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育旅游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时间:2019-05-12 13:0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体育旅游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体育旅游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篇:浅谈体育旅游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浅谈体育旅游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摘要:随着休闲时代和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集娱乐探险与趣味健身为一体的体育旅游业应运而生,日益受到广大旅游者的欢迎。体育旅游业对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基于我国体育旅游业地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提出了如何科学、合理地发展体育旅游的策略,使其更好发挥经济效应,带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潜在问题;对策建议

引言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逐渐提高,衍生出许多新的消费需求,相应消费结构也有所改善,体育旅游正成为人们休闲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和旅游消费的主体产品。面对巨大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依托我国众多旅游机构和丰富的体育资源,通过开发体育旅游来拉动内需,是推动当前和长远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是最具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体育旅游不仅能增进国民的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促进经济贸易合作,有效带动交通、通信、餐饮、服务、旅游产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税收、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体育旅游的内涵

作为新型的旅游产品,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娱乐健身方式,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以参与体育活动和感受大自然情趣为主要目的,可概括为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心娱乐、身体锻炼、文化竞赛及体育康复等活动与体育旅游企业、旅游地及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总和。

与一般观光旅游不同的体育旅游将体育活动与人文自然景观相融合,从而具有娱乐健身性、主动参与性和复合多样性等特点,能够提供更多的个性服务。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旅游者中以康体健身、休闲娱乐为目的的人数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已达到75%,可见,体育旅游在我国已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和发展空间。

二、发展体育旅游业的经济效应

体育旅游经济不仅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推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增长,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以及改善经济结构等都起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创外汇收入,加快货币回笼旅

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性产业,而体育旅游业作为非贸易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创汇能力强、换汇成本低,一方面广泛吸纳国际闲散资金投入,推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增强国际市场参与力;另一方面又能招揽大量外国游客,增创外汇收入,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4-10月北京旅游业为我国创下了13亿多美元地外汇收入,因而体育旅游创汇通常被看作为“无形出口”收入。此外,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多,人们对健身活动的要求趋向多元化,从而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体育旅游活动。因此,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就能扩大旅游消费,加速货币回笼,同时促进市场的稳定和繁荣。

(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体育旅游业是覆盖众多服务门类,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性产业。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多个,它能带动旅游住宿、餐饮、铁路客运及辅助设施、道路客运及公路运输、航空客运、建筑业、文化艺术和娱乐和批发零售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功举办一次大型体育盛会势必带动一条集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游览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为当地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拓宽就业领域

体育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涉及多项服务内容,可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现代手段在体育旅游业诸多服务项目中是无法完全替代人力的,因而该行业所需的就业人数较其它产业要高得多,加之旅游业本身的关联带动力很强,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能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扩大相关行业的就业,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拉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纵观现实,大多贫困地区经济虽比较落后,但却富集旅游资源。因此,通过充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不仅能利用其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出颇具本土特色、竞争力较强的体育旅游产品;而且还能依靠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信息、资金、技术和财富流动和转移,带动贫困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尽早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极大推进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和谐持续发展。

(五)吸引外商投资,促进贸易发展

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改善、优化我国的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品位及地方知名度,加快与国内外接轨的步伐,由此可以吸引许多外资企业和外来民营企业纷纷入住,增进我国对外贸易交流与合作,实现以体育旅游为主的旅游业发

展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使我国面在济全球化趋势中更具竞争实力。

三、我国体育旅游发展潜在的问题

在我国,体育旅游尚处于了解和认识的起步阶段,市场发育还不健全,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之间还存在诸多冲突和矛盾,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严重影响着体育旅游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战略意识薄弱,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并未得到充分开发,缺乏塑造体育旅游名牌的整体战略意识,现有的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体育旅游项目显得单调。加之人力及财力方面的投入和宣传力度还不够,如今,一些潜在的旅游者对各种体育旅游产品还不甚了解,对于参与旅游采取的是观望的态度,体育旅游的消费者不能快捷地在互联网上获得其他城市体育旅游的相关信息。那么尽管拥有优越的旅游资源优势,倘若没能大力地、全方位地宣传地域经济发展、文化自然风光、活动旅游服务实施等,不能很好地实施体育旅游产品的精品化和品牌化,则很难提高旅游品牌形象,扩大境外体育旅游群体,过低的知名度就意味着没有竞争力。

(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且服务质量差。体育旅游设施设备建设较为落后,场馆内设施不全,使用率也不高,很多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只是天然观光旅游或科普教育旅游形式,未形成专门体育旅游景点,其它相配套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基础设施也相差甚远。高品质体育旅游服务应包括品种齐全的体育器材,确保能提供各种运动项目;全面的宣传及详细的导游资料,给游客传递相关信息;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热情周到的食宿服务,提高游客身心舒畅度;保证各种体育纪念品的供应,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求。然而,我国的体育旅游缺乏专业的管理和从业人员,且尚无体育专项知识技能培训标准,进而导致体育旅游服务质量无法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

(三)缺乏科学的规范管理

近年来,体育旅游已成为重点发展支持的一个新领域,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社会各界开发经营体育旅游,发展速度加快。但在开发、建设以及管理等方面还缺乏科学的总体规划。尤其是是无序开发、私建场馆,必要的基础配套设施也无法跟上,而且严重缺乏既具有科学训练能力又具备旅游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加上管理者在指导思想、经营意识和法制观念上还存在着一些分歧和偏差,相互排挤、无序竞争,各自为政,纯粹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呈现出散乱的状态,有损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

四、促进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现阶段应充分利用2008年奥运后效应,牢牢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利时机以及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大力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业并形成特色产业,以此拉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柱产业。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加大体育旅游宣传力度,塑造产品品牌。不少国内外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能够有力地提升承办地的知名度,促进体育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旅游经营者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要通过多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手段加强人们体育旅游的认识,才能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体育旅游,才能激发国内外客人旅游的热情,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例如,利用大众媒介和广告等方式,运用各种市场策略进行宣传,创建各城市体育旅游网站,可大大提升体育旅游地的知名度。当今全球经济已经进入品牌时代,树立体育旅游产品品牌意识,打造精品将是体育旅游目的地竞争的关键。创造产品品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注重以品牌为核心的体验式营销,开发着名景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利用自身客源市场形成其产品消费市场,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是创建产品品牌的一大捷径。

其次,细分体育旅游市场,合理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由于消费者有康体疗养、竞技健身、刺激挑战、休闲娱乐等不同的需求,依据消费者的差异性需求,可以将体育旅游市场细分为以探险、休闲、健身为主的体验参与性旅游和以观赏体育比赛、娱乐为主的观赏性旅游。然而,没有一种体育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所有的消费者,所以基于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开发多种形式的体育旅游产品势在必行。需要强调是,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应按安全性性、长期性、可持续性这三项原则进行。此外,由于每个旅游者喜好、需求不尽相同,因此,体育旅游项目开发人员应该做好事前相关的市场调查,不要盲目开发,要针对不同的市场,合理开发多样化的体育旅游项目。

最后,制定体育旅游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远景规划。随着当今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日益进步,人们对于休闲和健康的要求也有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崇尚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随着我国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来中国旅游的国际游人也越来越多,据世界旅游组织估测:中国在2020年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及客源地。因此,为确保我国体育旅游能沿着一条健康、正确的道路发展,我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依托巨大的市场空间与发展潜力,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对我国各地旅游资源展开全面调查,制定科学、可行、合理的体育旅游业的远景发展规划,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业整体地位提高的同时健康持续发展。

结论

体育旅游是一个令人兴奋的话题,是21世纪最具吸引力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然而,我们在看到我国体育旅游广阔前景的同时,仍须洞察到其发展不够成熟的一面。体育旅游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务必要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因此,当下有必要提高全社会对体育旅游的认识,加强政府对体育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及相关产业的宏观调控, 统一规划体育旅游项目,协调开发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妥善处理好体育和相关旅游部门之间的关系,大力培养出色的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深化创新意识及特色意识,充分整合挖掘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资源并科学合理开发旅游产品,使其成为社会经济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1]陆辉.深入发展体育旅游经济[J].中国旅游报,2009,(1).[2]陈宝珠.我国体育旅游开发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3]唐小英.关于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1).[4]李勇.试论发展我国体育旅游的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4,(04).[5] 肖霞,田东,陈丹,王公法,赵全鹏.发展海南省体育旅游经济的相关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7).

第二篇:论述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可表达为:二者紧密联系、相互融合、互相作用。具体来说,经济发展对金融起决定作用,金融则居从属地位,不能凌驾于经济发展之上;金融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影响和副作用。

(2)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性作用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商品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不同,由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结构、阶段和层次。

(3)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是通过金融运作的特点、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运作以及金融业自身的产值增长这四条途径来实现的。

(4)在经济发展中,金融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表现在因金融总量失控出现信用膨胀导致社会总供求失衡;因金融运作不善使风险加大,一旦风险失控将导致金融危机、引发经济危机;因信用过度膨胀而产生金融泡沫,膨胀虚拟资本、刺激过度投机、破坏经济发展三个方面上。

(5)正确认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重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防范金融对经济的不良影响。摆正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位置,使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健康成长,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第三篇: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浅析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国应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目前,四大银行以赚取利差为其主要的收入,银行存款基准利率为3.5%,贷款基准利率为6.56%,利差达到3.06%,贷款利率过高,导致实体经济盈利减少,实体经济萎缩,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做实体经济。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的认识金融业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不断的调整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更好、更有效率的发展我国经济。

一、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借助于金融业的发展

第一,金融业的发展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外部环境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

第二,金融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的发展随时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和金融血液的灌输,其筹资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借助各种各样的途径和金融工具,不仅可以分散实体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风险,解决或缓解资金需求,更提高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效率。这样,金融业的发展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第三,金融业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程度。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会经过了五个阶段,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等。事实证明,金融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也就不同,现在,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作为实体经济的后盾,更在诸多的方面引领者实体经济的走向。也就是说金融业发展的高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总比金融业发展的低一级阶段对实体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要大一些。

(二)、金融市场依赖于实体经济

第一,实体经济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金融发展无法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单独存在,实体经济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血液和可能。

第二,实体经济对金融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实体经济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实体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对金融市场产生了新的要求。正是这 些要求才使得金融市场能够产生、特别是使得它能够发展。否则,金融市场就将会成为无根之本。

第三,实体经济是检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标志。金融市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即发展金融市场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实体经济,而最终的结果也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本身就表明了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冰岛的破产就是金融业畸形发展导致的严重恶果,所以,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最终归宿。

二、正确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四大原则

1、一视同仁原则。既然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都有其各自独特的功能,因此,我们就应对它们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而不能对任何一方采取歧视态度,以免顾此失彼。哲学讲究和谐统一,在经济发展的这个天平上严重的歧视金融或实体经济都是对现存经济体系的严重破坏。

2、统筹兼顾原则。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因而就不应该对它们任何一方采取偏颇的态度,在宏观经济的规划上,在战略的部署上,在人才的培养上,在措施的运用上,都应统一谋划。

3、均衡发展原则。事实已经证明金融业与实体经济都对整个市场经济有促进作用。这就决定了在它们的速度发展上,在它们的规模形成上,在它们的比例确定上,在它们的计划安排上,都应相互兼顾。

4、协调一致原则。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并将还会告诉我们,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毕竟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经济形式或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就有极大的可能会出现或产生矛盾。其具体表现是,要么是实体经济脱离金融而独自发展,要么是金融市场超越实体经济而“突飞猛进”。事实证明,后者是主要现象,其结果就是所谓的“泡沫经济”。因此,为了防止和遏制泡沫经济的产生或出现,就必须要强调协调一致的原则。

三、发挥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第一,金融业必须面向实体经济,因为金融来自实体经济,金融业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相适应,面向实体经济,金融虚拟膨胀肯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 2 响。特别是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衍生品的杠杆效应,必然会增加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加速泡沫经济的形成,甚至带来金融动荡和金融危机。

在现代经济的条件下,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出现,以及金融自由化、国际化使得金融虚拟化发展得更加进化,泡沫经济范围更广泛,损害程度也更严重。对我们国家来说,金融业面临实体经济就是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违规,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金融业必须服务实体经济,正常情况下资源运动应该反映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的需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也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渡膨胀,和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得越来越远,就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吸引全社会证券资本通过股票、债券、票据、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不断的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实现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和重组,提高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

第三,金融业必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践已经在证明,金融发展与产业发展相适应,配合良好的时候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金融过渡发展与产业的关系渐行渐远,就有可能危害实体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以贷款为主的商业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所以银行必须切实改进现金管理、理财咨询、风险评估等业务,严厉控制发行短期理财产品,规避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套利,只有这样才能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

四、总结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离开了实体经济,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国应处理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关系。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必须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金融业的大政方针。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尽管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但是使命光荣,意义深远。

第四篇: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浅析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其增长令世界瞩目。但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属于粗放型经济。资源环境是制约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暴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求生产力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科学发展观追求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即在发展经济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实现自然资源持久利用,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代价和资源承受能力,评价经济增长程度要用绿色GDP,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 资源环境 和谐 协调 节约 友好 正文: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持了长期的高速经济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6年,我国年均GDP增长达到9.7%,远远超出世界平均发展水平,成为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最高增长纪录的创造者和保持者。从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连续四年保持在10%以上。按照这样的速度,中国经济今后保持平均以7.2%的速度持续增长,就可实现到2020年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目前,中国GDP已经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有人估计40年左右超过美国(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英赶美”,对中国人来说已不仅仅是一个遥远的梦想。2001年至2005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比世界平均水平(3.8%)高出5.7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1%)高出7.4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8%)高出3.7个百分点,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长时期增长最宽的国家。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2004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的平均贡献率为14.3%,仅次于美国,排在第二位。

中国高速增长延续时间之长、速度之高,已经超越了战后全球经济中最受瞩目的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战后的“经济起飞”,如果说存在着“东亚奇迹”的话,那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增长就是真正的“中国奇迹”。

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

(一)我国从总量上是“地大物博”,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战略意义的土地、水、矿产和森林等资源,人均占有量都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

(二)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少、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各种非农使用使良田大幅度减少,基本没有实现耕地动态平衡的目标;

(三)水资源紧缺已影响到生产和生活。河流断流、泉水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水质污染更加剧了缺水危机。

(四)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用量矿产,如富铁矿、锰、铜、石油等,储量不足,供给愈来愈依赖于国际资源的利用;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五)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资源浪费问题严重,农业上大水漫灌较为普遍;工业耗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三倍。

总体来说,我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资源种类齐全,但资源质量不高,自然生产力低。我国资源分布不平衡,资源之间不匹配,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协调。后备资源供给不足,潜伏着更大的资源危机。如果不能在地质勘探方面强化投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石油、天然气、关健矿产资源将严重衰竭。

随着人均收入从低水平向中等水平迈进,各类人均资源消费需求量不可抑制地迅速扩张。人口持续增长,耕地不断减少,供水能力紧张,能源紧缺愈加深重,矿产资源不足,后备资源基础薄弱,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各类资源供应长期紧缺,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矛盾的基本格局,资源短缺将长期成为遏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资源环境现状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看待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下面我将阐述两者之间相互的影响。

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环境,经济的发展更离不了自然。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料,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渔业,都依赖于环境资源。尤其是现代社会,机器工业所需的各种能源都来源于自然。没有能源经济无法发展。总体讲我国是地大物博而这些条件无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反之,资源环境破坏对经济发展有严重阻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资源数量问题:相比我国的地大物博,各种资源占有总量的优势,我国的人口数量巨大,从而导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人口众多,意味着对环境及资源的消费量巨大。例如:石油储备量巨大,但是我国每年还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用于消费。由此可见,在我国资源供给不足已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

(二)资源浪费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的粗放式发展,以及人们的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差,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例如,一方面面临着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大量耕地被闲置荒废。再如,一些地区出现水荒,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其他地区农村采用原始的大水漫灌的浇灌方式。其他洗煤、纺织染色、纸浆等行业也属于水资源密集型产业,工业用水约占水资源需求的五分之一。

如此种种,导致原本短缺的资源进一步的浪费。

(三)环境污染阻碍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会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存,造成了对生产力的直接破坏。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对人的身体心理,乃至下一代都会产生影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其主要是来自工业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耗巨大,废气、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日益增加。

环境污染会影响区域甚至是国家间的争端。严重的事态又会造成战争,影响着人类的和平和安全。环境污染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包括两部分,一是因为污染破坏生态平衡而直接影响经济发展。二是为了恢复破坏的环境要花费人力,财力进行治理。治理污染的消费要远大于预防。

另外,环境污染还会造成对生物、对气候的影响而间接的影响经济的发展。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从远古天然和谐,到近代工业革命时期的征服和对抗,到当代的自觉调整,努力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恰是这一规律的客观反映。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环境;积极保护环境的零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无论是“发展第一的经济决定论”还是“零增长的环境优先论”,都是孤立、静止地看待环境问题和经济问题,把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割裂开来。

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巨大压力和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主要困难和突出矛盾。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新的发展观。它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面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如今的现状,为了使两者和谐统一,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同时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不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生产生活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相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在全社会营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良好氛围,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

综述: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依赖。合理利用当前的自然环境及资源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特别重视环境保护及治理。不能片面发展经济导致环境恶化,危机后代。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地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1.《浅析自然环境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2.《我国当今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污染问题的研究》 3.《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李晓敏

2010级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第五篇: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

作者:陆建松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擅自改变文物单位的管理体制,将原本由政府实施保护与管理的文物单位转移到旅游企业开发经营。有的以“合署办公”的形式将文物单位纳入旅游企业,有的直接将文物单位并入旅游公司,有的将文物单位的门票划入旅游企业,有的干脆将文物单位作为资产对国内外进行招标和租赁经营,有的甚至欲将文物单位作为普通资产上市。尽管表现形式不一,但实质都是一样的,即以所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名义,将文物资源作为普通资产纳入到企业进行市场化经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议论。尤其在文博界、社科界、建设部门、环保部门和旅游、国资部门中,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两派观点针锋相对:

以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门为代表的一派普遍称好。他们认为,只有将文物单位纳入旅游企业,将文物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文物资源进行市场化经营,才能促使文物资源优势向旅游产品优势转化,才能实现文物事业和旅游产业的共同繁荣。只要

规划合理,合同规范严格,不会影响文物保护,只会给文物保护带来更大益处。

以社科、文化和文博界为代表的一派则持坚决反对态度。他们认为,以所谓“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名义,将文物单位的文物管理权部分或全部转移给旅游企业,甚至将文物作为一般实物资产租赁、承包和上市,是严重违反文物保护法的行为,是违背文物工作规律的行为,将对文物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破坏性结果。因为一旦文物单位被纳入旅游企业,就会把文物的所有权、管理权、处置权与经济利益挂钩,就会因不当开发或过度使用对文物及其环境氛围造成破坏。因此,绝不能急功近利,以损害或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取地方

经济局部的、暂时的发展。

自1997年以来,这场争论一直在继续。2001年7月,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向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文化(文物)行政部门下达了《关于禁止擅自改变文物保护单位管理体制的通知》。2001年10月,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文物局、旅游局、建设部、环保局和林业局等八大部委组成的联合调查组专赴陕西就此问题进行调研,各方未达成统一意见。2001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改进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国际会议也对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保护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也未能形成共识。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文物单位被纳入到旅游企业的现象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2001年四川宜宾兴文石海景区、福建金湖风景区、湖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城、安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屯溪老街等一批重点文物点被纷纷出让和租赁,时间长的达50年之久。有识之士忧虑地感叹:文物保护陷入了越来越被动的局面!如何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 的一个问题。两派观点之所以差距大且始终不能达成基本共识,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各自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利益取向不同,未能顾及事物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对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而言,着眼点是经济利益,为了谋求地方利益和经济利益,自然倾向于对文物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经营。毕竟一个兵马俑博物馆一年一个亿的门票收入远远超过若干个中等企业的收入,且投入少见效快。对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单位而言,着眼点是文物的保护,其基本职责是有效地保护好文物,而且“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做法直接冲击着整个文物事业的基础,如文物单位的公益和非赢利性质、文物工作的宗旨、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文物工作的管理体制以及文物的所有权、管理权和处置权等。因此,要克服目前这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休止争论局面,首先必须确立一个合理、公正的评判标准。只有在具备这样一个标准的前提下,才能评判事物的是非曲直,才能探求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如何良性互动和有效合作机制。这个评判标准应该包括

法律、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原则。

一、依法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有法可依是确立和实现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有法必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切实保证。因此,国家制定了法律,就必须按照法律办事,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政党、社团、企事业单位和一切国家工作人员及所有公民,在各项活动中都要依法办事,不得违背法律的规定。同样,在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上,依法行事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为了保护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这些法

律法规反映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客观规律,是协调和处理文物保护工作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2条规定:“„„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它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文物是国家重要的文化

财产,受到我国根本大法——宪法的保护。任何侵占或破坏文物的行为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建筑、古建筑、石刻等,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属于国家所有。国家机关、部队、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组织收藏的文物,属于国家所有”。这表明只有作为所有权主体的中央人民政府才具有对文物行使占用和处置的权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无权对国家所有的文物进行占有和处置,企业机构更无权对国家所有的文物进行占有和处置。出于地方利益、集团利益,擅自将文物作为一般实物资产出让或转让经营,实质上是一种侵犯国家所有权的行为,是一种变相化国有为地方所有,集团所有的非法行为。失去了对文物的占有和处置权,国家所有权实际上就成了一句空话。

《文物保护法》第15条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有明确规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果必须作其他用途,应经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国务院批准”。可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其他用途有两个前提:一是“必须”,二是“省级人民政府同意并报国务院批准”,否则不能用作其他用途。显然,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不属于“必须”的范畴,即使是,也须履行国务院审

批的程序。

《文物保护法》第11条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和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它建设工程。„„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围内进行其它建设工程,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同意”。这表明,任何企事业机构在未征得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在保护范围内建设商业设施、营运设施和娱乐设施等。一些企业在非法获取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营

管理权后,为追求经济利益,在保护区内搞开发经营,建索道、宾馆、商店和娱乐场所,是一种违法行为。

《文物保护法》第3条规定:“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文物工作”。《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第3条规定:“《文物保护法》第3条规定主管全国文物工作的国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是指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对全国文物保护工作依法实施管理、监督和指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法保护本行政区内的文物。„„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内的文物工作”。可见,国家以法律形式授权国家文物局和地方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行使对文物的管理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无权超越国家的授权,擅自改变国家统一的文物行政管理体制,无权剥夺或变相剥夺各级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单位的文物管理权。以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名义,不论是出让经营、门票划向企业还是合署办公,其实质就是将文物单位置于企业领导之下。在已实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文物单位,普遍出现的问题是:掌握文物景点经营主导权的是旅游企业,原有的文物保护机构或名存实亡,或成为旅游企业的附庸,虽然名义上有所谓的“监督权”和“合署办公”,但实际上已丧失了文物的管理权,特别是失去了文物管理的财权、人事权,文物保护、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显然,这是一种非法改变国家统一的文物行政管理体制,剥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文物单位文物管理权的错误行

为。

《文物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了加强国家对文物的保护,有利于开展科学研究,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特制定本法”。1997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规定:“要在有效保护,加强管理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教育作用、历史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文物的利用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为公益性文物、博物馆事业单位创造有利于把社

会效益放在首位的环境和条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文物比较集中地方的人民政府,在把文物作为地方优势加以利用的同时,要防止因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文物的做法。重大的文物利用项目要事先进行充分的科学论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避免对文物的破坏性利用”。上述规定阐明了三项基本原则:一,文博事业属于社会主义公益事业,不能以赢利为目的,而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二,文物工作的根本宗旨是继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文物的社会教育作用、历史借鉴作用和科学研究作用,文物工作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三,防止因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损害文物的做法,重大文物的利用项目事先要进行充分论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但是,在实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文物单位,普遍出现的问题是:在将文物单位并入旅游企业或出让、租赁给旅游企业之前,既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征求各方尤其是文物部门的意见,也没有严格履行必要的审批手续。掌握文物景点经营权的旅游企业缺乏文物保护的责任心,缺乏文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成为旅游企业的首要目标,一切向钱看,提高门票价格,超限度接纳游客,大搞商业和营运建设,千方百计地榨取文物资源的经济价值。这显然是违背文博事业公益性质,违背国家

发展文博事业的根本宗旨的错误行为。

1992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重申: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和贯彻“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这一文物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是对我国建国以来文物工作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反映了我国文物工作的客观规律,是我国新时期文物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利用文物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促进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时,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严格遵循国家统一的文物基本方针和原则。以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名义,把文物作为普通旅游资源,按市场经济规律,让企业经营,或出租或承包,必然因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对文物景点进行过度开发,导致对文物及其环境风貌的破坏。指望某个利益集团在“保护中开发”,愿望是好的,但显然是靠不

住的。如此,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和原则就难以得到保障。

二.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来协调和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当今,可持续发展理论正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主题思想依据。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明

确指出: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并将良渚文化等文物保护单位纳入了二十一世纪议程。

在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由文物的特点所决定的。文物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作为漫长历史文化长河中同类物品中的幸存者,可以说是万劫余生,作为千万分之一流传下来的。文物不同于一般的旅游资源,他具有脆弱性、历史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文物大多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岁月,经历了长时间的自然侵蚀和人为损坏,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坏的物品。要想其长久保存下去,需要我们的精心呵护,经不起人为的折腾和自然的侵蚀。文物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不同程度地蕴涵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正因为如此,我们说文物是一种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对今人和后人来说,它是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供人研究、教育和鉴赏上,比较而言,作为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则是其次的。文物的历史性又决定了文物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的。文物是历史文化遗产,每处古迹、每件文物都有自身产生的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都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惟其如此,文物的损失是绝对的损失,损坏一件就永远失去一件,就永远少了一份历史记忆,就会造成文化遗产不可逆转的枯竭,所以,文物更显其珍贵。此外,文物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珍贵的文化财富,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财富;不仅是当代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后代子孙的宝贵财富。

为全人类和后代子孙保护好文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因此,在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的关系上,我们必须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利用为次;以长期利益为重,应照顾到代际公平,发挥文物的永续作用,绝对不能急功近利,竭泽而渔;以国家和全民族利益为重,而不能只顾地方利益

和集团利益;以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为重,而不能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千方百计地榨取文物的经济利益。

以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名义,将文物交给旅游企业经营,就容易造成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文物的特点,对文物资源采取急功近利、杀鸡取卵式的开发利用。虽然能求得一地一时经济的繁荣,但最终必将导致对文物的损坏,甚至破败和消失,所付

出的成本代价是无法用金钱所能估量的。

三.借鉴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原则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人类文明,这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和国际组织在长期的文物保护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和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原则、惯例和工作方法。虽然我国是个文化遗产大国,但我国的文物保护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距离。因此,在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关系时,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原则和方法。通过对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希腊、埃及、美国、日本等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博物馆协会等

国际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的原则、规章和惯例的初步研究,如下原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的: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视本国本民族的文物为自己的珍贵文化遗产,将之纳入国家法律的保护之一。一切保存在其领

土、内河及领海之内的文物,概为国家所有。不经特许,不得侵占,不得挪作它用。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应采取综合措施予以保障,包括立法、财政、行政措施、专门机构、处罚、奖励、教育计划和修缮等。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是预防性的,预防性措施旨在保护文化遗迹和遗址免受可能威胁它们的各种危险,如在遗产保护地修建各种

公私建筑、道路、广告牌、电杆电线,采矿和砍伐森林,营建商业和娱乐设施等。

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应通过公布名录,划定保护区进行特殊保护,即对文化遗址采取“大保护”的做法,将遗址及其环境的真实性、原初性和完整性全面保护起来,融人文历史与自然景观于一体。

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无法估价的,它能给当地带来声誉和机会,保护好了,它就能成为一个长期的收入来源;

草率行事会把文化遗产永远破坏,其损失将是不可逆转的、无法估量的。

开放文化遗产有利于本地、本国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要正视旅游业给文化遗产带来的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人满为患,在文化遗产地周围迅速兴起的商业和娱乐设施正在破坏遗产的环境氛围,危及遗产本身,蚕食文化遗产,使其

日益败落、毁灭。在制定文化遗产旅游政策和规划时,文化遗产的保护享有优先权。

文化遗产具有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唯一性,一旦破坏,就永远无法挽回。因此,文化遗产管理者、旅游经营者和游客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负有伦理上和法律上的双重责任。

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公益性机构,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博物馆的商业性活动不能违背博物馆的基本宗旨,不能有损博物

馆的信誉,不能有损作为公众信托的博物馆藏品的质量。创收应给博物馆带来财政收入但又须符合其公益和非赢利性质。

以上述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原则来审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象,我们不难发现:将文物单位纳入企业经营是一种有悖国

际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原则的做法,至少是一种鲁莽草率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将给我国的文化遗产留下严重的隐患。

综上所述,以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名义,将文物单位和文物资源转移到旅游企业,进行市场化经营,是违背我国文物保

护法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原则的错误行为。

这种错误现象反映了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种典型的急功近利、短视贪财的观念,也反映了一种地方利益主义。这种错误现象之所以发生,往往是由于地方政府主导的结果。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地方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往往倾向于对文物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经营;又因为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产物,致使这种错误一时难以纠正。为了保护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了国家和全民的利

益,也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希望有关地方政府不要急功近利,以损害或牺牲文物为代价,换取一地一时经济的发展。

下载浅谈体育旅游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体育旅游与我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如何解决收入分配及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讨论: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如何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答: 一、首先我们来了解效率与公平的有关含义: 1.从经济学上来说,效率就是生产要素的节约和社会......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 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Bocker20号 摘要: 21世纪我国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问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

    政治:正确看待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正确看待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摘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是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生态环境的建设......

    关于惠州市惠东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全5篇)

    关于惠州市惠东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相信这些事情随处都会发生,并且随处可见。这些情况不仅严重威胁......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国体育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该课题共分为六大部分:首先对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及体育旅游理论研究进行了简要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接着对中国体育旅......

    体育与经济发展(精选5篇)

    关于体育经济发展的深思 随着经济的发展.体育本身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功能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认同.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展.目前己比较成熟。体育产业的发展.所带......

    生态环境保护与体育旅游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保护与体育旅游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加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

    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

    加强我国县级经济发展姓名:王娜学号:0083671【摘要】县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环节,尤其是作为一个拥有一半多农民人口的国家,县级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