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时间:2019-05-15 07:1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第一篇: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闪动的红星》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训练点,使学生愉快投入学习

(一上课,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军帽,说军帽。学生能一般说出军帽的颜色、形状。师生评议后,引入训练点:详写和略写。然后,教师交待学习重点:1什么样材料详写,怎样评写?2什么样材料略写?略写的作用是什么?)

二、落实训练点,简化教学程序

学生通过读课文,掌握了内容;通过体会中心句,理解了中心思想,而后进入学习重点。〔作为五年级学生,基本把握主要内容之后,理解中心思想是可能办到的,不一定严格划一地在分析课文之后提炼中心思想。〕

师:为了表现这个中心,作者详写了哪个材料? 生:详写了“让座”这件事。

师:这件事从哪儿写到哪儿?请大家找到。预备好,齐读首句和末句。

(学生齐读,首句同,末句不统一。)

师:方才大家读的末句不同,哪个对?能说说理由吗?(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师:好。现在,我们把教室作为公共汽车的车厢,大家都是乘客,让我们读读“让座”的过程。一部分同学当老军人,一部分同学当年轻的母亲,一部分同学当乘客。读时,要按课文内容做出每个人的动作,体会人物的感情。

〔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让学生体味语言,既激发兴趣,又训练语言。〕

师:这个过程,要是老师写,可能是这样的。(拿出小黑板,内容是:我正迟疑,那位老军人让了座。年轻的妈妈过意不去。我很羞愧。几位乘客也让了座。那位妈妈坐下了,老军人笑了。我很受感动。)大家读读,和课文比较一下,看看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细?你为什么说那是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教师举出学生作文的通病,和课文训练点相互联系,体现读写结合。〕

(学生读书、圈画,小组议论)

生:老师写得没有课文详细。比如,老师说“我正迟疑”,就没写出我为什么迟疑。而课文中写出了我的心理活动:是因为站着的滋味实在难受。“实在”是“的确”的意思。站着的确难受,所以“我”不想让座,“迟疑”在这里了。

生:这就说明他有私心,怕难受。他,一个年轻人都怕难受,可想而知,要是老军人站着,就更难受了。这样写,可以衬托出老军人的高尚品质。

生:还有,老师写“老军人让座”这太概括了。课文写了老军人让座时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稳重、沉默的老军人,突然第一个开了口:‘请到这里坐吧。’”大家知道,自上车到现在,老军人没有开口,可当听到售票员喊人让座时,他第一个说话了。可见他只想让别人舒服些,唯独没想自己。

生:这位老军人说完话,就扶着椅子站起来,上前去接那儿童。可以看出他说了就做,真心实意地让座,确实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师:老军人在让座这件事上想过自己吗?

生:没有。“突然第一个开口”,是说他马上就表态了,没有想个人得失。

师:是这样的。其它地方还有详写的内容吗?

生:文章里年轻妈妈过意不去,也是详写的。写出了妈妈的动作、语言,告诉我们她由于看老军人比自己年纪大,所以不好意思。也表现了老军人的高尚品质。

生:还有“我很羞愧”,书中写出了“我”是怎样羞愧的。还写了“我”的动作,去夺那个孩子。不过,我认为“夺”这个词用得不太好,因为“夺”是“抢”的意思,抢那个孩子多不好啊!

师:一说“抢”就不是好事吗?那得看为什么抢?抢的是什么?

生:(笑)是的,抢孩子,抢着让座,是我急切悔过的表现,也是老军人模范行为影响的结果。

师:这就对了。下边,详写了同车几个人也让座,特别写了他们那和善、热情的劲头。为什么详写这项内容? 生:为了突出老军人模范行为的带动作用。

师:读读让座时小女孩和老军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体会一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读)写出了小女孩特别感谢老军人。用了一个比喻句:“那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一下子把老军人脸上的庄重神色冲淡了。”是说小孩由内心发出了感激之情。

生:“冲淡”是说春风一下子使老军人不那么严肃了,女孩的感谢的话让老军人笑了。

师:这句话,如果就说“那甜甜的童音沁人心脾”不好吗? 生:也可以。

生:不可以。声音不能沁人心脾。

师:那么,什么可以沁人心脾? 生:春风、香味、泉水„„

生:果汁、花香。

师:是的,气体、液体可以。那么,你能把这句里的“春风”换个说法吗? 生: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蜂蜜。

生: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花香。

师:好的。最合适的还是春风。你能把这话读得甜甜的吗?(练读后,指名读)文中是怎样写老军人的笑的?

生:又用了一个比喻句:“眼角的纹路仿佛是绽开的石榴花”。这是由心底发出的笑,笑得那么自然,那么开心。

生:这也说明老军人爱孩子,喜欢小孩。

师:是的。爱孩子,爱人民,是老军人助人为乐的原因。那么,总起来说,作者选择了什么样的材料详写呢?

生:选择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让座”最能表现老军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所以详写。

师:应当详写出什么来?

师生共议出三点:1写出事情过程;2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3写出方方面面人物的表现。

〔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了规律,把握了训练点的要求。〕

师:作者详写了“让座”,充分表现了老军人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这品德如同红星在我们心中闪动。

(以下学习略写的作用,略)

三、应用训练点进行读写实践

(教学还剩9分钟时,老师出个题目:如果我们想表达老军人廉洁奉公的品质,应选择课文中提到的什么材料详写?怎样详写?)生:应选择他不坐小车,挤公共汽车的材料详写。

师:请你们根据这个材料想象一下当时可能出现的情景,说一段话,要说得详细(学生思考2、3分钟后,纷纷举手发言)

生:夏日里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李师长格外高兴,对孩子们说:“今儿个,咱们也来个小旅游,去颐和园,好吗?”这真是过年一样的好事。“好哇,好哇!”两个孩子欢呼起来。老大赶快往外跑:“小王叔叔„„”老师长急忙喊住老大:“喊王叔叔干什么?”“请他出车啊!”“不要喊,昨晚我让王叔叔去送病号了。咱们坐公共汽车去吧。”一听说坐公共汽车,老二撅起嘴,说:“那怎么行?公共汽车那么挤,您怎么办?”老师长望望两个孩子,笑了笑说:“公共汽车挤就不能坐呀?那么多人都能坐,咱也能坐,是吧,老伴?”老伴会意地点点头。两个孩子还想说什么,爸爸的命令下达了:“大平,拿上水壶;二平,拿上雨伞。出发!”一家四口迈着越来越和谐的脚步奔向公共汽车站。

四、总结(略)

(《闪动的红星》见辽宁省编教材第十册)响如重锤,柔若轻风

——《闪动的红星》课堂教学评析

锦州市教研中心 李俊晔

“响如重锤”,是说梁玉环老师的课堂教学,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和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舍得花时间,舍得花气力,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训练,如重锤锻钢,铿铿作响。

“柔若轻风”,是说梁玉环老师的课堂教学,创设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孩子们在课上有说有议,有笑有情,生动活泼。看课者如轻风拂面,怡然自得。

《闪动的红星》是一篇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构思隽永,情节跌宕起伏,结尾耐人寻味。

然而课文篇幅较长,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训练任务,着实不易。梁玉环老师依傍教材体系的训练程序,根据课文的特点,继承并发展了叶老的“球形阅读说”,以训练点为“球心”,匠心独运地处理教材,带动整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使得教学获得了明显的课堂效益。

首先,教者本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原则,教学伊始,就选择了详写内容棗“让座”这件事,让学生读、议、画、说,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详写,怎样详写,详写的作用是什么。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了“训练点”的训练。值得提出的是,训练过程中,没有流于一般写作术语的灌输,而是紧紧抓住语言文字的体味、理解,抓住平凡语句中蕴含的意思,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使学生既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情感方面的熏陶。如“老军人突然第一个开口”一句的理解,就是这样做的。

其次,训练的手段新颖、实在。梁老师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写了一段话,比较抽象地叙述了老军人“让座”的过程(这样叙述事件,正是学生作文中常见的毛病)。教者让学生把这段话和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出

是老师写的那段话好,还是课文写得好,好在哪里。这样,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这一复杂的思维过程训练,既把握了训练点,又受到了思维的锻炼。

读的训练,也颇具新意,把教室比作车厢,学生当“乘客”,这一简单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被自然地带到了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读得认真,再加上可以按课文内容,让学生表演动作,课堂上起起伏伏,妙趣横生。在欢欢乐乐的气氛中,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总之,“抓住训练点,带动语文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训练。这也正是梁玉环老师的“启迪自得”的教学风格。

语文教学中学生口语训练的几点做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口语交际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语文作为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基础学科,必须注重加强学生的口语训练,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巧引导,多鼓励,激发口语训练的勇气和兴趣。

训练之初,学生对于在公众场合说话普遍存在畏惧心理,这时,教师要循序渐进,注重引导。一是难度要小,可采用朗诵短文、讲小故事等形式;二是听众要少,可以在小组内或宿舍内发言;三是要求要低,只要表述清楚,语言通顺即可。同时,对于基础较差和胆量太小的同学要积极鼓励,及时肯定其每一丁点儿进步,帮助其克服羞涩和畏惧心理,树立当众发言的信心。等学生敢说和愿说之后,再逐步增加难度,提高要求,扩大听众范围,不断提升训练层次。

二、深挖掘,精设计,提高口语训练效率。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口语训练因素,认真研究学生,精心设计训练方法,增强训练效果。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通过推敲品味、变换角度、借助想象等多种途径练习说话,训练学生说话的逻辑性和应变能力。二要鼓励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描述重点插图,并适时激起讨论和争论,增强语言的思辩性,培养学生口语的概括性和完整性。三要精心组织口头作文,由浅入深,教给学生口头作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剔除口头禅等“口语杂质”,不失时机地诱发真情,丰富语言的人情味和感染力,逐步培养学生即席发言的能力。

三、创情境,给机会,营造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训练氛围。

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不能仅囿于语文课堂,而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的一切条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训练机会,促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普遍提高。首先要坚持每天语文课前开辟5分钟时间进行朗诵、讲故事和即兴演讲,激发学生上台演讲的愿望和兴趣。在演讲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发音、语气、手势等适时予以校正和指导。其次,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节日联欢会等机会,老师以生动的发言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比赛、焦点评说、答记者问、节日献词等多种形式展开演讲和争论,使学生在明辨是非,解决身边问题的过程中拓宽视野,丰富说话渠道,提高口语水平。

总之,只要在语文教学中坚持口语训练的全面性、渐进性,常抓不懈,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定会得到普遍提高。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们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是走过场,没有发挥读的作用,读缺失了自己个性的,独特的东西。“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外国有的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增进学习效果,达到最后不需要教师到现场,当面督促,步步施教的地步。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达到“善学”。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每次报刊发到后,班主任先浏览一遍,发给学生时,向学生介绍几篇;有时先给学生阅读一部

分,学生正注意听时,有意中止,给学生造成悬念。报刊发给学生们后,他们就会迫不急待地去读教师点到的文章。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就开一次故事会、评论会等。

二、学生在自读中感知,要讲究量。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

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有位教师在教《杨氏之子》一文时,虽然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但教师并不急于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先让学生花了近十分钟认真地读了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并想想主要讲了什么。不一会儿学生们的小手就三三两两地举了起来,教师又让学生再认真地读一读把不懂的词语句子画出来,想想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这时,教师稍加引导,学生便理解的课文。有些学生不提出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文中讲“杨氏之子甚聪慧”,到底从什么地方看出来。教师还是再一次让学生认真地读课文,这样,教师很轻松地解决了本文中最重要的问题。

三、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如教学《小鹿的玫瑰花》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小鹿的玫瑰

是不是白栽了,学生一致回答没有白栽,但当问到为什么没有白栽时,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却仅仅是因为玫瑰花很美。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如果这时教师对他们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也能理解,但这种理解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缺乏自身的感受和体会。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想象,想象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还有那些动物?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再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进入角色,从小动物的角度深深感受到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从而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种感受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进入小学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兴趣。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回归语文教学的本位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人文关怀”、“语感培养”与我们小学语文课堂越走越远,而“语言文字训练”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在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下,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语言文字训练”进行重新认识。并且试图挖掘、寻找语文教学中隐含在文本、学生、教师等资源中的,一些非常好的“语言训练点”,将其巧妙利用,形成促使学生

“言语”与“精神”同构共生、协调发展的有效“支点”。关键词: 语言训练点

本位

现实教学中,每当我听到那越来越多的“一情到底”的“人文课”,看到越演越烈的“包罗万象”的“综合课”的时侯,心中不免生出一丝丝“空”、“虚”的感觉。总觉得这样的课缺少点什么。其实,它们缺少的就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由“语言文字训练”而散发出来的“语文味”。新《语文课程标准》曾明确指出:“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由此看出,语言的学习应该在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中完成,语言实践的过程就是语言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如何使得学生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训练,高效地“知其言”、“得其意”,掌握这些语言规律以及感悟语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意味,最终以达到巧妙运用的目的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备一颗敏锐的心,善于寻找发现文本与学生中能形成“语言训练点”的一切资源,然后科学、巧妙地将其设计成一个个形式多样的语言训练题,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语言实践。细细思索,在语文教学中,能让孩子们可以进行高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能形成有一定代表性的“训练点”的,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类。

一、纵观文、段之“模样”,巧用!

每一个文本都有其独特的外在形式,大到各种不同体裁的文本有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即文本语言的个性化组织方式;小到文本中的每一段落、甚至于每一句话,都有自己特别的外在呈现方式。这些就是文本所呈现的“模样”。对于这些文本的外在语言表现形式,教师要充分挖掘它,将其形成合理的训练点,继而巧妙地运用它。

对于《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篇说理性的课文,陈老师就十分注重它的“语文味”。在教学实践中,着眼于其语言形式,促使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如陈老师在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中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三个事例之后,陈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三个事例有没有滴水穿石给我们启示中的“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这些词语呢?学生回答说:“没有。”陈老师又说:“课文中仅仅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三个事例,你信服吗?我们也有能力像作者一样用事例来说文中的理,请同学们也来试着写一写。”学生在交流时用上了华罗庚、童第周等例子,紧扣“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来说理。可见,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用事例来说理这一语言表达方式。此外,对于文本的典型性段落,都有其不同的构段方式,如总分、并列、主次、承接、因果、转折、递进、概括与具体等多种形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立足于语言本身,有意识地设计相应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把握段落语言的表现形式,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和遣词造句的。了解的多、练习的多,也就能自然而然地熟练运用了。

二、搜索篇、章之“眼睛”,妙用!

每一个优秀的文本,在其外在的语言形式中必然有许多“闪亮的眼睛”。对于这些语言,我们教师必须要设计一定的训练突破口充分挖掘它,利用它,来提升学生的对语言形式的敏感性、感受力、品味能力等,还能提高学生对语言形式下蕴藏的深刻情感的感悟力。

如课文《一夜的工作》的语言文字虽然表面看来,感觉上质朴、简约、晓畅、蕴藉,少有作者本人感受的恣意铺排和激昂喷涌,但每一字、每一句

都是从何其芳先生的心中汩汩溢出,真挚、细腻,字字见力、句句含情。如写总理办公陈设的“极其简单”、写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写总理的夜宵“数得清颗数”等等。这些文字就是这篇课文的“闪亮的眼睛”。其中所蕴含着的是丝丝绵长而隽永的意味。语言文字意味的把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沉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用心触摸文字的质地、感受文字的体温,把准文字的脉象,体味文字的气息。

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就最能抓文本语言当中的这些“亮眼”,独具匠心地设计成若干训练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高效地进行听、说、读、写等一系列活动。如他在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品读“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词句时侯,他是这样一步步引导的:

①这句话,假如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你会选择其中的哪个词?(极其简单)为什么?②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吗?(清朝的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

作为封建王朝的一个亲王,而且是一个手握重权的摄政王的官邸,这里曾经有过哪些陈设?(红木桌椅、紫檀书柜、水晶吊灯、大红地毯、古玩器皿、山水盆景、瓷器花瓶、名人字画„„)

然而,当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周总理办公的地方之后——(指名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这样看来,“极其简单”这个词真的“简单”吗?不简单!极其不简单!③现在,这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就是我们堂堂一国的总理,周总理呀!

你想,他手中我有多少重大的权力啊!他的岗位是多么重要啊!你们认为,作为一国的总理,他住的地方,应有些什么陈设呢?

然而,当这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成了周总理办公的地方之后——(引导指名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张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

④这样看来,“极其简单”这个词真的“极其不简单”啊!极不简单的是

生:是总理的艰苦朴素。生:是总理不辞辛劳。生:是总理认真负责的精神。

⑤此刻再读这句话,你的感受,你的情感肯定和刚才初读这句话时完全不一样了。

王老师就是这样通过他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在语言文字训练、玩味中,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进行语言感悟力的训练,进行深刻情感体验力的训练。

三、寻找言、语之“留白”,重用!

中国的山水画讲求“留白”艺术。山水画的“留白”能充分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许多文学作品中也有能放飞读者思维的“空白点”。语文教学中对于这样的“空白点”资源,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它,巧妙地将其设计成许多富有情趣的“语言训练点”,并引导学生加以实践运用,在运用中品出个中妙谛,提升自我的言语表达力,同时丰盈自己的内心体验。

如课文《万里长城》关于“长城一直吸引不计其数的中外游客”有这样的

叙述:“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上登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显然,这里的“成千上万”就是空白点,在这里作者并没有作任何具体的描写。我们王崧舟老师在教学这一句时,便独具匠心以此为突破口,紧紧抓住“成千上万”这个词语,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做一回编剧。擦亮眼睛,把自己看到的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群人登长城的情景写下来„„

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听!孩子们的想象多么丰富,语言多么鲜活!

有的说:“一位白发苍苍、饱经风霜的八旬老人,在儿子的陪同下,拄着拐杖,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的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有的说:“一群蓝眼睛、黄头发的美国游客,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的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都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有的说:“一位环游世界的领导人,带着他的家人,随着人群满怀激情地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的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情不自禁发出赞叹:‘啊,确实了不起!’„„”就这样,王老师以其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文字相当敏感的言语感悟力,把文本中看似简简单单的,但其实意味深长的一处“空白点”――“成千上万”,巧妙地发现挖掘了。并将其设计成以上如此妙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孩子们通过相应的解读训练把这个抽象化的“成千上万”,细化成学生发散思维下的一个个、一群群特别的人。可以想见,学生文中幻化的人物形象,何尝不是他自己的心灵替身呢?这分明是学生自己在感动、在自豪、在倾诉„„就在这一次次的

倾诉训练中,学生的自我言语表达力加强了,学生的内部情感也就相应丰富了。而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征也就在这样独特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科学有效地交融。

四、发现文、意之“矛盾”,善用!

文学作品的语言中对于 “矛盾”艺术的运用可以说比较多。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就用了许多字面上看似矛盾的、相反的字、词来行文组句。“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中的“家”与“客”;“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中的“妹妹”与“不熟识”等等,这些表面充满强烈矛盾的字词,其实,恰是作者运用“对比艺术”的巧妙之处。揭开这些“对比矛盾点”的表层,流露的是作者极其强烈的复杂情感。如何巧妙运用这些“对比矛盾点”形成训练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对比矛盾点”的高度关注,感悟,体验,深层次的领略其中之意味,力求真正在训练点中“走个来回”。

如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就充分挖掘了诗歌中的若干极富韵味的“对比矛盾点”,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语言训练点。他在引领学生感受“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一句时,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引领,师: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名词性的字,十分矛盾,是哪两个?

生:“家”与“客”。

师:对于诗人如此的说法你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顺着韩老师的问题积极思索,投入地回答。)生:有谁在自己家里像做客的?像做客的地方还叫做家吗?

生:是呀,诗人那时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怎样的想法呢? 生:在家做客,我感到一种辛酸。

生:我觉得作者似乎对自己的这个家很陌生。生:我觉得他似乎挺不想回到这个家的。

生:我倒是感觉,其实他打心里没有把这个家当成自己的家。

师:从你们的问与答中,我知道你们已经感作者之所感,思作者之所思了。往下看,仍然在这一节里面,还能不能找出类似的矛盾的写法呢?于是乎,学生们纷纷关注下文中的矛盾点,如句子“我看着母亲怀里不熟识的妹妹”中的“不熟识”与“妹妹”;“我呆呆地看着檐头的‘我’不认得的‘天伦叙乐’的匾”中的“虽认识‘天伦叙乐’”“但是却没有感受过‘天伦叙乐’”等一些强烈的对比,在老师有意识的训练引导下,分析体会那种种表层矛盾下的复杂心情,从而深刻加强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力。

五、聚焦内、外之“联系”,活用!

所谓联系点就是在文本中能够充分与文本以外的“资源”产生连接的地方。文本内、外联系点如果找得准,联得正,往往能使得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一个巨大的“感受场”,就会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情、理、意、趣的“高端对话”。当然,能与文本连接的,除了其它文本相关内容之外,还可以是其它领域相关的资源,更可以是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资源。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学中,有一位老师在处理句子:“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是这样做的:老师在“千万人”、“许多人”、“人们”下面加点。

师:大家联系加点的词,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在这些人中,有你认识的人吗?请联系学过的课文,读过的书报,看过的影视,想想,如果有关人物就在送行的队伍里,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温暖》中的清洁工人站在人群里。他踮着脚,眼泪一个劲儿地往下流。他不断地念叨:总理啊,我怎么也忘不了,那个深秋的早晨,您工作了一夜后看到我在打扫街道,跑来跟我握手,连连说辛苦了。握着您那温暖的手,一股股暖流一下传遍了我的全身。我永远也忘不了您那温暖的一握,然而今天您为什么就这样离我们而去呢?

生:我好像看到《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小杨梅也在人群里。她一边擦着眼泪,一边哭喊着“周爷爷啊,我忘不了您啊。那次在飞机上遇险的时候,您不顾自己的安危,把降落伞让给了我。您这样的好爷爷,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呢?

生:营口地震灾区的一位老奶奶也在人群里。她想到了在营口遭受地震灾害时,周总理及时赶到灾区。想到这些,再看到总理躺在灵车里,她禁不住哭喊着:“总理啊,您醒醒啊,乡亲们想您呢„„”

这位老师教学时,就紧扣句子中的关键性的词语,与学生的原有的阅读积累,与课外的许多关联性内容进行有效的链接。由此创生了许多新的课程资源,丰富、活化了学生说的内容,在悄然中提升学生说的能力。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言是第一性的,精神蕴涵于语言之中。“语言的所有最为纤细的根茎生长在民族精神的力量之中”,“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可以说,抓住了人文。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谁又能够把语言和精神掰得开?可见,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

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彻底地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训练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训练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内涵。如此,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回归了本位!围绕阅读训练抓好课堂教学

发布者:黄应乐发布日期:2011-06-09 12:02:14.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小学阶段,阅读课占语文总课的百分之七十。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使之学会阅读方法,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但从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来看,仍存在较大问题:

1、教师讲得多,学生读的少;

2、有部分学生只是有口无心地念,无目的、缺乏主动性;

3、教师指导欠得力,学生不懂方法;

4、教师布置了阅读任务,没能及时检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不下粗略谈谈我的一点见解。

一、审题导读,激起学生阅读欲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题大致有两类:一是关于写作内容的;二是关于文章中心的。例如《颐和园》、《趵突泉》、《崃米》等都是关于写作内容的;像《心愿》、《她是我的朋友》等则是关于文章中心的。我在教学不同类型的语文时,主要训练学习读题审题能力,抓住审题契机激起学生读书欲望,引入书中场境。例如《崃米》一文,这个课题较含蓄,但学生读了课题弄懂题意后,自然会想谁去崃米,为什么崃米,到什么崃米,结果怎样?这样学生自己通过自审,就产生迫切想了解的心情,而这一切书中已讲得清清楚楚,一读便会豁然开朗。

二、精心设计,明确学生阅读目标

学习一篇新课的过程,就是一个认知过程,一般要经历“感知理解深究”这一认知过程,其中每一环节都必需具有明确的阅读目标。例如《白杨》一课,我设计了如下阅读目标:

1、初读阶段目标:了解课文中讲什么地方的白杨树,这些白杨树有哪些特点?

2、理解阶段目标:掌握白杨生长环境、高贵品质,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良苦用心。

3、深究阶段目标:升华主题,不光是写了白杨树,还写出了白杨树的高贵品质,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另做好优美词句的摘抄和背诵,增加知识积累。

这产通过明确的目标指引,让学生知道读书要解决的问题,就会大大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

三、随机指点,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进行灌输,除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书外,应更加注意随机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对生字词要边读边查字典,要边读边划;理解词义要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思;遇到咬口的句子,应反复读,边读边想,精读、品读课文,要抓住重点,认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等等。不管是读一句,读一段,还是读一篇都要注意随机授法。

四、及时反馈,了解学生阅读效果

阅读教学中,还应及时检查了解学生阅读效果。如《少年闰土》一文,可采用如下检查方法:

第一段,可通过个别读、齐读、看图读、填空等形式,检查学生是否达到理解人物形象,心中对闰土是否有一种钦佩之情。

第二段,通过默读、个别读、检查学生是否理解“我”和闰土相识的缘由,能否读出“我”知道闰土要来的喜悦心情。

其它各段可以通过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朗读形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在检查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读得好、理解快的同学,对其进行表扬;更要注意对读得差的学生应利用“一”带“几”的方法,让好同学去带动差同学,并给予他们鼓励和鞭策。这样,就能使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均衡发展。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审题着手,明确阅读目标,阅读中授以方法,最后还应及时了解效果。以此循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作者:凤城街道„ 文章来源:莱芜日报 点击数: 781 更新时间:2007-7-4 9:00:38

在近几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努力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以前的被动学为主动学,呆板学为灵活学,苦学为乐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直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中,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小学语文低段的阅读训练与培养

记得曾经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课,不是一堂好课!”朗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的确,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

低段的孩子由于才进学校不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要数读“望天书”和“唱读”这两种现象了。这也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朗读中的最大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有了一点心得体会在此与各位共享。

首先,读“望天书”主要针对一年级的孩子。由于他们才进学校,一切的习惯都还有待养成,不认识字,但记忆力特好。所以很容易出现合上书背

得滚瓜烂熟,翻开书一字不识的情形,即人们常说的读“望天书”。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由于这些孩子不认识字,因此老师的范读和教读尤为重要。同时我要求学生要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口到,“四到”。即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手指指到,嘴巴读到,这一点尤为重要。

(2)抽生读,让其他孩子评,说说哪里加了字或漏了字,哪里读错了字等等,接着再进一步进行小组赛读,其他组孩子评,比比谁听得最认真?对认真的孩子进行表扬和奖励小红花等,激起孩子们听的积极性。

(3)“小老师”教读。

这样有两大好处:一来老师可以有时间去巡视,督促孩子们是否做到“四到”,还可以随时纠正教读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和问题。二是选“小老师”这个举动能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他们眼里,老师是那么神圣,能当上“小老师”对他们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人人都会为之而努力。

以上措施让孩子们知道了自己读的是哪个字、词、句。既避免了读“望天书”,又帮助了学生识字,效果非常好。

事实正如我所料,许多孩子回家主动读书了,主动请父母帮自己预习了,并且人人以能当上“小老师”为荣。整个班级掀起一股朗读热潮,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家长会上很多家长向我反映:孩子爱读书了,还天天缠着父母教呢!

其次,关于“唱读”现象,从教学中我发现出现这个现象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不会连词、断句、掌握不好语速,语调。二是读不出句子的语气和表达不出相应的感情。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重点是在让孩子们明白怎么连词、断句、掌握好语速,语调。由于他们组词太少,还不理解词语意思,这时,老师的范读和指导起主要作用,而且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常抓不懈,随着孩子们词汇量的增加,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的增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次就是多读多练,然后让学生试着评: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

到了二年级,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气和读出感情则成了重点。对此,我循序渐进的采取了以下措施:

(1)单句训练。

先让学生弄清一句话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其明白)怎样读才能做到?哪些字要重读?哪些字又要轻读?这就

得通过学生的自读与老师的范读相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然后抽生试读,其他孩子评: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不好?为什么?评了再读。不断的实践,总结。

然后再进一步进行多种形式的赛读:个人赛读,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既能让所有的孩子参与进来,又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孩子们通过亲身实践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过渡。确切的感受到该怎样读出一句话的语气和表达出相应的感情。

(2)分角色读课文。

首先要弄清每个角色的身份、年龄、和特点。然后讨论该怎样读才能体现出角色的特点。接着抽人试读,读了大家评,评了又读,然后再抽生分角色读。最后可以按小组分角色读,这样能带动一些弱差生也参与进来,提高课堂效率,在这样来来往往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改进,不断进步。

(3)演故事。

这是建立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的,既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培养了表演能力,还能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我先让大家去记记每个角色说的话,想想每个角色的表情、动作,然后分别选了几组孩子进行表演,请其他孩子当旁白。演了评,评了又演。

孩子们一次比一次演得精彩,逼真,热烈的掌声久久在教室回荡„„ 通过演,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课文内容,认识了其中的每个角色。把自己真正融入了这个童话故事中„„

总之,对学生的朗读训练与培养,首先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其次,要设置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实践、体验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悟,而不是一味的告诉。最后,就是练习,所谓“一天不练口生”嘛,当然是不无道理的。

第二篇: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 ──谈叶圣陶有关语言训练的思想

天津师范大学 高恒利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语文是工具,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二是语文学科教学必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语文的习惯。深入学习、领会叶老语文教学思想不仅必要,而且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语文教育工作者真正接受了正确教学思想的指导,语文教学的效率才会有新的提高。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地改变,这就促使我们要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语文教学指导思想上进行探讨,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学生们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一、语文就是语言

学科教学不搞清该学科的性质,教学将会出现偏差。语文学科,有它的工具性、知识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但究其语文学科性质,就是它的工具性。在坚持其工具性的前提下,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叶老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老认为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总称。口语和书面语是语言的不同形式。因此语文就是语言。研究语文学科的性质首先要弄清语言的性质。语言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那么语文学科也必然是有工具性。叶老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可以看出,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是叶圣陶先生一贯思想。由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训练为本,语言训练是“第一性”的。叶老说:“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通,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话和指点之后,接下去要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这就是说,教师的指点和讲说必须要有学生参与,靠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来完成。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耳,若中间三十分工夫,自用吃力去做”,叶老的“训练”思想和朱熹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教师讲说、指点只是始而不是终,中间需要学生“自用吃力去做”才行。“训练”和学生的“练习”不是一个概念,学生练习是指教师(或教材)提出题目,由学生经过反复学习而完成,来掌握某项知识或形成某种技能技巧;而训练,叶老是这样认为的:“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这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所以我在前边说,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讲究方法,当然需要教师指点和传授,还要有学生积极的练习与配合,只有学生的“练”而缺少教师必要的“训”,或是只有教师“训”而缺少学生的“练”都不能称之为训练。

叶老在谈及训练时,曾深刻指出:“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师方面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他还说:“一曝十寒,办法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巩固,养不成习惯。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习,日积月累地练,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只有将教师的训导和学生认真的语言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称之为语言训练。凡要求学生练习的,教师必须加以指点,提出要求,并予以示范,引导学生加以思索和小结悟出其中道理,这样才是真正的语言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训练要认真、严格。叶老提出:“阅读必须认真,先求认真,次求速度,这是极为重要的基本训练,要在阅读课中训练好。”他还认为:“严格不是指教师整天逼着学生练这个练那个,使学生气都透不过来,而是说凡是要求学生练习的,不要练一下就算,是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罢手。”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之实际,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难道不需要认真地研究一下叶圣陶先生这些精辟的思想吗?

二、语言和思想要一贯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不能理解为语文教学仅是孤零零地训练一些词句,把阅读课上成仅仅是字词的训练课。难怪有人担心,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是否会割裂课文内容的完整性,是否会影响思想教育和人文性的贯彻实施。其实,坚持语言训练为本和语文教学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是一致的。叶老认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他还在不同的场合说过下边的话:“咱们不能抛开意思谈语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内容专管语言。”“就语文来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有些人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文,思想内容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因而就想专在字词句方面下功夫,这种想法也不对。”“课文中的各类文章,包括政治性的文章与文学作品,皆须善读,由语言文字深明其内容,且有裨于思想之提高,品德之修养。故凡篇中之内容,决不能随便放过。”纵观叶老的这些思想,清楚地看到他十分强调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一贯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语言)教学中的人文内涵、思想训练、情感熏陶、习惯养成等都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完成的,是在语文能力养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实现的。

语文教学中坚持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人文熏陶的统一也是由语言的性质决定的。“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之一,语言和思想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曾明确指出:“‘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可见,语言是“纠缠”着精神的,叶老也说过:“语言是思想的定型。所谓定型不仅定思想的形式,同时也定思想的质料,因为语言所用的材料就是思想本身的质料,那是二合一的,思想拿不出来,定型成为语言,这才拿得出来,说出来可以让人家听见,写下来可以让人家看见,人家凭你的语言就可以知道你想的什么。”阅读一篇课文,思想和语言不可分,内容和形式紧密配合,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只有把语言内涵揭示透彻,才能体现出思想教育的深刻性、人文内涵的丰富性。语言和思想、人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文章的情和理上,情与理在文章中往往是交融的。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情感陶冶,道理的启迪而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和感悟。语文教学中,情理交融达到育人目的,其中学生的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而教师的情感则和学生的情感要产生共鸣。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某种意义上讲教学也是人学,“教学包括感情和人的价值,而感情是不能被系统地评价和运用的,人的价值也远远超出科学的范畴。”(吉尔伯特·海特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情感要与教材结合起来,要入境入情,郭沫若先生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情感而终于情感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那么作家感情愈强烈、愈普遍,而作品的效果也就愈强烈、愈普遍。”教材中的情理有时是含蓄在字里行间的,是靠语言形式表达的,学生往往难以体会深透,尤其是小学生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教师发自内心,形于辞色的情感,会直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语文教师是一种课程资源,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和品位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师生之间应是情感与情感的共鸣,心灵与心灵的呼应,个性对个性的影响。教师的良好浓烈的情感就像涓涓细流一样会悄悄地流进学生的心里,滋润他们的心田,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学生心理的深层感受,教师要先受感悟和感染,然后才有可能“移情”学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搞好。”(张志公语)

三、语言训练要分层次

语言训练有四个层次:1.感知性语言训练,2.理解性语言训练,3.运用性语言训练,4.熟记性语言训练。

感知性语言训练:训练学生初步理解生字、生词、初步理解作者表达思路的及查阅字典词典的能力。

理解性语言和运用性语言训练:理解性语言训练是语言训练的核心。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达到会解词、析句、明段进而读懂全篇。不仅字面达到理解,而且要通过分析,概括和理解字里行间的含蓄之意,引申之意,比喻之意。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理解语言的方法。理解性语言训练和运用性语言训练要结合起来进行。解词、析句、明段、进而读懂全篇,理解作者成文思路,然后迁移到运用性语言训练中来的。叶老认为:“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文,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的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这就是指理解性语言训练而说的。叶老还在进一步指出:“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这又是指运用性语言训练而说的。可以清楚地看出,叶老一直主张理解性语言训练和运用性语言训练要统一起来。阅读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基础,但不能理解为阅读教学纯为作文教学服务。有人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惟在作文而由之产生阅读中仅言作法、技巧,叶老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说:“我则语之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果能不为死讲乱讲,而养成学生读书之良好习惯,不知不觉之中自能影响作文,固不必喋喋言作法,言技巧也。”语言训练中理解性语言训练和运用性语言训练的层次都要给予重视,才能达到叶老说的:“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老师训练必作到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熟记性语言训练:是训练学生对课文片段或全篇进行复述式背诵的能力以吸取知识。没有语言的记忆和储存,则会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理解性语言训练和运用性语言训练就是为了养成学生的读写能力。一篇课文,思想人文内涵是其内容,语言是其形式,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在一起,语文教学是要从语言形式入手的。叶老指出:“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这些真知灼见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四、语言训练要得法

训练要循序渐进来完成。语文(语言)训练要以教材中的篇篇课文作为“训练场”(叶老认为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从语言形式入手对学生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等几方面都有所得。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能力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不是朝夕的事情。诸如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理解词句、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和归纳中心思想、品评欣赏语言,从语言入手深入理解词句以及掌握方法等等都要加以认真训练,持之以恒达到目的。而上述这些训练点达到目的又不可能靠一课书或几课书得以实现和完成,要从实际出发,始终抓住语言训练这一语文教学之本。返璞归真,真正教学语文。占用阅读课上很多的时间,搞一些与语言训练无关的所谓活动,这种做法不宜提倡。学生理解语言能力不强,运用语言水平不理想,与教师训练指导思想不明确(或是不正确)是有关系的。训练操作不得法,训练点把握不科学,训练场安排欠妥当,这都是训练效果不佳的原因。语言训练违背真谛,思想教育、人文感悟又从何谈起?当然也就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难以落实语文教学的任务。

“训练点”选择要优化,安排要突出重点,想方设法扩大师训生练的机会。采用“单元分组”法处理教材值得重视。这种分组方式是将同一组“例子”(课文)相对集中,这一组可以集中若干个训练项目,以此为平台,组织师训生练的活动。由于相对集中训练点,就能够比较好地克服训练点多而时间有限的矛盾,有利于教师的指点,示范,有利于教给学生方法,有利于学生自己练习,有利于教师的引导督促,也有利于克服学生今天练这个,明天练那个而可能产生的盲目性。才能达到真正训练的目的。叶老说:“我尝谓为教师者只须多动脑筋,经常为学生设想,必能自致善法,予学生以切实之助益。”他还说:“多读多作很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方法。”叶老两点论述,提到了两个“切实”,切实者就是求真务实,语文教学的“切实”就是要认真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熟练运用语言这一工具进行交流、交际体现出较高的语文素养,当然,也就为人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特别是小学生,生活阅历不深,如果不着眼于语文(语言)这一素养的奠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而不顾,一味强调人文的感悟,那将是一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很可能会造成人文素养提高的落空。人文素养和人生阅历有着密切关系。我们都有此体会:有些在儿童时代不能深刻领悟的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生活经验的积淀,到了青年、中年、长大成人后,才会真正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思想境界也就随之得以升华。对小学生要求过高,急于求成,既不现实,也无可能,甚至违背儿童发展规律而适得其反。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科学育人。黑格尔说:“萌芽虽然还不是树本身,但在它自身中已有着树,并且包含着树的全部力量。”只要我们训练得法,把握根本,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求真务实,坚持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提高语文能力和效率就不是一句空话,就会推动语文教学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这也是语文课改所希冀的结果。

第三篇:面试中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面试中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这道问题曾难倒不下百位候选人,回答“任务应该逐级分派,我会拒绝他的要求”和“我会按领导吩咐执行”都不是令人满意的回答。还是重复了千万次提到的观点—答案其实不重要,很多时候没有完全正确的答案,重要的是展示我们的思路v12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智慧。只需做到“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不难回答棘手的问题。

2009 年初,一家公司招聘部门助理,有几位应聘者非常优秀,让我们难以取舍。在复试最后我们问道:“如果第二天就要投标了,部门正安排您用复印机制作标书,突然总裁跑过来要复印很多资料,说也要明天用,只有一台复印机,您会怎么做?”

直接回答“拒绝总裁复印,因为招标对公司很重要,请他自己想方法”或者“先给总裁复印”的都被减分。理由很简单,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是下属的责任,无条件给总裁复印又多半会耽误本部门的工作。

后来,成功应聘这个职位的Lily给出了让大家都比较满意的答案:“我理解部门任务很急,总裁的任务也很急,而且公司只有一台复印机,我没有太多回旋余地对吗?”此一问在明确问题的同时给自己留下了思考的空间,显示出应聘者的聪明,而接着她又说:“我认为很多事情看起来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并非只是二选一。如果是我来处理此事,我会告诉总裁明天要投标的事情,然后请他把要复印的资料留下,说把投标所需的资料复印好后,会尽快帮他复印,第二天一定可以用。如果资料是我不方便看的,我会请总裁把资料交给他的助理,复印机空下来后,我会马上请他的助理来复印。”

Lily 的回答不但解决了矛盾,还分析出第二种情况,体现出全面思维的能力。经过近一年的锻炼,她已经由部门助理升职为总裁助理。

“要不要做总裁直接交给你的任务?”这个问题根据应聘职位的不同,也要区别对待。比如我们应聘初级职位和应聘有管理性质的岗位,处理此类事情的手法有明显区别。

应聘初级职位,只要能回答出:“具体要看是哪些工作,我能否自己完成。总裁安排的任务我会抽时间尽力去做,如果自己力所不能及会向他说明情况并寻求其他同事的帮助”,就可以算轻松过关了,因为他已经体现出了自己的专业素质。但如果应聘的是有团队管理性质的工作,如此作答多半会被认为不太称职。管理者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远远大于一线员工,要对团队的每个人负责。管理者不可能“随时抽出资源安排多余的工作”,因为这会影响整体的项目进度和其他人的工作。

近几年来,我们听到过的最佳答案来自某研发部门经理候选人,他说:“我会先考虑所管理的团队的资源是否可以满足总裁安排的工作,再作回答。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会向总裁说明情况,委婉拒绝此任务。可以肯定地说,大多数情况下答案是否定的。我团队中每个人的工作量应该都很满,能随意安排员工完成额外工作,要么是此人工作不饱和,要么就是我工作计划制订得不好。如果团队有资源完成这个任务,在开始此工作的同时,我会请总裁按公司流程通知总监,再由总监安排给

我。公司有自己的流程和规矩,不能随便破坏。”

最后补充一点,如果有普通员工能在回答问题时既从基层考虑,又站在管理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会被认为很有管理潜质。而能否成为管理者,很多时候取决于面试的表现和给招聘方留下的印象。

第四篇:教学中一个难忘的故事

教学中一个难忘的故事

二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能发生很多故事,在这漫长的教学过程中。每上完一节课,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有时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的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深入学生中让他们的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而每一期的班主任工作都让我有个总结。这其中的感慨也无穷无尽。有一个事情让我感触颇深。

那年我接任了四年级

(一)班的数学并兼任班主任,面对一张张可爱的脸孔我心中充满着信心。经过开学几天的相处孩子们大部分都很听话,我心中由衷的高兴。第二周的一天下课后我正在改作业,班上一个学生跑来急切的说:“老师钟震木打人了,还流血了。”我连忙起身来到了操场,看到一个其他班的学生满脸是血,原来钟震木不知什么原因两人扭打在一起,流鼻血了。我忙处理好一切。可是这时找不到钟震木了,上课了班上也没有。挂了家长的电话也没回家。我急的到处找最后在厕所找到了他,还不理我。我把他领到办公室谈心。前面还不回答问题,后来经过的开导,他突然哭了起来,很伤心的哭,我就觉得孩子有委屈,原来那个孩子说他偷了别人的东西,他对我说:“老师,不是我偷得,你相信我吗?”看到孩子那诚实的脸我知道是别人误会了他,我说:“孩子,老师相信你,但是 你不能打人,我们去向人道谢好吗?老师会还你一个清白的。”他点点头。后来我了解到,这是一个不幸的孩子,爸爸年老体弱多病,妈妈是个哑巴,家庭困难,他是哥哥下面还有两个妹妹,平时也有点不好的习惯。所以大家都不相信他,班上有什么事情都怪他,就很自卑,常常打人,成绩不怎么好。我想起了,他在班上不多言,脸色总是没表情,真是一个不幸的孩子呀!

那件事情后,我发现了上课他听课了,我提问他举手了。我表扬他笑了,我选他当卫生委员他积极了。第一单元考试成绩提高了。我好高兴的,其实是一个好孩子,接着一学期来,他再也没犯错了,成绩一直在提高。同学们也愿意跟他在一起。我每次抓住他的闪光点就给予表扬,他进步了,他自信了,期末还评了个“进步星”。

我觉得鼓励像催化剂能给学生无穷了动力,关爱像钥匙能开启学生的心房。

第五篇:电功率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

电功率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考察的热点,金然老师《电功率》一课,重点突,条理性强,以灯泡亮度为主线,层层递进,使学生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个地方特别精彩,一是教学开始环节,让学生观察两个外表一样的灯泡,一起接入教室的照明电路路,比比哪个亮,同时观察看看哪个电能表的铝盘转得快,很直观地把亮度和消耗电能多少建立了初步联系,特别把灯泡标上甲乙符号,看起来微不足道,小小改进是老师授课很顺畅,学生观察也方便多了。学生明白相同时间,亮度大的灯泡消耗电能大。

二是,紧接着,让学生思考,甲灯通过电流是0.3安,通电时间是10秒,乙灯通过电流是0.2安,时间是100秒,问问谁耗能多,学生得出甲灯耗能W=660焦耳,乙灯耗能W=4400焦耳,单位时间消耗电能各是多少?甲灯单位时间消耗电能为66焦耳/秒,乙灯单位时间消耗电能为44焦耳每秒,再看看哪个灯泡亮,至此,得出电功率水到渠成。

三接着播放了一个情景剧王老师买了一个电磁炉,并认为省电,理由是时间短,而李老师认为电磁炉功率大,费电,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理越辩越白明,孩子知道耗电多少是由通电时间和电功率共同决定的。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觉得物理就是我们身边,物理很有有用也很有趣,体现了物理来自生活,又走向生活。

金然老师的课虽然很精彩,但我注意到他用的教科书是2006人教版的,而我们用的教材是沪粤版的。在学习金然老师的同时,一定要和自己学生的实际相结合,用心揣摩教科书的精神。金然老师的课从知识的传承来说,很严谨,但对我现在教的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了,内容有点多。我在教学中开始让学生把两个灯泡接到电路里,观察电能表的铝盘转动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对亮度和能耗有点直观认识,接着不做过深讨论,直接给出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接着进行学生探究灯泡的电功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把半节课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探究上,让学生大胆猜想,然后设计实验论证,收集证据讨论等等,最大限度使学生经历探究活动的各个环节。至于把两个灯泡再串联到电路,比比亮度,放在复习课中,这样降低了难度,突出了重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同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载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人们把孔子称为“圣人”,称庄子为“神人”。 关于庄子的传说也都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因为他的神秘,我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敢......

    执行力是个系统问题

    执行力是个系统问题 执行力,执行力,三令五申的执行力,为什么还是出不来真正的执行力?在执行力研究的浪潮中,国内的企业执行了这样那样的措施,为什么还是达不到很多企业领导者的期......

    高中物理教学论文 电磁场理论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5篇)

    电磁场理论教学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高中物理课本甲种本(1985年第1版)第三册第153页在介绍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时叙述道:“麦克斯韦用场的观点分析了电磁现象,认为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

    1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

    120世纪是人类发展史中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给人......

    关于《诗经》教学的中一个拓展讨论

    关于《诗经》教学的中一个拓展讨论 唐苇: 我讲《诗经》,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谈到爱情观,谈到早恋问题,有一向很调皮的学生当堂就问,老师你有没有早恋过。我回答:“唉,你的提问......

    执行力是个系统问题5篇

    执行力是个系统问题执行力,执行力,三令五申的执行力,为什么还是出不来真正的执行力?在执行力研究的浪潮中,国内的企业执行了这样那样的措施,为什么还是达不到很多企业领导者的期望......

    护理程序是临床护理中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护理程序是临床护理中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是一种有计划的、系统的实施护理的程序。以系统论作为框架的护理程序是现代护理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护理学独立学科理论体系框架形成......

    古典诗词朗诵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精选五篇]

    古典诗词朗诵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古典诗词朗诵,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节目,流行于艺苑歌坛,带给人们高雅的艺术享受,受到社会广泛的欢迎。但是,在某一些诗词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