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时间:2019-05-15 11:0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第一篇: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的性格特点,我们提倡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让小学生动起来,动手做实验、动眼观察实验过程、动脑思考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结合课本知识点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分析。

关键词:激发兴趣;组织技巧

前人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总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几千年的逐步积累,形成了我们课本的海量知识点,以文字的形式罗列于书本纸张之上,使得我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所以,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走进学校,学习这些前人用血汗凝结成的知识结晶,为以后的生产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那么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才能学好用好这些知识点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在教子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说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这是在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古人尚且有如此感知觉悟,那么,我们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活动中,更不应该让学生一股脑地死记硬背,对于课本知识不加思考质疑、不做讨论探究,没有动手实践验证地全盘接受记忆,这是应试教育的悲哀顽疾。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广泛质疑求证、大胆动手实践、积极讨论探究,对于课本知识点要做到消化吸收,而不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方法认知,谈一谈如何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

一、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于一件单调重复的事物之上,如果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不够有趣味性,那么靠纪律打压学生使其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是不佳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思考,怎样提升课堂趣味性,最大限度保持学生们容易走神的注意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灵活化课堂纪律要求,活跃课堂教学结构氛围,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主动学习,积极讨论,认真思考探究,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追问一句:“为什么是这样?”勇敢动手实践求证,能够有条件动手做实验的,一定要做实验观察过程现象,最大限度得出实验结论,比照课本知识点。动手实践,教师动手、学生动手,实践出真知;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们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组织技巧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以及习惯于以往陈旧教学方法模式,翻开教材课本就跟翻开陈年账本似的,在课堂上不停堆砌数字公式要学生去记去背,一词一句、一板一眼。是的,这样很简单,基本不存在什么教学组织技巧问题,一切形同一个老账房先生教一群小账房先生记流水账。很多教师习惯于此,也喜欢这么做,但同时又对学生的接受度不佳感到恼火。那么,我们应不应该基于对教学成效的不满意而产生对于教学组织形式的反思?对于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很多教师有担心: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实现自主性探究学习,学生乱成一锅粥怎么办?学生不学习怎么办?等等,改革都会有“阵痛期”,教学改革同样如此,前期都会无比入肉及骨地拷问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搞得好的、方法得当的,因势利导、事半功倍;搞得不好的、方法不得当的,必然像无头苍蝇一样四处碰壁。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实践?首先,作为教师必须在课前熟读课本教材,搞懂弄通教材编写者的编排意图跟知识点布局,写好导学案,对于课堂的组织进行结构,教与学的时间配置比例,以及课堂进行节奏的预演等都要充分考虑到,并反映到导学案的编写中去,让导学案真正成为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让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有力保障。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在课堂上动起来,动手做实验,动眼观察实验过程,动脑思考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结合课本知识点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分析。教师要最大限度配合学生开展各种动手实践,提供一切可能的场地素材,比如我们可以将教学场地灵活化一些,不一定每节课都必须在教室,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广阔的大自然中……教学的器具不一定只能是圆规粉笔,也可以是沙子、树枝、橡皮泥、甲壳虫……,多样化教学辅助器材,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思考探究书本上的知识点,加深记忆,形成坚实的数学知识能力素养。历史上的曹冲称象便是非常有名的数学实验,可以给学生们讲解这样一个例子,让学生在佩服曹冲机智聪明的同时,也对学生提出引导要求“:那么我们能不能想一想书本上生活中的那些数学问题能够用这样一些实践方法求得答案呢?”学生就会被带入这样一种思考的情景氛围,积极思考讨论一些可以用简单的生活实验得出结论的数学知识点。小学数学教学从来都不是可以简单应付了事的,小学生的生理性格特点让他们不可能像中学生及大学生那样带目的性去学习,他们的学习更多是一种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什么能让他们感兴趣,他们就会将注意力集中于此。由此可见,让小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习,构建小学数学实践性课堂,是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第二篇:科学素养与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人决策所需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能力。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程实施中的核心任务。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提高科学素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6年或者9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他又怎么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生活的建设者?在学校作过一个调查,对象是小学生。其中有一个问题:问他们在考试结束后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他们的回答中最多的居然是“好好睡上一觉”!而回答说要为将来的学习生活做一个周详的计划,或者要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制定一个目标的学生,却是少之又少。还有一个问题: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们的爱好也是多种多样,有听流行音乐,有看NBA篮球赛,有喜欢上网,也有喜欢玩滑板,这些本无可厚非,不过回头看一下,这个问题是“你最感兴趣的事是什么?”居然没有一位学生说我最感兴趣的事是学习。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悲哀。所以说,通过这次课程改革,一定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是愉快的,学习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传统学习方式转向现代学习方式。但是现代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而是以弘扬人的主导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即以人为本。认识和把握现代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而科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就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科学技术活动是指所有与各科学技术领域中,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系统的活动。可以说,现有书本上的知识都是人类知识的精华,也都是在科技活动中产生的,不过这样的科技活动与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开展的科技活动并非一个性质,这里科技活动指的是系统的以科学发现、科学研究为目的的活动。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的科技活动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也以科学发现、科学研究为目的,利用现有的材料设施、模拟、重现、验证、探究知识基本规律的产生或发现过程,但是它最终是为教学服务。因此我们在课内课外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探究、实验、模拟实验以及学生在课外所做的实验等活动都是科技活动的一部分。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过程并不是想象中那样一帆风顺,但是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只要我们自己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也能做出像某些科学家那样曾经做过的探索。这种活动,哪怕学生只成功参与了一次,对其产生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的同时,感觉到原来自己也能成为大师,也能成为一个研究者。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科技活动教学效果不错,但是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实验材料设备所限并不能把这些科技活动完全展开,所以在平时课外科技活动过程中适时的、有效的、因地制宜的开展科学技术活动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的感性参与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简易模型制作

通过科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学科基础,包括基本的科学概念和规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坚持物质第一性,例如通过一些实物的制作增加某些基础知识的感性认识。在讲到细胞结构时可以让学生制作细胞模型,并利用各种废旧物品来制作其中的细胞器。一方面提高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真实”的看到只有在高科技条件下才能看到的立体的亚显微结构,以增强感性认识。只要学生能够做成这样的模型,他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就会立即上升。对细胞的结构以及这些结构的作用就更容易记忆。再比如在学习DNA的结构时,可以让学生利用不同颜色的塑料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并且利用这些模型进行DNA结构的分析。还可以通过DNA的外测链以及内部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个模型稳定性、多样性、以及特异性等特点。所以说,通过科技活动打好知识基础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也是较易实行的活动方案。

2科学史漫谈

通过科技活动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传统的教材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呈现,对经典的科学实验只是简单的介绍其实验结果,或者只是一带而过,甚至对实验过程和研究者所具有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以及知识背景等都很少提到,致使学生产生科学研究并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的错觉,好像就是从石头中蹦出来来似的,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例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等等这些内容对课本内的相关知识做了许多铺垫,没有这些工作就不会得出课本中那些重要的结论,再比如水体污染与无磷洗衣粉推广、赤潮成因及防治、克隆羊与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控制“白色污染”、等等内容,在课内是属于边缘知识,但是实际上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兴趣非常大,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看一些相关的影片,也可以开设一些科普讲座,多介绍这些科学家和相关的具体实验。只有理解了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才能辨识科学和非科学,才能批驳类似邪教的反科学现象。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只会简单机械记忆科学规律的人才,不是真正的人才,新课程中既要使学生学到知识又能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科学观,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科技活动这快阵地,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能在课外得以实践、得以应用。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时候我们要例举大量的实例介绍科学家的探索历程,从土壤重量到普鲁斯特利绿色植物更新空气实验,再从半遮光半曝光叶片实验到水棉实验。如果在课外我们能做一些相应的实验,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光合作用的兴趣,因地制宜,利用现有实验室的条件,可以把绿色植物更新空气实验以及半遮光半曝光实验,让有兴趣的学生在课前课后做一下,这些学生将来可能就是学科学习的尖子,通过这样的课外引导形成兴趣小组之后,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会得到带动。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让学生体会到很多生物学知识就是通过这种探索的过程获得的;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大致了解;通过这种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进行科学研究既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又需要有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在此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更提高了学习兴趣。

3科学源于实践

通过科技活动有利于是理解科学,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有关科学知识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生活中去观察、体验、应用相关知识。例如在讲授生物变异的内容时,组织学生到污染较大的河流中取得一些水样,然后让学生在其中饲养金鱼、绿豆等生物,并在清水中做对照,一段时间后金鱼、绿豆等生物死亡或者生长不佳,取死亡的生物的部分细胞检测,能够明显的观察到细胞中染色体异常,最后形成报告。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既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应用。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内所学的生物学的核心概念、核心规律离我们并不遥远,生活中处处有生物,时时有生物。

4探究性延伸

通过科技活动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科技活动则可以有效的达到这一教学目的。例如我们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内容时,可以在新课前先让学生将绿豆或者其他种子萌发,然后置于窗台处,一两天后幼苗就呈现明显的向光生长现象,然后在课内介绍达尔文、温特等人的实验就会让学生兴趣倍增,在课外让学生用幼苗做课堂内相应的对照实验,那么什么是生长素呢?就会使学生主动探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种子的萌发提高学生对呼吸作用的认识,探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差异,这样做可以做到一个实验兼顾多个基本概念,达到系统学习的目的。再比如在做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时,可以设计一个活动:利用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可观察性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何实际意义?在这样的问题设置之下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的说我们利用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形态可以观察病变的细胞,有的说我们可以利用分离细胞的手段来观察其他植物细胞,有的说根据视野中分裂细胞的多少可以初步估算细胞分裂期的时间,还有的说可以利用细胞分裂来检验河水的污染程度等等,这些想法和设计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不难看出科学素养与实践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在实际教学中这些做法的确改变了课堂,改变了原来对学生一些固有的看法,通过这些活动,使一些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活跃更有深度,使一些原本表面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我想这就是新课程带给我们最大的成功。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果能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需要,并一直为之而努力,那么科学素养的提高就是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第三篇: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有效性的研究”

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

(一)探索“动手实践活动”有效的教学方法

1、通过翻阅书籍、查阅网上信息等收集有关“动手实践”的教育理论知识,向老教师学习。

2、选择适合“动手实践”的教学内容,认真备课,然后给自己的师傅上一堂公开课,讨论怎样的动手操作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对不同的课型如: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统计概率、综合实践进行研究,概括出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探索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教师尽量使用身边的操作工具,唤起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许多物体可以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培养敏锐地收集“动手实践”所需的工具;

2、注意培养操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眼到,脑到,嘴到;小组合作要先独立思考,再分工合作,最后评价、小结。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实验法

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调查出“动手实践”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量来反映。

2、座谈会谈话法

我利用班会和上课时间对我校三(1)班和一(1)班学生开几次座谈会。因我个人原因没能对小学部6个双语班开个座谈会,但我认为这两个班的情况也大致的能代表整个小学部民族班的情况。这几次座谈会,不仅为我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典型材料,而且为理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我校小学部1、3年级双语班。

四、调查结果

通过多次与教师、学生座谈的结果显示,我们少数民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对数学课的兴趣很浓厚,课堂上都急于表现自己,但成绩不是很理想。通过调查发现,其主要问题在于,大部分孩子比较爱玩,不喜欢课下下功夫,好多家长也不喜欢管孩子管的很严,他们以传统的教育模式看待现在的孩子,以为做完作业就可以了,也不喜欢检查孩子的作业,就算有少数几个关心孩子的家长想检查孩子的作业,但也有力不从心的现象。所以在考试中,孩子经常拿不到分,要么不明白题意,要么因马虎、不认真、不检验导致写错题而扣分。

在这短短一个月的实地调查中,我积累了一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但也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做好调查、分析工作,把握课题研究的起点

在这一个月,为了了解课题研究的起点,掌握师生教学的具体情况,我通过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形式,发现在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1)貌似热闹、自主的操作,实则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本末倒置、舍本逐末,一堂课热闹之后什么也没留下。久而久之,既影响了课堂教学实效,又使教师对操作活动失去信心,重新使用传统教法。另一方面课堂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放开后,完成教学任务与课堂教

学时间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

(2)学生对操作的流程、方法生疏,操作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造成在操作上的主次不分、目标不明、兴趣转移、手脑不能并用等现象。学生的自觉性、纪律性不够强,课堂的秩序不能保证。

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得出存在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学生没有明白动手操作的目标和实际意义,往往只追求操作结果,而没有操作过程中的思考。还有一些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做完一个完整的实验需要的时间很长,导致一节40分钟根本就不够,经常会出现拖堂现象。

(2)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我将课题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内容确定为:

(1)形成操作活动的基本模式。

(2)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3)总结操作活动的一些基本策略。

(二)完善课题研究制度,扎实有效地实施课题研究

1、建立课题组,形成完善的课题研究制度

课题的正常有效开展,离不开对课题的管理。正式实施时,建立了课题的组织、管理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课题组成员落实实验教学的任务和分管责任。

2、加强对教师操作活动的指导,形成操作制度

(1)结合教材,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操作内容。如:建立某些“起始概念”区别某些易混易错的数学知识,及形体的认识空间观念的建立;推导抽象的法则和公式;较难理解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数学知识。

(2)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程序地操作。课前让学生准备好要用的学具,设计好操作步骤,以及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的问题,操作中,要让学生明确操作目的,知道通过操作要解决什么问题,克服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要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内部的外部活动逐步内化的过程。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复述操作过程,通过语言展示学生思维过程,指导学生正确思维。

(4)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适时,就是要注意把握操作契机;适量,是指学具操作不可滥用,不要搞的琳琅满目,多多益善;适度,是指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应使学生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及时抽象。

3、通过多种活动研究操作方法,改进操作

组织教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通过多种活动总结研究经验,吸取教训,及时改进教学中的操作实效。

4、建立实验档案,注意资料积累,认真总结经验

实验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操作能力测试的数据,实验教师的优秀教案,精彩片断、数据实录等资料,每学期要求每个实验教师撰写1—2篇经验论文,学期结束时,实验小组要对实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回顾成绩,找出存在问题,提出深化意识。

5、运用恰当的研究措施

课题的研究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以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主要目的,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要手段,辅以观察法、个案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等多种方法,力求研究的客观、合理、有效。我们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三个结合:

(1)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的整合在每学期开始,要求课题组成员都将本学期的教材通读一遍,梳理出操作性的相关内容,然后在确定好本学期的研究课。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题研究的实施,并在不断反思中总结研究经验,提升研究能力。做到“工作就是研究”。

(2)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的整合我们将课题研究纳入学校数学教研之中,每学期,都围绕研究专题设计“特色化”教研内容,开展了教研沙龙、案例分析与反思等活动,内容突出个人思考、同伴互助。

(3)教师的个体研究和课题研究的整合。

课题研究的宗旨就是要引领教师进行研究、反思、总结,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因此,教师的个体研究也要和课题研究整合。有了课题的引领,教师平时的教学研究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平时的课堂教学、研究课的教学,教学案例的反思等,课题组都要求教师围绕课题展开;有了课题的引领,教师平时的理论学习、教学论文的撰写就有了明确的内容。教师的个体研究推动了课题研究的发展,课题研究的指导也促进了教师个体研究水平的提升,实现了课题研究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初步形成的有效性操作策略:

策略

一、规范操作常规,促进有效操作

动手操作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课堂上只要一操作教室里就非常热闹,有时候教师都控制不了局面。由此看来,建立良好的操作常规是很有必要的。课题组教师通过不断尝试,初步制定作常规。

(1)课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学具有没有准备好,此时教师也准备一些提供给忘带的学生。

(2)在教师没有要学生拿出学具前,学具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规定课桌上从左到右依次是数学书、文具盒、学具。);

(3)在动手操作之前,先听清楚教师的要求,听到老师说开始再动手,当老师喊停时,学生应及时停手。

(4)在操作中不能随意拿别人的东西,收学具时要归好类,轻拿轻放,不能乱扔。

(5)操作后保留结果,讨论完再把学具推向一边, 待课后收拾等良好习惯。

(6)注意操作的 秩序、纪律,控制操作的时间等以外,还要来回巡视指导。

(7)注意培养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活动能力。

(8)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即让学生说说操作所得出的结论。

策略

二、改进操作材料,促进有效操作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关系到他们参与操作的兴趣,探索与操作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紧紧围绕操作活动的目标,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性。选取简便易行的材料,用好现有的材料,挖掘生活素材,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灵活创新,就会促进操作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

(1)选取材料,突出易行

平时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像研究课、赛课那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去制作精巧的教具、学具。越是简便易行,越能受到老师的青睐。如:老师用可伸缩的天线制作活动角、用卡纸制作可活动的平行四边形等等。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学具却能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实现了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这些简便易行的操作材料的使用,教师减负了,课堂操作的实效却提高了。

(2)用好材料,着眼有效

以实验教师张雯雯教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为例。创造性的设计了“量角 — 观察量角器 — 疑问 — 画角 — 认识量角器 — 量角”教学程序,尤其是在纸上用量角器画角,令人耳目一新。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觉地感悟出“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去重合在一起”。当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一隐藏在操作技能背后的本质原理后,学生也就自然而

然地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同样都是教学运用量角器量角,张老师的设计不仅有技术,也让操作活动收到了最好的效果。只要我们从学生出发,从操作的实效出发灵活地使用教具、学具,就会促进操作活动地有效开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挖掘材料,强化实效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找规律》为例。实验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另辟蹊径,运用“手”做为操作的素材,将复杂的问题生活化、简单化。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把原本抽象的规律依附于自己的“手”。这样的设计教师轻松,学生愉快,问题在“信手拈来”中得到解决,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是久远的。

策略

三、优化语言指导,促进有效操作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要提高操作活动的质量,教师务必在语言表达上注意艺术。因为教师的语言指导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操作的效果,影响到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在操作活动,教师语言指导时要注意指导的内容,一是观察的重点(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和怎样观察)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对于操作过程中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学生离开学具后,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的程序及其内在逻辑性。有时,还可采取分步定向指导,逐渐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求实效。当然,在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指导解决。在操作活动中,教师的语言指导力求做到具有准确性、形象性、幽默性、激励性。

策略

四、设计操作活动促进有效操作

数学操作活动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供给学生足够的实物材料、创设一定的环境,引导他们按一定的要求和程序,通过自身的实践进行学习的活动。操作过程应体现数学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选择符合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数学教育的目标。

1、验证性操作活动

这类操作是教师先讲解、演示、归纳,再让学生通过实物或图片进行操作验证而获得数学知识的一种形式。操作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促进知识的内化。

2、探索性操作活动

这类操作是围绕某一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对实物或图片进行摆弄、操作、尝试,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知的一种形式。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与思维的目的性。

3、创造性操作活动

这是提供某一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开展具有多种选择性结果的一种操作形式。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象和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个体差异非常突出,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其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我们在组织数学操作活动中,就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特点,贯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该掌握的内容分解成不同层次,根据需要将全班操作活动、分组操作活动、个别操作活动,合理互补贯穿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孩子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内容或材料,慢慢地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到另一个相对高一些的层次,以发挥各处的优势和整体功能。

策略

五、及时分析总结,促进有效操作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动手的机会多了;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舞台,学生成为活动了主角。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也需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桌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通过倾听学生的表达,发现学生操作、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注意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学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正确、合理与否。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发言,促进和推动他们积极思维,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名师论文《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参赛

小学数学名师论文《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参赛范文

小学数学名师论文《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参赛范文

2018年12月14日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显然,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重视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重视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

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学作用

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知识,要重视知识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学生发展的源动力,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情地实践,学生的发展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用的实践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要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就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产生兴趣。18世纪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教

第 1 页 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创造的非智力源泉。有了兴趣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迫、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创造地学习。小学生好动,有意注意时间持续很短。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的引导,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对学习数学知识产生兴趣。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若教师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然用了三条线段,但是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的能力之一。它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多把注意力放在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动态学习过程上,让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动口,经过他们自己

第 2 页 的主动思考,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中,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即全等)的三角形进行拼摆。学生通过拼摆,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 ×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它的一半(即:底×高÷2)。学生在动手实践拼摆中,结合已有的经验,自己主动地发现了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有利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圆锥体容积,让学生试验。要求在圆锥体中装满沙子往圆柱体中倒,问几次刚好倒满?学生很有兴趣的试验。试验结果:三次刚好倒满。这样就给学生以“圆锥体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识记了圆锥体体积公式V=1/3sh。

第 3 页

四、动手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动手是实践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时,要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实践,测量身边的实物,度量书本、桌面、黑板、地面、篮球场等的长度,算一算它们的周长和面积,从实物的数据中加深对“厘米、分米、米”和“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等单位的理解。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用三条线段画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分辨这些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这样,学生对“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定会有清晰深刻的认识。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一摆,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测一测,就可能有所发现。通过自己动手获得的知识,理解深刻,记忆牢固,运用时能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培养和提高了实践能力,使数学源于现实并用于现实,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五、动手操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思考的,直观操作为学生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但是只停留在直观操作阶段,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加强合作讨论,在操作讨论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第 4 页 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够出现意外的体验和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其主动参与合作,增强合作意识,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如这对于平时不善与人沟通的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他可以与小组内的几个同学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渐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人协作的精神,最后也能学会与人协作,与人交往。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操作,进行信息交流等活动,主动丰富自己的认知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湖北省安陆市王义贞镇中心小学邓曾富

第 5 页

第五篇: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课堂的动手能力培养

金城江区保平中心小学 覃美兰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能做工,大脑能思考”教育家陶行知这句浅显易懂的话,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迪,悟出道理。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长久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我们的许多学生只能机械地应付考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束手无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必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优美的词句,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因而对学生而言是枯燥的、缺乏趣味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我认为应重视课堂中的动手操作,因为它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突破口。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方法上应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与身边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实践,使学生亲身感知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动手操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动手操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应用于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 应用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这个单元的植树问题时,有这样的一条练习:工人要在一条100米长的公路一旁种上树苗,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要种),需要多少棵树苗?读完题目大部分学生大声叫道:“我懂,很容易!”尤其是中下等生喊得特别大声。接着我问:“能口算出来吗?那答案是多少?”“能„„20棵!”他们都异口同声说道。这时,我不忙告诉答案,要求他们动笔来算一算,我下去巡视,发现他们都用100÷5=20(棵)。此时,我还是不告诉答案,要求他们再用笔在草稿纸上画线段图来表示,数一数,看“20棵”对吗?接着,他们就在草稿纸上认真地作图,不久答案就出来了。“老师,我们的答案不对了!应该是21棵才对!我们做的时候少了一步,应该还用20+1=21(棵)。再如:我在指导学生完成六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四的第6题时,(题目是:“学校要建一个直径是10米的圆形花坛,你能用什么方法画出这个圆?”)学生在做这个题目时,先让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再问:“有谁能画出这样一个圆吗?”这时,有的学生说:“我的作业本没有那么大。”有的说:“我没有那么大的圆规。”有的说:“我们去哪里找那么大的纸张”还有的说:“我把它缩小成直径是10厘米的圆,再画出来。”有的学生怀疑这个题目有问题,小声说:“题目出错了吧。”有的开始与周围的同学讨论起来等等。还有一些同学坐在那里继续思考。我又说:“老师给时间,你们再考虑一下,能画吗?”这时,一位男同学(名叫韦虎成)站起来说:“老师,我懂了!我能画。”“你是怎么想的?请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好吗?”我问他。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可以利用两颗铁钉当作圆规的两个脚,把 它分别固定在5米长的一条线的两端,先把线的一端的钉子固定在地上,拿着线的另一端的钉子,并拉紧这条线在地上画一圈,就可以画出直径是10米的圆了。”接着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到操场去观看他的操作过程。就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就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从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我们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的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精心组织相关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动手,这样才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使学生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轴对称”这一课时,先把本班学生分成5个小组,再把准备好的图形纸片(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菱形和圆)分别分给各组,先让学生在组内互相讨论:猜一猜,各有几条对称轴。再动手折一折,看看所猜的答案对吗。哪组在规定时间内找得的答案正确率最高那组是胜利者。通过紧张的比赛操作:猜一猜,折一折、看一看,最后得出的结果是: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 3 称轴,菱形有2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这时,他们很高兴,有的说:“老师,你又拿一些图形给我们找它们的对称轴。好吗? ”这一课,我就是利用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竞赛中,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比较轻松地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菱形和圆各有几条对称轴。这是一个充满观察、实践、思考、想象、交流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了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过程。在动手操作中,学生慢慢感受到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也可以是充满趣味其乐无穷的。

三、动手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创新必须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只有当学生动手操作时,才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得到训练,才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例如,我在教学“欣赏与设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欣赏教材出示的四幅插图,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体会其实复杂、美丽的图案可以用一个简单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感受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在创作图案中应用。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后,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动手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创作出自己喜欢的图案,从他们的创作图案来看,有的远远超过了老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在这画、剪、贴的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还为学生展示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获得创作图案的经验和体验。

四、动手操作,可帮助理解掌握新知

人们常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只有自己经历过的才会让人记忆深刻。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中的“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我并没有直接出示这一结论。而是先设置冲突,任何三根小棒是否都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发给每个学生长度分别为6厘米、3厘米和2厘米的三根小棒,让他们试着围三角形,通过尝试,学生发现围不成三角形。接着,我又发给他们每人长度分别是8厘米、5厘米和3厘米的三根小棒,又让他们用这三根小棒试着围三角形,学生发现还是不能围成三角形。“奇怪啦!三角形有三条边,我们就把三根小棒当做三角形的边,为什么围不成呢?”有的学生自言自语地说。那么,三根小棒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才能围成三角形呢?接着,我再次发给他们每人长度分别为7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三根小棒,让他们再次围三角形。结果,很快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了。这时,有的同学急着问:“老师,前面两次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呢?”接着,让学生把每次的三根小棒中的较短的两根长度加起来再跟长度最长的那根比较。通过比较他们发现:第一组:两根较短的和小于最长的那根。第二组:两根较短的和等于最长的那根。第三组:两根较短的和大于最长的那根。经过这样的操作,学生们很快就理解了“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并且深刻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巧妙地安排操作活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总之,动手操作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帮助理解掌握新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实践活动的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问题才会迎刃而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下载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阅读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社会数学化”,只具有语文阅读能力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在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强调数学阅读的重要性,培......

    标点符号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标点符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此文摘录自网络,作者不详) 如今,素质教育的口号响遍整个教育界,教育者们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已经在进行多方面的探索与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语言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既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数学知识的载体。各种......

    数学教学论文实践探究性学习论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践探究性学习

    数学教学论文实践探究性学习论文: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践探究性学习【摘要】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数学教学的整......

    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素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论文 导读: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进行素质教育而言,两者缺一不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认知因素而忽视情感因素的存在。这种现象违背了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抑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的发展。而作为非认知因素的情感在学习活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背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背诵,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开发和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良好作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这种方法始终没能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