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电磁场理论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电磁场理论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高中物理课本甲种本(1985年第1版)第三册第153页在介绍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时叙述道:“麦克斯韦用场的观点分析了电磁现象,认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这是电磁场理论的第二个要点.一个静止的电荷,它产生的是静电场,即空间各点的电场强度不随时间而改变.这个电荷一旦运动起来,电场就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运动电荷要产生磁场,用场的观点来分析这个问题,就可以说:这个磁场是由变化的电场产生的.”笔者认为,这里用运动电荷产生磁场为例来说明电磁场理论的第二个要点是欠妥的.比甲种本早一年出版的乙种本(1984年第1版)以及主要由它修订而成的现行课本(必修)中没有这个例子,但是这个例子在现在的高中物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良的影响.最近,笔者带学生在中学教育实习时发现了甲种本的这个例子,接着对广州市的中学物理教学做了调查,发现目前仍有一些中学在教学中喜欢使用甲种本的这个例子.所以,有必要对这个例子做进一步的分析.
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是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第二个要点,也是麦克斯韦对电磁场理论的最主要的贡献.这样,不但传导电流(由电荷运动引起)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而且变化的电场(或“位移电流”)也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也就是说,产生磁场的途径有两种:电流(传导电流)或者变化的电场(或叫做“位移电流”).甲种本的这个例子所讲的“运动电荷要产生磁潮,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一、把“运动电荷要产生磁潮理解为电荷运动形成电流(传导电流),这个电流要产生磁场,这是中学生所能理解的层次.按照这种理解,这个电场是由传导电流产生的,而不是由“位移电流”产生的,即不是由变化的电场产生的.甲种本的论断是错误的.
二、从较高的层次来理解“运动电荷要产生磁潮这句话.电荷的运动是任意的,由于既有速度v,又有加速度a,这个电荷产生的电场和磁场是非常复杂的,要用电动力学的方法才能处理,一般中学生不可能理解到这一层次,而且这时在运动电荷产生的磁场中,既有由变化的电场产生的,也有由传导电流产生的,到底哪一部分主要,要视电荷的运动情况及观测点的位置而定.在电荷附近(近场区)磁场主要由传导电流产生,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个磁场是由变化的电场产生的”.
综上分析,甲种本用一个运动电荷产生磁场为例来说明电磁场理论的第二个要点是欠妥的,其结论“这个磁场是由变化的电场产生的”是不对的.
值得指出的是,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第二个要点包含着深刻而新颖的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为物理学家们所接受,直到25年之后,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从而证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正确性,这个理论才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可见,“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这一假说并非能用一个例子来加以形象说明的.在高中阶段讲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第二个要点时,可以像必修本或乙种本那样,简要地给出麦克斯韦的假说,而不要企图找什么形象的例子来说明.倒是有必要向学生强调:电流和变化的电场是产生磁场的两种途径.最近笔者带学生到中学教育实习时,就有一些中学生问实习老师(笔者带的实习生):“当稳恒电流通过直导线时,周围空间的磁场是稳定的,而电场却不随时间做均匀变化,这不是与老师讲的电磁场理论的第二个要点相矛盾吗?”这说明学生误以为要产生磁场就必须有变化的电场,并不明白电流和变化的电场均可以产生磁场.或者说,学
用心
爱心
专心
生学习了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却忘记了电流是产生磁场的基本途径.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二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物理学习中的记忆力
大部分科目,如外语、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甚至包括化学,学习时相当大部分的智力活动是记忆。其实物理学习也需要记忆,而且记忆在物理学习中也很重要。事实上,各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记忆,只不过是不同学科对记忆的要求有所不同。目前,一些高中生把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等背得滚瓜烂熟,却没有真正搞清它们的物理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这就说明,记住物理知识不等于学会物理。还有一种情况,一些高中生虽然具有较高的智力,在物理学习中却不肯花气力记忆学习的内容,头脑中没有清晰的物理知识,他们的学习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也学不好物理。上述两种相反的事例告诉我们,物理学习需要记忆。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什么呢?物理学习中要记忆的内容分为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应用三类。
对于物理知识,我们需要记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模型、相关物理学史、物理概念及其公式、物理规律及其表达式、一些物理常数、物理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还有物理知识结构。
对于物理方法,我们则需要记忆物理学方法、实验方法和解题方法。
物理应用包括物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仪器、机械、元件的结构原理和基本的解题模式。
在记忆的时候应讲究方法,突出重点,形成知识结构。
物理学习需要记忆力,同时通过物理学习也发展了学生的记忆力。
高中物理学习的记忆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感知物理现象是记忆的基础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总是以一定的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作为基础。我们记忆物理知识必须进入实在的物理环境,感知物理现象,进行实验操作。
(二)理解物理知识是记忆的关键
物理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也是非常多的,单单物理公式高中物理课本中就有二百个左右。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我们仅靠机械记忆显然是不行的,应该以意义记忆为主,而理解物理知识是记忆的关键。物理知识中的概念和规律一般都相当抽象,而概念的扩展和应用又是具体丰富的。如果不能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仅仅从字面来背记是无效的。为了记住物理知识我们必须加深理解。例如,大部分学生常常对楞次定律的记忆感觉困难。我们可以对楞次定律进行分析:它包含一个目的(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两个磁场(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四个关键字(阻碍变化),结果大家就很容易记住和运用楞次定律。
(三)把不同部分的学习内容对比联系是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例如,为了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我们可以对速度、加速度和速度的改变量进行对比分析,大家可以列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物理意义、定义式、决定因素、方向、大小。
(四)形成知识结构是记忆的升华
对于方方面面物理学习内容的记忆不应平均使用力量,要突出重点,使学习内容系统化,提高知识的概括性和适用性,形成更加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就可以减轻记忆的负担。比如,我们学习高一物理第二章时,大家普遍感到运动学公式比较多,甚至有了放弃学习的念头,只要我们记住匀变速运动的饿三个重要公式以及运动分解合成的规律就可以了,其它的都是这些知识的运用。
第三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高中物理概念和高中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高中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
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第四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
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王斌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一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绝不是简单的,不是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而是应该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规律要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学论文(精选)
物理概念的形成与规律的掌握的教学浅谈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在学生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对于物理规律要知道物理规律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要深入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还需要系统的练习才能达到领会概念和牢固掌握规律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