻子黑灰,心里想要是有电多好啊!

1970年,原淮阴地区在**乔庄兴建第一所110千伏变电站,从广播中听到消息后,我十分兴奋.利用假日,约了几个朋友,又是乘船又是乘车,跑了100多里找到工地,想看看变电站啥样,可管理人员不让进工地。我们只好远远地站在外面看,虽然什么也看不懂,但心中充满了希望,回家后兴奋了好多天。

77年,我们家终于率先用上了电,虽然电压不足,电灯经常红眼睛,而且经常跳闸,一到刮风下雨就停电。家里买的全乡第一台彩电不是不现彩,就是没影像。虽然电视看不成,但夜深人静时,我和弟弟俩人因能在电灯下复习迎高考,心中仍有说不出的高兴。周边的邻居更是羡慕得不得了。

我调到县委宣传部搞新闻时,正逢**省实施户户通工程。当时的城乡到处是工地,人们象当年支持解放军一样,自发组织起来,帮着供电人运电杆、埋杆﹑拉器材。为能早日让百姓用上电,供电人更是起早睡晚自带粮草,不抽群众一支烟,不喝群众一口水,连着加班。许多人眼熬红了,生病了咬牙坚持干。只用不到一年时间就让全县99.5%的老百姓用上了电。开天辟地第一遭,许多老人为梦想成真而高兴得热泪直流。当时我拍了许多照片,可惜都因保管不善报废了,至今想起来还心痛。

此后,经过不断地投入,不断的改造,全县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的变电站,500千伏、220千伏等高等级线路也都建起来架起来了。全县照明用电全部实现了短半径手拉手,企业及重要客户全部实现双电源,供电安全可靠。有电做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财政收入、供电增幅连续6年保持全省第一。我们县不仅成了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县,还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最具发展潜力中小城市和全国平安县。国家电网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和拉动作用让我刻骨铭心。

前年,我退了二线,几家单位想聘用我,但我却因国网情结选择了待遇不高的供电。接触多了,我对供电人的认识就更全面了。特别是供电人的优质服务﹑创新服务﹑零距离服务让人从心底佩服。在我县,110千伏﹑35千伏和10千伏客户用电,只要对应地找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营销部主任一个人,用电事情工作日内全办成。个中艰辛只有当事人心里清楚。

更让我感动的是国网人的社会责任心。从电网建设的“两型三新”“三沿战略”,处处算计,一切从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出发。具体施工时,宁吃千般苦,不毁一棵绿。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是一马当先。**地处黄海之滨,素称洪水走廊,每次抗洪抢险,供电人都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精神,奋战在第一线,在最短时间恢复供电。对社会上的受灾地区和当地的弱势群体,供电人更是慷慨解囊,捐款捐物献血,供电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自己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在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块金牌。每次文明单位推荐﹑窗口行业测评,该公司总是名列前茅。如今已连续22年获得**省文明单位(行业)称号。

惠泽百姓,造福社会,国家电网,怎一个“爱”字了得﹗你是我,也是全国人民心中的金牌!

下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国庆60年征文(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国庆60年征文(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码头工人国庆60年征文

    九里港码头的诞生与消逝每一个地方总有自己的名称,这些名称一般都有来历。有的因某名人或某件事而得名,有的因某一风景或某一建筑而得名。我们这里现在叫“九里港”,其实叫这个......

    教育工作者国庆60年特别征文:我眼中的教育的发展;

    自我介绍:略过渡:在庆祝我们伟大的共和国60华诞之际,我仅以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身份,以我一双老百姓的眼睛,从我最了解的教育的发展,来看共和国6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学生:书包网......

    仓管员纪念国庆60年征文[模版]

    照片里的故事家里珍藏着一本相册,那是年近八旬的爷爷的人生缩影。只有在爷爷生日时,小辈们才能立在爷爷身后,在相片的翻阅中体会爷爷幼年时的困苦拼搏、年轻时的风华正茂、壮年......

    供电工作者国庆60年征文

    如果有人问我的家在哪里,我会这样自豪地说——家在中国!我家人勤劳淳朴,我家里欢乐祥和,我家的历史很长很长,我家今天的故事很多很多……这是多少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眷恋啊,是的,我的......

    电力局国庆60年优秀征文

    曾记得,当今作为第一个被水利部授予“中国农村小水电之乡”的**县,在六、七十年代电力工业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全县总装机容量超不出1000千瓦,空有“两山夹一水,众壑闹飞流”特殊的......

    国庆60年征文:油灯往事

    每一次回到家乡的时候,我都会坐在静谧的夜晚,遥望着远山外华灯初上的天际,想起那些与灯相关的往事。有关灯的记忆,是断点的,是琐碎的,但却是深刻的……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

    优秀作家献礼国庆60年征文

    2009年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的生日。举国上下,所有的中华儿女,包括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无一不为自己的伟大祖国建国六十周年而欢欣鼓舞,无......

    城市改革新变化国庆60年征文

    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个年头了。我在**辛店生活工作近20年,从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