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时间:2019-05-13 04:35: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第一篇: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

(一)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向老教师学习。

2、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然后给自己的师傅上一堂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对不同的课型如: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进行研究,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教师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培养敏锐地收集“动手实践”所需的工具;

2、注意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眼到,脑到,嘴到;小组合作要先独立思考,再分工合作,最后评价、小结。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实验法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调查出“动手实践”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

2、座谈会谈话法

我利用班会和上课时间对我校三(1)班和一(1)班学生开几次座谈会。因我个人原因没能对小学部6个双语班开个座谈会,但我认为这两个班的情况也大致的能代表整个小学部民族班的情况。这几次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我校小学部1、3年级双语班。

四、调查结果

通过多次与教师、学生座谈的结果显示,我们少数民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对数学课的兴趣很浓厚,课堂上都急于表现自己,但成绩不是很理想。通过调查发现,其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孩子比较爱玩,不喜欢课下下功夫,好多家长也不喜欢管孩子管的很严,他们以传统的教育模式看待现在的孩子,以为做完作业就可以了,也不喜欢检查孩子的作业,就算有少数几个关心孩子的家长想检查孩子的作业,但也有力不从心的现象。所以在考试中,孩子经常拿不到分,要么不明白题意,要么因马虎、不认真、不检验导致写错题而扣分。

在这短短一个月的实地调查中,我积累了一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但也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做好调查、分析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

在这一个月,为了了解课题研究的起点,掌握师生教学的具体情况,我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形式,发现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貌似热闹、自主的操作,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一堂课热闹之后什么也没留下。久而久之,既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又使教师对操作活动失去信心,重新使用传统教法。另一方面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

学时间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2)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不够强,课堂的秩序不能保证。

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得出存在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学生没有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和实际意义,往往只追求操作结果,而没有操作过程中的思考。还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做完一个完整的实验需要的时间很长,导致一节40分钟根本就不够,经常会出现拖堂现象。

(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我将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内容确定为:

(1)形成操作活动的基本模式。

(2)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3)总结操作活动的一些基本策略。

(二)完善课题研究制度,扎实有效地实施课题研究

1、建立课题组,形成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的正常有效开展,离不开对课题的管理。正式实施时,建立了课题的组织、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课题组成员落实实验教学的任务和分管责任。

2、加强对教师操作活动的指导,形成操作制度

(1)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如: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及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设计好操作步骤,以及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内部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

(4)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机;适量,是指学具操作不可滥用,不要搞的琳琅满目,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使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3、通过多种活动研究操作方法,改进操作

组织教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通过多种活动总结研究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中的操作实效。

4、建立实验档案,注意资料积累,认真总结经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操作能力测试的数据,实验教师的优秀教案,精彩片断、数据实录等资料,每学期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撰写1—2篇经验论文,学期结束时,实验小组要对实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回顾成绩,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深化意识。

5、运用恰当的研究措施

课题的研究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手段,辅以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力求研究的客观、合理、有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个结合:

(1)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的整合在每学期开始,要求课题组成员都将本学期的教材通读一遍,梳理出操作性的相关内容,然后在确定好本学期的研究课。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施,并在不断反思中总结研究经验,提升研究能力。做到“工作就是研究”。

(2)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的整合我们将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数学教研之中,每学期,都围绕研究专题设计“特色化”教研内容,开展了教研沙龙、案例分析与反思等活动,内容突出个人思考、同伴互助。

(3)教师的个体研究和课题研究的整合。

课题研究的宗旨就是要引领教师进行研究、反思、总结,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教师的个体研究也要和课题研究整合。有了课题的引领,教师平时的教学研究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平时的课堂教学、研究课的教学,教学案例的反思等,课题组都要求教师围绕课题展开;有了课题的引领,教师平时的理论学习、教学论文的撰写就有了明确的内容。教师的个体研究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发展,课题研究的指导也促进了教师个体研究水平的提升,实现了课题研究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初步形成的有效性操作策略:

策略

一、规范操作常规,促进有效操作

动手操作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课堂上只要一操作教室里就非常热闹,有时候教师都控制不了局面。由此看来,建立良好的操作常规是很有必要的。课题组教师通过不断尝试,初步制定作常规。

(1)课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学具有没有准备好,此时教师也准备一些提供给忘带的学生。

(2)在教师没有要学生拿出学具前,学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规定课桌上从左到右依次是数学书、文具盒、学具。);

(3)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听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当老师喊停时,学生应及时停手。

(4)在操作中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收学具时要归好类,轻拿轻放,不能乱扔。

(5)操作后保留结果,讨论完再把学具推向一边, 待课后收拾等良好习惯。

(6)注意操作的 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

(7)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活动能力。

(8)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即让学生说说操作所得出的结论。

策略

二、改进操作材料,促进有效操作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操作活动的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选取简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挖掘生活素材,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灵活创新,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1)选取材料,突出易行

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像研究课、赛课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去制作精巧的教具、学具。越是简便易行,越能受到老师的青睐。如:老师用可伸缩的天线制作活动角、用卡纸制作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等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学具却能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现了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这些简便易行的操作材料的使用,教师减负了,课堂操作的实效却提高了。

(2)用好材料,着眼有效

以实验教师张雯雯教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为例。创造性的设计了“量角 — 观察量角器 — 疑问 — 画角 — 认识量角器 — 量角”教学程序,尤其是在纸上用量角器画角,令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觉地感悟出“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去重合在一起”。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隐藏在操作技能背后的本质原理后,学生也就自然而

然地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同样都是教学运用量角器量角,张老师的设计不仅有技术,也让操作活动收到了最好的效果。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从操作的实效出发灵活地使用教具、学具,就会促进操作活动地有效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挖掘材料,强化实效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为例。实验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另辟蹊径,运用“手”做为操作的素材,将复杂的问题生活化、简单化。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把原本抽象的规律依附于自己的“手”。这样的设计教师轻松,学生愉快,问题在“信手拈来”中得到解决,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久远的。

策略

三、优化语言指导,促进有效操作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要提高操作活动的质量,教师务必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艺术。因为教师的语言指导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操作的效果,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在操作活动,教师语言指导时要注意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和怎样观察)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操作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力求做到具有准确性、形象性、幽默性、激励性。

策略

四、设计操作活动促进有效操作

数学操作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供给学生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操作过程应体现数学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选择符合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

1、验证性操作活动

这类操作是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形式。操作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

2、探索性操作活动

这类操作是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知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目的性。

3、创造性操作活动

这是提供某一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开展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非常突出,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在组织数学操作活动中,就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特点,贯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根据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以发挥各处的优势和整体功能。

策略

五、及时分析总结,促进有效操作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成为活动了主角。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详解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倡导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动手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动手实践来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效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也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使其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世界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

1、本课题所强调的“中高年级数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能够体现正确的学科价值取向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获得的发展与进步。

2、提高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真正的使动手实践在课堂上行之有效。

3、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眼、耳、脑、口、手等多个感官并用,协同作战,使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新知。

研究的意义

动手实践作为对传统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已被一线教师越来越广泛地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这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动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大胆实践的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数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课”,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我们“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对人教版教材教学内容的学习研究,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创造性的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机会,使每个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学会思考、懂得交流、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实践活动发挥真正的有效性。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动手实践”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概念的数学过程中自己进行的动手,动脑,动口等一系列操作活动。泛指制作学具、使用学具、感知体验(看、摸、拉、摆、分等)实物测量、画统计图表、设计游戏等。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1、提高中高年级数学教学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真正的使动手实践在课堂上行之有效。

2、了解学生现状:他们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个体特点。研究形成现状的原因,提出应对的策略。

3、以本课题研究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学校的整体改革,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一)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进行集体学习。

2、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推选教师上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全体教师观看课堂实录,进行课后调查,再次证实动手操作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4、对不同的课型: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进行研究,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看看针对相同的内容,哪种设计更具有时效性。

(二)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教师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培养学生敏锐的收集“动手实践”所需的工具。

2、注意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眼到,脑到,嘴到:小组合作要先独立思考,再分工合作,最后评价、小结。

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通过教学案例,考察其具体的状态,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中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作为研究的范本或借鉴。并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做出调整,提出改进意见,边研究便反思,是研究逐步深入,形成具体的操作措施。

调查实验法:应用调查实验法来研究动手实践教学方法的开展对学上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来反映。

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寻找得失原因,制定出对策、以便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运用经验总结来更新“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资料积累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意认真搜集、整理、分析同类课题的研究信息及理论和实践成果,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认识水平,促进和改进课题研究工作。

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如何开展“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新课堂的兴趣、态度与参与度。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完善、应用和推广以往探索出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切实提高模式与策略的适用性和实效性。

(2)、通过研究,使学生形成有效数学交流模式,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3)、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交流活动的有效性策略。

(4)、通过研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工具,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6)、培养一支具有超强教育能力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学习准备阶段

在2011年4月--2011年6月这个准备阶段,我们对自己所任教学班的动手实践性兴趣与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解到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高,不知从何入手实践,涉及到每个学生的探究机会非常少,教师指导方法不当,不能把学生的自主权利完全交给学生,教师自己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存在个人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思维现像等问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被束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只要遇到稍微灵活一点的问题,学生们就无从下手,践行实践问题的能力就有所闭塞。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只知其所以然,不知其缘由。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主体地位也不能得到体现。为此,我们数学课题组不断学习与研究升本教育理念下的新思想,新观念充实教育经验,搜集整理文献,不断积累素材选定实验班制定了研究方案。

(二)、采用的策略及获得的结果

在2011年7月-2012年12月为研究课题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实践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1、充分发挥教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有效性

动手操作能力的增强,实践意识的形成关键在于培养,而教师在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应该真正履行“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1)、有的放矢,注重差异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中高年级阶段,也离不开教师“扶”着进行操作,由一次完成一步慢慢过渡到一次完成两步或两步以上的操作;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之间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作适时引导与点拨,让学生能互相补充,从而使发现的结论得到升华。

(2)鼓励交流,注重合作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新课堂提倡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论是实践环节,还是表达交流思维的形成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师的都知道,有些学生会做一道题,但他不会讲明白道理。这说明了什么,孩子的语言思维受束缚,所以交流是数学学习过程中非常举足轻重的环节,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共同分享动手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体验,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愉悦感。而合作 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一个过程的操作,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明显得片面性,甚至有时任务完成不了,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使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得心提高。

例如,在学“圆”这一单元后,周大凤老师留了这样一个实践操作题,准备4个相同的易拉罐和一根绳子,并测量出易拉罐的直径,按以下步骤操作——

①用绳子把两个易拉罐绑一周,试求绑在易拉罐周围的绳子的长度,要求:先尝试画出平面图,然后寻找联系求周长。

②分别用绳子把3个、4个易拉罐绑一周,其他要求同上。你发现了什么?上面这项实践若是由一个学生单独来做很明显具有一定难度,因此,学生们通过交流、讨论发现只有采取合作的方式才能完成基本的操作。从学生的实践反馈得知,这项实践人人都参与了合作,基本得到了——

两个易拉罐,绳子等于一个圆周长加两条直径:„„

(3)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随意注意占主导,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设疑,敢于动手操作论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到手操作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拿出大小不等的长方形彩色纸卡,利用带有小格的学具或小正方体试着摆出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想想该怎么摆?看谁的方法最灵活,最有说服力,道理讲得最清楚。话音刚落,学生便以小组长为中心,兴致勃勃的动起手来。通过动手操作找到两种不同的摆法,再让学生分别将自己摆的过程和结论有序地、完整地口述出来。把孩子 们在探究学习中得到 的知识给心足够的时间炫耀一下,孩子的成就感得以展现。这亲,课堂氛围就会很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观点,收到了多向的反馈信息。

2、深入挖掘教材的设计意图,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学生活动方式等问题有全盘的考虑。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教材的科学体系和逻辑结构:把握教材的难点和疑点,然后才能在忠于教材和尊重教材的前提下,研究相关的学习策略。教学中只有操作是不够的,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指导、优化,充分发挥材料作用,使动手操作与思维紧密联系,这才能达到动手操作的真正目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规律一课时,我给学生充分准备了不同长短的小棒,让学生自由地摆出不同的三角形;并作出记录整理。最后发现总结边的大小规律: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样设计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通过摆,动手对一组数进行有规律的分析,摆得数据多了,学生就自然而然将具体的动作进行心里图式化抽象,最后总结出: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条边的和要比第三条边才能围成三角形。由此过渡到抽象的语言概括阶段。

3、丰富呈现方式,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课堂上的动手操作并不是“凡课必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而应该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巧妙安排,不断丰富动手操作的呈现方式。

(1)课前体验 小学生因为生活经验的浅薄,对很多事物缺乏丰富的体验,而数学学习若没有一定的已有经验的支撑,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那几乎是一句空话。因此,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觉了一次,体验了钟的神奇,课堂效果能不好吗?

(2)课中操作 操作在课堂教学中对新知识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例如“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发现,学生通过摆小正方形的个数发现长方形面积中所包含的单位面积的个数是长里摆的个数与宽里摆的个数的乘积,从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接着,鼓励学生通过把平面图形进行剪拼操作将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从而推导出所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3)课后实践 课后实践又叫“实践性作业”,联系我们的数学实践,仅仅满足于课前和课中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用实践作用的方式安排学生课后的实践任务,例如教学“长方形的表面积”时,课后布置了这样的实践作业: 超市想把6盒牛奶包成一包,进行促销,请你设计几种不同的包装方式,你认为哪种方式最好?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有效性有所提高,也使学生认识到,通常情况下表面积越小越好,越省材料。

4、巩固、利用已有成果,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我们常常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因此,为了促进操作,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各快报是非题认识。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 问题。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合理与否,促进和推动了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初步认识”时,我们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小棒摆的图形,列出算式。有一位学生用5根小棒摆了个五边形,这时我让学生猜想他里还有几根小棒?学生猜想可能剩下1、2、3、4根?我又问:“为什么?”学生就这样很轻松地自己得出了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并明白了道理。

最后想说,未来的世界是靠下一代来创造的,而动手实践操作是探索新世界的重要手段与重要方式!而我们作为教育者,要做的是尽我们一切所能为学生提供一切可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它的有效性,最终培养具有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一代新人!

七、取得的成效

动手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智力水平密切相关。科学的、有效的动手实践方法进学生学习数学,理解能力提高的有利途径。动手实践方法的教学要结合实践能力的其他几种形式进行,想、摆、说三种技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自淡定能力的基础,同时又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手段。因此我们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就应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二年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听课、上课、评课等深入课堂实践研究活动,广泛总结自己及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加强了经验总结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理论的价值与实践价值的结合,使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探索出了“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根本”;积累了“动手实践活动中离不开学生语言思维的开发”,总结出了“《让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浅析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途径》”等经验文章及案例分析、教案设计及反思等相关文章。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具有共性的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八、存在问题和反思

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有待改进,希望得到各位同仁指导。总之,不同的学生仓皇实践能力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思维也不一样,效果肯定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在指导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尊重学生知识上的个性差异(2)思维敏捷、灵活(3)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现如今,动手实践不能只有固定的模式中进行,创新也是一种新思路。创新思维是在突破思维定势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囚禁创新思维的牢笼,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才能产生创新思维。在动手实践教学中应着重发展好以下四类创新罹难2形式。一是活化思维。动手实践教学中要有价值的提问和环环相扣的深度提问可以激活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容易使学生在释疑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的高峰体验。因此,我们在提问设计上,须巧用心思,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点拨启发,引导学生思维脉络,以收学生思维活化之效。二是比较思维。比较动手实践不仅可以扩充教学容量,更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文本,拓展实践思路,提高鉴赏能力,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三是发散思维。这种思维可使知识产生由点到面、由此及彼的链接,既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可充分体现实践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多种思维应用,从而拓展了数学学习空间。四是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截然相反,这种思维可以培养学生比较、鉴别、分析能力,发展出多元丰富的思维向度和独立的主体意识。

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兴趣是动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兴趣,给与学生实践上科学有效的技巧性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逐步提高的。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实践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虽然课题马上就要结题了,但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将会一如既往的研究和推广这一课题。

第三篇: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尚义县教育科学“十三·五”

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课 题 名 称 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课 题 负 责 人李冉

负责人所在单位 甲石河中心小学

一、问题的提出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索发现规律,调动感官,实现理性认识,小学数学教师要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操作,获得教育教学效果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数学人教课标版教材在编写中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培养,安排了很多关于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探索、操作实践。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一定的学习经验,从而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领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此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的动手实践活动分不开的,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本课题的提出符合现代教育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长远目标,有助于学生提高教学成绩的同时增加对学习的兴趣,并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研究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效性得到真正的体现。本课题的关键问题是帮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如何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学会举一反三,灵活

官并用,使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高,促进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效性。加强学生对操作流程、方法的了解和操作水平及能力培养。

2、教师:搭建乐于实践、善于研究,敢于探索的教研平台,培养一批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培养教师对操作过程全面有效的调控能力,增强操作的实效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与反思的能力。

3、学校: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的科研教师队伍。

四、研究内容

(一)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进行集体学习。

2、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推选教师上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全体教师观看课堂实录,进行课后调查,再次证实动手操作是否真正发挥作用。

4、对不同的课型: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进行研究,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方法,看看针对相同的内容,哪种设计更具有时效性。

分析同类课题的研究信息及理论和实践成果,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认识水平,促进和改进课题研究工作。

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研究教师如何开展“动手实践”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对新课堂的兴趣、态度与参与度。

六、研究的主要阶段

1、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1月)

(1)酝酿阶段(发现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开学初,教务处召开数学教研组会议,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了本学期开展以动手操作为核心的课例教研活动,初步研究开展此项活动的实施方案,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安排同课异构教学的执教教师和教学内容,确定研讨中共同关注的焦点 “在操作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围绕“问题——设计——行动——反思——总结——行为”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方式来进行开展校本教研。

(2)准备阶段

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提升理论

积极邀请县级教研员、优秀教师来校指导,加强青年教师和名师培养,为教师业务学习、水平提高和才能展示提供机会和平台,从而大面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使校本教研形成一个从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格局,使专业引领成为校本教研的有效支持。

方案开发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丰富资料设备、建立网络科研平台

配足配齐资料设备,建立科研网络平台。各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较为完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教育教学设备完成这项研究。

3、加强科研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了课题管理、学习、研讨和激励制度。定期组织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开展论文、课例、评比,展示优秀成果和先进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完成预期的阶段性成果。

4、提供科研经费,给予财力支持。

学校投资为每个教师安装了多媒体,拟拨出专项资金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学校将为每一个申报通过的课题提供研究经费。用于购买研究资料、人员培训等支出。

八、预期研究成果

课堂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1、开题报告

2、“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现状与分析材料

3、“关于数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的典型教学课例集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篇: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

《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 郑燕 2009-7-2 14:27:22 点击量:1030

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研究

开题论证报告

课题负责人: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郑燕

一、问题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数学教学领域在各层面展开了对“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

北京八十中初中数学组2006年9月承担了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一五”课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教学中问题的解决。两年多来,全组教师围绕课题进行探索,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1)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对基本概念逐步形成正确、清晰的认识。通过聘请专家指导、阅读相关文献、自我实践和反思等方式,课题组边实践边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的要义,运用理论指导教学研究的实践活动。

(2)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围绕课题组织公开课、研究课等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研究期间,学校数学教研组共组织市、区、校级公开课20余节,1名教师获全国数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2名教师获北京市教

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名教师获市、区级奖励。

(3)开设“动手实践”类的数学选修课程,组织“数学文化月”等校园活动。在课题的引领下,教师们拓展思路,开设了《魔方与数学》、《折纸中的数学》、《数独》等数学游戏类的选修课程,受到学生和家长的热烈欢迎。“数学文化月”活动由数学计算能力比赛、数学壁报评比、数学益智游戏擂台赛(包括魔方、九连环、鲁班锁、华容道、数独等)、数学讲座(拓扑游戏)等模块构成,在校园内掀起数学活动热潮,学生参与的热情大大超过了预先的设想。

课题研究使教研组和教师个人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主动性有了显著改善,教师们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感到认同。但是,在进行具体的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时候,“两难”的局面常常出现,使研究的成果难于推广和运用。具体表现在:

一是时间上的两难。“动手实践”做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要求学生自身操作和自主参与,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形成主体的认知,这一过程需要学生拥有足够的自主时间真实地进行操作、观察、思考,甚至经历错误、失败、再尝试。而课堂的时间只有40分钟,再好的操作活动也不能不考虑时间的限制,活动时间控制不合理,会明显的降低课堂效率。若一个动手实践活动所占用的时间,以它的目标在整节课目标中所占的比例为依据,那么,就要求教师对该活动有足够的引 导和控制,但引导、控制的痕迹略重,就会替代了学生的自主思考,使操作活动成为做“秀”,更加浪费时间,降低学习效率。时间的两难是动手实践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有效实施的最大障碍,也是中外数学教学交流中面临的重要冲突。西方的数学课堂常常被认为像手工课,数学味道不够;我们的数学课堂又常常因为满堂灌被指责。中西方都在努力尝试,在不丢掉自己教学优势的前提下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但两难局面依然存在。

二是教师精力投入的两难。在两年多的课题研究中,教师们普遍感到,课堂上学生有效的“动手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付出精心的设计和繁琐的劳动。尽管体现学生动手实践学习的公开课或研究课,在教师的设计和准备下,可以上得很成功;但在日常的教学中,缺乏充分准备的实践活动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抽样调查》一课的设计中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教师准备了一个装有黑米和白米的盆,让学生估计盆中黑米和白米的数目之比。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抽样、计算、估计,但学生对抽样调查科学性的质疑伴随着实践活动的从始至终。学生活动后,教师公布了盆中黑米和白米的总数目(约40万粒、60万粒),学生在对庞大数字感到震惊的同时,对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科学性有了认同。为使给出的数据尽量准确,教师自己在上课前进行了连续一周枯燥和繁琐的实验和测算。遗憾的是,在下课后,无论对于授课教师还是其他教师,为实验精心准备的确定数量的黑米和白米,就再没能产生更多的价值。为了一个实践活动投入巨大的精力,到底值不值得?活动成本和活动收益之间的对比,也是动手实践学习方式难以成为目前学生数学学习重要方式的原因之一。

此外,采用动手实践学习方式需要必要的硬件条件(例如计算机、计算器等)和空间环境,这些都使传统的数学课堂难以成为学生真正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主要阵地。

另一方面,学生在动手实践类数学选修课和数学游戏、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却真实、普遍,值得关注。初中学生需要更多、更有效的动手实践活动。

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组提出问题:

能否打破传统课堂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种种限制,在确保常态课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整合学校、教师、教材、数学知识的各种资源,为学生开辟出真实、自主、充分、快活、甚至是激发灵感的探索和实践新天地——“数学活动课”,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探索和实践的乐趣,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

1、课程

“课程”是指“所有 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资源。

2、初中数学活动课程

本研究中的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是指通过整合教学内容,并融入相关数学文化和数学史资源,向学生提供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能力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总合。在本课题中,数学活动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国家课程中相关内容进行校本化处理;二是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形成数学活动校本课程。数学文化和数学史等学科资源将作为软环境渗透在两个分支中。

2、数学思维过程与数学思维能力

组成数学思维过程的基本框架是(1)观察与实验;(2)归纳与演绎;(3)比较与分类;(4)分析与综合;(5)抽象与概括。框架中这些因素在数学思维过程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构成有机的整体。本课题研究中的数学思维能力,指在上述思维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良好的个性思维品质。

三、研究现状综述

通过前期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认为:自课标倡导“动手实践学习方式”以来,该问题的研究历经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的提出和初步地实践摸索阶段。

在数学教法改革与创新中,人们思考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在接受式学习中融入问题解决的成分,使启发式讲授教学活动与活动式教学活动有机结合。2003年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发表专著《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关于动手实践的一些建议;2004年陕西师范大学罗增儒教授为首的课题组发表论文《作为数学学习方式的动手实践:价值、问题与对策》,对动手实践的教学价值、课堂动手实践存在的问题、有效运用动手实践的基本对策等做出了精辟的论述;2005年重庆师范大学的刘丽颖发表论文《美国数学教材中的动手做》,对美国中学数学教材中动手做(hands-on)版块的呈现特点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并对值得我们借鉴的若干方面进行了讨论。

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罗新兵发表论文《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与实践反思》,明确指出“从教学的效果和过程看,动手实践的具体运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再一次强调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提出动手实践的问题与建议。

但是,在实践摸索中:正如罗新兵文中所说“许多教师已对其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一线教师对理论成果的了解不足,以及理论到实践转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识上的迷失”和“操作上的偏差”问题依然非常严重,造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是根本不认可动手实践等新的方式,依然坚守单纯地模仿和记忆,以确保其教学成绩;二是动手实践的施用不当,不能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成绩没有保证。

第二阶段:深入地实践探索阶段。

经过几年课程改革,教师对动手实践活动的研究逐步深入,动手实践活动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已初见成效。对有效使用“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深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形式:

一是“动手实践”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例如:湖南省芙蓉区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新教材中实践活动教学研究”,将“初步构建起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设置为主要研究内容,并结合学校校园文化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将活动内容上传到学校专题网站上,形成“生机互动”教学网络模式。

二是将“动手实践活动”从普通的数学课中分离出来,形成数学活动课程或数学实验课程,并进行研究。例如江苏省中小学数学教研室2007年在“动手‘做’数学——‘数学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研究”课题中提出要有完整的“数学实验”手册,要设计有效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学实验”材料,提供空间让学生展开研究。2009年2月的《数学教学通讯》教师版中的一篇文章“菱形教学中的实验操作”中有完整的动手实践活动的设计和规范的数学实验报告。

我们认为:

一、传统的数学课堂(特别是中学数学课堂)难以成为学生真正进行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主要阵地(见问题提出部分中“两难”困境),基于“动手实践”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出现“瓶颈”;

二、“数学活动课”的研究空间广阔,尚不充足。

四、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教育观告诉我们,数学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活动,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探索初中数学活动课有效实施的必要性及具体方案。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改善数学教学模式以及数学学习方式理论作出贡献。

数学学习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何将数学活动课与数学知识学习进行整合,并将数学活动课转化为数学学习的优质资源,是目前许多数学教师普遍思考和探求解决的重要课题。本课题的研究,将为有效实施数学活动理论提供新的案例,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本课题是以初中数学教学动手实践活动的现状而设计的,通过对数学活动课的研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对于改善数学学习方式,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以及整合学校、教师、教材、数学知识等各种资源具有现实意义,对教师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活动课具有指导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色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构建初中数学活动课程体系

在本课题中,初中数学活动课是一个体系,主要包括两个分支:一是对国家课程中相关内容进行校本化处理;二是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拓展。

在第一分支中,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有必要及适合采用动手实践方式进行学习的内容进行整合,以教学内容单元为单位集中编排,教师团队筹备并共享资源以降低活动成本,采用必修的形式,占用单独课时以保证学生活动时间、空间和活动质量,依具体情况将活动课课时设置在单元教学进程的起始、中间或尾声阶段,以达成具体的知识、技能目标为基本要求,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正确、深刻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数学思维能力。

在第二分支中,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选修课、课外小组活动等形式,继续开发数学活动类选修课程、设计数学主题活动、开展研究性学习等,该部分数学活动课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学习能力。

此外,为帮助学生明确活动意图,提高数学活动课的容量和效率,数学文化和数学史等学科资源将作为软环境渗透在两大分支中,为学生的数学学习营造探索、实践、创新的大背景。

2、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本课题将对初中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处理,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设置是教学设计的首要问题。在不同年级,针对不同学生,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选择哪些内容,增减什么内容,如何整编内容,将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讨研究确定。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依师、生的不同情况可有不同的有效方案。

本课题研究中,数学活动课设计与实施的原则是:

(1)学生主体性原则:指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体,这是数学活动课程设置的初衷;

(2)效率原则:指学生的活动必须保证是实质性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这是数学活动课教学质量的保障,也是本课题研究水平的体现;(3)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指数学活动课程的教学材料及用具能够被多人次、反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完善,体现本课题研究的推广价值。

3、开设数学活动课程对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研究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到高效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真实地经历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的基本过程。衡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关键,是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思维参与程度,看他们是否有实质性的、高水平的数学思维。在数学活动课中,学生自主地、充分地投入到教师团队精心设置的动手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本课题研究将针对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过程的影响因素,制定数学活动课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系统方案,检验实施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是通过对数学知识内容、教学资源、环境与时间进行整合,提高活动课的教学效率。

六、本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1、行动研究法:针对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中“动手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进行研究的方法。它的研究过程分为:

选择课题——文献探讨——课题组初步拟定计划——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实施行动——反思修正设计方案——再次实施修正的设计方案——课题组再次反思评价总结„„

2、个案研究法: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和变化的典型个案进行研究,旨在对动手实践活动形成较为深入、详细、全面的认识。

3、实验研究法:提出动手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经历观察与实践、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等数学思维的基本过程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假设,通过设置并实施数学活动,改善学生学习方式,观察并记录学生在活动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束后,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找到动手实践活动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之间的内在联系,验证假设,给出结论。

七、本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主要任务及成果形式

第一阶段(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课题的初步筹划与运作阶段:搜集、整理、学习、分析文献,制定研究规划和确立研究方案,明确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2009年5月至2009年8月)课题实施的准备阶段:整理初中各年级数学活动课的素材,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实验研究的具体步骤;

第三阶段(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课题的正式实施阶段:实施教学设计,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收集整理教师的教学案例和学生的活动成果,撰写相关论文及中期总结;

第四阶段(2010年3月至2010年6月)课题的继续深入阶段:在反思和总结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完善,继续进行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编写专集;

第五阶段(2010年7月至2010年10月)课题结题阶段:反思、研讨、分析、总结,编写案例集,整理初中数学活动课校本教材,撰写课题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初中数学动手实践活动研究》结题报告

2、初中数学活动课程教学材料汇编

3、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设计和学生活动案例集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障

本课题组的成员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城市完中校)、中旅附中(城市初中校)、温榆河双语实验学校(农村校)、草场地中学(农村校)四所不同层次学校的初中教师组成,主要成员均为一线教师,包括北京市骨干教师1名,区级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4名,校级骨干教师6名,并聘请师范大学教授、市区教科所研究员、特级教师为指导专家。

本课题前期已有较好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在专家的指导下寻找到新的突破口,为完成课题做了较好铺垫。

此外,除区规划办对本课题的资助资金外,其余资金由参与学校自己承担。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张军荣,罗新兵.动手实践的教育要义与实践反思.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8,6 2 罗新兵,罗增儒.作为数学学习方式的动手实践:价值、问题与对策.陕西: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8 3 郑毓信,试析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若干小学数学课例说开去.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4 毛曙阳.洋为中用“做中学”——引进法国“动手做”科学教育项目的价值与启示.江苏:江苏教育,2002,12 5 刘丽颖,黄翔.美国数学教材中的“动手做”.数学教育学报,2005,5 6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8 顾泠沅,王洁.以课题为载体引领教师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9 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 10杨豫晖.论课堂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 11杨豫晖.论课堂活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研究,2006.3 12程方平.(田晓娜,张维铎).课堂教学过程操作策略全书,动态智能活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3蔡宏圣,发展:数学操作技能教学的应有之义[j].论坛教海探航,江苏教育,2007.7 14柳玉萍,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之浅见[j].青海教育,2002.1-2 15许月良,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 初中数学[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

第五篇:1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金奕鸣

如何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真正促进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呢?是否可以尝试推行小班制,以变革一些长期以来集体教学活动中不足之处呢?我试着在班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一)从活动内容来探索

看一个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我们首先考虑活动是否符合该年龄段幼儿的需要,是否拥有丰富的内涵。以小班集体教学活动“春天真热闹”为例。在开展主题活动“春天来了”的过程中,孩子们在树下听到了鸟叫声,在幼儿园门口看到了有人在卖小鸡小鸭,有的小朋友还带来了小蝌蚪。这激发了孩子们对春天动物的关注,但由于幼儿对于春天动物的经验比较分散、零碎,所以此时教师可组织幼儿交流与分享零星的、个体的经验,并给予适时的归纳、提升,让幼儿感受春天充满生机的特征。基于此,教师创编了诗歌《春天真热闹》(春天到,春天到,小动物出来了/嘎嘎嘎,鸭子游来了/嗡嗡嗡,蜜蜂飞来了/呱呱呱,青蛙跳来了/汪汪汪,小狗跑来了/叽叽叽。小鸡走来了/哎呀呀,春天真热闹),并预设了活动“春天真热闹”

从这个活动来看,关注春天的小动物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而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以趣味性的、情景化的手段整合“1和许多”“大小”“5以内数”等学习内容是符合发展需要的,而学习“游、飞、跳、跑、走”等动词对小班幼儿来说是一种生命情趣,提高幼儿倾听、表达等能力,这样的集体教学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是具有意义的。

(二)从设计构思来探索

集体教学活动是否有意义与其目标的定位和结构的安排不可分,集体教学活动其目标必须是清晰的、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是可达成的。同时,其目标必须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是幼儿能接受的,且能概括、提升或拓展幼儿的原有经验。还是以小班集体教学活动“春天真热闹”为例,教师先创设“春天”的墙饰意境,把春天充满生机的景象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幼儿,让幼儿欣赏与表述美丽而又热闹的春天景象。然后让幼儿通过模仿、体验来表达表现,引导幼儿回顾与交流有关“春天美”的经验。最后是对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设计,教师不是让幼儿逐一倾听各种声音,而是不断对幼儿的倾听能力提出挑战。如,先让幼儿听辨一种较易辨别的声音(鸭子叫声),引起幼儿的兴趣;再让幼儿听辨一种较难辨别的声音(蜜蜂飞动的声音),对幼儿听辨的专注性、敏感性提出要求;然后让幼儿听辨两种声音(青蛙叫和狗叫声),对幼儿的专注性、记忆力提出挑战;最后让幼儿仔细倾听一群声音(小鸡叫声),对幼儿专注、持久地倾听提出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对不断变化的“未知情况”充满好奇并产生探究的兴趣,也享受着挑战自我带来的乐趣。

(三)从组织实施来探索

从组织实施的角度来看,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关注师幼互动的质量,不断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1.追随幼儿的需要

优质的师幼互动是双向的,其中教师是否善于观察并满足幼儿有价值的需要,积极推动幼儿的发展很重要。再以小班集体教学活动“春天真热闹”的片段为例,当幼儿听辨出小鸡的声音时,教师出示一群走动的小鸡,接着,让幼儿通过观察、交流,感知“1和许多”,描述小鸡的动态,探究小鸡从哪里来,猜测小鸡去干什么等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随后,教师发现孩子们继续盯着画面,伸着食指意欲点数这群小鸡,于是教师立即抓住机会说:“看来你们都很想知道这里一共有多少只小鸡,那我们就来数数。从‘鸡爸爸’开始数吧。”让幼儿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手口一致地点数并说出总数,这无疑适时有效得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2.关注活动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就是关注幼儿的发展。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中一些细节的处理是否得当,往往直接影响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在小班“春天真热闹”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为了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教师说:“你们选择好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后,要先拿手里,看一看是什么小动物,再戴在头上,这样你就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什么小动物了,然后别忘了告诉大家你是什么小动物。”果然,幼儿在选好头饰后都先仔细看一下载戴到头上,并兴奋地告诉同伴:“我是鸭子,嘎嘎嘎。“”我是蜜蜂,嗡嗡嗡。“教师的这一举动虽然细小,却让幼儿明确了自己的角色,为后面的有序表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四)从幼儿表现来看

我们看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还需看幼儿的表现,从中判断他们的发展情况。首先,要看活动中幼儿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其次,要看活动中每个幼儿是否都有体验与表现的机会。再次,要看幼儿在活动中是否开朗、自信、敢想、敢说、敢做,对学习充满好奇与探究欲望,是否有良好的观察与倾听的习惯,是否能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经验与智慧,等等。

集体教学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在我们努力提高有效教学性的同时,我们教师也不能把集体教学看作是教师引导孩子学习的唯一环节,“学习无小事,教育无细节”,在孩子的任何一个活动中,都存在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要善于抓住问题,进行反思,用于创新,敢于实践。

下载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国培作业)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张健燕)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动手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金湖县金南镇卞塘小学张健燕【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

    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作业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一、 课题研究论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的性格特点,我们提倡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让小学生动起来,动手做实验、动眼观察实验过程、动脑思考实验现象......

    初中小班化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 “初中小班化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核心理念 小班化教学——目前我市小班是指25~35人规模的班级。小班化教育,是在小班中以提高每个学生接......

    提高聋校小学生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提高聋校小学生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 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

    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

    “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中期总结 2008年6月,我校申报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自立项开题启动,数学组确定了以“课堂练习有效性研究”为研究的子课题。于200......

    数学教学有效性实践的体会

    数学教学有效性实践的体会 ——滨海县陈涛乡八层小学 陈广云 多次参加教研活动,聆听他人的数学课,有时感觉是以“说数学”为主,也就是很多教师都热衷于老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