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老师建议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一单元,读后感触很深。下面就第七条“教师的时间和个教学阶段的相互依存性”,和第八条“让学生记住基本知识”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到了中学仍然有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脚步,将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教师也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去为学生学生进行辅导,最后效果也不一定会好。这里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小学阶段,教师“没有教会儿童学习”,何为教会儿童学习?也就是说没有交给儿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即虽然给了学生“鱼”,却没有教会学生“渔”。
这种能力主要是指哪方面呢?文章中提出了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即教会儿童很好地读和写,也就是说学生没有掌握读和写的能力,或者说表面上能读会写,但还没有掌握其本质,所以会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其不足的毛病。何谓会读?文中提出: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会理解的读,有思考的读,才能真正称得上“会读书”。看看我们的教学,“读”的形式千变万化,“读””的内容也是包罗万象。每天早上到校,走过各班窗前,总会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平时我们老师和家长也特别要求学生要多读书,但我们是否去认真地想过,学生真正是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书吗?是在追求一种故事情节,是在想获取别人的表扬,抑或是在完成布置的“要读几遍”的任务,如果在读的过程中没有自己的思考,那么读书又有什么用呢?那可真正称得上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这种阅读,除了徒增时间的耗费外,最大的益处恐怕是我们所说的“他把这篇文章读熟”了。
再说写,怎样才能叫“会写”?在这里也提出了要求,就是:使学生在书写的同时进行思考,使字母、章节、词的写法不要占据他的注意的中心。我想,这里面的写更多地还是指“写作”的写,就是要在写作的过程中顺畅地表达,任自己思维的溪流在笔端流淌,要有自己的思想。而不要去过多地顾及遣词造句,不要因表达的技巧而影响了自己思想的舒展。
“许多四至十年级的语文教师和数学教师,处于一种境地:他们在建造房子,而地基却在瓦解”。文中提出了一个我们小学教师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帮助学生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问题,这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识的地基包括哪些方面,无外乎基本的听说读写和运算能力。在这条建议里,文中有具体的例子使我们看到了如何利用教材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去掌握这些知识,他提出了一个很符合现在新课改精神的方法,那就是如何发挥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并巩固所学的知识。他用“使用记忆的技术”帮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小学所应掌握的词汇量,他用给“童画”题词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六百个“童话用的”词。这些方法读后都会给我们很好的启发。
现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已不多见,特别是在低年级,很多教师利用新课改的理念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教学中利用创设情景、直观演示等多种手段来使学生获取知识,这样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在教学中多想办法,你的创意和灵感会给孩子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第二篇:给老师的建议
这样下去,怎会不产生学困生呢?这也难怪有时教师不停地抱怨,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孙秀英 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俗话说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
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即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
我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多,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思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就说第一节吧,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仅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做了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大多时间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即使做错题后订正的方式也几乎是一样的。试想,
第三篇:给老师100个建议
《给老师100个建议》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学校推荐我们教师阅读《给老师的100条建议》、《做最好的老师》、《细节决定成败》、《做有魅力的老师》……许多本好书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一读来,从中收获的是书中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和人生哲理。作者的闪光的思想,精辟的理论分析,让人受益匪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100条建议》,可以体会到: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书中提到: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每一节课。每天我们都要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不断塑造自我。在教学中,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给教师的建议》的第76条给了我很好的启迪。大师告诉我:“我们要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自尊感,特别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体会到认知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我们应当给予学习困难的儿童以特别的关心和耐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多一份理解,多了一份耐心,多了一份信心,多了一份亲切。这样的教育思想启迪着我,感染着我,影响着我,使我工作中能不断综合、更新。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小事做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关注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贴近学生,教育塑造学生,使学生得到良好的个性发展;……与书为伴,广泛涉猎;捧读经典,潜心钻研。
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不管是自己想读的,还是学校推荐的,通过读书,自身的素质不断得到提升,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受益非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品尝到了运用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在实际中操作中带来的成功
第四篇:《给老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2015年秋季学期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龙潭小学 张光友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独到的理论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专著。
我阅读此书后,如鱼得水,感触良多,受益匪浅,可以说他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不断借鉴和思考。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较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就说第一节吧,苏氏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也比比皆是。原因很简单,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氏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一语中的,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2015年秋季学期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例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付出辛勤的劳动,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大多时间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即使做错题后订正的方式也几乎是一样的。试想,这样下去,怎会不产生学困生呢?这也难怪有时教师不停地抱怨,心浮气躁、精疲力尽了。
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惧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 2015年秋季学期
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 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打好基础。俗话讲得好,“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给我的一条最好建议。
第五篇: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怎样教育学习最差的孩子 作为老师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惑着我,那就是怎么样去教班里那些学习最差的孩子。众所周知,高新区的学校每年转入的孩子应该是比较多的。这部分孩子当中的大多数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需要老师相对关注。但是因为学生的个别性和差异性,老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时候又会面临着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不会是幸福的体验。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的时候我重点阅读了这部分内容,发现这位前辈的的确确给我们阐释过他的研究心得,也给了我们许多中肯的建议。
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在他的《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里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在分析学生的时候我们也要去分析学习困难学生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外来务工子女。当然,这当中不乏优秀的同学,但是我想说因为各个方面的差别,外来务工子女在转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比较难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成长的经历和接受教育的环境与城市里的孩子所经历的完全不同,因此他们之间肯定会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比如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言语交流、外表打扮等等。城市里的孩子会用略显“高傲”的眼光去看待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从一开始他们就很难真正融入到一起。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的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工作也很艰辛,他们或许只会顾及到孩子的吃穿用,而无心去顾及孩子的学习问题,当然也就不会主动了解孩子的内心真正的想法。我想这种忽视并不全是父母的责任,毕竟他们受到了诸多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文化水平低、生活压力大、收入水平低、住房条件差等等。而学校这方面,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这些孩子在学校内接受教育的效果一般,不能确切地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我们班在三年级的时候转过来一个东北的孩子,因为姐姐在潍坊学院读书,妈妈就过来山东打工,孩子也跟过来就读小学,但是爸爸还在老家。根据我的了解,这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管教上姐姐都是在扮演主要较色,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比较放松。这位同学在我们学校就读了一年半了,学习情况是每次考试都垫底,雷打不动的三十多分,上学期有了进步考了60多,但也是班里的最后一名。平常很调皮,上课听讲不能专注,每次写作业本都是最后一个写完的,且错误不断。
对老师也不想其他同学那样有敬畏心。据他姐姐讲,在老家上小学的时候校长室亲戚,所以不怕老师。拿到我们学校来讲,有的时候这个孩子的言行可以说是对老师没有礼貌。对于这样的孩子,他的学习怎么来应对呢?首先,我们不能像要求当地已经在学校就读了三年半的同学一样去要求他。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用教所有的孩子那样的办法来教这些孩子,那么他们不可避免的会学得很差成为可怜而不幸的人”。“我们尽一切努力发展能力差的儿童的认识可能性,增强他的记忆,同时我们始终不让他想到:对他的成绩是根据他记忆住了多少功课来评定的。他回答对了问题,只有在他取得了进步的时候,才给他打分数。”具体到我平时的做法就是,如果大部分孩子我要求他记忆某部分知识,那么在学习最末尾的同学只要他读熟我就认为很好了。默写10个单词,哪怕他写对一个我都去肯定他,哪怕他写对的是汉语意思。写课堂作业,哪怕他是最后一个写完的,我就算会抱怨,也会去表扬他字写得好。我经常对孩子说,你不可能每一个方面都面面俱到,但是你总要有一个地方要让我能表扬你。接四年级这一届第二年下学期了,于美旺的字写得越来越好了,张子豪和杨宇航就算一个单词也记不住但是每次都会把孩子排序号写在默写本上,上学期结束的时候张钟鹤终于考了60分以上,还有几位同学在我不分场次的表扬下课本永远背的比我上得快。尽管我总是抱怨我们的孩子多么多么淘,多么多么让我上火,但是我还是要说,孩子们不光是长个子的,长进的地方也是许多许多。
再一个我要提的,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辈也在书中着重指出了,“家庭智力生活的局限性和惊人的贫乏性,是儿童落后的原因之一。”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调查过几个不幸的儿童,他们的母亲跟孩子的交往中,所使用的语言总共只有200、300个词汇。我很痛心地发现,这些儿童对于人们平常从童话、歌谣里引用的那些词的情感色彩竟茫然无知”“有一些5、6岁的儿童,从来没有对任何事物表现过惊奇、赞叹和欢乐。他们也没有幽默感,不理解喜剧性的场面和情境,很少放声地欢笑,而对别人开的玩笑则报以病态的反应”。在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我想到了一年级的一个孩子,我喜欢叫他小蔡,因为他姓蔡。我在接班伊始就对小蔡有了比较深的印象。第一个他坐不住,回头,歪着身子,正确的上课姿势维持不了几分钟。第二个,这个孩子没有表情,眼睛里没有一年级孩子该有的色彩。我从教以来基本上每年都有一学期或者半学期会带一年级的孩子,我喜欢刚入校门没有被学习生活禁锢还满怀童真的小同学。但是在小菜的身上,我得不到惯常的反应。他拒绝我的示好,甚至对我的话没有反应。我喜欢揉小孩子的脸蛋,逗他们玩,有时候抱抱也是有的。但是小蔡拒绝我。他回避我。我在跟班主任老师交流的时候特意说了他的事情,班主任老师告诉我,小蔡的妈妈精神上有问题,经常住院,爸爸要工作还要照顾妈妈。当然了,孩子肯定相对的就会忽略了。后来一年级合班,学校安排家长会的时候我见过小蔡的爸爸。一位圆润的男士,长得一看就是亲父子。看着多动的孩子(他坐不住,爸爸来之前是我坐在他旁边的,第一排,小腿晃得椅字噔噔地响),看着连飞信都不会加的胖爸爸安抚着儿子,我突然觉得我应该多骚扰一下小蔡。以后凡是我去一年级上课都会逗他,抓住了聊天,提问问题的时候挑他能回答的叫他,同学合作的时候先去他们小组问问小蔡会读单词了吗,能不能给老师展示一下。班主任老师也把孩子安排在前排坐,挨老师近一些。这样半学期下来,小蔡同学相对刚入学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虽然上课还是会玩,小组合作的时候经常默默的发呆,但是回答问题有了明显地进步,小手时常会举起来,甚至经常“不能自控”地抢答,下课了也能在楼道里疯跑了„„ 这时候我觉得我不应该过多的去在乎他的成绩。年后开学,我的办公室在二班隔壁。站队上操的时候,看着小蔡又漠视了眼神,我说磊磊你是不是应该问我老师过年好,小蔡同志波澜不惊的和我擦身而过,留下身后其他孩子热情的“英语老师好”“ 王老师过年好”。我想,这个孩子缺失的是我作为老师无法弥补的了。
我在立题的时候说怎样教育学习最差的孩子,但是文章到了末尾,还是抒发性的东西多一些。因为我觉得,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同学负面的东西多一些,而我认为,在情感上去感化,去肯定,去鼓励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教育不单单是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