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城县民心农机合作社调研(定稿)
武城县民心农机合作社调研
武城县民心农机合作社坐落于武城县四女寺镇卧虎庄村,由村支部书记赵广军发起,成立于2010年4月19日。现有社员33户,固定资产295万元,占地2450平方米,其中办公室3间、108平方米,机库棚面积500平方米,机具维修车间2间、72平方米;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1台,小麦联合收割机5台,玉米联合收割机2台,耕、播、植保等配套机械38台。该社实行统一管理、分散经营、单独核算、定期培训,组织协调开展各项农机作业服务,并提供农机配件、维修等服务。2011年实现作业和经营收入362万元,利润120多万元,社员平均纯收入达3.6万元,与非成员农户相比平均增收43%,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批准为“山东省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承办单位。
武城县四女寺镇卧虎庄村距德州30华里,距武城县城50华里,人口660人,耕地2000多亩,村内无集体企业,青壮劳力主要在德州打工,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为中老年和妇女,种地难,产量低,“有机无人开、有活无机干”的现象越来越突出。2005年3月,老农机人赵广军当上村支部书记,满腔热情的他为改变这一现状曾经走过很多弯路,直到2007年他筹资购置水泵修建水渠、从农民集体浇地开始,才逐渐认识到走合作发展的路子才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2009年5月,他和本村农机大户郭洪林去德州检修小麦联合收获机,因检修的车太多,又快过麦了实在等不起,他们二人一着急在自家院里挖了地沟、买了导链和其它工具自己检修,没出三天自己就检修好了,村内和附近村的有机户闻讯都来维修农机具,从此自家的小院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机维修部。2010年春天,他们在村里的一块空闲地上,修建了机具库房,将联合作业的农机具集中存放,并将农机维修设备移过来,建成了全镇唯一的一所农机大院。
武城县农机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定引导他们成立农机合作社。县局从推广站和财务科抽调2名业务骨干,到卧虎庄靠上指导,帮助他们扩大规模,新购了5台大型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并在农机购置补贴上重点倾斜。制定完善了订单提成、作业规范、工时核计、维修保养、安全生产和作业回访等各项制度,建立了作业合同、合作协议、账册凭证等档案资料,并协助完善了合作社领导班子和管理体系,从农技指导、农机调配、签订合同、作业实施、质量保证、资金核算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整套分工负责和运行体系。同时县局一名副局长与县工商局积极接洽,协助完善了办理合作社的所有手续,2010年4月19日,武城县民心农机合作社正式挂牌成立。
一、合作社运营情况
合作社成立后,本着以“服务农民、壮大集体”为宗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社员收入逐步提高,合作社实力逐步壮大,在当地叫响了“民心”这个农机合作社的品牌。
第一是合作社内部规范运作。合作社社员代表大会是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设理事长一名,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是合作社的执行机构,监事会由五人组成,设监事长一名,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是合作社的权力监督机构。合作社实行年终二次返利制,在收益中扣除经营成本后,实行单机核算,提取10%做为管理费和公积金,用于扩大再生产。提取5%为公益金,用于公益事业和社员福利。提取5%为教育基金,用于成员培训。提取15%为风险金,建立风险基金,用于成员生产经营遭遇重大经济损失时的补贴。合作社建有严格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定期向社员大会公布,做到民主理财,接受监督。
第二是开展订单“一条龙”作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包括耕、种、管、收的各个农机作业环节,“一条龙”订单模式省去了老百姓有农活时到处找农机的麻烦,作业价格还便宜了10%,老百姓有需求只需打个电话,就等着去地头验工去了。今年“三夏”期间,合作社签订作业合同2500亩,收割小麦45元/亩,运送麦粒20元/车斗,播种玉米20元/亩,农民每亩减少支出10元。签订合同的农民过麦,十亩八亩的麦子不到半天功夫就收完了,避免了过去“先找联合收割机、再找拉麦粒的拖拉机、再找播种的玉米播种机”的麻烦。订单作业把老百姓养“懒”了的同时,也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今年仅此一项合作社就增加收入20万元。
第三是土地流转示范经营良好。合作社与四女寺镇政府和卧虎庄两委反复商谈得到批准后,合作社8名骨干成员深入流转户家中做工作,反复解释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关系,赵广军几个人甚至把个人的院落作抵押担保换取流转户的放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流转土地涉及到的农户60余户全部同意,最终与村委会以每亩每年流转费500元的标准,签订了500亩土地流转合同,流转期限为10年。县农机局按着农机作业标准对地块进行整合,对农机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流转耕地内全部机械化作业,采用标准化种植,当年流转当年见效,亩均增加收入150元。
第四是积极组织农机跨区作业。麦收前,合作社7台联合收割机全部办理《跨区作业证》,与县农机局联系,通过上网和实地考察及时掌握外地麦收信息,与外地农机部门洽谈跨区作业引机数量、机收价格、跟踪服务等相关事宜,签定跨区作业合同、落实作业地点及面积,做到了有备而去,去了就能挣钱。今年共签订作业合同36份,作业面积24000亩,合作社协调组织42台联合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作业区域南到河南的新乡市北到河北省的唐山市,作业历时一个月,创收近百万元。
第五是增加农机维修服务项目。原来受人员维修技术和维修设备的限制,只能从事农业机械单项简单维修服务。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先后派出5人次参加县农机局组织的农机维修培训班,并领取了《农机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5月,购置了部分维修工具,配备了农机零配件库,现在已达到能进行断腰和功率油耗监测的水平。维修能力的提升不但方便了合作社自身,附近四里八乡的农机户也都慕名而来,现在维修范围已扩大到武城县北半部和河北省的故城镇、青罕镇和夏庄镇等。2011年共维修保养收获机、拖拉机120台套,实现收入7万元。
二、合作社的社会效益
一是积极推广农机化新技术。充分发挥人员、技术和机械优势,流转土地内承担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任务:小麦免耕播种试验田220亩、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试验田53亩、秋季深松试验田50亩,科技示范园效果良好,有效的带动园区周围实行农机规模化作业,形成了一点带一片良性辐射示范。
二是整合有效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在整合农户现有农业机械的基础上合理购买新机具,避免了家家户户买农机,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率。根据成员的特长,合理分工,人尽其能,物尽其用,避免了人力资源浪费。土地精耕细作,避免了土地粗放经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三是解决了卧虎庄附近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合作社通过订单作业与本村及周边村庄签订了作业合同,外出务工人员不用再担心家中农活了,家中的老年劳动力也都跃跃欲试,仅卧虎庄一个村外出务工人员就增加了54人。把大量农民群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繁荣了农村经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了新农村的和谐和稳定。
三、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2011年底他们决定筹资选址新建农机合作社,新购买大拖两台、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机两台。2012年春天已经动工,截至目前,新址大院院墙、办公室和大型农机具库房已经基本建好,院内路面已经硬化,一个全新的更加规范化的“五有”农机合作社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合作社社员的收入提高了,合作社自身实力壮大了,社会影响力扩大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就表现出来。
第一是内部管理亟需进一步加强。原来机具和人员较少,作业面积和范围也有限,现在随着规模的扩大,亟需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和财务等制度,实行统一调度机具使用、统一作业质量、统一收费标准等社会化服务,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力求更加公平合理,规范合作社的发展。
第二是服务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适应农民越来越依靠合作社的需求,借鉴丰茂农机合作社的经验,民心合作社已同意县局的建议购买北京“东方红”牌高杆机动喷雾机3台,组建机械化植保队,签订“一条龙”作业合同时加上统一植保作业内容;借鉴罗庄土豆示范基地的经验,购买青岛“洪珠”牌土豆机械播种机、打秧机和收获机各一台,建立土豆机械化花种植收获示范园。
第三是拉长服务链条。农机、农艺和生资相互促进才能更加体现农机的作用,原来由于部分地块种子、化肥和农药不统一,造成耕作收获时间不统一,农机作业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合作社已同意县局建议在现有农机服务的基础上,统一供应部分生资,拉长服务链条;准备新上一套小麦玉米烘干设备,解决农民晒粮难问题。
第四是开展培训,提高素质。新入社社员大部分都是奔着合作社经济效益而来的,为民服务、为合作社贡献的思想需要加强,新入合作社社员掌握农机操作技能和其他业务素质等等不一,亟需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全员素质,使新旧合作社社员形成一个团结的、高素质的整体,永葆“民心”这个农机合作社品牌。(武城农机局 赵长奎)
第二篇:定陶县农机合作社建设情况调研
定陶县农机合作社建设情况调研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和建设情况,进一步推动全县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为下一步制订农机合作社发展规划和扶持措施打下基础。定陶县农机局抽调10名技术骨干,成立农机合作社建设调研工作小组,对全县家32农机合作社发展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一、定陶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基本情况
定陶县现有农用拖拉机12488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500台,机引农机具29505台,联合收获机1540台,农机总动力83.7万千瓦,农机从业人员5.3万人。机耕、机播面积76万亩。截至目前,全县共注册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32个,合作社社员达270个,注册资金达1900万元,农机具1175台套,其中达到省级规范化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市级规范化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高,运作模式规范先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二、主要措施
近年来,定陶县农机局党委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非常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多项措施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搞好规划、厂房建设、机具合理购置、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帮助他们工商注册,协调建设用地以及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
1、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县农机局及时成立了由刘敏杰局长为组长,李勇副局长为副组长,管理股、农机校、推广站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管理股,具体负责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工作。
2、广泛宣传,提高认识。按照省市农机主管部门和局党委的要求,结合全县农机工作实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到外地学习先进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及时进行总结部署合作社建设工作。同时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激发农机大户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3、简化程序,积极引导。根据农村工作的现状,按照“先运作、后规范”的原则,简化工作程序,指派专人负责,协助办理相关手续。
4、全面动员,大力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是采取自愿的原则,面对现状,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动员,大力支持有条件的、积极性较高的农民联合起来组建农机专业合社。
5、抓关键,选好领头人。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推荐选择办事公正,在农民群众中有一定威望,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市场应变能力的人,担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同时县农机局每年都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领头人进行集中培训,交流经验,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办好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水平。
6、抓规范化管理,提高疑结力。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运行与监督同行。农机专业合作社要严格按章程规定,规范运作,民主管理。一是建立健全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二是建立安全生产、财务、机械管理,配件油料供应和维修管理等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三是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重点完善内部积累、利益分配、风险调节、自我服务等机制,形成以产权为基础,以利益为核心,以机制为保障的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7、加大扶持,促进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通过资金和项目等有效手段,加大培育和扶持的力度,扩大合作社的实力和规模,促进农机合作组织积极、稳妥、有序、健康的发展。一是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我们充分利用补贴政策,对农机合作组织购置和使用大中型农机具给予重点补贴,使更多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上;二是必要的项目带动。安排项目时,优先安排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把国家、省、市安排的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农机新技术推广、科技入户、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等向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倾斜,给予重点扶持。以此为依托,引进资金、引进机具、技术,示范、带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和创新,增强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农机合作社在发挥农机组织化、市场化的作用中成效明显
一是农民满意。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解决农民用机难问题,使农民享受了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的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享受了合理的作业价格,抢时增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二是社员满意。对农机专业合作社采取扶持措施,购机补贴政策优先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加速更新合作社机具品种和类型,提高了技术水平和机具的利用率,拓展了作业范围,增加了会员的收入。
三是企业满意。农机合作社拥有较强的技术能力,为企业和机手搭建了互相学习和交流技术的平台,使机手能够正确维护、保养和使用机具,机械故障得到及时排除,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解除了企业的许多后顾之忧。
四是政府满意。合作社协助农机部门,宣传、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农机化的各项法规、政策,还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农机部门,是农机部门的得力助手,更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发展农机化的重要组织和实现形式。
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机专业合作社实力还不够,合作水平低,带动能力弱,整体水平还不高,影响力还不大。一些农户怕担风险,对加入合作组织持观望态度。因此农机合作组织数量不多,对农业的辐射作用还比较弱。
2、农机专业合作社多数规模小,建社用地不好落实,建社初期投入大,资金困难,运行不畅。
3、土地分散,一家一户经营土地,地块过于零碎,种植品种、收割期不同,不便于规模化作业。特别是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作业效率低、作业地块小、农民认识程度低,机械的利用率低,机手作业收入少。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4、合作社发展不平衡。各合作社在机械数量、服务功能、场地建设满足情况、作业项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5、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懂经营、会管理的技术人员缺乏。
(二)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宣传媒体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同时积极树立典型,扩大影响力。
2、加大扶持,促进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通过税收、资金和项目等有效手段,加大培育和扶持的力度,扩大合作社的实力和规模,促进农机合作组织积极、稳妥、有序、健康的发展。根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要求。建议:(1)各级政府要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停车场(库、棚)、维修车间、办公场所等建设用地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所需土地按照设施农业用地征用。(2)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对农机专业合作社从事的农田作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副产品初加工和科技推广项目,在资金上进行重点扶持,对规模较大、跨区域联合、带动农户较多、运行较规范、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重点扶持和奖励。(3)金融部门要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社方面,出台优惠信贷政策,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便利。
3、推进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制定鼓励土地流转的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业规模。对玉米联合收获、小麦免耕播种等难以推广应用的机械作业,各级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行作业补贴政策。
4、加强指导,积极探索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有效模式,及时解决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农机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邵珠山 董庆启)
第三篇:茌平县农机合作社调研报告
茌平县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山东省茌平县农机局赵春庆
山东省茌平县地处鲁西北地区黄河冲击平原,辖11个乡(镇)和3个办事处,拥有耕地面积80余万亩,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110万千瓦,农机总值4.2亿元。近几年来,茌平县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县委县政府“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新茌平,奋力赶超跨入全国五十强”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机监督管理条例》,全面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机械,尤其是大型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各类新式机具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有规模、有水平、有效益的农机大户蓬勃发展。为全面掌握茌平县农机合作社的现状,为今后农机合作社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近日,茌平县农机局成立了有主要领导人带队的农机合作社调研组,调研组先后深入茌平县三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茌平县鸿发农机合作社、茌平县民发农机合作社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从2008年开始,茌平县农机局抢抓机遇,积极引导扶持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该县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08年5月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茌平县胡同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至2011年底,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22家,其中茌平三和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全省明星合作社,茌平县胡同农机合作社和茌平县利民农机合作社也已通过省级合作社验收。目前全县合作社入社社员达238人,合作社拥有拖拉机88台,配套农具312台(套),联合收割机93台,玉米收割机38台,合作社资产总计2800余万元,其中场库棚面积5310平方米。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挥的重要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广泛,经营形式灵活,既扩大和延伸了单机作业经营范围和生产服务规模,又克服了一家一户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快农机化发展速度、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扶持下,优先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标准化连片作业,通过采用大机械、标准化作业,基本上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使作物产量明显增加,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是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机合作社采用科技含量高的大机械连片作业,打破犁底层,建立“土壤水库”,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壤物理结构,抗旱排涝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农机合作社大型机械化作业后,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作物残茬、落叶和有机肥,培肥了肥力。深松的地块春季冷气散发快,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作物品质,有效减少了来年病、虫、草害的发生。
三是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购置农机具上统筹考虑,注重实效,避免了重复购置和
闲置等造成的损失浪费,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下、无序竞争等问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具相对集中,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统一机具检修、保养,统一配件、油料供应,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作业质量,统一安排农田作业和跨区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具的优势,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达到以机养机,兴机惠农的目的。
四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解放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为外出打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五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和作业标准。农机合作社的组建,既降低了作业成本,又改善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激发和带动了农机户的发展热潮。通过使用大马力配套农业机械,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全面提高,很多作业项目都能实现标准化,特别是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作业实现了新突破。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制约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其服务对象是农民,投资大、回报率低、经营季节性强,发展壮大靠个人投入是有限的。目前茌平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处于自由发展向规范发展的阶段,其成效还不够明显,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强,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缺乏扶持资金和银行贷款。
二是农机合作社的数量少、农机品种单一。茌平县现有耕地80余万亩,全县有农机合作社22个,而且现有的合作社农机具品种单一,多为旋耕机、免耕播种机、小麦和玉米收割机,远远不能适应综合作业和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三是农机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大中型机具与日俱增,场库棚建设不能适应机具增加的需要,造成了大量农机具的露天存放。加之农机具的使用周期短,存放时间长,风吹日晒,冰霜雪冻,使很多机具锈迹斑斑,损坏严重,不但缩短了机具的使用寿命,增加了维修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浪费,而且影响了机具的作业效率和使用年限,从而影响了农民投资购机的积极性,延缓了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粗放,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机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经营的不多,在管理、作业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管理仍处于自由、自主的初级阶段,缺乏规范和必要的培训。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是受土地承包经营制约,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是影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村长期实行土地承包经营,一家一户小块经营的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大机械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难于开展连片作业,从而增加了农机作业成本,降低了农机使用率,严重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六是农机合作社重机具使用轻保养维修,合作社普遍存在维修设备单一配件不全和维修人员缺乏等问题。
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一是领导重视,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资金投入。首先要争取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提供政策倾斜。其次要多方投入,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逐步建立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参股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信用贷款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贷款项目。
二是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机具场库棚建设给予支持和投入,同时要引导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以适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三是加强规范管理,加大培训力度。要健全制度,规范运作,促进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工商登记、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加以规范。制定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是合理集约经营土地、实行土地连片种植,推进农机合作社规模发展。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农机具等要素入股进社,或者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通过对土地的重组、规划和平整,扩大土地规模面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解决小地块与大农机的矛盾。
五是建议将农业合作社建设用地纳入计划,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合作社用地。
第四篇:关于对武城农机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武城农机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机械大量推广使用,但由于农机手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限制了农机最大效益的发挥。为打破这一限制农机化发展的瓶颈,武城县农机校在省、市农机局的关怀支持下,在武城农机局的正确领导下,根据上级意见精神,围绕农机化管理、技术和作业服务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目标,大力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武城农机培训现状
武城农机校各种规章制度健全,教学教务和后勤管理规范,各种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完善,现拥有教练车7台、示教板和教学挂图6套、电化教学设备5套、主要教学零部件实物80余件,教学设施包括教室170M2、教练场地2000M2、办公用房300M2等,教职员工13人,其中教师8人、教练3人,全部持证上岗。今年已获县政府批准新建一所农机校,在城区内西半部,占地10.5亩,总体设计分北楼、东楼、南检测线、西车库四部分。北楼设计为单面五层楼办公房,东楼设计为双面三层楼房,包括新农机具展示、学员宿舍、伙房餐厅等,南部设计为单层拱顶中空农机检测线,西部设计为单层平顶车库,院中设计为教练考试场地。
2011年全年共培训农机驾驶员800余人次,培训农机实用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其中保护性耕作技术人员1300余人次、经济作物技术人员近8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500余人次,“阳光工程”农机服务人员培训200人次,全部结业合格,为建设现代农业和促进农村各业机械化全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农机培训的特点
(一)争取外部工作环境上突出“主动”。该校在深刻学透上级指示精神的前提下,不是被动地等待政策的落实而是主动争取政策,主动地推介自我,主动地向各级领导汇报农机培训工作,使各级领导详细的了解农机管理工作特别是农机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对农机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无偿划拨新建农机校土地,这是县委县政府对农机培训工作的肯定。
(二)落实培训工作计划上突出“严格”。建立严格的教师教练工作管理制度和责任倒查追究制度,严格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把上级布置的各项培训任务项目化、具体化,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奖惩措施,明确专人负责,明确个人责任,具体工作有步骤、有要求,明确分工职责、相互密切合作,人人身上有压力、有担子、有责任,杜绝了布置任务文件化、落实任务形式化,确保行动轰轰烈烈、效果真真切切。
(三)培训效果突出了两个字“实用”。为了增加农机培训的实用性,在完成规定培训内容的同时把玉米机械化收获、保护性耕作、薯类机械化种植收获和机械化植保技术等适合当地的农机新技术列为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一改过去“一边认真教、旁边认真学”的形式,变为教学与教练相结合、课堂培训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理论消化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确保培训的效果不仅仅表现在试卷上,更要表现在动手操作上、利用农机知识发家致富上。
(四)加强自身建设上突出 “务实”。打铁还需自身硬,该校加强自身建设,从软环境和硬条件两方面入手练好内功。一是鼓励教师教练主动走出去,到经销厂家,到田间地头,到维修门市,有针对性的与农机一线人员交流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学能力。二是通过购买和租赁两种形式逐步完善教学教练用具,资金充足就购买,资金不足就租赁,无论如何要保证教学教练需要。三是用发展的眼观看待农机培训工作,立足长远,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悲观失望,逐步争取和积累资金用于新农机校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机办学水平。
三、农机培训存在问题
从整体分析,农机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由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造成。
(一)社会重视程度低,资金投入匮乏。农机培训属社会成人职业教育,应该享受职业教育的优惠条件;又属涉农科技教育,应该享受支农惠农的优惠条件,农机培训应列为国家投资、农机校实施的国家全民科技普教范围。以武城为例,今年国家财政投入9.6万元用于“阳光工程”农机培训 200人,农民提高了操作技能,机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政府赢得了广泛的民心。而该校的其他农机培训超过5000人次,短期和长期农机培训班平均都按7天算,要想达到 “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标准计算,学校至少要投入240万元培训费用。这笔资金仅凭县级机校自筹,困难很大。社会重视程度低,投入资金的严重匮乏,造成了“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尴尬局面。
(二)培训不能与时俱进,现代素质亟需提高。教学教练设备设施老化,农机培训大部分仍然沿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进行教练,使用统发教材、编写教案、黑板版书、教学挂图和示教班进行授课。教室教练员的经验丰富体现在知识掌握全面、口头表达能力强、实际操作技能强,而使用信息化手段授课的能力不足。教学教练形式仍然是组织学员集中学习,只不过是现在培训地点灵活了,集中时间灵活了,但从根本上没改变面对面授课的形式。以武城为例,50岁以下的农民使用手机率超过90%,30岁以下的农民家庭电脑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农机培训作为传授先进农机技术的阵地,应该与时俱进,但现在仍然沿用“录音机”时代的方式开展工作,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手段,跟不上时代的节奏。
三、农机培训的建议
(一)各级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培训的支持力度。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国家对涉农支持力度仍然有很大提高空间,建议可逐步加大类似“阳光工程”农机培训形式的培训资金支持力度,可加大类似“千亿斤粮食项目”农机推广服务站项目的机校基础设施支持力度,也可出台类似农机购置补贴的机校教练车、电子桩考仪购置补贴的政策等。重视农业生产必须偏重农业教育、偏重农机教育。农机校属于社会服务性的职业教育,有了资金的支持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不重视农机教育,空喊重视农业现代化生产犹如水中捞月、缘木求鱼。
(二)加强自身形象建设,提高社会影响力。各地的农机校大部分隶属于当地农机管理机关管理,建议将农机校、监理站、推广站、鉴定站等农机其它科、室、站捆绑形成农机系统集体向社会宣传,主动向各级领导汇报工作,加强农机培训工作的信息宣传,争取社会的认同。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农机培训社会影响力。不能形成“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的恶性循环,要保持“人穷志不短、人穷志更坚”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坚定自身工作的信念,创造条件,去拼搏奋斗,主动地改善自身形象,把农机培训工作做大做强。
(三)苦练内功,加强自身正规化建设。
一是建议农机系统内部组织省级或市级的优秀农机教师制作农机教学的光盘或课件,择优根据各市县情况发放,各县农机校进行复制或转成音频转存于学员手机内存卡,实现教育资源全省、全市共享,有条件的到农机校集中学习,无条件的可在家学习,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到时候参加集中考试。如果条件允许设立系统内部教育网站,只需输入密码便可进行网上学习。
二是建议上级农机系统多多组织农机教师教练员的脱产集中培训。笔者自1990年参加农机培训工作以来,就参加了仅有的一次原“德州地区农机局机校”组织的“BSY-1型功率油耗仪”培训,这应该说是机校教师教练集中培训的缩影。进行集中脱产培训,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定期更新培训知识和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能熟练地掌握现代教学手段。
三是建议各地农机校挖掘内部潜力,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盘活现有资产,或租或联与其它职业学校开展多种课题的培训。机校的教学教练设施和强大的教学教练队伍是进行职业培训的资本,培训任务再重也不是天天有,合理合法的利用本职培训空闲时间和教学教练设施,发挥资产最大效益,增加机校收入,壮大机校自身经济实力。(武城县农机局)
第五篇:关于武城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武城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期,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武城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全面掌握武城县农机文化建设基本情况,武城县农机局号召全体干部职工下基层,进农机企业,以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武城农机企业文化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机企业文化的内涵
农机企业文化是农机企业在长期的农机企业建设和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为广大农机企业员工所普遍认同并付诸实践的,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价值理念,是农机企业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是农机企业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农机企业文明的最重要结晶。其中,精神文明是农机企业的核心文化,是农机企业纲领性的核心思想,是指导农机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制度文化是农机企业的浅文化,是农机企业制定并执行办事规程、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所秉承的价值理念;物质文化是农机企业的表层文化,是农机企业生产物质实体、展现外在形象所秉承的价值理念。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一是塑魂,创造新的农机企业文化核心理念,以新的农机企业精神凝聚意志,激励创新;二是遵仪,健全农机企业规章制度,促进流程再造,规范农机企业人日常行为;三是倡廉,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建立廉政工作流程;四是美誉,追求农机企业服务效益最佳化,树立良好的内外形象。
二、武城县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1、文化建设得到农机企业普遍重视。农机企业文化是摄取传统文化的精华,结合当代先进管理策略,为农机企业职工构建的一套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环境氛围。就目前情况分析,武城县大部分农机企业已经认识到文化建设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并加以重视。特别是武城县春明农机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武城县大力农机制造厂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企业文化特色,并不断提升企业文化与经营管理的融合度,增强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这些农机企业均做到了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抓,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武城县委、县府近期决定在县城建设一个200多亩的农机工业园,同时准备筹建武城农机博物馆,这都是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体现。
2、企业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农机企业文化建设中,各农机企业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企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员工的精神生活,增强了农机企业的凝聚力,不断提升自身形象,武城县大力农机制造厂利用本县夕阳红秧歌队在中心广场宣传农机产品,武城县春明农机机械有限公司利用读书活动,并印制挂历和明信片宣传企业文化和产
品,武城志鑫农机机械有限公司通过举办联合会、职工运动会等形式拉近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增强员工归属感,使每个员工都能融入到企业建设中来。
3、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农机企业结合武城县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建设,深化农机企业文化内涵,把农机企业与员工的互信互利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立起农机企业与员工互信互利的桥梁,促进农机企业更好更快发展,通过设置宣传栏、宣传标语、抄写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唱《道德歌》等多种形式,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涌现出众多“诚信企业”和“先进个人”,树立了良好的农机企业形象。
三、农机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武城农机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使农机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断发生变化。当前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形势和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是文化建设工作在农机企业管理工作中普遍成为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问题:
1、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大部分农机企业已经认识到在企业经营中文化建设的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对文化建设有所忽视,企业得不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很多农机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搞一些文艺节目、打一些宣传标语,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正确理解与深层次的认识。在调研中,很多企业着重介绍企业文化活动,当做重点来抓;个别企业则通过大把金钱买文化,把文化工作交给一些专家、公司来做,意图通过高投入来走捷径,而忽视企业文化是每一个员工的共同责任,企业文化流于形式。
2、缺乏特色与创造力。农机企业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特色与创造力,而这恰恰是目前农机企业最缺乏的。所谓农机企业文化特色,就是本企业所特有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独特文化,是企业个性的体现,没有标准的模式可循。虽然武城县春明农机机械有限公司,武城县大力农机制造厂等企业的文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更多的却是生搬硬套,一模仿、二复制,没有经过选择、淘汰等形式与自身特色相融合,培养自身企业文化特色。
3、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存在脱节。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在调研中发现,农机企业坐而论道者多,付诸实践者少,融入生产经营者少。农机企业往往喊出些口号、形成些理念,但都是口头上的形式,规模制度不执行、文化活动走过场、思想教育不深入,与农机企业生产明显脱节,这样就违背了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四、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1、相关部门把握好农机企业文化发展的方向。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大部分农机企业是很认同企业文化建设的,但由于企业自身水平有限、人才短缺,使得企业文化建设走了不少弯路。建议下一步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机企业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多搞一些企业文化论坛、企业文化交流、职工思想道德教育等活动,让企业走出去,请进来,开阔眼界,学习先进农机企业的文化建设经验,为武城农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
2、注重对农机企业经营者的指导与扶持。大多数农机企业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白手起家”通过多年的发展,再生产经营上逐渐摸索出门路,但在文化建设上是“门外汉”。而经营者是企业的设计者、建设者和倡导者,对农机企业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文化体现了经营者的价值观和领导风格。必须让经营者不断的学习提高,加大对其指导与扶持,提高自身素质、深化对企业文化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使企业文化建设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3、坚持因企制宜,打造特色文化。坚持因企制宜,建设企业文化。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不单单在产品、外部形象上,还在于企业特色文化。农机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创造出一套有特色、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体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注重培养农机企业精神,与农机企业制度作好结合,用文化推动农机企业经营发展,扩大农机企业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