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搭班老师的建议
给搭班老师的建议
我们五(6)班整体上来讲,还是很不错的:特别是孩子们天真活泼的个性,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向上的班风。全班39个孩子,15个左右成绩比较优异,学习习惯良好,能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做好班级事务。还有19个孩子虽然成绩中等,但是他们上课、作业、劳动等都十分认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遵守课堂纪律。剩下来的5个是被上任副班戏称为“五朵金花”的班宝:其中2个学生虽然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学习很认真,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还有3个呢,一个是实在因为智力因素有点跟不上,两个是因为学习习惯不好,自身懒惰造成的。
下面我就隆重推出这两个中的其中一个,把我去年一年与她“斗争”的情况介绍给大家,以备不时之需。
张X,11岁,五年级,她是个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的女孩,擅长与他人交往,经常是孩子中的焦点。体育她的强项,平时能积极参加训练。每当看到她那瘦弱的身体拖着重重的铁饼在跑道上坚持前进时,大家都会投去赞许的目光。正是她的这份刻苦,在校运动会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一说到学习,前后简直判若两人。她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基本不举手回答问题;下课老是追逐打闹,很少能及时完成作业;考试经常不及格,回家还仿冒签名„„长此以往,她的学习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不做,就不会做,不会做就越不做。在一次次的懒惰中,她的成绩就这样被一点点磨掉。
去年,我重点采取强迫服从法和精神激励法对她进行改造。在与张某家长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她对父亲特别敬畏。我便和她父亲商量,利用这一点,来治治她的懒惰毛病。于是,放学后通过家校平台给她爸爸发作业短信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在第二天早上,她爸爸也会电话询问女儿的作业情况。每当接到电话,我都会把张某叫在身边,暗示她爸爸在关心着你的学习,千万别偷懒,要是哪天不认真,回家可是要受责罚的。通过这样的强迫治疗,张某的家庭作业能够保证天天完成了。对于她的进步,任课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她能坚持下去。强迫服从法第一步保证了她在家的学习,到了学校怎么办呢?我继续实施第二步。根据先前的调查,我了解到张某的人缘都来自于那些花花绿绿的学习用品。我便在班级里开展了“古怪学习用品专项打击行动”。第一次查到,暂时没收,放晚学领回去。如果再被查到,统统上缴。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我发现围绕在张某身边的学生少了许多,但还是有几个。打击行动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她依然只顾自己玩,该完成的课堂作业还是空白在那里。于是,我找来下课经常和她一起玩的那几个学生,对他们进行教育。一番苦口婆心之后,张某身边的玩伴基本消失。这时,我们三位任课老师跟进。每节下课都把她叫到身边,让她自己先完
成会做的,再指导完成不会的。在我们“人盯人”战术下,张某每天的课堂作业也能完成了。在大课间和课外活动时间,她还能和自己的伙伴一起跳牛皮筋,打排球。通过这强迫服从法第二步,让她意识到,作业是必须完成的,即使一时不做,但到最后终究还是要完成的。完成作业后的自由活动,也让她尝到了甜头。
上学期期末复习时,不经意间我触碰到了张某心中那根不服输的弦,为我开展下一步行动指明了方向。
学期即将结束,学生们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正当大家都在埋头复习时,被副班戏称为 “五朵金花”的班宝,竟还悠闲地不完成家作,不背课文,不干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事情,让我们哭笑不得。如今,放晚学之后不能留他们开小灶,这些后进学生的学习就成了我们的一块心病。该怎么办?我一直皱眉思考这个问题。
在没得到肯定答案的情况下,我也不得不投入到紧张的复习中。陈,付,朱,张,杜!1、2、3、4、5。五人一个个都乖乖地站到了我的面前。“今天复习看拼音,把老师帮你们整理的试卷拿下去,自己对着写在默写本上。”转眼五人都埋头默起了词语,我则先抓紧帮其他学生复习。“老师,我默完了,你帮我看看。”朱汇最先拿着默写本跑到我的面前。怎么那么快?我一边批改,一边在心里疑惑起来。“嘿,不错,朱汇,继续加油。”就这样,他每默完几行词语就跑到我面前给我批。5行默完了,10行默完了„„词语默完了,段落默完了„„朱汇给我带来惊喜越来越大。于是,我在全班面前表扬了他,希望其他同学,特别是剩余的“四大金刚”,也能像他学一点。因为他词语和段落已经掌握,于是在家作中我给他免掉了抄写。另外给他布置了一点提高性的作业。没想到这喜讯不止惊喜了朱汇,张某也饶有兴致地问我:“老师,我能不能也这样啊?”“老师,我能行。”我先是一楞,想想只要你们把词语默对,不抄也没什么关系。更何况,换成了提高性作业,家作也没有少。“好,希望你加油,争取赶上朱汇。”其实,她还是满聪明的,整理的词语,不到一节课就基本解决。到放晚学,给他们布置的默写任务,她都完成了。看来,这一招对她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通过这一年来的努力,张某已经有了进步:在父母,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她能认真完成各项作业,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坚持完成体育训练内容。在这次期末考试中,她语文获得了81分,数学78分,英语86分。
不知道在新的学期里,她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希望和我搭班的老师在接手班级之后,一定要与其他任课老师做好沟通,千万不能让她寻找到懒惰生长的土壤。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之下,我们五(6)班能稳步向前。
第二篇:夸夸我的搭班老师
同事,是我们每个人工作之旅中的同行者、合作者。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同事间的情义,是一种润滑剂,给我们忙碌的身心带来慰藉;同事间的相互欣赏,是一种催化剂,让我们的精神得以升华。
曾有这样的一句话:“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没有什么比师行的榜样更能比的了。”身边的同事很多,要夸的也很多,因为每一位老师都是那么的优秀。我为自己的周围有这么多优秀的老师而感到骄傲,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人们常常以为幼儿老师的工作是轻松随意的,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我们已经踏上了上班的征途。当人们在轻松惬意地聊天看电视时,我们还在加班加点。双休日,人们都在一家团聚,逛街游玩时,我们还在值班。
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每天踏着晨光而来,踩着夜色回家;站酸了腿、说哑了嗓子。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是最平凡的,我们是孩子王,整天与孩子一起生活游戏;辛勤的工作中我们没有轰轰烈烈的时候,也没有典型的先进事迹,但许多真实、朴实的故事发生在我们的每一天、我们的身边。
在这里,我就来夸夸我的搭档吴春燕老师,我对她在共同管理班级上的鼎力协助、默默支持、细微关注的感谢之情与日俱增!她和我每天接触最多,每天交流也最多,是最为亲密的“战友”。吴春燕老师爱孩子,被孩子们称为“妈妈老师”!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一滴水就是一个海洋,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蹲下身子,平视孩子,仔细倾听孩子说话,已成为吴春燕老师生活的习惯;留心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细心捕捉孩子身体发出的信息,已成为吴老师工作的一部分。吴春燕老师是一名有着工作经验的年轻老师,我从她身上看到了年轻人的魄力和责任,细心和耐心;我欣赏着她待人的那种耿直与坦诚,豁达与清纯;在教学上,她是那么虚心好学,不耻下问,坐在她身边,经常能听到她在虚心地请教一些老师教学方面上的困惑,反复地与他们探讨;作为孩子们的老师妈妈,她把全部的爱撒向了每一个孩子,想孩子之所想,时刻关注着孩子们各方面的问题,“班级的事 我的责任”在她的言谈举止中完全体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心换心、以情动人、以诚育人是她在家长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她把家长当作自己的朋友,和他们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使孩子的教育达到家庭和幼儿园教育的统一。
吴老师非常善于用爱去启迪孩子们的心灵之门。她十分注重保持童心、童趣,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生活风范,使自己时时处处都足以作为幼儿模仿的表率,在衣着、言谈、举止等方面都做到得体、大方、合乎礼仪。她更注重创设良好地精神环境,让孩子在幼儿园每天都心情愉悦、开心快乐。清晨,当孩子来到她身边,她会笑容满面地迎接,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夸夸孩子“你真漂亮!”“你真棒!”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一整天都会心情好。
她除了用爱心和智慧面对孩子之外,还非常注重和班员之间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在工作中,吴老师能和同事真诚相待,互相体谅,发扬优点,弥补不足。她和一起搭班的老师相处都很和睦,她遇事能为别人着想,有事情把好处留给别人,从不斤斤计较,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任务都争抢着干。她能把平凡的工作做得不平凡,把重复的劳动做得有创意,是我们公认的好搭档!看着每天你在班里忙碌的身影,我的内心总有一种温暖的东西涌上心头!你是我学习的榜
加减乘除算不尽您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知识的甘露,心灵的清泉,是您无私的奉献,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写照,在这众多不凡的人中,我今天要夸的是我的搭班老师高慧萍。
高老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扎实的教学专业基本功,教学教研能力强,教学成绩突出。在引导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方面也做出了较大贡献,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优秀教师。
作为一名班主任,她深知小学阶段习惯的培养对学生人生的重要作用。每当新接一个班,她都会花大力气进行常规训练,狠抓养成教育。从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组织纪律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严格的要求。她不仅是学生的严师,更是孩子们的益友。在课堂上,她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课后,她与学生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她总是耐心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育人氛围。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以心换心、以情动人、以诚育人是她在家长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她把家长当作自己的朋友,和他们建立良好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使孩子的教育达到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统一。
平凡的岗位中做着不平凡的事,我们用水滴石穿的信念在前行,这方神圣殿堂因为有大家而精彩!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好搭档好同事也是夸出来的”。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都会在平凡的岗位上以一颗赏识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互帮互助,形成有朝气、有凝聚力的团队,共同携手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第三篇:夸夸我的搭班老师
夸夸我的搭班老师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和我一起搭班的老师已不计其数,孟红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孟老师是金山调过来的中年老师,虽然调过来没几年,但我们在一起工作,一起任教一个班已有两个轮回了。她热爱生活,勤奋好学,敬业爱岗的师德风范让我敬佩。让我感到最幸福的是她与我年龄相仿,生活上我们有共同的语言一起倾诉;工作中有共同的问题一起讨论,班级中点点滴滴的事她总是抢在先,常常说:我来我来…… 她热爱生活 关心孩子
她有一个幸福的家,一个关心体贴的丈夫,完美幸福的家庭生活激发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她慈眉善目的脸上架着一副眼镜,在老师平常的面貌中总会让我捕捉到几分慈祥。她对生活中的小事极为关心,由此促使她对待小朋友拥有无限的爱心。每当她发现哪位小朋友没来园,她连忙打电话与家长联系;听到哪位小朋友生病住院了,她马上买些水果去医院探望。对孩子的冷热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如:去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孩子们午睡时被子很薄,孟老师为了不让每个孩子着凉,就拿来空床位上的被子给孩子们盖上;一些家长忽略了对孩子的早餐营养,孟老师给家长耐心地指导早餐的重要性,这次家长会上,陈月妈妈的交流发言就是受孟老师的启发;一些孩子挑食、营养不良,孟老师总是耐心地去指导,如金丹青小朋友胃口不好,每天吃饭总是勉勉强强,幼儿园、家庭的情况如是相同,孟老师就和金丹青的妈妈一起来分析并指出胃口不好的原因:“营养缺乏——缺锌”孩子的妈妈听了孟老师的话,连连点头,还说:我们只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的营养,总以为孩子吃不下像她的爸爸小胃口等等;对于那些父母上早夜班来不及照顾的孩子,有的头发没梳,有的衣服穿反,有的鞋子左右脚穿错,孟老师总是细心地去观察、去关心、去帮助,尤其是张梓仪小朋友几乎每天来园头发都乱乱的,两只小辫子上的橡皮筋经常是似断非断,孟老师常常自己掏钱买来了夹针橡皮筋。孟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照顾得到了家长的好评。以上这些事例虽然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但我们可以看出孟老师拥有一颗爱心,并把这颗爱心撒向每个孩子。她勤奋好学 积极进取
在学习上,孟老师总是这样想:老师是教育者,我们必须应当是一个学习者。老师不应该满足于充当“教书匠”的角色,而是传递知识的桥梁。老师是从事培养人的工作,21世纪的人才特点向今天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新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雕琢孩子的艺术家。因此,孟老师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幼儿园集体学习时认真听,认真记,还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去学习、去研究,特别在每次教改中,认真学习,仔细琢磨,认真去探讨,对一些不理解的疑惑在集体学习中、教研活动中提出来,让大家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让我们的老师一起进步,一起成长。为了熟悉新教材,孟老师常常把书带回家,外出听课,认真记录、整理,并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提出实施方案。如去年的一个“果实和种子”活动准备在班级中尝试,由于她认真学习,她的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做到教学相长。她敬业爱岗 无私奉献
孟老师敬业爱岗,热爱孩子、热爱学校是她工作的出发点。她几次生病了还要坚持上班,我们劝她回家休息,她摇摇头说:“我能行”孟老师虽然40多岁,但充满童趣的她赢得小朋友的爱戴,忠于幼儿教育事业的她,博取了孩子们的心。记得上学期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时,孟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一个揪尾巴的游戏,老师头戴鸡宝宝的头饰,孩子****宝宝的身体,这样两个一对成为一只完整的鸡。孩子们就这样玩起了揪尾巴的游戏。由于孟老师活动设计新颖,游戏中的角色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所以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家长看了也笑逐颜开。孟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总是以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来衡量自己,每个活动都认真去设计去完成。然而她认为这还不够,她常常孜孜不倦地思考新问题,探索新方法。如“在春天”的主题活动中,孟老师发现孩子们对蝴蝶很感兴趣,于是她就和小朋友一起讨论蝴蝶的故事,一起来制作蝴蝶,一起来玩蝴蝶的游戏。她的活动趣味横生,让孩子们在笑语中了解知识,在玩乐中学会谦让,学会合作,学会友情。她拥有一手漂亮的字,字迹清晰可见,一双灵巧的手把教室打扮得如景似画。
孟老师还兼任了幼儿园的人事工作,人事工作有突击性任务,她常常利用节假日和晚上休息时间把人事工作做好,但她总是默默无闻。“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索取”这就是孟红老师的内心写照。
第四篇:给老师建议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一单元,读后感触很深。下面就第七条“教师的时间和个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和第八条“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到了中学仍然有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脚步,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教师也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为学生学生进行辅导,最后效果也不一定会好。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小学阶段,教师“没有教会儿童学习”,何为教会儿童学习?也就是说没有交给儿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即虽然给了学生“鱼”,却没有教会学生“渔”。
这种能力主要是指哪方面呢?文章中提出了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即教会儿童很好地读和写,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掌握读和写的能力,或者说表面上能读会写,但还没有掌握其本质,所以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其不足的毛病。何谓会读?文中提出: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会理解的读,有思考的读,才能真正称得上“会读书”。看看我们的教学,“读”的形式千变万化,“读””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每天早上到校,走过各班窗前,总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平时我们老师和家长也特别要求学生要多读书,但我们是否去认真地想过,学生真正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书吗?是在追求一种故事情节,是在想获取别人的表扬,抑或是在完成布置的“要读几遍”的任务,如果在读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那可真正称得上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这种阅读,除了徒增时间的耗费外,最大的益处恐怕是我们所说的“他把这篇文章读熟”了。
再说写,怎样才能叫“会写”?在这里也提出了要求,就是: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章节、词的写法不要占据他的注意的中心。我想,这里面的写更多地还是指“写作”的写,就是要在写作的过程中顺畅地表达,任自己思维的溪流在笔端流淌,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要去过多地顾及遣词造句,不要因表达的技巧而影响了自己思想的舒展。
“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处于一种境地:他们在建造房子,而地基却在瓦解”。文中提出了一个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问题,这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的地基包括哪些方面,无外乎基本的听说读写和运算能力。在这条建议里,文中有具体的例子使我们看到了如何利用教材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去掌握这些知识,他提出了一个很符合现在新课改精神的方法,那就是如何发挥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并巩固所学的知识。他用“使用记忆的技术”帮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小学所应掌握的词汇量,他用给“童画”题词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六百个“童话用的”词。这些方法读后都会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现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多见,特别是在低年级,很多教师利用新课改的理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利用创设情景、直观演示等多种手段来使学生获取知识,这样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在教学中多想办法,你的创意和灵感会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第五篇:给老师的建议
这样下去,怎会不产生学困生呢?这也难怪有时教师不停地抱怨,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孙秀英 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
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就说第一节吧,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做了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大多时间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即使做错题后订正的方式也几乎是一样的。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