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读后感

时间:2019-05-12 13:4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摸鱼儿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摸鱼儿读后感》。

第一篇:摸鱼儿读后感

《摸鱼儿》读后感

辛弃疾,自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两宋存词最多的词人。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说如今已是暮春天气,禁不起再有几番风雨,春便要真的去了。晚春残景,象征作者功业不就,流年匆匆的难堪处境,同时也是风雨飘摇南宋政权的形象写照。“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何况”二字写出作者对春光已去的无限惋惜之情。“落花无数”的暮春景象,象征南宋王朝的领土一片片失去,抗金力量被不断压制打击,国力一天天衰弱,流露出词人的惋惜之情。“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对于正将离开的“春”作者深情地对它呼喊:春啊,你且止步吧,听说芳草已经长满到天涯海角,遮断了你的归去之路!但是春不答话,依旧悄悄地溜走了。“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无可奈何的怅惘作者无法留住春天,还是那檐下的蜘蛛,勤勤恳恳地,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网,去粘惹住那象征残春景象的杨柳飞花。蜘蛛象征诗人的执着。上片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并通过春意阑珊的描写,借喻朝政昏暗,国事日非的局面已难挽回了。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挟妇人媚道”,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司马相如《长门赋序》里说,长门宫内的陈皇后整日愁闷悲思,听说司马相如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百斤黄金,求一篇解愁辞赋,即这首《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遂有所感悟,又宠幸了陈皇后。转换时间,以汉武帝陈皇后的故事自喻,托古喻今,比说自己忠而见疑报国无门的遭遇。“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因高兴而得意,忘形的样子。“君”,是指那些妒忌别人进谗言取得宠幸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吗?“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不可倾诉的郁闷。危栏,是高处的栏干。后三句是说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消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一片迷蒙。这样的暮景,会使人见景伤情,更加悲伤。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借景抒情,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托古喻今。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当然也有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春将逝更多的是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一生忧国忧民,这里也是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势如春一样一日日渐衰,并非象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绮怨和闲愁。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 下。

辛弃疾另一首代表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抒发作者对抗战的理想与向往。和这首《摸鱼儿》比较,两者内容相似,而在表现手法上,又有区别。《破阵子》比较显,《摸儿》比较隐;《破阵子》比较直,《摸鱼儿》比较曲。《摸鱼儿》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婉约派。它完全运用比、兴的手法来表达词的内容。但在读这首《摸鱼儿》时,感觉到在那一层婉约含蓄之外,有一股沉郁之情,这就是辛弃疾学蜘蛛那样,为国家殷勤织网的一颗耿耿忠心,以及对国势的担忧。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词的评语。

回顾辛弃疾,虽一心抗金复国,却被束缚在后方的大小事务上;虽在地方尽

职尽责,准备大有作为,却遭诬陷弹劾,不得不闲居度日。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这怎能不叫他愤恨叹息?他不能像陶渊明那样躬耕田园,悠然自足;也不能像苏轼那样看透宇宙人生,对一切坦然待之。虽然在带湖的生活表面上淡泊平静,但他的内心却时时块垒难平,因为他始终无法忘记国家的危难、人民的痛苦,也无法忘记自己年少时立下的雄伟志向。于是,作词便成了他最好的抒泄方式。他将自己的爱国热忱、英雄情怀,以及壮志难酬的悲苦怨愤,都一并寄托于词中。他的词不是无病呻吟,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他痛苦灵魂的真实再现。尽管辛弃疾在南归后的第一个十年就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词篇,但只有在带湖的十年中,他才真正从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变为了一个文学家。

环境学院11给水2班 殷宝剑学号20111704225

第二篇:《摸鱼儿》教案

《摸鱼儿》(P426:更能消)教案

一、作者简介

1、生平与思想

参见注解①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宋室南渡已十三年。

【南渡】公元1127年4月,金人攻陷北宋首都开封,俘虏了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和他的父亲宋徽宗(自称太上皇),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或称“靖康之辱”、“徽钦之辱”)。同年5月赵桓之弟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这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为维持小朝廷苟且偷安的局面,他向金国称臣,把淮河以北的国土割让给金国,并且每年向金人进贡。然而,金人并未满足,而是步步进逼,不断入侵。高宗无奈,朝廷被迫南迁,由扬州到镇江、到杭州,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县)。

辛弃疾22岁率众起义,23岁率部归南宋。被朝廷正式委以官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官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思想。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整顿乾坤”,统一中原。坚持不渝的爱国精神,是其进步思想的核心内容。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备战,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与爱国思想密切相连的,是他的关切民生,重视民力的思想。他认为,抗战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同害怕人民抗金力量的主降派不同,他积极主张联合忠义民兵,共同御敌。他曾推出“号召民兵,教以战守”,建议依靠民力,战胜敌人。这些主张建议说明,作为上层的抗战派,辛弃疾的抗战思想可以说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就为他抒写爱国词章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然而,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反而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即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主战派韩仛(托音)胄当政,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

2、辛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辛弃疾一生具有宏大的胸襟和抱负,加上他超凡的才气,严谨的创作态度,发为词章,自能动人心魄,蜚声词坛。

1)辛词的社会内容:丰富

而主旋律则是歌咏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爱国思想。概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2)表达昂扬奋发的报国热情。(3)抒写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4)批判主降苟安、朝政昏暗。(5)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需要说明的是,辛弃疾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作家。他坚持恢复中原,却不能不把抗战的希望寄托于朝廷;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又反对人民对封建政权的反抗(公元1175年,湖北茶商赖文政起义,他奉朝廷之命率部将之镇压);他有积极进取的生活热情,但在遭受打击磨难后又不免彷徨、沮丧。这种种思想矛盾,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消极颓唐情绪和行乐玩世的思想时有流露。我们当然不能对他提出超越历史的苛刻要求,但对于他的某种局限性和思想糟粕,应该予以指出。

2)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的艺术特征是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事实上,辛弃疾的词,既有对苏轼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词风十分独特。后人评价曰“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艺术成就的表现:

1、气魄雄伟,形象飞动

辛词中少有愁兰、衰柳、绣帘等环境景物描写,更多的是像苍江、危楼、奔雷、骇浪等奇伟的形象,给人以壮美之感。就人物而言,也少有穿红戴绿、骚首弄姿的红粉佳人,更多的是建功立业的帝王将相、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品性高洁的文人墨客三类。这类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显然契合着词人恢宏的襟怀、沸腾的情感,寄托着词人的理想,渗透着作者的幽愤。

2、熔写景、叙事、抒情为一炉,采用多样化的手法,丰富了词的表现力

受柳永、苏轼和初期抗战词的影响,辛弃疾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他也善于用比兴手法,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篇用比兴,以骚赋借香草美人为喻的手法,寄托幽愤情怀。

3、词的语言高度个性化:雄深雅健,舒卷自如

在语言运用上,他彻底突破了传统的窠臼,不限于用词家语言写词,也不仅长于点化前人诗句入词,还广泛地运用骚赋、散文、经典、小说乃至俚语。尤其在用典的广博、精当上,远远超过前人。

其词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传世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

二、《摸鱼儿》赏析

1、解题

这是辛弃疾40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归南宋后的17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始终没有被朝廷采纳。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转来转去,大材小用。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调到湖南继续当漕运副使。漕运副使是掌管粮运的官,对辛弃疾来说,作这种官当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后方去,更加使他失望。这次调动任职,使辛弃疾意识到:这是南宋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示。不让抗战派抬头,关系到辛弃疾个人,事情尚小;关系到国家民族,那问题就大了。当时女真统治者的军队屡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他们不仅忘了“徽钦之辱”,而且忍心把中原沦陷区广大人民长期置于女真族统治之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金币、送礼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辛弃疾目睹这种状况,满怀悲愤。他空有收复河山的壮志,而多年来一直无法实现。

所以这次调离湖北,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摸鱼儿》词,抒发他胸中的郁闷和愤慨。这首词内容包括:

第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 第三,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2、主旨

采用比兴手法,抒发自己对春意阑珊的哀怨,用以寄托政治上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之情。

3、词意与串析

小序: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淳熙己亥,淳熙,宋孝宗赵昚(音甚)的年号,即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自湖北漕移湖南,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漕,指漕司,即转运使,负责粮饷运输并兼理一路军事、行政的长官。移,调动职务。同官,同样官职的人。置酒,办酒席,指为辛饯行。为赋,因此写这首词。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词意:还能经得起几次的风吹雨打?春天匆匆忙忙地又回去了。

解析:消:禁得。词的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入一个感伤的的艺术境界中来。春已迟暮,再也经受不住几番风雨摧残了。这再也经受不住“风狂雨横”的晚春残景,象征着作者个人功业不就,流年匆匆消失的难堪处境,同时也是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的形象写照。反诘语气开头更能引起读者深思与联想。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词意:热爱春天,老是担心花儿开得太早了,何况已经落下了许多花。

解析:惜春:爱惜春天。长怕,一作长恨,经常害怕。把人们爱恋春光的内心矛盾写得十分细腻。因花开得早,也凋零得早,春光也就消失得快,何况眼前已是落红遍地,春残花谢了,一片败落景象了呢!惜春中包含着许多复杂难言的忧虑与苦闷。作者以春回大地喻自己当年投归南宋,对宋统治者共同抗金,收复中原的盼望。以春暮比喻自己十几年的宝贵时光过去了,一切美好的憧憬也破灭了,也比喻眼前看到的只是南宋小朝廷的黑暗与腐败投降与卖国的境况。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词意:春天你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一直长到了天边,把你回去的路都遮断了。解析:见说道:听说。无归路:一作迷归路。这几句是希望春光留下来,用“天涯芳草”,阻住归路的想象,表达留春的感情,想象真挚动人。暗含有劝谏南宋君王,回心转意,停止投降卖国政策,切莫执迷不悟之意。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词意:只怪春天你默不答话。算来算去只有画檐下的蛛网,在那里终日不停地沾惹着漫天飞舞的柳絮。

解析:蛛网终日惹飞絮,就是想留住春光。对这几句的理解尚有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指小人当道,他们就象屋檐下的蜘蛛一样,织起网来,粘住飞舞的柳絮,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春光仍在人间,国家太平无事,谁知这是点缀升平的一幅虚妄的图景。也有人认识这是指辛弃疾等少数几个爱国志士,一面怨恨南宋君王,贪图享乐,不谋恢复大业,一面又象辛勤的蛛网,沾惹飞絮一样,力图挽救败局,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空想。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仍是影射南宋残败的政局,只有几处蛛网,沾惹飞絮,表示春意未尽,尚有一息生气,但终究是经不起几番风雨吹打的晚春时节。苟安江南的局面不会维持太久。对南宋君臣表示了曲折婉转的怨恨和对国家的危亡表示了深切的忧虑。

长门事,准擬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词意:(想起)住在长门宫的陈皇后,计定会面的好日子又错过了。美人总是有人嫉妒的,虽然陈皇后花了许多钱买到了司马相如的一篇感人的《长门赋》,然而难使武帝回心转意的愁苦向谁诉说呢?

解析:长门事:指汉武帝刘彻的陈皇后阿娇的故事。她失宠被遗弃后,住在长门宫,曾经用一大笔钱请司马相如写了《长门赋》,想打动汉武帝,可是没奏效。准拟:原来定下。蛾眉:美人。脉脉:含情的样子。这几句借用《长门赋序》之意,说自己虽入长门,还拟重新得宠,由于遭妒嫉,以致又误了佳期。这就是他在朝中的处境。“千金”句,说此情终无处可诉,这是和“怨春不语”呼应,同是怨到极处的诉述。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词意:你们这帮小人莫要得意起舞,没有看到杨玉环赵飞燕这些得意者最终变成了尘土吗?闲愁最让人难受,不要去依靠高处的楼栏,斜阳残照,烟笼雾罩杨柳,最让人忧伤。

解析:玉环飞燕:指唐玄宗极宠的杨玉环和汉成帝极宠的赵飞燕。闲愁:精神上的郁闷。危栏:一作危楼,高楼上的栏杆。这几句是警告小人不要猖狂得意,正如玉环、飞燕,即使得宠也好景不长,仍是不平之语。最后是自己无可奈何的忧国之情,以斜阳烟柳、一片惨淡迷离,暗示国家前途的危险,但仍以劝慰之语作结,这也是“脉脉此情谁诉”之意。

4、词意总析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

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完全对。这首词中当然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幽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我们不妨运用联想,这“风雨”,难道不是象征金军的进犯么?这“落红”,难道不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么?“草迷归路”,难道不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么?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5、艺术特点

(1)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情达意含蓄深沉

上片中的残春景象,既是写实,也是写意,象征南宋王朝的破败、衰落。而“花”可看作主战派、抗金势力的象征。下片的美人是一种自喻,也是诗人想有所作为却不被理解,遭受冷落、孤立无援的象征。玉环、飞燕比奸臣、小人,斜阳、烟柳也可看成南宋王朝日暮途穷的象征。

(2)借典故曲折抒怀

辛弃疾学识渊博。他的词爱将历史典籍里的故事、词语用于词中,以言志抒怀。由于用典恰切、巧妙,所以使词的内容更加深沉、丰富、含蓄。下片第一个典故,借陈皇后请司马相如写赋却仍未感动汉武帝的故事,表明自己忠心一片却遭遇冷落。“峨眉曾有人妒”出自屈原的《离骚》,这里暗示自己遭妒忌、排挤。赵飞燕、杨玉环的故事为人熟知,此处用她们的可悲结局的史实来警告朝廷的主和派,也很精当。

(3)沉郁顿挫的风格 清人陈庭焯评价该词说:“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梁启超则说本词“回肠荡气,至于此极。”辛词以豪放著称,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词句,都鲜明体现了辛词风格。而这首词却不是直陈其事、直抒胸臆,而是运用比兴、象征、典故,曲折委婉地抒发情怀,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耐人寻味。

三、研习与思考P427

1.陆游评辛词称:“君看幼安气如虎。”(见《寄赵昌甫诗》)试结合《摸鱼儿》说明辛词磅礴、沉郁的气势表现在哪里。

答:参见“[评析]”第三段。

2.“以文为词”是辛词的突出特点,其中用典便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辛词用典逐层深入,与言志抒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说说这种现象在《摸鱼儿》中的表现。

答:词用了“长门事”、“玉环”、“飞燕”三个典故,看似互不相干,实则正在于对南宋朝廷的讽喻中有机结合起来,由“娥眉见妒”的感慨串联起来,以古托今,表达了个人仕途失意的怨恨和对当局昏庸的愤懑。

3.清人吴衡照评论苏、辛词:“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子仪)、李(光弼)、岳(飞)、韩(世忠),变则为恒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见《莲子居词话》)试举苏轼、辛弃疾两家的词作为例加以说明。

答:抓住以下三点:

(1)苏词清旷放逸,富于文人雅士之美,辛词雄豪悲慨,别具英雄侠客讽;

(2)苏词的豪放在气势的宏伟,意蕴的丰赡,辛词的豪放则在于多宏大内容,多生活悲慨;

(3)苏词天趣独到,无迹可追,辛词则手法多样,可作具体落实。

第三篇:摸鱼儿教学设计

《摸鱼儿》教学设计 摸鱼儿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教学目标】

1.在了解辛弃疾人生境遇的基础上,反复体会词作中所流露的对自我境遇的感慨和对国事的担忧。

2.体会隐喻及用典等手法的艺术效果,初步把握辛词的艺术特点。

3.从词作内容、语言风格入手,通过辛弃疾豪放词与婉约词的比较,引导学生认识辛词的底色,即那种“英雄豪杰的志意在被摒弃压抑中所受的挫伤”,这挫伤又始终夹杂着对国家的忧与爱。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典故在词作中的用意。

2.引导学生体验词作的内在情味,体会一个失意英雄的深刻悲愤。

3、把握辛词风格多样,“一本万殊”的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从学生熟悉的作品入手引出他们对辛弃疾的基本认知。

辛弃疾,历来以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为众人所熟知,但事实上,辛弃疾并非只会写慷慨激昂的作品,他也写过不少成功的婉约词作。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摸鱼儿》,认识一个不一般的辛弃疾。

一、另一个辛弃疾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受。2.学生自读《摸鱼儿》,初步理解,整体把握:(1)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能否发挥自己的想象,给我们描绘一下抒情主人公所处的情境?她可能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师指点:

一个遭妒失宠的幽怨女子,面对暮春残景,抒发落寞伤感的情愫。

春天又匆匆地走了,看着满地落花,长怕花开早的惜春之人愁上心头;多想让春留下啊,它一去就难以归来了;只可惜春并不理会这殷切的呼唤,漠然而去;想来也只有这檐下的蜘蛛跟自己一样了,殷勤织网,粘住飞絮,徒然地留春。

看见春去,就想到美好时光也逝去了,回不来了;想到陈皇后的遭遇,不禁自怜,遭妒失宠的自己即便像陈皇后一样,用千金请司马相如作赋诉衷情,估计也没有人会听了;那些得宠的人啊,你们别太得意,历史上那杨贵妃、赵飞燕不都没什么好下场吗?唉,内心里真是苦啊,还是别去登楼凭栏了,你想想,这时,红红的夕阳正在,配上烟云杨柳,那该是怎样令人断肠的暮霭迷蒙之景!

上阕写惜春情感,层层渲染;下阕写幽怨心境,委婉曲折。

(2)辛弃疾写得真是细腻,把一个女子的幽怨心境如此曲折委婉地展现出来,缠绵悱恻,婉约至极。仔细品品,你觉得其中最动人的,写得最美的是什么? 教师指点(鉴赏要点):

“匆匆春又归去”—— 李煜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已是伤春之意的强烈流露了,但到了辛弃疾这里,着一个“又”字,与前面“几番风雨”勾连,表达出不尽的“春去”感伤。

“惜春长怕花开早”—— 微妙的心理,看似无理,实则“反合常道”,情感更深。真爱花的人从花还没有开就为它担心,怕它开得太早,因为早开就会早谢,所以宁愿它慢慢地开,晚一点开。杜甫说,“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从花没有开我就为它惋惜,何况今天已是“乱红无数”了!惜春伤春之情不言而喻。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

以此留春,其情可悯。蜘蛛“殷勤”,虽微不足道,但也足见其一片真情。蜘蛛如此,人何以堪?着一“算”字,更显出惜春留春之意无人领会,只有这蜘蛛尚与自己心意相通。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误佳期已是失望,却不想是“又”误,自是更为失望,又与“准拟”勾连,于希望中落入失望,此幽怨伤感自然可知。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 告诫自己不要凭栏望远,是因为清楚地知道会看见那一令人断肠的暮霭残景,徒增伤感。一个“正”字,勾连“斜阳”与“烟柳”两个意象: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一片迷蒙。将说不完道不尽的幽怨全化作一声哀叹,寄寓在这景色之中,含蓄委婉。呼应上阕暮春残景,一开一合,一纵一收,章法井然。

3.学生齐读,再次体会词作的婉约风格。

二、同一个辛弃疾

这首词仅仅是在替女子诉怨情吗?联系辛弃疾的境遇再读这首词,会不会有新的体会呢? 1.学生联系背景,体会小序,再读《摸鱼儿》,思考讨论。

自1162年渡淮水南归以来,17年中辛弃疾的抗击金兵、恢复中原的主张,始终没有被南宋朝廷所采纳。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对于辛弃疾来说,不能尽情施展他的才能和抱负。

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转运使任上调到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他更加失望了。他意识到:这是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现。所以,当同僚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词。教师指点:

上阕以“春去”为喻,一番春意阑珊的描写,意味着美好事物的逝去,在辛弃疾眼里便是君王疏离,自己不被知重的处境。惜春又怨春的复杂感情,正表现他对君王(南宋王朝)“爱深恨亦深”的矛盾心理。词人对偏安一隅的南宋一再贻误收复中原的大好时机表示婉惜,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感慨。

下阕托儿女之情,写君臣之事。从古代后妃失宠被废的故事写起,以蛾眉遭妒表现他对自身遭遇的不平和权奸当道的痛心。春已逝,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闲愁”是精神上的苦闷,是无可奈何的忧愁,是不能征战沙场,爱国热忱受冷遇的忧愁,是愁极怨极的表现。“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以景作结有不尽之韵味。斜阳、烟柳象征衰败的国势和王朝的昏暗,这是最感痛心之处,表达出词人对国势颓危,江河日下,不忍闻见的心理,哀怨沉痛,凄怆欲绝。

3、词作是男子作女声,表面上句句是女子的幽怨,实则句句有寄托,句句均是辛弃疾的沉郁不平,是带着极深刻的悲愤与极深广的忧虑的。2.请学生带感情地朗读,体会词作里的沉郁之情。

我们似乎又读到了熟悉的辛词的味道。《摸鱼儿》这首词尽管风格极其婉约缠绵,但将词人自己的身世之慨以及对国事的忧与爱都寄托其中,这与我们之前所接触过的辛词主旋律是一致的。

三、这一个辛弃疾

1.在读了这首《摸鱼儿》之后,我们对辛弃疾的认识有无变化?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指点:

辛弃疾虽是豪放派代表词人,但也有不少婉约词作,风格是多样的。

辛弃疾婉约起来比谁都婉约。就这首词而言,借女子幽怨来写自身政治失意,这样的文学传统自屈原始就多为后代文人所用,但都没有辛弃疾这么婉约含蓄,写尽了女子的最苦的“闲愁”,难怪梁启超评:“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但即便是如此婉约的作品,它依然寄托着一个武将的赤胆忠心,一个英雄的失意悲慨。

只有将豪放的辛弃疾与婉约的辛弃疾结合在一起,我们才真正认识“这一个”真实的用生命在写词的辛弃疾,这一个豪放至极,婉约至极,风格多样的词坛大家。

2.学生齐读,感受一个真实的辛弃疾

第四篇: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

[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⑴消 :经受

⑵落红:落花

⑷长门:汉代宫殿名,武帝皇后失宠后被幽闭于此,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万,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以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幸。”

⑸脉脉:绵长深厚貌。

⑹君:指善妒之人。

⑺玉环飞燕:杨玉环、赵飞燕,皆貌美善妒。

⑻危楼:高楼上的栏杆。

【译文】: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那是因为陈皇后的美貌有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你们不要高兴得蹦跳了,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作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鉴赏】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前之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鹤林玉露》云此词: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简析】

本篇作于淳熙六年(1179)春。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接连四年,改官六次。这次,他由湖北转运副使调官湖南。这一调转,并非奔赴他日夜向往的国防前线,而是照样去担任主管钱粮的小官,教案《摸鱼儿 辛弃疾 教案》。现实与他恢复失地的志愿相去愈来愈遥远了。行前,同僚王正之在山亭摆下酒席为他送别,作者见景生情,借这首词抒写了他长期积郁于胸的苦闷之情。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quot;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第五篇:《摸鱼儿》经典教案

辛弃疾词:《摸鱼儿》(更能消)P426

一、作者简介

1、生平与思想

参见注解①

辛弃疾(1140-1207),南宋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宋室南渡已十三年。

【南渡】公元1127年4月,金人攻陷北宋首都开封,俘虏了末代皇帝宋钦宗赵桓和他的父亲宋徽宗(自称太上皇),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乱”(或称“靖康之辱”、“徽钦之辱”)。同年5月赵桓之弟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这就是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为维持小朝廷苟且偷安的局面,他向金国称臣,把淮河以北的国土割让给金国,并且每年向金人进贡。然而,金人并未满足,而是步步进逼,不断入侵。高宗无奈,朝廷被迫南迁,由扬州到镇江、到杭州,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县)。

辛弃疾22岁率众起义,23岁率部归南宋。被朝廷正式委以官职。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官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思想。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整顿乾坤”,统一中原。坚持不渝的爱国精神,是其进步思想的核心内容。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备战,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与爱国思想密切相连的,是他的关切民生,重视民力的思想。他认为,抗战御敌,必须得民心,惜民力。同害怕人民抗金力量的主降派不同,他积极主张联合忠义民兵,共同御敌。他曾推出“号召民兵,教以战守”,建议依靠民力,战胜敌人。这些主张建议说明,作为上层的抗战派,辛弃疾的抗战思想可以说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就为他抒写爱国词章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然而,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反而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妻族,也即太后和皇后的家族)——主战派韩仛(托音)胄当政,一度被起用,不久病卒。

2、辛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辛弃疾一生具有宏大的胸襟和抱负,加上他超凡的才气,严谨的创作态度,发为词章,自能动人心魄,蜚声词坛。

1)辛词的社会内容:丰富

而主旋律则是歌咏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爱国思想。概言之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映山河破碎,南北分裂的现实。(2)表达昂扬奋发的报国热情。(3)抒写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4)批判主降苟安、朝政昏暗。(5)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

需要说明的是,辛弃疾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作家。他坚持恢复中原,却不能不把抗战的希望寄托于朝廷;他同情人民的疾苦,又反对人民对封建政权的反抗(公元1175年,湖北茶商赖文政起义,他奉朝廷之命率部将之镇压);他有积极进取的生活热情,但在遭受打击磨难后又不免彷徨、沮丧。这种种思想矛盾,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消极颓唐情绪和行乐玩世的思想时有流露。我们当然不能对他提出超越历史的苛刻要求,但对于他的某种局限性和思想糟粕,应该予以指出。

2)独特的艺术特色

总的艺术特征是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事实上,辛弃疾的词,既有对苏轼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创新,词风十分独特。后人评价曰“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艺术成就的表现:

1、气魄雄伟,形象飞动

辛词中少有愁兰、衰柳、绣帘等环境景物描写,更多的是像苍江、危楼、奔雷、骇浪等奇伟的形象,给人以壮美之感。就人物而言,也少有穿红戴绿、骚首弄姿的红粉佳人,更多的是建功立业的帝王将相、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品性高洁的文人墨客三类。这类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显然契合着词人恢宏的襟怀、沸腾的情感,寄托着词人的理想,渗透着作者的幽愤。

2、熔写景、叙事、抒情为一炉,采用多样化的手法,丰富了词的表现力

受柳永、苏轼和初期抗战词的影响,辛弃疾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功能发挥到极致。他也善于用比兴手法,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全篇用比兴,以骚赋借香草美人为喻的手法,寄托幽愤情怀。

3、词的语言高度个性化:雄深雅健,舒卷自如

在语言运用上,他彻底突破了传统的窠臼,不限于用词家语言写词,也不仅长于点化前人诗句入词,还广泛地运用骚赋、散文、经典、小说乃至俚语。尤其在用典的广博、精当上,远远超过前人。

其词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传世名篇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等。

二、《摸鱼儿》分析

1、解题

这是辛弃疾40岁时,也就是宋孝宗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暮春写的词。辛弃疾自归南宋后的17年中,他的抗击金军、恢复中原的爱国主张,始终没有被朝廷采纳。朝廷不把他放在抗战前线的重要位置上,只是任命他作闲职官员和地方官吏,使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任所转来转去,大材小用。这一次,又把他从湖北漕运副使任上调到湖南继续当漕运副使。漕运副使是掌管粮运的官,对辛弃疾来说,作这种官当然不能施展他的大志和抱负。何况如今又把他从湖北调往距离前线更远的湖南后方去,更加使他失望。这次调动任职,使辛弃疾意识到:这是南宋朝廷不让抗战派抬头的一种表示。不让抗战派抬头,关系到辛弃疾个人,事情尚小;关系到国家民族,那问题就大了。当时女真统治者的军队屡次南下犯境,南宋朝廷中的主和派采取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他们不仅忘了“徽钦之辱”,而且忍心把中原沦陷区广大人民长期置于女真族统治之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收复山河的大计,已为纳金币、送礼物的投降政策所代替。辛弃疾目睹这种状况,满怀悲愤。他空有收复河山的壮志,而多年来一直无法实现。

所以这次调离湖北,同僚置酒为他饯行的时候,他写了这首《摸鱼儿》词,抒发他胸中的郁闷和愤慨。这首词内容包括:

第一,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第二,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和哀怨; 第三,南宋当权者的不满。

2、词意解释

上片。首句: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其意是:如今已是暮春天气,那里禁得起再有几番风雨的袭击?这显然不是单纯地谈春光流逝的问题,而是另有所指的。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作者揭示自己惜春的心理活动:由于怕春去花落,他甚至于害怕春天的花开得太早,因为开得早也就谢得早,这是对惜春心理的深入一层的描写。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由于怕春去,他对它招手,对它呼喊:春啊,你停下脚步,别走啊!但是春还是悄悄地溜走了。想召唤它归来,又听说春草铺到了遥远的天边,遮断了春的归路,春是回不来了。因此产生“怨春不语”的感情。就是说心里怨恨没有把春留住,有话难以说出口来。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三句,意思是:看来最殷勤的只有那檐下的蜘蛛,它为了留春,一天到晚不停地抽丝结网,用网儿来网住那飞去的柳絮。

下片

一开始就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比拟自己的失意。自“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一段文字,说明“蛾眉见妒”,自古就有先例。陈皇后之被打入冷宫——长门宫,是因为有人在忌妒她。她后来拿出黄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仍属渺茫。这种复杂痛苦的心情,对什么人去诉说呢?

“君莫舞”二句的“舞”字,包含着高兴的意思。“君”,是指那些忌妒别人来邀宠的人。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没见杨玉环和赵飞燕后来不是都死于非命、化作尘土了吗? “闲愁最苦”三句是结句。闲愁,作者指自己精神上的郁闷。危栏,是高处的栏干。意思是:不要用凭高望远的方法来排除郁闷,因为那快要落山的斜阳,正照着那被暮霭笼罩着的杨柳,远远望去,是一片迷濛。这样的暮景,反而会使人见景伤情,以至于销魂断肠的。

词意概括:

这首词上片主要写春意阑珊,下片主要写美人迟暮。

有些选本以为这首词是作者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这恐怕理解得还不完全对。这首词中当然写到作者个人遭遇的感慨,但更重要的,是他以含蓄的笔墨,写出他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作者把个人感慨纳入国事之中。春意阑珊,实兼指国家大事,并非像一般词人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幽怨和闲愁。

上片第二句“匆匆春又归去”的“春”字,可以说是这首词中的“词眼”。接下去作者以春去作为这首词的主题和总线,有条不紊地安排上、下片的内容,把他那满怀感慨曲折地表达出来。他写“风雨”,写“落红”,写“草迷归路”,„„我们不妨运用联想,这“风雨”,难道不是象征金军的进犯么?这“落红”,难道不是象征南宋朝廷外交、军事各方面的失败,以致失地辱国、造成欲偏安江左而不可得的局面么?“草迷归路”,难道不是象征奸佞当权,蔽塞贤路,致使一些有雄才大略的爱国志士,不能发挥其所长,起抗战救国的作用么?然后作者以蜘蛛自比。蜘蛛是微小的动物,它为了要挽留春光,施展出它的全部力量。在“画檐蛛网”句上,加“算只有殷勤”一句,意义更加突出。“殷勤”二字,突出地表达作者对国家的耿耿忠心。这两句还说明,辛弃疾虽有殷勤的报国之心,无奈官小权小,不能起重大的作用。

3、主旨

采用比兴手法,抒发自己对春意阑珊的哀怨,用以寄托政治上壮志未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之情。

4、艺术特点

(1)运用比兴、象征手法,表情达意含蓄深沉

上片中的残春景象,既是写实,也是写意,象征南宋王朝的破败、衰落。而“花”可看作主战派、抗金势力的象征。下片的美人是一种自喻,也是诗人想有所作为却不被理解,遭受冷落、孤立无援的象征。玉环、飞燕比奸臣、小人,斜阳、烟柳也可看成南宋王朝日暮途穷的象征。

(2)借典故曲折抒怀

辛弃疾学识渊博。他的词爱将历史典籍里的故事、词语用于词中,以言志抒怀。由于用典恰切、巧妙,所以使词的内容更加深沉、丰富、含蓄。下片第一个典故,借陈皇后请司马相如写赋却仍未感动汉武帝的故事,表明自己忠心一片却遭遇冷落。“峨眉曾有人妒”出自屈原的《离骚》,这里暗示自己遭妒忌、排挤。赵飞燕、杨玉环的故事为人熟知,此处用她们的可悲结局的史实来警告朝廷的主和派,也很精当。

(3)沉郁顿挫的风格

清人陈庭焯评价该词说:“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梁启超则说本词“回肠荡气,至于此极。”辛词以豪放著称,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词句,都鲜明体现了辛词风格。而这首词却不是直陈其事、直抒胸臆,而是运用比兴、象征、典故,曲折委婉地抒发情怀,表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耐人寻味。

三、研习与思考P427

1.陆游评辛词称:“君看幼安气如虎。”(见《寄赵昌甫诗》)试结合《摸鱼儿》说明辛词磅礴、沉郁的气势表现在哪里。

答:参见“[评析]”第三段。

2.“以文为词”是辛词的突出特点,其中用典便是最突出的表现之一,辛词用典逐层深入,与言志抒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说说这种现象在《摸鱼儿》中的表现。

答:词用了“长门事”、“玉环”、“飞燕”三个典故,看似互不相干,实则正在于对南宋朝廷的讽喻中有机结合起来,由“娥眉见妒”的感慨串联起来,以古托今,表达了个人仕途失意的怨恨和对当局昏庸的愤懑。

3.清人吴衡照评论苏、辛词:“东坡之心地光明磊落,忠爱根于生性,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平;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正则可以为郭(子仪)、李(光弼)、岳(飞)、韩(世忠),变则为恒温之流亚,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见《莲子居词话》)试举苏轼、辛弃疾两家的词作为例加以说明。

答:抓住以下三点:

(1)苏词清旷放逸,富于文人雅士之美,辛词雄豪悲慨,别具英雄侠客讽;

(2)苏词的豪放在气势的宏伟,意蕴的丰赡,辛词的豪放则在于多宏大内容,多生活悲慨;

(3)苏词天趣独到,无迹可追,辛词则手法多样,可作具体落实。

下载摸鱼儿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摸鱼儿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十四课(辛弃疾摸鱼儿)

    第十四课《摸鱼儿》教案 教学目标: 1. 背诵此词。 2. 理解本词通篇采用比兴的手法。 3. 把握稼轩体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 词的抒情手法的运用。 2.词中用典的含义。 教......

    辛弃疾《摸鱼儿》教学辅导之四

    辛弃疾《摸鱼儿》教学辅导之四 摸鱼儿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簷蛛网,尽......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赏析.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

    《乖,摸摸头》读后感

    《乖,摸摸头》读后感 你最近还好吗? 听说在每天北上广深的晨曦里你拖着惺忪的睡眼挤进地铁公交,急促的消失在熙攘的人群里常常忘记吃早餐。 在26天制朝九晚五的一线城市拿着每......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及赏析[精选五篇]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原文及赏析原文: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

    《乖,摸摸头》读后感5篇

    忽晴忽雨的江湖,愿你我带着最微薄的行李,有梦为马,随处可栖。“知道吗,有时候你需要亲自去撞南墙,别人的经验与你的人生无关。同理,我笔下的.故事,与你脚下的人生也无关。自己去尝......

    《乖摸摸头》的读后感

    其实有一次你的团队还来我们学校做过活动,我忘了是作品宣传还是音乐交流,当时我没有去观看,还好没有错过你的书,很庆幸!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原来世界上真的有人过着这样......

    作文鱼儿[范文模版]

    友情与智慧 ——读《绿野仙踪》有感 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六(2)班张苏渝 近期,我读了由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写的书,叫《绿野仙踪》。它让我感受到友情的珍贵,明白在困难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