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论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数学作业,能使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也利于教师了解教学情况,及时反思改进。
传统的数学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业量大,效率低下,学生不堪重负,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少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特别是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其数学作业的状况却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家长所购买的大量形形色色的习题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第二学生迫于教师和家长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置中间推理计算过程于不顾,盲目地凑结论,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第三学生写作业和教师批改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近乎无效劳动。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的失败,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中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增强作业的实效性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把握知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需要。
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问题,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准确实现,影响着课堂信息、考试信息以及教材资料的科学利用,事关应试教育思想向素质教育思想的转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初中数学作业有效的标准是什么?
②影响数学作业有效的因素有哪些?
③学生作业无效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④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精选作业的能力?
⑤如何了解各类学生有效完成作业的情况?
⑥促进学生数学作业有效的方法与策略是什么?
(三)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理论价值
① 本课题的研究,是实施课程标准的需要,作业的有效与否直接决定课程目标的实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课题的运作提供了契机。数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描绘了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形式多样化,课程内容综合化。科学课程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在课标中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保持对自然现象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作业没有实效,那怎么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② 通过探索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获得数学是人类社会中极为普遍的活动”,经过做作业“学生要相信自己有做数学的能力,而不是害怕或厌恶数学”,“有充分的信心去有效地使用已具有的数学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实践意义
① 本课题的研究,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把握知识能力的需要。
② 本课题的研究,是提高教师数学教学质量的需要。
③ 本课题的研究,是教师减负,学生减负的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初步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主要研究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范围是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初
一、初
二、初三数学作业有效性情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从评价标准角度来看分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纬度,发展性评价是基础性评价的高级阶段。从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角度看。有效性又指有效课与有效益两个方面,“有效益”在当今课改标准下,强调能促进学生智力,技能和情感三维目标的发展。
本课题针对课程标准下的数学作业的有效性,来谈教师在布置作业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数学素养的相关联系,以及学生减负,增进教师教学有效性的关系。通过对课题前期的调查,通过个案与行动研究,探索数学作业有效布置的策略,探索数学作业有效性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数学素养的关系,为学生发展服务。
(二)研究的目的课程标准下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主要探索提高数学作
业有效性的实施途径。通过研究,探索出作业有效的标准,影响作业有效的因素,促进数学作业有效的方法与策略,从而确保作业的有效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数学素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三)研究内容的具体化
⑴ 学生完成作业有效性的现状调查。
⑵ 教师布置作业有效性的现状调查。
⑶ 影响学生作业有效因素的调查分析。
⑷ 数学作业有效性的标准研究。
⑸ 数学作业布置有效性的策略。
⑹ 个别不做数学作业学生、个别抄袭数学作业学生、个别做作业无中间
推理计算过程的学生的个案研究;
⑺ 促进数学作业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⑻ 作业有效性与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四)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10个班500人)
研究方法:
⑴ 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及访问调查两种方式,对实验学生进行前期与后期调查,了解数学作业有效性的现状,影响有效的因素,作业无效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下一步的研究。
⑵ 行动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后,从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寻找研究课题,边实践边研究,从而达到解决影响数学作业有效的因素,寻求促进学生数学有效的方法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⑶ 个案研究法:针对不做作业、抄袭作业、作业无中间计算推理过程的个别学生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⑷ 文献研究法:查阅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的《有效教学方法》、孟万金著的《优质高效》、蔡敏著的《当代学生课业评价》等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作业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⑸ 经验总结法:对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及时总结,形成成果不断加以
深化、推广。
三、课题研究的措施与步骤
⑴ 准备阶段: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收集资料,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进一步征求专家意见,修改方案,对方案进行论证。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⑵ 研究阶段:
根据“实施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各子课题负责人实施子课题研究。⑶ 总结阶段:
对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分析,撰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做好结题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篇:《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
课题编号:《JXKT-ZS-04-057》
《初中数学分层作业有效性策略的实践研究》阶段总结
一、本学期研究任务
本学期属于课题研究第二个阶段-------实施实施阶段
1、主要研究任务
(1)深化、细化分层批改的策略实践研究。
(2)进行分层作业有效纠错策略的实践研究
2、已完成任务
(1)改进、完善作业有效分层的策略实践研究(2)深化、细化分层批改的策略实践研究。(3)进行分层作业有效纠错策略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完成情况
(一)已完成内容
1、召开课题组会议及工作安排2次
会议一:学期初召开课题研究第一次专题会议,主要内容:
(1)明确本学期研究内容及任务、下发学期工作安排。(2)征求完善分层作业有效布置、分层策略。(3)按计划进行分层作业有效批改、纠错策略实践。
会议二:11月底召开课题研究第二次专题会议,主要内容:
(1)反馈分层作业有效有效布置、分层策略实践情况。
(2)反馈分层作业有效设计、批改预设策略实践情况。
(3)过程性资料收集要求。
(4)上交实践心得体会 2,实践研究
(1)改进、完善后作业有效分层策略的实践研究(2)深化、细化分层批改策略的实践研究(3)分层作业有效纠错策略的实践研究
(4)整理阶段性成果
①补充、完善、形成作业分层、批改、纠错策略
(后附:完善后分层批改纠错策略,具体详见实践报告)
②完成七、八年级各班期中成绩追踪分析 ③完成七、八年级部分分层作业电子稿
④青年教师分层作业分层、批改、纠错心得体会集
三、取得效果
本学年对补充完善预设策略环节做得比较到位,尤其满意以下两点:
1、作业分层设计预设策略:终于从最初的模糊混乱,各自为政,尝试分层,统一过渡到到后期的原则统领,深入有序,为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作业批改形式由最初预设的单一教条,逐步完善形成了大策略下的多样化,形式多元,具体操作方法凸显不同个人班级特色,令人欣慰。
3、作业纠错方式目前还不够成熟,尚在探索中,下学期还需进一步重点深化研究。
本学年课题研究,整体取得效果,总结如下:
(一)教师层面:
1、态度认识:教师分层作业意识形成,绝大多数教学内容能够体现分层作业设计、批改。
2、作业分层设计:
(1)教师分层作业设计相对成熟,已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对数量、难度进行把控设计,而且能够紧扣四点(即教学目标、知识重难点,中考考点及学生实际)做到准确把脉分层作业数量、梯度及意图的递进设计。
(2)教师作业布置策略得当,能够做到胸中有数,且层次增减有序。保障了A、B、C三层作业的系统性、一体化,且有机体现了作业层级一体化下的增减性分层。
3、作业分层批改:
(1)批改模式多样化,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充分发挥了教师教与学生学双方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也有了更多时间对那些学习态度反复变化或不端正与成绩波动起伏较大的学生给予沟通与辅导,还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后反思,促进后续教学的良性循环。
(3)小组批改效果显著。组长作为本小组的“班主任”,负责本组的学习等工作。这就像把一个大班分成了若干个小班,老师就有若干个助手来管理其他学生,不但井井有条,而且能够落到实处,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又锻炼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
(二)学生层面:
1、进一步改变了学生不愿意做作业的被动局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2、学有余力、中等生和基础薄弱的学生都各得其所,有效减少了抄袭现象。
3、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相应地提高。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主观原因:课题主持人、教师、学生三方面依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推进问题,实践跟进还需进一步细致深入。
1、主持人层面:
存在问题1:,课题主持人对作业分层整体预设缺乏相应深入的思路与想法,预设层面站的高度不够,思路过于逼仄,不够开阔。改进措施:多方查阅资料,多方结合学生需要,多方听取教师建议,充分发挥课题组成员智慧的力量,发挥团队的优势,进行科学合理既具前瞻性,又具操作性的策略预设。
存在问题2:本学期重点完成作业分层设计、批改的预设策略完善,对教师分层作业设计、批改仍需进一步的培训强化。
改进措施:下学期继续加强分层作业设计、批改的强化培训,作业分层一是引导教师紧扣四点,即教学目标、知识重难点,中考考点及学生实际科学合理设计分层,二是以B层作业为基础,增减设计,完成A与C层作业的设计。作业批改最好能进一步强化批改形式及流程操作的实效性。
存在问题3:纠错策略研究不够深入,流于表面,有成型,但不够成熟。
改进措施:下学期继续加强纠错策略的研究,补充提炼好的做法,进一步加以改进完善。
存在问题4:本学期只召开会议两次,中期工作安排不到位,有些松懈,后期跟进、督促、指导力度也不够。
比如:
1、本学期原计划工作重心是分层作业纠错策略的研究,但实际工作中,由于有新的想法与发奎,研究方向偏重于作业分层与批改的深化与细化,导致纠错策略研究不够深入;
2、自己对纠错策略的约社也有一定局限性,思维不够开放,也没能及时组织课题组开会,商讨出更好的做法,提炼为策略。
3、研究成果收集不够全面,如:自己也纠结于学生的成绩追踪分析还有无继续的必要。
改进措施:课题主持人加强学习,加大跟进力度,加强资料留存,加强阶段性工作总结反馈与改进完善。
2、教师层面:
存在问题:本学期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及德育活动安排过多,教师没有太多时间,同时专注于教学与研究,导致个别教师的分层作业设计与上交分层作业电子稿是两张皮,即当天教学内容完成后的作业设计是认真思考完成的,学期末上交的则是下载敷衍的,降低了研究的实效性。改进措施:
1、和教师交流谈心,统一认识,做到表里一致,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2、和教务进行协商,通过学科层面教学教研活动的安排,做到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相互渗透,深化推进课题研究。
3、学生层面:
存在问题:依然有个别学生不能参与分层作业的完成。
改进措施:
1、任课教师多加沟通,提升认识,强化学法指导,突破学习障碍,树立学习信心。
2、与班主任沟通,多给机会,鼓励此类学生多参与班级或学校一些大型德育活动,通过班级和学校德育活动的推进,多给与展示个人亮点的平台,激发树立个人自信心的同事,引导其能够多专注于学科学习。
(二)客观原因:
1、学校数学组两个课题立项,全员参与,无法全神关注。
2、课题组成员认识不一,完成情况良莠不齐。
3、课题外教育教学事务繁杂,分散老师精力。
六、下一阶段工作安排
1、进一步深化、细化分层作业有效批改、纠错策略的实践研究
2、进行分层作业有效性检测策略的实践研究
七、几点思考
1、课题研究中好的方面
进一步深化、细化了作业分层、批改、纠错策略的研究,使得单薄的预设策略,通过实践、改进、完善,变得更为丰满,既强化了针对性,又凸显了实效性,使得课题研究更为深入、厚实。
2、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1)主持人尚需继续加强学习,切实提升课题研究问题解决能力。(2)对课题组成员思想行动跟进不足。
八、附:完善后的分层、批改、纠错策略(具体详见实践报告)
(一)改进完善作业分层策略研究。
1、学生分组。及时解决好分组分层问题。借鉴学校学习北郊中学理解性教育下的“小组合作模式”,对学生重新进行分层。具体做法如下:将全班学生按不同层次、性别、性格等合理搭配,进行分组,每组八人,每组各选一名正副组长,负责本组的学习等工作。
2、作业分层。在原有的预设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层要求。
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作业分层,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习目标定为A、B、C三个层次。
A层目标:理解、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法则、公式、例题、习题等核心内容。B层目标:除了达到A层目标外,还应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自学习惯,课本习题做到题题过关。
C层目标:除了达到B层目标外,还应该自觉坚持拓展学习,在思维的速度、严谨性、灵活性、发散性、表达的规范性等方面高标准要求自己。
作业相应分层为:
基础组A组:必做题为基础层次作业,注重知识的直接运用与基础练习,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
巩固组B组:必做题为基础层次作业,选做题为巩固层次作业,巩固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的综合题,重在技能训练;
提高组C组:必做题为巩固层次,选做题为提高层次,提高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重在提高综合能力。
(二)补充完善作业分层布置策略
(1)紧扣四点设计作业是前提。作业设计必须紧扣四点,即教学目标、知识重难点,中考考点及学生实际进行作业设计。
(2)以B层作业确定A、C层作业,具体如下:首先设计好B层作业,在此基础上通过删减难题、增加基础题等方式设计A层作业,再在B层作业基础上通过减少简单题,增加开放题、综合题等方式设计C层作业。(3)刚性作业与弹性作业相结合。A、B、C各层次作业属于刚性作业,必须完成,在此完成的基础上,各层次学生还可自由选择弹性作业。弹性作业可自行确定完成。
(三)改进完善分层作业有效批改的策略研究
1、改进分层作业有效批改模式
为解决批改形式过于单一,教师和班级间存在偶的个体差异,作业形式单一化改进为作业批改形式多样化,改进批改形式及操作流程如下:
(1)两种分层批改模式相结合:即分两个层次批改和三个层次批改,可以根据作业布置内容随机选择。A、分两个层次批改
沿袭原预设批改模式----学生自助批改,教师随机抽查
操作流程:①4-8人分为一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批改作业。②教师对组长进行当面批改,传授批改方法与技巧。③组长再对组内学生作业进行面批、面评、解疑。④教师及时了解作业情况,及时点评、反馈。⑤学生分批定期轮流,全员参与自主批改。
B、分三个层次批改
操作流程如下:教师批改A层学生作业,A层学生批改B层学生作业,B层学生批改C层学生作业。操作程序与批改形式一类似。
(四)补充完善预设分层作业纠错策略
(1)面批纠错,老师点评;(2)小组纠错、学生互评;(3)顾问纠错、学生自评;(4)纠错本纠错,加强反思
(1)面批纠错,老师点评
纠错原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面批纠错方式。
(2)小组纠错、学生互评
小组长批改作业后,发放组内成员,先由组内成员独立改错,如有疑问,可想其他成员或者小组长请教。(3)顾问纠错、学生自评
从学生小组长中学生中选出5-8位数学学习态度认真,乐于辅导他人的学优生组成“顾问小组”,主要纠错职责如下:①对结对的后进生或其他同学出现学习困难时给予辅导;若练习中遇到自己也有困难的可先向老师提出相应问题,明确相应解答过程后再指导别人;②收集同学们做练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在作业互批过程中同学发现的共性问题(并向老师汇总),并和老师一起对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进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答案张贴“纠错栏”供学生参阅订正;;③收集作业中解题方法新颖巧妙、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并及时记录张贴于“学习园地“中让全班同学欣赏交流。(4)纠错本纠错,加强反思 ①实行“三步纠错”法。
第一步,作业或测试中出现的错误让学生及时在原处订正纠错,同常规的纠错方法。第二步,让每个同学都准备一个“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很容易出错的典型的题目收入其中,并注明错在哪里,找出原因,每章小结时进行纠错检查交流。让学生养成平时有空翻一翻,考前认真看一遍的习惯。使学生在纠错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第三步,教师也要备有一个“易错题记录本”,收集学生的常见错误,对学生的错误做到心中有数,最好能够预见学生所犯的错误,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争取教学的主动权。在复习时分类、分期进行再次辅导。
②加强反思
让学生明确纠错本的意义,加强纠错习惯的养成,强化纠错反思。
第三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1、课题的提出
(1)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正不断向前推进,但由于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不少课堂教学仍以传统的“师问生答,师讲生练”的模式为主,学习过程表现为“接受——理解——巩固——解题”,无止境的题海战。长此以往,必将摧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从而掩盖了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
这种现状是与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极不适应的,同时更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主体性、创造性人才的要求。要切实改变学生被动发展的处境,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就需要改革当前的课堂教学。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正是在时代的呼唤下、在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中,在对自己工作感受中,着眼于现实与未来两个维度的理性思考的产物。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变革,“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2)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被提问的学生总是某些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往往绝大多数是优秀学生。优等生能正确理解,我们教师就当作全班同学都理解了;优等生提出问题,我们教师就当作是全班同学的问题来解决。这种习惯非常普遍,也正是因为这种小范围的师生互动,促使中下生越来越多。如果学困生在每一节课中都得不到关注,长久下去缺漏的知识越积越多,问题也就越来越难以解决。为此,提出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试图通过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的教师教学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理念
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这种建构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通过使用先前的知识,学习者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以超越所给的信息;另一方面,被利用的先前知识不是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而是本身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受到重新建构。由于要进行这种双向建构,学习者必须积极参与学习,必须时刻保持认知的灵活性。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由于事物存在复杂多样性,学习情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以及个人的先前经验存在独特性,每个学习者对事物意义的建构是不同的。
(3)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和目前的教育状况
初中这个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最快,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形成,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认识、情感、意志、行为逐步养成,人格逐步完善。这一系列的心理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教师的帮助与指导。
(4)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心理学主张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情意发展策略。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完整的发展中的人,以人为本应该是教学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必须做到“目中有人(学生)”。
互动教育理论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
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将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要突破的难点、所要解决的问题
1、研究内容
(1)、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等激发兴趣方法的调查研究。
(2)、从环节、内容和年级等不同层面,深入研究初中数学有效教学方法和原则(研究重点)。
2、研究目标:实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四个转变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以课题研究为契机,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彻底抛弃了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法,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材观的转变—由以本为本转变为以生为本;教学观的转变—由机械教给转变为自由习得;学生观的转变—由偏面单一转变为和谐发展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学法指导的实践中,我们要相信所有的学生,从能创新,人人想创新,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把问的权利留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变教学为导学。”
(3)、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着眼点就
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获得。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问题,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4)、学习效果的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研究从“还”字做起的。为使教学时间的分配有重大的转变,让学生的参与时间增加到一节课二分之一乃至更多,优化时间结构不是降低内容本身的重要性,而是对学生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要引进“小组学习”形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参与面,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协作功能。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从20世纪初就开始了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研究,迄今为止,他们已经分析了各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教师特征与教学的有效性。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前斯蒂文思、卡特尔等的研究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特点、性别、年龄、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技巧及对学生的影响等。
2.课堂教学活动与教学的有效性。
(1)、关注学生的学习:加涅,还有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人的研究把注意力从教师的身上移向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上。布鲁纳提出,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他认为这种学习方法要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去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和研究方法
1、主要研究措施
(1)、加强学习,丰富理论素养。
开展读书活动。一方面,课题组研究教师要学习“课程标准”和一些“教学情境”、“有效教学”、“建构主义”方面的书籍;广读一批教学期刊,研读一本教学专著,撰写一定的读书心得。另一方面,上网搜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从中获得部分理论性较强的文章。
另外,课题组还定期组织研究教师相聚“理论交流”,在交流、切磋中不断提升参与者的理论水平。
(2)、突出活动,推动研究深入。举行四次课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围绕研究重点设置一个研讨的主题,安排3~4节课题研究课及 “课题研究体会交流”。让每次研究主题在理念与实践的碰撞中,在个体与群体的交融中得到澄清和深化。“专题交流”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一方面,针对教材中教学情境的分析、调整、补充和整合等问题的集中研究,放在四次课题研讨活动中进行,每次的“课题交流”,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此展开交流和探讨。另一方面,针对教学环节层面的研究,在对内容层面研究的基础上专设时间专题研讨,提炼出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2、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针对实验班级现有的课堂教学有效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2)、行动研究法。立足于课堂的研究才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因此以课堂、课例的实践研究才是研究的主要方法。
(3)、个案分析法。记录教学研究中的经典案例与课堂教学个案,进行研究分析。
(4)、经验总结法。通过不断的反思、总结,得到从实践中得到的有意义的经验,并加以应用、推广。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组成员均具有较强的业务技术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各有所长、有利于组成合理的研究团体;其中余存根校长承担过市课题的研究,从而确保课题始终
能朝着科学、前瞻的方向前进,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
物质基础坚实。学校文献资料丰富,信息技术设施能完全满足课题研究的需要。
第四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阶段总结
潘华林
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课堂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学内容情境化„„课堂已逐渐成为一个充满探索、充满情趣的学习乐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在认识上不深或理解上偏差,导致课堂形、实不一致,教学内容不明确,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课堂结构设计不清晰,课堂教学缺乏让学生有效探索体验的过程,学生学习表面化,教学效率低下。
鉴于此提出课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本课题于2016年9月开题,以历时1年半时间,现将2017年9月——2018年1月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阶段概况: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课堂教学主要包含三个主要因素:目标、过程、反馈。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大多是重结果而忽略过程。所谓过程,就是分析问题的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们将研究这三个要素的清晰有效性。
2、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智能为主旨”的原则,把以教师为主的课变为以教学生会学为主的课,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主动掌握这一结构的认知程序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的课型(概念课、练习课、专题课、实验课等)设计不同结构,采用不同的教法,逐步优化学科教学。
3、通过课题研究的过程,提高教师设计教案、驾御课堂、指导学生的能力。
4、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查阅法
(二)研究途径:本课题研究的是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课题组成员分别以学科为单位进行教案研究、示范课研究,从理论的层面、实践的层面、清晰的层面、有效的层面对各种课型的结构加以分析,归纳,形成本学科的各种课型的课堂结构的教学模式,再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功能和优势进 行经验借鉴,最后形成教学模式和方法,形成我校的校本教学资源,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上课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4)加大听“推门课”的力度。
四、课题研究基础
课改至今,课堂已趋于理性,教师已不再一味地追求新、奇、怪,而是转向实效。因此,本课题现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并且卓有成效。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就会有不同教法、不同学法这一理论,别人的经验要通过我们的内化方可鉴戒,加上近年来教材变化较大,更需要我们加强研究,所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希望形成我校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并成长一批骨干教师。
阶段研究成果
(一)、开课情况:
组内公开课次序安排:
1、组内公开课次序安排:
第四周:七年级
(1)郭
斌
(2)刘华英
(3)杨友敏
第六周:八年级
(1)饶
军
(2)曾长贵
(3)赵丹丹
第八周:九年级
(1)潘华林
(2)马红秀
组内间开展同课异构活动,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2、优秀教师献课活动:由潘华林、马红秀上校级优秀示范课,由绕军在初二上校级研讨课,供大家参考借鉴。
3、赛课:结合双流区教师赛课要求在组内开展人人献课选拔活动。
4、积极开展初中ACTS数据研讨解读分析,2018年1月8日在县教研室组织的 解读比赛荣获一等奖。
5、现正在准备初三中考解读资料,力争拿到好的名次。
(二)、理论实践研讨活动:
1、开展“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研究(主讲人:潘华林);
2、在初二开展“ACTS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的经验交流(主讲人:马红秀);
3、在初三开展“中考数学考点分析”学习交流学习会(主讲人:潘华林);
4、在初三开展“中考数学A卷解读分析”研讨(主讲人:潘华林)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第一,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 “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总之,该课题实施两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了。课堂已趋于理性,教师已不再一味地追求新、奇、怪,而是转向实效。因此,本课题现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并且卓有成效。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就会有不同教法、不同学法这一理论,别人的经验要通过我们的内化方可鉴戒,加上近年来教材变化较大,更需要我们加强研究。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了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五篇:《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我校从本学期开始,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下,教师们全面开展微课题研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做了大量务实的工作,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展开和推进。为了把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成效的开展下去,现将第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及研究组成员:刘巧宁
二、本阶段的工作目标
(一)、全面调查了解学生课后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收集目前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情况的相关资料,为课题进一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整理,找到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
三、本阶段所做的工作
(一)、收集了目前学生完成作业的相关资料,为课题进一步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设计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并进行问卷调查回收和分析反思。
为了更好地进行有效的课后作业,解决《初中数学课后作业有效性研究》的难题,同时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第一手详实的资料。我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我所带班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份。对130份问卷进行了全面的数据统计分析并进行了反思。
四、本阶段取得成果
(一)、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到学生完成作业的实际情况,知道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也了解了当前学生完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改进方法。
(二)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写出了反思材料。为后面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五、存在的问题
(一)、设计调查问卷时,没有丰富的经验,观念有些陈旧,手里掌握的相关资料较少。
(二)对课题研究目标、内容等方面的认识不足,特别是对有效地数学课后作业探究有些迷茫,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六、努力的方向
(一)、努力学习,探究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后作业,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二)深入进行课题研究,通过反复实践,反复研究,对比分析,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出适合学生情况的有效措施。
我深知,课题研究是一项长远的、漫长的过程,而我也才刚刚起步,但我坚信,只有经过我的不懈努力,按照本课题实施方案踏实地,一步一步地研究,就一定能通过微型课题这一载体,促进我的专业发展,圆满完成课题研究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