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语文文言文主题的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主题的总结
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20篇基本篇目,这些篇目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篇目。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这些文言文的中心,我将它们进行了分类总结,希望同学们在分析比较中加强记忆,灵活掌握。
一,战争治国篇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本文借论述战争中进攻与防御的失利,深入论证“施行仁政”的必要性,“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
2,《曹刿论战》 《左传》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长勺之战问题的对话,阐明弱国在对强国的战争中应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即“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
3,《出师表》 诸葛亮
全文主旨是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本文说理从一般到个别,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二,写景抒怀篇
1,《三峡》 郦道元
通过对三峡四季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寄予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与朱元思书》 吴均
通过对富春江美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也隐含着作者消极遁世的思想。
3,《桃花源记》 陶渊明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4,《岳阳楼记》 范仲淹
本文借助对洞庭湖的景色和迁客骚人登楼观景所触发的感情的描写,发表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5,《醉翁亭记》 欧阳修
文章通过描写滁州山间的美妙景色以及他和滁州百姓一起游乐的情景,展现出一幅“官民同乐”的图画,委婉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借游山水来排遣苦闷的特殊心理。6,《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借月夜赏景,抒发了“不为世俗所累,闲适恬淡”的思想感情。
7,《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作者通过写众山之小,侧面烘托了西山之高,委婉含蓄的表达了“洁身自好,刚直不阿”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消极遁世”的情趣。
三,托物言志篇
1,《陋室铭》 刘禹锡
本文借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或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德和精神追求。
2,《爱莲说》 周敦颐
本文借助莲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逐富贵”的恶浊世风。
3,《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文章托五柳先生为名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独立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扬了他“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
四,阐明事理篇
1,《墨池记》 曾巩
本文由物及人,由人及理,阐明了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刻苦勤奋;要想具有高尚的品德,更要努力培养。
2,《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作者以自己当年求学的经历,热情鼓励马君则要刻苦读书,意在说明:“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
3,《鱼,我所欲也》 孟子
孟子借鱼和熊掌的比喻,阐明人生在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舍生取义”,那些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则是可耻的。
五,其他篇
1,《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本文是苏辙19岁考中进士后写给当朝大臣韩琦的一封信,阐明了为文与养气的关系,以独到的见解,展现自己的才华,主旨在于期望韩琦的接见,得到重视与提携。2,《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全文笔锋含蓄,言辞委婉,谈古论今,名送实留。作者韩愈在政治上反对当时的藩镇割据,面对怀才不遇的董生,既表达了同情鼓励之意,又寄予了接受规劝、免去河北、报效朝廷的期望。
3,《论语》六则
孔子的这六则言论分别选自《论语》的《学而》、《为政》、《公冶长》、《述而》等篇,主要是谈学习和个人修养的。
相信同学们经过系统的复习,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预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第二篇: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1
一、重点实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
3.公欣然曰(高兴的样子)
4.白雪纷纷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5.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拟,相比)
6.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7.太丘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8.门外戏(玩耍)
9.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10.下车引之(拉,牵拉)
11.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2.学而时习之(按时)
13.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14.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15.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
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诚信)
17.传不习乎(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8.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19.学而不思则罔(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
20.思而不学则殆(疑惑)
21.静以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22.俭以养德(培养品德)
23.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25.非志无以成学(达成,成就)
26.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27.意与日去(消失,逝去)
28.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29.多不接世(接触社会)
30.将复何及(来得及)
31.一狼径去(径直)
32.屠暴起(突然)
33.缀行甚远(连接、紧跟)
34.屠自后断其股(大腿)
35.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36.目似瞑(闭上眼睛)
37.狼亦黠矣(猾)
38.眈眈相向(注视的样子)
39.一狼仍从(跟从)
40.屠大窘(处境困迫,为难)
41.顾野有麦场(看,视)
42.积薪其中(柴草)
43.又数刀毙之(杀死)
44.一狼洞其中(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45.止露尻尾(屁股)
46.乃悟前狼假寐(假装睡觉)
47.止有剩骨(仅,只)
48.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的)
49.恐前后受其敌(这里指攻击)
50.弛担持刀(弛,解除,卸下;持,拿起)
51.有人忧天地崩坠(倒塌坠落)
52.天果积气(果然、果真)
53.只使坠(纵使,即使)
54.充塞四虚(四方)
55.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56.国人道之(讲述)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
词类活用
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4.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5.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6.饭疏食(名词作动词,吃)
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8.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作动词,增长)
9.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0.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11.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1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14.苫蔽成丘(名词作状语,盖上)
15.一屠晚归(动词作名词,屠户)
16.一屠晚归(名词作状语,傍晚)
17.弛担持刀(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3
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指子女
2.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3.去后乃至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4.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与人期行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7.下车引之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用
8.不亦君子乎
古义:有才德的人
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9.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许可
10.饭疏食,饮水
古义:粗劣 今义:疏通、疏散
11.饭疏食,饮水
古义:冷水
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12.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义: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3.吾日三省吾身
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14.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义:精力集中 今义:安静、不嘈杂
15.险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危险、不安全
16.淫慢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缓慢
17.少时
古义:稍微 今义:数量小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多少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19.止增笑耳
古义: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
今义:耳朵
20.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大腿 今义:屁股
21.身亡所寄
古义:依附,依托 今义:寄托
22.因往晓之
古义:告知,开导 今义:知道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第三篇: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
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篇目 《观沧海》曹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次北固山下》王湾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山中杂诗》吴均
《竹里馆》王维
《峨眉山月歌》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滁州西涧》韦应物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送灵澈上人》刘长卿
《约客》赵师秀
《论诗》赵翼
《望岳》杜甫
《春望》杜甫
《石壕吏》杜甫
《归田园居》(其三)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游山西村》陆游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苏轼
《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望江南》温庭筠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武陵春》李清照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关雎》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蒹葭》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论语》
《桃花源记》
《三峡》
《岳阳楼记》
《陋室铭》
《爱莲说》
《记承天寺夜游》
《马说》
《醉翁亭记》
《与朱元思书》
《小石谭记》
古文背诵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
第四篇: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一)五柳先生传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嗜: .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造: .
2.用原文回答。(4分)
“赞语”中“”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分)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2分)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分)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3分)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2分)
(三)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2分)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3.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①②③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④⑤
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①肆:尽力。②靡(mǐ):没有。③暧(ài):隐蔽。④俎(zǔ):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A.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答案 ..
.(一)五柳先生传 1.①特别爱好②到,往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分)闲静少言不.......慕荣利(1分)好读书性嗜酒(1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1分)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4.“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二)记承天寺夜游 1.2分A
2.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1分)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4.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
爱自然”不给分)
(三)桃花源记
1.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2.D(2分)3.C(3分)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答案 ..
.(一)五柳先生传 1.①特别爱好②到,往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分)闲静少言不.......慕荣利(1分)好读书性嗜酒(1分)环堵萧然不蔽风日(1分)3.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4.“志”
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二)记承天寺夜游 1.2分A
2.3分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3.3分④(即“庭下„„盖竹柏影也”)(1分)概括:庭中月色(或:月色如水、月色空明)(2分,只要能扣紧“月”来概括即可给满分,其余酌情给分)
4.2分旷达(答“豁达”也给2分;答 “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分;答“闲适”、“热
爱自然”不给分)
(三)桃花源记
1.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②百姓能安居乐业 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2.D(2分)3.C(3分)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背景下,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痛苦枯燥的学习走出来。文言文教学作为传承中国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理应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然而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着巨大的差别,陌生、畏惧、艰涩使得学生排斥、远离,甚至拒绝。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深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文学与现代文一脉相承,因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现代汉语知识,在文言文和现代文之间架起一道桥梁,正是消除文言文与学生距离感的好方法之一。另外文言文都与历史人物相联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与应该与历史学科紧密联系。比如说在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诸子散文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历史书上的“百家争鸣”进行讲解。
二、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自觉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得是引导的作用,所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给了学生很大的自学空间,让学生课前预习就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自主翻译课文、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和一词多义等,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做的是辅导、纠正、补充、总结。
三、重视课文听读、朗读、诵读,培养感知能力。
首先,听读课文,认准字音,范读课文,声情并茂,让教师的情绪感染学生。其次,熟读课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多读、诵读是提高语感最传统也是最好的办法。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通过反复的朗读,为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四、做好背诵、默写、温习,提高学习质量。
让全体学生背诵,分小组背诵比赛,不定时抽查背诵,让学生默写难解字,重要句子和关键段落。抽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段落让学生翻译,最后让学生自己模拟考试题,出一些试题,把好的题拿出来学生解答讨论,以达到牢固知识和提高自学力又不至于枯燥的效果。
当然,除以上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合理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语文课达到图文并茂,多种感观刺激培养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断学习,改进和提高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无止境,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提高、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得好,教得新,达到“以人为本”,变苦学为乐学,重视能力培养的新课改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