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语文老师的建议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背书和炒词„„
一
我这会非常不满有话语活动或者有话语权的几个人的语言,该叫发言,就是语言残次,导致氛围败坏,时长失控,民族语言痛苦、痛哭了。
所以我的建议是,教师,尤其语文教师,更还有吏师,语言要规范和鲜活。
首先是规范,语法规范,逻辑规范,和人文意义的规范。其次是鲜活,鲜活不独是修辞,不独是炼词炼句,也是“现货”、新鲜货,是最贴切语言现实语言环境的词;极致,活色生香。总是规范第一;鲜活第二。
二
背书是文化,炒词不是。
读书就是学文化。学文化就是读书。读而成诵,诵而能背,进而默书抄书写书,都是做语文语言的事,也是做文化的事。
说背书是做语文做文化的事,也得看背什么书。红楼梦里的丫头“我们家奶奶传话给奶奶„„说他家奶奶„„”,其语言还是蛮伶俐够玲珑,这是说她有语言,要说她是有文化则又措辞不当了。
这里就说到经典了,经典才是值得背的书。你再现的货再鲜活的货色,真值得背书的不多。蓝色文化的孙文,红色文化的毛泽东,前者的三个主义,后者的古典诗词,可能还值得一背。石头啊猫论啦戴表哇,常常就是炒词。
炒词一炒就糊就烧糊了,火候不好控制呢。炒词是奴才丫头的语言基本功,是“说话”艺术,不关文化。关读书不?未必呢。所以说会背书是文化;会炒词不是。
三
语言要尊重受众,要看读者要看听众,这是毫无疑问的。
语言的传达原理是说,语言交际是言者和听众,是作者和读者一起完成的。你不要听众、不要读者,则无所谓“语言”。最好状态则是心弦共振思想共鸣“高山流水”了。
不然的话,你不是人语,是虫鸣是鸟叫是兽吼了。甚至还不及,因为之于虫之于鸟之于兽,那都是能完成交际的,是它们“心灵”打通的呢。
其次江湖话是江湖话,你可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出了山头,你还盖呀镇,人家就一头雾水。
我今天就是很不满山大王山二王要把山头语言做天下语言文明语言了。那怎么可能?山头,还有宗教,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无可非议;但要强力强势推广天下,就是把天下做山头了。——至少对受众不尊重。
四
语言以少胜多比比皆是。
所谓炼词炼句,难道不是锤炼语言而能以少胜多吗?
这是老子庄子论语的语言艺术,也是陶潜李白杜甫的语言艺术。这是说经典的语言也好,文学的语言也好,都是以少胜多的。
我们今天则相反,思想苍白,旨趣干瘪,语言却丰富、语言却泛滥了。报纸一大版,开会一半天,是江湖河水,是满天漫地,甚至是狂轰滥炸了。
进而言之,无言甚至不言,都是语言的艺术。
是老子教孔子;是斯大林晾毛泽东;也是白居易说的常常“无声胜有声”。明白这个道理的是哑剧,也是情人。
五
语言不要言不及义;不要以辞害意;唯语言达意而已矣。
语言功夫差或者语言的逻辑功夫差,就会常常言不及义。他说半天了,你不知道他说什么。有的是喜欢修辞,喜欢咬文嚼字,还没有开口,他要做李白杜甫、他要子曰诗云了;这是要做圣贤样儿,要做风雅范儿,就喜欢背书炒词才使然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达意而已矣”,是语言最合适的修辞了。满天下好词,常常是满天下谎话,朋友。
六
语言要设限。锤炼到精炼,阈限到知止的语言是最好语言。
语言首先有禁忌,然后明角色,然后知时长,然后就是知不言、知打住和知结束了。教师,尤其语文教师,要训练语言的时长。
没有溢出河堤的泛滥的水,也不该有超出时长的泛滥的话。语文教师拖堂,常常不是教学内容多了,是教学语言不到位。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同样内容,应该有划时段的训练蓝本:5分钟版本、10分钟版本,是和50分钟版本不同的。
这是微博的艺术;也是上课不拖堂的艺术;也是作文发言不犯恶而受欢迎的艺术。——因为语言有阈限。
第二篇:给语文老师的几点建议
给语文老师的几点建议
时光匆匆,岁月无痕。不知不觉间,从教已有十几个春秋;不知不觉间,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一站就是十几年。我挚爱我的事业,我热爱我的专业。总感觉做老师的收获,是“春种一粒籽,秋收万棵粟”;总感觉做语文老师的味道,就像窖藏的老酒,愈久愈醇香„„
收获是醇美的,但醇美的背后也许是迷醉。迷醉了就会少几分清醒„„ 十几年前,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我就有幸在市语文评优课活动中获奖。那时候,对语文教学的新奇和热爱是我孜孜不倦研读教材教法的十足动力。记得有一次从别人手里借来一本板书设计,爱不释手。但无处可买又无法据为己有,就在假期里趴在床上整整忙活了三天,图文并茂的竟抄了将近100页!后来,这本手抄版的板书设计在案头陪了我好多年。那时候,备一节课舍得花费许多心血,讲一节课愿意听取很多意见.记得有一次讲公开课《苏州园林》,事先已经精心准备了好几天,一堂课下来自我感觉良好,但还是捧着本子挨个儿向各位听课老师虚心讨教,一圈下来居然又记了四十多条意见!而今再想想那时候的收获,真是日进斗金啊!但不知从何时起,随着年龄的增长,理性多了,热情少了;经验多了,创新少了。总感觉自己对教材内容已成竹于胸,总认为驾驭课堂已轻车熟路.殊不知事物的发展规律有时是会发生逆转的,多次的教训经过总结的确会变成宝贵的经验,但如果把多年的经验奉为经典而一味因循守旧,这也许又会成为新的教训,成为超越自我时无法逾越的障碍,也会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实践证明,固步自封的结局只能是裹足不前!“瞻前顾后”,我的确是需要清醒了!
感谢我市教育局与市27中联合举办的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让我有幸参加并在听完27中几位青年语文教师的精彩讲课后,能与来自全市的50余名骨干语文教师畅所欲言,共同交流探讨教材教法及心得体会,欣喜之余我深受触动和启发。我开始深深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回来后认真罗列了一番,发现这些问题其实也是我周围好多老师,尤其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颇有共性的问题,我就把对自己的几点要求写了下来,算是对自己语文教学工作的警示,也顺便给与我有同样问题的同仁提个醒儿.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啦!(一)别丢了基础知识
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要讲解一篇文章,往往喜欢带领学生欣赏文章的情节结构,艺术特色,给学生讲修辞的运用,悬念的设置,讲人物的性格,事物的特征.......好像这些才是”技术性”的知识,而往往忽略了或不屑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认为那是小学阶段重点学习的东西.其实,小学阶段仅仅是个开始,而大量鲜活的词汇还需要继续积累,易混易错的常用字词还需要我们继续引导学生去辨别分析,诸如字的音形义,词的词性词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短语的类型特点,简单单句的句子成分,二重复句中用来区分关系的关联词,以及病句的修改等,都应该系统的做一些讲解.但因为许多老师有急功近利思想或单纯应试思想.认为我省的中考已经多年不涉及此类问题,所以总在教学中大胆弃舍,但实践证明,规范的语法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益处多多.近几年来我们的中考命题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已经在考卷中有所体现.而很多考生在中高考试卷中基础知识部分丢分严重的现象,也反映出我们基础知识教学环节的薄弱.也许有些东西中考不会直接涉及到,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常抓不懈,循序渐进,积少成多.时间长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隐性作用和长效作用就会凸显出来,它会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项训练活动中举重若轻,大受裨益.(二)别丢了教材内容
好多年了,我省的中考语文试题因为遵循稳定原则而保持格局基本不变:古诗词默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后来又增加了名著考查,基础知识考查和综合活动能力考查.但有两点是不变的:文言文总在课本之内,现代文总在课文之外.这就又使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老师有了自我调整的教学方案:文言文和古诗词我就重点讲课程标准上列出的各版本都共同选入的,即我们常说的文言文16篇和古诗词34首其余的一律不再讲解分析,尤其是在初三复习阶段.而现代文阅读则更是自由灵活,因为知道绝对不考原课文,就大胆省而略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我认为这实在是舍本求末之举!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诵读学习是让我们的学生多多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用以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初中三年里,各版的语文课本里都有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名篇佳作,让学生在记忆力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多多诵读,其实是给了他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不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况且积累多了,阅读文言文欣赏古诗词的能力自会提高.所以我们不主张只圈定16篇34首.但是我们冀教版的现行教材,不论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没有讲读与自读之分,如果都细细处理,任务量的确又很大,怎么办?我的办法是,每一单元中重点讲解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其他的都以阅读文训练的形式来处理.文言文重点抓住精彩段落或句子,让学生认真诵读,根据以前所积累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然后老师再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学生对作品理解深刻了,精彩段落或句子的背诵也就不是大问题了.现代文则按三分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四分法(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分类定位,归纳每一种文体常见的问题及解题的思路方法,课本里的典范文章如果精析细讲,确实可以收到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明文有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议论文有吴晗的《谈骨气》,记叙文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有契诃夫的《变色龙》,诗歌有余光中的《乡愁》,散文有朱自清的《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作出完整的答案.老师只做适当的补充.这样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从方方面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字的音形义到词的感情色彩到修辞方法到篇章结构到景物描写到人物性格到故事情节,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内容到论点论据论证„„学生在出题答题的过程之中,消除了出题的神秘感和做题的紧张感,锻炼了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提高了阅读水平.当然,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让学生学会做”这一类题”而不是“这一道题”.总之,踏实而系统的学习,比抛开课本让学生盲目而散乱的去做大量粗制滥造的课外阅读题,效果要好的多.(三)别丢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无论做什么事情,自主总比被动的效率高。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寻疑解疑答疑的效果,确实比老师在黑板上一味的填鸭式讲解好的多.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共同探讨问题,比师生单纯的一对一问答式启发教育效果也不错.但我们做老师的有时候就是放不下一颗拳拳之心呐.总认为那样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好多问题就自己包办着一堂课讲下来了,尽管讲的旁征博引,声情并茂,但台下的学生并不领情,有的甚至已经梦游周公去了.其实,我们做老师不必这样辛劳,但这需要技巧.上一堂课之前,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巧妙的设计问题,课上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生自己悟出的道理和方法,印象深刻,一辈子都不会忘掉,当然,这需要老师在课下的功夫做足.这叫课下以劳待逸,课上以逸待劳,别舍不得,试试看,说不定学生会在课堂上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奇和惊喜!(四)别丢了情感教育
以前我们常说德育教育,但我总认为用情感二字涵盖的范围更广,它包括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情倾向,个性发展,道德品质,气质修养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在这一点上,语文课是当之无愧的阵地和前沿.想想看,还有哪门课能像语文这样,优美含蓄的凝练深刻的蕴藏如此之多的至真至善至美啊!但我们往往一上课就是新旧知识的联系,考试范围的划分,重点难点的分析,大题小题的罗列。我们往往忽略了,没有了情感的滋润,语文课堂就是一片荒芜的沙漠。
《拣麦穗》里纯纯的人性之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成长的忧伤,《晏子使楚》的智慧雄辩,《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的忠肝义胆,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精美的文章总有唯美的思想,我愿语文课成为孩子们真善美滋长的第一课堂。
(五)别丢了写字教学
我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书写能力是真差!说实话,有时我看着收上来的学生作业,看着看着我的脑袋就大了。为什么?又脏又乱又难看!我再统计考卷中他们 的作文分,字脏的基本上是二类文以下。
学生书写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小学基础没打好,比如作业太多没时间练,比如网络时代键盘输入的普及„„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做语文老师的不重视。我认为每周设一节写字课很有必要。现在国家很重视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已经准备为学生的书写定级,不管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我们语文老师最起码都应该教学生一笔漂亮的硬笔字。
还有,对我们的学生,别丢了耐心,别丢了热情,别丢了大语文教学的环境;别丢了公平,别丢了公正,别丢了那几个所谓的后进生„„而对于咱们自己,别丢了对专业的认真,别丢了对工作的热情;别丢了不断完善和充实,别丢了不断提高和进步;别丢了跟同事们交流的习惯,别丢了向同行们学习的每一个机会!
第三篇:给语文老师的建议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1又到一年毕业季,众多年轻学子从大学校门走出,奔向各地学校的三尺讲台。没到此时,不由得让我回想起第一次上课的情形,那情形真的是终生难忘。十年教龄,让我领略到了语文教学的酸甜苦辣,积累下一些感想,写在这里,算作给新语文老师的一些建议。
胡适先生说过,语文最好教,也最难教。是啊,在现在整个应试教育看分数的大环境下,学校、家长、学生大多关注的是数学、外语、理化生的成绩,对于语文学科,普遍不太重视。在课程安排上,语文课的课时已经远不及数学、外语,如果你到补课班去看看,补语文的也是最少的,但这些现象绝不代表学生们的语文水平很高,恰恰相反,你会在语文教学中发现很多奇葩的问题。人们的普遍不重视,导致语文老师在学校及社会都很没有地位。然而语文这一学科往往又最容易受到别人的责难,比如孩子的字迹差,素质低,都有人从语文这一学科找问题,每年高考作文一出来,也会引发全社会的大讨论,这阵势,不亚于对春晚的关注。因此有人戏言,上辈子杀过人,下辈子教语文。作为新语文老师的压力和担子不轻,看过上面这些,你还要坚持做一名语文老师的话,那我们就应当努力做到:
一、和学生情感保持良性沟通。老师们常说,一个学生如果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加倍的喜爱这个学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你身上有天然的亲和力,学生容易和你亲近,你要利用好这个条件,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过要注意,你是他们的老师,一定和学生要有一点点距离,有些时候管理还是需要教师的威严的。在较快的时间里和学生情感沟通,除了需要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修养外,多参加一些学生的活动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上课你是个老师,用知识赢得他们的尊敬,下课后你是他们的朋友,参与他们的一些体育活动,也一样可以赢得他们的尊敬。
二、认真准备上课内容。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认真准备上课的内容,语文老师的肚子应该是个杂货铺,上课你可以不面面俱到的讲,但你什么都得准备到。语文是以人文性和工具性为基准的,理清上课思路,分清楚每堂课的重难点,这是语文老师必过的一关。设定课堂目标,让学生有一定目的性;补充一定课外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性,同时尽量不冲淡课堂主体知识;调节教学节奏,分组讨论是个不错的办法;每堂课要努力创造亮点,个别课应努力让孩子笑出声来。总之,在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让语文课堂不乏味,多变化,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知识的快乐。
三、上课板书要工整、规范,有一定的设计。语文老师有一手漂亮的字,本身就会让学生敬佩,这个是硬功夫,是语文老师的必修课。在教学过程中,板书要有一定的设计,字迹要规范,字可适度大一些。有些老师板书很随意,找个地方就写,这是不对的。板书分为主板书(黑板中间部分),附板书(黑板左右部分),我个人习惯中间写课程重点、课文脉络,左侧写目标和次重点,右侧写复习内容和课外知识。板书的设计,反映你整个的教学思路,应当重视,而新老师常常忽视。
四、上课时发音整体上要清晰、洪亮,语速适中。不过教师也不能总是很大声讲话,会让人产生疲惫感。所以,教师发音也要注意强弱、轻重、缓急,特别是在上课中途(15—20分钟),学生大脑会有些疲惫,这个关键时间段,教师应当把握好,可适度用声音调整学生听课状态,当然也可以设计些问题,调整学生听课状态。另外,语文教师上课时要规范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去读,老师可以给适当的指导,但不可包办,让学生自己去体味语言的美。教师可以采用领读,单个学生诵读,男女生分开读,多个学生诵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领悟文本,培养语感,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协作的快乐。没有读书声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要让朗朗读书声与学生相伴。
五、上课的教学姿态庄重。老师们平时常常忽视自己的教姿教态,有几种姿态需要注意,手插在兜里,或双手抱肩,或双手拄在桌子上,这几种姿态平时老师们不太注意时就会这么做了,不过这样确实不好,特别是最后一种,一定不要做。老师不要把自己定在讲桌上,教师每堂课一定要到班级过道里走动,我个人认为,老师一堂课要到学生中走动至少两趟。这样做好处有很多,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提高、调整学生的听课状态,看看他们在听吗,在记吗,能发现很多问题,益处很大。
六、做好课后辅导。语文老师不一定每天都要留作业,但是每天得让学生们阅读。阅读,最好是鼓励学生们读整本的书。谈起读书,语文老师本身得爱读书,读好书,读书本身就是丰富自己业务水平的手段。语文老师可以订阅一些文学类期刊杂志,例如《读者》、《读书文摘》、《语文建设》、《收获》、《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等。如果条件允许,师生可以共同组建图书角。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上课可时以适当的提及与课文相关的书籍,可以给学生印发一些好文章,课下推荐一些好书给学生看,然后开节阅读讨论课,对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文章和书籍,组织学生们分享读书感受,使语文教学从教材延展到课外。
七、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听说读,最后要反映到“写”上。不但考试要考,同时也是语文教学水平的验收点。一个学生如果写的水平很高,其他方面就不会太差,不然,古代科举制度就不会一篇文章定终身了。同样,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现在的学生作文问题最大,首先是学生不爱写,其次是写的内容往往是假大空。我们在这里不追究问题出现的内在原因,主要是针对这种问题指出解决的办法。
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我们之前已经提到了,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老师只需要简单指导,点到为止,主要是鼓励学生表达,坚持每周要求学生写周记,于此同时,老师要写下水文,感受学生在写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前做好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写作。最后点评学生优秀作文或者语段,鼓励学生下次创作。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所提高,然后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写作历程,总结写作经验,使之不断提高。
一位语文界老前辈曾说过,他五十岁之后才知道如何教书。我正奔向不惑之年,自身的水平有限,不过,既然作为语文教育战线的一份子,我希望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能越来越好,我要尽我的一份力量,发出我的声音,希望对年轻教师有一丁点帮助,谨以此文与那些想把语文老师做好又不想误人子弟的老师们共勉。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2(一)别丢了基础知识
我们作为语文老师要讲解一篇文章,往往喜欢带领学生欣赏文章的情节结构,艺术特色,给学生讲修辞的运用,悬念的设置,讲人物的性格,事物的特征^好像这些才是”技术性”的知识,而往往忽略了或不屑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认为那是小学阶段重点学习的东西、其实,小学阶段仅仅是个开始,而大量鲜活的词汇还需要继续积累,易混易错的常用字词还需要我们继续引导学生去辨别分析,诸如字的音形义,词的词性词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短语的类型特点,简单单句的句子成分,二重复句中用来区分关系的关联词,以及病句的修改等,都应该系统的做一些讲解、但因为许多老师有急功近利思想或单纯应试思想、认为我省的中考已经多年不涉及此类问题,所以总在教学中大胆弃舍,但实践证明,规范的语法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益处多多、近几年来我们的中考命题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已经在考卷中有所体现、而很多考生在中高考试卷中基础知识部分丢分严重的现象,也反映出我们基础知识教学环节的薄弱、也许有些东西中考不会直接涉及到,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严格要求,常抓不懈,循序渐进,积少成多、时间长了,扎
实的基础知识的隐性作用和长效作用就会凸显出来,它会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各项训练活动中举重若轻,,大受裨益、
(二)别丢了教材内容
好多年了,我省的中考语文试题因为遵循稳定原则而保持格局基本不变:古诗词默写,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写作、后来又增加了名著考查,基础知识考查和综合活动能力考查、但有两点是不变的:文言文总在课本之内,现代文总在课文之外、这就又使我们的一部分语文老师有了自我调整的教学方案:文言文和古诗词我就重点讲课程标准上列出的各版本都共同选入的,即我们常说的文言文16篇和古诗词34首其余的一律不再讲解分析,尤其是在初三复习阶段、而现代文阅读则更是自由灵活,因为知道绝对不考原课文,就大胆省而略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课外现代文阅读训练、我认为这实在是舍本求末之举!
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诵读学习是让我们的学生多多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用以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初中三年里,各版的语文课本里都有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名篇佳作,让学生在记忆力旺盛的青少年时代多多诵读,其实是给了他一笔宝贵的财富,而不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负担、况且积累多了,阅读文言文欣赏古诗词的能力自会提高、所以我们不主张只圈定16篇34首、但是我们冀教版的现行教材,不论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没有讲读与自读之分,如果都细细处理,任务量的确又很大,怎么办?我的办法是,每一单元中重点讲解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其他的都以阅读文训练的形式来处理、
文言文重点抓住精彩段落或句子,让学生认真诵读,根据以前所积累的古汉语知识疏通文意,然后老师再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赏析、学生对作品理解深刻了,精彩段落或句子的背诵也就不是大问题了、现代文则按三分法(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或四分法(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分类定位,归纳每一种文体常见的问题及解题的思路方法,课本里的典范文章如果精析细讲,确实可以收到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明文有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议论文有吴晗的《谈骨气》,记叙文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说有契诃夫的《变色龙》,诗歌有余光中的《乡愁》,散文有朱自清的《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作出完整的答案、老师只做适当的补充、这样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从方方面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字的音形义到词的感情色彩到修辞方法到篇章结构到景物描写到人物性格到故事情节,从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内容到论点论据论证学生在出题答题的过程之中,消除了出题的神秘感和做题的紧张感,锻炼了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提高了阅读水平、当然,老师要善于总结归纳,让学生学会做”这一类题”而不是“这一道题”、总之,踏实而系统的学习,比抛开课本让学生盲目而散乱的去做大量粗制滥造的课外阅读题,效果要好的多、
(三)别丢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无论做什么事情,自主总比被动的效率高。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寻疑解疑答疑的效果,确实比老师在黑板上一味的填鸭式讲解好的多、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共同探讨问题,比师生单纯的一对一问答式启发教育效果也不错、但我们做老师的有时候就是放不下一颗拳拳之心呐、总认为那样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好多问题就自己包办着一堂课讲下来了,尽管讲的旁征博引,声情并茂,但台下的学生并不领情,有的甚至已经梦游周公去了、其实,我们做老师不必这样辛劳,但这需要技巧、上一堂课之前,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要巧妙的设计问题,课上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生自己悟出的道理和方法,印象深
刻,一辈子都不会忘掉,当然,这需要老师在课下的功夫做足、这叫课下以劳待逸,课上以逸待劳,别舍不得,试试看,说不定学生会在课堂上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新奇和惊喜!
(四)别丢了情感教育
以前我们常说德育教育,但我总认为用情感二字涵盖的范围更广,它包括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情倾向,个性发展,道德品质,气质修养等方方面面的教育,在这一点上,语文课是当之无愧的阵地和前沿、想想看,还有哪门课能像语文这样,优美含蓄的凝练深刻的蕴藏如此之多的至真至善至美啊!
但我们往往一上课就是新旧知识的联系,考试范围的划分,重点难点的分析,大题小题的罗列。我们往往忽略了,没有了情感的滋润,语文课堂就是一片荒芜的沙漠。
《拣麦穗》里纯纯的人性之美,《爸爸的花儿落了》中成长的忧伤,《晏子使楚》的智慧雄辩,《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的忠肝义胆,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杜子美的“安得广厦千万间”精美的文章总有唯美的思想,我愿语文课成为孩子们真善美滋长的第一课堂。
(五)别丢了写字教学
我发现我们现在的学生,书写能力是真差!说实话,有时我看着收上来的学生作业,看着看着我的脑袋就大了。为什么?又脏又乱又难看!我再统计考卷中他们的作文分,字脏的基本上是二类文以下。
学生书写差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小学基础没打好,比如作业太多没时间练,比如网络时代键盘输入的普及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做语文老师的不重视。我认为每周设一节写字课很有必要。现在国家很重视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已经准备为学生的书写定级,不管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我们语文老师最起码都应该教学生一笔漂亮的硬笔字。
还有,对我们的学生,别丢了耐心,别丢了热情,别丢了大语文教学的环境;别丢了公平,别丢了公正,别丢了那几个所谓的后进生而对于咱们自己,别丢了对专业的认真,别丢了对工作的热情;别丢了不断完善和充实,别丢了不断提高和进步;别丢了跟同事们交流的习惯,别丢了向同行们学习的每一个机会!
第四篇:给语文老师的建议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精选范文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精选范文1作文问题是我们语文老师心中的痛。不得不来关注,回避她就是回避我们的语文教育生活。我从事语文教学20xx年,对于作文的认识经历了从惧怕到茫然到摸索到从容到本真的不断求索的过程。那还是说说我们心中的痛吧!!痛定思痛,趟出路来,继续前进。
自己和学生花费了那么多的时间,到头来,学生的作文成绩还是平平。我想,这里面有一个考场作文和性情作文的区别问题。考场作文,在现今阶段还是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唯一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学生写出规范考场作文的能力(这还是我说的行动上要妥协的例子)。性情作文,就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就是学生现实生活的再现,只可惜在现阶段这样的作文在考场上是不受欢迎的。实际上我们语文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培养学生的性情作文上了,学生确实是才思敏捷、思如泉涌、措万物于笔端,但你不要忘了这一切都不是规范的考场作文,这样的作文是不会得高分的。
痛定思痛,在最初的阶段,要扎扎实实培养学生规范考场作文的能力。每周一篇作文写作,每周一篇周记练习,每周几篇阅读摘抄,一对一地面批,学生作文水平提高还是收效甚微。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我想这里面有一个输入和输出的问题。学生不读书,材料来源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如此多的作文训练,哪有那么多的东西写出来,这也就是无源之水必定枯竭的问题。
痛定思痛,在低年级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读书涵养,要和学生一起读书,必要的时候,还要一起背书。我一直对美丽的文字充满感激,我常常将这种感激与学生一起分享:(下面的文字,是我和我的每一届学生背诵的)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荣,江山依旧,风采犹然,恰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浮华万千,不屑过眼烟云;辱,胯下韩信,雪底苍松,宛若羽化之仙,知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肯因噎废食。
可能我们存在这样的认识:既然是考场作文,当然是规范下的大一统了。你有没有想过,作为阅卷者,你也会对100多份千篇一律的文章"呕吐"的。那么,如何做才能百花齐放。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让学生从政治的言语中逃离出来,让学生从不由自主地集体话语中突围出来书写带着个人标签的文字。当然,这还是在规范的指引下:
将学生的作文细细翻阅,逐个分析。
你要看你学生的作文是不是还是儿女情长的喋喋不休,校园颓废情感文学的絮语;
是不是还是科幻魔法的大比拼,星球大战的虚无世界;
是不是还是环保批判小河污水,教育批判减负的空洞的叫嚷;
是不是还是课本的翻版和摘抄;
是不是还是别人的语言、别人思想的落脚地;
是不是还是某种莫名情绪的乱无章法的表达;
是不是还是杂草丛生一看生厌的潦草表达;
是不是还有所谓人云亦云的"道德文章"而无半点的个人情感。
如果,我们学生的作文就是上面所列举的类型。那么我们教师必须引导他们改变。要彻头彻尾地改变。取而代之的是:
为人生的写作要的是深度和思考;
为生活写作要的是情真意切和娓娓道来;
为人文的写作要的是独特的思维和角度。
这种改变必然是锥心的痛,刮骨的痛,但我们可以告慰的是我们的学生如果冲破自己给自己筑起的壁垒,迎接他们的必将是广阔的原野和快乐的旅行。 作文主要的目的在于考察写作者的自由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人文精神储备情况。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受那些华美语言的影响,而忽略了文章思想的传达!那么,不妨教给我们的学生:
写作的原则:别人无,我独有;别人有,我精细(细节);想别人不敢想;新奇独特见解独到而符合常规。
别人笔下的学生情感琐碎的描述,我不写,我的选择是将视角转到人生、社会,尤其是有价值,有思想的人生,痛苦的人生,挣扎的人生,无助的人生,卑微而伟大的人生,独一无二的人生,诗意的人生;社会:我们可以去抒发真善美,
那些阳光奋进的东西,但是下面的东西,你也不能不关注这些,还是那句鲁迅的老话:中国不需要温文尔雅的士大夫,我们需要的是披枪的斗士;也许你关注的东西,理解的有些肤浅或者有些不理智,说那是以后的事情,那是大人的事情。但是,也许到了那时你有了想法,也会有了顾虑,等一等再说的念头,事不关己的想法,会限制了你的思想和手脚。青春的年纪要的是挥斥方酋、书生意气,要的是敢打敢拼。那么就拿起你的笔吧,为你的青春留下一段思考的清泉,沉思的文字,一段值得骄傲的思想足迹。
那么师生一起来关注下面的世界吧:
我们看起来风平浪静,幸福无比的家庭,其实,在生活的里层还有眼泪,巨大的痛苦和悲伤,双亲的冷战和隔代的障碍,毕竟张爱玲说过:"人生,是一披爬满虱子的华丽长袍"。
我们看到的美丽世界;高楼、霓虹灯、别墅、华灯初上、歌舞升平,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但是,世界的构成是多角度的,下面的世界你接触了没有:患病无钱医治的母亲在家无望的等待;某河流域两岸的农民罹患癌症的人数盘升;失学儿童那双无助期待的双哞;城市街头身穿破衣烂衫的乞讨者;下岗的姐妹兄弟在小摊面前陪着笑脸待客——————这一切是真实的,是理所当然关注的人生和社会。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惧欢颜",同样是我们的期待。我们快乐成长的同时,围绕着我们的不仅是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精神生活的围绕。毕竟,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人生旅途的长短在于我们思想以及精神的含量和储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仅是父母的叮咛和教师教诲,还有那些故去先人的炳照千秋的精神和价值,还有新时代榜样支持他们的`心灵世界,我们应该感知到屈原、李白、杜甫、孔子、老舍、等等在某一个角落注视着我们,让我们感到自己并不孤单。是啊,也许还太早,也许看起来过于深沉,但是我们毕竟被鲁迅的:"完美的苍蝇永远是苍蝇,满是伤口的战士永远是战士。"的话语滋养过。我们在摒弃了父母"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古训"后,积极地伸开双手拥抱这个世界的同时,不要忘了人心的险恶,多一双明辩的双眸,走稳脚下的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谁不能陪谁一辈子,当你现在所要依靠的所有,一一在你的世界里消失的时候,也希望你能够坚定地在这个世界走下去。
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我把它作为了上面文字的题目,目的在于:让我们语文教师明白,一种语言就是一种生活的折射。
"小学"只有与"大学"相统一,语文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大学"只有以"小学"为基础,语文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在"小学"与"大学"的统一和融合之得到发展的。
"小学"与"大学"的圆融
崔老师把语文教学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种形式,我是赞同的。从90年代的过分强调工具性而讳言人文性到突出人文熏陶忽略工具性,语文教育终于再回归到落实人文熏陶与语言训练的统一的大道上。何为"小学",何为"大学",崔老师的定义也是基本全面的:"通过感悟,亲近作者思想,体味作者情感,提高思想水平和审美能力,这是‘大学’。识记字词,掌握语法,熟悉文章的写作规律,这是‘小学’。"我想结合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崔老师所讲的有所补充。
"小学"不可丢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包括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我们在为一些年轻教师在考试的压力之下所作出的要扎扎实实地夯实语言文字基础而担忧的同时,必须明确:语文,就是要乘着语言文字飞翔!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但是,丢掉了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语文素养便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我们的很多语文教师都不敢在语文课堂上讲基础知识,阅读教学时都不敢归纳中心、分段。其实,阅读教学只有以本为本,才是根本。因此,我们在语文课上不能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不能忽视对文本语言的的理解。当然,我们要让学生在品位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智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只需要读懂文章内容,明白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什么景、什么人,表达了什么思想,再进一步有所感有所悟就可以了。而课堂阅读教学,不但如此,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听话、说话、读书、习作,以及做这些的方法与习惯。课文是编者为学生精心挑选的"范文",它承载着这么多任务,因此,阅读课不能只停留在理解文章内容上,它真正的功能在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祖国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头)的能力。课文是源头,让学生在清澈的源头中打下扎实的基础,是语文老师的职责。在语文学习的天地里,我们所给予孩子的,就是帮他们发现语言这件表达世界外衣的美丽,喜欢它,并让它逐渐成为手中日趋熟练的理解和表达工具。
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因此,"小学"还有它母语的特点:一是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二是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生活处处时时都可以学习母语;三是应该以语文实践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大学"不可少
语文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但长期以来,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准,造成了人文价值的失落,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爱学习语文、语文教学低效多耗等问题。
"根据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理解,以及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经过综合、梳理,总目标归纳为十条,这十条并不是随意排列的,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大致而言,前五条目标从语文素养的宏观方面着眼,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上有所侧重。""后五条从具体的语文能力培养方面着眼,侧重在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这样,在课程目标中准确而恰当地落实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课程性质的定位,也保证了语文课程思想性的地位。
语文课程中的人文性包括三层意义: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第三是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长期以来,学生常常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处于被动的状态。即使在很多优秀的课例当中,在热热闹闹的课堂气氛下,是教师对学习主体的漠视,是教师自我风采的展示!课堂气氛较以往变得喧嚣热闹了,以为这就是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以为这就是新课程、新理念所带来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程的挖掘,而这种抛开语言文字本体,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恰恰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是虚化语言文字学习的表现。所谓"小学"与"大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了"小学"又哪来"大学"?语文是融合了"小学"与"大学"的学科。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不可丢掉"小学",亦不可舍去"大学"。 "小学"与"大学"的圆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也就是,在"小学"与"大学"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从
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小学"只有与"大学"相统一,语文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大学"只有以"小学"为基础,语文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在"小学"与"大学"的统一和融合之得到发展的。
课程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小学",后一个维度体现"大学"。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小学"与"大学"统一的体现。因此,我们不可以将"小学"与"大学"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学形式,即使同一堂课,"小学"与"大学"也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共生共存的。
具体到操作层面上来讲: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小学"与"大学"相融合,何谓两者圆融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对待"小学"与"大学",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的独特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这些问题都应当成为教师思考的关键。
给语文老师的建议精选范文2初踏讲台,恐怕没有一个人不想成为一个好老师,但事实是,在经历了最初七年左右的调整磨合和适应发展期后,教师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高原发展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小部分人通过再学习、再创造,教学水平得到升华,教学效果出现第二个上升期,逐步成为所谓"学者型"教师,这个比例不高,大约15%;而大部分人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先后开始下降,虽然下降的速度与幅度不同,但一直是平平的"教书匠",比例在85%左右。于是,天天进课堂,却难以对教学做出深刻的理解与独创性的探索;天天面对学生,却难以走进学生心灵,成为他们人生的导师;天天面对教材,却难以进行富有创意的设计;天天面对困惑,却习以为常,难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很好地解决,这成了大多数教师的真实写照。看到过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踌躇满志地要在三尺讲台挥洒青春实现教育理想的时候,被开学仅两个月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一棒打闷,于是,痛定思痛,立志要狠抓双基,扎扎实实地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我担心年轻的你即将走上的是一条自认为不是弯路的弯路。担心年轻的你仅仅是一个专注于应试的好老师,仅仅是学校考核意义上的好老师。
为什么有些老师沉溺于在"自我陶醉"似的讲课无法自拔;为什么,为什么有些老师热衷于课上天花乱坠的旁征博引难道回归语文,就仅仅是语言文字?难道做一个好老师,就一定奔着考试的常胜冠军努力奋斗?
诚然,在这个教育被异化了的时代,教育,被赋予了太多与之并无多大干系的社会的烙印,涂抹了太多功利的色彩。但是,如果你还心存那份对理想教育的向往,对教师职业的许多期待,对语文的些许眷恋,对学生深切的期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个不平庸的语文教师,一个语文教育的专家。
也不要忘记了,在张扬你的个性同时,一定要遵循教育的共性。换言之,在你无拘无束地邀领你的学生一起在语文的天地遨游的同时,你还必须有一双坚实的翅膀。这翅膀,就是语言文字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倡的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飞扬。
打造精品课堂,夯实语文双基,注重能力培养,彰显学生个性语文老师,你要做的还很多。语文老师,你很累,做个好的语文老师,其实很难。
我衷心地希望,在教学之路起始的时候,不要迷失了,不要盲从了。
第五篇:给老师的建议
这样下去,怎会不产生学困生呢?这也难怪有时教师不停地抱怨,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孙秀英 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
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就说第一节吧,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做了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大多时间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即使做错题后订正的方式也几乎是一样的。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