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三重境界

时间:2019-05-12 13:4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作文的三重境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作文的三重境界》。

第一篇:作文的三重境界

作文的三重境界

——在浙江少年作家培训中心温岭基地温岭市新河镇中学的演讲

文/涂国文

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词《虞美人》:“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先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佛教也有“人生三境界”之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生有三重境界,做学问有三重境界,我认为作文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语句通顺;第二重境界:文字优美;第三重境界:思想深刻。如何判断文章价值的高下?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一步步提高我们的作文水平?我认为判断文章价值的高下,可以用我上面说的三重境界来进行检校,即:文字优美高于语句通顺,思想深刻又高于文字优美。具体到中学生的作文实践,我认为同学们应该从语句通顺入手,力求文字的优美,抵达思想的深刻。

根据我的理解,语句通顺、文字优美和思想深刻这三重作文境界,呈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一重比一重高。换句话说,这三重境界,其实是中小学作文教学三个不同的阶段目标。小学作文教学应该解决语句通顺的问题,初中作文教学应该解决文字优美的问题,高中作文教学应该解决思想深刻的问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制约,中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都没有达成。小学没有解决语句通顺的问题,初中没有解决文字优美的问题,高中没有解决思想深刻的问题。不用说小学生,现在是就连一些高中生、大学生,乃至研究生们,写出来的文章也语句不通,更不用说文字优美和思想深刻了。

古人有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靠什么“一举成名”,为天下人所知?靠的就是锦绣文章!一篇文章定乾坤!文天祥、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吕蒙正、张孝祥、陈亮、杨慎、张謇等人,他们就是状元出身,是凭一篇锦绣文章进入仕途的。古人“十年寒窗”,而今天很多人从小学读到高中、大学,乃至研究生毕业,“十二年寒窗”、“十六年寒窗”,或是“十八年寒窗”、“十九年寒窗”,乃至“二十几年寒窗”,写出来的文章,却乏善可陈。从这一点来说,今人的作文水平不是比古人进步了,而是大大地退步了。这大概也是古代中国能够产生李白、杜甫,而当代中国国内无法产生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吧。

作文的第一重境界是——语句通顺。这是作文的一条起码的标准。什么是“通顺”?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通顺就是“(文章)没有逻辑上或语法上的错误。”医学上有句话叫“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也可以应用到作文上。你的作文语句通顺,别人读起来就不会感到痛苦;相反,如果你的文章别人读起来痛苦无比,你的文章可能就存在语句不通顺的毛病。过去有个经典笑话,一个老财主请先生教儿子写文章,哪知“孺子不可教也”,先生端着人家的饭碗,不好直言,于是在小财主的作文卷下面批了这样六个字:“七窍通了六窍。”意思是说小财主的作文“一窍不通”。老财主不知道先生其实是在骂自己儿子的文章狗屁不

通,拿着儿子的作文卷到处去炫耀。

将文章的语句写通顺,对中小学生来说,这要求并不高,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需要花下一定气力。首先是要将语法学好,把逻辑弄通。语句不通顺,常见的错误有很多,比如语序颠倒、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自相矛盾、重复累赘、句式杂糅、修辞不当、介词和关联词使用不当,等等,这些同学们在语文课上都学过,我不再罗嗦。需要强调的是,很多同学都错误地认为句子只有主、谓、宾这些主干成分才重要,定、状、补这些句子的枝叶成分无所谓。其实这种认识大错特错,有的时候,句子的枝叶成分比主干成分还重要。我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比如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赵树理先生的小说《小二黑结婚》中有这样一句话:“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大家试着把这句话的枝叶成分去掉看看,这句话就成“老婆是娘”了。这显然就闹笑话了。所以说句子的枝叶成分,其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要把文章的语句写通顺,更重要的是要向生活学作文。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生活教育。”生活中不仅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也存在着大量鲜活的作文语言范例。可以这样说,除了极少数智障者,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的表达都是通顺的、流利的。同学们只要树立了向生活学作文的意识,养成了向生活学作文的习惯,多多观察生活,勤于记录生活,那么,把文章的语句写通顺,就不会是一件太难的事情——因为这充其量只是一种简单的“移植”或“克隆”嘛!一个人要是连“移植”、“克隆”都懒得去做,那么想把文章的语句写通顺,通常就只能是一种空想。

文章如何才能做到语句通顺?第三在于说真话,不说假话。同学们谁都想把文章写得江河直下、行云流水,但有时却常常要受到这样一种制约——不得不说假话。我的意思是说,有时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文题,逼得我们非说假话不可,不说假话就无法交差。有一次,一位小学生拿着老师布置的作文题《家乡的变化》来请教我应该怎么写,我看了题目后告诉他,你要么拒绝写,要么瞎编一篇。因为这位同学老家是温州的,跟着爸爸妈妈在太原、郑州、杭州等地展转上学,他没有“家乡”,或者说,“家乡”对他来说印象是模糊的,他更无从知晓什么“家乡的变化”。一定要写的话,除了瞎编,又能怎样?而且这个作文题是个老掉了牙的题目,都快五十岁了吧,比我的年纪还大。到了2007年,语文老师还布置这样的作文题目,真是太没创意了。

写文章讲究一种一气呵成、急转直下的“文势”,而说假话显然是有害于这种“文势”的。因为说假话是很难说流利的,除非那人天生就是个“撒谎大王”,否则,就无法做到“脸不改色心不跳”,无法做到像李白所说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那样的“江河无穷动”。以后要是同学们在日常作文中,不幸也碰见了“家乡的变化”这类不得不说假话的作文题目,我建议大家拒写。但我担心同学们没这个胆量,因为不交作业是要受老师处罚的。那么,我建议你们另写一篇说真话的、说心里话的文章——当然,得认认真真地去写。这样,是会得到老师谅解的。

把文章的语句写通顺,是目前我们中小学同学的当务之急。语句通顺,是一切好文章的前提,好文章必然都语句通顺。然而,语句通顺的文章却并不一定就是好文章。把语句写通顺,只是作文的一条最基本的要求。对于一切有追求的同学来说,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必须学会把文章写美来,因为孔子早就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最早写成“纹”,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错画”——交错刻画,也就是使事物具有错杂艳丽的色彩。“作文”、“作文”,就是“做花纹”,让我们的文章变得有“纹理”,也就是变得“美丽”起来。

作文的第二重境界是——文字优美。作文要追求“文采”。“文采”的含义很广,包括语言生动、词汇丰富、修辞贴切、刻画形象、意象优美、意境空灵、句式或整齐或错落、韵律或铿锵或婉转,等等。优美的文字从哪里来?“文采”从哪里来?除了来源于生活,更主要的是来源于阅读——广泛而精深的阅读。生活是作文之父,阅读是作文之母。只有生活和阅读相结合,才能诞生出了“作文”这个宁馨儿。正如母亲在孕育胎儿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比父亲要大一样,在催生作文的“文采”这一方面,阅读所产生的作用比生活更大——这是我可以大声说出的一个真相。生活中的人,除了极少数语言天才、诗人、疯子和孔乙己之外,多数人日常所说的话,是平实的,没有多少文采的。要学习“文采”,必须到阅读中去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去学。

阅读的品位决定着人生的品位,也决定着作文的品位。阅读是作文的妈妈,有怎样的妈妈,才会有怎样的孩子。孙悟空不是妈妈生的,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但孙悟空是猴子,而我们不是猴子,作文也不是猴子。我们都是妈妈生的,作文也是妈妈生的。作文的妈妈就是阅读。丑妈妈生个漂亮的孩子,这种情况是有的;但多数情况下,是漂亮的妈妈,生漂亮的孩子。因此,同学们要想让自己的作文美丽起来,就得为她找一个美丽的妈妈。这个美丽的妈妈在哪里?今天我就泄露一个天机——这个美丽的妈妈,就住在一个叫做“文学作品”的“女儿国”里!——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小学生作文应该追求语句通顺,初中生作文毫无疑问应该追求文字优美。要追求文字优美,毫无疑问就应当大量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向文学作品学语言”,这应该成为一句作文的口号。文学作品是一座“美”的金矿。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文学‟是座无比瑰丽、无比丰富的思想和艺术的宝藏,它是人类智慧、力量和美的结晶;它所蕴涵的人文资源,如江河之滔滔,如汪洋之恣肆;它对„作文‟的哺育之恩,如圣母之于圣婴一样绵绵不绝。我真的不知道到底该用怎样的文字才能形容出她艳光四射的魅力。”不多读文学作品,不去认真揣摩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想让自己的文章变得语言优美起来,有文采起来,只能是天方夜谈。

“亲近文学,写作才能走进新天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曾如是说。然而,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阅读文学作品时,碰到的阻力是非常大的。一是父母的禁止或限制。从理论上说,禁止孩子看文学作品的父母并不多;然而,现实情况却是,限制孩子看文学作品的父母却比比皆是。特别是当看到孩子因为阅读文学作品而影响功课时,这种限制就来得更为决绝。第二重阻力来自学校和老师。多数老师和学校是把文学书籍看做“闲书”的。学生在课堂上看文学书,是要被老师或学校领导收缴的;碰到脾气不好的老师和学校领导,书更有被当堂撕毁的危险。当然,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家长、老师和学校领导,他们也是没有办法。“应试”之下无好人,是罪恶的“应试教育”剥夺了我们广大青少年同学自由和自主发展的权利,包括自由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权利。

然而,要是我们不读唐诗、宋词,不读《三国演义》、《红楼梦》,不读鲁迅、沈从文,不读纪弦、余光中,不读贾平凹、莫言,不读史铁生、刘亮程,不读北岛、海子,不读泰戈尔、聂鲁达,不读卡夫卡、伍尔芙,不读卡尔维诺、博尔赫斯……我们的作文语言能优美起来吗?单靠读几本教科书,读几本“小学生作文选”或“中学生作文选”,就想脱胎换骨,那实在是幼稚得可以!我过去主编过中学生作文刊物,在公开场合下也曾卖力地为刊物吆喝过,但在私下里,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笑、感到羞耻,我觉得我在骗人。因为真正的作文水平是不可能从“作文选”中学到的——这一点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告诉大家!

语文是种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模糊性。语文是最没有,也最不应该有明显的区段划分的。中小学生完全可以看而且应该大力提倡看大学生乃至成人作家的作品。小学生看《小学生作文选》,中学生看《中学生作文选》,我认为是一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的做法。因为作者的思维水平哪怕再高,也是要受他的年龄特点制约的。“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阅读的目标定位一定要高,定位低了,就会白白耗费自己的生命资源。可能有人会担心阅读目标高了会读不懂,我认为大可不必。上个月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绍兴颁发,《绍兴晚报》记者打电话采访我对鲁迅作品被逐出中学语文课堂这一事件的看法。我说,我明确反对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是为中学生的成长奠基的——奠设人文精神之基;和读唐诗宋词一样,一时理解不了不打紧,等同学们长大了,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再回过头来看鲁迅的作品,自然会迎刃而解,豁然开朗。

多看文学作品,真的有助于强化作文的文采吗?那为什么我们很多同学也看了不少文学作品,但是作文水平却进步不大或毫无长进呢?这是什么原因?——我认为原因很简单,是这些同学在阅读方法上出了严重问题:只关注作品的故事情节,不去揣摩作品的语言;只对故事性强的小说感兴趣,对不以情节见长的诗歌、散文类作品兴趣不大,或者根本没兴趣。这样去阅读文学作品,哪怕看得再多,也等于零,对提高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毫无帮助。这一点我想提请同学们注意!“阅读,阅读,再阅读;揣摩,揣摩,再揣摩”,这才是我们对待文学作品应持的一种最正确的方法。

青春情怀总是诗。用美的心境去感应万物,用美的心境去汲取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美,让我们的作文语言变得优美起来,有文采起来,这是我们的梦想,也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然而,“文字优美”绝对不是作文追求的终极目标。作文应该还有一个比它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思想深刻”。没有思想的文字是“缺钙”的文字,无论它有多么优美。有一段时期,文坛上有人提出“诗到语言为止”、“为语言而语言”,荼毒至今,当代文坛有不少人都在玩着这种把文学当成纯语言操作的无聊游戏,并且沾沾自喜。我认为这不是语言的荣耀,恰恰相反,这是语言的堕落与蒙羞。中学生作文,自然不能蹈此覆辙,我们应该继续向下一个目标挺进!

作文的第三重境界是——思想深刻。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株会思想的芦苇。”实事求是地说,做一个思想者是沉重的、痛苦的,远没有人生的游戏者活得那么轻松和潇洒。然而,人生而为人,因为项上有颗头颅,就天生注定必须思考,这是人的使命和宿命,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有多少人摇头晃脑,装出还活着的样子”,这是著名诗人俞心樵的诗句,诗中那些“摇头晃脑,装出还活着的样子”的人,都是一些不会思考、丢失了灵魂的人。当然,对尚处于中学阶段特别是初中阶段的我们同学来说,不可能要求大家的思考都能像鲁迅或者其他思想家那样深刻——这个一时半会儿肯定做不到。然而,思想不是思想家的“专利”。做不了“思想家”,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个“思想者”!尽管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大家都知道尼采是一个疯子,我们都是正常人,相信大家是不会去相信一个疯子所说的话的。

从现在起我们就必须开始学会思考,必须开始学会在作文中表达我们自己的思考。德国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一棵开花的树。”思想就是这棵树上开出的明艳的花朵。做一个思想者,就是不轻信,不盲从,不屈服于任何权威,有效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独立地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发现者和思考者,他在深刻的思考中独到地发现了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独到地发现了中华民族国民的劣根性,令“生活在黑暗的铁屋子里”的国民警醒和奋起,从而大大地“引起”了“疗救的注意”。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应该像鲁迅先生一样,首先应该成为一名思想者。永远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做传统和权威的奴隶。

思想是人的基本权利——法国雕塑家罗丹在其雕塑《思想者》中,透过沉思的雕像,形象地告诉了我们这一道理。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说过:“我思故我在。”我国著名青年学者余杰也有这样一句名言:“与其做一头快乐的猪,不如做一个痛苦的思想者。”没有思想,我们就很难证明自己正活在这个世界。根据医学统计,我们每个人都有140亿个脑细胞,这么多细胞,若我们不用来思考,真是白白地糟蹋生命资源。做一个思想者确实是一件不太轻松的事情,然而更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一件高贵的事情。思想者自有自己的风景,思想者自会因为思想而丰富,而独特,而高贵!

中学生作文中的思想从哪里来?它当然来自于生活。然而,我认为它更多地来自于阅读——主要不是来自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多地是来自于对哲学著作的阅读、对学术著作的阅读。我这样说,自然不是否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也存在优秀的思想、伟大的思想,恰恰相反,在《荷马史诗》、《红楼梦》、《活着》等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其蕴藏的思想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这里说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进行一定的定向阅读,这样做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益。“向哲学家学思想,向思想家学思想,向学者学思想”,这是我要在这里提出的又一个关于作文的口号。中学生应该尝试着读一点哲学家的著作、学者的著作,汲取古今中外那些最优秀的思想家们的思想,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这样做有助于我们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拓展我们的思想广度,挖掘我们的思想深度,提升我们的思想高度!

外国和中国现代以前群星璀璨的那些思想家和思想者我就不说了,即令是当代中国,有独到见解的思想者也是灿若星河:王芸生、储安平、王实味、顾准、李慎之、钱理群、薛涌、朱学勤、林贤治、谢泳、刘小枫、朱大可、贺卫方、周国平、郎咸平、王富仁、林贤治、崔卫平、谢有顺、朱学勤、徐有渔、刘军宁、萧雪慧、摩罗、余杰、丁东、胡平、甘阳、秦晖、徐贲、王怡、冉云飞等一大批思想者的思想,将当代中国的大地,照耀得通亮。我们浙江也有一位著名学者傅国涌先生。我希望大家今后如果有机会的话,也能看一看他们的作品。这些思想者的著作,对启迪我们的思想,有百益而无一害。

尽管今天的中国在思想和言论自由方面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比起二、三十年前,应该说还是有很大进步的。记得1979年我还在读高中时,有个高中生写了一篇文章,结尾一句是这样写的:“我看见„大光明眼镜店‟在我的眼前摇晃起来。”这下可不得了,闯大祸了!无数人指责作者反动透顶:光明“在我的眼前摇晃起来”,这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吗?当时这篇文章,引起了全国大讨论。那个时代就是这么的荒唐,是绝对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想的。今天时代不同了,大家有权利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同学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思想的权利,让自己作文中的思想尽可能深刻起来。

文字是易朽的,而思想长存于天地间!“作文”这个话题可谈的东西太多,今天我就从“境界”这个小角度入手,与同学们作个粗浅的交流。但愿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最后让我以这样一

句话和同学们共勉——

有大境界,方能学得大语文,写得大文章!

第二篇: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三重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个人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第三篇:读书三重境界

读书三重境界

●古人将读书的境界概括成三个阶段,用赏月来做比喻:

第一境界指少年读之,如隙中窥月;

第二境界指中年读之,如庭中望月;

第三境界指老年读之,如台上玩月。

评点:以月喻书,从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书的挚爱;而通过看月环境的改变和时日的推移,也不难看出古人对读书与人生的认识在逐步深入。“窥”得一鳞半爪,喜不自禁,但终究属囫囵吞枣;“望”得书中一轮圆月,就有了整体感,知人论世可避免偏颇和偏见;台上“玩”中品味契合,物我交融,自身境界渐高,看似悠闲洒脱,而内蕴着多少超脱和感悟。●有人用充满禅机的语言来归纳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境界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评点:第一种境界对事物本身有清醒的认知,第二种境界不仅看透事物本身,而且看出了事物内蕴之外的奥妙,第三种境界不是第一种境界的简单重复,而是超然物外,通观事物本质、过程和结局等方面,从而寻根究理,找到了事物的本源。人生境界在回环往复中升华,社会发展在迂回曲折中前进。

●有人总结读书三境界如《桃花源记》中所写的:

第一种境界“初极狭,才通人”;

第二种境界“复行数十步”;

第三种境界“豁然开朗”。

评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改成“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认为行路比读书更重要。读书犹如行路。初读如上路,有勇气尝试才迈得开看得进;入书后如行进在半路上往往进退两难,退则全功尽弃,进则柳暗花明,此过程非一步登天,亦非捷足先登,而是需要辨明方向,鼓足勇气,在幽深昏暗的小径上前行“数十步”,此何等艰难;“豁然开朗”属于读书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顿悟”,心如明镜,陶醉其中,痛快之至。●宋人笔记中有关于读书三境界之记述:

第一境是“开卷有益”。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云:

“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评点:这一境界意在功利,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自颜如玉”是也,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宋太祖读“御览”,无非为了经邦纬国,要从书中参考政之得失、国之兴亡。功利目的,皎然可察。

第二境是“厕上读书”。欧阳修的《归田录》云: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谢希深(谢绛)亦言:“宋公垂(宋绶)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生平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评点:这一境界已超脱功利,读书纯属嗜好,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故高于“开卷有益”。三人中,钱惟演的读书习惯稍嫌刻板,欧阳修的“三上”

仍未脱功利之形迹,惟宋绶的厕上读书最为有趣,憨态可掬,品位最高。

第三境是:“以诵佐酒”。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云:

子美(苏舜钦)豪放,饮酒无算,在妇翁杜正献(杜衍)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正献深以为疑,使子弟密察之。闻读《汉书?张子房传》至“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帝,误中副车”,遽抚案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引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沛,与上会于留,此天以臣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评点:将读书当作下酒的菜肴,无怪乎其岳丈知之大笑,曰:“有如此下物,一斗诚不为多也。”苏子美的读书不只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已化为其生命的一部分。读书到了思与神接、物我两忘的地步,这种境界自然要更高于“厕上读书”了。

●香港散文家董桥用毛泽东三段词来比喻的读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第二境界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第三境界是“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评点:第一境界喻学海苍茫,读书会有困惑、有迷茫、有彷徨的低潮,但在自感不足中,仍目标明确,决心不减,气势浩荡。第二境界喻读书更有壮怀激烈,扫荡一切的豪情。第三境界喻回首往事,如在昨日,今换人间,感慨万千:成了自由的主人,能够轻松驾驭自己,在书山中自由登攀,在书海中尽情遨游,这是何等的幸福!为学境界同王国维相近,但更侧重读书时风云激荡的内心体验。

●孙逊(现代学者)用集句的方法来论述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辛台折杨柳,春日路旁情。”

(崔国辅《长乐少年行》)这是消遣性读书;

第二境界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王绩《野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这是功利性读书;

第三境界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鹊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这是积累性读书。这里,孙逊所采用的是与王国维集句一样的方法,即集前人诗句或者词句。集句又主要指集律诗和词中佳句,而自由体诗句恐怕出于太自由和年轻的原因,则很少见到集之而成诗。集句诗是诗之一体,最早见于西晋傅咸的《七经诗》,文天祥的《集杜诗》二百篇最为出名。

●王世发先生同样用集句方法来表达读书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说的是读书要静下心来,守住心灵的宁静,耐住寂寞,不怕孤独,要专心致志。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第二境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即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物我为一”的读书境界。第三境界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当你读到一定的程度,你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你的心胸就会豁达、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然物外的至上境界。

●徐宗文先生在谈到学习的目的时,把“为知、为己、为人”称为读书的三重境界,其含义是:

第一境界是:为知。指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读书人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事来对待。博学从而多才,这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第二境界是: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有益于身心,这是古今读书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

第三境界是:为人。指读书要“为黎民百姓”,即周恩来少年时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为第三境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深刻阐明了“为人”是读书人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最高境界。

●有人将阅读者与书的主动与被动、肯定与否定两层次关系来述说读书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是:被书所读。即沉湎于书中内容,被书中内容情节所吸引,为书中人物的前途命运而悲喜忧伤。这是阅读的最低层次,初级阅读水平。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

热闹”,这一境界就是阅读的“看热闹”的层次水平。比如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之类,不作那么多考虑,只是获取休闲或心理自娱。这一境界又可以称作娱乐境界:人在文中,跳不出文章的圈圈儿。

第二境界是:读书是书。通过苦读能够跳出“看热闹”的圈圈,注意了看“门道”,能够透过生动的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欢离合,去思考文章的内容,故事的意义,透过人物的命运了解作者的思想、意图,从作者的思想意图上去看文章的内容情节发展,人物命运的发展如何,设计、构思、表达是否合理、合适,由对文章的直接感受,上升到了理性思考。阅读中有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理解,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这是阅读的中级水平。

第三境界是:读书不是书。即建构思想体系,这一境界属于超越了对文章进行品评欣赏的层面。阅读能够随作者意图去思考欣赏。比如读李杜诗会为李白、杜甫才情胁迫,为之赞叹不已;读渊明之诗,会为其田园静谧的氛围、闲适的心情熏染,体验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真谛;读《岳阳楼记》,感慨其人格高大,读鲁迅作品,赞鲁迅思想深刻,等等。但情感仍为作者所左右。故仍属于稍高的中级阅读水平。如果读书超脱了文章,超脱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不受文章的限制,不受作者左右,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即第三境界。这一境界阅读的立足点高,眼界宽广,认识更客观公平。因为读者是在广阔的空间背景上的阅读,文章和作者都有众多的比较对象,达到了认识的自由境界,所以读者的认识见解也就更为客观公正。比如读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他不会为诗文动人的描写、奇特的想象而止步,也不会为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叛逆精神、高傲气节折服而停留,他能从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去读:李白虽才华横溢,气魄雄伟,然心高气傲,难与合作。虽有经天济世之志,纵情傲物,放情山水,也只能泄于诗文。朝中丞相大员推荐不屑,只望皇帝征召;朝廷招后,又居才傲世,也只能把他赶出朝堂。后参与叛乱之事获罪,也是理当必然。能读出李白才情可叹,不堪合用,可为读文评人公正客观也。陶渊明摆脱世俗,逃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铁骨,堪为后范,《归田园居》闲适安逸的心情,浓郁的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然逃离官场,不为社会争斗斡旋,只求一身安逸;对会现实不满,只以弃归反抗,必然是消极的,个人的社会作用难以发挥,社会状况亦难改一二。屈原虽然伟大,一篇《离骚》,爱国之情唯天可表,然而抗争之中耿直相对,不求进退,愚忠枉死,国终遭亡,实在可惜。书读至此境何能高出?书读至此已达读书的极至,读书的智慧、认识都达到了最高境界。因此这一境界可称作批评之境,也可叫做自由之境。

●当代作家余杰引用了禅宗的三境界来表达人生的三境界,也借用来阐述读书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第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评点:第一境界中的“寻”,是读书的上下求索和追问;第二境界中的“无”,表明人已经从功利层次剥离出来,浑然忘物。而第三境界则是对有限时空的超越,达到长空明月、天人合一之境。

●有人用“吞”、“啃”、“品”三个不同的读书方法和形态来形容读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吞”。“吞”乃是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肿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啃”。“啃”乃是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晕脑胀、寝食不安的智慧之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颠峰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也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避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活化成血肉的过程。

第三境界是:“品”。“品”乃是焚香沐浴,如饮研图——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会的则“品”之。

掩卷思之,林林总总的三境界就是要告诉人们:第一要立志,要确立人生目标;第二要为实现目标而锲而不舍的奋斗;第三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一定会成功。

夏之花收集整理

第四篇:人生三重境界(范文模版)

人生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进人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纯净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不可否认,这也是智者哲人于嚣嚣尘世间顿悟而生的关于人生的思考,是对人生和世界思考和认识的“三种境界”。

由此想起,国学大师王国维曾以诗人的灵动,美学家的敏感,哲学家的参悟,串联了晏殊《蝶恋花》、欧阳修《蝶恋花》、辛稼轩的《青玉案》三首词中的三句话,将本来不相干的这三句名言连缀成“三重境界”之说,总结出人生的三种境界:

1、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种历程)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一种执着)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一种释然)

后人公认这三种境界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是走向成功的三种境界。

也有后人引之为爱情的“三大境界”

于此,我不由得又想起我一直所信奉、遵循并努力追求的“人生三大境界”。(虽然我的“三大境界”并无前人鉴许,也不一定有后人肯定,而只是我的一己之见。)

《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段名句,历来为人们所熟知。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

但我更认为,这三句话,是孔子所阐述的“人生三大乐趣”,也就是“人生三大境界”:

一是要有广博的学识

二是要有广泛的交往

三是要有广阔的心胸

以广博的学识为底蕴,以广泛的交往为载体,以广阔的胸怀为依托,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丰富多彩而有意义的人生,才是真正快乐的人生!

这样,三个方面就有了合理的而又相互联系的解释,所以,我认为,这应该是孔子的人生的精辟的分析和阐述!也正因此,近十几年来,我一直把它作为我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目标。



第五篇:作文学习的三重境界

王佑军

学生作文的学习可以分为三重境界,即“学得一习得一悟得”。明确各阶段的特征,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作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使作文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一重境界——学得

“学”,篆书写作,上半部x指算筹,两个x是“爻”,含交错和变化之意,喻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形迹与规律,所以古人一般把理论知识的训练称为“学”,“爻”两边加(爪,手),突出“手把手”教的意思。就是说,“学得”的内容是基本概念和规律,“学得”的基本方式为效法、模仿。“学得”作为作文学习的第一阶段,要重视作文基本概念的厘析和基本规律的揭示,可以叫作“概念性获得”和“模仿性获得”,但不要以为“概念性获得”就是要进行概念的诠释、分析与记诵,这恰恰是本阶段力求避免的教学方法。本阶段,我们提倡“案例教学”,特别提倡课文(或范文)引路。如有教师在讲“倒叙”这个写作点时,提出了“倒叙”的概念“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教师虽反复讲解了倒叙的步骤,列举了技法,可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但是余映潮老师只是依次展现了《羚羊木雕》《台阶》《背影》三篇课文的一、二两段的片段,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一写作点的要领。这个课例告诉我们,“学得”是学习的初始阶段,即使是概念教学或技法教学,也要遵循“举三得一,质从量出”的道理,从案例入手走向规律,从现象入手走近本质。除了案例教学,教师还可以尝试示例教学,如用教师下水文示范,用同学习作示例,或用同学习作修改示例等等,体现“手把手”教的策略。

二重境界一习得

“习”,早期甲骨文写作即翅膀,象形鸟窝,造字本义为“幼鸟在鸟巢上振动翅膀演练飞行”。《说文解字》:“習,数飞也。”即小鸟反复试飞,有“反复练习”和“实践运用”双重含义。与“学”相对应,古人一般把生活实践的体验称为“习”。就作文教学来说,就是要重视在写作实践和生活过程中亲自体验和反复运用,可以叫作“体验性获得”或“过程性获得”。作文本质上和“小鸟试飞”一样是一种实践的技能,正如小鸟不可能依靠“空气动力学”学会飞行一样,学生也不可能依靠“写作原理”学会写作。你得让他亲自投入到丰富的复杂的真实情景中去,在真实的那事、那人、那景、那情中“心领神会”,通过亲历、探究、感悟、体验等方式去获取独特的个体经验,这个过程看上去是那么“费力”,但它却隐含着作文习得的基本秘密。

秘密之一:写作就是恢复身体与生活的关系。恢复身体与自然的接触,亲自获得对自然的感触;恢复身体与人的接触,亲自获得与他人的交往经验;恢复身体与社会的接触,亲自观察社会万象,获得对社会的观感。像这样浸润其中,反复回放,逐渐淘洗和提炼,才会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素材与观念。这个“浸润”“回放”“淘洗”“提炼”就是“习得”的基本教学策略。

秘密之二:文学是人学,作文是关乎生命的探索,写作的规律就寓含在生命成长的规律中。例如在生活中亲历的过程就是叙事的过程,参与的热情就是写作的激情,表现的冲动就是写作的冲动,观察的内容就是细节的内容,情感的升华就是作品的高度,所以能够细腻地观察和反省成长的故事就是学习写作。

秘密之三:深度体验是素养提升的唯一途径。“习得”的核心秘密在于体验,包括对文字的反复玩味,对文本的反复研习,对生活的反复回放,对作品的反复修改„„这些“反复”的过程像极了“小鸟试飞”。其实,反复的过程就是身体(心智)与规律反复磨合的过程,是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素养与能力的过程。这个转化是极为缓慢的,教师要有耐心:这个转化是必然会发生的,教师要有信心;这个转化一旦发生,就会形成稳定的能力和素养,就再也不会丢失,教师要舍得花气力去促成这种转化。相对于“学得”而言,“习得”是学习的高级形式,是更有价值的学习。

三重境界——悟得

悟,篆文写作,造字本义为“明心见性、发现自我”。《说文解字>:“悟,觉也。”即“觉醒、明白,内心获得深知”的意思,强调“悟”是靠自己的本心去领悟、开悟、觉悟。就作文教学来说,“晤得”是指经过个人亲自探索,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作文的概念或方法,荻得关于写作方法的领悟;是经过富于热情的沉溺、全身心的投入而获得的关于写作技能的个性化理解;是经历了无数孤立的个案反复研磨后获得的顿悟。所以,“悟得”也可以叫作“智慧性获得”,是人的认识转变的宝贵过程,是人由迷惑到清醒、由模糊到清晰、由孤立到联系、由繁复到简约的认识过程。

作文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技能性活动,需要有大量的亲身体验作为基础,习得的“量”积累到一定的峰值,就会在人的内心形成某种“了悟”;作文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智能性活动,受到很多个人因素(如个人经历、心智成熟程度、认知习惯、思维方式等)的制约,不是每个经过“量”的积累的学生都必然能到达“悟得”之境,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为学生“私人定制”学习方案,有选择地促成那些处在“临界点”的学生发生转化;作文是一个情绪化很强的情感性活动,受到很多情境因素(如环境、心理、触媒等)的制约,不是每一次教师的“点化”都一定会发生突变,教师要有相当的智慧设计情景,寻找触媒,把握触点。

“悟得”是比“习得”更高级的学习阶段。“习得”更多获得的是方法,“悟得”往往能够洞察真相;“习得”更多获得的是零散的经验或招式,“悟得”获得的则是联系的通则与规律;“习得”更多获得的是关乎外界的感知,“悟得”更多获得的是关乎自我的发现,是内心的升腾,是灵性的开启。所以“悟得”强调的是学习本体的“自悟”,强调让学生成为“当事人”,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激发和放手,解放他的脚,让他走到事件中去;解放他的手,让他亲自参与和记录;解放他的眼,让他亲自去看到真相;解放他的嘴,让他敢说真话;解放他的脑和心,让他敢于独立思考和大胆想象。

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悟得”之境,就能够收获“偶得”之作,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偶得”看似偶然得之,实则是长期处于“悟得”之境的“妙手”在灵感激发下的思维跃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灵感思维”。如果把“偶得”也看成是一种学习境界的话,可以叫作“创造性获得”,是文学创作所追寻的至高境界,已超出学生作文学习讨论的范畴。从“图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作文学习的不同境界和学习策略。

本文虽然讨论的是作文学习的三重境界,实则是一切学习的一般通则。三重境界的客观存在是由作文学习的内在结构决定的。作文学习的内在结构正如“图二”所示,像一个大枣——处于表层的是“符号系统”,包括作文的一系列概念和法则,是作文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在这个阶段,我们通常采用的是“学得”的方式和策略;而处于鲜艳的表皮之内更有价值的学习,是作文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是知识所内聚的“一种理性的心智”,是内蕴其中的基本结构、法则和智慧,与之相对应的学习境界和策略就是“习得”;而真正具有生长与发展意义的正是藏之弥深的“枣核”,是文字与人相遇时产生的“意义系统”,与之相应的学习境界和策略是“悟得”。

从“图三”可以看出,作文学习的三重境界与作文学习的内在结构是相对应的,是逐渐切入本质的学习策略和境界。

解剖作文学习这个“大枣”的意义何在?在于教师要确立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多数教师热衷于进行“符号教学”,往往执迷于作文概念的教学和习作方法的指导。那是因为作文的“符号教学”教师更容易把握,看上去更容易实施,以至于在作文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概念,传授“绝招”,把那些看似鲜艳又嚼不烂的枣皮撕下来硬塞给学生。在我看来,作文教学也有三重境界,如“图四”,平庸的老师热衷于“系统的符号世界”,终其一生也只是引导着他的学生在作文的表面滑行;智慧的教师会引导学生进入“智慧的经验世界”,把那些被高度抽象了的、简化了的、远离了个体的现实世界以及无法被个体所理解的作文概念还原到情景中去,把那些简约的知识中有营养的丰富的内容找回来,和学生一起回到生活中去,回到过程中去,回到师生共同创造的情景“场”中去,去获得真实的体验,去习得实践性智慧,去获取原理性认知;最好的教师会超越作文学习的所有功利心态,滤去所有世俗之束缚,引导学生进入“完整的精神世界”,这是教育家的境界,他愿意和学生一起感悟、体验和升华,把那些隐藏在知识中的精神因素如思想、智慧、自由、价值、意义、责任等人性的光辉挖掘出来,汇聚起来,形成学生独立之人格、独到之识见和批判之精神。

(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434100)欢迎邮购

2013年《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合订本已装订成册,每本价格130元(免邮寄和挂号费),欢迎邮购。

2011-2012年《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合订本尚有少量存货,每本价格120元(免邮寄和挂号费),欲购从速。

下载作文的三重境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作文的三重境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的三重境界

    教师的三重境界 说到“三重境界”,自然会想到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

    写作的三重境界

    写作的三重境界 山东 韩红敏 我认为,写作是一个由外而内体验生活,又由内而外表达生活的过程。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首先是接触外在生活,然后是通过五官的观察感知将外在生活渐渐收......

    读书的三重境界

    苦读书,品读书,乐读书 ——浅谈读书的三重境界读书的初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苦,如战国时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读书的中级境界,是品味读书之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

    人生的三重境界

    【 人生的三重境界 】 1、看远。极目远瞩才能览物于胸。只观眼前美景,难见山外之山;困于蝇头小利,难睹天外之天。 2、看透。天下熙熙为名来,天下攘攘为利往。阅透人情知纸厚,踏穿......

    教师的三重境界

    教师的三重境界今天给大家说说教师的三重境界.境界这玩艺,也是一个相当抽象的概念,比我的长相还要抽象.所以如果没有一点点阅历的话,完全没有资格来说这个,好在我还是在教育......

    人生的三重境界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人生的三重境界 作者:池 莉 来源:《视野》2007年第23期 人生的三重境界,可以用这样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

    人生有三重境界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

    管理的三重境界

    管理的三重境界我不大相信一考定终身的说法,虽然高考确实是人生的一次大考,但高考的不如意,并不意味着丧失未来,人生之路很长,只要清楚自己的需要,并努力争取,就能取得自己向往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