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尝试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尝试
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一直以来都在困扰着广大师生。农村学生由于接触的新鲜事物较少,社交能力低下,阅读量不足,知识面狭窄,提起笔来经常感觉“无米下锅”。同时也缺乏写作动机、技巧与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完成作业和考试,不得不虚构内容,拔高意义,结果写出来的文章空有框架,全无血肉。而部分语文教师也觉得作文教学方法贫乏,收效不佳,因而没有真正重视作文教学,备课粗略,批改不够细致,讲评不到位,作文教学只是流于形式。那么,如何摆脱这种困境,让学生写起文章来“有米可下”,教师教起作文来轻松自如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引入生活作文教学,探究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写作动机生活化
要能写出好文章,就一定要有写作动机。如果没有内心的冲动和写作欲望,被“逼”而写的,文章质量自然不高。福楼拜说过:“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作为教师,除了让学生明确作文训练的目的和意义以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写作是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长久的写作动机,满怀热情地参与写作这一创造性的智能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情境,诱导学生“冲动”起来。如:看到班上几位贫困生刚从学校总务处领回资助金,脸上带着欢喜和些微的严肃,我便抓住了这个自然而来的机会引导他们:领了资助金内心感受如何?开不开心?想不想和资助你们的叔叔阿姨们说些什么呢?那就赶快拿起笔吧,把你此刻想说的话统统写出来!学
生马上文思泉涌,用笔打开了“话匣子”,字字真情,句句实感。此外,教师布置作文也可尽量体现作文的工具性,如开学初让学生写“假期见闻”、“开学的第一天”等;考试结束,要求他们用书信形式向亲人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或是以总结的形式写写学习经验,明确后期目标和途径等。学生置身于这些情境中,切身感受到了写作与自己学习、生活的丝丝缕缕联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写作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会很快被调动起来,真正做到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作文题目生活化
贴近生活的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让学生产生想写的欲望,进而写出真情实感,但这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曾经布置一篇《一件小事》的命题作文,结果绝大部分学生都写了“妈妈叫我去买盐,售货员阿姨多找了一元钱给我,我在路上经过思想斗争,最终把一元钱还给了阿姨“这件事,写得苍白无力,毫无真实可言。要避免这种千篇一律的情况,教师就要多给一些开放性或是有针对性的话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的心灵,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信息。比如鼓励学生写周记,生活中新奇的新鲜的事,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所感随想,都可以成为周记的内容。因为是在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他们会有深刻的感受,会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真实地表达出来。又如报纸上记载的重大事件:汶川大地震、南方大雪灾等,这些事件在当时全国人民都非常关注。学生们通过电视、网络、报刊也一定看到了大量的画面,了解的大都是感人的事迹,心里都充满着感动。以此为话题,学生会感觉文章在脑海里,在内心里,就能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如此经常练习,久而久之,学生看到作文命题或话题,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自己的相关经历和事件,就会把题目和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写出一篇充实而又真实的文章。
三、作文内容生活化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圈小、视野窄是造成农村学生生活底气不足、作文内容枯竭的重要原因。但细心发现,学生生活还是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些都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都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农村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里,虽说每天都是“三点一线”的生活,但这里有他们读书生活的单纯和快乐,有他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特别的欢喜和忧伤,有他们特定年龄的特别想法。十几年生活家庭里,这里有他们成长的经历,融汇了亲人对他们无限的关怀,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他们不同的思考和想法。农村有炊烟袅袅、落日晚霞、蓝天白云、清山绿水„„他们可以拥抱大自然,享受四季不同的风光,进而发现自然变幻所蕴含的哲理。农村有纯朴的美德,而且民风民俗独特,地方节日丰富,所谓“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而且庆祝的形式也多姿多彩,而他们对这些都是喜闻乐道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在生活中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如果教师
能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在观察事物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学生就能借助文字本能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触流露出来。
四、作文指导生活化
作文生活化,不单单要求学生在生活中选择真实的素材,更应在作文指导上贴近生活,不少教师就在作文指导中缺乏指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老师指导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的热情、题材、灵感甚至文体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在联系实际生活的情况下,完成写作。首先,教师要针对作文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帮助学生挖掘生活素材,寻找写作资料,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激发学生一种强烈的写作热情。“认可赞美和鼓励,能使白痴变天才”,教师要欣赏学生的作文,寻找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适当地帮助、鼓励、表扬,可把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在班上宣读,提出优点,予以表扬;好的作品也可在班内“学习园地”张贴,让其起到榜样的作用。这些做法可以让学生感觉自己在写作方面具有潜力,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激发更大的写作热情。其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写作方法指导,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并将这些材料结合现实生活,转化为自己所需,要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体会生活,更要带着他们一起走进生活,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指导他们学会从生活中挖掘真实的材料。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开拓思路,扩展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思考,最终打开写作思路。
五、作文评改生活化
教师要改革作文评价方式,提倡师生平等对话。首先,教师要明确作文五类评分标准,在每次批改作文时除了评上分数、等级,写好评语外,还要多注重面批面改,多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作文与等级是否相符;相同的等级,为何有分数或多或少的区别,从而弄清自己此次作文的真实情况。其次是开展评定交流会,让学习小组成员面对面,自由充分地开展交流讨论,主动表述自己的观点,从立意、结构、语句等方面对文章进行修改,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最后还要举行集体讲评。讲评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朗读自己修改过的文章或段落,谈谈自己的修改体会,也可以推荐自己读过的佳作或片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评定,对修改过的文章用更正本抄写一遍。这样,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了,阅读面扩展了,写作方法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带动了中下层学生的写作热情,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中,教师要把作文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笔描绘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笔抒发自己的感情,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第二篇:农村美术材料生活化的尝试
农村美术材料生活化的尝试
湖洋中心幼儿园:范梅连
新《纲要》中明确的提出课程的生活化,充分地表明了生活活动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同时《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相关的废旧材料,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常听到我们农村的老师抱怨美术活动时材料缺乏,下面是我在美术活动中材料生活化的一点尝试:
1、善于发现、勤于收集。
我经常根据活动的需要和本地的实际情况鼓励幼儿和家长通过不同途径来收集废旧材料,让孩子成为废旧材料收集的主角。如大班的添画活动,孩子们只在图形、实物上进行添画活动太单调,于是我们就利用农村优势发动家长和我们一起搜集各种树叶开展大班美工活动《美丽树叶》让孩子们用树叶拓印后再进行添画活动,由于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树叶,并且树叶种类繁多,形状各异,所以我们发现幼儿的兴趣更高了。我及时抓住时机,鼓励幼儿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比一比谁收集的多。然后,我们一起来做玩具,孩子们立即忙得不亦乐乎,而每次进园不忘带一两件自以为好玩的东西,美工区一下子变成了“聚宝城”,使我惊叹不已。而每次由孩子们收集来的材料,他们都像宝贝似的,逢人就说这是某某带来的,可以做飞机、机器人;那是某某带来的,可以贴 成花、树,有的边说边动手制作起来。孩子们通过收集材料,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节约的良好习惯,更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农村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稻草,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因此, 孩子认识周围事物大多依靠直接感知,只有让幼儿直接参与收集,才能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
2、善于利用,变废为宝。孩子们对自己收集来的材料会格外珍惜,而且更加乐于探索,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摆弄废旧材料,大胆进行造型或装饰活动,使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如:美术活动《毛线变变变》,孩子们认真地摆弄自己收集来的毛线,摆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变着不同的魔术。有的小朋友摆恐龙、小兔、五角星;有的小朋友粘贴动物、植物的造型;有的用毛线编辫子、花篮、渔网等等。又如在《打扮废旧瓶子》,孩子们在大小不同的塑料瓶子上用各种彩纸、颜料等装饰瓶子,很快的时钟、人物、不同的动物形象造型就出来了,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再如:种子洒在涂有胶水的图案纸上制成熊猫、房子、人物等立体感很强的种子图案;胶卷盒制成猫、兔子等动物,大纸箱制成机器人外壳等等。在幼儿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还注意营造一种轻松且有利于交流的氛围,鼓励幼儿的创造性,用“你为什么这样做?”“你又发现了什么?”“你再想想还能做什么?”等来替代“你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幼儿所需要的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内容和轻松的活动形式,而我们的“美术活动材料的生活化”就是让幼儿在废旧材料上做做、玩玩、剪剪、画画、贴贴,使他们容易接受启示,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3、自主学习,大胆创造。
我们的幼儿生活美术活动就是把“孩子跟着老师走,教师抱着孩子走”变为“教师顺着孩子引,孩子试着自己走。”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和思考,例如在《纸袋变变变》活动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包装袋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出作品,让幼儿对纸袋动物头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的情绪。然后,让孩子们分组带上不同的头套轮流玩玩、看看、想想、说说,讨论发现制作所用的材料以及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幼儿通过自主学习、探索,逐步了解并讲述出来,我把孩子们讲述的制作过程以操作步骤示意图记录下来,并当场操作尝试,示范制作难点,一改以往教师示范,幼儿跟学的方法,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边在操作中自我建构,掌握技能,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制作,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整个活动中既有探索体验的机会,又让幼儿进行了交流和锻炼,提高语言交往能力。另外,在幼儿使用工具材料时,我们也充分让他们自己积累经验,开启思路。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将“美术”与“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新课程改革,使美术教育活动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新《纲要》使美术教育活动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三篇:识字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
识字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
《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直接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更广阔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是提高识字效率的重要途径。
我在平时采用的识字教学生活化的几种方式,分享给大家:
第一,创设生动有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轻松识字。儿童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教师要考虑组合运用韵语识字、图画识字、谜语识字等多种识字方式,充分利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规律。
第二,让学生“多识少写”,先让学生识写与形象有关、最基础的字,对于一般的字,只要求学生在多次会面后能识会读,大致了解意思即可,不能以“四会”的标准来要求,以免加重学生的识字负担,打击学生的识字的积极性。
第三,进行识字教学的同时,可以由浅入深地引导阅读和写话练习,使学生所识的字能成为其使用工具,同时又能在与字的反复见面中,进一步加强生字印象。
第四,与家长建立联系,调动社会力量共同为学生识字创造环境。例如,引导学生带孩子逛超市时,有意识地让孩子认一认商品的名字。
总之,识字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创设灵动的生活环境,组织有趣的识字游戏,使学生轻松识字;积极打通课堂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使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得到识字锻炼,尽快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第四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众所周知,语言来源于生活,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是“新课标”的指导精神。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渗透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走走看看——观察生活”、“说说演演——再现生活”、“学学仿仿——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与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一.小学语文教学应回归现实生活
以往的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实际生活中渗透语文知识,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走走看看——观察生活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课文中学到的一些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相差很远,所以学习的时候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对此,我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调查访问、到多媒体教室看相关视频;或是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这些体验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锯是怎样发明的》一课时,我先是带领学生粗读课文,再组织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几种锯和几棵草叶,联系课文分析两种物体,这样一来这节看似难懂的课文就轻而易举的学会了。这样的学习方式既充实了学生的生活,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课文中提到的这些植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但真正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我就在课堂上给粗略的讲了一下课文,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问题,然后带领学生到学校后面的田间地头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果然,从实际观察得来的知识又直观又准确。这样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再如《火烧云》一课就可以指导学生去观察傍晚的云和太阳,领略夕阳的美景;观察云和光的变化,了解云的千姿百态,变化无常。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说说演演——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在学习《小马过河》时,我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对话、表演,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极高,想象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发展。
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电影《狼牙山五壮士》,让学生先看电影谈感受,第二节课再加上表情抑扬顿挫的朗读、分析课文。联系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五壮士的英雄气概,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3.学学仿仿——体验生活。
《小马过河》一文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要想知道水的深浅应该去亲自试一试。”同理,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例如:《花边饺子》一文中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温馨幸福的画面:作者小时候家境不好,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养活,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妈妈每次包饺子都是包两种馅,想方设法让我和弟弟吃肉馅的,后来被我们发现了,我们就故意把饺子弄混,结果妈妈想出了更好的办法让我吃肉馅的——把肉馅的教我包成花边饺子,结果我和弟弟还是在不知不觉中吃了肉馅的。这份爱让我难忘,等我家条件好了还用我小时候学会的花边饺子来孝敬母亲,哄她开心„„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教学时带领全班学生去了学校的小食堂,亲自体验一下包饺子和母亲伟大的爱(好在我班学生不算多)。我将事先准备好和面和馅拿出来,一一给学生分配任务,我是书中的母亲,男同学当哥哥,女同学当弟弟,我们按照书中的描写体验起来,结果证明这是一节别开生面的实践课,效果特别好,学生的收获很大。临近下课时我让他们把今天的课记录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结果第二天学生们作文格外的好。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从生活当中学来的语文知识印象相当深,有些也许一生都忘不了。
“生活处处皆学问”这话一点也不假,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知识的发源地。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相关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活教材。
第五篇:浅谈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
浅谈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不少农村语文教师只是简单对例文讲述,只是通过对写作技巧的讲解和大量写作任务的布置方法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写作水平。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教学方法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成果。
这样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是不全面的,农村初中需要新形式的作文教学方法。要根据农村初中生的生活情况教学,利用农村生活的大环境,从田野庄稼到山间丛林,从农家生活到新型文化建设,引领农村初中生从生活中找寻话题,从自然中感知美好,从身边的人事环境写起,激发农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让农村初中生爱上文字,爱上写作,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使文章富有活力。
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只有充分利用了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才能对农村初中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创作源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就没有好的文学作品,农村初中生的作文教学工作要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展开。相较城市初中生而言,农村初中生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体验,从林中嬉戏到田间劳作,从采摘野果到猎捕野兔,农村初中生在感知大自然神奇美妙的同时也感受着乡间淳朴的民风,在体味着生活乐趣的同时也体会着农民春种秋收的辛劳,这些生活体验无一不可写入农村初中生的作文中。有着丰富生活体验的作文才会是有灵魂有思想的好作文。作文中有着对自身生活的阐述,就不会显得空洞乏味,即便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会因其真实的叙述而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农村初中生可将自身在生活中的真实经历和情感体验写入作文中,写出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的文章才能够引人入胜。
二、环境是创作的基础
文学创作离不开作者所处环境,古今文学名家不乏描写身边环境的文章,或是塞外飞沙,或是南国水乡,或是门前杨柳,或是檐下春燕,无一不寄托笔者对身边环境的感慨与热爱。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大可借助身边的乡村美景,引导农村初中生学会热爱欣赏,大胆创作属于自己文章,用自己的话去描写身边的风景,勾勒农村生活静谧美好的画面。指导农村初中生学会欣赏身边的环境、感悟身边的环境,让农村初中生爱上周围的一草一木,爱上用自己的文字去记述自己身边的风景。作文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的方式,把我身边的所见所闻讲述给周围人,并在其中赋予我的观点看法,要充分让农村初中生明白这样的道理,用心去思考、去写作,才能写出有情感的文章,这样的作文才能出彩、才能使读者感受到笔者的思想和情感。
三、民俗历史在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有的历史和民俗。对农村初中生而言,这些历史与民俗常常是祖辈口中奇幻的故事、是自己儿时神往的“桃花源”、是节日浓郁的气氛和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旧俗。这些都可以应用于作文写作当中,引导农村初中生用自己的文字,向别人介绍自己家乡的历史与风俗,这样的作文不仅内容充实,而且有趣味性,自然算得上好文章。在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堂拓展,让农村初中生了解当地的民俗历史;引导农村初中生查阅资料,挖掘更多的民俗历史;组织课外活动,让农村初中生参与民俗活动、表演历史故事。在趣味性教学过程中,让农村初中生体验当地民俗历史,深入思考、用心体会,完成自己独特有思想的作文。
四、注重语文基础的教育教学
作文的写作过程中,内容固然重要,一篇好的文章是应该有灵魂的,然而农村初中生的文学素养尚未完全成熟,对字词句的应用仍显生疏,因此在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字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段落是否清晰要格外重视,教育教学工作者在对农村初中生作文写作进行引导启发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农村初中生语文基础方面的学习情况,对农村初中生写作中出现的小问题小毛病进行及时纠正。在对农村初中生作文给予肯定的同时,以良好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引导农村初中生重视作文的细枝末节,并鼓励其阅读语文基础类书籍,激发农村初中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农村初中生在正确的指导和恰当的引导过程中,日益深入地学习好语文基础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和文学素养。
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农村初中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环境出发,思考生活真谛,用文字记述生活感悟,用心去创作文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改善了作文教学枯燥乏味的问题,更引导农村初中生感悟生活、热爱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写出有灵魂有思想的好作文。相较农村初中传统单一的作文教学,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有着更全面的教育方式,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是值得提倡和推崇的教学方法。
郭良香,教师,现居江西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