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个要点
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个要点HSE责任制考核的落实
HSE责任制考核的落实等问题时,企业领导应及时主持召开HSE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问题。企业部门领导应以身作则,认真履行本部门HSE职责,积极配合HSE管理部门完成各项HSE工作;企业基层领导要发动本单位员工严格执行HSE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培训,参加危害识别和作业安全分析等HSE活动,规范个人HSE行为,鼓励先进,实现全员的HSE管理,避免出现人为的执行偏差。
2大力开展HSE宣传和教育
HSE管理体系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只有使全体员工从思想上理解和认同这种管理体系,具备正确的HSE思想意识和观念,并自觉按HSE的管理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一种HSE文化,体系才能够很好地实施。如何获得这种HSE文化呢?一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员工对HSE的认识;二是分层次对员工进行意识培训,包括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以及对执行层的培训。
3强化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
实施HSE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为了确保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使全体员工都能了解风险、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特别是基层单位员工是直接操作者,这就需要强化对员工的HSE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HSE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a)组织员工学习危害识别方法,如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利用这些方法对本岗位进行工作危害分析,并不定期召开危害分析会,对分析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查找重大危险源;结合《事故汇编》,利用危害识别方法对以往的事故进行复盘,查找事故原因,吸取教训。
b)组织员工学习涉及到本单位的HSE程序文件及运行控制文件,涉及到本岗位的HSE作业指导书及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方案等。
c)加强对事故预防措施的学习和演练,开展防火、防爆、防中毒及自我保护能力训练,以及生产异常情况紧急处理和反事故演练,掌握正确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方法。
d)针对特殊工种和危险作业,进行HSE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地操作演练。4加强记录管理,注重信息沟通
在HSE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记录的支持,它为企业实行有效的管理提供信息,为HSE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根据,同时也对外提供了管理体系运行的证据,这说明记录在体系运行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记录大部分被放在基层单位,由基层员工负责填写,因此给基层员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工作压力。如果我们不能在记录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一味强制性地要求员工完成,势必影响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假记录、空记录,达不到记录的真正目的。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体系运行期间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包括横向信息沟通与纵向信息沟通。横向信息沟通表现在HSE管理部门与企业其它部门间的沟通,将HSE记录与其他部门下发到基层单位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能合并的合并,该简化的简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工作量;纵向信息沟通表现在HSE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间的沟通,员工在记录过程中碰到一些操作性问题,诸如记录项目与实际不符、过于复杂、填写周期过短等,应及时将这些问题反馈到HSE管理部门,HSE管理部门在进行认真分析后,对现有记录进行更新,以增加记录的可操作性。
5抓好HSE职责的落实,严格检查考核
部分企业在体系运行初期,忽略了对体系的检查考核,员工的HSE职责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执行体系文件时产生偏差,导致文件和实际工作脱节,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重新走回了原来的老路。因此,确保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建立强有力的考核机制,按照HSE职责的履行情况,严格做到奖惩兑现,确保企业HSE方针和目标的实现。HSE主要考核内容包括部门年度HSE任务完成与目标的实现情况,部门和管理人员HSE兑现情况,部门HSE职责和管理人员HSE“一岗一责制”的履行情况,基层单位年度HSE任务完成与目标的实现情况,对本部门专业履行HSE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情况,对未能履行HSE职责或因管理失误造成事故者的处理情况,员工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等。企业成立专门的HSE检查考核小组,不定期对各部门、单位、个人的HSE职责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实行考核项目标准化、指标定量化、检查记录表格化,检查者与被检查者签字确认,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部门、单位、个人的HSE业绩表现,对照年度HSE目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只有通过经常性的考核,才能及时掌握完成情况,把握工作方向,确保HSE体系的有效运行。
6强化作业现场HSE管理
石油石化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几乎所有的生产、维修活动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因素,强化作业现场的HSE管理,将极大地推进HSE管理体系的全面运行。应强调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强化作业现场的风险管理。按照体系文件中《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程序》和《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程序》的要求,组织员工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包括:日常生产运行中各种操作、开工、停工、检维修作业、进行基建、变更、采取拟定的纠正措施等,识别活动中存在的危害、环境因素、涉及的法律法规,评估风险度、环境影响、法律法规符合程度,根据风险度大小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人员控制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作业风险,保障作业活动的可靠运行。二是突出抓好检修过程中的HSE管理。企业的检修活动因涉及人员广、危险点源多、交叉作业频繁,一直是安全、环保、职业卫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若管理不到位,极易发生重、特大事故,因此,突出抓好检维修过程的HSE管理至关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危害识别风险评估为重点,落实HSE职责,制定HSE管理方案,提出HSE保证措施,并制定有关应急预案,特别是对识别出的重大风险项目,要切实落实好控制改进措施,以防止重大人员伤亡、设备损害和污染等事故的发生,对直接作业环节严格按程序文件和运行控制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作业,严把HSE作业票证关。三是加强对作业现场的检查监督,各层次HSE管理人员对现场作业进行HSE检查、通报,不合格项及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7开展内部审核达到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企业在HSE管理体系运行一定时间后,需要对HSE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适用性进行审核。内部审核作为审核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自我诊断和评审企业的HSE管理体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还有哪些需求和不足,为管理评审提供依据,并且可进一步督促员工自觉履行HSE职责,是进一步改善体系的强有力手段。企业每年必须对HSE管理体系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内部审核,原则上应包括体系所覆盖的所有部门、活动和服务,在进行内部审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内部审核涉及到企业的所有有关部门,只靠安全、环保、职业卫生部门的努力,权威性不强,需要管理者代表亲自组织实施并审批内审报告。
b)在现场审核时,审核小组应本着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HSE体系文件的规定为准绳,可采用查阅文件、记录、面谈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在与员工进行面谈时,发问清楚明了、态度温和,从简单问题着手,由浅入深,避免提带有侵犯性的问题,在对现场进行检查时最好沿工作流程进行,确定主要的危害和风险区,充分利用审核检查表,详细记录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收集客观证据,做出公正判断。
c)内审是否有效的关键是纠正措施的落实及其跟踪审查,只有将在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纠正,才能保证体系的不断改进。因此,审核完成后受审核方应针对不符合项采取积极的纠正措施,防止其滋生、蔓延或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的不良后果。内审员应进行跟踪验证,督促受审核方认真分析原因,防止再发生,立足于改进HSE管理体系,为完善后的运行创造良好条件。严重不符合项一般要求在3个月内完成,一般不符合项在1个月内完成,性质非常轻的轻微不符合项可在现场审核期间由受审核方立即完成整改。
除内部审核外,外部审核、管理评审、体系认证都是保证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手段,企业应根据体系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第二篇: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个重点
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个重点
于 瑾 江汉石油管理局安全环保处
HSE管理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企业在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上进入了新阶段,它为企业真正实现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的HSE管理提供了保证。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能否长期、有效地在企业内运行,最终实现从“经验型”、“事后型”的传统管理模式到“事前风险评估”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变,将取决于在实施过程中能否将体系文件与工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体系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表面化、形式化和教条化的弊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实践证明,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对确保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一、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积极参与HSE工作
在HSE体系实施过程中,各级领导的重视和齐抓共管是体系建立的前提,是推动体系前进的动力。企业领导对HSE的重视不能仅仅维系在口头承诺上,还应以身作则,积极参与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定期主持召开HSE例会,签发HSE文件,组织体系审核、管理评审,为HSE管理方案的落实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在体系实施过程中碰到诸如HSE管理职责的调整和划分、规范化的HSE管理带来原有工作程序改变、HSE责任制考核的落实等问题时,企业领导应及时主持召开HSE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问题。企业部门领导应以身作则,认真履行本部门HSE职责,积极配合HSE管理部门完成各项HSE工作;企业基层领导要发动本单位员工严格执行HSE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培训,参加危害识别和作业安全分析等HSE活动,规范个人HSE行为,鼓励先进,实现全员的HSE管理,避免出现人为的执行偏差。
二、大力开展HSE宣传和教育
HSE管理体系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只有使全体员工具备正确的HSE思想意识和观念,并自觉按HSE的管理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一种HSE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体系才能够很好的实施。怎样才能获得这种HSE文化呢?
1.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员工对HSE的认识
可采取以下方式:在企业内部广播站、电视台定期或不定期地播放HSE新闻,包括管理体系的实施进度、工作动态、典型事例等;编制HSE月度信息公报,利用简报向全体员工公布不安全行为、状况、事故隐患、员工反馈意见等;在工作场所树立HSE标志牌,标明有关HSE的方针、目标、制度、规定等;组织开展HSE问卷调查,针对员工对HSE的理解程度、对本岗位HSE职责的熟悉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调查;开展HSE宣传周,宣传体系建立的意义以及体系的要素、模式和有关要求等;组织HSE知识竞赛,宣传HSE基础知识。
2.分层次对员工进行意识培训
首先,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意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集团公司、企业有关HSE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领导承诺、职责、HSE管理体系的原理、原则、功能及控制方法等,明确高层管理人员在体系实施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
其次,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意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集团公司、企业有关HSE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标准、HSE的基础管理知识、本部门、本岗位的HSE职责等。
三是对执行层的培训。人员主要包括基层单位负责人、班组长、安全员、员工等,培训重点应放在实施HSE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员工的HSE职责以及作业指导书上,使执行层人员明白遵守方针、程序和体系要求的重要性,清楚其工作区域存在的实际或潜在的HSE风险, 以及个人工作改进所带来的HSE益处、处理事故和紧急情况的作用及职责、了解不遵守程序的潜在后果等,在培训过程中不断用事例进行说明。
三、强化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
实施HSE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为了确保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使全体员工都了解风险、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特别是基层单位员工,他们是直接操作者,这就需要强化对员工的HSE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HSE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组织员工学习危害识别方法,如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利用这些方法对本岗位进行工作危害分析,并不定期召开危害分析会,对分析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查找重大危险源;利用危害识别方法对以往的事故进行剖析,查找事故原因,吸取教训。
2.组织员工学习涉及到本单位的HSE程序文件及运行控制文件,涉及到本岗位的HSE作业指导书及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方案等。
3.加强对事故预防措施的学习和演练,开展防火、防爆、防中毒及自我保护能力训练,以及生产异常情况下的紧急处理和反事故演练,掌握正确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方法。
4.针对特殊工种和危险作业,进行HSE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地操作演练。
四、加强记录管理,注重信息沟通
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大量记录的支持,它一方面为企业实行有效的管理提供信息,为HSE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根据,同时也对外提供了管理体系运行的证据。这些记录大部分被放在基层单位,由基层员工负责填写,因此给基层员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工作压力,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在记录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一味强制性地要求员工完成,势必影响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假记录、空记录,达不到记录的真正目的。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体系运行期间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包括横向信息沟通与纵向信息沟通。横向信息沟通表现在HSE管理部门与企业其它部门间的沟通,将HSE记录与其他部门下发到基层单位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能合并的合并,该简化的简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工作量;纵向信息沟通表现在HSE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间的沟通,员工在记录过程中碰到一些操作性问题,诸如记录项目与实际不符、过于复杂、填写周期过短等,及时将这些问题反馈到HSE管理部门,HSE管理部门在进行认真分析后,对现有记录进行更新,以增加记录的可操作性。
五、抓好HSE职责的落实,严格检查考核
部分企业在体系运行初期,忽略了对体系的检查考核,员工的HSE职责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执行体系文件时产生偏差,导致文件和实际工作脱节,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重新走回了老路。因此,确保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建立强有力的考核机制,按照HSE职责的履行情况,严格做到奖惩兑现,确保企业的HSE方针和目标的实现。
HSE主要考核内容包括部门HSE任务完成与目标的实现情况,部门和管理人员HSE兑现情况,部门HSE职责和管理人员HSE“一岗一责制”的履行情况,基层单位HSE任务完成与目标的实现情况,对未能履行HSE职责或因管理失误造成事故者的处理情况,员工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等。企业成立专门的HSE检查考核小组,不定期对各部门、单位、个人的HSE职责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实行考核项目标准化、指标定量化、检查记录表格化,检查者与被检查者签字确认,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部门、单位、个人的HSE业绩表现,对照HSE目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只有通过经常性的考核,才能及时掌握完成情况,把握工作方向,确保HSE体系的有效运行。
六、强化作业现场HSE管理
石油石化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几乎所有的生产、维修活动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因素,强化作业现场的HSE管理,将极大地推进HSE管理体系的全面运行。作业现场管理应突出以下几点工作:
1.强化作业现场的风险管理。按照体系文件中《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程序》和《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程序》的要求,组织员工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估,所有活动包括:日常生产运行中各种操作、开工、停工、检维修作业;进行基建、变更、采取拟定的纠正措施等;识别活动中存在的危害、环境因素、涉及的法律法规,评估风险度、环境影响、法律法规符合程度;根据风险度大小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人员控制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作业风险,保障作业活动的可靠运行。
2.突出抓好检修过程中的HSE管理。企业的检修活动因涉及人员广,危险点源多,交叉作业频繁,一直是安全、环保、职业卫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若管理不到位,极易发生重、特大事故,因此突出抓好检维修过程的HSE管理至关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危害识别风险评估为重点,落实HSE职责,制定HSE管理方案,提出HSE保证措施,并制定有关应急预案,特别是对识别出的重大风险项目,要切实落实好控制改进措施,以防止重大人员伤亡、设备损害和污染等事故的发生,对直接作业环节严格按程序文件和运行控制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作业,严把HSE作业票证关。
3.加强对作业现场的检查监督。各层次HSE管理人员对现场作业进行HSE检查、通报,对不合格项及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七、开展内部审核达到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
企业在HSE管理体系运行一定时间后,需要对HSE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适用性进行审核,内部审核做为审核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自我诊断和评审企业的HSE管理体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还有哪些需求和不足,为管理评审提供依据,并且可进一步督促员工自觉履行HSE职责,因而是进一步改善体系的强有力手段。企业每年必须对HSE管理体系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内部审核,原则上应包括体系所覆盖的所有部门、活动和服务,在进行内部审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内部审核涉及到企业的所有有关部门,需要有高层管理者协调,只靠安全、环保、职业卫生部门的努力,权威性不强,因此企业领导对内审应重视,管理者代表应亲自组织实施并审批内审报告。
二是在现场审核时,审核小组应本着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HSE体系文件的规定为准绳,可采用查阅文件、记录、面谈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在与员工进行面谈时,发问清楚明了、态度温和,从简单问题着手,由浅入深,避免提带有侵犯性的问题,在对现场进行检查时最好沿工作流程进行,确定主要的危害和风险区,充分利用审核检查表,详细记录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收集客观证据,做出准确判断。
三是内审是否有效的关键是纠正措施的落实及其跟踪审查,只有将在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纠正,才能保证体系的不断改进,因此,审核完成后受审核方应针对不符合项采取积极的纠正措施,防止其滋生、蔓延或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的不良后果,内审员进行跟踪验证,督促受审核方认真分析原因,防止再发生,立足于改进HSE管理体系,为完善后的运行创造良好条件。严重不符合项一般要求在3个月内完成,一般不符合项在1个月内完成,性质非常轻的轻微不符合项可在现场审核期间由受审核方立即完成整改。
除内部审核外,外部审核、管理评审、体系认证都是保证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手段,企业应根据体系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第三篇: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个重点1
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个重点(1)双击自动滚屏
于瑾江汉石油管理局安全环保处
HSE管理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企业在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上进入了新阶段,它为企业真正实现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的HSE管理提供了保证。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能否长期、有效地在企业内运行,最终实现从“经验型”、“事后型”的传统管理模式到“事前风险评估”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变,将取决于在实施过程中能否将体系文件与工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体系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表面化、形式化和教条化的弊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实践证明,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对确保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一、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积极参与HSE工作
在HSE体系实施过程中,各级领导的重视和齐抓共管是体系建立的前提,是推动体系前进的动力。企业领导对HSE的重视不能仅仅维系在口头承诺上,还应以身作则,积极参与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定期主持召开HSE例会,签发HSE文件,组织体系审核、管理评审,为HSE管理方案的落实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在体系实施过程中碰到诸如HSE管理职责的调整和划分、规范化的HSE管理带来原有工作程序改变、HSE责任制考核的落实等问题时,企业领导应及时主持召开HSE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问题。企业部门领导应以身作则,认真履行本部门HSE职责,积极配合HSE管理部门完成各项HSE工作;企业基层领导要发动本单位员工严格执行HSE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培训,参加危害识别和作业安全分析等HSE活动,规范个人HSE行为,鼓励先进,实现全员的HSE管理,避免出现人为的执行偏差。
二、大力开展HSE宣传和教育
HSE管理体系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只有使全体员工具备正确的HSE思想意识和观念,并自觉按HSE的管理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一种HSE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体系才能够很好的实施。怎样才能获得这种HSE文化呢?
1.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员工对HSE的认识
可采取以下方式:在企业内部广播站、电视台定期或不定期地播放HSE新闻,包括管理体系的实施进度、工作动态、典型事例等;编制HSE月度信息公报,利用简报向全体员工公布不安全行为、状况、事故隐患、员工反馈意见等;在工作场所树立HSE标志牌,标明有关HSE的方针、目标、制度、规定等;组织开展HSE问卷调查,针对员工对HSE的理解程度、对本岗位HSE职责的熟悉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调查;开展HSE宣传周,宣传体系建立的意义以及体系的要素、模式和有关要求等;组织HSE知识竞赛,宣传HSE基础知识。
2.分层次对员工进行意识培训
发布者:yy 发布时间:2005-6-3 阅读:3355次
首先,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意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集团公司、企业有关HSE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领导承诺、职责、HSE管理体系的原理、原则、功能及控制方法等,明确高层管理人员在体系实施中的关键地位和主导作用。
其次,对中层管理人员进行意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集团公司、企业有关HSE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标准、HSE的基础管理知识、本部门、本岗位的HSE职责等。
三是对执行层的培训。人员主要包括基层单位负责人、班组长、安全员、员工等,培训重点应放在实施HSE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员工的HSE职责以及作业指导书上,使执行层人员明白遵守方针、程序和体系要求的重要性,清楚其工作区域存在的实际或潜在的HSE风险,以及个人工作改进所带来的HSE益处、处理事故和紧急情况的作用及职责、了解不遵守程序的潜在后果等,在培训过程中不断用事例进行说明。
三、强化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
实施HSE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为了确保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使全体员工都了解风险、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特别是基层单位员工,他们是直接操作者,这就需要强化对员工的HSE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HSE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1.组织员工学习危害识别方法,如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利用这些方法对本岗位进行工作危害分析,并不定期召开危害分析会,对分析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查找重大危险源;利用危害识别方法对以往的事故进行剖析,查找事故原因,吸取教训。
2.组织员工学习涉及到本单位的HSE程序文件及运行控制文件,涉及到本岗位的HSE作业指导书及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方案等。
3.加强对事故预防措施的学习和演练,开展防火、防爆、防中毒及自我保护能力训练,以及生产异常情况下的紧急处理和反事故演练,掌握正确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方法。
4.针对特殊工种和危险作业,进行HSE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地操作演练。
四、加强记录管理,注重信息沟通
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大量记录的支持,它一方面为企业实行有效的管理提供信息,为HSE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根据,同时也对外提供了管理体系运行的证据。这些记录大部分被放在基层单位,由基层员工负责填写,因此给基层员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工作压力,如果管理人员不能在记录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一味强制性地要求员工完成,势必影响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假记录、空记录,达不到记录的真正目的。
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体系运行期间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包括横向信息沟通与纵向信息沟通。横向信息沟通表现在HSE管理部门与企业其它部门间的沟通,将HSE记录与其他部门下发到基层单位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能合并的合并,该简化的简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工作量;纵向信息沟通表现在HSE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间的沟通,员工在记录过程中碰到一些操作性问题,诸如记录项目与实际不符、过于复杂、填写周期过短等,及时将这些问题反馈到HSE管理部门,HSE管理部门在进行认真分析后,对现有记录进行更新,以增加记录的可操作性。
第四篇: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个重点
HSE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几个重点
2008-08-19 16:13:08 阅读149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HSE管理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企业在安全、环境与健康管理上进入了新阶段,它为企业真正实现系统化、科学化、标准化的HSE管理提供了保证。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能否长期、有效地在企业内运行,最终实现从“经验型”、“事后型”的传统管理模式到“事前风险评估”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转变,取决于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能否将体系文件与工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克服体系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表面化、形式化和教条化的弊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使之更加符合实际,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至关重要。
1各级领导亲身参与HSE工作
在HSE体系实施过程中,各级领导的重视和齐抓共管是体系建立的前提,是推进体系前进的动力。企业领导对HSE的重视不能仅仅维系在口头承诺上,还应表现在亲自参与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定期主持召开HSE例会,签发HSE文件,组织体系审核、管理评审,为HSE管理方案的落实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在体系实施过程碰到诸如HSE管理职责的调整和划分、规范化的HSE管理带来原有工作程序改变、HSE责任制考核的落实等问题时,企业领导应及时主持召开HSE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问题。企业部门领导应以身作则,认真履行本部门HSE职责,积极配合HSE管理部门完成各项HSE工作;企业基层领导要发动本单位员工严格执行HSE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培训,参加危害识别和作业安全分析等HSE活动,规范个人HSE行为,鼓励先进,实现全员的HSE管理,避免出现人为的执行偏差。2大力开展HSE宣传和教育
HSE管理体系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只有使全体员工从思想上理解和认同这种管理体系,具备正确的HSE思想意识和观念,并自觉按HSE的管理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一种HSE文化,体系才能够很好地实施。如何获得这种HSE文化呢?一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提高全体员工对HSE的认识;二是分层次对员工进行意识培训,包括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以及对执行层的培训。
3强化基层员工的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
实施HSE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控制风险,避免事故的发生。为了确保HSE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必须使全体员工都能了解风险、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特别是基层单位员工是直接操作者,这就需要强化对员工的HSE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HSE技能培训和行为训练包括以下几方面:
a)组织员工学习危害识别方法,如工作危害分析法和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利用这些方法对本岗位进行工作危害分析,并不定期召开危害分析会,对分析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查找重大危险源;结合《事故汇编》,利用危害识别方法对以往的事故进行复盘,查找事故原因,吸取教训。
b)组织员工学习涉及到本单位的HSE程序文件及运行控制文件,涉及到本岗位的HSE作业指导书及安全操作规程、安全作业方案等。
c)加强对事故预防措施的学习和演练,开展防火、防爆、防中毒及自我保护能力训练,以及生产异常情况紧急处理和反事故演练,掌握正确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体职业卫生防护用品的方法。d)针对特殊工种和危险作业,进行HSE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地操作演练。
4加强记录管理,注重信息沟通
在HSE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需要大量记录的支持,它为企业实行有效的管理提供信息,为HSE管理体系的改进提供根据,同时也对外提供了管理体系运行的证据,这说明记录在体系运行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记录大部分被放在基层单位,由基层员工负责填写,因此给基层员工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工作压力。如果我们不能在记录的有效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一味强制性地要求员工完成,势必影响员工的积极性,造成假记录、空记录,达不到记录的真正目的。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体系运行期间必须加强信息沟通,包括横向信息沟通与纵向信息沟通。横向信息沟通表现在HSE管理部门与企业其它部门间的沟通,将HSE记录与其他部门下发到基层单位的记录进行对比分析,能合并的合并,该简化的简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的工作量;纵向信息沟通表现在HSE管理部门与基层单位间的沟通,员工在记录过程中碰到一些操作性问题,诸如记录项目与实际不符、过于复杂、填写周期过短等,应及时将这些问题反馈到HSE管理部门,HSE管理部门在进行认真分析后,对现有记录进行更新,以增加记录的可操作性。
5抓好HSE职责的落实,严格检查考核
部分企业在体系运行初期,忽略了对体系的检查考核,员工的HSE职责没有得到很好落实,执行体系文件时产生偏差,导致文件和实际工作脱节,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重新走回了原来的老路。因此,确保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建立强有力的考核机制,按照HSE职责的履行情况,严格做到奖惩兑现,确保企业HSE方针和目标的实现。HSE主要考核内容包括部门HSE任务完成与目标的实现情况,部门和管理人员HSE兑现情况,部门HSE职责和管理人员HSE“一岗一责制”的履行情况,基层单位HSE任务完成与目标的实现情况,对本部门专业履行HSE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情况,对未能履行HSE职责或因管理失误造成事故者的处理情况,员工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的情况等。企业成立专门的HSE检查考核小组,不定期对各部门、单位、个人的HSE职责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实行考核项目标准化、指标定量化、检查记录表格化,检查者与被检查者签字确认,并以此为依据,确定部门、单位、个人的HSE业绩表现,对照HSE目标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经济责任制挂钩。只有通过经常性的考核,才能及时掌握完成情况,把握工作方向,确保HSE体系的有效运行。
6强化作业现场HSE管理
石油石化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几乎所有的生产、维修活动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因素,强化作业现场的HSE管理,将极大地推进HSE管理体系的全面运行。应强调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强化作业现场的风险管理。按照体系文件中《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程序》和《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程序》的要求,组织员工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包括:日常生产运行中各种操作、开工、停工、检维修作业、进行基建、变更、采取拟定的纠正措施等,识别活动中存在的危害、环境因素、涉及的法律法规,评估风险度、环境影响、法律法规符合程度,根据风险度大小采取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工程控制、管理控制、人员控制等,最大限度地减少作业风险,保障作业活动的可靠运行。二是突出抓好检修过程中的HSE管理。企业的检修活动因涉及人员广、危险点源多、交叉作业频繁,一直是安全、环保、职业卫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若管理不到位,极易发生重、特大事故,因此,突出抓好检维修过程的HSE管理至关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危害识别风险评估为重点,落实HSE职责,制定HSE管理方案,提出HSE保证措施,并制定有关应急预案,特别是对识别出的重大风险项目,要切实落实好控制改进措施,以防止重大人员伤亡、设备损害和污染等事故的发生,对直接作业环节严格按程序文件和运行控制文件中的有关规定进行作业,严把HSE作业票证关。三是加强对作业现场的检查监督,各层次HSE管理人员对现场作业进行HSE检查、通报,不合格项及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7开展内部审核达到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企业在HSE管理体系运行一定时间后,需要对HSE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适用性进行审核。内部审核作为审核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自我诊断和评审企业的HSE管理体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还有哪些需求和不足,为管理评审提供依据,并且可进一步督促员工自觉履行HSE职责,是进一步改善体系的强有力手段。企业每年必须对HSE管理体系进行不少于一次的内部审核,原则上应包括体系所覆盖的所有部门、活动和服务,在进行内部审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a)内部审核涉及到企业的所有有关部门,只靠安全、环保、职业卫生部门的努力,权威性不强,需要管理者代表亲自组织实施并审批内审报告。
b)在现场审核时,审核小组应本着客观、独立、公正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HSE体系文件的规定为准绳,可采用查阅文件、记录、面谈和现场检查等方式,在与员工进行面谈时,发问清楚明了、态度温和,从简单问题着手,由浅入深,避免提带有侵犯性的问题,在对现场进行检查时最好沿工作流程进行,确定主要的危害和风险区,充分利用审核检查表,详细记录符合和不符合的项目,收集客观证据,做出公正判断。
c)内审是否有效的关键是纠正措施的落实及其跟踪审查,只有将在内审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进行纠正,才能保证体系的不断改进。因此,审核完成后受审核方应针对不符合项采取积极的纠正措施,防止其滋生、蔓延或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的不良后果。内审员应进行跟踪验证,督促受审核方认真分析原因,防止再发生,立足于改进HSE管理体系,为完善后的运行创造良好条件。严重不符合项一般要求在3个月内完成,一般不符合项在1个月内完成,性质非常轻的轻微不符合项可在现场审核期间由受审核方立即完成整改。除内部审核外,外部审核、管理评审、体系认证都是保证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手段,企业应根据体系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第五篇:HSE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HSE管理体系审核要点
(适用于炼化企业)
3.1领导承诺、方针目标和责任 3.1.1领导承诺 3.1.2方针目标 3.1.3责任及考核
3.2组织机构、职责、资源和文件控制 3.2.1机构和职责 3.2.2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3.2.3物力和财力资源 3.2.4能力、培训和意识 3.2.5协商和沟通 3.2.6文件化和文件管理 3.2.7记录管理 3.3风险评价和隐患治理 3.3.1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 3.3.2环境因素识别和环境影响评价 3.3.3目标指标 3.3.4管理方案 3.3.5隐患治理 隐患评估
有隐患管理方面的程序或管理制度;
明确了隐患的范围、分级的规定、实施的要求、职责等; 文件或程序、评估采用的方法符合集团公司规定; 隐患评估按程序或制度要求进行。
3.4承包商和供应商管理 3.4.1承包商资格预审 3.4.2承包商的选择 3.4.3开工前准备 3.4.4承包商作业管理 3.4.5表现评价和考核 3.4.6供应商审查和选择 3.4.7供应与服务过程的风险控制 3.4.8供应商的考核、评价 3.5装置的设计和建设 3.5.1可行性研究和立项 3.5.2勘察设计 3.5.3工程建设管理 3.5.4试投产与验收 3.6运行和维修 3.6.1开停工管理 3.6.2生产管理 3.6.3设备运行管理 3.6.4检修管理
检修准备
制定设备检修方案;方案按设备管理程序和权限的要求予以正式审核、批准、下发。
检修项目应做到“五定”,即定检修方案、定检修人员、定安全措施、定检修质量、定检修进度。重大项目的检修方案和HSE措施,应经过讨论,由主管领导批准,书面公布,严格执行。
检修前组织参检人员进行HSE培训和急救培训;
组织对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危害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估;组织对停工和检修、检修和开工交叉阶段的风险评估?交叉阶段的工作协调和安排是否责任明确,并为各方面人员所知晓。
生产单位、维修单位、设备主管单位、HSE主管单位、承包商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和职责明确。
检修过程中使用的工器具、机械设备、HSE防护用品、消防器材进行检查; 制定设备检修处理原则,以应对检修过程中增加或变动的项目安排; 检修项目发生变更时,如检修项目内容增加、检修项目增加等,进行检修项目变更时,同时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变更后的文件是否及时发到相关人员。
检修的实施 生产单位与检修施工单位有明确的交接程序和手续。
所有工艺处理必须由有关人员联合检查确认后,方可进行检修施工。 检修过程中严格按作业许可制度执行,保留相关作业票证; 检修过程中按照检修方案的要求对关键程序和步骤进行检查、确认; 设备检修后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验收;有设备HSE验收标准;验收标准具体明确。
装置系统检修后、系统开车前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总体验收;制定有系统HSE验收标准;验收标准是否全面具体; 检修资料按文件资料控制程序管理,妥善保管。
3.6.5直接作业环节管理
直接作业环节的管理要求
制定有危险直接作业环节的控制程序和控制标准;制定危险直接作业环节许可制度;
直接作业环节风险控制措施根据作业区域和场所生产特点进行了分级控制; 危险作业环节作业许可考虑了异常或不可预见情况的处理程序和要求;如不停工作业、带压处理、紧急情况下作业等。
直接作业活动申请单位、作业单位、配合单位的职责界定清楚,相关管理人员、作业人员、配合人员、监督人员的职责清楚;
动火作业、进设备作业、破土作业、用电作业的分级区域和界限、范围清晰,易于管理人员、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区分;检测分析的项目、内容、方法和检测指标明确;有保证取样分析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和准确性的控制措施。 起重吊装作业制定吊装施工方案,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并逐项落实;
高处作业分级区域和界限、范围清晰,易于管理人员、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区分;
制定有放射作业的许可制度,制定的控制措施考虑了作业人员和可能进入作业区域人员的安全;
具有风险的其他直接作业,纳入了作业许可控制范围;制定了控制程序和监督要求;
直接作业过程中发生变更,如作业项目、地点、人员、机械设备、作业方式等,重新进行风险分析,审查安全控制措施; 作业活动产生的记录和资料进行了控制和保管; 规定了明确的信息交流渠道,沟通畅通;
规定了直接作业环节作业人员、监护人员的资质标准;
直接作业相关人员,如管理人员、监督人员、监护人员、作业人员进行了作业控制程序和危害识别、风险分析等方面的培训,并确认其具备相应能力;
3.6.6关键装置要害部位管理 3.6.7危险物品管理 3.6.8储运管理 3.6.9交通安全管理 3.6.10消防管理 3.6.11环境保护管理 3.6.12职业卫生管理 3.7变更管理和应急管理 3.7.1工艺技术变更管理 3.7.2设备设施变更管理 3.7.3管理变更 3.7.4应急体系和职责 3.7.5应急预案
3.7.5应急培训演练、评审和修订 3.8检查和监督 3.8.1检查和监测
3.8.3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3.9事故处理和预防 3.9.1事故处理 3.9.2统计分析 3.9.3事件管理
3.10审核、评审和持续改进 3.10.1内部审核 3.10.2管理评审 3.10.3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