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扇》有感(共5则)

时间:2019-05-12 05:2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桃花扇》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桃花扇》有感》。

第一篇:读.《桃花扇》有感

读《桃花扇》有感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读罢一曲《桃花扇》,最是香君独醉人。几游夫子庙,几过秦淮河,那一幅幅杵在岸边的画总是那么惹眼。走近还会看到一侧的石墙上字迹点点,似画像云云。同伴说那些女子多半是这秦淮的名妓,我顿时兴趣索然,看着这为凝重的商业化所侵蚀的庙宇,这已毫无诗情雅意的古河,这桥,这水,这人家„„一股股怅然让我对古秦淮曾有的风花雪月嗤之以鼻,惹眼变成了刺眼,我用我的大步流星讽刺了她们的存在,否定了她们的可歌可泣,我没想到在那些暖暖软软的香风中,居然熏出了如此这批硬骨头。而今想来,真是汗颜!

深受着江苏教育出版社正版发行的一本本教科书熏陶,我也识得一批足以“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的巾帼英雄,那些与青楼娼妓毫无瓜葛的良家女子。

曾为汉代开国第一后--吕稚通身男子实胆,满腹雄才大略所折服;也曾溺于南北朝女词人李清照的爱恨情仇中不可自拔;再后是一代才女卓文君十里长亭的望眼欲穿,绝代佳人蔡文姬撕心裂肺地乡思,叹惋;几度梦回低首,闻得我远嫁的昭君千载琵琶作胡语;侧倚横栏,遥追我木兰代父军中,骁勇杀敌,无人辨得雌雄!还有大唐史册上那金光闪闪的一笔,一个武媚娘打破了几千年封建礼教女子卑微是德,为夫是从的陈规惯例,演绎了一曲“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神话;则天领着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唱着三个女人的戏,她们就真得撑起了场面,唱出了味道!在男人窝里,她们博得了天地;在政治舞台上,惊艳地启幕谢幕。继而是孝庄皇后,太后,太皇太后。科尔沁草原健壮的奶牛翠绿的草,蓝蓝的天空清澈的溪流,她深爱着,却不得不离开。一入宫门深似海,谁叫她的公公有权有势有抱负,谁叫她的丈夫就是皇太子,谁叫她又有一个对她死心塌地且文武双全的情郎,这一切的一切,注定了她不能左右的命运的开始!于是她得想法子在那豺狼虎豹堆里护着她的儿子好好活下去,顺治帝早逝,她又将一口一个“皇阿奶”的康熙大帝拥上了皇位。还有那批在血泊中脱颖的巾帼烈女--冯婉贞,秋瑾,粱红玉......

啧啧犹在,而对因香君,又识得的诸多流传后世的名妓烈女,我徒留唏嘘。读着她们在蹂躏下残喘,在摧残中坚守气节的故事,仿佛真目睹了那个“青楼

皆为义气妓,英雄尽是屠狗辈”的年代。妓女用性命来维持自己的贞节和道德大义,士大夫倒是放弃原则,随时准备改换门庭。她们用自己的生命,给了那些企图侮辱她们身体,占有她们,无耻逼迫她们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她们活得堂堂亮亮,闯得轰轰烈烈!感慨悲悼间,思绪不由得又入《桃花扇》。

当香君知道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的阴谋活动时,义正词严地责备了侯方域的动摇:“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并坚决辞却阮大铖暗中为她置办的妆奁,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了侯方域:“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读到这里,就深深爱上了这个烈性女子,也为她这世不能容的性格将导致的命运担忧起来。她后来的以死抗婚,血染桃花扇,歌姬宫中,苏州咳血,及不可知的结局,都是她的香骨为残酷的现实捶打钻刻的证据呀!林语堂为香君题诗

香君一个娘子 血染桃花扇子

气义照耀千古 羞杀须眉汉子

香君一个娘子 性格是个蛮子

悬在斋中壁上 教我知所管制

如今天下男子 谁复是个蛮子

大家朝秦暮楚 成个什么样子

当今这个天下 都是骗子贩子

我思古代美人 不至出甚乱子

真令人拍案叫绝!香君是那个极具讽刺的王朝绽放的一朵奇葩,她的独放最终成就不了一站春天,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不为污泥染,誓死守节的精神与古今千万儿女一道,架起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脊梁,因为他们,历史长春!“卓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好想今夜有幸梦中与你碰面,听你长谈16岁后的分分秒秒。16岁,你遇见了他,爱上了他,嫁了他,你的世界从此变了太大„„相信你的诉说里有泪水但绝对没有哀嚎,我无力为你排遣什么,只是想你当时一定很

渴望有个真心的倾听者吧。现实与幻想终相距甚远,不可能为你拭去溅落桃花扇那滚烫的鲜血,不可能为你擦掉滑过嘴角那冰冷的泪花。此去今时,只得叹: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死。媚香楼不在了,可香君香气永存!

第二篇:读《桃花扇》有感

读《桃花扇》有感

读《桃花扇》,可以说是奔着作者孔尚任去的。孔尚任,山东曲阜人,作为一名曲师大的学生,却对他毫不了解,不免有些惭愧。《桃花扇》此题不曾听过,却总觉似曾相识,细想原是石门山设景,当时只觉好看还拍照留念,未念及其中缘由,现在看来,其中颇有玄机,就带着这样的心情我走进了孔尚任《桃花扇》的世界。

初读《桃花扇》,脑海中就浮现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岁月里,秦淮河两岸依旧是歌舞升平,莺歌燕舞。我本以为香君和那些“商女”是一样的,所以从内心里还是有点鄙夷她的。可是细读下来,我发现我错了。一个娇小柔弱的女子,一个笙箫烟花中的女子,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子,怎能让自己的高洁刀枪不入,怎能使自己的爱情固若金汤?仿佛恒久亘远的谶语,无人能解答。但是,她却做到了。香君是喜欢凤冠霞帔的,可当得知是阮大铖所赠时,决然脱去;香君也是可以选择重新被梳栊的,凭她的才华品貌不怕再找不到一个如意郎君,可她没有,依然坚守那份深情,那份心底的牵挂,痴痴地等待,望穿秋水。我质疑:为了一个徒有才名的侯方域,值得吗?香君决绝的回答我:值得。从她掩盖起离别柔肠赶走侯方域的那一刻起,从她不畏权势以瘦小的身躯倾泻出愤恨的海啸的那一刻起,从她拒媚溅血桃花扇的那一刻起,从她漂泊无依自身难保仍坚定地说出“抓住情根不放松”的那一刻起。侯方域也给出答案:她是值得的。是香君风华绝代的容颜,还是清丽婉转的歌喉,还是对寒风雪海冰山的苦陪觞咏,给了侯方域一个

不离不弃的理由?

书生意气的侯方域无疑是懦弱的――既没有史可法纵横沙场的霸气,也没有柳敬亭单刀会左良玉的胆识,更没有张薇万事皆可抛的洒脱,甚至没有马士英阮大铖的权谋。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被一条红线勾连,雨打风吹,依旧剪不断理还乱。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这是无期的折磨,更是海誓山盟的考验。

我一直都不敢设想,如果自己处在那个时代,该何去何从?是坚守旧朝像一叶浮萍随之寂灭,沉入历史的泥土,还是在新朝里静水流深,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和一个新的家?在情感上和人格上我选择前者,可在理智上我希望自己倾向后者,人总是多么大的断裂啊!国已破,家已亡,活着的人留下的是幸运和煎熬,香君和所爱之人走进道观,这是他们的选择。“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这是他们入道的最具力量的扣问。

风萧萧兮,国不在,情何在?

第三篇:桃花扇

《桃花扇》赏析

俺曾见

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归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起初看这本剧便觉得这几句话读起来不免有点拗口,细品来,却与《长生殿》、《牡丹亭》都有让人驻足细赏的魔力。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代表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黑暗势力的阮大铖,正在等待时机,重新起来执政。以陈定生、吴次尾为领袖的复社文人,在政治上继承东林党的主张,有他们进步的一面。然而他们在“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的时候,依然流连风月,买醉征歌,这就通过舞台上的人物活动,说明他们不可能担当起挽回国家危急形势的艰巨任务的。

剧中的男主人侯方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形象,一方面热情地肯定和赞扬他跟庵党的斗争,他的正义感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心;另一方面又善意地批评了他软弱、动摇和沉溺于个人爱情等。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站在面前,他不是完美的,然而他却又能集中概括当时复社文人的典型特征。

剧中女主人李香君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她深刻的描写了中国古典戏曲中一个光辉夺目的妇女形象。一个聪明的,美丽的,正直刚强的,晓大义有节气的却身处社会下层,受尽凌辱的秦淮歌妓。她对侯方域有着坚贞的爱情,对政治有着强烈的是非观和正义感„„在描写她对爱情的选择上,其实也反应了她对政治的选择。特别是在马、阮等人逼迫香君嫁给新任曹抚田仰时,香君宁死不从,以头撞地,血染侯方域当年所赠诗扇;杨龙友采摘花汁点染成桃花图,是谓桃花扇。在马、阮于赏心亭置酒赏雪时,香君乘机骂筵以泄愤恨。其中的《却奁》一出,集中地刻画了李香君的形象,将她的思想、眼光、气节、性格都写得十分突出,光彩照人。为了摆脱政治上的困境,拉拢复社文人,权奸阮大铖通过杨龙友,给侯李二人的结合送来妆奁。杨龙友并未讲明是阮大铖所送,而李香君却从一开始就敏锐地感觉到其中有鬼,提出怀疑,表现了她不仅有思想,而且头脑冷静,警惕性非常高。在知道了妆奁是阮大铖所送,目的是要纳交侯方域借以摆脱政治上的困境以后,杨龙友为阮大铖开脱求情。这时,侯方域表现得软弱动摇,李香君却愤怒地斥责侯公子“狥私废公”,并拔簪脱衣,唱道:“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几句唱白,将这个下层女子的眼光、思想、胸怀、气节,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侯方域也禁不住赞美道:“俺看香君天姿国色,摘了几朵珠翠,脱去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剧作者在写她卸去浓妆时,反而更加突出她灵魂的内在美。

“南朝用人行政之始,用者何人,田仰也;行者何政,教戏也。因田仰而香君逼嫁,因教戏而香君入宫,离合之情又发端与此”,在《拒媒》这一出中,她蔑视豪门权贵,忠于爱情。她唱道:“可知定情诗红丝拴紧,抵过他万两雪花银。”然而香君的不幸遭遇是与南明腐朽王朝的政治措施密切相关的。《守楼》这出,写她对依仗权势、强娶逼婚的田仰的庄严抗争。先是坚持说理,“堂堂之论,谁能置辩”(《守楼》一出评语);继而顽强反抗,不惜毁容溅血。“一把诗扇,倒像一把防身的利剑。”表现了她心高志大,刚烈不屈。

《骂筵》一出中,“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她面对权奸,无所畏惧,痛快淋漓地斥骂他们的罪行,一吐胸中之气。她将自己比作击鼓骂曹的“女弥衡”。令人敬佩的是,她并不是为了个人的冤苦和不幸而泄私愤,而是从国家民族的兴亡存废出发感到痛心疾首,表现出她开阔的胸襟和眼光。

从〔却奁〕到〔骂筵〕,作者通过一连串的戏剧行动,发展了香君性格中优秀的一面,塑造了各种动人的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她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鲜明态度。“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将一个在旧时代被人歧视的歌女写得如此坚强不屈,勇敢无畏,大义凛然。作为受南明统治集团重重压迫的人物对权奸有力的鞭挞。而在描写爱情上则突破了传统的郎才女貌,温情脉脉的俗套,反而是通过强烈的政治内容来侧面反应的。

列仙曹,叩请烈皇下碧霄;

舍煤山古树,解却宫涤。且享这椒酒松香,莫恨那流贼闯盗。古来谁保千年业,精灵永留山庙。

任何历史教训都能表现其局限性的。剧作者过分强调了“权奸误国”在明朝灭亡中的作用,而并没有真正全面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剧作者对地主阶级的偏见表现出其在剧本中称李自成起义为“流贼”,从而并没有促使正确反映明王朝衰亡的阶级斗争。

剧末的男女主人公在栖霞山白云庵再次相遇,在道士的点拨下,双双修真学道,遁隐山林。虽然表现了不愿与清朝统治者的坚定态度,但是也反应了一种充满虚无主义情绪的消极反抗。民族意识跟封建的愚忠观念联系在一起,也包含着某种民族狭隘性和落后性。

《桃花扇》是孔尚任长达十多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这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爱情戏,而是一部以南明王朝的兴亡为内容的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历史剧。该剧以侯方域和秦淮歌妓李香君的爱情为线索揭露了南明王朝政治的腐败,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反应了明末**的社会面貌,从而总结明朝亡国的历史经验。

《桃花扇》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多方面的,以复社文人侯方域、陈定生等为一派的清流和在朝权贵阮大铖、马士英等的斗争为主线,同时又穿插了下层市民组织的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其中既包括忠奸之争,也包括权奸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这些矛盾斗争的内容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又紧紧围绕着对在朝权贵的罪行的揭露和批判为中心。

剧作者对包括弘光帝在内的南明王朝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的愤慨,对政治的极端黑暗的愤怒„„他在《桃花扇小识》中说:“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庵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其实这种认识在现代社会来说是片面性的,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肯定的是,其反应了这一时期某些方面的历史真实性

眼望着白云飘渺,顾不得石径迢遥。渐渐的松林日落空山杳,但相逢及格渔樵。翠微深处人家少,万岭千峰路一条。开怀抱,尽着俺山游寺宿,不问何朝。

在孔尚任三十七,岁前,其在家过着养亲读书的悠闲日子。期间他接触了一些南明遗民,了解到许多南明王朝兴亡的第一首史料和李香君的轶事。1684年,三十七岁的孔尚任在康熙南巡北归祭孔的时候在御前讲经,受康熙赏识破格授为国子博士。三十九岁,奉命赶赴江南治水4年。期间,又结实一大批有民族气节的明代移民,并接受他们的爱国思想,加深对南明兴亡历史的认识。康熙二十九年,历任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广东司外郎。康熙三十八年,五十二岁的孔尚任完成了《桃花扇》,其“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描绘了一幅“南明王朝始末图”。一时间,洛阳纸贵。然而在次年三月,孔尚任被免职。两年后回乡隐居。康熙五十七年,享有盛誉的一代戏曲家辞世。

孔尚任,他作为孔子六十四代孙,对仕途对真理对世间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观察入微。或许对于他来说,他只是想通过这一部剧来向当局统治者表达自己的拳拳热情,然而,历史衰亡发展总是不尽如人意的。然而他留下的《桃花扇》将万代永传。俺曾见

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归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字正腔圆的昆腔演绎着这段古老的传奇戏剧,我仿佛看见孔尚任在江淮探访的身影,还有他驻足眺望远方,伴随着那愔愔哑哑的腔调,我知道,历史在朝着孔尚任所希望的方向,前行。

第四篇:桃花扇读后感

导语:其实读后感要解决的就是“怎样把读书后的思考,通过作文表达出来”。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桃花扇读后感范文3篇,希望有所帮助!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写的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显示了明末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变迁。全局情节跌宕起伏,剧中人物性格不一,大都人各一面。我非常喜欢这部戏剧。

在《桃花扇》这部剧中,秦淮名妓李香君是最耀眼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李香君身处当时社会的下层,可是她的高尚品格在剧中可以说是无人能及。

当她得知侯方域送自己的妆奁是阮大铖资助的,她毅然却奁,以一句“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斥醒侯方域,使阮大铖的卑劣用心落空。从中牵线搭桥的杨文骢说香君气性忒也刚烈,我却认为香君是气节颇高,堪比东林党人,就像侯方域的好友吴应箕说的,“只怕复社朋友还让一筹哩”,真是正气凛然、义薄云天。

阮大铖不满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却奁行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于是不失时机地陷害侯方域,在清议堂议事时说侯方域要联合左良玉里应外合攻占南京。杨文骢报信让侯方域快快躲避灾祸时,侯方域犹自犹豫不决,香君明知“生离苦”、“后会期无凭准”,却仍是力劝夫君快些离开去避难,不要踌躇舍不得自己。侯方域走后,香君立志为侯方域守节,决不再嫁。

香君是那么不畏强权,敢于当着马士英和阮大铖的面怒斥他们害民误国;面对一切迫害,她又那么坚忍不屈,被选入内廷作歌姬,她仍抱着一腔痴情,盼望有朝一日能出宫再会侯郎一面。

这样集正气与痴情于一身的女子,怎能不叫人心生佩服呢!

她那样深明大义,又那样执着于自己对侯方域的感情。她将离别之苦压在心底,将思念之情系于心间,矢志不渝,誓不屈节,甚至不惜以死来抗拒再嫁的命运,不愧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好女子!

在我眼里,李香君是极其完美的。在动荡的社会中,权势的爪牙下,她依然抱定自己的信念,她不与魏党余孽同流合污,毅却妆奁;她不向奸臣贼子献媚,大胆骂筵;她不弃自己与侯方域的夫妻之情,撞破桃花面……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何况她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

从香君那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一个人,再重的名利摆在眼前,也要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再大的困难挡住我们的路,也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做到这些,当我们在生命旅途上停下来回头看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我们为别人而感动,还会有我们发自内心的为自己而感动。

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

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应该是几部古典戏曲中,观众最为陌生的一部,然而却是现代戏曲舞台的宠儿,在各种戏曲中变换着身姿,经久不衰,更被那些艺术名伶们反复吟唱。这部写于清初的戏曲著作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又像是作者的自述,“国破家亡风飘絮”面对山河动荡,朝廷更迭,几经国破家亡,最终勉强苟活了下来。生在清初的孔尚任与其他从旧时朝廷走出来的人们一样,自己的国已不国,委身外夷脚下,不胜滋味,只能寄情于诗赋。有时人们又不免窃喜,倘若没有这时代的更迭,又那里能得到这样一曲百唱不厌的戏曲佳作呢?国虽不在了,心依存,志犹在,古人们的辛酸成长起来是后人望尘莫及的志向。

回到书中,即便是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主人公的侯朝宗依旧踏歌江南,美人在怀,好不风流。却又写得文字,抒得豪情,广结有识之士,深受众人敬仰。奈何新婚的余温还未消散殆尽,遇上奸人陷害,身家唯恐不保,只得仓皇逃走。这一走便是此去经年,归期无望,这一走,只留得闺中美人独自饮泪,幸得盟誓之扇陪伴左右。国家的动荡终于连江南的乐土也被踏破了,本想偏居江南一隅的南明也在外敌的金戈铁马下渐渐倒下了。美人在命运的面前挣扎的抬起头,痴候良人归来,却有小人想得渔翁之利,将其推到那些徒有家财万贯的贼人之手。为表忠贞,美人自刎表之,血溅盟誓之扇,后有贤士顺着血滴画出一折桃花,至此《桃花扇》成忠贞之帅,流传后人,在夹缝中苟活下来的美人从此隐于山林。又是多少年的动荡,南明再也没有残存的余力,清兵的旗帜已经横扫中原,国终究是灭了,国也终究是另有了,只是,人事无常,昔日已不再。也不只是命运的捉弄,或是缘分尚存,男女主人公最后竟在出家的寺中重逢,纵使千言万语,竟也无语凝噎,只一折《桃花扇》能解衷肠。

戏的结尾带着悲剧的音韵,却也算的是最好的结局了。古人们在追寻爱情的时候总能表现出后人所不能想象的坚韧,换在今日,或许,命都将没有了,何谈追寻。往日的贞节烈妇之词早就被人们所摒弃了,我们的国家衰亡从来都不是靠着这一档借妇人之说来战斗的,那不过是男人们在国将不国的时候为自己找寻的借口罢了。但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并非全然如此。国将不过之时,除了一派悲天悯人的氤氲之词,人们再也听不去其他,也看不得其他。因为国终究是灭了,纵有肝胆豪云,依旧不能修补这破碎的山河,世人总是看不见战败时的忠心义气,不是没有,而是人们不愿顾及了,因为国已经不国了。此时唯一能让人们聊以慰藉一下的恐怕也就是那些妇人们在面对侮辱面前所变现出来的贞洁情操罢了,或许也只是闲谈罢了。

《桃花扇》写的是国难家愁,唱的是情难腹水,表的是一己之志。或许有一句诗正恰如其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第五篇:《桃花扇》教案(范文)

《桃花扇》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2.理解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赏读曲词,分析抒情的表现手法是重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赏析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零年前后的秦淮河畔,杨柳依依,楼台隐隐,湿润的空气中飘荡着酒香和乐声。在这江南繁华之地,一些风尘女子经常和江南士林中的精英人物们举行集会,或饮酒赋诗,或寻幽探胜,或品茗赏花。赋诗联句中,这些女子往往不逊于那些男人,她们漂亮、聪明、活泼、诗、书、画各有所长,她们对人情世态有阅历,为人处事有主见,有胆魄,能自立,她们中的很多人都很大气,虽然身陷风尘,但是她们活得甚至比普通人更有尊严。她们善于生活,绝不放弃能够得到的幸福。

传奇剧本《桃花扇》便塑造了这样一位令我们自豪的女性——李香君

二、助读(略)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三、自读

1、提示生字,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作品语言风格,体味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教师巡视,随时和学生交流。

刍(chú)牧 蒿(hāo)莱 秣(mò)陵 长楸(qiú)阿监(jiàn)丹墀(chí)饿莩(piǎo)哰哰(liáo liáo)

四、朗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宾白

3、教师范读曲词正音

(1)从【北新水令】到【太平令】六支曲子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试用简练的语言(限7字以内)把这五支曲子的主要内容分别概括成一幅画。(对基础较薄的学生只要求圈点出具有表现力的景物)

郊外 废垒空壕夕阳道

孝陵 鸽翎满堂羊群跑

故宫 雀舞丹墀伴饿莩

秦淮 破纸坏槛无笙萧

板桥 秋水长天空溪桥

旧院 枯井颓巢砖台草

(2)作者在“宾白”部分又是怎么描写的?(速读)

宾 白 曲 词

江 南 孝陵 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 [驻马听] 皇城 墙倒宫塌,满地蒿莱 [沉醉东风]

秦淮 竟没一个人影 [折桂令] 长桥 已无片板 [沽美酒] 旧院 剩了一堆瓦砾 [太平令]

五、赏读

4、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些景物是以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一路写来,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灭亡后,曾是六朝金粉、华艳热闹的南京城的衰败、凄凉、残破、冷落的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

5、你是怎样体会到人物心情的?“宾白”部分哪句直接描写人物心情?曲词中哪些语句直接点明了全篇主旨?

明确:哀 恸死俺也 [离亭宴带歇拍煞] 直抒胸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6、齐读最后一支曲子,思考:【离亭宴带歇拍煞】是画龙点晴之笔。这支曲子与前六支曲子在抒情方式上有何区别?

前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铺叙描述,层层蓄势,最后则水到渠成,猛然迸发,动人心魄。前六支曲子主要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末一支曲子则直抒胸臆。(完成板书并总结抒情方法。)

六、拓展

7、改写:以“苏昆生游秦淮”为线索,将[折桂令]、[沽美酒]、[太平令]三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用上曲中意象,借景抒情。(或将你喜欢的曲子改写成歌词,注意抒情方法的运用)

七:总结扩展千古悲情。

历史,总是留给人深沉的、哲理的反思。历史巨变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切身体味;只有那些山崩地裂之巨变、繁华消歇之倏忽、人生变幻之无常的亲历者和目击者,才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局中之人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离亭宴带歇指煞]这支曲子,释放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民族的悲声。悲歌一曲恸山河,“只有兴亡触后贤”(哀江南)传达的这种悲剧精神,浸渍着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道义的追求,熔铸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对文明的求索,也渗透了千百年来志土仁人对历史的反思。这正是《哀江南》尾曲的美学价值所在。最后让我们以李煜的词结束全篇: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八、附练习:思考下列诗句的景情关系

(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2)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怅长。

(3)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5)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答案: 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

下载读.《桃花扇》有感(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桃花扇》有感(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桃花扇》读后感

    《桃花扇》读后感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或许晏几道在作这首《鹧鸪天》的时候也未曾想到六百多年后会有一部因此词命名的《桃花扇》传奇问世并名声大噪。读《......

    《桃花扇》读后感(5篇材料)

    《桃花扇》读后感范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桃花扇》读后感范文......

    诗歌桃花扇(精选五篇)

    一曲,一弦,煮沸这月的诗句,古道幽兰,你来自遥远的远笑傲飘逸,弹指飞花,酒亦斟满 ,不需寒暄,直饮醉风与月那晚 ,我琴瑟悠悠,你的笑靥,盛开桃花般长亭,落叶,你,凝伫的画面红衣莲裙,你说:我从来......

    读有感(共五则)

    读有感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了老师特意为我们印发的《雷锋日记》。这可不是一篇普通的日记,他是一位共产主义战士,认认真真的为人民服务的光辉记录。 深深打......

    《师生共读》有感

    师生共读一本书心得 今天读了钱裙老师的“读绘本,玩创意”这篇文章,我获益良多。 为了提升绘本阅读的效能,钱群老师通过设计各种各样的学习单,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从不同角度挖掘......

    亲子共读有感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许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期都酷爱读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乐。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一生中最大的爱好就是读......

    亲子共读有感

    亲子共读有感 二年级四班宋晨歌家长:陈晓燕 近几年,除了工作需要的书籍,几乎没有读过其它书籍。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一直以工作忙为借口,很少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感受......

    亲子共读共读有感

    亲子共读 共读有感 作为一名学生的家长,对于学校开展的这次亲子共读让我感触万千,让我受益颇多,同时也对我的女儿有着一种歉意。 说实话,我的女儿一直是比较喜欢阅读的,很多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