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统计报告 - 中国知网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李 丽王 强张凤莲
(清华大学学报编辑部,北京100084)
摘要:为了提高杂志的质量,争取早日被SCI收录,对《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创刊6年来所刊登论文的作者地域分布以及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校内作者仍是该刊主要的作者群,但近年来校外作者,特别是国外作者的论文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每篇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平均数量不断增加,由1996年的6.9篇增加到2001的13.4篇,并且引用外文文献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可见,在创办高水平科技期刊过程中,应主动向国际著名专家约稿,并努力实现杂志的国际化。关键词:SCI;统计;文献计量学;科技期刊
中国是一个科技期刊的大国,据统计,全国科技期刊已达4000余种,但如何使我国的科技期刊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科技发展的水平,这是我国科技界面临的大问题。而科技期刊作为科技信息交流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其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被国际上著名的检索机构,SCI、EI等收录。这些著名的检索机构已成功运作多年,并且日益世界各国科技工作者的青睐。特别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那些大型的重要的数据库已成为科技工作者查阅文献资料的有效而快捷的途径。这些检索系统都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等。而美国宾州的ISI别具一格,其前任所长Eugene Garfied倡导用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科技成果的思想,他们提出除收录上述项目之外,还将论文的参考文献收录起来,从而将一篇论文与其他论文之间有意义的联系勾划出来,也就是把发表论文的两位作者或两个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联系显示出来。ISI的这种思想使其科技期刊的引文索引SCI倍受重视。科技界都十分重视这一庞大的综合型的数据库,期刊界也把期刊的学术质量与是否被SCI收录密切关联。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TST)是清华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创办的初衷是想作为清华大学的重要学术窗口,反映清华大学在创办一流大学过程中的科研成果、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重要的学术水平,创办6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被国际上一些著名的检索机构,如CA、MR、ISPEC、日本科技文献速报等所收录。但与SCI收录的期刊相比,特别是国际著名的期刊,TST的作者地域性、国外作者的论文数量、参考文献的数量、引用最新研究成果的文献量、被引频次等都差距较大。本文旨在通过TST办刊6年来的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提出进一步提高杂志的学术水平、扩大其学术影响的若干建议。
1作者的地域性分析
我们首先考察了每篇论文的全部作者的地域分布,按年份分别统计了校内作者、国内的校外作者以及国外作者的人数以及占当年作者总数的百分比。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所有作者的地域性分析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总计
作者总数 305 261 220 339 284 333 1742
校内作者 275 235 159 311 247 275 1502
90.2 90.0 72.7 91.7 86.9 82.6 86.2
校外作者(国内)15 14 45 19 7 39 139
4.9 5.4 20.1 5.6 2.5 11.7 8.012 16 9 30 19 101
国外作者 百分比(%)
4.9 4.6 7.3 2.7 10.6 5.7 5.8
人数 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人数
同时,我们还考察了每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的地域分布,按年份分别统计了校内作者、国内的校外作者以及国外作者的人数以及占当年第一作者总数的百分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论文第一作者的地域性分析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总计
作者总数 87 92 73 91 91 95 529
59 90 82 87 495
校内作者
97.8 80.8 98.9 90.2 91.6 93.6
校外作者(国内)
0 1 4 1 0 5 11
0 1.1 5.5 1.1 0 5.3 2.1 10 0 9 3 23
国外作者 人数
百分比(%)
0 1.1 13.7 0 9.8 3.1 4.3
人数 百分比(%)人数 百分比(%)
从表1和表2中可以看出,校内作者一直是TST的主要作者群,基本上占到作者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这是大学学报的普遍特点,由大学学报服务本校的教学和科研的办刊宗旨决定的。但是,我们还可以看到,近年来,TST的作者分布还是有明显的变化。特别是2000年和2001年,非本校作者的人数比前几年有比较稳定的增加,都在8%以上。从表2中可以看出1998年国外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是近年来最多的,这是因为我们为祝贺清华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出了一期专刊,该期杂志发表了许多国际著名专家的论文。论文引用参考文献情况的分析
我们从4个方面分析了各个年份发表的论文在文后引用参考文献的情况。2.1平均引文篇数的分析
我们主要通过统计各个年份中TST所发论文的总数以及论文的引文总数来计算每篇论文的平均引文篇数(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到,每篇论文平均引文篇数基本上呈现出逐年增多的态势,由1996年的6.9篇增至2001年的13.4篇,增加的一倍多。此结果一方面表明作者在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查阅了较多的文献,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作者对引文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表3平均引文数量的分析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总计
文章总数 87 92 73 91 91 95 529
引文总数 603 765 654 737 790 1277 4826
每篇论文平均引文篇数
6.93 8.31 8.96 8.10 8.68 13.4 9.1
引用科技期刊 总数 378 562 462 510 542 1018 3472
百分比(%)
62.7 73.5 70.6 69.2 68.6 79.7 71.9
2.2 引文类型
科技期刊通常比书籍能够迅速地报道发表最近的科学发现,因此论文是否较多地引用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的文献,反映了作者对最新科技成果的了解程度。我们统计了各年份每篇论文引用科技期刊上的文献所占的比例(见表3),发现TST所发表的论文对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的文献的引用率还是相当高的,总平均占总引文数的71.9%,其中引用率最低的年份为1996年,为62.7%,引用率最高的年份为2001年,为79.7%。
2.3引文语种的分析
尽管TST的作者群主要是本校师生,大家的母语都是汉语,但是仍有大量的论文引用了外文参考文献。我们主要分析了各个年份所发表的论文引用中文和外文参考文献的情况(见表4)。可以看到,TST中的论文引用外文文献所占比例始终在80%以上,除1998年情况比较特殊之外,从1996年至2001年,引用外文文献的比例在逐年上升,2001年已接近90%。而1998年之所以引用外文参考文献的比例最高,其原因就是由于该年份的有一期专刊,刊登了许多第一作者为外国作者的论文,而他们引用的全部都是外文参考文献。
表4 引文语种分析
年份
总数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总计
93 41 119 94 130 597
中文文献 百分比(%)
19.9 12.2 6.3 16.1 11.9 10.2 12.4总数 483 672 613 618 696 1147 4229
外文文献
百分比(%)
80.1 87.8 93.7 83.9 88.1 89.8 87.6
2.4引征时限的分析
我们分析了TST所发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年限,统计出引用5年以内和10年以内所发表的论文的数量及其在该年份引文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见表5)。从统计结果来看,TST所发论文引用5年内发表的文献的比例还不是很高,总平均值为39.3%。引用10年内发表的文献数量累积起来所占的比例总平均为66.1%。就是说,另外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文献是10年以前的了。
表5 引文年限分析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总计
5年内发表的文献 总数 285 278 240 369 258 468 1898
47.2 36.3 36.7 50.1 32.6 36.6 39.310年内发表的文献 总数 438 485 429 574 486 778 3190
百分比(%)
72.6 63.4 65.6 77.9 61.5 60.9 66.1
百分比(%)
3几点启示
从统计结果来看,TST在总体情况下要好于国内的中文版大学学报,但是距离国际高水
平期刊尚有一定的差距。这些统计数据提示我们至少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要做进一步努力: 3.1国际化
国际性期刊的重要标志就是作者的国际化、读者的国际化和编委的国际化。这三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科技期刊的作者,尤其是原创性成果的作者资源和作品资源,是科技期刊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历来是科技期刊界争夺的焦点。稿源国际化是刊物国际化的开始。《SCI》的选刊原则之一就是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即:“期刊中论文的作者和其引文作者源于多个国家。”所以,要想使我们的刊物走向国际市场,就必须开放稿源,实现作者的国际化。
TST若想进入SCI,就必须突破办刊的初衷的限制,办刊的思想一定要打破校界、打破国界。只有这样,创办世界高水平的期刊才有希望。科学没有国界,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全人类所共享,因此,不仅国内作者可以把优秀的稿件投往国外的科技期刊,而且我们也要吸引国外的作者到国内的优秀期刊来投稿。特别是英文期刊,应该发挥其语言上的优势,吸引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前来投稿。TST之所以在1998年的引文量较多和国外作者较多,正是由于组织了一期专刊。作为英文科技期刊的编辑,我们应千方百计向国外的大学、研究所、实验室去找作者、找稿件,满足作者快速发表的要求,从而实现作者的国际化。3.2千方百计吸引高水平的论文
为了进一步扩大科技成果的交流,对外介绍中国的科研发展和成果,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鼓励作者把一流的稿件投向国外著名的杂志,并酌情给予一定的奖励。优秀稿件的外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期刊的质量。
面临如此困境,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吸引高水平的论文,吸引有创新能力、从事前沿课题的专家学者把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放到我们的期刊上发表。以清华大学为例,每年有上亿元的科研经费投入到许多国家级的重大科研课题(“八六三”、“九五”攻关等)之中,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某些领域代表着国家的科技水平。因此,特别需要期刊编辑到第一线去组稿或约稿,让那些最能反映学校学术水平、学科建设的成果及早在学报上发表出来,真正做到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高、成果新。只有发表高水平论文,才可能吸引众多的读者与作者。
科技期刊走向世界,实施精品战略、树立精品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出精品的关键就是要对科技期刊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包括:学术质量的控制、编辑质量的控制以及印刷出版质量的控制等,其中学术质量的控制是核心和基础。同时,吸引国内外优秀作者投稿,就必须提高刊物的质量和档次。学术论文是作者潜心研究的成果,作者要体现自己的研究水平、社会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一定要追求发表期刊的档次和水平。我们要下大力
建立一个良好的正反馈机制。为此,聘请国际著名的学者、专家担当杂志的编委,不仅可以协助我们把好质量关,还可以为杂志投稿、组稿,并在国际上宣传我们的杂志。《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在今年八月份正式聘请了十几位国际上著名的专家为国际顾问,其中杨振宁先生和R.B.Laughlin先生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今后,要充分调动编委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3.3重视论文的参考文献
从统计结果来看,TST发表的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应鼓励作者大量引用文献。国内的期刊杂志每篇论文的参考文献平均为6篇。虽然,TST总平均引文数达到了9.1篇,可是,翻一翻国外的杂志,参考文献的数量都比较多,有的综述性文章参考文献上百篇。SCI收录杂志平均参考文献数目为13篇。国内一些期刊由于版面的限制,常常限制作者引用文献的数量或在正文无处可删时只好删掉参考文献,这种做法是很不足取的。应鼓励作者多引用参考文献,特别是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的论文。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文献影响越来越大,这些电子文献,出版快,内容广,只要作者著录得清楚、完整,我们也应鼓励作者大胆引用。
我们还要鼓励作者引用最新的参考文献。国外,引征时限在0~2年间的论文所占比例最高达16.26%。一篇论文是否位于学科前沿,在论文中表现为是否与当年或最新两年的文献相联系。科技期刊一方面要努力缩短发表周期,另一方面要鼓励作者引征最新的资料。同时,应确保引用文献的准确性,国外很多著名杂志在编辑工作中都很重视核对参考文献,这项工作对参考文献著录的准确性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重视参考文献的引用和著录,是与国际接轨、提高论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过对《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统计分析,我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与国际高水平期刊的差距,这将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凤莲, 张莉, 陈禾.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控制.书海争流——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1999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研究报告).2000-12.[3]金碧辉.参考文献的著录要兼顾对外宣传和国内读者的需要.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999, 10(1): 26.[4]王素文, 李忠芳.参考文献著录国际化出现的问题及对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0, 11(6), 404-405.
第二篇:统计职能应知应会
统计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统计工作的担子更重了,职责在不断深化。对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基层统计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统计工作者必须具备较高指的道德素质、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业务素质和综合工作能力。
1、职业道德素质
统计人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恪守职业道德”,这是统计人员最重要,最基本的品质,也是同级职业道德的核心,将其在法律上做出规定,把统计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必须遵守的职业准则结合为一体,使之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只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并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性,更好的旅行自己的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作为统计工作者,要为单位负责,要为统计工作的真实性负责,才算的上一个合格的统计工作人员。
2、文化素质
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是统计工作综合能力的源泉和,合格的统计工作者应该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统计工作者必须具备三方面知识:一是科学文化知识,具有一定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掌握丰富、先进和完善的现代管理科学、决策科学和领导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三是具备有关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等知识。、3、基础知识水平
知识是打开一切知识大门的钥匙,也是搞好统计信息工作的必备条件,一是广:既懂自然科学,也懂社会科学;既熟悉信息专业知识,也通晓国家政策法令;既解天文地理,也谙世风民情,二是深:即信息材料的各种理念要准确,文字功底要扎实;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分清是非主流,能拨开迷惘抓要害,三要新,即要思想新、观点新、见解新,表现手法也新,并十分注意学习掌握新的知识,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不断充实自己,避免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步伐。
精通统计学原理,能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如EXCEL、WORD等,用调查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统计分析。
4、严谨的工作态度
信息是一门科学,应用性很强,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是搞不好的,所谓严谨的工作态度:一是采集信息要严谨,不能捕风捉影,不能道听途说,不能以假乱真,不能主观臆断,二是处理信息要严谨,要过细的鉴别,充分的分析,认着的核对,快速编写,三是传递要严谨,誊印一定要公正、校对一定要准确,四是使用信息要严谨,必须注意信息接收的对象,注意信息与其的效果,注意信息反馈,注意信息发布的范围。
5、健康的身体素质
健康的身体是搞好一切工作的本钱,同样也是搞好统计信息工作的必备条件,因此统计信息工作人员一定要身体健康,又能保证在任何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都能胜任工作连续作战,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感情,同时,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要注意自身的锻炼,不断增强体质,以适应工作的需要
6、开拓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统计工作者内在要求,创新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不竭动力,作为统计工作者,要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大胆创新,是统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如果墨守成规,将会被时代淘汰,要有超前的思维与视野,努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二游,由此及彼,把握规律,探究未来,既要掌握辩证思维方法、逻辑思维方法,还要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如综合思考法,联想思考法,逆向思考法等。
7、培养文字工作能力
文字工作是工作的重要内容,是表述统计思想、统计工作和统计成果的重要手段,统计工作者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会搞统计,会调查研究和分析,不具备这个基本素质,就很难在统计部门立足,更谈不上发展。在内容上,自己方面的东西会调查方向分析,在体裁,通知通报、事迹材料、领导讲话、经验总结、统计报告都能熟悉要领知其风格,在质量上要达到准确、迅速、规范、简练,有创意、有价值,自己满意,领导满意。
8、协调办事能力
从工作性质和责任上来讲,统计工作者必须是多功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要会说、能写、会干,而且要善于协调处理上下之间、同志之间、内外之间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和矛盾,要具有较强的独立办事能力,概括起来说就是四个字“细、实、活、快”做到大事办得很成功,小事办得很圆满,急事办的很迅速,难事办得很周全,在办事的过程中,既要有创造性又不出纰漏,不留后遗症。
9、参谋助手的决策能力
统计工作者不论职务高低,都是领导的军事和幕僚,都有成为领导的智囊和外脑,做到领导要的能拿的出,问的能答上,领导没有想到的,自己先想到,领导忘了的应及时提醒,领导想了解问题时,应主动准确地提供情况;领导决策问题时要积极出谋献策,领导工作忙时,要主动分忧解愁,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当了军师,出不了主意,身为助手助不了一臂之力。
10、高科技的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开展统计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宽了统计工作的空间和渠道,科技技术日新月异,使现代办公手段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为传统的机关业务素质赋予了新的内容,要利用这种优势,加强对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装备运用技能的学习掌握,每一名统计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办公手段,能够充分发挥当代网络的作用,尽快提高办公质量和层次
二、基层统计工作者应具备业务能力
1、要有三个观念,全局观念、时效观念、价值观念
2、要有三种意识
恪尽职守的责任意识,热情服务的公仆意识,努力向上的进取意识,3、要做到一个做到三个熟悉
熟悉公司的方针,熟悉实际情况,熟悉各个时期公司的主要工作
4、要做到三个主动结合
主动与管理部门结合,主动与市场部门结合,主动与调研部门结合。
5、要搞好三个服务
搞好为本级的服务,搞好为上级的服务,搞好为下级的服务。
6、要具备三种能力
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归纳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结语
通过接受统计主管部门的培训和日常工作中的自主学习结合,才能步步深入,节节攀升,为公司事业的明天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篇:201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1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2013-07-27 字数: 1547 阅读: 2426
2014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报告
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大家在这里见面!受全国老龄办领导委托,我在这里向大家介绍2014老龄事业发展统计情况:
一、2014年老年人口基本信息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1883亿,老年抚养比为11.9%,较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
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
1、养老保障 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的838个县(市、区、旗)和4个直辖市部分区县开展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国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0277万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2863万人。全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53亿元,基金支出200亿元,基金累计结存423亿元。
2014年,国家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贫困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工作。农村五保供养:2014年,国家修订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截至2014年底,全国农村共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34.1万户,计556.3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0.9%和0.5%。全年各级财政共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98.1亿元,同比增长11.4%。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77.4万人,集中供养年平均标准为2951.5元/人,比上年增长14.1%;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78.9万人,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为2102.1元/人,比上年增长14.;
站内范文搜索
1%。
高龄补贴:截至2014年底,全国享受高龄补贴的老人已达576.4万,较上年增加145.5万,增长33.8%。
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截至2014年底,全年共落实资金33亿元,全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受益对象已超过361万人。
2、医疗保障 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2678个县(区、市)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口8.36亿,比上年增加300万人,参合率达96.0%;筹资总额1308.3亿元,新农合基金支出1187.8亿元,补偿支出受益10.87亿人次。
2014年,老年卫生服务被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各级财政投入,免费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每年一次体检和健康咨询指导。全国有5714万老年人接受了健康检查并建立了健康档案。
3、养老服务 截至2014年底,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4344万人,比上年增加597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76.2%。
4、老年文体活动
2014年,全国首个“敬老月”活动期间,各地普遍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系列活动。基层文化馆、站和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逐步成为老年人活动的重要阵地。
文化部门牵头打造全国示范性老年文化品牌,连续12年举办“中国老年合唱节”。老年广场文化、老年社区文化蓬勃开展,老年人日益成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2014年,老年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国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已有49289所,在校人数近587万。2014年底,全国共有各级老年人协会40
;
站内范文搜索
1100个,参加人数4389万人。共有其他各类老年社团组织共有37193个,参加人数456万人。
三、几点说明
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是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依托统计局等多方面数据资料组织编写、面向社会公众发布的老龄事业报告,旨在集中反映本我国老龄
事业各领域的工作推进情况,老龄事业各条战线所取得的成绩,提高社会公众对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的认知水平,强化全社会老龄意识,形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氛围,积极参与、推动老龄事业发展。
2、老龄事业的各项具体工作分散在各职能部门,故公报中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及其他相关组织等公开发布的年鉴、公报及其它专项统计。
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是继2014年以来的第二次发布。在前一年工作基础上,我们对公报的框架、内容和版式设计进行了一定调整,基本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体例。作为一份整合老龄事业多方面数据的综合性报告,我们仍需要不断摸索和改进。请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人士批评指正,帮助我们不断完善提高,做好每年例行的公报发布工作。
此外,今年发布的时间晚于去年,主要原因是为给大家提供更准确的六普老年人口基本信息。由于国家六普相关数据还在核实,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信息还没办法提供给大家,请大家谅解。
第四篇: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摘要
一、基础数据
◇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
◇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
◇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
◇ 中国网民中通过台式电脑上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比例分别为69.7%和44.1%,相比2012年均有所下降,下降比例分别为0.8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手机上网比例保持较快增长,从74.5%上升至81.0%,提升6.5个百分点。
◇ 我国域名总数为1844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4.2%,达到1083万,在中国域名总数中占比达58.7%。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站总数为320万,全年增长52万个,增长率为19.4%。
◇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企业使用计算机办公的比例为93.1%,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83.2%,固定宽带使用率为79.6%。同时,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的比例分别为23.5%和26.8%,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比例为20.9%。
二、趋势与特点
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空间有限,手机上网依然是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普及率增长幅度与2012年情况基本一致,整体网民规模增速持续放缓。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而新网民较高的手机上网比例也说明了手机在网民增长中的促进作用。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互联网发展正在从“数量”转换到“质量”
2013年12月,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普及率增长幅度延续自2011年来的放缓趋势。总体而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主题已经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使用程度加深”,而近几年的政策和环境变化也对使用深度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国家政策支持,2013年国务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说明了互联网在整体经济社会的地位;其次,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结合愈加紧密,如购物、物流、支付乃至金融等方面均有良好应用;再次,互联网应用逐步改变人们生活形态,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有较大改变。
高流量手机应用的发展较快
2013年,手机端视频、音乐等对流量要求较大的服务增长迅速,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增长明显。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端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了1.12亿人,增长率高达83.8%。手机视频跃升至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手机端高流量应用的使用率增长主要由三方面原因促进,首先是用户上网设备向手机端的转移,整体网民对于电脑的使用率持续走低;其次,使用基础环境的完善,如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发展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手机上网;最后是上网成本的下降,如上网资费降低、视频运营商和网络运营商的包月合作等措施降低了手机视频的使用门槛。
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
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及论坛等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均下降,而类似即时通信等以社交元素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发展稳定。从具体数字分析,2013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万人,使用率降低9.2个百分点。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 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移动即时通信发展迅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即时通信与手机通信的契合度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交关系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信息分享、交流沟通、支付、金融等应用,极大限度的提升了用户黏性。
网络游戏用户增长乏力,手机网络游戏迅猛增长
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增长明显放缓。网民使用率从2012年的59.5%降至54.7%。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3.38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增长仅为234万。与整体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趋势不同,手机端网络游戏用户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为2.15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7594万,年增长率达到54.5%。整体行业用户的增长乏力以及手机端游戏的高速增长意味着游戏行业内用户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转换加大,手机网络游戏对于PC端网络游戏的冲击开始显现。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团购成为增长亮点
商务类应用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网络购物以及相类似的团购尤为明显。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人,使用率达到48.9%,相比2012年增长6.0个百分点。团购用户规模达1.41亿人,团购的使用率为22.8%,相比2012年增长8.0个百分点,用户规模年增长68.9%,是增长最快的商务类应用。商务类应用的高速发展与支付、物流的完善以及整体环境的推动有密切关系,而团购出现“逆转”增长,意味着在经历了野蛮增长后的洗牌,团购已经进入理性发展时期。
中小企业互联网基础应用稳步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总体来看我国企业使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化状况较好,但微型企业需重点加强;东、西部地区企业的互联网基础应用水平差距有所缩小,但中部地区与其他地区间存在的差距较大。我国使用网络营销推广的企业比例仍然不高,利用即时聊天工具、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推广保持在前三位。即时聊天工具庞大的用户基数、较强的用户黏性和丰富的管理工具,已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工具;从消费者行为模式来看,搜索行为直接指向购买,电子商务平台正是购买行为的发生场所,并且由于营销推广成本有限,因此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投入可控、性价比较高的方式。
第二章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
一、网民规模
(一)总体网民规模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整体网民规模增速保持放缓的态势。
近来年,中国网民规模增长主要源于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第一,中国政府在信息化领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并持续加强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为互联网接入提供较好的网络基础条件;第二,运营商和各大厂商积极推动互联网应用发展,加快网络应用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如打车、支付等应用与线下结合紧密,吸引更多人使用互联网;第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联动加强,提升整体社会对互联网的认知,促使更多人使用互联网;第四,网络应用的社交性和即时沟通的便捷性,在增加网民使用黏性的同时加大了网民对非网民同伴的连带影响,促进非网民向网民转化。这一系列因素共同推动互联网用户规模的增长,尤其推动了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加。2013年中国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3.3%,高于其他设备的使用比例,这意味着手机依然是中国网民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渐饱和,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主题已经从“普及率提升”转换到“使用程度加深”,而近几年的政策和环境变化也对互联网使用深度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国家政策支持,2013年国务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说明了互联网在整体经济社会的地位;其次,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结合越加紧密,如购物、物流、支付乃至金融等方面均有良好应用;再次,互联网应用塑造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均有较大改变。
对非网民未来上网意愿进行分析显示:2013年非网民中表示半年内肯定上网或可能上网的比例为11.9%,与2012年底基本持平,说明非网民中原本就有上网意向的潜在网民已逐步完成向网民的转变;非网民中未来不一定/说不清是否上网的比例为13.7%,相比2012年底有所上升,肯定不上/可能不上的比例则有所下降,说明非网民中倾向不上网的用户开始逐渐改变其上网意向,这部分人也将成为下一阶段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来源。
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网络接入便利性以及上网终端费用的逐步下降,使网络设备和网络条件等影响非网民上网的因素比重不断减少,而“年龄太大/太小”及“不懂电脑和网络”这两个因素比重则不断增大,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未来互联网的普及难度加大,在易转化人群中已逐步达到饱和,另一方面说明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使用能力依然是互联网深入普及的重点,未来还应进一步加大互联网教育普及。
未来,手机上网依然是带动中国网民增长的重要因素。手机相对电脑的技术门槛更低,是互联网向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渗透的重要途径。在手机上网普及过程中,运营商的推动作用还将继续存在,通过网络套餐和3G号码的推广宣传活动促进手机用户向手机网民用户的转换。尤其针对农村等相对落后地区居民,在加大手机上网宣传的同时还应开发更多和农村生活相关联的应用,提高农村居民对互联网的兴趣,从而促进其对互联网的使用。
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强调加强战略引导和系统部署,推动我国宽带基础设施快速健康发展,加大光纤到户、农村宽带进入乡村、公益机构宽带接入力度。可以预见,未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还将继续加强,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全方位多维度的网络接入支持将推动中国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深化,促进我国互联网的技术发展与应用创新。
(二)手机网民规模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价格持续走低,为手机上网奠定了较好的使用基础,促进网民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尤其为网络接入、终端获取受限的人群提供接入互联网的可能。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48亿部,销量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11月3G移动电话用户达3.86亿户,较上年同期增长1.54亿户。另一方面得益于手机应用服务的多样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型即时通信工具和生活类应用的推动下,手机上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进一步加大,在满足网民多元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手机网民的上网黏性。
在智能终端快速普及、电信运营商网络资费下调和Wi-Fi覆盖逐渐全面的情况下,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普及,更催生出更多新的应用模式,重构了传统行业的业务模式,带来互联网经济规模的迅猛增长。
(三)分省网民规模
2013年,我国各省市网民规模均有一定幅度增长,中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网民数量超过千万规模的省份已达25个,网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达13个,相比2012年增加了青海和河北两省,网民普及率分别为47.8%和46.5%。
2013年我国互联网发展地域性差异仍然存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高,超过65%,而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则相对较低,均不到33%。2013年,江西、云南、贵州、河南等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低的省份,互联网网民规模增速最快,而北京、上海、广东等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高的省份,互联网网民增速则有所放缓。未来,随着互联网设备的不断普及与宽带网络计划的加大推进,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地域差异也将进一步减少。
(四)农村网民规模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体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但我国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却保持上升,反映出农村互联网普及工作的成效。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延续了2012年的增长态势,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进一步减少,农村地区依然是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网民属性
(一)性别结构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男女比例为56:44,与2012年情况基本保持一致。庞大的网民基数影响下中国网民性别比例保持基本稳定。
(二)年龄结构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2%,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和2012年底网民结构一致。而低龄和高龄网民略有提升,这意味着互联网的普及继续深入。
(三)学历结构
截至2013年12月,高中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已经到较高水平,未来进一步增长空间有限。2013年,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的占比为11.9%,相比2012年有所上升,保持增长趋势,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四)职业结构
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个体户/自由职业者构成网民第二大群体,占比18.6%。企业公司中管理人员占比为2.5%,一般职员占比为11.4%。
(五)收入结构
月收入为2001-3000元和3001-5000元的上网群体规模最大,在总体网民中占比分别为17.8%和15.8%。500元以下及无收入人群占比为20.8%。
三、接入方式
(一)上网设备
2013年,我国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继续保持增长,从74.5%上升至81.0%,增长6.5个百分点。通过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则略有降低。
(二)上网地点
2013年,我国网民在家里、网吧和学校等场所通过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分别为1.9、3.7和4.4个百分点。其中,以学校使用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下降幅度最大,主要原因在于智能手机价格的下降和网络资费的降低,使学生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增加。随着上网设备的多样性和网络接入的便利性,各场所使用电脑上网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
(三)上网时长
2013年,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5.0小时,相比上年增加了4.5个小时。近年来,我国网民上网时长不断增加,尤以2013年上网时长增加最多。2013年,Wi-Fi和3G网络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满足了网民对各类应用的使用需求,尤其像视频等大流量应用的使用,从应用使用深度上提升了网民对各类应用的使用时长。此外,互联网应用的丰富性,使手机网民逐渐从碎片化的阅读、新闻等相对简单的应用向时长较长、黏性较大的社交、生活服务类应用发展,在应用使用广度上提升了对互联网的整体使用时长。
第三章互联网基础资源
一、基础资源概述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IPv4地址数量为3.30亿,拥有IPv6地址16670块/32。
我国域名总数为1844万个,其中“.CN”域名总数较去年同期增长44.2%,达到1083万,在中国域名总数中占比达58.7%。
我国网站总数为320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19.4%。
国际出口带宽为3,406,824Mbps,较去年同期增长79.3%。
二、IP地址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IPv6地址数量为16670块/32,较去年同期增长33.0%,位列世界第二位。
我国IPv4地址总数基本维持不变,截至2013年12月共计有3.30亿个。
三、域名
在“.CN”域名增长带动下,我国域名总数增至1844万个,相比上年底增速达37.5%。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CN域名总数为1083万,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2%,占中国域名总数比例为58.7%;.COM域名数量为631万,占比为34.2%。另外,“.中国”域名总数达到27万。
四、网站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站[1]数量为320万,全年增长52万个,增长率为19.4%。
五、网页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页数量为1500亿个,相比2012年同期增长了22.2%。
2013年中国单个网站的平均网页数和单个网页的平均字节数均维持增长,显示出中国互联网上的内容更为丰富:平均网站的网页数达到4.69万个,较去年同期增长2.3%;平均每个网页的字节数为50KB,增长19.0%。
六、网络国际出口带宽
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3,406,824Mbps,年增长率为79.3%。
第四章网民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整体互联网应用状况
2013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契合手机使用特性的网络应用进一步增长。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其用户使用率继续上升,微博等其他交流沟通类应用使用率则持续走低;电子商务类应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大量增长;对网络流量和用户体验要求较高的手机视频和手机游戏等应用使用率看涨。
高流量手机应用的发展
2013年,手机端视频、音乐等对流量要求较大的服务增长迅速,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增长明显,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在手机上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了1.12亿人,增长率高达83.8%。手机视频跃升至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手机端高流量应用的使用率增长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造成,首先是用户向手机端的转移,整体网民对于电脑的使用率持续走低;其次,是使用基础环境的完善,如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发展;最后是上网成本的下降,如视频运营商和网络运营商的包月合作。
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发展迅速
2013年,微博、社交网站、及论坛等互联网应用使用率均下降,而类似即时通信等以社交为基础的平台应用发展稳定。从具体数字分析,2013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2783万人,使用率降低9.2个百分点。而整体即时通信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较2012年底增长6440万,使用率高达86.2%,继续保持第一的地位。移动即时通信发展迅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即时通信与手机通信的契合度较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在社交关系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信息分享、交流沟通甚至支付、金融等应用,极大限度的提升了用户黏性。
网络游戏用户增长乏力,手机网络游戏迅猛增长
2013年中国网络游戏用户增长明显放缓。网民使用率从2012年的59.5%降至54.7%。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3.38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增长仅为234万。与整体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趋势不同,手机端网络游戏用户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络游戏用户数为2.15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7594万,年增长率达到54.5%。整体行业用户的增长乏力以及手机端游戏的高速增长意味着游戏行业内用户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转换加大,手机网络游戏对于PC端网络游戏的冲击开始显现。
网络购物用户规模持续增长,团购成为增长亮点
商务类应用继续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其中网络购物以及相类似的团购尤为明显。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3.02亿人,使用率达到48.9%,相比2012年增长6.0个百分点。团购用户规模达1.41亿人,团购的使用率为22.8%,相比2012年增长8.0个百分点,用户规模年增长68.9%,是增长最快的商务类应用。商务类应用的高速发展与支付、物流的完善以及整体环境的推动有密切关系,而团购出现“逆转”增长,意味着在经历了野蛮增长后的洗牌,团购已经进入理性发展时期。
(一)信息获取
1.搜索引擎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4.90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3856万人,增长率为8.5%,使用率为79.3%。
搜索引擎作为互联网基础服务之一,虽然行业已经发展成熟,但行业内部依然存在变化:行业层面上,搜索引擎企业之间整合加速,通过并购或入股等形式提升自身竞争力;企业层面上,手机网民的增长促使移动端入口争夺更为激烈;技术层面上,基于自然语言、语音、图片、二维码等搜索形式的技术发展。在整体搜索行业进入成熟期的背景之下,未来搜索引擎的持续发展还将取决于搜索结果安全性和用户信任度。
(二)商务交易
1.网络购物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较上年增加5987万,增长率为24.7%,使用率从42.9%提升至48.9%。
2013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的增长得益于以下三个因素:首先,电商企业开始从“价格驱动”转向“服务驱动”,企业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服务竞争,提升了网络购物的消费体验;其次,整体应用环境的优化,如网络安全环境的改善,移动支付、比价搜索等应用发展,为网络购物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最后,网络购物法规的逐步完善。2013年政府加快了网络零售市场的立法进程,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网络购物相关的个人信息保护、追溯责任等内容纳入,保障了消费者网络购物的基本权益。
2.团购
团购成为增长最快的网络应用。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团购用户规模1.41亿,同比增长68.9%,使用率提升至22.8%,同比增长 8个百分点。
手机端的快速发展推动团购的高速增长,手机团购使用率从2012年底的4.6%增长至16.3%。以团购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务与手机定位等功能深度契合,2013年团购服务在手机端与地图、旅行、生活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进一步融合,推动了团购向网民群体的快速渗透,整个行业也在不断地向线下生活服务领域纵深发展。
在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后的整体行业洗牌,团购已经回归理性发展状态。一方面,专业的团购网站通过产品定位和人员优化提高运营效率,包括高收益产品的选择、服务质量的提升、信任度的改善等措施,极大的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意愿。另一方面,网络购物、旅行预订等电商平台对团购服务的引入和重视进一步促进了团购行业的发展,这得益于平台企业在用户规模和信任度上的优势。
3.网上支付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60亿,用户年增长3955万,增长率为17.9%,使用率提升至42.1%。
网上支付用户规模的快速增长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第一,网民在互联网领域的商务类应用的增长直接推动网上支付的发展。第二,多种平台对于支付功能的引入拓展了支付渠道。第三,线下经济与网上支付的结合更加深入,促使用户付费方式转变。例如:用支付宝支付打车费用等。
4.旅行预订[1]
截至2013年12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行程的网民规模达到1.81亿,年增长6910万人,增幅61.9%,使用率提升至29.3%。2013年在网上预订火车票、机票、酒店和旅行行程的网民分别占比24.6%,12.1%,10.2%和6.3%。火车票网上预订比例上升最快,提升了10.6个百分点,成为整体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
在线旅游预订用户规模的增长主要归结为以下四个因素:第一,国民经济与旅游需求的联动效应。研究显示,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旅游行业步入成熟的度假旅游经济。2012年中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已进入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多元化发展阶段,居民的旅游预订需求全面释放。第二,旅游预订网站景区信息的丰富性,媒介旅游攻略的实用性以及支付方式的便捷性极大地提升在线旅游预订的用户体验。第三,用户互联网使用程度的深化,企业的营销推广活动和手机APP的丰富促使线下预订[2]用户逐渐向线上转移。
(三)交流沟通
1.即时通信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即时通信网民规模达5.32亿,比2012年底增长了6440万,年增长率为13.8%。即时通信使用率为86.2%,较2012年底增长了3.3个百分点,使用率位居第一。即时通信服务一直是网民最基础的应用之一,其直接创造商业价值能力有限,更多的来自增值服务的开发。
2.博客/个人空间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4.37亿人,较上年底增长6359万人。网民中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使用率为70.7%,较上年底上升4.6个百分点。2013年底,博客用户在网民中的占比为14.2%,相比2012年底下降10.6个百分点,用户规模不断减少,且用户活跃度持续下降,根据CNNIC 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www.xiexiebang.comNIC《2013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综合搜索引擎仍然是网民最基本的搜索工具,过去半年,搜索网民使用过综合搜索网站的比例达98.0%。
(一)中国搜索引擎产业半闭环状态正在形成
搜索引擎产业半闭环状态是指搜索引擎一部分搜索结果指向自身相关内容,而非外部网站资源。随着搜索引擎行业竞争加深,各搜索引擎正加快相关内容产品的研发,同时利用自身搜索引擎优势导入流量,以扩大业务规模,提高进入壁垒,取得竞争优势。
搜索引擎产业半闭环状态具体表现:第一,搜索引擎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发搜索结果类产品。当前不少搜索引擎已经推出了百科、知道、文库、经验、问答、知识图谱等产品,让用户搜索后直接转向这些产品,找到所需信息。第二,搜索引擎企业开发垂直产品,并利用搜索引擎导入流量。主要搜索引擎中,不少企业推出了音乐频道、地图频道、阅读频道、旅游频道、应用频道、游戏频道、贴吧、空间、软件、购物、素材等产品,利用搜索引擎导流优势,取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第三,通过并购或控股其它垂直产业扩大自身闭环产业范围。主要搜索引擎中,已相继并购了网址导航、在线旅游、应用分发、音乐、视频、文学等行业网站,通过自身搜索力量导入流量以实现双赢。
搜索引擎产业半闭环状态形成由三方面原因促使:首先,拓展业务范围以扩大业务规模是最主要原因。虽然搜索引擎流量变现能力强,但规模有限,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向其它垂直行业延伸,布局新业务,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搜索网民需求的推动,也是重要原因。搜索引擎最主要目的是帮助用户找到所需信息,而通过抓取其它网站网页内容而简单呈现的搜索结果很难满足网民需求,因此需要人工整理和编辑,才能让搜索网民更快找到所求。最后,行业竞争也是重要原因,通过完善自身的系列产品,阻止其它搜索引擎抓取,提高行业进入壁垒,是搜索引擎发展自身产品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手机搜索输入方式越来越丰富,语音、二维码扫描成为重要的搜索入口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相比2012年,2013年网民在手机端搜索时使用的输入方式有明显的变化,表现在使用二维码扫描输入和语音输入进行搜索的网民比例大幅度上升。其中使用过二维码扫描输入进行搜索的手机网民比例从7.9%上升到了25.1%,上升了17.2个百分点;使用过语音输入进行搜索的手机网民比例从12.7%上升到了22.1%,上升了9.4个百分点。2013年部分输入法集成了语音以及二维码扫描输入功能,加上很多即时通信、微博等APP也都聚集了这些输入功能,带动了网民使用这些新的输入方式,并在搜索信息时使用。
(三)手机端与PC端网民搜索使用差异
a)搜索情景差异: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显示,从电脑和手机的搜索情景来看,通过电脑搜索情况最多的是在“了解工作学习相关内容时”,其次为“了解感兴趣的信息时”。而通过手机搜索最广的是在“了解感兴趣的信息时”,手机搜索以碎片时间使用为主,因此手机搜索的信息与电脑端相比,与工作学习关系相对较小,而与生活娱乐的关系相对较大。
此外,在找周边人/朋友时,手机搜索使用比例比电脑搜索比例要高,主要因为手机搜索独有的定位功能,使得部分搜索网民常在手机上通过定位查看周边朋友,使得该项功能使用比例相对较高。
b)搜索内容差异: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新闻搜索在电脑和手机上都位居第一,新闻仍然是网民最常搜索内容,但网民在电脑端搜索音乐和视频的比例要高于手机端,主要在于音乐和视频搜索之后,要在线收听或收看,耗费流量较多,网速要求较高。
网民在手机端搜索小说等文学作品的比例高于电脑端,小说等文学作品适合在碎片时间里使用小屏的手机上观看,因而得到了手机网民的青睐。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网民在手机上搜索手机应用的比例高于电脑端,但仍有28.0%的网民通过电脑搜索手机应用,并通过手机助手等软件直接从电脑上安装手机应用。
(四)手机网民首选某个搜索引擎的因素
相对于电脑端搜索,手机搜索份额的决定因素更多、搜索入口与渠道更加复杂,这使得手机搜索竞争更加开放。
整体上,决定用户首选某个搜索引擎的因素有五类:1.习惯性因素:即用户在电脑上最常使用某搜索引擎,在手机上也会使用相同的搜索引擎;2.工具导流因素:各种工具引导用户使用某搜索引擎,如各品牌手机预装,浏览器、导航及其它网站默认搜索引擎等;3.搜索体验类因素:指网民使用搜索引擎过程中的感觉与评价,如精确度、安全性、便捷性等等;4.品牌及情感因素:即对某个搜索引擎品牌的感知以及其它情感,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民族情感等;5.网民知识以及其它因素:包括网民网络知识的丰富程度、网民使用搜索引擎的频度等因素。整体决定因素如下图所示: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决定网民在手机端首选搜索引擎的因素如下:首先,电脑端的品牌选择对手机端选择影响最大,有74.3%的手机网民回答了 “电脑上的习惯延伸,懒得换”;其次为搜索体验,包括搜索匹配度高、操作体验较好、搜索速度较快、安全性高、广告少等等,选择比例在44%以上;再次为工具导流,包括浏览器、手机预装、导航网站提供搜索框等等,选择比例在四成以上;最后企业形象、品牌知名度、民族情感以及其它因素对手机网民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影响。
为此,各搜索引擎要想在手机端赢得市场份额,需在以下方面下功夫:加强用户电脑端使用习惯培养,开发搜索导流的前端工具,改善搜索引擎产品质量,提升品牌影响力,引导新搜索网民的使用。
二、社交网站:用户活跃度下降,用户向其它应用转移
社交类应用指带有社交元素的互联网应用,包括社交网站(SNS)、微博等垂直应用。进入2013年,社交类应用变化明显,表现在:1.部分传统社交应用用户使用热度下降;2.具有社交元素的新应用不断推出,分流了部分网民在社交网站、微博上的使用;
(一)数字解读社交类网站用户结构变化
社交类网站(包括狭义的社交网站和微博)近年来用户增长趋缓,受替代应用以及网民行为变化的影响,不少社交类网站面临用户流失、用户结构变化的问题。整体上,社交网站和微博近一年来活跃度下降的用户比例大于活跃度提高的比例,而且社交网站面临着高端用户流失的问题,而微博的高端用户变动非常剧烈,具体如下:
用户变化:超过五分之一的用户活跃度下降,但仅十分之一的人活跃度提升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内减少使用社交网站(包括明显减少和略微减少)的网民比例达23.5%,增加使用(包括明显增加和略微增加)的比例仅为12.7%,活跃度提高的网民比例不及网民活跃度下降的比例;同样,过去一年内使用微博减少的网民比例占22.8%,使用时间增加的比例为12.7%,减少的比例也大于增加的比例。近年来,由于具有社交元素的应用增多,部分网民的社交活动转移到了其它应用上,而且随着使用时间增加,部分网民新鲜感下降,导致使用活跃度逐渐下降。
社交网站:高层次(高学历、高收入)用户活跃度下降的比例最大
从网民结构来看,社交网站网民的学历和收入结构有走低的趋势。收入和学历越高,过去一年内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比例越高;反之收入和学历越低,过去一年增加使用社交网站的比例也越高。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中,月收入5000(不包括5000元)元以上的网民比例达26.0%,而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网民减少使用的比例最少(22.0%)。
过去一年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中,大专学历以上的网民比例达25.7%,而高中/中专学历以下的网民减少使用的比例为21.1%,相对较低。
微博:高层次用户活跃度变动最为剧烈,活跃度下降和提升比例都高于其它群体
微博用户变化中,高层次用户使用时间增减变动较为剧烈,此类用户不仅增加使用微博的比例最高,减少使用的比例也最高。微博吸引了部分高学历/高收入的用户增加使用,但也面临着较大比例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流失的问题。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用户,最近一年减少使用微博的比例高达26.1%,增加使用的比例也有14.3%,均高于其它收入段的微博用户;学历上看,大专以上学历的用户,最近一年减少使用微博的比例高达23.7%,增加使用的比例也有13.2%,均高于其它学历段的微博用户。
社交类网站用户结构变化,对网站自身经营、广告主媒体投放选择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社交类网站用户活跃度下降原因
社交类网站(包括狭义的社交网站和微博)满足了现代人部分社交需求,已成为人们在网上进行社交和其它活动最重要的平台之一,但也面临用户流失的问题,近年来用户活跃度下降比例较高。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社交类应用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多方面因素导致社交类网站活跃度下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认为“社交类网站浪费时间” 是网民活跃度下降的首要原因。在活跃度下降的人群中,之所以减少使用社交网站,43.1%的人认为太浪费时间,微博为40.1%。当部分用户认为此类应用不是必需品时,就会减少使用,导致活跃度下降。
第二,其它替代应用的出现,降低了部分网民社交类网站的使用时间。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中,32.6%的人转而使用微信,20.3%的人转而去上微博;减少使用微博的人中,37.4%的转移到了微信。除此之外,其它类似应用出现,也对社交类应用有着替代作用。
第三,网民长期使用社交类网站会缺乏新鲜感,从而减少使用。此类原因占了减少使用社交网站的网民的35.2%,微博则为33.2%。对于个人来说,使用任何应用时间长了都可能缺乏新鲜感,使用热度下降。
第四,与朋友互动减少也是重要原因。朋友更新较少,或者发信息无人回应,会降低网民使用社交网站和微博的积极性。
三、电商应用:多因素驱动电子商务市场快速发展
(一)网络购物用户购买决策存在年龄代际区隔,分群分类促销效果更佳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不同年龄代际横向比较来看,在购买不熟悉的产品时,60后决策更看重购物网站的品牌;70后追求品牌的性价比,看重购物网站的品牌和产品价格的高低;80后更看重用户评价与网站的知名度/口碑;90后则更看重于用户评价。这与不同年龄代际的生活态度和购物习惯相关。因此购物网站在做宣传推广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目标用户应该采取不同的促销策略。
不同年龄代际用户在购买熟悉的商品时决策因素与购买不熟悉商品时的决策考虑基本因素一致。60后谨慎而行看网站知名度和口碑以及购物网站品牌,70后持节俭风格看重价格高低,80后看重用户评价和性价比,90后更注重用户评价。
(二)手机网络购物成重要消费模式,增长潜力较大
随着我国移动网络环境的改善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电子商务类应用在手机端发展迅速。2013年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4亿,年增长率160.2%,使用率高达28.9%。此外,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网络购物时使用手机浏览查询的用户占比58.2%,而手机网络购物用户仅占网络购物总体用户的47.8%。由此可见,手机网络购物已经发展成为网络购物市场重要补充方式,其用户规模未来还在呈现较快增长。
数据显示,81.8%的手机网络购物用户通过手机上百度等通用搜索查看商品信息,78.8%的手机网络购物用户在手机上输入网址打开网站浏览。用手机上一淘网等购物搜索查看和登陆购物网站客户端软件浏览的网络购物用户均占比54.5%。与2012年相比,用户在手机上查看商品信息的各种方式的使用比例均有所增加,消费者对手机购物的认可程度逐渐加深。
用户使用手机网络购物的情景较为多元。有86.7%的用户在家休闲时用手机网络购物,对于部分用户而言,手机已经开始逐步替代家庭电脑在用户网络购物中的地位;有60.0%的用户是在无法使用电脑联网时使用手机网络购物;20%的用户在上班、上学时用手机网络购物;还有40.0%和13.3%的用户是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排队等候时用手机网络购物。
手机网络购物未来将成为拉动网络购物增长的重要力量。首先,设备与网络购物消费模式转变结合。手机的便携性和Wi-Fi环境的发展,让交易随时随地发生,打破了传统购物方式的场景限制,激发了更多的冲动型消费行为。第二,功能与手机使用属性结合,二维码、条形码、购物比较等功能的发展,契合了手机的界面和应用场景,促使更多的消费者开始尝试移动网络购物;第三,应用与用户最新需求相结合,社会化导购、购物分享类APP的发展和手机支付的完善,使得手机端购物操作体验逐渐提高,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将持续推动了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
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丰富和手机购物体验的完善,手机对PC网络购物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数据显示:与PC端相比,21.2%的网络购物用户更愿意使用手机浏览购物网站,20.5%的网民使用手机浏览购物网站的时间更长,18.5%的网络购物用户使用手机浏览购物网站时下单速度更快,18.2%的网络购物用户更喜欢手机购物体验。
(三)购物网站是购物搜索的主要地点,搜索与线上购买契合度提升
购物网站已成为网民最常用的购物搜索平台,近年来,由于大型购物平台的崛起,平台内商品种类不断丰富、信息不断完善,网民直接在这些购物平台上搜索的意愿增加。网民电脑上常用的购物搜索网站类型中,购物网站达75.8%,远超综合搜索引擎(23.7%)和垂直搜索引擎(0.5%)。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物流和在线支付服务质量的提升,网民线上购物意愿增强,购物搜索后在线购买的比例增加。62.2%的网民在搜索购物信息后,以线上购买情况较多,还有13.4%的人“线上、线下购买情况下不多”,只有22.6%的网民线下购买情况较多,1.6%的网民不购买。与2012年相比,2013年网民在进行购物搜索后,线上购买情况较多的比例大幅度提升,增加了22个百分点,2012年线上线下购买情况差不多的网民的购买渠道重心已经逐渐向线上购买倾斜。网民线上购买的意愿增加,为搜索企业、商家收益提升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与2012年相比,2013年网民在进行购物搜索后,线上购买情况较多的比例大幅度提升,增加了22.5个百分点,2012年线上线下购买情况差不多的网民的购买渠道重心已经逐渐向线上购买倾斜,网民的线上购买意愿快速增加。同时,购物搜索后不购买的比例也大幅下降,从2012年的8.3%降至2013年的1.6%,线上购物在搜索网民中的普及率越来越高。
(四)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拓展在线旅游预订渠道,交互应用促进消费
根据CNNIC《2012-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行业发展报告》,线上预订用户中,有过手机预订经历的用户占20.3%。安装了在线旅游预订APP的人绝大多数都在使用该APP。手机在人们旅行过程中作用贯穿全程。不仅仅是旅游过程中与亲人朋友联络,对于旅行前目的地等行程信息查询、旅游过程中信息导航(LBS等功能)、旅游过程中分享见闻等智能手机新兴功能,线上预订用户占比分别为60.6%、59.8%和45.3%,多于线下预订用户。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和应用拓展了在线旅游预订渠道,朋友间的交互作用极大的刺激了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未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旅游预订APP的不断完善,线下用户和潜在旅游用户可能直接转化为手机在线旅游预订用户。
(五)硬性指标对比促进线上机票预订,软性服务促进线下预订
根据CNNIC《2012-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预订行业发展报告》,线上线下吸引用户进行机票预订的核心竞争力侧重点不同。与线下用户相比,线上用户在进行飞机票预订时主要考虑机票的折扣力度和航班时间,选择比例分别为84.0%和78.4%,明显高于线下旅行预订用户[1]。而线下用户主要考虑航空公司飞行安全性、飞机准点性、空乘人员的服务热情,以及飞机餐点可口程度,选择比例分别为65.0%、63.3%、35.0%和23.3%。这与线上线下进行机票预订时所提供的使用环境不同有关,线上预订可以方便的使用多家信息的对比,考虑的是硬性指标;线下预订则主要依赖各航空公司的口碑,考虑更多的是软性服务。
用户选择线下预订而非线上预订主要是因为其固守以往的消费习惯,尚未被引导到线上。与网上机票预订相比,选择线下机票预订的原因主要为:线下的“价格更便宜”和“一直在用,习惯了”,这部分人群占比分别为46.7%和40%。33.3%的用户觉得线下“位置/联系方便”、“不信任网络的安全性”而选在线下预订机票。28.3%的人觉得线下“人工服务更贴心”、“优惠促销活”动数量和力度更多更大。
四、网络视频:硬件技术、网络环境、线下节目推动着网络视频行业向前发展
2013年,中国网络视频行业变化较大,基础环境、网民行为、企业竞争等方面都发生变化。企业竞争向纵深方向发展,除了横向并购外,还与上游内容制作、下游硬件厂商结合,发展模式更加丰富。
(一)围绕互联网电视的客厅争夺战变得激烈
电视屏幕是继电脑、手机之后的第三块网络视频显示屏,是网络视频企业争夺视频显示出口的又一大焦点。当前不少网络视频企业已经推出了机顶盒、路由器、智能电视以及围绕互联网电视产生的配件产品,以此布局互联网电视产业。
网络视频进入电视渠道,将在以下几方面受益:首先,能解决当前网络视频广告规模较小的问题。电视屏幕大,表现丰富,在品牌建设和促销方面的广告效果都非常好,因此电视广告规模巨大。网络视频进入电视端,能带来更多的广告收入。其次,网络视频进入电视端,能拓展网络视频用户,同时让部分非网民也能接触到网络视频。电视屏幕较大,能聚集多名观众一起收看视频,突破电脑与移动设备由于屏幕较小使得一起观看的人偏少的限制,即便是不会上网的电视观众,也能看到网络视频。
(二)大屏手机和4G网络助推视频网民向移动端转移
以往由于手机性能以及网络环境的限制,视频网民在非Wi-Fi环境下的移动场所收看视频的积极性较低,网民需要更好的播放设备和网络环境来支撑移动视频的播放。2013年,多方面的发展进步,初步满足了视频网民在移动环境播放视频的要求:首先,大屏手机密集上市,价格进一步平民化,已经开始向中低收入群体渗透。其次,2013年12月4日,4G牌照发放标志着中国4G时代的到来,如果4G网络覆盖范围扩展、资费下调,将进一步促进更多的人在非Wi-Fi环境下在线收看视频。最后,为了适应硬件和网络技术的提升,视频网站在移动端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推出体验更好的视频播放服务。以上多方面因素促使用户在线观看视频的习惯发生变化,在线视频收看向移动端转移。
(三)电视热播综艺节目助推在线视频业务成长,其版权重新成为争夺焦点
近年来,随着选秀、亲子、婚恋等综艺节目热播,综艺节目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线上播放版权争夺也成为网络视频企业争夺的焦点之一。电视热播综艺节目从以下几方面带动在线视频业务成长:首先,电视热播综艺节目给在线视频企业带来点播量的提升,增加广告收入;其次,为在线视频企业带来用户增长,提高视频网站用户覆盖面;最后,热播节目能提高网站的影响力,带动其它相关视频的点播。热播节目不仅在视频网站上热播,也通过分享、转发、重新编辑上传等方式,在微博等社交网站上转播,使得视频网站的影响力提升。
2013年底,围绕综艺节目网络播放权的争夺重新变得激烈,各热播节目频繁易主,被实力更强的视频企业以更高的价格夺走。版权费一直是网络视频企业主要的成本之一,各企业也通过扩大资源共享、加大自制剧的制作等方式来降低版权成本。但由于线下热播节目能带给网络视频企业诸多益处,围绕热播综艺节目播放权的资源争夺,重新成为网络视频争夺的焦点。
五、网络游戏:整体行业持续放缓,手机端游戏热度高
(一)整体游戏发展放缓,网页游戏已基本达到顶峰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游戏行为调查研究报告》,从用户游戏时间变化来看,游戏年限越长的用户,近半年游戏时间反而越来越短,老游戏用户黏性降低,热度消退。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游戏行为调查研究报告》,多端并存的游戏类型中,网页游戏是用户占比最低的,比例为40.6%。而对非网页游戏用户的调查中发现,该类人群未来会进入网页游戏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低于其他游戏,网页游戏未来发展并不乐观。
2011年开始,网页游戏得到了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这一市场。但随着手机游戏的发展,网页游戏的劣势逐步显现:游戏体验上无法与客户端游戏相比;使用方便性也被手机游戏所取代。网页游戏已基本达到顶峰,未来发展空间有限。
(二)客户端游戏用户黏性下降,但仍具有不可替代性
客户端网络游戏自身的游戏特质使其用户多为高黏性深度玩家,但是对于新用户的获取却遭遇了瓶颈。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游戏行为调查研究报告》,客户端网络游戏用户游戏年限越长,最近半年玩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的比例则变小,用户黏性下降。
客户端网络游戏用户未来继续此类游戏的意愿明显高于其他游戏类型。随着游戏种类的丰富、多端的发展,尽管客户端网络游戏受到手机游戏和网页游戏的分化作用,但是截至目前为止,客户端网络游戏对大部分端游用户而言仍具有不可替代性。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游戏行为调查研究报告》,客户端游戏用户中54.3%表示未来肯定继续该类游戏。客户端网络游戏仍然是目前游戏市场主流之一,仍旧带来游戏领域的最大营收价值。
对于游戏来说,创新是关键,创新可以保障用户的留存率。目前市场上一直具有较好用户的游戏必然拥有一定的创新性。客户端游戏研发成本高,这也就保障了其游戏质量。画面美观、体验感好这是客户端游戏的优势,这些优势推动了客户端游戏生命周期的延长,使游戏性高,为游戏留住了用户,同时也带来了高黏性用户。这些优势是网页游戏和手机游戏绝对无法比拟的。
(三)手机端游戏热度高,社交元素增强游戏黏性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游戏行为调查研究报告》,非手机游戏用户未来转化为手机游戏用户的意愿相对较高,为15.1%。
在整体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带动下,手机游戏未来还存在着很大的增长空间。一方面,硬件环境促进手机游戏的发展。随着网络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包括Wi-Fi、3G、4G网络的发展),手机性能的继续提升,人们将会在手机端花费越来越长的时间。另一方面,社交元素增强了手机游戏黏性。随着社交关系在手机游戏中的引入,弥补了以往手机游戏缺乏社交性、互动性的缺憾,增强了用户的游戏黏性,延长了游戏的生命周期。最后,手机自身特性决定了手机游戏使用频率高。手机随身性、实时性,可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进行游戏的需求,黏性更高,融入生活。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未来手机游戏可能会打破碎片化时间,向“长”时间转变。
六、移动互联网:行业全面发展,加速向日常生活渗透
(一)手机浏览器碎片化特点明显,阅读是核心需求
手机浏览器成为网民接入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入口。据调查,用户使用手机浏览器的频率较高,75.6%用户每天都使用,其中63.3%用户每天使用多次,相比2012年9月手机浏览器的使用频率有所增加。一方面,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和移动的随时性,使得用户可以在碎片化时间里使用手机浏览器上网,增加了使用频率;另一方面,手机浏览器功能内容的丰富性,添加了精品阅读、网页游戏等各项功能,阅读和视频观看体验也有所上升,吸引越来越多的用户在手机浏览器上使用更多的手机应用,加深了用户对其的依赖度。
其中,手机浏览器用户平均每次使用手机浏览器时长为10-30分钟,占比为33.1%,可见用户在使用手机浏览器的习惯上主要为每天使用多次,每次使用时间较短,碎片化特点明显,这和用户目前使用手机浏览器的主要功能相关,浏览网页和新闻阅读为主。
进一步对手机浏览器访问网站类型进行调查发现,手机浏览器用户浏览最多的网站类型为新闻资讯网站,比例为71.8%;其次为小说等文学作品网站,比例为43.1%,可见,阅读是目前手机浏览器用户的核心诉求。
购物网站和视频网站的访问比例为39.1%和36.6%,处于手机浏览器用户需求的第二梯队,相比2012年9月的访问比例分别上升了16.7和14.8个百分点,上升幅度高于其他网站类型。一方面在于移动上网环境的改善和智能手机性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于手机浏览器技术发展和功能完善,提升了手机支付体验和视频观看体验。购物网站和视频网站使用的增加有助于提升手机浏览器用户的使用时长,也有助于手机浏览器商业价值的进一步实现。未来随着网页应用的发展,视频、电子商务等使用体验的上升,手机浏览器用户的黏性会越来越强,使用时长会越来越长。
游戏及社交网站的使用和浏览则相对较少,比例分别为29.8%和24.0%,一方面手机浏览器对于交互性和游戏的设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在于游戏较好的盈利性吸引大量厂商进入,在手机端已有较好的布局,使得手机浏览器对手机游戏领域的介入难度较大。
(二)手机娱乐从“碎片化”向“长”时间发展
近年来,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以终端、平台和服务为主要构成的产业体系改变了中国互联网的整体格局,也极大改变了网民上网行为和生活方式,并逐渐从碎片化的阅读、通讯等应用向各类用户使用时长较长的视频、游戏等应用发展。目前,娱乐化是我国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特点。
根据CNNIC《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娱乐行为报告》,从时间上来看,手机娱乐是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占据了手机除短信电话化使用总时间的60.6%。据调查,手机娱乐用户平均每天除短信电话外使用手机179分钟,其中手机娱乐109分钟。从用户使用率上来看,97.6%的手机网民最近半年使用过手机娱乐类应用。
手机娱乐发展迅速,成为我国手机网民的主流应用,也带来网民手机娱乐行为新的变化,逐渐从“碎片化”时间向“长”时间发展,由情境驱动娱乐向习惯进行娱乐发展,手机娱乐成为一种固定化的生活习惯。
从使用场景来看,手机娱乐在“睡觉前”和“看电视、家里休息”等时间使用比例较多,说明手机娱乐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上的消遣方式还成为一种家庭娱乐方式。根据调查,77.8%手机娱乐用户在晚上睡觉前使用手,73.2%手机娱乐用户在家里/宿舍等休息时间使用。可见,手机娱乐已成为用户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习惯驱动作用不断凸显。
从使用时长来看,手机娱乐每次使用时长半个小时以上比例增多,尤其手机视频和手机阅读,半个小时以上的用户比例为64.9%和55.2%。随着手机娱乐用户从交通工具等场所向家里等使用场所的扩散,良好的上网环境和充足的上网时间增加了手机娱乐时长,加之各类娱乐应用的不断改进,吸引着网民对手机娱乐的持续使用。
(三)手机地图将成生活信息服务的重要入口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手机地图的渗透率将持续上升。截止到2012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规模达4.2亿,其中手机地图在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达35.4%,手机地图用户数已近1.5亿。
据CNNIC《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地图用户中,使用路线导航的用户占62.7%,地点查找的用户占45.3%,从目前来看用户使用比例最高仍是地图的路线导航和地点查找等传统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周边生活信息等热点查询的比例已达29.2%;签到或位置信息分享比例为10.4%。手机地图作为导航和查询地点的工具,对用户来说具有一定需求刚性,使手机地图在手机网民的保持相对较高的渗透率。当用户数达到一定的规模,手机地图将成为移动互联网重要的开放性平台。
手机与位置信息有密切的关系,手机地图不仅可以成为衣食住行等一系列生活服务的入口,也可以衍生出众多移动应用,成为基于用户位置与线下商户之间关联的各种O2O应用的平台。从手机地图作为移动的入口和平台来看,手机地图已经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商业前景。
位置信息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关系的核心,手机地图将衍生成新的社交方式。调查显示:手机地图用户中,签到或位置信息分享比例已经达10.4%。随着互联网逐步移动化和社交化,手机地图融合社交元素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社交关系也会因地理位置而变得更加真实和丰富,使用户之间、用户与线下厂商、互联网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将进一步深化,手机地图社交也将出现广阔的发展空间。
另外,手机地图的位置信息是精准营销、个性化推荐和数据挖掘等的基础。例如利用用户和商家的位置信息,线下商家可以了解周边竞争对手的分布情况,商家可以知道用户的分布情况,以及如何获取用户以及如何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总之,用户的位置数据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而手机地图正好可以便捷地获取到用户的位置数据。
第六章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状况
一、企业互联网应用发展状况
(一)计算机使用状况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使用计算机[1]办公的企业比例为93.1%。
分从业人员规模看,7人及以下的微型企业计算机使用率最低,仅为83.5%,与其他规模企业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100人以上规模的企业,计算机使用率接近98%。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不同,各地区企业间的计算机使用率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地区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计算机使用率最低,仅为84.8%。使用计算机是企业信息化基础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消除地区间数字鸿沟及信息化水平差距有促进作用,因此重点推进落后地区计算机使用工作还需推进。
(二)互联网使用状况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使用互联网办公[2]的企业比例为83.2%。
分从业人员规模看,7人及以下的微型企业的互联网使用率依然最低,相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4个百分点。而规模在100人以上的企业,互联网的使用率均超过90%。
与计算机使用率的差异状况类似,东部地区企业的互联网使用率最高,达87.7%,中部地区企业则相对较低,仅为70.5%。尽管在计算机的使用情况上,西部地区已经显著追赶上东部地区,二者相差不到4个百分点,但是两地区企业仍在互联网使用率上存在一定差距。
(三)宽带使用状况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范围内,企业固定宽带使用率为79.6%[3],是企业接入互联网的最主要方式。
2013年是中国宽带建设实现跨越性发展的一年,工信部正式启动“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3专项行动的意见》。随后,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提出宽带网络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时间表[4]。
宽带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不仅能够带动网民互联网应用的发展,且对企业的互联网应用也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一方面,宽带基础建设对互联网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具体提出要不断拓展和深化宽带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加快企业宽带联网和基于网络的流程再造与业务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网络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以宽带基础建设带动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具体提出要不断创新宽带应用模式,培育新市场新业态,加快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标志着中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4G网络将以更快的通信速度、更低的资费及对大数据量传输的承载力,在移动办公(如移动视频会议、移动OA系统)、移动电子商务(如移动仓储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移动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将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移动信息化建设。
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发展状况
(一)电子商务使用状况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开展在线销售[1]的企业比例为23.5%。部分重点行业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达到27.6%和25.3%。受行业产品特点影响,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在线销售开展比例较低。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开展在线采购[2]的企业比例为26.8%。部分重点行业中,仍以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开展在线采购的比例相对较高,分别达30.6%与28.8%;房地产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使用率仍然偏低。总体来看,过去一年中,各重点行业企业开展在线采购的比例均超过了在线销售。
(二)网络营销[3]使用情况
截至2013年12月,全国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4]活动的企业比例为20.9%。
调查结果显示,利用互联网开展过营销活动的受访企业使用率最高的是利用即时聊天工具进行营销推广,达63.1%。对企业而言,即时通信工具不仅起到交流沟通的作用,而且在开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即时通信工具庞大的用户基数、较强的用户黏性和丰富的管理工具,已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工具。
除此以外,搜索引擎营销推广、电子商务平台推广方式的使用率也较高,分别达到56.0%与47.6%。从消费者行为模式来看,搜索行为直接指向购买,电子商务平台正是购买行为的发生场所,并且由于营销推广成本有限,因此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投入可控、性价比较高的方式。
三、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特点与趋势
◇互联网基础应用稳步推进,微型企业需重点加强
我国企业计算机使用率、互联网使用率和宽带使用率等互联网基础应用指标较去年有所增加,尤其是宽带建设在2013年取得了跨越性发展。虽然总体来看我国企业计算机、互联网的信息化基础应用普及状况较好,但是不同规模间企业的差距依然存在。7人及以下的微型企业计算机使用率、互联网使用率均低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且差距明显。
◇电子商务使用率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行业发展相对较快
我国企业电子商务使用率近年来表现平稳,在线采购和在线销售的比例均维持在25%上下。在调研中发现,虽然企业主对电子商务的意识已有所增强,但网络营销推广实效性欠缺、网销渠道与传统渠道难以协同、电子商务人才缺失等仍然是企业主普遍担心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电子商务发展。进一步看,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在线采购和在线销售比例远高于其它行业,房地产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电子商务的重点在于网络消息获取和品牌及产品的宣传,采购和销售仍较大程度在线下进行。
◇网络营销方式集中趋势突显
从近两年趋势来看,中小企业利用即时聊天工具、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推广保持在使用率前三甲,其它网络营销方式中除论坛/BBS使用率明显提高外均有所下降,包括电子邮件营销、网站展示广告、网络视频广告、网络联盟广告和团购。这说明目前中小企业更集中在销售导向明确的网络营销方式,而不再以展示类广告为重点,当然这也跟中小企业资金基础相对薄弱、产品销售需求高于品牌展示需求等自身特点密切相关。
第五篇:中国知网简介
5、中国知网简介
中国知网,英文简称为CNKI。CNKI是指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此概念由世界银行于1998年提出。CNKI工程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此项目对应实体公司为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知网是全球领先的数字出版平台,是一家致力于为海内外各行各业提供知识与情报服务的专业网站。目前中国知网服务的读者超过4000万,中心网站及镜像站点年文献下量突破30亿次,是全球倍受推崇的知识服务品牌。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学位论文检索结果
论文题目 学生 年代 指导教师
6、世界学术不端行为案例(1)、现状
(2)、具体案例
A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事件
涉及国家:日本 人员:小保方晴子 学校: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领域:全能性体干细胞探索 事情概要:
2014年1月29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召开记者招待会,宣称小保方晴子所在的研究团队成功发现了近似于iPS细胞的新万能细胞STAP细胞的研究成果。这一成果分别以一篇论文和一篇来信的方式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 505,641–647页和676-680页,2014年1月30日号)上。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小保方晴子、通讯作者为查尔斯·维坎提,若山照彦教授与小保方晴子在理化所的同事笹井芳树和丹羽仁史也是两篇论文的共同作者。
就在两篇论文正式在线发表的当天(2014年1月29日),美国干细胞学者Paul Knoepfler即提出了关于实验可重复性的疑问,随后收集了其他研究组的验证结果,发现共有11位学者或研究组给出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中9组无法重复,1组正在进行,只有1个实验小组成功重复。且能重复出来实验的学者Yoshiyuki Seki[15]在2月13日表示,在B27 + LIF细胞里验证不了结果,但是在serum + LIF里可以检测到微弱的信号,但是还存在很多死细胞,所以这一重复结果只是有限的重复结果。
2014年4月1日,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发布完整调查报告,指出论文中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1.第一篇论文Figure 1i是由两块凝胶拼接加工而成,泳带1、2、4、5来自凝胶-1,泳带3来自凝胶-2,泳带3处理前后都是阳性对照。2.第一篇论文Karyotype analysis部分(共17行)从其他文献(In Vitro Cell Dev Biol Anim.2005, 41, 278-283.)复制而来,并且与真实的实验操作有区别。小保方晴子认为原因是没有引用原文献,由于具体实验由其他人完成,写论文时双方都没有仔细检查这段文字。
3.第一篇论文Figure 2d底部中间的图片、Figure 2e底部三张图片源自骨髓造血细胞,而不是脾造血干细胞,小保方晴子的解释是拿错了图片,因为骨髓造血细胞、脾造血干细胞都贴了“hemato(造血)”标签。
4.第一篇论文Figure 2d、Figure 2e与博士论文相同,小保方晴子认为在学术期刊中使用自己博士论文的图片并无不妥。但调查人员支出,第一篇论文做的是用1周龄小鼠脾细胞创造STAP细胞,而博士论文是用3-4周龄小鼠骨髓细胞创造球状细胞,实验条件是不一样的,而小保方晴子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点。
5.第二篇文章Figure 1b右图、Figure 2g下图是共同作者Teruhiko Wakayama从不同角度拍摄的两张照片(同一小鼠),论文修改过程中忘记删除Figure 2g下图,第二作者Yoshiki Sasai也解释未注意到多出一张图,文字部分未引用这张图可以证明是疏忽而非伪造。
因此,数据的可信性从根本上被破坏,因此,判定小保方晴子涉及捏造这一学术不端行为。在4项调查事项中,作为研究的基石——显示细胞多能性的图像,为2011年小保方晴子所完成的其他主题的博士论文时所使用的图像——这从根本上摧毁了数据的可信度,也不得不说逐渐令人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因此判定为“捏造”。
关于剪贴并加工实验图像的结果一事,作者抱着“只是想做出看得清楚美观的图”的目的行事,被判定为“篡改”。共同作者只在论文投稿前看到过被篡改后的图像,因此判定无学术不端。共同作者CDB中心副主任笹井芳树及山梨大学教授若山照彦虽无涉及造假,但身在其位却招致学术不端行为,此二人亦责任重大。
事件影响:
调查委员会对上述几点表示“屡屡做出绝对无法容忍之行为”,严厉批评其“歪曲了科学的本质,令社会各界不仅仅是对搞研究这一行为更是对研究人员这一群体大失所望。”
最终在2014年7月2日,英国《自然》杂志正式撤回两篇曾引发巨大反响的细胞论文,论文所有作者均已同意撤稿。经过长达5个月的调查,论文中的多项错误基本上都已“现形”,数个重复试验也以失败告终。论文第一作者、日本科学家小保方晴子被所在的学术机构认定为学术不端,其所在的研究中心也有可能被关闭。
尽管目前整个事件并未完全盖棺论定,正在进行的重复实验的结果直到7月底或8月初才公布,但有媒体表示,这是近十年来最大且最有争议的撤稿事件,不仅会对日本科学界,也会对全球干细胞研究领域以及科学出版流程产生重大而持久的影响。
B黄禹锡学术造假案例
涉及国家:韩国 人员:黄禹锡 学校:首尔大学 领域:干细胞研究 事情概要:
从2001年起,黄禹锡的研究重点从动物转向了人类胚胎干细胞方面的研究。
2004年2月,黄禹锡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在世界上率先用卵子成功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
2005年5月,黄禹锡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攻克了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胚胎干细胞的科学难题,为全世界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其研究成果轰动了世界。当时韩国人民希望他有一天夺得诺贝尔奖。黄禹锡曾经说:“我是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这是所有普通韩国人的梦想。”
2005年,首尔大学国际干细胞研究中心成立,黄禹锡担任主任;韩国政府授予其“韩国最高科学家”荣誉;韩国政府向其研究小组提供数百亿韩元资金用于研究;黄禹锡不断出现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和公开场合,成了一位韩国“国宝”级人物,甚至享受政府提供的保镖服务。
黄禹锡神话”破灭始于2005年年底,韩国文化广播公司新闻节目《PD手册》报道黄禹锡在研究过程中“取用研究员的卵子”的丑闻。其后,该台被揭发编采人员在采访期间以威吓方式向研究员逼供。随后,他的研究小组成员指出2005年论文中有造假成分。首尔大学随后的调查证实,黄禹锡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均属子虚乌有。
事件影响:
黄禹锡“学术造假”丑闻令科学界震惊,他本人也名誉扫地。首尔大学解除了他的教授职务,韩国政府也取消了授予他的“最高科学家”称号。由于黄禹锡编造论文,韩国科学界和首尔大学的国际信誉严重受损,韩国也为之蒙羞。
C匈牙利总统施密特▪帕尔论文抄袭案例
涉及国家:匈牙利 人员:施密特▪帕尔 学校:匈牙利泽梅尔魏斯大学 领域:现代奥运会历史及演变 事情概要:
施米特·帕尔,1942年5月13日生于布达佩斯,毕业于马克思·卡洛伊经济大学国际贸易专业,1992年获得体育大学博士学位。
2012年3月,匈牙利泽梅尔魏斯大学(Semmelweis University)宣布,匈牙利总统施密特(Pal Schmitt)因有关现代奥运会的历史以及演变的博士论文中,存在大量抄袭现象,被剥夺1992年获得的博士学位。施密特为此遭到强烈批评,匈牙利在野党要求他辞职。
2012年4月2日,深陷论文抄袭漩涡的施米特在国会会议上宣布辞职。事件影响:
施密特·帕尔1992年写的200页博士论文大部分是“逐字逐句”抄袭而来,其博士学位因此被取消,这让他陷入丑闻不能脱身,被迫辞职。
7、中国学术道德监督机构
机构名称 成立时间 教育部 学术道德建设委员会 1949年 科技部 科研诚信办公室 2006年11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005年3月 中国科协 1958年9月 中国化学会 1932年
8、国内学术道德规范文件
科技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
为了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的科研诚信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对科学技术部归口管理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申请者、推荐者、承担者在科技计划项目申请、评估评审、检查、项目执行、验收等过程中发生的科研不端行为(以下称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适用本办法。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
目的: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热爱祖国、具有强烈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制度环境,促进学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现就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 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学术道德相关著作 《著作权法》
方舟子《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 第一篇 “核酸营养”真相大揭秘 第二篇 “基因皇后”的神秘面纱 第三篇 当代“克莱登” 第四篇 杨敬安抄袭案 第五篇 戳破“基因”的神话
第六篇 伪科学怪论批判详细介绍:
《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作者介绍: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90年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细胞生物学专业本科毕业,同年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系、索尔克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目前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从事互联网开发、写作和兼任生物信息公司的咨询科学家。为中文互联网的先驱者之一。199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新闻界等学术腐败现象。目前为《中华读书报·科技视野》、《牛顿-科学家世界》、《环球杂志》的专栏作者,编著有《进化新解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1997)、《法轮功解剖》(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网络新语丝》(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方舟在线》(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叩问生命》(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进化新篇章》(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等书,其中《方舟在线》获“2000年牛顿杯十大科普好书奖”。
学术打假不但是必要的,更是所有有良心的人必须支持的。由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删一书是方舟子在网上揭露中国学术界腐败问题一系列文章的文集。当方舟子在网上频频出击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新文集出版后,更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
其主要内容有
第一篇 “核酸营养”真相大揭秘 第二篇 “基因皇后”的神秘面纱 第三篇 当代“克莱登” 第四篇 杨敬安抄袭案 第五篇 戳破“基因”的神话 第六篇 伪科学怪论批判
从生命科学的理论入手,以科普的姿态揭露不为人知的科研学术不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