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或许晏几道在作这首《鹧鸪天》的时候也未曾想到六百多年后会有一部因此词命名的《桃花扇》传奇问世并名声大噪。读《桃花扇》我读出了爱恨别离,读出了家破人亡,读出了历史的悲剧,更读出了作者的悲痛之情。“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但更是悲壮的历史,《桃花扇》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历史的写照,正如孔尚任所说:“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作者生于1648年,刚刚经历明亡清兴的过程,桃花扇底写南明,作者将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恨别离贯穿于短暂的南明朝的建立与灭亡之间,以二人的爱情做线索,实写南明历史。
作者身处清朝却书写了南明灭亡的往事,往事历历在目,处于满清的高压政治的统治下的汉人们看了有如何不伤心,感叹南明的灭亡,作者的历史观很明确,桃花扇一剧形象的刻画出南明朝灭亡前统治阶层腐化堕落的状态,中国各代王朝的灭亡实际和明代是如出一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康熙皇帝还专门派内侍向孔尚任索要剧本,当看到其中描述南明皇帝耽于声色的情节时,常皱眉顿足说:“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康熙皇帝从中看到了昏君佞臣亡国的历史教训。将这部戏曲作为一本统治者的重要的历史教科书加以推崇。
我同意作者的历史观,哪怕是放眼21世纪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借儿女之
情抒兴亡之感,故要总结的是亡国的历史教训,这意味着经过改朝换代的**与变革之后,作者想借男女爱情故事来阐述其从对历史的反思中获得的教训和感慨。就教训而言他力图给清朝统治者提供政治之道。这一点,孔尚任多次强调说明他经世致用的抱负。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历史观时,虽然说作者尊重历史,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但作者为了戏剧性更改了部分历史,在这个方面作者有一定的盲区。
在戏曲中的《沉江》部分是一个十分动人之处,《沉江》主要写的是史可法,一心爱国的史可法因被马士英等人排挤,失势之後自请督师江北,前往扬州统筹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江北四镇军务机宜。然而,四镇因定策之功而飞扬跋扈,各据地自雄,史可法与朝廷皆无力管束。四镇尾大不掉、各自为政,致使明军非但无力进取,连抵抗满洲建虏南下皆不得要领。崇祯皇帝煤山自杀后,在立谁为新君的问题上,史可法强烈反对拥立福王,无可奈何势单力薄,统领四镇有名无实,最后福王的登基宣告其命运悲剧的开始。
福王何许人呢?听听这一段的唱词就知道他是个多么昏庸的皇帝了,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一个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国家和一个整天只知玩乐的皇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明朝在短短的一年内便灭亡和这位皇帝不无关系吧。
传奇中,孔尚任将史可法改成是在听闻福王等已经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于是投江而死。查阅历史史可法是在南京死守扬州,经过激烈的交战后城破,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因为攻城的满洲建虏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可见史可法是何等的慷慨激昂,相比之下剧本中所写似乎稍逊一筹,但是观众联系到剧中多多处所表现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痛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都透过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传达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国在哪里?君在哪里?”当知识分子和民族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倾颓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除了史可法的结局不一样外,侯方域的结局也大不相同,历史上的侯方域在南明灭亡之后降顺了清朝,入清后参加科举,应河南乡试为副贡生。晚年失悔此举,著《壮悔堂文集》明志,而剧中的侯方域投军史可法麾下则也无此事,事实上侯方域是隐藏于同为复社成员的好友陈贞慧家中,结局更不会是出家了,至于李香君的下落那就众说纷坛了。
虽然相对历史而言这些都是书写的盲区,但作者旨在表达他的历史观,用南明灭亡的教训来呼吁当下的政治清明,警戒君昏臣佞将会步入亡国的后路,作者这样的更改还是有他得道理的。
第二篇:桃花扇读后感
导语:其实读后感要解决的就是“怎样把读书后的思考,通过作文表达出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桃花扇读后感范文3篇,希望有所帮助!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写的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显示了明末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变迁。全局情节跌宕起伏,剧中人物性格不一,大都人各一面。我非常喜欢这部戏剧。
在《桃花扇》这部剧中,秦淮名妓李香君是最耀眼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李香君身处当时社会的下层,可是她的高尚品格在剧中可以说是无人能及。
当她得知侯方域送自己的妆奁是阮大铖资助的,她毅然却奁,以一句“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斥醒侯方域,使阮大铖的卑劣用心落空。从中牵线搭桥的杨文骢说香君气性忒也刚烈,我却认为香君是气节颇高,堪比东林党人,就像侯方域的好友吴应箕说的,“只怕复社朋友还让一筹哩”,真是正气凛然、义薄云天。
阮大铖不满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却奁行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于是不失时机地陷害侯方域,在清议堂议事时说侯方域要联合左良玉里应外合攻占南京。杨文骢报信让侯方域快快躲避灾祸时,侯方域犹自犹豫不决,香君明知“生离苦”、“后会期无凭准”,却仍是力劝夫君快些离开去避难,不要踌躇舍不得自己。侯方域走后,香君立志为侯方域守节,决不再嫁。
香君是那么不畏强权,敢于当着马士英和阮大铖的面怒斥他们害民误国;面对一切迫害,她又那么坚忍不屈,被选入内廷作歌姬,她仍抱着一腔痴情,盼望有朝一日能出宫再会侯郎一面。
这样集正气与痴情于一身的女子,怎能不叫人心生佩服呢!
她那样深明大义,又那样执着于自己对侯方域的感情。她将离别之苦压在心底,将思念之情系于心间,矢志不渝,誓不屈节,甚至不惜以死来抗拒再嫁的命运,不愧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好女子!
在我眼里,李香君是极其完美的。在动荡的社会中,权势的爪牙下,她依然抱定自己的信念,她不与魏党余孽同流合污,毅却妆奁;她不向奸臣贼子献媚,大胆骂筵;她不弃自己与侯方域的夫妻之情,撞破桃花面……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何况她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
从香君那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一个人,再重的名利摆在眼前,也要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再大的困难挡住我们的路,也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做到这些,当我们在生命旅途上停下来回头看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我们为别人而感动,还会有我们发自内心的为自己而感动。
桃花扇读后感《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
桃花扇读后感《桃花扇》应该是几部古典戏曲中,观众最为陌生的一部,然而却是现代戏曲舞台的宠儿,在各种戏曲中变换着身姿,经久不衰,更被那些艺术名伶们反复吟唱。这部写于清初的戏曲著作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国破家亡风飘絮”面对山河动荡,朝廷更迭,几经国破家亡,最终勉强苟活了下来。生在清初的孔尚任与其他从旧时朝廷走出来的人们一样,自己的国已不国,委身外夷脚下,不胜滋味,只能寄情于诗赋。有时人们又不免窃喜,倘若没有这时代的更迭,又那里能得到这样一曲百唱不厌的戏曲佳作呢?国虽不在了,心依存,志犹在,古人们的辛酸成长起来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志向。
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这一走便是此去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美人在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为表忠贞,美人自刎表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此隐于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
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古人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为国终究是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国已经不国了。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是闲谈罢了。
《桃花扇》写的是国难家愁,唱的是情难腹水,表的是一己之志。或许有一句诗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第三篇:《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范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扇》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扇》读后感1《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汉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全剧最引人之处当数《沉江》和最后《入道》两出了,分别是国家的幻灭和爱情的幻灭。
《沉江》标志着腐朽的南明小朝廷最后的覆灭结局,也写尽了忠臣义士的悲壮。史可法本是在南京陷落前死守扬州,城破后被多铎所杀,但是孔尚任改成是在听闻福王等已经弃城逃亡,正是“气撇下俺断篷船,丢下俺无家犬;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于是投江而死。虽然没有史实所述那样慷慨激昂,但是观从联系到剧中多多处所表现的南明小朝廷的君昏臣佞,只会油然在国破家亡的沉痛中兴起幻灭之感,皆因作都透过舞台上的一幕幕早已传达出南明王朝是不得不亡的历史教训和经验总结。“国在哪里?君在哪里?”当知识分子和民族义士的生存支柱倒塌倾颓后,所有人都在哀唱:“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当然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少数民族不时入主华夏,实是封建王朝发展的历史常规,但是从历史上看,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的破坏性是不容否认的。清廷在镇—压汉民族的抵抗势力时,用的也是残酷的高压手段。所谓“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直接针对平民百姓,而以血腥手段推行的“改服易发”更是削弱汉族传统文化强势地位的奴役手段。对被征服民族来说,更增加了对入侵民族的文化上的仇恨。无怪乎晚清的革命党人口口声声以“驱除鞑虏”为口号,而清廷覆没后的第一文化举措就是剪辫易服了。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之概,剧情到此,也才有雨收云歇之效。然后在“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的歌声中剧终。此出起于致祭之悲转于重会之喜,结于入道之幻灭,波澜奇崛而转换自然,把观众的所有的情绪归结到“回头皆幻景”中的幻灭中去,此不符历史的结局更能打动人心,方能收束全剧。
《桃花扇》读后感2《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写的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显示了明末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变迁。全局情节跌宕起伏,剧中人物性格不一,大都人各一面。我非常喜欢这部戏剧。
在《桃花扇》这部剧中,秦淮名妓李香君是最耀眼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李香君身处当时社会的下层,可是她的高尚品格在剧中可以说是无人能及。
当她得知侯方域送自己的妆奁是阮大铖资助的,她毅然却奁,以一句“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斥醒侯方域,使阮大铖的卑劣用心落空。从中牵线搭桥的杨文骢说香君气性忒也刚烈,我却认为香君是气节颇高,堪比东林党人,就像侯方域的好友吴应箕说的,“只怕复社朋友还让一筹哩”,真是正气凛然、义薄云天。
阮大铖不满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却奁行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于是不失时机地陷害侯方域,在清议堂议事时说侯方域要联合左良玉里应外合攻占南京。杨文骢报信让侯方域快快躲避灾祸时,侯方域犹自犹豫不决,香君明知“生离苦”、“后会期无凭准”,却仍是力劝夫君快些离开去避难,不要踌躇舍不得自己。侯方域走后,香君立志为侯方域守节,决不再嫁。
香君是那么不畏强权,敢于当着马士英和阮大铖的面怒斥他们害民误国;面对一切迫害,她又那么坚忍不屈,被选入内廷作歌姬,她仍抱着一腔痴情,盼望有朝一日能出宫再会侯郎一面。
这样集正气与痴情于一身的女子,怎能不叫人心生佩服呢!
她那样深明大义,又那样执着于自己对侯方域的感情。她将离别之苦压在心底,将思念之情系于心间,矢志不渝,誓不屈节,甚至不惜以死来抗拒再嫁的命运,不愧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好女子!
在我眼里,李香君是极其完美的。在动荡的社会中,权势的爪牙下,她依然抱定自己的信念,她不与魏党余孽同流合污,毅却妆奁;她不向奸臣贼子献媚,大胆骂筵;她不弃自己与侯方域的夫妻之情,撞破桃花面……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何况她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
从香君那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一个人,再重的名利摆在眼前,也要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再大的困难挡住我们的路,也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做到这些,当我们在生命旅途上停下来回头看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我们为别人而感动,还会有我们发自内心的为自己而感动。
第四篇:《桃花扇》教案(范文)
《桃花扇》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读曲词,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重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零年前后的秦淮河畔,杨柳依依,楼台隐隐,湿润的空气中飘荡着酒香和乐声。在这江南繁华之地,一些风尘女子经常和江南士林中的精英人物们举行集会,或饮酒赋诗,或寻幽探胜,或品茗赏花。赋诗联句中,这些女子往往不逊于那些男人,她们漂亮、聪明、活泼、诗、书、画各有所长,她们对人情世态有阅历,为人处事有主见,有胆魄,能自立,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很大气,虽然身陷风尘,但是她们活得甚至比普通人更有尊严。她们善于生活,绝不放弃能够得到的幸福。
传奇剧本《桃花扇》便塑造了这样一位令我们自豪的女性——李香君
二、助读(略)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三、自读
1、提示生字,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语言风格,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教师巡视,随时和学生交流。
刍(chú)牧 蒿(hāo)莱 秣(mò)陵 长楸(qiú)阿监(jiàn)丹墀(chí)饿莩(piǎo)哰哰(liáo liáo)
四、朗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宾白
3、教师范读曲词正音
(1)从【北新水令】到【太平令】六支曲子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试用简练的语言(限7字以内)把这五支曲子的主要内容分别概括成一幅画。(对基础较薄的学生只要求圈点出具有表现力的景物)
郊外 废垒空壕夕阳道
孝陵 鸽翎满堂羊群跑
故宫 雀舞丹墀伴饿莩
秦淮 破纸坏槛无笙萧
板桥 秋水长天空溪桥
旧院 枯井颓巢砖台草
(2)作者在“宾白”部分又是怎么描写的?(速读)
宾 白 曲 词
江 南 孝陵 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驻马听] 皇城 墙倒宫塌,满地蒿莱 [沉醉东风]
秦淮 竟没一个人影 [折桂令] 长桥 已无片板 [沽美酒] 旧院 剩了一堆瓦砾 [太平令]
五、赏读
4、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些景物是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一路写来,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灭亡后,曾是六朝金粉、华艳热闹的南京城的衰败、凄凉、残破、冷落的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
5、你是怎样体会到人物心情的?“宾白”部分哪句直接描写人物心情?曲词中哪些语句直接点明了全篇主旨?
明确:哀 恸死俺也 [离亭宴带歇拍煞] 直抒胸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6、齐读最后一支曲子,思考:【离亭宴带歇拍煞】是画龙点晴之笔。这支曲子与前六支曲子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区别?
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铺叙描述,层层蓄势,最后则水到渠成,猛然迸发,动人心魄。前六支曲子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末一支曲子则直抒胸臆。(完成板书并总结抒情方法。)
六、拓展
7、改写:以“苏昆生游秦淮”为线索,将[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三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用上曲中意象,借景抒情。(或将你喜欢的曲子改写成歌词,注意抒情方法的运用)
七:总结扩展千古悲情。
历史,总是留给人深沉的、哲理的反思。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切身体味;只有那些山崩地裂之巨变、繁华消歇之倏忽、人生变幻之无常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离亭宴带歇指煞]这支曲子,释放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历史的反思。这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学价值所在。最后让我们以李煜的词结束全篇: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附练习:思考下列诗句的景情关系
(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怅长。
(3)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5)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答案: 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第五篇:读《桃花扇》有感
读《桃花扇》有感
读《桃花扇》,可以说是奔着作者孔尚任去的。孔尚任,山东曲阜人,作为一名曲师大的学生,却对他毫不了解,不免有些惭愧。《桃花扇》此题不曾听过,却总觉似曾相识,细想原是石门山设景,当时只觉好看还拍照留念,未念及其中缘由,现在看来,其中颇有玄机,就带着这样的心情我走进了孔尚任《桃花扇》的世界。
初读《桃花扇》,脑海中就浮现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岁月里,秦淮河两岸依旧是歌舞升平,莺歌燕舞。我本以为香君和那些“商女”是一样的,所以从内心里还是有点鄙夷她的。可是细读下来,我发现我错了。一个娇小柔弱的女子,一个笙箫烟花中的女子,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子,怎能让自己的高洁刀枪不入,怎能使自己的爱情固若金汤?仿佛恒久亘远的谶语,无人能解答。但是,她却做到了。香君是喜欢凤冠霞帔的,可当得知是阮大铖所赠时,决然脱去;香君也是可以选择重新被梳栊的,凭她的才华品貌不怕再找不到一个如意郎君,可她没有,依然坚守那份深情,那份心底的牵挂,痴痴地等待,望穿秋水。我质疑:为了一个徒有才名的侯方域,值得吗?香君决绝的回答我:值得。从她掩盖起离别柔肠赶走侯方域的那一刻起,从她不畏权势以瘦小的身躯倾泻出愤恨的海啸的那一刻起,从她拒媚溅血桃花扇的那一刻起,从她漂泊无依自身难保仍坚定地说出“抓住情根不放松”的那一刻起。侯方域也给出答案:她是值得的。是香君风华绝代的容颜,还是清丽婉转的歌喉,还是对寒风雪海冰山的苦陪觞咏,给了侯方域一个
不离不弃的理由?
书生意气的侯方域无疑是懦弱的――既没有史可法纵横沙场的霸气,也没有柳敬亭单刀会左良玉的胆识,更没有张薇万事皆可抛的洒脱,甚至没有马士英阮大铖的权谋。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被一条红线勾连,雨打风吹,依旧剪不断理还乱。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这是无期的折磨,更是海誓山盟的考验。
我一直都不敢设想,如果自己处在那个时代,该何去何从?是坚守旧朝像一叶浮萍随之寂灭,沉入历史的泥土,还是在新朝里静水流深,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和一个新的家?在情感上和人格上我选择前者,可在理智上我希望自己倾向后者,人总是多么大的断裂啊!国已破,家已亡,活着的人留下的是幸运和煎熬,香君和所爱之人走进道观,这是他们的选择。“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这是他们入道的最具力量的扣问。
风萧萧兮,国不在,情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