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青岛)征稿启事[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2 13:46: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青岛)征稿启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青岛)征稿启事》。

第一篇: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青岛)征稿启事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青岛)征稿启事

主 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青岛市人民政府

协 办: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承 办:青岛市规划局

一、年会主题:城市时代,协同规划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也快速提升。根据统计部门的数据,我国已有50%以上的人口长期居住在城市里,从而标志着城市时代的来临,城市业已成为最主要的人口聚居形式,城市的社会经济影响力也愈益增强。

随着城市时代的到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未来发展的基础也随之而改变,转型发展、社会重构将在新的平台上渐次展开。与此同时,一些社会经济问题也将在这双重转变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甚至出现乘数效应。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城市与区域以及区域与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转型和重构的任务仍然艰巨;随着人口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聚,城市问题的规模和复杂程度都会有大幅提升,社会管治的方式也会在制度创新的驱动下不断调整。由此,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参与者,包括政府、社会、市场之间的对话和协同努力,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规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以及城乡规划工作各个方面的统一,将有助于解决制约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实现农业社会向城市时代的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二、论文选题:

学会决定围绕年会主题公开征集论文。建议作者重点关注下列内容,在以下领域投稿(投稿时请注明该文章归属以下哪个选题领域):

1、城市时代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特点与规划应对;

2、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规划策略和实施路径;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化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规划)等规划间的协同与统一;

4、以生态效应为准则的城乡发展模式与空间组织;

5、宜居城市、美好家园建设的规划策略;

6、社会价值多元化条件下的城乡规划编制技术创新与体系重构;

7、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规划;

8、城镇化快速推进背景下的文化传承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9、城镇高密度发展的生态安全与灾害防治;

10、城市群等区域空间组织方式的研究;

11、各类政策区与城市空间结构的融合;

12、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城乡规划评估方法体系研究;

13、适应不同社会群体需求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规划;

14、强化社会多元对话的城乡规划管理制度创新;

15、面向规划实施的政策、金融和公众参与机制;

16、城市时代基于大数据方法的城乡规划新技术运用研究。

三、特别提醒:

1、请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投稿,专用电子邮件地址为:planning@china.com,请勿向学会其他邮箱投稿,不要重复投稿。

2、稿件的电子文档名称采用文章标题,投稿时请将稿件作为电子邮件的“附件”发送,在邮件主题栏中填上“2013年会论文投稿”字样。

3、作者提供的电子文件中不得含有计算机病毒或其它恶意软件,否则,会议主办单位有权拒绝受理该作者的一切投稿及其他要求。

4、征文截稿时间:2013年5月31日。

5、通讯地址:100037北京市三里河路九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处,联系电话:010-58323866。

6、撰稿须知:详见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论文撰稿须知。

四、论文评选

1.会议主办单位将对所有应征文稿进行匿名评审,入选论文将作为会议交流论文,全文收录在正式出版的《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光盘版)》里。并将选择部分紧扣上述选题、质量优秀的论文在年会上宣读,学会将向宣读论文的作者颁发证书。入选论文有机会择优在《城市规划》杂志上全文发表(具体事宜由《城市规划》杂志社另行通知)。

2.论文集(光盘版)将发到每位参加年会人员。

3.学会秘书处将于7月20日前通知作者稿件审阅结果,论文作者将优先获邀参加年会(会议费用按有关通知执行)。请及时查收电子邮件,逾期没有收到电子邮件邀请者请咨询planning@china.com或电话询问010-58323866。

附:

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学术论文撰稿须知著作权(作者投稿年会意味着作者认可以下有关著作权的规定,敬请作者留意)

1.1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对所发作品享有中文专有出版权,包括海内外简繁体版本印刷出版权和电子出版权。

1.2 作者向学会投稿期间不得事先或同时向其它出版物、会议或论文竞赛投寄相同或相似内容的稿件。

1.3 作者文责自负,不得侵犯他人著作权。

1.4 各类基金资助项目、获奖项目请在来稿时以脚注方式注明,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

1.5 学会对来稿保留修改权,有特殊要求者请事先声明。稿件的技术要求:

2.1选题需围绕年会主题及参考议题。请在文章的标题下方标注选题领域。

2.2学会秘书处不对论文本身进行编辑,请作者严格执行以下论文文字格式要求:

2.2.1全文字数控制在8000字以内,采用Microsoft Word软件通栏排版。

2.2.2页面尺寸为A4,边界按Microsoft Word缺省值设定(上下25.4mm,左右31.7mm)。

2.2.3 文章标题字数不超过20字,三号宋体加粗,居中排版;空两行为作者姓名,五号黑体,居中排板。

2.2.4 空两行为文章摘要和关键词,小五号楷体,左齐,首行空两格。摘要需概括文章的主要学术观点,应包括研究的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法、创新点以及主要结论,避免空话、套话,300—500字;关键词3-7个,要选择最具有检索意义的术语,首选《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和《建设汉语叙词表》中使用的术语,词义应尽可能与文章的具体范畴相对应,避免使用上位词或下位词,一般为名词或词组,不得以短句作为关键词。

2.2.5 空两行为正文,五号宋体,左齐,首行空两格,1.5倍行距。文稿采用层次标题形式,即1、1.1、1.1.1、1.1.1.1……,一级标题采用四号黑体,左齐;二级标题采用小四号宋体加粗;三级标题采用小四号楷体;四级标题同正文。

2.2.6 正文后附注释和参考文献,“注释”两字和“参考文献”四字居中排;注释和参考文献用小五号楷体,左齐,首行空两格,1.5倍行距。

2.2.7 参考文献后为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任职情况,若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请标明。

2.2.8 论文最后另附一页,包括以下内容:所投稿件原创性声明、稿件标题、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含邮政编码)、职务、职称、联系电话(单位、家庭、移动电话)、传真、电子信箱。作者信息请勿以脚注或尾注的形式3 其他事项

3.1 限于人力和财力,来稿一律不退,敬请作者自留底稿。

3.2 学会秘书处将在收到稿件后回复作者,作者请勿重复发送稿件,稿件发出一周内未收到回复者请与秘书处电话联系确认。

第二篇:青岛 城市规划

奥帆之都 魅力青岛物流***

青岛的历史悠久,青岛地区昔称胶澳。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咽喉部位,濒临黄海,环绕胶州湾,山海形胜,腹地广阔。而到现代,青岛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位置,在我国的港口城市中名列前茅。作为物流工程的学生,青岛由于其发达的物流产业,让我很感兴趣并且向往。因此,决定收集青岛的相关资料,完成自己的作业。

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城市主体功能是:以港口为主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区域性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综合化工、轻纺工业基地;旅游、度假、避暑、文化娱乐中心。

在青岛的城市发展规划中确定了城市发展的总目标是:力争到本世纪末,把青岛建设成为山东和沿黄地区最大的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初步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再经过l0 年左右的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以港口贸易为主要特色的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功能完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城市发展的分目标是:

(1)•经济目标:发展成为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中重要的经济中心和贸易口岸之一;辐射能力较强的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集散中心;实力雄厚的海洋科学城;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2)生活目标:逐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形成社区服务网络和高效、安全、便捷的交通、通讯系统;建立充足的城市生活供应基地;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空间。

(3)环境目标:逐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降低环境污染;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保护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和文物古迹;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

(4)社会事业目标: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充足的城市就业岗位,加强公共设施无障碍设计率;加强科、教、文、卫、体建设;建立市、分区、社区三级文化、医疗、体育设施网络;不断改善科研、教育设施条件;形成比较完善的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载体。

青岛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

主城和辅城规划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六个发展组团规划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

主城以市南区、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城阳区中心城区(城阳、流亭)、崂山区中心城区(高科技工业园区)和环崂山的沙子口、王哥庄、惜福镇、夏庄为主组成。规划主体功能为全市的行政、文化、科教、旅游、居住中心;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集散

中心;集约化现代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区。

辅城以黄岛区中心城区为主组成。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4平方公里,实际居住人口60 万人,人均建设用地90平方米。规划主体功能为居住、港口贸易、大型临港产业、综合开发实验和旅游度假。辅城根据用地性质组合规划为五个功能区,即行政商务中心区、国际商贸仓储加工区、综合旅游区、重化工区和临港工业区。

环胶州湾发展组团以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营海、红石崖六个组团为主组成。规划主体功能为居住、海洋产业、大型机械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和仓储业。

我们知道,城市空间的每一次扩展,都对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在我收集有关青岛城市发展的资料时,最常见到的一个词语就是“拥湾发展”。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大概解释一下“拥湾发展”的意思:

从地图上看,青岛市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主城和辅城环绕胶州湾。“拥湾发展”的战略,是以胶州湾为依托,以主城和辅城为支撑,把环胶州湾地区打造成城市核心圈层。然后依托不同的交通线重点发展交通线上的某些片区。即:

依托济青高速、胶济铁路,形成中心城区——胶州——平度——济南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州市、平度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潍坊、淄博、济南相协调。

依托蓝烟铁路、青威高速、烟青一级公路,形成中心城区——即墨——莱西——烟威发展轴,重点发展即墨市、莱西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烟台、威海市相协调。

依托同三高速、204国道,形成中心城区——胶南——日照发展轴,重点发展胶南市,并与半岛城市群的日照市相协调。

从我个人的理解来说,这种发展方式可以对城市发展面貌进行深刻重塑,对城市资源进行高效的整合,增强城市竞争力。围绕胶州湾建设发展城市组团,将使青岛独特的滨海城市风格和人文特色沿胶州湾延续和放大,形成环湾型城市景观,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集聚产业高端要素的能力,对青岛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赢得主动,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方式:交通带动经济。主城的发展带动辅城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环胶州湾地区的发展。而环胶州湾地区又用不同的交通线带动片区发展,形成环状发展,进而带动整个青岛城市发展。

从地理上看,青岛市海域面积1.22万平方公里;海岸线863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730公里。显而易见,青岛是一个港口城市,这就决定了它可以发展成对外经贸、金融、信息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所以,我认为青岛的交通应该分为对内交通和对外交通。对我而言对内交通主要是城市公共交通,对外交通则多针对城市以外,即针对国内其他城市和针对国外的交通。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设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

上面曾经说过,青岛市内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规划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主城与辅城之间包围着胶州湾,胶州湾也在某种意义上隔断了主城和辅城,但是又以胶州湾大桥为主城辅城之间的连接点。

青岛城市主干路网的规划布局形态为“纵横干线联两环”,即以主城和辅城南北向、东西向的快速路和主干路构成的纵横干线,联接环胶州湾快速路和环崂山主干路。主城城市快速路结构为“三纵五横”,辅城为“二纵三横”,通过跨胶州湾的“一环、一桥、一隧”将主城和辅城相连接,形成胶州湾东西两岸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通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道路分为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城市快速路主要服务于中长距离、跨分区交通、城市外部相联系交通以及疏港交通,采用封闭式全立交的道路系统。城市主干路主要服务于相邻分区之间的交通以及进出快速路系统的集散交通,与快速路一起构成城市道路网的主骨架。城市次干路是城市道路网主骨架的联络线,主要承担分区内部的客货流量。城市支路主要承担工业区、居住区等区街的内部交通。

机动车流量与路网通行能力之间的失衡是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虽然规划中显示的内容很完善,但是事实上从网上得到的资料来看青岛的交通系统依然不尽如人意。所以“十二五”时期,青岛市将实施包括重庆路高架路、福州路打通工程在内的42个重点建设项目,缓解岛城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并初步形成布局完善、结构合理、功能明确的路网体系。

青岛的公共交通汽车、电车客运量占市民出行量的30%以上,已经形成结构较为合理的公共交通网络。可以说,青岛市公交乘车的方便程度及乘车环境已走在全国的前列。与此同时,作为成为城市公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客运出租发展迅猛,基本满足了旅游、外事接待和居民出行需要。另外,轨道交通正稳步进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与城市性质和职能相匹配的、相协调的,以人性化、生态化、集约化为特征的安全、清洁、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我们知道,对外交通一般以海洋,铁路,公路和航空为主,而青岛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运将是它的重中之重。

青岛的对外交通系统规划由海港、机场、铁路、公路和管道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组成,形成以港口为主体的高效、现代化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中心港区规划以前湾港区、大港区、黄岛油港区为主体,以沧口水道北港区、小港区及其它地方港区和专业港为辅助,形成多功能的中心港。规划以胶济铁路、胶黄铁路、专用道路、管道组成港口的综合集疏运系统。

机场规划扩建流亭机场,配套建设机场设施,逐步形成以城市快速路、快速轨道交通和准快速公共交通为主的集疏运系统。

管道运输规划加强现有输油管道的维护管理,抓紧组织山西煤炭至黄岛前湾港的输煤管道及天然气输运管道的可行性研究。

我曾经看到过有学者提出一个说法,如果说20世纪是海港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是空港的世纪。空港已不仅仅是传统认识中的城市的对外交通配套设施,更是一种新兴产业,就像20世纪的海港一样,是21世纪城市发展的重要的动力因素。

由于青岛的地理位置,青岛市港口规模和吞吐能力的不断增长,更多的情况下,大家都更注意青岛海运的发展而忽略了其他交通方式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各种交通方式都有他独有的优缺点,青岛应该以建设半岛国际枢纽机场为契机,创造城市新的发展动力要素,而不只是坚持与发展航运。与此同时,以建设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加快青岛港的结构和功能升级。强化青岛港由目的港向国际中转枢纽港即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转化的力度。充分发挥青岛港的航运枢纽功能,使青岛成为国际航运中心。

青岛,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理资源良好,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未

来会更好。

第三篇:中国城市规划

中国城市规划

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理论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抛开它迷信的部分不谈,风水理论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中“自然观”的一面。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藏风得水”都说明了中国城市在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对所在环境的尊重,这种尊重是基于一种科学的态度,而不是出于“礼”的考虑。历史上“风水”曾经的名字如“勘舆”和“地理”也都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虽然风水理论中也常出现一些象征主义的符号,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这往往是一种朴实自然观的神圣化。

如果说《周礼考工记》对中国政治性大城市的规划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的话,那么《管子》和“风水”理论在中小型城市的规划中发挥着更明显的影响力。当然,这两种规划思想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中国历史上,很多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同时反映了这两种思想,其中典型的例

子如南京(1949年以前)。可以说,在西方的规划思想传入或者闯入中国之前,这两种思想一直统治着中国的城市规划,他们共同作用造就了一个又一个富于个性的、人造之城。

西方城市规划

和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我们可以把西方城市的发展大致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工业革命前):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每个阶段,西方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外在缩影。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典时期),城市的中心是神庙、剧场、竞技场等一系列大型公共建筑,他们占据着城市的核心位置,而普通的民居簇拥着他们,如同大哥手下的小弟。如雅典和罗马都清晰地展现了这种城市结构。它反映了当时神、统治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一种关系,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人神合一”的思想,以及公共性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性。

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这一时期,天主教教会的势力居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利(包括王权)之上;人们处于一种极度的愚昧状态,知识的拥有权掌握在少数神职人员手中。这反映在城市规划上,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城市几乎没有经过规划,大部分城市处于自发形成的状态;城市缺少普通居民公共活动空间;同时,教堂处于绝对统治性的位置,它往往处于城市的高地上,而且其本身的高度也是其成为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统治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同样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随着“人本主义”的回归,人们开始重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随着神的仆人光环的暗淡,教堂在城市中的核心地位也逐渐地被淡化。城市变得更加宜人:公共活动场地的出现,市政厅地位的提高,以及著名的,文艺复兴式的大拱廊都成为了这一时期欧洲城市的标志。其中著名的城市包括:佛罗伦萨和西耶纳。

西方城市发展的下一个时期是:巴洛克时期。在这个时期,欧洲很多国家,如法国正处于国力最昌盛的阶段,正如我国的唐朝一样,统治者开始希望炫耀王权的伟大和国家的富足。于是在城市建设上开始出现“大广场”,“大宫殿”等现象,这种“大尺度”在城市中往往扮演着一个“破坏者”的角色,一方面为了建造他们必然要拆除掉很多原有的建筑,另一方面他们的宏伟

尺度也会使原有的周边建筑显得“娇小”。这些大家伙不是为普通生活准备的,他们存在的意义在于“自我表现”。

结语

正如开头所言,这是一篇随感而书的“杂”文。中西方城市规划比较实在是一个太大的命题,但当我们横纵的比较他们时,我们又似乎能嗅到一些这个命题的味道。也许是因为地理条件和政治状况的不同,中西方城市规划的发展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中国,城市规划的思想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基本形成,而后的演变只能说是其的补充和改良,这好像和中国的哲学发展史是一致的。而在西方,规划思想随着时空的不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在不断的自我否定和更新。这种现象在工业革命后越发的明显,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宗教思想对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前言

一个民族在创造自己的神话与宗教时,常把与自身的生存发展关系最密切的自然力——环境,当作首要征服与支配的对象。原始人类通过辨析、利用环境,最终形成满意的栖息地模式,即理想景观的原型。正是在环境适应过程所形成的各民族文化深处的理想景观模式,引发了神话与宗教中关于“神境”“仙域”“乐园”之类的直观思辨,进而附会了一整套基于各民族文化心理的解释体系。

中国古代城市与神话传说模式的关系

中国神话两大源头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中的仙山是人们想象中的理想境域,以昆仑山、蓬莱三山为代表。传说中的悬圃、姑射山、花果山,以及佛教中的须弥山等都属这种模式。据《山海经》记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非仁羿莫能上岗之岩”,《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璇树、不死树,在其西……丹水,饮之不死。《列子·汤问》对于三山(五山)的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山之间相去七万里。”由此可知,无论是传说中的昆仑山还是三山(五山),都以强调空间隔离为主要特征,侧重于体现山体的高峻与隔绝。

中国神话中的这种神山和大海结合的景观模式,呈现出水围山绕样式,山上植物和建筑俱全,是个安全性强、生态环境特别优越的生存空间。这种模式也奠定了后世中国园林建筑中“一

池三山”的景观格局。由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积淀,不同文化理想景观模式的特点各有不同,中国的理想景观模式偏重于“围合”、“隐匿”,是一种依恋于自然的模式

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周代是它的文化发展的一个定型时期。周部族在文化定型时期主要在以岐山——长安以西为中心的关中平原为活动地域。这一地域,南有秦岭山脉,西北是黄土高原,是一个庇护性和可捍性很强的空间,具有良好的小气候,夏季雨量充沛,日照强,热辐射多,利于农作物生长。由这一时期的生态经验和文化积淀来看,围合的、资源丰富的自然景观是值得依恋和信赖的,是一种可供藏匿和依恃的天然庇护所,因而中国先民的理想景观是一种依恋于自然的、藏匿的、注重防守和偏于“内向性格”的景观模式。

西方古代城市与神话传说模式的关系

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理想景观模式,以诸神聚居的奥林匹斯山为代表。奥林匹斯山“位于希腊群山中,是凡人无法攀登的峻峭之山”,气候适宜,长满奇花异草,诸神在那里享受着幸福。主神宙斯居住在陡峭的峰顶,其余诸神居住在各峰之巅,都居于空间重要位置,强调对制高点的占有和视控点的控制。

欧洲文化发源于爱琴海区域,在以爱琴海为中心的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及沿岸地区度过其定型时期,随后扩散到地中海沿岸广大地区。欧洲先民的生活场所土地贫瘠,受地中海式气候影响,缺乏适宜农耕的土地和气候,没有一个自给自足的天然庇护所,使栖息地的捍卫行为失去实际意义。因而欧洲先民没有支持一个集权社会的土壤和空间,稀缺的资源只能维持分散的小型城邦。这些城邦以占据制高点的城堡为中心,城堡是财富的集聚地。因而,欧洲人信赖的是以人工构筑的城堡,是对自身力量的信赖,在没有天然庇护所可以依恃的情况下,炫耀自身的强悍和对他人的震慑。因而,欧洲人更强调对制高点的控制,与之相匹配的是一种外向型的炫耀式的建筑景观。

神话传说模式对城市选址和布局结构上的影响

中国的理想景观模式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更偏好隐藏于屏蔽式结构,选址多在远离尘世的幽静之所。所谓“深山藏古寺”,将人文隐迹于自然,风格相对平和、含蓄。一般会刻意对周围自然环境有所维护,中国古典园林建造中的山围水绕、“一池三山”的布局结构,表现就最为突出。最集中地表现在皇家宫苑的建造上:秦始皇建造规模空前的“阿房宫”,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神仙意境”的园林。汉武帝时,“上林苑”建筑出现“一地三山”为主体的神仙意境。北京的“中、南、北海”,南京的“玄武湖”等也是“一池三山”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欧洲城市的选址多是在聚落的中心位置,建筑上表现其宏大,注重装饰,体现出对自然的征服和对自身的炫耀。古希腊的雅典卫城就是建于城内一个陡峭的山顶台地上,山势险要,从卫城内可看到周围山峦的秀丽景色,既考虑了置身其中之美,又考虑了从卫城四周仰望它时的景观效果,表现出了对于制高点和视控点的强烈偏好。

总结

作为一种对于居住环境的最高期望和美好理想,每种文化都对理想景观有独特的理解和想象,神话与宗教是原始的哲学和宇宙观,是人类早期的一种文化思想,它们同所在地理环境中人类对生活实践的认识和经验紧密联系。神话传说中的理想生活模式是人类早期生存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在现实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四篇:青岛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论文题目

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与城市意象的更新调研

作者姓名

韩天成 3110105130

指导教师

陈秋晓

学科(专业)

城市规划

所在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提交日期

2014年9月23日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与城市意象的更新调研

【摘要】

【关键字】

一、引言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伴随着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区域整合等一系列城市要素的变化,是城市规划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专家学者依据研究尺度的不同,观察视角的不同,研究方法的不同,从交通、经济、景观、居住、人文等多方面的要素入手,形成了各种学派。从大的尺度来讲,从城市群,城镇体系,到市域、镇域,各个层级的结构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形态,从小的尺度来讲,街区、景观廊道、风景名胜区的珠联玉缀组成了一座城市的城市意象或者印象。青岛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因此笔者依据青岛的走访调研成果,希望从规划者、居住者、观光者的视角,从自然地理、历史人文的脉络中,从几代城市规划工作者留下的珍贵规划图文中,从真实的一条条道路,一座座建筑,一个个街区的走访中,整理属于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变历程以及这座城市带给人们的难忘印象。

二、青岛城市地理环境优势与历史沿革特色 2.1区位与环境

青岛又被称为琴岛,位于太平洋黄海西岸,与朝鲜、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也是我国华东地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市域陆地总面积约为11067平方千米,统辖海域面积为13800平方千米。山东省是青岛市的第一腹地,东北部毗邻烟台市,西部紧靠潍坊市、西南部连接日照市。其广阔的腹地和天然良港的地形地势,以及今天良好的区位优势,从国家滨海旅游度假胜地,到2008年奥运会分赛场,再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定位的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龙头,青岛由此获得了数不胜数的美誉。

图一:青岛市区位图与市域城镇体系图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早在1868~1872年间,德国近代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绝世在7次考察了中国之后,认为胶州湾具有“未来的重要性”;后来德国人又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后,作了重新的区域分析和城市选址方面的论证工作,最终决定派兵强占胶州湾,才有了近代青岛建市的开端。

在1897年正式入侵前夕,德国政府有专门派遣海军部建筑顾问、海港工程督办、注明海河工程专家佛郎求斯对胶州湾重点调查。其详细调查了包括位置、地势、港口、面积、岛屿、气候、风位、潮汐差度、地质、饮水、居民、商业、工业、交通、渔业、农业、道路、航路、放射、建筑材料、车站地点、海水盐分、动植物分布、水深之增减、海岸高低、泊锚地等近30项内容。虽然这些工作在当时是为了德国争霸远东,但是地理要素信息对于城市规划、区域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从区域着眼,由宏观到微观经过逐步深入的分析论证之后的决策,客观上决定了此后青岛的命运,而且对整个山东省的经济地理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今天对城市地理信息的采集手段日益丰富,从遥感影像、卫星云图到大型计算机和图像处理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城市规划论证与实践工具,此处不做赘述。2.2气候与生态、经济与人文

青岛市处于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市区气候的基本特点是”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这种温和宜人的气候条件,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居住条件,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先决要素,更是一座旅游休闲城市的先天条件。文革之前的青岛建设在经济上举世瞩目,在环境生态保护与城乡统筹发展上也是有所专长。在近代青岛的经济产业与人文教育大事件中,我们看到:青岛啤酒闻名全国,近代全国的名人纷纷来到青岛购置别墅,民国时期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建成,还有沈鸿烈时期第一个中国人自己为青岛制定的城市规划方案——《青岛市实行都市计画方案初稿》,以及后来青岛在城乡环境的整体性上一系列改革措施。

从青岛市早期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气候决定城市所处的生态环境,而生态、地理、气候环境等资源在人的合理利用与规划下创造出了发展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形成了青岛特殊的人文精神。3.3历史沿革

那么今天青岛的城市意象,城市经济现状、城市人文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呢?这其中城市空间形态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呢?自1891年建制至今,青岛从胶州湾畔一个无名的小渔村,发展至今天国际化大都市,在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四次质的飞越。

首先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德国在青岛的殖民统治期间,通过城市选址、港口和胶济铁路的建设,为青岛的形成及此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物质基础,一战结束后,日本殖民者依据原德国的城市规划,让青岛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城市,当然我们要意识到青岛市的建市其实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一部分。

再者是1931年~1937年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期间实施的物质建设与文化建设、市区与想去兼筹并进的城市发展政策,迎来青岛第一次全面发展的高潮,并使青岛走向现代化城市的自我成长之路。

第三阶段是1992年开始实施的开发东部的战略决策,则为大青岛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格局,为青岛走向国际性大都市创造了前提。

第四阶段是2008至今,青岛不仅成功承担了北京奥运会分会场的角色,而且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颁布之后,被定为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区域的龙头。在2013年成为了中国的新一线城市之后,青岛也将迎来其新一轮的城市发展高潮。

三、青岛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布局 3.1城市性质与空间形态形成

3.1.1带状城市特征明显(1891年~1988年)

青岛是一个处在铁路尽端的城市,早期的青岛就是将铁路直接建设到码头,由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带动了城市的形成。1900年德国人制定城市规划,在胶州湾内修建港口,沿胶州湾东岸、城市西边缘修筑通往山东腹地的铁路,是青岛拥有广阔的腹地,在拥有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优势区位的同时,青岛形成了偏于一隅沿港口和铁路发展的城市格局,1910年扩大规划滞后,将市区沿铁路向北发展至海泊河边,青岛市一直到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1988年都具备了这样带状城市空间的结构特点。

产业与功能布局方面,胶州湾东岸凭借交通优势,平坦的用地,为各类产业用地的布局创造条件;而青岛南部海滨地区则由于曲折蜿蜒、风景优美的海岸线,绮丽多变的山体景观,形成了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两者结合构成了青岛“南宿北工”的“L”型城市空间布局形态。

在此期间、青岛的城市性质也从贸易港口城市,或者说侵略者的殖民基地,演变成一个具有国防、工业、对外贸易和疗养等多功能的城市。

图二:1915年青岛市区地图

3.1.2从“带状”扩展向“∠”型扩展(1989年~2002年)

青岛市委市政府于1989年对原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基本构架呈现胶州湾台式的大青岛结构出行,城市用地和人口规模容量也作了相应调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了292.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达到了1526平方公里,初步确定了“一个中心、一个城市环、一个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即逐步形成的形成以老师去、崂山区、黄岛城区构成的中心城市与沿胶州湾近郊城镇形成的城市环及远郊的卫星城市群的城市布局。此后,中心城区实现了有带状结构向“品”字布局的转变。

1995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形成“两点一环”的发展态势。主城和辅城规划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六个发展组团规划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3.1.3从“∠”型扩展向“Ω”型扩展

在一定历史时期下,青岛市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仍然处于城市的一侧,与其他城市相比,城市中心任然具有较差的“可通达性”和较弱的经济辐射能力。在东部地区基本开发完毕的情况下,土地资源的稀缺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之间仍旧存在矛盾。

因此,青岛新一轮规划又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首先是城市西进,完成青岛、黄岛、红岛形成“三岛一湾”布局,经过海湾大桥、通过崂山,形成一条三百多公里的青海滨海交通大道,形成滨海卫星城市群。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其次是北扩,通过快速交通网络、区域绿化和生态网络的形成,形成“一湾两翼三极”的城市发展构想。“一湾”指环胶州湾城市圈,“两翼”指以前海景区、崂山景区、仰口-鳌山卫-田横岛度假区构成的东部旅游岸线为东翼,以薛家岛旅游渡假区、琅琊台风景区等构成的西部海滨旅游度假区。“三极”是城阳-即墨-莱西发展极、胶州-平度发展极、黄岛-胶南发展极。此外,“环湾保护,拥湾发展”也成为新时期青岛发展的一个重要口号。

图四:青岛城市空间布局演变过程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青岛的城市性质也被定位为: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图五:青岛市市域范围与景观结构规划图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3.2 基于城市建设现状与产业分析的青岛核心区功能布局解读

当我们的目光回到中心城区,这里是积淀了青岛100余年历史人文的核心城区。也是商业、地产、教育科研、文化产业、旅游等支柱产业集聚的区域,是市人民政府的所在地,人口密集达到了213万人。那么该区域的现状是怎样的功能划分,以突出核心区的优势呢?它又是如何辐射周边这么大的环湾城市群呢?

从上图青岛市市域范围图示可以了解到,青岛的核心区域包括了李沧区、市北区、市南区,以及黄岛区、崂山区、城阳区各自的一部分。也正是上图中景观结构图中的这个绿色圆圈范围。即一个城市综合主中心,三个城市综合副中心。通过环湾公路、铁路,两座胶州湾大桥的联系,将整个城市群从这个核心区点轴式地串联了起来,这个半径在40-50Km之间。同时,海洋经济的强力势头,综合旅游业的持续走好,以及房地产行业、教育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让这个核心更加富有活力,令人憧憬。也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指示了很好的规划方向,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的支撑。

四、新时期的青岛市城市意象思考

青岛市重要的城市规划遗产不仅仅是德国与日本两国在殖民时期的城市规划图文,也包括保留下来的大量历史文化保护单位。首先是德占时期青岛的政治、经济核心区——馆陶街-中山路-总督府-亨利王子饭店一线。按1900年的城市规划,在观海山南麓的坡地,设置了青岛区中心广场,它的中轴线北端坐落着租借地最高行政中心——总督府。广场四角开场,南面有一条200余米的大道直抵青岛湾,至海边扩大为一半圆小广场,其上竖立着首任总督叶世克纪念塔(现塔已拆)。广场以南的纪念塔为轴线起点,至总督府后面的观海山丁,以1927年胶澳商埠局修建的观海台结束。同时还有胶澳法院、德华银行、胶澳警察局办公楼,胶澳邮政局,皇家青岛观象台,英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西北边还有基督教堂,一座区域性的标志性文化建筑。

图六:英国领事馆

图七:总督府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图八:近代青岛历史建筑分布

图九:基督教堂

再者是八大关-小鱼山-滨海步行道建筑与景观旅游区。八大关景区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其中花石楼、公主楼、元帅楼等建筑都是备受游人喜爱的建筑。置身于八大关,犹如徜徉在欧洲风情小城的街道上,匠心独运的建筑,地形的高差,道路的迂回设计,林荫道的舒适宜人,也成为了婚纱摄影者的天堂。即使我们心中知道这是有心堆砌的建筑文化氛围,但我们也被这种异域的文化风情所打动。这或许就是每一个旅游规划师最渴望看到的吧。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图九:花石楼与八大关景区模型

当然,除此之外,最令人们向往的还是青岛的海水浴场了。夏季时节可谓是人山人海。

如果说以上两条线路是青岛历史人文的景观写照,代表着青岛原本的城市意象与标签,那么今天奥帆中心的帆船与商业氛围,五四广场的历史雕塑,黄岛沙滩的优质景观,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就构成了属于青岛的新时期城市意象。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五、结语

从宏观角度,我们认知了青岛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学习了一座滨海城市的规划精髓。我们的足迹印在青岛的那些充满历史感的街头小巷里,这些建筑、街道和树木也在向我们诉说着她的成长足迹。城市空间形态正是由这大小的港口,悠长的铁路,耸立的建筑,别致的街道和大量的市政设施,由点成线,由线织网,网实成面一步一步形成的。

当然,在一些方面青岛市还有待提高。比如地铁建设较为迟缓,在未来城市圈的形成之后交通问题明显;在万达广场同类的许多繁华地带,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参差不齐;在文革后期遗留的环境问题也时刻在向青岛提出新的挑战。但是我们相信,未来的青岛,一定会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在规划学科日益完善,科技力量逐渐强大的局面之下,变的更加完善和美丽。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 可持续发展小词典

【2】工业区规划 陈友华 上海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局

【3】华益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模式研究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009 【4】刘云 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策略及对策

对外经贸大学

2006 【5】时匡 张应鹏 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规划设计分析 1999

城市规划认知实习

指导老师 陈秋晓

3110105130

韩天成

【6】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五篇:青岛城市规划发展史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

OUTLINE FOR MASTER PLAN OF QINGDAO CITY

1.1 城市发展历程

历史沿革 1.1.1

青岛地区昔称胶澳。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议决在胶澳设防,青岛由此建置。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占胶澳,并强迫清政府于1898年3月6日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从此,胶澳沦为殖民地,山东也划入了德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侵占胶澳,进行军事殖民统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为收回青岛进行了英勇斗争。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引发了著名的“五四”运动,迫使日本于1922年2月4日同中国政府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同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胶澳,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其行政区域与德胶澳租界地相同。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接管胶澳商埠,同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

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在美国支持下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解放后,改属山东省省辖市。1981年被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1.1.2 城市建设历程

1、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887-1914)青岛城市发展是188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从最南端的港口开始。自1898年始德国人将原沿海一带的中国居民迁移,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相继建成小港码头、胶济铁路、青岛火车站、四方机车厂,具备了一定的城市规模和雏形。1910年说明书

Report

德国人第二次编制了青岛城市规划,规划市区面积比原市区扩大了4倍,重点发展商业贸易。

1910年青岛城市空间基本形态

2、第一次日占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14-1922)

1914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青岛,将青岛作为其掠夺山东和华北物资的基地。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堂邑路、聊城路等处建成了日侨商业和居住区,称为“新市区”。四方、沧口一带建起大片简陋住宅,并建成一批由日本人主持的学校、医院及其它公共建筑。青岛至沧口、青岛至李村的公路和大量市区道路先后建成,城市空间布局沿胶州湾东岸继续向北发展。

1919年青岛城市建成区范围图 1919年青岛城市建成区与现状市区关系图

3、国民党统治时期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22-1938)

1922年,中国北洋政府接收青岛,辟为“胶澳商埠”。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设立青岛特别市。这一时期,青岛的城市建设得到了质的发展,当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汇泉角、太平角、八大关别墅区、莱阳路住宅区、中山路银行群等陆续形成,大港增建二号码头,并建成大批公建和游览、体育设施。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4-2020)

OUTLINE FOR MASTER PLAN OF QINGDAO CITY

1937年,市区人口达到38.5万。青岛已成为引人注目的休养避暑游览胜地。

4、第二次日占时期至解放前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38-1949)

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并于次年6月将行政区扩大到胶县、即墨,称为大青岛。同年拟订了“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即大青岛市区域规划)和“母市计划”(即青岛市区规划),但这些计划都未实现。日本占领的8年间,在城市建设方面,仅为扩大港口运输而辟建了大港六号码头,为适应日本人长期居住的需要,建造了部分住宅,修建了少量道路等市政设施,其他方面没有大的发展。

5、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49-1978)

青岛市的快速发展是在解放以后,1951年,青岛市的行政区划得到了重新调整,设市南、台西、市北、台东、四方、沧口6个区及崂山区,1952年,城市建成区面积30.2平方公里。

“一五”期间,根据国家计划安排,青岛作为一座沿海工业和港口城市,投资进行了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城市空间格局沿海岸线向北扩展到四方、沧口一带,城市人口增长较快。据1957年统计,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5.6平方公里。1958年“大跃进”以后,建成了小白干路等几条道路。小白干路平行于胶州湾东岸,纵穿四方、沧口两区,它的开通使城市布局更快向北扩展。

1949年青岛城市空间简图 1980年青岛城市空间简图

6、改革开放至90年代青岛的城市空间演化(1978-1994)说明书

Report

1995年青岛城市空间发展现状简图

自7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黄岛油码头的建设,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的黄岛迅速发展成为新城镇,建设了市政公用设施。1979年正式建立黄岛区,成为青岛市区之一。至1985年黄岛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2.6平方公里,人口1万多。1984年,中央确定青岛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青岛在大力引进先进技术、重点改造老企业的同时,决定在黄岛区内的薛家岛北部开辟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石老人和薛家岛南部开辟旅游开发区。经过10年的开发建设,开发区形成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90年代中期,青岛市加快了城市东部的开发建设,新设立了青岛市高科技工业园、东部新区和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东部已成为青岛市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确立了青岛的城市发展模式是除继续建设胶州湾东岸带形城市外,拓展两翼,即在胶州湾西岸建设黄岛新经济区,同时开发了崂山西部地区。7、95年以来城市空间的飞跃发展(1995-2004)

95年以来,青岛城市空间进入了飞跃发展阶段,在95《总规》的指导下,城市总体结构基本上形成了以胶州湾东岸为主城、西岸为辅城、环胶州湾沿线为发展组团的“两点一环”的发展势态;主城和辅城为城市相对集中发展的区域;环胶州湾的棘洪滩、上马、红岛、河套、营海、红石崖镇六个发展组团为城市适度分散发展的区域;形成“相对集中与适度分散”相结合的城市组织结构关系;青岛的城市中心形成“一个主中心和五个副中心”的多中心均衡分布结构,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地区。

下载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青岛)征稿启事[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青岛)征稿启事[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城市规划年会展板内容(最终定稿)

    特色亮点一:全面落实城乡统筹理念1统筹城乡产业,落实空间布局 规划重点关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发挥特色优势。第一产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业,向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建设规......

    2014年城市规划年会征稿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征稿启事 一、年会主题: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中国畜牧杂志》征稿启事

    《中国畜牧杂志》征稿启事 《中国畜牧杂志》1953年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杂志从不同角度出发,服务于畜牧科研和市场发展......

    中国中医药报征稿启事

    征稿启事 为继续办好本版面,现将版面安排和设置栏目介绍如下,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现有栏目 岐黄论坛 内容包括对中医基本概念、传统理论、各种学说的探讨与争鸣,对中医文献、中......

    《中国数学教育》最新征稿启事

    中国数学教育最新征稿启事 《中国数学教育》教育类优秀期刊《中国数学教育》数学职称论文发表。《中国数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正式创刊于2003......

    《中国科技纵横》征稿启事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社 征 稿 启 事 《中国科技纵横》杂志是由国家科技部主管、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期刊 (国内统一刊号:CN 11—4650/N,国......

    :中国名胜古迹大观征稿启事

    《中国名胜古迹大观》是一部具有较高观赏、参考和收藏价值的大型彩印套书。全书分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和文学作品三卷,大16开精装,约2000页、300万字、4000幅照片,由国际文化出......

    2015城市规划年会主题解读[5篇材料]

    2015城市规划年会主题解读 传承与变革 昨日,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主题确定,为“新常态:传承与变革”。附带主题宣布,有一段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的主题解读,原文摘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