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桓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桓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促进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机化发展过程中,积极协调、牵线搭桥、周到服务,有计划地组织机手外出跨区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推动了我县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但从整体情况看,合作社发展步伐缓慢且欠规范,略显后劲不足。本文通过分析桓台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发展现状,在实地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查找影响合作社持续发展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发展壮大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和发挥农机增收潜力的新思路。
一、县域农机化及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截止目前,全县农机总值4.4亿元,农机总动力59.5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215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700台,玉米收获机889台,秸秆还田机966台;旋耕机1120台,各类配套农机具17498台。小麦机收率100%,玉米机收率达到97%,全县农业生产综合农机化水平达95.2%;主要农作物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2001年,针对桓台县农机队伍不断壮大且相对分散的实情,县农机局为尽可能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和组织化程度,首先在陈庄镇探索成立农机合作服务社;2003年,注册成立“桓台县农机协会”。至今,全县基层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已达7个,入社会员1450户、机械4600多台。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推动农机化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桓台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和农机化水平较高的县,近年来,县农机局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扶持农机基层服务组织健康发展,大力整合县域农机
装备优势,搭建组织化平台,发挥集团化强势,实现规模化效益,为农民撑起一片持续增收的天地,促进了县域农机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1、方便群众、帮民解忧
开始,农民对机械化收获认识相对滞后,顾虑较多,农机推广缓慢。合作社成立后,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与交流,帮助社员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为社员提供新技术和新机具信息;组织外出实地考察作业市场、地域,确定作业时间、路线,协调农机跨区作业价格,并签订作业协议,保护入社社员合法权益。协调农机生产厂家,让社员享受购机优惠(至少10%)、配件供应及免费维修等服务,并对外出作业机手全程跟踪服务。同时,大力宣传各级惠农扶持政策,提供市场信息,积极引导农机户做大做强。先后树立了一批典型农机户,通过实实在在地收益对比(据统计,农机户入社后收入平均增幅达30%以上),打消农户的顾虑,坚定其购机积极性。陈庄镇的崔佃信,对农业机械的认识较超前,入社后买了一台玉米收获机,当年收获玉米500余亩,纯收入1.5万元。第二年,他又买了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至今,他已拥有3台上海50拖拉机、3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台玉米联合收获机(更新)、3台旋耕机、2台还田机等各种配套机械,总资产达50余万元,年纯收入10万多元。在崔佃信等农机大户地带动下,其他社员纷纷添加或更新机械设备,全县社员数量也由最初的几百人发展到现今的9570人,入会动力机械(具)达5585台。合作社在运行过程中,从机手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健全章程和完善服务,除提供购机优惠、配件供应及机械维修便利外,还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推出小额贷款业务,解决农户购机资金短缺的难题。目前,已为217户农民协调贷款434万元。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机推广和为农机户解忧的重要平台。仅玉米收获机由2001年的78台猛增到现今的8
32台,全县玉米机收率达95%,被中国农机协会、农机化分会命名为“中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第一县”,并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机化示范区”。
2、贴心服务、助民增收
在春、夏、秋三季跨区作业中,合作社积极协调,引线搭桥,周到服务,让机手外出放心、作业安心,被机手亲切地称为“娘家人”。一是做引路人,全程护送机手开展跨区作业。每年三夏、三秋前,合作社都提前到河南、安徽等地作实地考察,联系作业地点,签订作业协议。此外,每次出发前除对机械进行检修“会诊”,对机手进行技术、技能和安全培训外,还印发跨区作业路线图、服务指南、注意事项等,并将机手一直护送到作业地点,全程跟踪服务。二是做有心人,为机手排忧解难。跨区作业中,机手在外人生地不熟,对机具的“三包点”、配件供应点不了解。合作社配备了服务指挥车、作业机械维修服务队,机具生产厂家的维修人员携带配件跟随农机队昼夜服务于作业现场。机械发生故障,他们通宵达旦及时予以维修,确保不误农时。三是做热心人,及时解决各种纠纷。遇到机车作业纠纷和麻烦事,合作社积极协调当地政府给予妥善处理,使很多纠纷得以化解,确保了机手安全和权益。一次跨区作业中,陈庄镇一名机手不慎将当地邮政部门的电缆线割断了,对方索赔3000元,最后在合作社的协调下,只赔了300元,机手感激万分。
3、整合资源、优势互补
农机专业合作社快捷有效地跟踪服务机制使跨区作业规模不断扩大,战线有序拉长,机手收入逐年增长。
一是作业面积持续增加,作业市场逐步扩大。机手原先一般只在住地附近区域作业,作业面积有限,制约了农机作业收入的提高。入社以后,社员之间互相
联系,走出了原来固步自封的方寸之地,机具利用率明显提高。单独经营时,机手怕到其它地方作业后费用得不到保证,一般不愿外出作业。成立合作社后,由合作社负责交涉作业费,机手再也不用担心服务费用得不到保证了,大大提高了机手参与外出作业的积极性。二是互相合作,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合作社成立前,各机手分散经营,信息不灵,造成农户有地要耕却无法及时联系到农机服务;机手机具闲置,却找不到服务对象,农户耽搁了农时,机手也失去了作业机会,小农经济的制约明显呈现。合作社成立后,及时发布作业信息,机手一个人忙不过来,合作社可以安排其它会员帮忙,确保不误农时;农户需要服务,可以通过合作社及时得到农机服务。农业生产和机具利用率都得到了有效保证,农民和机手的收入也有明显提高。据初步测算,机手合作经营比分散经营可增加30%的收入(光维修配件就可节约四成以上),农户由于能保证农时,也能增加10%的收入。2008年,全县外出作业机械达1800多台次,全年三季跨区作业农民实现增收达到7600万元。如:陈庄镇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马成东拥有大型先进农业机械2台,2008年农机跨区作业收入突破10万元。合作社被省农机办评为“全省农机跨区作业明星作业队”。
三、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政策扶持与引导,职能相对弱化,业务经营拓展和规模发展受限。二是没有经费来源,缺少资金投入,阻碍其发展壮大。
三是县域农业机械更新步伐缓慢,大型先进机械拥有量较少,农机装备水平偏低,整体作业质量偏低,影响作业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四、建议与对策
1、提供政策支持。借助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农机局配合搞好服务与引导,帮扶合作社进一步完善章程、规范运作,强化组织服务职能,为实现农机产业化经营提供助力。
2、加大资金投入。在落实基本经费、保障合作社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帮扶合作社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优势,拓展农机增收渠道,促进全县农机化健康发展。
3、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多年的跨区作业实践证明:大型先进机械因其作业质量好、效率高很受农户欢迎,而中小型老式机械的作业市场越来越小。我县农机保有量大,但大型先进机械太少,农机装备优势渐弱,不利于市场的进一步开拓。政府应着力搞好示范引导,依托巨明集团,加快新型产品研发与推广的同时,进一步加大购机补贴力度,鼓励农民更换大型先进的农业机械,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步伐,以适应作业市场需求,实现农机效益最大化。
4、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县农机局应立足本职工作实际,进一步强化农机管理职能,从宏观调控、市场监督、信息服务、作业组织等公共服务方面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寻求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扶持村级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健康发展,大力提高现有服务组织的生产经营和服务水平,扩大农机户数量和规模,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一个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龙头、以农机专业户和农机大户为主体、以农机协会为纽带的符合新时期农机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依托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搞好农机作业、销售、维修三大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努力把农机服务业做大做强,务实保障农民实现多方位持续增收,为新农村建设推波助力。
第二篇:铁岭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铁岭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2007年8月,铁岭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调兵山市吉利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5年来,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服务领域扩宽,作业能力增强,经营收入提高,已经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支生力军。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调兵山市吉利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固定资产投资只有机具10多台,资金20多万元,入社社员5名。经过五年多的发展,现在已经拥有大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各类机具150多台套,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入社社员40多人。社员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是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倍还多。
2007年,昌图县政府试点组建了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取得一定经验后,政府大力推动,于2008年组建了6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农机补贴资金1800万元,县级财政1500万元,农民自筹2700万元。截止至2012年5月,昌图县已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33个,县级财政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
市农机局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抓住了这一有利的历史契机,采取了多项有利措施,引导、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2007年以来,市农机局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列入重点工作之一,每年都同各县(市)区农机主管部门签订农机工作目标责任状。
2009年3月,市农机局召开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经验交流会,要求各地学习昌图县经验,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7月,市农机局制定了《铁岭市A级AA级AAA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标准》,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迈入规范化轨道。
2011年,市农机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方向和扶持措施。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中,市农机局通过补贴、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合作社购买农业机械给予倾斜,优先保证,并且不限数量。2011年,昌图县曙光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农机补贴600多万元;开原市宏大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农机补贴200多万元。2012年,铁岭县纪泰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的插秧机等68台机具、8万个育苗硬盘,全部获得了补贴支持。铁岭县蔡牛镇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保护性耕作项目,项目资金22万元,实施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1.1万亩,促进农民节本增效200多万元。在实施项目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2011年,全市3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共获得农机购置奖励和贷款贴息资金338.54万元。其中:农机购置奖励324.33万元、贷款贴息14.21万元。
市农机局为打造一批“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的示范社,开展了对重点合作社定点包扶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
截止到2012年5月份,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最初的12家,发展到239个,其中,A级以上示范社1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有社员2485人,农机保有量6824台,农机资产总额3.9亿元,服务农户21.8万户,农机作业服务面积472万亩,年实现服务总收入1.9亿元。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作用突显
通过逐步的引导规范、扶持发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状大,在全市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作用。
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市场和空间。合作社的成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打破了一家一户的界限,为应用先进、大型的农机具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农机技术的应用。昌图县曲家镇双赢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立斌,2010年被评为“全国种粮食大户”。在双赢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人员看到,库棚内摆放的全是9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和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他说:“如果没有合作社,单靠一家一户的经营,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机械化程度”。
农机专业合作社有能力购置大型、高效的机械,同时集约化的经营也便于应用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精量播种、联合收获等先进农机技术。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农业机械6800多台,基本以大型、联合、高效型机械为主。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全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2011年底,全市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5%,农机专业合作社功不可没。
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有利于降低土地经营成本。农民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农机生产,提高机具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调兵山市吉利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播种、打药、收获、深松“一条龙”作业,每亩一共收110元,合作社统一调配机具,比分散的农机户要少收36元,农民直接受益。
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流转。农民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将土地以入股、承包、托管等方式集中于合作社统一经营,带动了规模种植。
铁岭县蔡牛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介绍,他们合作社本身就是土地流转合作社,通过农业机械化的优势,让农民主动自愿地将土地交给他们来耕作,这样农民一来可以增加土地收入,二来还可以腾出时间从事其他工作。
张铁民,是铁岭县蔡牛镇大台村农民,也是蔡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调查中他说:“从这个农机合作社成立以后,咱们把地就交给他们了。现在我也省心了,统一整地、统一种地、统一收获,都归他们。作业费用也降低了,我还在合作社上班,一年还能多挣个二万多元钱。”
2011年,全市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流转36万亩,从而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开原市庆云堡镇朝光村,全村181户623口人,外出打工458人,村中仅剩65人。村中的2880亩水田作业全部由该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来完成。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全程的农机生产作业服务,解放了劳动力,这些人员可以安心进城务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全市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至少可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5万人,增加农民收入3亿多元。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部分合作社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社员素质不高、后续资金不足等问题。
这其中,最突出还是资金的问题。2012年3月,农业部农机化司在铁岭市召开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座谈会”,与会的2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也是资金的问题。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特点是:初期投资大、回收资金周期长。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建设初期,需投入机具购置、库棚建设、土地流转、农资准备等多项资金。很多合作社在建成之后,已经倾尽全力,在后期生产过程中,已没有流动资金,只能够借贷。而金融部门的各项贷款门槛,又基本把农机专业合作社挡在门外。相当一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把目光投向了民间借贷,但这只是无奈之举,因为民间借贷的高额利息,又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又一障碍。
从调研情况来看,政府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继续给予补贴支持。目前,全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约三分之一投入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从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来看,这一比例仍可逐步扩大。同时,也建议各级财政对部分投资规模大、建设标准高、有发展潜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专项资金扶持。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来引领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二是给予项目支持。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机项目如保护性耕作、深松作业等项目,由广大农户分散承担,这样既耗费了人力、财力,项目推广运作又很艰难。农机专业合作社做为农民自发组成的合作组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有能力承担项目。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做为项目承担主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又可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
三是给予金融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农机专业合作社贷款门槛,给农机专业合作社贷款创造便利条件。特别是政府贴息政策,应进一步扩大范围和额度。
四是加强规范性引导。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政府可通过农机协会等组织,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合作社之间的横向交流,建立一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社,以促进全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五是引导组建联合社。从生产作业的环节来看,水稻、玉米等专项合作社可以联合,从而影响带动局部地区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从农业的整体来看,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合作社也可以搞联合社。通过做大做强联合社,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共同应对市场风险,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通讯员:王立宽/农机局
第三篇: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梁山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济宁市农机局《关于开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精神要求,为弄清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今后的工作思路和方向,进一步发挥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县农机局高度重视,研究成立调研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据本次调查统计,我县在工商行政部门注册成立并在农机局备案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共35家,正常运营的23家,目前停止运营或未运营的1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418户,停止运营或未运营的社员125户,(以下数据不包括停止或未运营合作社)服务农户4.04万余户,从业人员447人。合作社拥有农机具共143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72台;小麦联合收获机165台;玉米联合收获机81台,深松整地机43台,资产总额4619.6万元,基础设施用地3.99万平方米,其中办公和机库房面积1.26万平方米,机具维修车间0.25万平方米。2014,运营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共完成农机作业服务总面积35.7万亩,其中跨区作业面积14.08万亩,订单作业面积6.42万亩,流转土地面积0.516万亩,托管土地面积3.372万亩。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经济效益上也取得了较好成绩,据调查,2014,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总收入约为1910.15万元,其中田间作业收入为1569.15万元,农资经营收入165万元,农机修理服务收入166万元。
(二)主要特点 我县自2008年成立第一家农机合作社以来,截止到2014年底经工商注册并在农机部门备案的合作社35家,数量不少,但良莠不齐,有的合作社自成立就未能运行起来,如浒泊、安民山等合作社,有的合作社运行几年后,遇到无法预料情况致使无法开展,如富民、泰福合作社等,这也是事物发展规律所势。总之,农民机手对成立农机合作社也经历了一个从试探、盲目到理性的过程,从刚开始的农田收获、土地耕整比较单一的机械化作业服务,到现在农田的耕、种、收、植保及灌溉的全程机械化服务,并有向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土地流转承包等相关领域发展壮大趋势。如国惠、万仓、联丰、顺发、秀清、天力农机专业合作社。
(三)工作措施
县局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并列为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引导和帮助合作社按照省市级示范社的认定标准进行完善和建设,多次邀请和支持合作社参加各种类型的农业农机知识技术培训班和农机生产现场观摩会。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推动了我县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机合作社是农业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长壮大对农机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带动下,农机购置高潮不断,农机合作社成为新机具购置换代更新的重要力量,提高了农机化装备水平。2014年我县的国惠农机合作社、滨湖益民农机合作社、东方红农机合作社新购100马力以上联合收获机、拖拉机达十多台,根据调查每台机械作业面积都在1000亩以上,国惠合作社社员唐守山、滨湖益民合作社社员马洪峰单机作业面积达近2000亩。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极大地推动了我县农机化发展,促使了我县的农机化作业水平的提高。
二是缩短“三夏、三秋”生产周期,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机合作社把分散的机械组织起来,合理配置、优化组合,提高了农机作业效率。小麦收获时间已从以前近一个月时间减少到现在3~5天,“三秋”生产由原来的一月多时间缩短为10天左右,从百万农民抢“三夏”、战“三秋”,到现在万名农机手战“三夏”、“三秋”,劳动力占有量减少三分之二,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促进了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合作社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国惠合作社、顺发合作社等还开展为五保户免费作业、无劳动力户免费低价作业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三是推动了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的机械数量多、机具集成配套、服务功能强、能够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以及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将大量土地“捆绑”经营,既有利于农机规模化作业,减少作业成本,又能实现规模化经营取得可观效益。联丰农机合作社、天力农机合作社开展了土地流转和托管作业服务,受到省市县领导重视,多次莅临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化作业现场进行观摩,受到领导称赞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当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机合作社基础薄弱,各环节都颇显粗糙。农机合作社的主体是从事农业第一线的农民朋友,对农业生产都是一把好手,但经营合作社就显得有劲使不上,管理跟不上,运行机制、财务制度、新技术运用上滞后和脱节,因此对农民合作社的承担的项目和扶持政策目前要求的标准太高。
二是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环境重视不足。近年来,国家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太小,县级财政困难,无法拿出资金扶持基层农机专业合作社,上级扶持资金分配到地方也就很单薄了,对农机专业合作社扶持推动作用不明显,且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处于摸索起步发展阶段,其成效还不够明显,对农民的诱惑力不强。
二是作业项目单一,服务领域狭窄。我县现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大多数是常规农业机械,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旋耕机、深耕犁、常规播种机等,主要从事机耕、机播和机收工作,而只有联合收割机实现了跨区作业,机械的利用率不高,作业量小,收入较低。并且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新型农业机械,如免耕播种机、深松机和经济作物机械信心不足,投资新领域(如畜牧业、水产业)怕担跨行业风险。导致农田机械作业市场单一化,效益相对比较低。
三是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一家一户的小块经营和复杂的种植模式,使大型机械无法发挥应有作用,作业效率,收益不高,严重影响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土地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机作业的效率与节本增效的潜能难以发挥出来。四是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平衡。有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早,到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规模小,合作范围不广,层次不高,规范不严,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成员大多是农民,基本素质比较低,缺乏发展活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差。
五是办公场所紧张,机械库房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地方政府在建设规划时,未能考虑农机合作社的基础建设用地,甚至对已经运营多年的合作社设施用地进行了出售或划作它用。由于国家土地政策管理严格,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用地审批太难,合作社大都缺乏机械库房建设用地和建设资金,致使许多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无法集中存放,多数农机户到处搭建简易库房或露天存放,造成机具存放混乱,从而浪费了更多资源。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后发展趋势
目前,以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粗放型生产管理,效益不高,人力财力严重浪费,阻碍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广应用,农机装备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客观上提出了调整与农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新要求。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应运产生和发展的,合作社通过对农业劳动者之间和先进生产工具的有效组合,为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建立了有效的组织机制,为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扩大生产规模创造了有利条件。首先,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合作社这种形式,本身就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相吻合。其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大趋势,随着土地流转办法方式的不断完善,农村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连片土地,大型农业机械作业是必然选择。其三,农业生产新环境发展不断变化,将使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分散式的小农经济形式将逐步被集约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取代。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知识技术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文化氛围将愈加浓厚。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虽然当前存在很多问题,但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以种粮大户、农机户、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全程机械化生产为手段,以土地流转或委托管理为规模化生产模式,是我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总趋势。要让合作社加快驶入规范化、高效发展轨道,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农机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而我们农机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一股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合力。
五、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争取落实有利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政府部门应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尤其在保证农机设施用地政策方面急广大农机户之所急。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能保证农机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政策,让合作社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下不断壮大,同时希望国家对于农机用油财政补贴款项,能按农机作业面积和作业机械数量直接发放到农机户手上,同时在跨区作业、散小作业地块(政策原因造成的地块分散)的机械转移途中油料消耗能否给以合理的补贴,使开展农机化生产服务的农民直接感受到实惠。
二是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的领导。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今后农机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桥梁。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加快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列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整体发展规划。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提高技能和素质,增加农业生产中的技术含量,改变农业生产者“土、脏、乱”传统社会地位。
三是加快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促进土地流转,实行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是增加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增加财政扶持力度,每建一处农机专业合作社,只要符合基本条件就要给以相应的资金或实物支持,用于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创造农机专业合作社良性的发展环境。推行农机的合作经营,可以减少农业机械的重复购置,减少资源和资金的浪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机械的效能。要鼓励经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引进、试验、推广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拓展服务领域。要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重要意义和典型的宣传,充分调动广大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梁山县农机局
郭东爽)
二〇一五年三月十五日
第四篇:淄博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淄博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按照淄博市委《关于开展学习贯彻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调研活动的通知》的有关部署要求,淄博市农机局组成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专题调研组,深入区县、镇、村,采取座谈会、询问、查看档案等形式,对全市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调研,摸清了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下一步发展思路。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机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近几年,淄博市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培育与发展建设。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弱到强,实现了蓬勃发展,无论从发展速度、区域分布、发展途径,还是从组织方式、组织结构、服务功能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合作社已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截至到目前,全市已建农机合作社159个,分布上基本达到了每个农村、乡镇办事处有近2处工商注册农机合作社,乡镇覆盖率达到100%。合作社入社成员总数达4870个(户);服务农户的数量达14万户;机具数量达1.2万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达2770余台,配套农机具5000余台(套),联合收获机达3200余台;资产总额2.4亿元,其中:农业机械原值2.14亿元;配套设施面积10.7万平方米;2011年作业服务总面积800万亩,其中:跨区机收作业面积350万亩;2011年服务总收入2.2亿元,其中:田间作业收入1.9亿元,修理服务收入1030万元,其他收入1180余万元;预计2012年底全市农机合作社数量170个。
二、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发展特点
(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机合作社规范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机部门通过加强引导,政策扶持、做好服务,使农机合作社在机械装备、库房建设、办公设备与过去相比都有了新的提升。在机械装备上,农机合作社通过购机补贴都拥有10台以上大型机械,并且有配套机具,农机装备结构得到优化;在库房建设上,合作社通过自建、租赁等方式,库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合作社设施建设面积达10.7万平方,近一半农机合作社拥有200平米的标准车库,50个合作社达到省“五有”标准;在办公设施上,基本配备电脑、服务车等现代办公设备。多数合作社还配备了维修车间。基础设施的发展不同程度的改善了过去农机合作社机械多、存放难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统一管理,增强了自身综合实力。
(二)内部管理不断规范,企业化运行越来越明显。农机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完善财务制度、机务管理、维修保养、安全生产、作
业管理等制度,提高了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水平,促进了农机合作社标准化运行、规范化发展。在农机作业过程中实行统一签订合同、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机械调度、统一结算;对社员机械统一维修保养、统一年检年审;在利益分配上按制度执行;通过实施内部规范管理,减少了社员在机械维修、机械调动、联系作业方面的成本,提高了社员作业收入,增强了社员的凝聚力,为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三)创办投资形式多元,适应性越来越强。农机部门结合农村发展实际,积极培育多种创建主体类型的农机合作社。通过引导发展,农机合作社创办主体类型,由过去单一农机协会牵头创办发展到现在的乡镇农机站领办型、农机大户带动型、村农机大院牵头型、农机实体或企业创办型的四种主体类型。投入方式也逐步拓宽到财政扶持、银行贷款、群众自筹、集体入股、以地顶资、以物顶资、以劳代资等多种方式。目前,现有农机大户牵头创办的达95家、以村农机大院牵头创办的47家、农机站牵头创办14家、农机企业创办的3家。不同创建主体和投资组建形式丰富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形式,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适应了农村生产实际,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桓台县大田农机合作社适应当地的发展,在维修服务实体中心基础上成立了以维修为主的农机合作社,对当地的大部分农业机械进行维护维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服务内容多样,服务范围越来越广。随着综合能力的不断增强,农机合作社积极适应农业生产需求和服务市场的变化,服务内容向多样化发展。由原来单一的农田作业发展到现在的农机销售、维修和配件供应、土地流转、农业运输、农机培训、跨区作业、林果蔬菜生产等。基本形成了农田作业型、农机维修型、设施农业服务型、林果服务型等多种服务类型,涵盖了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合作社内容的服务多样化,较好地满足了农机户和广大农民的需要,农机合作社通过发挥装备、信息、作业、管理的优势,组织机手开展多种形式农机服务,有效的提高了农机手的经济收入。在作业形式上,合作社积极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一条龙”服务和土地规模经营,作业价格比单机分散作业每亩低3-5元左右,实现合作社得利益、农民得实惠的“双赢”。各具特色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农田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农机合作社在农机作业中,积极发挥配套机械多、机械动力大、组织化水平高、作业经验丰富的优势,实行统一管理,采取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的方式,开展各类农机服务,并实行规范标准化作业,保证作业质量,农机合作社作业面积每年平均8000亩以上,多者达20多万亩。如临淄朱台合作社积极实行粮食生产十统一服务,充分发挥组织化程度高、机械数量多、作业质量好的优势,承担了全镇的7.3万亩农田作业任务,受到了政府的肯定,群众的欢迎。在重点农时,合作社承担了全市农机作业能力的75%以上的任务,已经成为三夏、三秋农机化生产的主力
军。特别是近三年我市开展玉米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中,农机合作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综合效益提升,发挥作用越来越显著。农机合作社通过加强规范建设,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一是提高了合作社和机手收入。据测算,机手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通过农机合作社作业,社员每年经济收入达5万元,多者达10万元,比单机分散经营要增加20%至30%的收入。临淄区朱台合作社2011年作业收入2100万元,社员孙长征收入达13万元。二是增强基层农机自我管理能力。农机合作社通过标准化建设,拢和农机户,整合机具、资金资源,在内部实行规范管理,并在组织机手培训、农机挂牌、年审、安全生产、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农机化项目等方面成为强有力的支点,有利于解决“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不健全,农机无人管”的局面。三是促进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机合作社利用国家的惠农政策,积极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据统计,近几年农机合作社共推广、大型联收机、小麦免耕机、玉米直播机1万余台,农机合作社积极建立了科技示范基地,并通过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作业、统一作业规范,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和标准化生产,保证了作业质量。各种新技术通过农机合作社作业服务,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合作社已成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的重要载体。四是加快了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过去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进行耕种,土地分散,机手单打独斗,不利于机械大规模作业。现在通过对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整合,统筹安排农机具的使用,有效地解决了农机手单兵作战力量薄弱的局面和农户对农业机械的不同需求。促进了农机作业集约经营,有效地支持、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周村裕农、张店傅家、桓台博信合作社积极参与土地流转,为规模化经营土地起到带动作用。
三、发展农机合作社主要做法
(一)行政保障,推动发展
近年来,淄博市农机部门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重点来抓。在组织领导上,省、市人大连续两年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了视察,对合作社发展提出了指导意见。市局连续两年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机合作社的意见》和《开展农机合作社“五化”建设规范化推进年活动的意见》,并与各区县签订目标任务责任书。市政府把“五有”专业合作社建设列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行动”项目重要内容;全市各级农机部门充分认识农机合作社在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机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这项工作当作重点工作来抓,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发展计划,把工作列入区县考核重要内容,这些都为农机合作社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从全市看,领导重视、政策扶持、财政支持、合力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良好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典型示范,带动发展
农机部门注重典型带动,辐射发展,大力培育发展了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品牌效益良好的农机示范合作社。如:临淄朱台、桓台大田、仇星有影响的农机合作社等,通过多次组织参观学习、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其它农机合作社在发展上学有目标,赶有方向,辐射带动了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张店区傅家农机专业合作社、高青继伟农机维修部被农业部授予示范点。仇星农机合作社被授予全省明星农机合作社,并奖励资金15万元。通过典型培育挖掘,带动了全市创建农机合作社、发展农机合作社的热情。
(三)政策引导,促动发展
农机部门积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扶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采取优先补贴购机、实施项目带动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并积极争取财政、工商、民政等部门的支持,扶持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在扶持政策上,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社重点倾斜,放开机具台套补贴限制,有的区县还利用财政资金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累加补贴。2011年,用于合作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900余万元。连续四年有23个农机合作社得到省财政扶持,补贴资金达155余万元。张店区连续几年共争取100余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区内农机合作社的标准建设。通过实施政策扶持使农机合作社的机械装备更加优化,库房建设、办公设施得到改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发展实力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农机户依靠农机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农机合作社的影响力、凝聚力。
(四)服务指导,协助发展
农机部门牢固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组织农机人员深入乡镇、农村、农户,按照“指导不领导,帮办不包办,扶持不干预”的原则,认真搞好各项服务,帮助解决有关问题,做农户的贴心人,帮助农机合作社快速发展。一是帮助其完善各项制度。在合作社的注册过程中,安排专人帮助草拟章程,完善财务制度、管理制度、机械安全操作制度等,并协调工商部门,为其注册提供便利。二是指导建立完善的信息档案。主要是指导健全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的农机经营户档案、农业机械档案以及财务档案等,通过建档,便于合作社外部和内部管理。三是协助其搞好办公、库房设施建设。帮助合作社按标准建立库房、办公室、维修车间。通过服务既解决了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也给合作社明确了建设方向,有利于合作社按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四是在作业服务过程中做好服务。通过做好作业信息、价格行情、天气预报、作业纠纷、油料供应、机具维修、农机技术等服务,最大程度为机手提供方便,保护机手的利益。
四、农机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
1、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受规划土地等方面的影响,部分农机合作社办公场所简陋,现代化办公设施缺乏,特别是随着农机合作社规模的扩大,农机具数量的增多,库房设施建设不能满足要求。建议政府为合作社棚库房建设提供土地支持。
2、缺少持续有效的政策扶持。农机合作社建设一次性投资大,农机户自身力量单薄,在资金、信贷方面缺乏固定扶持政策措施。建议政府为合作社发展给予长期有效的资金扶持。
3、发展不平衡。区县之间发展不平衡,有的区县合作社数量多、规模大、效益明显,有的区县数量少、规模小、整体力量单薄。农机合作社之间发展分层也较明显。
4、品牌建设和竞争力不足。随着农机合作社数量增加以及其他农民合作社数量的增多,一些技术力量薄弱,规范化建设程度较低的合作社在竞争中效益下滑,面临较大风险;一些原来较大规模的合作社因土地等问题面临进一步发展壮大难的问题。
五、下一步发展形势分析和发展重点
(一)合作社发展面临的形势
分析当前形势,全市农机合作社发展已完全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和机遇。现阶段面临的形势主要有几个方面:
1、从全市农机化发展实际来看,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农机化重点工作已经常态化。随着我市农机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要考虑下一步谁来中田、谁来作业的问题。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农机合作社必将承担大部分的农机生产工作,以依托农机合作社为服务主体的农机经营模式已成为农机化发展趋势。壮大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刻不容缓,不仅要长期列入农机工作重要日程,而且要重点纳入未来几年发展战略规划。
2、从国家有关政策来看,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了有利的发展环境。近几年,农业部、省农机办都相继于下半年前后召开了全国、全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工作会、交流会,并分别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特别是全省提出实施“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计划”三项工程,把农机作业规模化推进工程作为一项重点,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合作社发展,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农机合作社发展环境已大大改善,为我们坚定地开展这项工作树立了信心。
3、从今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来看,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实现农业和农机转调发展的必由之路。现阶段,扩大农业机械数量对于我市来说已不是重点,对机械合理配置、优化结构、充分利用、增强适应性才是重点。农机合作社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组织化、集约化优势,大幅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机械效率,并有效成为农机农艺的结合衔接带,通过承包、订
单作业,有力推进规模化作业,促进土地快速流转和规模经营,完全符合了现代农业和现代农机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下一步发展重点
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及累加补贴资金要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有关农机化建设项目和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将优先安排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并协调好工商部门,争取免除登记及审检费等政策,减轻农机专业合作社负担;协调好当地政府,争取在农机库棚合理用地政策的支持;积极争取省级资金,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库房建设、办公条件改善、维修设备补助等。要求区县也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资金,扶持合作社的建设。
2、着力推进品牌建设,带动全面发展。放活市场,让合作社在竞争中发展,组织开展示范建设工作,联系、树立一批发展突出的典型,着力推进品牌化建设,大力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有一定品牌效应的示范合作社,并给予资金扶持。通过典型带动、品牌效应,加快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
3、强化标准规范建设,推动长效发展。严格按照该市《关于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中的“五有”要求来指导合作社建设,即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内部管理;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健全服务功能,拓宽服务领域,推动承包服务、订单作业、产销一条龙服务等服务方式;要引导合作社市场化、企业化经营管理,增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活力和后劲。
4、加强组织领导力度,深入服务引导。农机部门将继续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当成当前今后农机工作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结合实际,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具体目标,出台有力政策措施。在农机合作社整个建设发展过中,不断的强化指导、扶持和服务,创新服务方式,从管理服务部门的角度,有力推动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部署到位,措施落实到位。
第五篇: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湖南省涟源市农机局 李淑惠
湖南省涟源市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实际,按照“依法规范、有序引导、分类推进、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对全市农机合作组织进行了调研,截止2011年底,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2家,分别是:涟源市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涟源市星天伟业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226户,从业人员281人,拥有各类机具512台套,其中中型拖拉机组16台套,小型农田改造挖掘机2台,装载机1台,耕整机102台,联合收获机85台,插秧机20台,资产总值达近591.85万元。服务范围涉及全市20个乡镇573个行政村和邻近的安化县渔水、新邵张家冲、双峰太平寺、冷水江三尖等周边县市的乡镇。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服务内容更加丰富,服务手段更加完善,服务方式更加便民,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效显著,“龙头”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是促进了农机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推动了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机化的发展质量。同时,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降低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成本,示范带动能力强、效果好。
二是完善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充实了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中间环节,有效承载了基层技术推广、政策宣传、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生产组织和安全教育等农机管理工作,为基层农机服务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作为农机服务的延伸和补充,农机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把广大机手组织起来,联合起来闯市场,提高了农机的规模化作业程度。三是提高了农机作业的标准化。农机规模化作业和示范区发展,提高了农机作业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同时依托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发展起了3处农机化示范区,为农机作业标准化的实施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四是促进了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代耕代种、农田托管、土地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开展规模经营,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推动土地经营方式创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统一经营向农户的联合与合作。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解决农田弃耕、撂荒问题,支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五是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增加了农民收入。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和培训平台,他们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惠,信息上实现共享,增强了标准化生产和协作意识,提高应对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农机户以资金入股合作经营,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减少了一次性投入,降低了农民的投资风险,使农机作业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已经逐步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参与到农村经济发展各个领域中来,农机作业市场的扩张,技术装备更新,作业模式的创新都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农机专业合社将不断为农民搭建更加广阔的增收舞台。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行模式 按照“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机械”要求,该社实行股份制管理,开展集约化经营和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并面向全市及相邻县市,为农民提供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农机专业服务。其经营涉及机耕、机播、机收、运输作业、农机修理、信息技术咨询、小型农机具销售等。其利润分配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按股金比例(包括入社股金和拖拉机折价股金)进行分配;二是按出勤作业率和工作效益进行分配,制定统一收费标准和作业金提成,实行单人单机核算,作业收入按10%上交为集体积金,扣除平常正常开支外,其余部分年终按股份进行分红。在管理上,先后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合作社服务纲要》《合作社纲要》《合作社社员管理办法》《合作社机具维修维护细则》《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等5个制度,并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合作社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农机服务助民富,互帮互助促发展”为主题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和“结对共建”活动。一是推行价格公开制,向服务对象公开承诺耕地100元/亩,收割100-120元/亩,价格低于市场价,使广大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二是开展帮扶互助活动。党员社员主动与家庭劳动力不足的困难户结对子,通过“一对一”和“多对一”的方式为困难农户免费提供农机服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发展数量少、影响带动小。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到目前还只有2家,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
二是主体结构单
一、服务领域不宽。农机合作社大都由青一色的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且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服务居多,机插、机耕、机烘等各个作业环节的服务明显不足。三是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湖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规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合作社管理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偏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存放高性能、大型农机具的厂库棚建设用地短缺,农机维修服务组织建设滞后,农机服务组织在享受工商登记、金融信贷、税收减免、用地安排、用电用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仍未能得到落实,或难以执行到位。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后农机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明确农机化发展的组织模式以合作社为主,将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主体,在财政、税收、信贷、政策性保险、用电、用油,特别是用地上给予支持,协调各部门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是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场库棚设施建设,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目前,农机具场库棚建设严重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具损失浪费现象严重,亟待各级财政的扶持与投入。
三是依法发展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做好典型示范、推广工作。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稳定发展。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工作思路和“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的原则,逐步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使其有序健康发展。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初级阶段向规范的高级阶段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宗旨是“民办、民营、民受益”,农机专业合作社隶属于现代农业企业行列,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组成部分。内部管理水平高低,代表着一个专业合作社的成熟规范程度。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要求,制定内部管理人员培训计划,每年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建议市级财政将培训经费纳入计划,做到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