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让作文评语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
[摘要]: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真实体现,每一次作文批改后的评语,在作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既有利于让学生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缺点,更有利于了促进师生情感,成为师生关系沟通的桥梁与纽带,我们老师更能过通过这个评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价值情操的教育。
[关键词]:沟通桥梁一视同仁鼓励以身作则有效利用
[正文]: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要想让学生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教师不但要在教上下很多功夫,还要在作文的批改上花上几天的时间。面对一个班上50多个学生,作文的批改又是一件艰巨的任务,改到写得通顺的文章时还好点,如果一个班的整体作文水平都低,改作文就变成了一件折磨人的事了,特别是给这类不好作文写评语,真让人伤透了脑筋,长时间这样,我们有的老师写这类作文的评语就轻率为之了,三言两语;或是套话连篇,严肃而呆板,真可以说是应付了事,学生读起来索然无味,评语的教育功能也难以发挥出来。其实作文评语对于改进学生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更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促进师生情感的催化剂。好的评语,能让学生回味咀嚼,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师生得以交流的难得机会,我们每一位教师是不应该忽视的。那么我们怎样来写好评语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一视同仁,鼓励为主
一个班里的学生肯定是参差不齐,作文水平有高有低,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做老师的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在你的教育下都是能写一篇好作文的。对于原来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我们更应该注重去发现他们的优点,以鼓励为主,在写这类学生的作文评语时,我们在从他的作文中尽量去找出他们的优点,给他指出来,让他发现他的作文也是有优点的,这样一来,对于写作他就会更有兴趣。我以前教过一个学生,初一的时候他写的作文真是不敢恭维,连最基本的叙事都讲不好,一叫写作文而有一次我让学生写自己最喜欢的一件事,他写 1
到他看动画片的一个场景,他把自己当时神态、心理、动作非常入神的展现了出来,我改他作文的时候,就特别的用红笔把那一段画出来,在后面的评语中更是特别的点到那一部分写得很入神,人物活灵活现。后来,我发现他的作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很到位,他作文中的人物可以说是真的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渐渐的他更成了班上的作文带头人,放假时候总叫着安排写作文。
这事让我发现了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写好作文的,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只要我们让学生在写作中有了成就感,就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只要我们让学生发现了他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不断的鼓励他,他就能把那个优点逐渐放大。
二、利用评语,促进感情
学生的作文中不是他们为了作文而做文,很多时候是他们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要用我们自己的真实情感去感染学生,那样可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有利于促进师生情感交流。记得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罗杰,成绩不好,脾气也不好,与同学相处的时候经常犯冲。一开始我费了很多功夫都不能改变他。有一次我读到他写的《我的一家》,其中他写到了他的父母离异后,他跟随他的父亲生活,可他父亲脾气不好,对他的管理也缺乏耐心,所以他讨厌他的爸爸,恨他的妈妈不要他,以致对于所有人都有一种恨意。文章写得很真实,我读后也对他充满同情,小小年纪竟然有如此繁杂的内心。在写评语时我除了点明他作文的不足之处外,我还写到:生活中不如意之事很多,我们应该乐观的去面对,当你微笑着去观察生活的时候,生活也会微笑的面对你,宽容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宽容。有以后的作文评语中,我都自然的融入一些教育他宽容大度的话语。渐渐的,他也能冷静的面对同学,容纳他人。直到现在,这个学生对我也是很有感情的,他爸爸的话他或许不会听,但我说的他一定会很认真的遵守。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强,教育他们需要更的耐心。我发觉,用这样在评语中自然渗透的方式,比找他直接谈心更容易让他接受,这对于我的班主任教育工作也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为我省力不少呀!
三、评点准确,有的放矢
写作文评语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怎样才能让评语起到作用呢?首先要让这一段评语让学生能接受,能调动学生的作文热情;其次评语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另外评语要评点准确,抓准要点,作文中的优点缺点要突现出来。绝大部分学生是相当重视老师的评语的,每一次我把作文本发下去的时候,我就
发觉差不多每个学生都会翻到我写的评语,仔细的读一读;学生之间还会相互的看一看彼此的评语是怎样的。如果我们老师是应付了事,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对于自己作文缺点的发现,更是让学生对于老师的责任心的怀疑,甚至是看不起老师,以致对于你这一学科都会失去兴趣。具体而有针对性的评语能让学生警醒,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让他们得到启发,从中找出改进的方法,逐渐的提高写作水平。
四、以身作则,作好表率
一段评语,就是一次小作文,虽只有寥寥数字,却很讲究,因为从你这段评语中展现给学生的是你的作文水平怎样。如果我们写的评语中,都出现了错字语句,表意不明,你让学生如何来看待你呢?所以,评语一定要仔细推敲后才写上去,确保没有任何错误,语句通顺、简单、明了;另外评语的书写也应一丝不苟,工整整洁,就连小小的标点符号也不能出错,要给学生做好榜样。
五、有效利用,发挥学生优势
在班级内,一定会有一些学生作文水平也不错,我们教师就可以有效的利用他们。每一学期,我都是先自己批改两次,然后就让学生互评互改,像我改的那样,找出文中自己认为不足的地方,并做出修改,文章改过后还要在后面写上评语;然后我再把班上大家认为作文写得不错的几个学生组织起来,两人一个小组,再把其它学生改过的作文做一次评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改得也非常的仔细,有的同学批改的时候还会与同桌或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修改意见。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让学生认识他们写的作文中的缺点,见多了错误,那么他自己在写作中就能很自然的去避免相似的错误的。让学生写评语也是对他语言表达的一个锻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得到了老师同学的肯定,更能促进师生之间友谊。
当然,作文的批改各有方法,评语的写作也是“各显神通”。但我们老师一定应该记住的是,作文评语是作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写好了评语,比你让学生多写一篇作文的作用更大;好的评语,更是教师和学生联系的纽带,沟通的桥梁,师生情感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中国学术期刊》2009年第4期 《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网》2010年 《作文评语的妙用》
第二篇:电功率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
电功率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考察的热点,金然老师《电功率》一课,重点突,条理性强,以灯泡亮度为主线,层层递进,使学生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地方特别精彩,一是教学开始环节,让学生观察两个外表一样的灯泡,一起接入教室的照明电路路,比比哪个亮,同时观察看看哪个电能表的铝盘转得快,很直观地把亮度和消耗电能多少建立了初步联系,特别把灯泡标上甲乙符号,看起来微不足道,小小改进是老师授课很顺畅,学生观察也方便多了。学生明白相同时间,亮度大的灯泡消耗电能大。
二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甲灯通过电流是0.3安,通电时间是10秒,乙灯通过电流是0.2安,时间是100秒,问问谁耗能多,学生得出甲灯耗能W=660焦耳,乙灯耗能W=4400焦耳,单位时间消耗电能各是多少?甲灯单位时间消耗电能为66焦耳/秒,乙灯单位时间消耗电能为44焦耳每秒,再看看哪个灯泡亮,至此,得出电功率水到渠成。
三接着播放了一个情景剧王老师买了一个电磁炉,并认为省电,理由是时间短,而李老师认为电磁炉功率大,费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越辩越白明,孩子知道耗电多少是由通电时间和电功率共同决定的。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觉得物理就是我们身边,物理很有有用也很有趣,体现了物理来自生活,又走向生活。
金然老师的课虽然很精彩,但我注意到他用的教科书是2006人教版的,而我们用的教材是沪粤版的。在学习金然老师的同时,一定要和自己学生的实际相结合,用心揣摩教科书的精神。金然老师的课从知识的传承来说,很严谨,但对我现在教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了,内容有点多。我在教学中开始让学生把两个灯泡接到电路里,观察电能表的铝盘转动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对亮度和能耗有点直观认识,接着不做过深讨论,直接给出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接着进行学生探究灯泡的电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把半节课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探究上,让学生大胆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论证,收集证据讨论等等,最大限度使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至于把两个灯泡再串联到电路,比比亮度,放在复习课中,这样降低了难度,突出了重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篇: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本次学习,我的感触很深。下面我谈谈我学习后的体会。
首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读书,孩子们可以认识外面的世界,可以了解更多的人和事,也可以为自己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其次,要让孩子多观察外面的世界。那春天刚探出头的小草,那秋天丰收的田野,那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那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各样的故事„„都要引导孩子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这样写作文的时候才会有话可说。
最后,要让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也许刚开始写作文的孩子还不能写出完整的文章,也许他们还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往往辞不达意,但只要是真实地发生在孩子身边的事,只要是孩子真实的感受,都要肯定他们的成绩,再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掌握写好作文的方法。
第四篇:教学中一个难忘的故事
教学中一个难忘的故事
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能发生很多故事,在这漫长的教学过程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的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深入学生中让他们的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而每一期的班主任工作都让我有个总结。这其中的感慨也无穷无尽。有一个事情让我感触颇深。
那年我接任了四年级
(一)班的数学并兼任班主任,面对一张张可爱的脸孔我心中充满着信心。经过开学几天的相处孩子们大部分都很听话,我心中由衷的高兴。第二周的一天下课后我正在改作业,班上一个学生跑来急切的说:“老师钟震木打人了,还流血了。”我连忙起身来到了操场,看到一个其他班的学生满脸是血,原来钟震木不知什么原因两人扭打在一起,流鼻血了。我忙处理好一切。可是这时找不到钟震木了,上课了班上也没有。挂了家长的电话也没回家。我急的到处找最后在厕所找到了他,还不理我。我把他领到办公室谈心。前面还不回答问题,后来经过的开导,他突然哭了起来,很伤心的哭,我就觉得孩子有委屈,原来那个孩子说他偷了别人的东西,他对我说:“老师,不是我偷得,你相信我吗?”看到孩子那诚实的脸我知道是别人误会了他,我说:“孩子,老师相信你,但是 你不能打人,我们去向人道谢好吗?老师会还你一个清白的。”他点点头。后来我了解到,这是一个不幸的孩子,爸爸年老体弱多病,妈妈是个哑巴,家庭困难,他是哥哥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平时也有点不好的习惯。所以大家都不相信他,班上有什么事情都怪他,就很自卑,常常打人,成绩不怎么好。我想起了,他在班上不多言,脸色总是没表情,真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呀!
那件事情后,我发现了上课他听课了,我提问他举手了。我表扬他笑了,我选他当卫生委员他积极了。第一单元考试成绩提高了。我好高兴的,其实是一个好孩子,接着一学期来,他再也没犯错了,成绩一直在提高。同学们也愿意跟他在一起。我每次抓住他的闪光点就给予表扬,他进步了,他自信了,期末还评了个“进步星”。
我觉得鼓励像催化剂能给学生无穷了动力,关爱像钥匙能开启学生的心房。
第五篇:关于《诗经》教学的中一个拓展讨论
关于《诗经》教学的中一个拓展讨论
唐苇:
我讲《诗经》,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谈到爱情观,谈到早恋问题,有一向很调皮的学生当堂就问,老师你有没有早恋过。我回答:“唉,你的提问,引起了我青春美好的回忆,时间真快啊,我今天能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讲诗经,讲爱情,应该感谢青春的时光给我的一切。”有几个学生起哄:“到底有没有,是什么滋味,给我们讲一讲啊。”我微笑着说:“也有过,很美好,但最美好的是回忆,一课堂是说不完的,等你们毕业时,我可以说一说。但我现在要告诉大家的是:我现在成为一个教师,没有辜负我的青春时光,我相信大家也不会辜负自己的青春。”学生们看我动感情了,反而安静下来,然后我引导学生们讨论起诗经:什么样“淑女”,诗歌中表现出她什么品质,才得到“君子”的追求,“君子”又是怎样一个未婚的年轻小伙,他为什么喜欢这位淑女,他追求的方式是什么?“琴瑟友之”等行为描述表现了小伙子怎么样的志趣和情怀,等等问题。
岳春光:
在我看来,唐老师的学生之所以提到“教师早恋”是因为唐老师跑到了“爱情观”和“早恋”问题上去了这些本身不是语文问题,是唐老师先偏了。
唐苇:
我到不懂了:我由诗经两首爱情诗的内容谈及爱情观,由爱情观谈及很现实的中学生中常发生的不可回避的早恋问题,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进而理解诗经中宣扬的美好的爱情,由作品拓展到生活,再由生活回到作品,这不是语文问题。况且,文以载道,而似乎讲文不必讲道。
岳春光:
文本的拓展应该有限度。而且要区分这个“道”是否是“文”所载的。爱情观和早恋问题不是诗经这两首诗所蕴含的。
唐苇:
是的,拓展是有限度的,我想,我这个拓展并没有超过限度。“拓展”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在文本中由点到点,二是由文本的点到文本外的点,甚至到一个有限度的面。据岳老师“爱情观和早恋问题不是诗经这两首诗所蕴含的”此句来看,岳老师所认为的拓展只是指第一种方式。况且,我这是不是仅为“文意”的拓展,岳老师还没考虑到。有没有由文到“道”的拓展呢?
岳春光::
如果从语文的点出发,以语文的点(面)结束,那无疑是属于语文的拓展。然而唐老师的“文本外的点”已经不是语文的点了。
唐苇: 如果岳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只能在“语文”内,第一个问题,那这个“语文”又指的是什么?仅是语文学科?那如何理解学科的整合呢(当然我这个拓展不属于学科整合问题)?第二个问题,文以载道,这个“道”有“语文”内的“道”和“语文”外的道之分吗?岳老师认为这个“道”是什么?
岳春光::
语文指的是什么?这个内容在我的“语文杂谈”里有。
关键不在于“道”而在于“载”上,一个文本所能载的“道”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关雎”承载了早恋问题了吗?“超载”是可以的吗?超载是有危险的。“道”的含义诸子所谈各不相同,但决不只等于“道德教化”。在抽象的道中也许没有分别,但有文本的限制、语文课堂的限制。
唐苇:
关键“载”,不是“道”?这有趣,好比说,我们吃饭,关键是碗,不是饭。
我说了,我这个诗经教学,是引申拓展,难道我们讲的“道”,非要是“文”直接所表现的?不能由A引申到B。就我这个例子来说,由描写爱情的诗引申现代人的爱情观,再结合现实,引申到学生中的早恋问题,对其进行了正确的教育,这不行吗?我认为,“道”就是道理,思想。
岳老师曲解了,早恋是个现像,而我是通过这个现像与学生讲“道理”,宣传健康的思想,“早恋”本身不是“道”,“道”是教师讲出来的,引申出来的。所以,“关雎”承载了早恋问题了吗?这个问题问得莫名。
岳春光:
唐老师饭碗的比喻不恰当,在这里,文是碗,道是饭,载是盛,碗能盛饭,碗只有一个,饭可能是一口,也可能是一大锅,然而碗的容量是有限的,那么能不能用一个碗盛一大锅饭呢?我相信生活中很少会有这样做。这样超出碗容量的盛法,就是“超载”了。
唐老师在这里的讲的引申拓展,还是不是“文”所载的“道”呢?“爱情观”是春秋时的爱情观,还是现在爱情观呢?很明显诗经里所谈的只是爱情的美好和切身的感受,那么“早恋”问题是诗经诗文中所蕴含的“道”么?肯定不是。所在这里所谈的就不是“文以载道”了,而是“脱文引道”了,这时候阐述的最终结果是教育问题而不是语文问题了。比如说,我今天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的“小乔初嫁了”是通过“小乔初嫁”衬托出周瑜年轻,虽然没谈到爱情,但谈到婚嫁,我可以引申到古人结婚年龄早,现在不允许是科学的,你们不能早恋,但这样做明显是和苏轼的词无关的!而且我仔细想了一下,如果照这样的引申拓展,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课文都可以联系到“早恋”问题。但联系下来就不是讲语文了。因为在我看来“文以载道”最后的具体的“道”还是要回到具体的“文”中去的,总不能“道”引出来后就把“文”丢到一边不管了。用张志公先生话讲应该是“文以载道,文道统一”。唐苇:
我的比喻,是延用你的意思在说理,我们在讨论“道”,你要说“载”重要,所以好比我们的吃饭,吃的是饭,这是说明的主体,你偏要说吃饭“碗”是关键。岳老师居然还要延伸下去,又说到锅,什么“碗盛一大锅饭”,如果这样下去,岳老师可能又要说上木碗铁碗大锅小锅什么的了,这就无意义了,是在扯皮了。比喻就是比喻,喻义是不能随意延伸的。这个问题就此打住吧。
我的引申拓展,教学思想的前提就是“文以载道”,文章要“载道”,教读文章自然要传道。我的引申拓展是对文中“道”的引申拓展。至于春秋时的爱情观与现在的爱情观,这当然有所不同,但不同中有联系,它们都是人间的那种感情。我这里不是进行的对比教学,是个引申拓展,古今爱情观的不同,这不影响我的教学引申拓展。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不知岳老师如何理解这句话。
我与岳老师争执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语文问题”与“教育问题”是什么关系,或者说有没有关系。岳老师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语文问题”“教育问题”分而说之,似乎两者根本无关系,似乎语文就是“听说读写”。我一直强调,教学的一切问题都涵盖在“教育问题”之中,“语文问题”也不例外,语文,不只是“听说读写”的工具,它自然承载着“教育”,所谓“授业”和“传道”。没有哪个语文老师只讲字句篇章结构,而不分析思想内容,不以文章的思想内容去“教育”的。岳老师还是把三维目标看一看,结合到语文学科,三维目标中,哪是语文问题,哪又是教育问题,分得这么清么?
我与岳老师争执的另一个焦点问题是,什么是“拓展”,我早已经说过拓展引申的两种方式,这里我再说拓展的两种特性,一是语文知识到语文知识,即岳老师所说。二是由知识(不一定是语文知识)到道理,这个道理也许不是文本本身承载的,但是文本的道理引发的,与文本的道理有密切关系的。我这个课例就是如此。
岳老师以前与其它网友在讨论“形式训练”里,我就知道,你们诸位一切观点都是基于“学科意义”,强调的是学科科学,这本身没有错误,但这只是一方面,中学文化基础教育之教育,除了有各科学意义,自然还有“传道”的教育功能必须强调。
岳春光:
就说说“吃饭”,“吃饭”和“文以载道”的相似点在哪里呢?唐老师与其说“吃饭”不如说直接说“传道”。但要不要“传道”和怎样“传道”跟“文以载道”又是两个问题了。我一直以为唐老师要弄清的是“文以载道”,没想到唐老师是一直想说的只是“传道”而已。我一直在围绕着“文以载道”来谈的,到底是谁在扯皮呢?
比喻尚且不可以“随意延伸”,那么受“文”限制的“道”就可以“随意引申”么? 《关雎》这首诗歌,以前的解释是说后妃之德,这也是“道”,但这是古人牵强附会的解释,现在已经不认可了。是不是有一天可以在这首诗下面注一下:这首诗歌可以用来纠正学生的早恋,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呢?很明显诗歌本身不具备这个意思,是使用者加上去的。当“文以载道”的时候,总得在相应的“文”中有这种道才行。生理老师可以从这首诗取材讲荷尔蒙的作用,生物老师可以从这首诗讲动植物分类,这是因为“文”涉及了这些方面的知识,那么这首诗里涉及了与早恋相关的知识了吗?引申要有文本作为依据。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但不是沾着爱情就可以引申到“早恋”上去是不是?
我说,我们讨论的这个问题应该是是语文问题,唐老师的引申是教育问题,这本来并不矛盾。作为教师要讲教育,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控制文本的含义之中引申,用文本本身蕴涵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有所收获。其实我们谈的不是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问题。我们谈的是,在《关雎》中有没有出现“早恋”这样的“道”、这个“道”是“文”本身“载”的、还是人为加上去的。所以我们要谈的问题其实很小。
三维目标也是根据具体的文本来体现的,总不能从“节约一度电”引申到“为全宇宙做出了贡献”,因为这个“器”太小了,盛不下它不该负担的东西。
不是区分不清的问题,如果前面加了语文是很容易区分的,只是愿不愿意区分的问题。唐老师可以看看我与王晓春老师的对话就会知道,我一直强调的内容之一就是“语文应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但这个承担不是无限度地承担,无限度地承担就是夸大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了,那样必然会走到反面去,即语文学科丧失了“自我”,而成为被“传道者”利用的工具。那么怎样才是有限度地承担呢?“文不离道,道不离文”是最佳选择。“文不及道,道过其文”均是不可取的,因为“过犹不及”。
唐苇:
岳老师始终抓我这个“早恋”问题,说我是要用这个诗歌教学来“培养”爱情观,来“纠正”早恋,似乎我这上课的目的就是如此。天晓得,我何时如此说的,要用一堂课的一个拓展环节来“培养”来“纠正”?关于什么是教学的引申拓展,文以载道与“传道”的关系,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关于我这课的拓展,其它老师也说了。
如果我再说什么,岳老师也会驳过来,我再反驳过去,这样就无止无休了。好吧,我就不再说了。我将把这个问题去请教其它的老师,如果有什么解答,我会转来。
岳春光:
唐老师,我们讨论的问题不是“该不该拓展”和“如何拓展”,而是“早恋”这个拓展是不是属于“语文方面”的拓展呀。
唐苇:
知道了,“拓展”必须是“语文方面”的拓展。
比如,学科整合的问题也不能去考虑了。比如,我们上《羚羊飞渡》之类的文章,不能讲“保护动物”了,因为这不是“语文问题”,这是社会问题,甚至是“生物问题”。
岳春光:
一个学科如果没有自己的底线,那只有被其他学科“整”、“合”的分了。《羚羊飞渡》这样的文章选入课本,本身就是一种讽刺。唐苇:
其实,岳老师一开始是反对我这个“拓展”的,不然就争不起来了。岳老师为了说明我不能这样拓展,而以“不是语文问题”为由。
现在岳老师可能是退了一步,说争论的“不是该不该拓展和如何拓展”问题,而是这个拓展“是不是语文问题”,其实,这两方面问题都同时在争论,第一个问题似乎有了结果,第二个问题有重大分岐。“什么是语文问题”,以及《羚羊飞渡》这样的文章选入课本,是不是一种“讽刺”等问题,有时间再讨论。
我觉得,我们这样的讨论,结果并不重要,虽然我们都想自己的观点是结果。重要是的问题引出问题,谈得更多更广,这样玩论坛就有意义了,对我们教学也更有意义。
岳春光:
我并没有退。因为这个拓展“是不是语文问题”
是我们两个讨论的问题,而我的回答是:这个拓展“不是语文问题”。唐苇:
回到我提的问题,我想请问岳老师,我这节语文课,可不可以这样拓展?请岳老师简单回答。
岳春光:
我从来没有否认过唐老师的拓展呀,我只是说唐老师拓展到“早恋问题”上这不是语文的拓展,而是教育的拓展呀。
怎么会出现“可不可以这样拓展”这个问题呢? 唐苇:
语文要不要承载教育问题?或者说“语文问题”包括不包括“教育问题”? 岳春光:
不是要不要承载的问题,而是语文怎样承载教育问题? 唐苇:
那么说,我这样用“语文课”承载“教育问题”不行?请岳老师说出我这样的“拓展”错误在哪?
岳春光:
我有过“不行”这样的否定性的评价么?还是唐老师一直在误解我们讨论的问题呢? 唐苇:
我并没有脱离文本。
我之所以,提出上面的问题,是因为岳老师开始是反对我这个拓展的,理由是“不是语文问题”,所以争到现在。现在岳老师说“没有否定性评价”(当然没有确定的词语),所以我说“退了一步”,我并没有强加,请看岳老师前面的发言,是不是意在“否定”:
如果从语文的点出发,以语文的点(面)结束,那无疑是属于语文的拓展。然而唐老师的“文本外的点”已经不是语文的点了。
《关雎》这首诗歌,以前的解释是说后妃之德,这也是“道”,但这是古人牵强附会的解释,现在已经不认可了。是不是有一天可以在这首诗下面注一下:这首诗歌可以用来纠正学生的早恋,培养正确的爱情观呢?很明显诗歌本身不具备这个意思,是使用者加上去的。当“文以载道”的时候,总得在相应的“文”中有这种道才行。生理老师可以从这首诗取材讲荷尔蒙的作用,生物老师可以从这首诗讲动植物分类,这是因为“文”涉及了这些方面的知识,那么这首诗里涉及了与早恋相关的知识了吗?引申要有文本作为依据。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但不是沾着爱情就可以引申到“早恋”上去是不是?
用语文课当然可以进行教育,用任何课都可以进行教育。脱离了文本的意蕴而进行附加的教育,这是教育问题,而不是语文问题。
我以为,我这个拓展没有离开“语文”,因为语文承载着“教育问题”,此时,这个教育问题也就是语文问题之一了。
岳春光:
我并有说过语文课不能进行教育拓展呀。我是在说明,早恋这个拓展的点不是语文的点。也就是说这个早恋的点不是文本本身蕴涵的,那么就谈不上“文以载道”了。它是一个教育问题。
唐老师说说《关雎》怎样体现早恋的好么?怎样反映现代人(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观好么?
唐苇:
说到现在,我说《关雎》本身体现早恋了?不过,诗中表现的爱情的美好以及“琴瑟友之”追求爱情健康的方式与现代的爱情观到有相通之处。如果,《关雎》中本身就有“早恋”和“现代爱情观”,那就不是拓展了,那就是对文本的分析了。这点,难道还要我说吗?
拓展引申本身就包括“联想”,当然两者有个相“系”点,那就是“爱情”。
我再罗嗦一下:我是由爱情诗《关雎》谈到“爱情”,拓展到现代爱情,拓展到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早恋”,然后又回到《关雎》的讲解。
岳春光:
离开文本本身的意蕴,就不可能出现“文以载道”的情况了,因为在我理解中“文以载道”是“文不离道,道不离文”的,由爱情诗谈爱情的美好这是“文以载道”是语文应尽的教育任务,而现代的爱情观和“早恋”这是借“爱情”这个词而出现的已经离开“文”,离开之后就进入教育的范畴了,而不再是语文教师的专责了。任何老师、任何课都可以讲的,那是教育问题,而语文问题不是任何教师都可以讲的。唐老师的这种做法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插入了其他的教育问题,而不是一直进行语文专属的教育教学。所以我说唐老师插入的是“教育问题”。拓展的根在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不是语文问题。所以语文课堂上的拓展应该是语文方面的拓展而不是无限制地拓展。冯贻联:
个人也感觉,作为语文教学,文以载道中应该研究的是语文之道——“文”,即如何载“道”的问题。研究如何载“道”,当然不可能脱离文所载之道,但,这不过是学习如何载道的工具手段性凭借,本身不应该成为教学的目的。唐老师由“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谈到爱情观,谈到早恋问题,的确引申过度,引申到语文的应有之义之外的属于另外不知什么学科的领地中去了。
如何载道不等于道。同理,如何拓展不等于自然拓展。前者属于语文学科语文课程,后者到底属于什么,就要看具体的情景了。
唐苇:
冯老师说“文以载道”这个“道”是“语文之道--文”。
三国时期的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思想,早在战国时《荀子》中己露端倪。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等篇中,就提出要求“文以明道”。后来唐代文学家韩愈又提出的“文以贯道”之说,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序》中说:“文者,贯道之器也。”古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实即就是现在我们说的“文以载道”。文以载道的“道”,究竟是什么?其实从荀子的“文以明道”到现在的“文以载道”,“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因时或人而改变的。在本文中“道”的释意,不是道路,也不是老子《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那种玄而又玄的“道”,而是道德、道义、正义、伦理的意思。换成现代人的说法,就是人类良心,社会责任感”。
溯源“文以载道”,“道”的解释很多,但没有一个是语文之道--“文”。
冯老师是不是认为,“文以载道”有文学“文以载道”与语文教学“文以载道”之分啊。冯老师说“道”是“文”,“文以载道”实则是“文以载文”,那这两个“文”怎么区分?
冯贻联:
我的原话可是:个人也感觉,作为语文教学,文以载道中应该研究的是语文之道——“文”。唐老师不妨再读一遍,感觉不应该发生如此大误解吧,到了语文教学论域,“文”与“道”只不过借用比喻一下而已,其内涵当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文以载道中,“道”是目的,文即行文,包括文章内容及其背后潜藏的文章形式。对于创作活动而言,“道”当然是最重要的,否则,没有了中心的文字岂不是纯粹的垃圾。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原文的“道”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关键是,作者是如何体现其“道”的。学习“道”,那是教化,不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只有学会如何去发现“道”,才算基本读懂了文章,或者说初步学会了相应文章的阅读。
唐苇:
冯老师啊,“文以载道”绝非是比喻。
“文以载道”,一直以来,文是指文章,“道”是指道理,思想等。
冯老师可以查一查。如果说“文以载道中,“道”是目的,文即行文”,请冯老师找出根据来。冯老师前面说“道”是文,这里又说道是“目的”,这个“目的”指的是什么?文与这个“目的”有何关系?
冯老师说,语文教学中的“教化”不是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就是“听说读写”?冯老师是否定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其实,教育就是“教化”,知识的教化,化无知为有知;思想的教化,化无道德为有道德。
语文教学自然是教育内容之一。冯贻联:
唐老师怎么读的啊?我说文以载道本身是比喻了吗?我说的是我这里移过来通过比喻语文教学,其间要素当然发生了变化,你让我再从成语本身去找依据,有点乱套吧?
唐苇:
我说绝非比喻,当然也是指绝非是移过来“比喻语文教学”。
“文以载道”源起于文学领域,这不错,但教育领域也一直在用这种思想,且用的是它的本意,不存在比喻的问题。它提倡的是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以文宣传思想这一原则。冯老师说,“教化”不是“语文教学”,我不知道冯老师是如何理解这个“教化”的,是不是狭隘的认为是“正统思想的灌输”,是“奴化”。我前面说了,“教化”,就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过程,知识能力的教化,化无知无能为有知有能,思想的教化,化无道德为有道德。
于漪孜孜追求的所谓“人文”,仍然是几十年未根本更易的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情感教育。无论是从文道结合的角度,还是从文以载道的角度,我们发现,更多的时候,于漪是以道为先的,有时甚至牺牲文,以文祭道。
黄鲁:
我看唐老师的这个拓展非常适度,既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兴趣,又注意到课堂的控制,传道授业两相宜。|早恋问题,已经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了,对早恋的态度和处置,语文教师怎能隔岸观火作壁上观?只要引申得当如唐老师这样,一次课堂教学胜过无数枯燥说教。
上面一个学生现身说法已经说明了一切。不要过多的忧虑,也不要迂腐的批判。唐苇:
《关雎》这首诗是爱情诗,自然离不开“爱情”这个主题,此诗在九年级教学,学生也正值青春期,“早恋”问题是现代中学生中一个敏感又无法回避的问题,早恋与学生们懵懂的“爱情”密切关联,所以我有了这拓展。
我们讲这首诗,必然要讲诗中的人物形象,讲人物形象,必然涉及到诗歌的思想--宣扬美好的爱情,什么又是美好的爱情呢?我认为,可以利用此诗向学生谈这个问题。赞美爱情,宣传美好,这就是此诗的文中之道,我只不过将这个“道”联系实际拓展开来,引申开去。
所以,我不理解岳老师“超出了语文课堂的限制”,甚至“不是语文了”这类的说法。似乎“传道授业”,语文教学就只是授业,而无须传道,传道就是“道德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