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析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
简析高校体育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体育自
我锻炼意识
[论文摘要]加强体育锻炼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练就健康的体魄,是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但高校存在不重视体育课程、学生体育意识薄弱等问题,因此需要改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优化课程内容、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等,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意识的养成。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育 大学生 体育自我锻炼意识
最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在选编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时,“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适应教学对象,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为学生所用”。做到为学生所用,首先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现今高校体育教育通过多年的不断变革和改善,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逐渐完善,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热情仅维持在课堂中。所以,高校体育教育应以《纲要》为指导,合理规划高校体育课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健身运动,在保证课业内容有序完成的同时,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在校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
一、高校体育教育课程培养大学生锻炼意识的必要性
加强体育锻炼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练就健康的体魄,是当代大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现今的高校体育课堂大多要求学生良好掌握课内知识,同时在课前要求学生进行跑步热身的练习,但是学生以一种懒散的方式进行。随着社会对现今高校学生专业性的要求逐渐加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将学好专业课作为上学的第一要务,而其他课程,尤其是体育课程往往成为最容易被忽略的课程,甚至有的学校为了保证专业课的有效进行而压缩体育课时,学生从思想本身就难以将体育课加以重视,即便是有时间,也更愿意将其贡献给专业课程,很少有人愿意主动锻炼。可见高校体育课程有效进行课程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校体育课程如何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展体育事业一贯坚持的基本准则,这一基本准则体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本应该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理解体育锻炼的内在本质,从而热爱体育运动。同时,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高校学生的体育爱好及参与态度对他们未来进入社会参与体育活动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深入探究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路径及其影响因素,必将对未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提升学校体育的效率,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活跃学校体育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所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我国现今大学生难以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
(一)改变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
造成大学生被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对于体育课程本身很难得以重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从学生自身做起。通过体育课程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良好的体育锻炼不只是强身健体,也为今后走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下的体育活动也能有效地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成为融洽人际关系的桥梁。同时,在校期间大学生虽然意识到体育在健身、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没
有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如何在有限的课内时间中传授学生体育学习内容,让不同条件的学生学会不同的体育项目,养成科学的锻炼方式,最终引导学生有效地安排课余时间合理规划作息参与体育运动,从而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更加愿意参与到自觉体育锻炼中才是长久之选。
(二)多角度多方面构思课程内容
目前,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已在大学生当中深入人心,但是大学生自觉、持久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却不多,这说明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实践脱节。调查发现,体育项目是否吸引人是影响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应进一步深化改革,通过改革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增添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进而养成终身锻炼行为。在校大学生处于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年龄,对于那些有意义的活动通常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针对这一特征,高校体育教学要改变多年来一成不变、缺少活力的课程,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创建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体育理论知识及体育文化修养的灌输,将终身体育思想融入体育教学的始终。在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时应注重实用性,对于体育锻炼方式和方法、体育保健知识应有所侧重。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将一些健身性强、技术难度不大、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其中。
(三)优化体育教育,强调学生的参与性
高校体育教学应强调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终身化。如果仅仅只将体育锻炼停留在课堂之上,没有将体育锻炼本身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当中,仍旧没有改善学生自主锻炼意识薄弱的情况,只有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才是改善学生自主锻炼的良好手段。在课堂当中,高校体育教育也可以加入课外体育选修内容,可开办各种内容丰富的社团组织,积极开展课外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努力营造人人重视体育、人人积极投身锻炼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从而达到强健身体、增进相互联系、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四)强调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大多来自于教师,所以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不仅应切实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情,也应发挥教师作为讲授者的重要引导作用,试想每一位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充满热情,将体育锻炼的积极向上一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从日常讲授中将感情传染给每一位学生,将无形中感染每一个人对待体育的态度和热情。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讲课艺术、传授知识的准备性和深度也决定了学生接受信息的范围和层次性。体育课时与活动增加、体育教学质量亟须提升的现状,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五)有效维护校园体育器械和场馆
随着现今高校体育设施和场馆的不断完善和建造,许多校园内的体育场馆均达到一定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当中应充分利用校园现有的资源,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和学习校园内现有的器械和设施的运动方式和方法,将多种体育运动的方法规则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展现,有效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该项体育运动。所以,高校体育教育针对学生培养自主锻炼意识,开发其体育运动潜能、改革教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深远影响。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重要性,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校体育教育应该倡导健康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中陶冶情操,尽情体会体育运动的魅力。调节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锻炼意识,有效地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运动当中,享受运动的乐趣,为其今后融入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篇: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
大学生锻炼行为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
[摘 要]大学阶段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也是健身意识形成、健身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学校体育教育应转变长期以来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健身运动兴趣的培养,提高健身意识,以支配健身行为的产生,培养健身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本文根据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分析,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教学 体育行为 教学改革
1、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锻炼的因素有:学习忙,无时间,无锻炼场地,体育兴趣不浓,不知如何锻炼,经济问题,宣传组织不力,锻炼对健康的作用不大。现在各所学校,上至领导下到学生,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等级考试,四六级英语通过率等方面,轻视健康体魄的重要性;为适应社会需要,许多学生兼学第二专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为考研做准备;这些因素使学生很难有真正空余时间来锻炼。学习忙是制约学生不锻炼或不能经常锻炼的首要因素,现在我们都在呼吁中小学生要减负,但有谁为大学生减负而呐喊。近两年随着各高校大扩招,教学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学生增长的需要。课外活动应是学生锻炼的主要时段,但为了保证正常教学的需要,现在的课外活动已被课堂教学所代替,就是达标也要安排在双休日进行。再加之学生锻炼的项目比较集中和体育场地的不足,很多学生采用晚间锻炼就是这一实情的见证。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设想
2.1重塑高校体育教育新理念
大学的牌子、中学的形式、小学的内容,一直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突破的问题,高校没有形成符合自身规律和特色的理论和体系。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将体育课作为必修课程,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评优、毕业等,其教学就是围绕达标、考试而进行。体育课是按“大纲”、“计划”授课的,因而具有严格的计划性和约束性,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目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大众教育”和“终身教育”思想应运而生,这同时也是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在这一教育思想指导下,必然带来高校体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2.2 树立健身育人教育思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过去由于深受竞技体育的影响,大学体育教学只重视教授学生运动技术而忽略向他们传授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和方法,并对运动技
术的要求过于“规范”,有些内容的安排和手段的采用非但不能增进学生的健康甚至相反。因此,要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必须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明确高校体育是为了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具备锻炼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了解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从而使以技术教学为主线的运动教育向完善人的身心为目标的健身育人教育转变。
2.3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高校教育目标总是和时代、社会的需求相适应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知识爆炸时代的到来,促使现代人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较好地适应工作的不断革新。“终身教育”已成为社会对现代人的新要求,而终身教育是以强健的体魄为基础的,因而,“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得以建立并巩固。过去,学校体育片面地将体育教育目标集中于在校期间的学生体质上,忽视了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锻炼能力的培养。而“终身体育”则是用现代教育思想促进高校体育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使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以使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强化学生体育素养和体育观念的养成。
2.4树立主体性教育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体育比较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随着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学校体育教育也必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重视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促进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自觉锻炼的习惯。由此可见,主体性教育思想是时代精神的呼唤。
2.5树立个性教育思想
过去,我国学校体育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把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人为地对立起来,过分重视社会价值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不同个体的人采用同一模式,传授同样的竞技运动技术,以期达到同样的标准。而个体性教育思想主要是指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更加趋向于个别适应,因材施教,更加注意增加个体学习的参与度,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潜能。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在健康、体质、情绪、经验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更新体育教育理念,必须树立主体性教育思想。
3、贯彻体育教育新理念,改革体育课程教学的实践
3.1教材体系和内容的改革
体育理论教材既要考虑近期效益,又要着眼于未来,预见终身。理论教学内容要把终身体育思想贯穿其中,注重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修养的培养,注重体育知识的实用性。既有体育政策法规知识,又有锻炼原理与方法、体育卫生保健、身体机能评价、传统养生理
论等知识,以构建新的理论教材体系。体育实践的教学中,应保留一些文化含量大、技术难易适中、娱乐性强、健身效果好的竞技项目;并根据地域性和学校场地、师资队伍特点,适当安排一些祖国传统健身项目和民间娱乐健身内容,在广泛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一、二项能终身从事锻炼的项目及其方法。从而保证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
3.2体育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和改革
施行学生自愿选择体育项目的教学组织方式。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在每学期体育课表的时间内,跳出原有自然班级,不受性别限制,自愿选择体育项目(根据学院现有的条件和设施,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田径、散打、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保健等11门体育项目供学生选择),然后重新编班进行教学,由过去教师的“灌压式”向现在学生自觉主动求学转变。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的发展,逐步解决目前学生体育能力、学习认识、锻炼习惯、健康状况差等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获得终身锻炼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从而保证了今后投身社会实践所需的健全体魄。
3.3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应按照体育手段与方法课程体系的要求,把有关体育手段与方法知识和技能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把一些从运动项目中引伸出来的锻炼身体的手段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内容得到不断的充实和更新。按照“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3.4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应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倡导多向激励式教学,实行“启发式”教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讲授、设疑、讨论、操作,角色互换等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探索与创新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注重教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学习掌握,不担要会做,而且还要会教。要把现代化手段引入教学,要采用专题讲座,布置课外作业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5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互学互练能力、示范与讲解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能力,并积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4、体育课程考试的改革
成绩考评不仅要对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运动技能进行考核,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考核和检查。因此,我们应改变长期以来以技术达标为主的考核方
法,要降低达标考试难度和权重系数,提高技术评定、基础知识、教法指导等方面考试的权重系数;在技术评定中还应改变过去单纯评定完整技术的做法;要将运动项目的主要教学手段和从运动项目中引伸出来的锻炼身体的手段纳入技术评定的范围,考试形式应灵活多样,以口试、笔试、教学实习与课外作业,现场操作以及技评达标等方式进行。通过考核内容方法的调整来提高考核评价效果。同时,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健身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终身锻炼真正起到指导作用,要求学生体育课程总成绩及格的必要条件是体育理论考核必须及格,否则,体育课程总成绩为不合格。
[参考文献]
[1]寇建民.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的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002(3)[2]杨安花.陈月亮.从全民健身谈高校体育课程建设[J].泰安师专学报,2001(3)[3]荆光辉等.湖南省大学生体育健身、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2001(3)[4]王恩斌.论健身路径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2)[5]王清生.吴冰.试述大学生终身健身意识能力的培养[J].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6]《全国群体论文汇编》湖南师范大学 孙洪
[7]G811.5发掘高等体育教育功能 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宗华敬/陆宗芳,宗华敬//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17)
University students temper the imaginations of the behavior and reform in education of university's sports
Fan Feng
[Abstract] University stages whether student accepts last stage that sports educate, build up body consciousness form, build up body key stage that ability trains too.Sports of the school should change the teaching mode of serious technology, light theory for a long time to educate,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 cultivation, body building of interest, improve consciousness of building up body, in order to is it build up body production of behavior to control, train the ability of building up body, establish the lifetime sports thought.The analysis on university student's physical training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foundation of this text, propose the imagination of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of university's sports.[Key Words] University's sports Sports teaching Sports behavior Reform in education
第三篇:大学生体育意识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生作为我国的第一生产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有责任拥有强健的体魄。根据2000年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我国大学生的速度、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均有所下降。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需形成正确的体育行为,才能具备强健的体魄来迎接社会的挑战。
一、体育意识的基本理论关于体育意识的界定
《体育科学词典》中把体育意识解释为体育运动的现象、本质和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关于体育运动的认知、情感、意志、价值观念和理想等统一的心理活动和认识系统。《对培养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几点建议》中认为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总和,它的强弱直接影响个体的体育行为。《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中认为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价值观念及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思维活动等思想观念体系。体育意识的认识有一个共同点,说明了体育意识是人脑对体育现象的客观反映,是对体育和体育活动总的认识和看法。
大学生体育意识是指在高等学校的限定的体育教育条件下,大学生对体育及其内涵的认识、理解,能够自觉地运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去参与体育锻炼,在锻炼中产生积极正确的情感体验,并使其延续终身。
二、大学生体育意识的研究现状
(一)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还需要提高
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体育基本概念认识基本正确的占89%,不正确的占11%。高级的学生对体育基本概念认识并无显著性差异,高年级的学生与一年级的学生对体育概念认识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体育技能规范性的掌握程度上二者还很不够。《从新时期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特点看高师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显示对体育的竞赛规则和动作规范掌握全面的占5.8%,一般掌握的占20.3%,掌握量很少的占73.9%,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女生普遍优于男生。
(二)大学生认识体育的作用有了明显提高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了显著认识。《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现状的调查分析》调查显示,体育锻炼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男、女大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89.88% :大学生有较高的体育意识。近几年新闻媒体对体育重要性的大力宣传、社会用人制度的改进知识、能力、健康并重和高校实行体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相当明显的效果。《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研究》显示,73% 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每天必须的一项运动,仅有9% 的人认为不需要。
(三)大学生对体育情感体验有了充分认识
《广东省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为了健身的占45.4%,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占22.3%,丰富业余生活的占16.2%,为了调节紧张学习的占11.9%,其他目的的占4.1%,男生锻炼的目的比女生更为明确。
(四)大学生的体育需要和行为倾向有明显改善
《从新时期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特点看高师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显示,体育锻炼的学生有49.6%受同学朋友的影响,15.6%受社会影响,13.8%受老师影响,5.6%受家庭影响,其他因素影响占3.8%。从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来看,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44.1%,偶尔参加锻炼的占52.5%,不锻炼的占3.4%,性别检验的结果,男生普遍优于女生。表明大学生在对体育锻炼的行为倾向方面还很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大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程度偏低
由于意识是人们在某一特定事物的深刻影响过程中,经过长期、反复的观察、认识、判断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和思想观念,并支配其行动。因此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他们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从目前高校学生来看,他们在多年的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明显只是为了考试中的体育加试,而被动地接受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运动项目,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没有形成应有的体育意识。
(二)教学内容项目过多
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的竞技化使学生难堪重负,多数学生的印象就是跑步、打球。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能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但决非是内容越多越好。体育运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易使学生熟练掌握多门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和锻炼技巧,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体育课的感受,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三)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校园体育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经济基础决定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学生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与教育、社会对高校体育的资金投入和体育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矛盾,是制约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和提高的主要矛盾。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四、大学生体育意识对策的探讨
(一)加强学生对体育实践的认识
学校体育作为终身体育关键的一环,要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动的实践,提高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体育意识和健身能力,为学生的体育兴趣的迁移提供可能和依据。为适应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应(下转第32页)(上接第26页)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以及形式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锻炼做准备,赋予学生终身体育所必须的兴趣、动机、知识和能力。
(二)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
学校应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根据学生的自身的条件,开设多种教学内容供学生选择。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兴趣和习惯和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应从完善制度措施入手。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尊师重教,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必须有一系列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教师要不断学习、吸收各种知识加强对专业有关的学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活跃学术交流,将新学科知识融入专业知识中。
(四)营造校园文化,改善体育设施
高等学校应该着力建设具有传递、感染、渗透学生的校园体育环境。
五、结语
有关部门以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体育意识,从各方面引导大学生的体育行为,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王革.广东省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及行为的调查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2).
[2]王晓松.从新时期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特点看高师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J].
第四篇:体育消费意识
高校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现状
1.1体育消费的意识
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概念 应该包括消费数量和消费质量,数量反映消费量,质量反映满意程度。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体育活动中体育参与者在体育实物和服务需求方面的满足程度 它从质量上反映了体育产品满足体育消费的程度。一般按人口平均的体育实物消费资料和体育劳务或服务消费资料的数量,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体育消费金额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反映体育消费水平。
1.2 体育消费的内容
体育方面的消费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有代表的两种是体育实物型消费和体育劳务型。所谓实物型体育消费是指学生用于购买体育服装鞋帽,以及运动器材等体育物品的消费支出。他们追逐时尚,紧随流行,并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他们或为了显示青春朝气;或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同学之间相互攀比,用“名牌”武装自己而不惜重金,可以肯定,此类消费生产的潜力巨大。特别表现为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协会、各种大学生俱乐部体育俱乐部、以及体育培训班等,还表现为体育实践活动比如定向运动或为了观看、欣赏体育比赛、体育表演等而在生活中所要支出的费用。现阶段的高校大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是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因此劳务型体育消费在整个体育消费中只占了相对较小的比重。
1.3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为了满足自己在生活需要方面的需求,而进行的在体育相关方面的各种消费,主要表现为体育物质产品的消费和劳务的数量(如购买会员、体育服装及各种体育竞赛的门票等)消费。他们在购买各种体育用品时,首先比较看重商的是商品是否物美价廉,其次才会注重商品的实用性。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主要是集中于生活中的一些必备品,例如运动服装、鞋帽、体育锻炼的器材、体育培训的费用、以及体育比赛的各种门票等。综合而言,高校大学生的年平均体育消费在1000元以下。
第五篇:高校体育心得
大学体育课心得
大学的体育课已经上了近一年了,从高中到大学,不仅生活
环境发生了改变,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体育
系等素质课多方位的向我们展开,由其对体育课更是深有体会。
上中学时,广播体操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体育课的内容
也多是为完成达标而做的一些被动活动,单一无聊,加上中
学阶段学生有很大的文化课压力,所以对体育课只是应付而已;
上到大学,唯一定量的运动就是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在缺乏
运动学习的生活中,体育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调节身心的机
会,发现了中学体育与大学体育的天壤之别,大学体育课除了由
老师指定的任务外,还有了自己多样性的选择余地,国为没有了
升学的压力,所以体育课的学习变得实在,轻松,而且体育课的
学习还占了一定的学分,让我们更加重视,几乎所有的人都抓住
了这个机会,并且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学会了很多专项体育的知
识,真正懂得了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
在第一学期的太极拳学习中,我系统学习了二十四式太极
拳,收获颇大,对太极拳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我心中,太极拳不仅仅是一门体育课程,也同样是一份每个中
国人必须接受的文化教育。这学期,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太极拳是一
门儒释道三家交融的文化产物,既有着老庄的逍遥无为,又有着孔孟 的仁义思想,还有着佛教的“禅”学思维。每一次的练习,我们都是在重新温习一份古老却又青春的文化,重新走进一个经典却又新潮的 世界。
在太极拳里,我们崇尚着柔和,遵循着平缓;我们对自然充满敬
畏,对人生充满愿景。太极拳不是一份简单的拳法或是技术,而是一
份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宝典。可能对于我们这群80后和90后,太极拳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的掉牙的历史了。但是,在这每周一次的体
育课上,我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和研究太极拳,摆脱对旧事
物的厌烦,重新发掘这份潜藏在“太极拳”下的精神文化底蕴,我们
倍感亲切。
在太极拳的学习里,我明白了为人处事,不应该事事着急,要学
会放松内心,用冷静的姿态来解决任何烦恼的问题。太极拳要求人在
锻炼中“心无一物”,就是要放松内心,不去想任何的杂碎琐事。而
在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却很难静下心来,譬如考试,譬如面试。老师
曾经笑言道,你们以后考试前打一遍太极拳,说不定什么公式啊定理
啊都可以记起来的。其实事实也未尝不是这样,越是面对挫折或是麻
烦,紧张和惆怅又能有什么用,这时候应该做的就是放松自我,用冷
静的思考来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或许说,太极拳是一个儒雅的运动,不快不慢,仅仅只是讲究人
体的和谐,讲究因人而异,最后却殊途同归。这就如同生活,生活有
着相应的节奏,顺着节奏走,就可以发现生活的美好,而当你走快或
是走慢一拍的时候,你会发现,生活竟然如此地和自己不相协调。按
照老师的说法,这便是“太极拳”的哲学了。在生活中,我们或许应该“按部就班”的做好每一件事,不留下遗憾,不留下烦恼,只划上
一个完整的句号。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着不同的轨迹,无论如何总是会有这挫折和困
难的。太极拳便是要教会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坦诚直率的
面对生活中的任何烦恼。太极拳讲究调和矛盾,抓住人的身体和性格
上的和谐,从而完成一套完整的拳法。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并不是
公平的,每个人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遭受到一定的失败和挫折,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坦诚和直率地解决和面对他们。太极拳是“人向自
然界”学习的结果,也同样是人“战胜”自然,挑战“自我”的产物。
从这一点来说,练习太极拳,也是一份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我们每天都应该敬仰地感谢自然,感谢前辈古人,感谢这套“寓
及万物”的太极拳。
学习太极拳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收获和犒赏。每周一
次的体育课,在太极拳的学习里,我们重新感受这份古老的文化,这
份民族的瑰宝,这份传承千代万代的历史宝藏。
静心,以修养德性;格物,以明察万籁。
很幸运,在大学的体育课上,能够有这样一份机会接触到这份宝
贵的财富。或许说,在以后,每当我们的学习,生活或是工作遇到了
困难和烦心事,我们可以在“太极拳”里思考,解决这一个个难题。
学习太极拳,是一份精神的蓄养和沉积,用以净化人的心灵。
“模仿、锻炼、感悟、自成一体”这是老师告诉我们,太极拳的
学习境界。也许我们还仅仅只是停留在“模仿”或是“锻炼”之间,但是,只要我们感受到这份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太极”文化时,我们
就可以轻松地感悟到“太极”文化的冰山一角,获得思维的升华。
在这一个学期的太极拳的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收获了许
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