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观?

时间:2019-05-12 13:0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观?》。

第一篇: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观?

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

伦敦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有史以来非本土作战的奥运会最佳战绩。多年来,中国集中优势资源,科学培养精英运动员,迅速提高运动员成绩,为争金夺银奠定良好基础。同时,没有群众体育也成就不了如此多的优秀运动员。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奥运健儿在游泳、田径等基础项目上创造了历史,不仅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游泳热和田径热,也成为支撑中国竞技体育的脊梁,同时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并不矛盾,我们要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看待问题。对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问题,首先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事物的发展又存在着偶然性和必然性。一段时间以前我们的主要矛盾是竞技体育争金牌,竞技体育的辉煌必然能够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群众体育是次要矛盾。运动是事物的本质,我们不能以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竞技体育争金牌没有错,但争到了世界第一、亚洲第一后,一方面是竞技体育辉煌到顶点,一方面是国民身体素质,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持续滑坡。我们是否该回头看看我们走的脚印和路径是否发生过偏差?此时我们对主要矛盾是群众体育的发展,群众体育的发展能够发展更多的优秀运动员。 未来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促使整个社会对体育的价值观褪去功利色彩,从而恢复体育运动教育人、发展人的功能;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同时,增加对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社区体育等投入,新建体育场馆,全面开放已有场馆,让更多人参与全民健身计划。

第二篇:论文:竞技体育赏析

竞技体育赏析论文

题目:排球运动项目赏析

姓学专提

名 号

业交

班日

级 期

排球运动项目赏析

一、排球的特点

(一)排球运动的特点

排球运动问世一百多年来,其竞赛规则虽然经过了多次修改,但比赛双方始终围绕着使球在对方场区落地,或使对方击球失误的竞技目的展开激烈的争夺,因此也带来了排球运动特有的,也是其他球类运动所不具备的技、战术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1、击空中的球击球技术特点

无论是在排球比赛还是在排球游戏中运用的各种击球方式,都必须是击在空中的球,接本方同伴的球是如此,接对方击过网的球更是如此,就连自己将球击过网的发球技术,也要将球先抛在空中然后才能击球。因此,参加排球运动的人在时间和空间感觉上得到的锻炼和提高是其他球类项目不可比拟的。

2、击球时触球时间短促

排球运动问世至今,其竞赛规则始终不允许“持球”,即不允许球在击球部位停留的时间过长。这一特点既能提高运动员在短暂的触球时间内对来球的力量、速度、角度等因素的准确判断能力,又能提高运动员把来球准确地击向预定目标的控制能力。

3、允许全身各部位击球

目前所有的球类运动都有其规则限定的身体合法触球部位,惟独排球竞赛规则规定运动员全身任何部位均可触球。

4、独特的得分和失分计算

在不借用工具击球的球类比赛中,就要求排球运动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掌握技术不仅要熟练,还必须全面。降低失误率,这是排球比赛制胜因素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指标。

5、完成战术配合时触球次数的有限性

排球竞赛规则是,每方击球过网,至多不得超过3次。因此排球比赛中的各种巧妙配合无一不体现运动员高度的战术意识、队员之间合作的默契程度和准确程

度。

(二)排球运动的性质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排球场地设备简单,比赛规则容易掌握。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训练程度的人。

2、技术的全面性:要求每个队员都要进行队员必须全面地掌握各项技术,能在各个位置上比赛。

3、高度的技巧性:规则规定,比赛中球不能落地,不得持球、连击。击球时间的短暂,击球空间的多变,决定了排球的高度技巧性。

4、激烈的对抗性:在一场比赛中,夺取一分往往需要经过六、七个回合的交锋。水平超高的比赛,对抗争夺也越激烈。

5、攻防技术的两重性:排球是多种技术都可以得分,也能失分的项目,所以说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因此,要求技术既要有攻击性,又要有准确性。

6、严密的集体性:排球比赛是集体比赛项目,除发球外,都是在集体配合中进行的。没有严密的集体配合,再好的个人技术也难以发挥,更无法发挥战术的作用。水平越高的队,集体配合就越严密。

二、排球的锻炼价值

排球运动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对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排球比赛和训练,可以培养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锻炼胜不骄、败不馁,勇猛顽强,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等良好作风。排球运动技术动作有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战术机动灵活,姿势变化多端,每个运动员要掌握全面的和多样性的动作技巧,使身体的各部分得到充分的锻炼。特别是手臂、手腕、腰部、腿部的肌肉得到均匀地发展,力量逐渐增强,身体更加机动灵活。

排球运动对神经系统的锻炼作用也很显著,尤其在比赛时,场上情况千变万化,运动员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以便根据场上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排球场上,当各种具有不同力量、速度、弧度性能的球由对方网上飞来时,要想准确无误地接住这些球,必须使身体处于最有利的姿势,不知你观察过没有,有些动物从静止到向前跳跃捕捉某些食物时,总是先把四条腿弯曲起来,全身蹲得很低,然后猛跃向前,一举成功。

三、从技术上欣赏排球

1、发球技术

排球运动基本技术之一。比赛总是以发球开始的,有威力的发球可以直接得分或破坏对方的一传,起到先发制人。第一裁判员鸣哨后5秒钟内必须将球发出,否则判发球违例。

飘球

发球的一种。发球时以手掌根的坚硬部位,短促有力地击球,使作用力线通过球心。球不旋转,但运行中因周围空气对球的压强不同而产生上下或左右的飘晃,常使接发球队员判断失误,从而增加了发球的威力,在比赛中被广泛运用。按发球的姿势,有正面上手发飘球和勾手发飘球。发出的球有前冲飘球、下沉飘球、高飘球、平飘球等。

旋转球

发球的一种。发球时击球体中心的某一侧,使球产生旋转。旋转球转速快、力量大,可以使对方判断错误而造成接发球失误。按发球的姿势,有正面上手发旋转球、勾手大力发旋转球、侧面下手发旋转球3种。按球发出后的性能变化,有上旋球、下旋球、左旋和右旋球。

高吊发球

发球的一种。发球队员曲肩对网站立,球抛至右肩前方,与肩同高。以虎口

击球下部,前臂向上猛挥使球经高空落入对方场区。其特点是旋转性强、弧度高、下降速度快,接发球队员难以判断落点,从而破坏接发球一传的到位率。

2、垫球技术

排球基本技术之一。是接发球、接扣球以及后排防守的主要技术动作,是组织反攻战术的基础。垫球技术的熟练程度和运用能力,是争取胜利的重要条件。单手垫球

垫球技术的一种。一般在来球低、速度快、距离远时采用。单手垫球可结合滚动、前扑、鱼跃等动作来完成。垫球时用虎口或手背击球的后下部。击球时有向上翘腕的动作。

背垫球

垫球技术的一种。即背向出球方向的垫球。常在接应同伴来球,或第3次处理过网球时采用。

鱼跃垫球

垫球技术的一种。来球低而远时采用。队员先放低姿势上体前倾,以前脚用力蹬地向远处跃出,将击球手臂插入球下,用虎口或手背将球垫起。身体落地时两手先着地支撑,两肘缓慢弯曲以缓冲下落力量,同时抬头、挺胸、挺腹、身体成反弓形,形成手臂、胸部、腹部、大腿依次着地。手的支撑均要在身体重心运动的轨迹上。为扩大防守范围,有时还可用肘滑鱼跃垫球。

滚翻垫球

垫球技术的一种。来球低并且离得远时采用,女子运用较多。滚翻垫球可充分发挥移动速度,保护身体不致受伤,并迅速转入另一动作。有双手、单手滚翻垫球。

3、传球技术

排球运球基本技术之一。有正传、背传、侧传和跳传4种。这4种传球技术 的传球手型基本相似,都是在额前上方击球。主要运用于二传,有顺网正面二传、调整二传、背二传、侧二传、跳二传、倒地二传、传快球、传平快球、二传吊球等。

背传

传球技术的一种。用力方向与正传相反。击球点比正传偏后,用力蹬腿、展腹、抬臂、伸肘,通过指腕弹力把球向后上方传出。背传动作比较隐蔽,能出其不意,迷惑对方,增加战术的变化。

跳传

当一传来球较高时,二传手常跳起在空中作第二传。起跳后两手放在脸前,当跳至最高点时,两手伸至额上方击球,主要靠手臂和手腕的力量将球传出。在世界高水平比赛中常运用。

4、扣球技术

排球运动基本技术之一。是进攻的最有效方法,是得分和得到发球权的重要手段。一个队攻击力的强弱,往往取决于该队的扣球技术水平。现代排球中扣球威力体现在速度、力量、高度、变化和技巧诸方面。

超手扣球

扣球的一种。利用身高和弹跳优势,将球从拦网者手的上空击入对方场区。这种扣球线路较长,落点较远。队员起跳后利用收胸动作带动手臂挥动,以金手掌甩腕击球的后中部或后中下部,手腕有包击动作,球呈前旋飞行。

轻扣

扣球的一种。佯作大力扣杀,而在击球的瞬间突然减低手臂挥动速度,把球轻轻击入对方空档。助跑起跳、挥臂动作部与大力扣杀一样,但击球前瞬间挥臂速度突然减低,手腕保持一定的紧张,以金手掌向前上方作“推搓”动作,使手越过对方拦网后呈弧线落入对方空挡。

5、拦网技术

排球运动基本技术之一。防守的第一道防线,得分、得发球权的重要手段,是反攻的重要环节。拦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比赛的胜负。拉网由准备姿势、移动、起跳、空中击球和落地5个动作衔接而成。有单人拦网和集体拦网。成功的拦网能直接拦死对方的进攻,使本方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能削弱对方进攻锐气,给对方造成较大心理威胁。

四、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

在我看来,竞技体育赏析这门课,我收益很大,也可以看出老师的用意所在。首先,课程条理清晰,老师在课堂上分别给我们讲了三大球和几种小球,三大球有篮球、排球、足球,小球有乒乓球、网球等,在体育的各个领域均有涉猎,让我们见识不少。

其次,课堂的延伸性好。例如讲乒乓球时,从乒乓球的技巧、球具到乒乓外交,再到乒乓球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知识面拓展的很宽,给我在某些没有了解的方面进行了普及。

再有,课堂充满趣味性。例如课堂上播放的体育赛事、技巧教学视频等等,不仅让我们再度以不同角度重温历史经典,也给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普及了,很多之前没有了解到的东西。

最后,老师的讲课与华工实际结合紧密。例如平时组织我们写关于校园游泳的利与弊,还有就是在学生当中开展关于学校应该优先发展三大球中的哪一种的调查。

当然,如果以下两点能够有所改善,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一点是平时上课的互动性效果一般。我的建议是老师可以挑一些有趣的话题和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点就是希望有条件的话希望老师能带领我们亲临户外的竞赛现场,让我们感受一下真正的比赛现场的氛围。

第三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大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着力提升陕西体育软实力 ————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一、前言

介绍和提出问题

随着陕西省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提高,陕西体育的发展也行驶在了快车道上。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借着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契机,陕西省体育事业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竞技体育是地方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志。我省向来重视竞技体育发展,2010年成功举办了陕西省第三十三届运动会,按照竞技体育每四年一周期的惯例,为我省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二、正文

(一)我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现实体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竞技体育方面,我省优势项目不足,项目总量偏小,布局不尽合理,尖子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较少,整体发展水平和训练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没有形成各项目的高精尖人才群和人才梯队。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严重滑坡,原有各青少年业余训练层次衔接脱节,业余训练中“读训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文化 课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发展保障机制亟须建立。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障等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全面地解决。

(二)肯定我省竞技体育人才突出成绩

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紧紧把握奥运会、全运会的项目设置变化,结合我省实际,着力巩固射击、射箭、跳水、武术、体操、摔跤等重点项目,提升田径、赛艇、游泳等潜在优势项目,恢复开展乒乓球项目,新增足球、高尔夫球等后续项目,论证设立网球等新兴项目。坚持科技强训,重视和发挥西安体院、体科所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努力促进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与各训练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周期跟踪评估、动态管理。设立训练督查室,全程跟踪检查,保证了各项训练安排和要求落到实处。积极配合总局相关项目管理中心做好青奥会、亚运会的备战参赛工作,先后有5名教练员、59名运动员进入国家队。成立青少处,专门致力于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举省一致”体制,加大扶持力度,带动市县少儿体校发展。精心组建备战“十二运”队伍,顺利完成15个项目1082名运动员的注册工作。组团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年内我省运动员共获得33枚金牌、19枚银牌、25枚铜牌,特别是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同时,争取承办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全国竞走大奖赛、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全国性单项赛事,我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大赛组织能力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陕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发现和选拔了一大批竞技体育优秀 后备人才,特别是开闭幕式文艺表演异彩纷呈,引起较大反响。

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稳步发展

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成绩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直观的表现。然而要真正实现全面的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才是最根本的。陕西省体育事业迅猛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这两项事业的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体育战线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各项体育工作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竞技体育层面,“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共产生世界冠军35名、亚洲冠军34名、全国冠军93名。其中,在北京奥运会上荣获了2枚金牌,创造了陕西省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为历史最好;在全国十一运会上,陕西省体育代表团取得了9枚金牌、19.5枚奖牌、总分537分的成绩,而且这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佳,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十七位、西部第二位。为国家培养出了秦凯、郭文君、武柳希、吴雅楠、吉珍等多名优秀运动员。可以说在竞技层面,陕西省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分析制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因素

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训练体系因素、管理因素、运动员因素、教练员因素等5大因素 在竞技体育方面,项目布局不够合理,发展不均衡,高水平运动员相对较少,后备人才匮乏,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的压力很大。

1、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三级训练网,也存在社会力量投资的培养机构

3、管理比较粗放,科技管理的含量较小,在工作中有权责不明、工作混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4、竞赛制度相对完善,采用了“追踪竞赛法”,发挥了竞赛的杠杆作用

5、运动员的数量少、质量差训练动机不强学训矛盾出现新的问题出路难社会保障差

6基层教练员文化水平偏低,执教水平不高,很难适应科学训练的要求,且工资、待遇较差,严重挫伤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

(四)提出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现实对策

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所在。要坚持“举省一致”,重点扶持15所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20所体教结合特色示范学校,努力培养选拔更多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要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意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完善专业运动队运动员学习培训、就业安置政策,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 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要切实抓好各级各类体校学生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教育,既充分发挥其业余训练的龙头带动作用,又确保孩子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做到对体育事业负责、对孩子成长负责。

(十九)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各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新筛选和布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示范学校,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新路子,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确保为业训中期分流的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优质文化课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业余训练参与群体基数,形成小学层面做大做广,初中层面做优做精,高中层面做专做强的人才梯队格局,“十二五”期间,全省业训规模保持在12000人以上。进一步细化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工作评估政策,大力加强省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建设,省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1000万元,用于支持市、县体校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7所以上,努力创建10所以上国家级单项体育学校,巩固和完善现有45所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5、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重视学校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主动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新路子。省上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每所学校10万元标准,重点加强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 特色示范学校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学校阳光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由每年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用于加强全省15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60所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根据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综合各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提出了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在教育部门中一条龙培养模式和社会力量投资模式的并存,并说明了这种理想模式的优势所在由于改革有阻力和难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掌握大量详实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本研究对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1、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2、合理利用现有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渠道,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3、科学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绩效

4、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解决学训矛盾,给运动员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

5、加强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在研究中提出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以期对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在提出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的省情,提出了现阶段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对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改革做好铺垫

三、结尾 由于受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级训练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露弊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业余训练无法开展,业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在新时期出现了非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项目俱乐部等,但这种培养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贡献还没有很好的彰显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支撑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综观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将业余竞技体育纳入教育系统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则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教育系统中培养出了一批竞技体育成绩顶尖、文化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我国其他体育强省采取了一些应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问题的措施,如加强了“体教结合”的力度、制定法制法规支持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竞技体育做优做精——全力打造“十大夺金点”。根据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和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项目规模,建设复合型专家型教练员团队,健全后备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完善竞技体育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巩固优势项目,提升潜优项目,突破落后项目,发展新上项目,促进全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竞技体育“十二五”规划

竞技体育“十二五”规划

国家体育总局

2011年2月18日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竞技体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建设体育强国和竞技体育自身改革的艰巨任务,为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竞技体育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总体实力全面提升,圆满完成了奥运争光任务。5年间共获得世界冠军634个,创造世界纪录88次。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获得51金21银28铜,共100枚奖牌,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位;在第20届都灵冬奥会稳中有升;在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上获5金2银4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第15届多哈亚运会、第16届广州亚运会分别获得165枚、199枚金牌,第七次、第八次蝉联金牌榜第一位。同时,成功举办了第6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和第11届全国运动会等国内综合性赛事。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创建了较完备的国际大赛备战与参赛组织体系;以全运会为龙头的竞赛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竞赛活动丰富多样,职业体育和商业赛事不断发展;科教兴体和人才强体的推动作用明显,体教结合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进一步协调发展。

但是,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在项目结构上,争金夺银的优势项目有限,基础项目及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较低,运动训练和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国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 题突出,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仍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建设需要加强,赛风赛纪需要进一步净化。职业体育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新形势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重要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两大历史任务,赋予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新的时代要求。未来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仍将为竞技体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建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竞技体育发展的辉煌成就,为我国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积累了宝贵经验。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全面实施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将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难得历史机遇和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我国竞技体育也面临严峻挑战。世界竞技体育多极化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竞技体育薄弱环节明显,影响和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等等,对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和整体实力的提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我们及时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不断创新,努力开拓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坚持和实施奥运战略;

——不断完善举国体制,坚持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探索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和改革路径;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优化项目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均衡发展;

——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协调发展,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

伍建设,提高竞技运动科学训练水平,促进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竞技体育优化项目结构,巩固和扩大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金牌增长点,不断提高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落后项目力争有所突破,冬季项目稳中有升;初步形成与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相一致,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运动成绩目标:全面参与奥运会竞争,夏季项目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上金牌数和奖牌数排名前列地位。2012年夏季奥运会力争有22—26个大项160个左右小项具有进入前8名的实力,14—16个大项100个左右小项具有争夺奖牌的实力。2014年冬季奥运会在保持上届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稳中有升;亚运会上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地位,其他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在保持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三)主要任务

1.重大国际比赛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国争光。2012年夏季奥运会,力争保持金牌数和奖牌数

排名前列地位,巩固传统优势项目,拓展潜优势项目金牌增长点,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有所进步;2014年冬季奥运会,保持水平,努力实现奖牌数有所增加和奖牌榜有所提升。在2014年第17届亚运会等区域性运动会和世界锦标赛上,保持和巩固大部分项目的亚洲领先地位。

2.成功举办各类国际国内大赛。认真筹备、精心组织2011年第7届全国城运会、2012年第12届全国冬运会、2012年海阳第3届亚沙会、2013年第12届全运会、2013年天津第6届东亚运动会、2013年南京第2届亚青会、2014年南京第2届青奥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和2011年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等重要单项赛事,继承和发扬我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为国内外运动员搭建良好的竞技平台。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多元社会功能与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实现竞技体育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均衡协调的发展。对项目进行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提高效益;统筹国内区域间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夏季奥运会项目与冬季奥运会项目的协调发展、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的协调发展、优势、潜优势项目和基础、集体球类等簿弱项目的协调发展,一线优秀运动队建设与职业体育的协调发展,实现竞技体育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均衡协调发展。

4推进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逐步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多元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投入评估体系;不断深化竞赛体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国内竞赛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提高综合管理的效能。

5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道路。积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体育的发展方式,稳步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建设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联赛制度,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体育运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规划科学、管理规范、产权清晰、运转高效的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与保障。不断提高优秀运动队伍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全面提升竞技体育队伍的人才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各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选拔、培训、培养制度,充分发挥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国家多做贡献。

三、政策措施

(一)立足于建设体育强国奋斗目标,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继续实施奥运战略

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奋斗目标,统筹各方力量,巩固我国竞技体育优势,努力完成世界大

赛各项任务,为国争光;全面贯彻实施《201l一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理顺奥运战略、全运战略和省运战略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调整和完善奥运会奖励政策、全运会竞赛政策、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才交流管理政策、国际大赛的参赛运动员的选拔政策、训练基地建设管理政策、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政策、运动员就学就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等相关政策和法规,整合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发挥各地方在人才、科研、资金、政策、保障和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调动全国备战奥运会积极性。

(二)继承北京奥运会备战工作成功经验,全面做好奥运会参赛工作

总结北京奥运会备战参赛工作成功经验,全面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实施奥运会备战领导小组与奥运备战办公室的常态化备战体制与机制。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管理;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有效的奥运备战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确保备战奥运会工作的有序进行。组织各项目成立奥运会备战领导小组,着力推动备战工作的训练、组织、管理机制创新,建设好复合型国家队训练管理团队,加强对训练、科研、体能、信息等现有资源的整合,制定并实施《奥运会备战工作组织与管理办法》,加强对各项目奥运会备战工作的督促与检查。

(三)突出重点,拓展优势项目,优化结构,实现基础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新突破

优化项目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突出重点,保持和巩固优势项目地位,提高项目竞争力,加强优势项目理论研究,做好技战术创新、训练理念、训练方法、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经验总结,为其他项目提供借鉴;重视挖掘潜优势项目,使之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成立专家团队,加强对训练竞赛规律的研究,促进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

着力抓好田径、游泳等竞技体育基础项目的建设,组织攻关小组,加强专门研究,力争突破;加大对社会关注度高的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的支持与保障力度,力争竞技水平有所提高。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努力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促进各项目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在政策、科技、人才、经费、场地、器材、信息、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对国家队备战训练重点保障。支持和鼓励各地方、行业重点发展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运动项目,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形成多种优势和地方特色。

(四)加强国家队建设,创新国家队管理体制与机制

进一步完善国家队竞争和激励机制,完善教练员选聘、运动员选拔、外籍教练员聘任等国家队的组建、选拔、训练、管理等管理制度和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家队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本项目实际的复合型国家队训练管理团队,充分发挥主(总)教练在训练和管理上的主导作用,组织训练、管理、竞赛专题研讨会,深入开展对各项目训练参赛规律的研究,抓好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的突破创新,提高国家队科学管理水平。

坚持和完善以国家队为重点、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训练体制,对运动项目科学合理布局。充分调动国家、地方和社会多个层面的积极性,理顺国家与地方的利益关系,鼓励和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高水平优秀运动队,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地方和单位承担国家队的训练和参赛任务。

(五)深入把握竞技体育特点和规律,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深化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运动项目的训练规律、体育竞赛的参赛规律、运动队的管理规律认识。以人为本,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注重效益和质量的科学训练原则,不断深化与提高训练竞赛理念和认识,认真抓好运动训练方法和技、战术创新研究,加强训练监控,完善科学评估办法,强化训练过程中的科学计划与选材、科学营养与恢复、科学管理与监测;注重对世界竞技体育发展动向和趋势的信息收集分析,整合与建立国家队训练备战信息平台,加强对项目竞赛规则规程的研究;重视对国内、国际先进训练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整合筹建国家队身体功能训练中心。试点与完善《国家队训

练质量管理评估办法》,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强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积极协调筹建国家级阶梯式高原综合训练基地,加强重点训练基地的扶持力度。

(六)继续完善以全运会为龙头的各项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

充分发挥以全运会为龙头的各项竞赛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全运会项目设置和规模、注册和参赛办法、监管和计分办法等,调整完善元赛政策,引导地方优化项目结构,合理布局,进一步统筹协调好奥运战略与全运战略的关系,真正发挥全运会在推进赛制改革、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全国城市运动会坚持以培养运动项目后备人才为主的宗旨,继续调动城市发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全国单项比赛以检验和提高竞技水平为目标,充分调动各地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积极性。通过举办联赛、系列赛、大奖赛、分站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增加运动员参赛机会和实战检验,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规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竞赛制度。规范全运会、城运会等大型赛事的申办程序,充分调动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办赛积极性,大力倡导节俭、廉洁办赛,进一步提高竞赛管理水平,发挥竞赛的多元化功能,积极推进体育竞赛的社会化、制度化和多样化,逐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灵活多样的体育竞赛管理体制。

(七)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道路,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

按照管理有序、发展可控、服务奥运的原则,处理好运动项目职业化与提高竞技水平为国争光的关系,处理好联赛与国家队备战的关系,积极为奥运战略服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优化和规范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环境,依法明确和理顺职业体育发展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切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我国职业体育良性发展。根据不同项目不同特点,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依据锻炼队伍、提高水平、推动项目发展、服务社会的宗旨,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发竞赛市场,设计和推出精品赛事,培育和扩大具有品牌优势的中国职业体育赛事、职业体育联盟、职业体育俱乐部,将国内比赛、世界大赛与市场开拓紧密结合起来,重视职业体育赛事的品牌运营,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现有职业体育发展现状,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

(八)狠抓赛风赛纪,加强反兴奋剂工作

净化赛场风气,加强以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为核心的体育行业作风建设,开展专项治理并使其常态化,不断完善体育竞赛制度,促进公平竞争。以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为重点,对运动员注册和参赛年龄进行严格审查。建立健全体育竞赛仲裁制度,不断完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教育监督检查机制和惩罚机制,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反兴奋剂条例》,坚决执行“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方针,通过与有关责任部门签订《反兴奋剂工作责任书》,建立反兴奋剂问责制度和准入制度,强化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反兴奋剂意识和能力。加强我国部门间的协作,完善国家反兴奋剂综合治理协调机制,加大兴奋剂的检查力度,加强反兴奋剂的国际合作,提高反兴奋剂工作水平。

(九)坚持依法治体,加强竞技体育法规制度建设

坚持依法治体,加强竞技体育政策研究和法规建设,不断制度创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竞技体育,促进竞技体育增长方式转变,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充满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职能,管办分离,强化服务。加快完善运动项目协会管理方式,科学规范,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完善竞技体育的综合评价、奖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方结合的综合评价监督机制,加强预警监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强化管理。围绕实施“奥运战略”,加强政策研究,利用政策杠杆调整区域问竞技体育发展格局,使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在管理、科研、保障、人才、区位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有机结合,提高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促进全国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十)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对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竞赛管理人员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式多样,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修订和完善运动员注册交流管理法规,促进高水平运动员合理流动,加强运动员文化学习和退役安置保障。加强国家队教练员队伍建设,推行“双百”精英教练计划,建立和完善教练员任职资格、注册、交流、选拔、任用、述职、考核、奖罚制度;发挥国家教练员学院作用,加大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培养力度,完善教练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全面提升教练员素质。加强对外教的科学化管理,规范外教的选用,促进中外教练员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外教技术优势,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加强裁判员管理,提高裁判员专业水平,完善裁判员注册管理、培训、考核、选派、奖惩等制度,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裁判员队伍。加强竞赛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培养。总结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竞赛组织专业人才队伍,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十一)调动社会力量,拓宽竞技体育投入渠道

在国家保持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主渠道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积极性,不断拓宽经费投入渠道。进一步改善训练、竞赛、科研、人才、基地等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各项目训练、科研、外事、器材、聘用外教和训练基地建设经费的需求;争取国家加大对奥运会项目国家队训练、科研等方面的投入,重点保障争夺金牌、奖牌项目的经费投入;多渠道、多形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资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充分开发竞技体育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资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积极参与和开发竞技体育产业和市场,使社会资金在竞技体育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社会互动的多元竞技体育投入方式。建立竞技体育资金使用效益评估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十二)加强励志教育,充分发挥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以运动员为主体,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励志教育,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相结合,使优秀运动队成为政治合格、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加强备战奥运会思想发动,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国家队理想信念教育,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运动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奥运会上创造辉煌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注重养成教育,将运动员精神、意志、心理和作风的锤炼融入日常的训练和生活中,培养运动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意志、顽强拼搏的作风,最大限度地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勇攀竞技体育的高峰。继续开展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运动员祖国培养意识,以实际行动为国争光,回报社会。

第五篇: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拔尖体育人才孵化培育基地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要求,实施2010年后备人才工程是一项体育后备人才精品工程,是促进全国各级各类体育学校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是进一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适应新世纪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员文化教育要 “积极发展高等体育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运动员职业转岗和职业培训工作。鼓励运动员学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内容纳入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必修课程;结合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培养具有一定体育职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引进专业化、社会化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项目。”

(二)学院是全国首批“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国重点乒乓球单位、全国举重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国家游泳队、国家击剑队和国家田径队的训练基地,也是举重、体操、击剑、篮球、田径、游泳、跳水、乒乓球、摔跤、柔道等10个项目的广东省后备人才基地。目前,学院附属学校共承担学院内15个运动队及广州市属船艇、射击、水球、网球、游泳、羽毛球、足球等训练基地的年龄层次从小学一年级起的1300多名运动员的文化课教学任务。

(三)由于运动员训练的特殊性,在常规的教学模式下很难兼顾运动员学习与训练两方面任务的完成,运动员难以系统化地接受文化课教育,这直接导致运动员的再就业问题愈来愈大,尽管这些年来国家体育总局与有关部委出台了有关运动员退役安置的相关政策,但现行体制下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其直接后果是打击了许多运动员和家长的积极性,大大制约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四)随着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我国的成功举办,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的体育热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竞技体育人才,另一方面体育教育人才、体育产业人才与社会体育人才的缺口也非常巨大,这类人才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五)为保持学院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上的优势,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队合一、学训结合、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也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以构建“十四年一贯制”的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深化课程设置改革。在现有基础上,完成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体育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同时保证在训学生的文化基础学习,在学科安排中融入职业教育理念,确保在训队员的系统学训。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具有特色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在为省队、国家队、八一队和行业单位输送高水平体育竞技后备人才的同时,保障大量退训运动员文化教育及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层,最终通过高职教育将不能升入专业运动队从事竞技体育专业训练的运动员学生培养成高水平的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从业者,形成融竞技体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打造拔尖体育人才孵化哺育基地,构筑优秀运动员终身教育园区,根源性地解决运动员职业生涯的后顾之忧,在运动员的培养与转型安置上走出一条有益的探索之路。

(二)围绕项目建设要求,建立一支符合学院办学定位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解决以下四个问题:专任教师总量不足;教学团队建设、带头人的培养;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为聘请外校教师补充我院缺编专业专任教师队伍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

(三)通过本项目建设,建立15个运动队的校内训练基地,并通过制度完善和整合校内资源,使基地能满足运动训练专业、体育产业和体育保健专业全部学生的校内实习,建立校队一体的办学模式,在全国起示范作用。

三、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十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建设 1.基础教育阶段课程学时安排: 根据教育部对义务教育的要求,兼顾各运动项目的运动专项训练要求,学院运动队在训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每周安排上课和专项训练时间各20学时,高二年级下学期考虑到学生参加高中学业考试,每周增加8节文化课时,训练课时相应减少8节。详见下表: 表一:九年义务阶段、高

一、高二(上)、高三各年级学时安排

星期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节数

1-4 上午 上课 训练 上课 上课 训练 上课 下午 晚上 5-6 7-8 训练 上课

训练 上课

训练 上课

训练 上课

训练

训练

休息

表二:高二(下)年级学期学时安排

星期

周一 周二

节数

1-4 上午 上课 训练 下午 晚上 5-6 7-8 训练 上课

训练 上课

周三 上课 训练 上课

周四 上课 训练 上课

周五 上课 上课

周六 上课 上课 上课

周日

休息

2.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教学进度安排

基础教育阶段每学期教学周数安排为22周,考虑到运动队外出比赛的情况,每学期安排两周为机动教学周,两周为复习考试周,其它18周为正常教学周。具体课程安排如下:

(1)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表

计划学时 各学期授课周数与周学时数 其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上学下学上学下学上学下学上学下学上学下学上学下学上学下课程名称 理论 实践

总学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期

***818时

教学 教学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18

周 周 周 周 周 周 周

1746 1746 7 6 6 5 5 5 5 6 5 6 6 5 5 语文

1674 1674 6 6 6 5 5 5 5 5 6 6 6 5 5 数学

1116 1116 1 2 2 4 4 5 5 4 4 4 4 4 4 英语

文化1 1 1 1 1 1 1 1 1 1 1

思想品德 216 216

基础

216 36 180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美术

18 90 1 1 1 1 1 1

音乐

216 216 2 政治 144 120 24

物理

60 12

化学

36 36

计算机

828

828 3 3 3 3 3 3 3 3 自习20 20 20 20 20 20 20 合计

专项竞赛与训6480 360 6120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训练 练

运动员与 18

反兴奋剂 运动员体

能训练基18 12 6 职业础

技能 运动伤病

预防与康18 10 8 复

励志教育

36

与礼仪

12978 5674 7304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总计

注:★号表示该课程在空格学期将利用自习时间以讲座形式开设一至两次。20 20 20 19 2 19 3 2020 ★20 20

40 40 40

40(2)五年一贯制高中高职连读前三年高中阶段各门课程课置与教学进度安排

计划学时 各学期授课周数与周学时数 其中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称 课型

总学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学分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时 18周 18周 18周 18周 468 468 0 4 4 4 4 语文 ★ 20 468 468 0 4 4 4 4 数学 ★ 20 432 432 0 4 4 3 3 英语 ★ 20 288 288 0 2 2 3 3 政治 ★ 10 162 162 0 2 2 2 3 物理 ☆ 4 90 90 0 3 化学 ☆ 4 54 54 0 2 生物 ★ 2 54 54 0

地理 ☆ 2 36 36 0

0 2 历史 ☆ 2 54 36 0 1 1

计算机 ★ 2 18

职业生涯规划 ★ 1

2124 2088 17 20 20 28 合计

▲ 40 3 2016 180

2016

高三年级

上学期 下学期 18周 18周 5 5 5 5 5 5 3 3 1 20 20 20

评价方式

考试 考查√

√ √ √ √ √ √ √ √

√ √ 练 竞赛与训练

修 每人选满3分

2088 2016

为必修课程 ☆课程可选择其中两门为必修

▲为综合活动课

(3)五年一贯制高中高职连读后两年高职阶段课程体系衔接设置 ①教学活动周数分配表

教学活动周次

学学年 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18

单独设置课内

实实20 教

训习学 复习考试 复习考试 复习考试 上第学一期 学下年 学期 上第学二期 学下年 学期

18周课内教学与实训 18

18周课内教学与实训 18

18周课内教学与实训 18

专业实习、顶岗实习(12周)毕业设计(4周)毕业环节(2周)

②高职阶段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程

各学期授课周数与周学时数 按学期四学年 五学年 分配

课程类核心学序号 课程名称 上学上学别 课程 分 总学理论实践下学期 下学期 考 考

期 期

时 教学 教学

17周 13周 10周 试 查 4

思修与法律基础 ﹡ 3 54 45 9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2 4 职3 18 18

形势与政策 每学期6学时 业4 4

√ 实用英语

﹡ 4 72 60 12 素5 36 26 10

应用写作 质6

√ 计算机基础与信息处理 ﹡ 9 162 60 102 5 与毕业实7 18 10 8 2

√ 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

必能习、顶8 18 6 12

√ 职业社会能力

修力岗实9 18 12 6 2

√ 廉洁修身

课 课习、毕10 就业指导

12 6

业设计 450 281 169

小计 36 32 4

职11 体育概论

业12 运动人体科学基础 ★ 4 72 60 12 36 32 4

基13 体育管理 36 30 6 2

础14 运动心理

能15 运动训练与管理 ★ 2 36 32 4

计划学时 力16 田径基础 180 12 168

课 17 游泳(含救生员考证)72 10 62

小计 432 176 256 主项理论与实践(篮、羽、网、乒任选一)

★ 180 16 164 4 19 辅项理论与实践(篮、羽、4 72 6 66 职网、乒任选一)

业20 竞赛组织与体育场地管理 ★ 3 54 38 16 技21 体能训练方法 ★ 3 54 34 20

能22 运动营养

16 2 课 23 体育指导员考证

12 24 24 毕业设计

4W 25 专业及顶岗实习216 216

12W 小计

702 122 350

公共选修(每人选满4学分,每学期2学分)72 36 36 2 27 儿童心理学

30 6 28 体育法律法规

14 4

选修课 30 专业选修(每跆拳道 18 2 34

4 14

人选满4学体育游戏

轮滑运动36 2 34

分)

体育舞蹈

2 34

推拿与按摩

16 20

武术 34 2 34 小计 376 108 216

合计总学分和总学时

1960 687 991

说明:

1、*为职业核心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二)基础教育阶段职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和明确的大纲,必然使有关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从而流于形式,达不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由于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所做的创新与改革,有些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或已有的教材大纲不适合运动员的实际,在本项目建设阶段将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学人员编写相关实训教材用于教学,并根据使用的情况进行不断改进。1.基础教育阶段职业课程的设置 加强职业素质培养课程的研究,在确保学院在训运动员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开发一批有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职业课程,以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学习的范围。如根据运动员训练及未来就业的实际情况,增设运动员体能训练基础知识、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励志教育与礼仪、职业生涯规划四门必修课;同时根据目前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趋势,增设《运动员与反兴奋剂》知识讲座。具体安排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进度安排表》与《五年一贯制高中高职连读前三年高中阶段各门课程课置与教学进度安排表》

2.增设职业教育课程的具体内容

评定 校企共评

运动员体能训练基础知识

本课程主要包括体能训练的原则、不同项群体能训练的内容、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力量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耐力素质训练、柔韧素质训练、灵敏素质训练。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结合运动训练实际,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运动创伤的致伤因素、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创伤的特点、运动创作的预防、运动创伤常用的治疗方法、运动创伤的康复训练等。励志教育与礼仪

内容包括两个主题:一是励志教育,二是礼仪教育。主要内容有:个人礼仪、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及体育礼仪等。

(4)职业生涯规划

旨在对学生进行 职业生涯教育 和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竞技体育的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5)运动与反兴奋剂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讲座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际奥委会和我国有关禁用兴奋剂的规定;二反兴奋剂知识;三是常用兴奋剂及检测。3.教材的编写

根据以上课程设置,由学院教务处组织,训练处、附属学校、体育运动系、公共基础部、运动康复与保健系、医务所及体科所等相关部门(单位)专业人员共同进行教材编写与师资安排。

具体安排见附表:

附表:基础教育阶段职业素质培养课程教材编写安排 时间 主要任务 负责 2011 组织专家对开设课程进行论证,并组织相关人员编订教材。教务处及相关部门

根据建设方案的要求在不同年级分阶段逐步开设相关职业素2012 附属学校

质培养课程。2013 对课程效果进行总结论证,并做适当的调整

教务处、附属学校

(三)建立配套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应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育人质量,根据运动队训练比赛的特点,在本项目建设阶段将对现有的十四年一贯制教学管理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建立一整套与项目建设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对现有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具体措施为:

1.实行小班教学和文化课老师跟队制度。根据运动队训练比赛频繁,人员流动大的特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及五年一贯制高中阶段开班时,缩小班额,每个教学班注册人数不多于30人,实行小班教学。同时,根据校内运动队的队员人数,实行文化课教师定期下队制度。2.在运动队出队比赛期间,选派文化课老师随队,为比赛队员进行补习,并结合学院 远程教育课程,建设基础教育远程教育平台,通过以上手段减少因运动员因外出比赛而造成的文化课学习缺口,保证各项学习内容的系统性。3.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建立起校队联动的学生考勤与学业、训练竞赛成绩查询平台,实现校、队对学生的联合管理。4.建设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从学生一进入学校就为学生建立起融文化学习、训练比赛和职业素养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行为表现、学业成绩、训练成绩、身体状况、职业基本能力等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定。其具体评价时间、程序与方式如下: ①评价时段

入学评价:每个学生入读小学、中学、高中第一学期前一个月或转学后一个月,对学生进行一次整体评价。

学期评价:每一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本学期阶段评价。学年评价:每一学年结束时,对学生进行本学年的总结评价。

毕业评价:每位学生毕业时,对学生进行小学、中学、高中全面性总结评价。②评价程序

学生自评→班级小组评价→职业老师评价→班主任评价→核计、总结→反馈各方评价成绩 ③评价方式

采取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方式,根据各学业阶段评价侧重点不同,量化各评价要素,以分数形式表现评价成绩。同时也要求各评价主体主观评价学生,以文字表达形式反映学生突出表现或不足。

5.改进现有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贯彻“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等高职教育理念,完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级及运动队学生的特点,采用专题讲座、选修、综合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将教学范围从教室扩大到运动训练场馆及社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6.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包括学生运动专项训练和比赛成绩)考核方式和办法认定的研究,根据课程的功能和特点,明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制定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标准,使各职业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落实情况得到有效评价和监督。

(五)师资队伍建设

1、学院所属附属学校现有教师40人,按照现在的学生人数,如实行小班制教学,并开设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则师资力量比较紧张。计划在三年内引进专职教师10名,并通过健全制度,为聘请外校教师兼职创造条件,从而达到本项目建设所需的师资数量。

2、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外出参加进修和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水平;充分发挥高职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教师的优势,开展高职教师与附属学校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由高职教师和附属学校教师混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进一步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的同时将职业教育融入其中。

3、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制度的建立,利用相关的奖励机制,使目前学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基地所有符合高校教师资格的教练员,通过培训都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成为双师型教师。即可以承担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职业课程教学,又可对在训练基地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指导的双师型教学人才,实现学训一体化。

四、建设预期效果

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十四年一贯制”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方式,是对已往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项目完成后将建立起从小学到高职教育的一整套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系统,从运动员一进入运动队起,就贯穿职业教育课程,以达到提高运动员全面素质的目的,最终实现运动员基础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达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为广州市乃至全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成为全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创新、机制健全的办学典范。另一方面,通过训练基地建设又可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实训平台,使学生了解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熟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并能学以致用,为他们最终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帮助。(一)准备阶段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主要任务是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和各工作机构,制定符合实际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及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编写教材,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相关专业教师进行教材培训,准备好学校课程资料并完成对学院所属的附属学校基础教学设施的完善。(二)实施阶段

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各年级分进入新课程学习,与此同时分学期对新课程改革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促进十四年一贯制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三)全面总结阶段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对项目建设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为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积累经验。初步建立起从小学到高职教育的一整套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系统,从运动员一进入运动队起,就贯穿职业教育课程,以达到增强运动员文化基础和就业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目的,最终实现运动员基础教育到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成为全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创新办学模式的典型。同时,通过建设和完善, 使训练基地能满足所有在校高职学生的校内实习,大大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下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关系

    1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起源 人类的体育文化产生于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动教育, 原始时代的体育得益于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 部落纷争的军事格斗, 猎取野兽的射杀搏击, 娱乐......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一、名词解释 1、竞技体育2、运动训练3、运动训练学4、运动竞赛二、填空题; 1、运动训练学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学者_____________及他的同事......

    竞技体育教育价值的研究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本科课程论文学院(中心、所):体育学院专业名称:体育教育课程名称:体育社会学论文题目:浅析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授课 教师(职称): 学生姓名:年级:学号:成绩:评阅日期:山西大......

    竞技体育全民健身持续发展(合集5篇)

    竞技体育全民健身持续发展 2008北京奥运会全球瞩目,中国选手以出色的发挥创造了历史最佳成绩,其中四川运动员的表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本届奥运会,成都籍运动员共有15人参......

    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一、研究拟定全县社会体育发展规划,指导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审核全县性体育社团的资格,指导各类体育社团的开展活动和单项协会的竞赛工作。......

    群众体育工作计划

    群众体育工作计划一、研究拟定全县社会体育发展规划,指导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审核全县性体育社团的资格,指导各类体育社团的开展活动和单项协会的竞赛工作。组织各类协会参加上......

    全省群众体育工作总结范文合集

    [羈羇膀莁袇衿膆薀蚇] 全省群众体育工作总结 一、指导思想 20××年河北省群体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全......

    群众体育文化节

    群众体育文化节 体育科技及用品巡展一、立项宗旨:继承奥运的文化遗产 续写“人文奥运”的辉煌成就 奥运效应持久化 全民健身生活化 传承奥林匹克精神 展现全民休闲文化生活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