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教育价值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18:0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竞技体育教育价值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竞技体育教育价值的研究》。

第一篇:竞技体育教育价值的研究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本科课程论文

学院(中心、所):体育学院专业名称:体育教育课程名称:体育社会学论文题目:浅析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授课 教师(职称):

学生姓名:年级:学号:成绩: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

2012年12月9日

浅析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

摘要:竞技体育的价值是指竞技体育这一主体的特殊活动形式,以其自身的属性和功能,在使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中对于主体所产生的效应。竞技体育的价值体现了竞技体育这一客体以其本质属性和功能在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中而获得的主体对其内在本质属性和功能的认定。以现在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对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对于指导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有重要意义,避免竞技体育的异化为其教育价值带采负面影响。

关键词:竞技体育价值体育教育传统体育文化

1引言

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同时,竞技体育作为城市公共文化生活的一种需求,弥补了人们精神需求上的缺陷,具有利社会性和利人性,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竞技体育异化现象愈演愈烈。如何发挥竞技体育对人的正面影响、规避其负面影响,就有必要研究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2 竞技体育的起源和发展

现代竞技体育,源于英国的户外竞技活动,是欧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资本主义在雇佣劳动、商品流通的同时出现了繁荣的市场经济,也产生了与之适应的竞争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其诞生与发展都与社会对其需要密不可分。我国竞技体育运动与政治、经济、社会有着广泛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发展一直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大致同步进行。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有生存、享受和发展3种基本需求。当原始人完成维持生存所必要的活动后,便开始用具有想象力、创造力和规则的游戏来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享受层次的提高,这种游戏活动进而演变为现代竞技体育的雏形。从竞技体育概念含义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竞技体育运动形式的发展与完善 竞技体育(sport)一词在古代法语中被标记为deportare,其含义是“情绪转移”、“使高兴”、“使愉快”、“玩”。在15世纪时竞技体育主要是描述人内心世界的变化,即从劳动、义务和拘束中解脱出去,转移自己的情绪,游玩开心,而并不意味着伴有激烈的身体活动。到了l6世纪,竞技体育概念中的身体活动逐渐开始占有一定的位置,即具有了通过户外的身体活动和游戏来转移情绪、消遣娱乐的含义。17世纪竞技体育被固定称为sport,同时与狩猎、钓鱼等以获得某种东西为目的的闲暇活动产生了密切联系。18世纪的sport具有了赌博、炫耀、比赛等含义,胜负开始在sport中占有了明显的地位。19世纪的sport已成为伴有竞争和剧烈运动的身体活动了。2O世纪初提出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强化了竞技体育的竞争性和组织性。2l世纪“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新的奥林匹克口号的诞生,表达了全人类对竞技体育向人、向自然复归的渴望。

3竞技体育的价值特点

竞技体育的价值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主体性。竞技体育的价值具有明确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竞技体育与主体所形成的价值关系中,竞技体育的属性和功能有无价值或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主体的需要。正是主体的需要对竞技体育的作用,才赋于竞技体育以属人的价值功能。2,客观性。竞技体育的价值是具有其客观性基础的。竞技体育的属性和功能是实际存在的;主体对于竞技体育的需要是实际存在的;并且竞技体育的属性和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作用和影响也是实际存在的;竞技体育以其可以为主体所感受而也表现出客观性;同时竞技体育的实践性证明了竞技体育的价值的客观性。3,社会性。竞技体育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社会的产物。竞技体育在满足主体各种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社会性特点。4,时效性。竞技体育价值的时效性表现为人们的社会价值水准不断地改变、更新、转移和提高。竞技体育价值的时效性取决于主体、人的不断发展和需要的不断变化;同时也取决于竞技体育的相应属性。

4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

4.1 竞技体育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不能因暂时的落后而放弃比赛。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4.2 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竞技体育,尤其是高水平的国际性比赛,它往往被泛化为一种国家行为,并具有浓厚的国家象征。所以,竞技者的竞技行为,常常就已不再作为个人行为来看待,而是作为一种国家竞争力象征来看待。不仅观看竞技者竞技行为的观众这样看,而且直接参与竞技的竞争者,也是这样来看待自己的竞技行为。这种巨大的力量无形中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丰富了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内容。

4.3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这样有利于学生培养遵纪守法的观念和

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

4.4 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校园竞技体育实践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4.5 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人类更快、更高、更强的生命活动,它本身就孕育着无穷的魅力和不竭的价值,无数的竞技者,在这种活动本身中赢得了愉快和幸福。运动员为了超越对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对自己的付出无怨无悔,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所独特的意志品质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是任何运动都无法比拟的。竞技体育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地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另外,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津,刘胜峰.试论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科学咨询,2003(2):108 — 111.[2] 王林.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5.[3] 陈鑫,李斌.论现代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07):156 — 157.[4] 韩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及策略研究[J].教育研究,2008(6):197 — 198.[5] 颜天民.竞技体育价值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01.[6] 郭平,宋一心.竞技体育中不公平竞争现象的存在及其消除[J].体育与科学,1999,20(6):

20—23

[7] 郭叶,杜秀东.解读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EJ3.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6):79

[8]卢元镇.体育社会学IM].2001,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6

[9]熊文.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新理念一一更真、更善、更美[J].西安体育学报.2004,21(50):29-32

第二篇: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研究

作者:白晋湘来源: 政法司理论处发布时间:2006-11-2

2字体:【大】 【中】 【小】

1中国的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即从传统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社会、农业社会、乡村社会、封闭半封闭社会向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工业社会、城市社会、开放型社会转化。从1949年为界划分为早期的社会转型和现代的社会转型。早期的社会转型始于1840年,中国社会开始了艰难的寻求现代化之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转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开始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现代社会转型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1978年;第二阶段从1978年改革开放直至现在。我国目前的社会转型一般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转型时期,社会转型的速度、广度、深度、难度均前所未有。这种转型必然在我国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价值文化观念的转换等方面对我国社会运行状态产生深刻影响,必然产生一种转型效应。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其面临的社会背景和时代价值观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必然要求其自身在价值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现代变迁和发展。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的依据

2.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的理论依据

2.1.1 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是文化价值属性的客观要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可被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一客体与主体(民族和社会)之间需要一种特定(肯定或否定)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和关联的,任何事物的任何属性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关系。因此,价值的属性是客观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客体,总是与各民族的个体和社会的需要或利益密切相关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运行总是通过各民族人们的活动和社会发展演变而实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和转型,各民族的经济、文化教育、知识观念等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由此也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转型中作为客体的需求属性的转变,决定了其价值转变的社会必然性,进而也必然要求其价值的重新构建以体现各民族不同的社会和时代需求。

2.1.2 价值重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先进性的时代要求

文化的先进性强调的是文化发展状态中纵向的审视,即人类文化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只有使自己的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才能保持自己的文化形态在世界文化中的发展地位,争取取得更加优越的发展机会。世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是各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现代体育文化不仅要成为少数竞技运动员和多数观众的世界,而且要有更多的大众人群参与到体育健身和娱乐中去,应该注重区域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2.2 社会转型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重构的实践依据

2.2.1 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民族传统体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发生位移

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于简单的、进化度极为低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这是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在我国民族社会发展进程中,狩猎、牧业、渔业、运输等传统生产

方式曾是各族人民满足生存和生活的基本劳动手段。游离于生产过程的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各自民族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既源于生产劳动过程,又是对生产劳动生活的一种补充。而与传统农业社会不同的是,工业社会是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特征,社会高度分工。其生产、生活方式与传统社会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这种工业化社会的冲击下,民族传统体育依托的传统劳动生产方式逐渐消退、消失,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在人们新的视野里逐渐淡化或转移。

2.2.2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意识和功能日益强化

2.2.3 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化,西方奥林匹克强势文化的融合与冲击

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社会呈现出封闭半封闭状态,民族地区由于地域、民族文化等渊源更是如此。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社会流动的加快,社会必然相应地呈现出开放状态。在我国开放社会转型进程中,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不断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受到西方奥林匹克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奥林匹克文化是当今依赖于科技的、物理属性的强势体育文化,它突出的是在国际体育中只倡导西方单一的竞技体育文化模式,而排斥其他的体育文化类型。奥林匹克运动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极大地忽视了各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拒绝其他文化的广泛参与,因此也强烈制约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2.2.4 宗教、准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的转化,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失去依托

世俗化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所反映的是社会成员总体上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它主要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制度、超自然信仰以及与此有关联的事物相对来说已变得不很重要,社会成员越来越趋向于现实性、理性化,越来越重视对社会事物的参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大多与各民族的宗教崇拜和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发展进程中被披上一层神秘的宗教外衣。随着世俗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由于“现代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也逐渐由生活的组成部分变成人们的业余消遣或娱乐点缀。

2.2.5 伦理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化,要求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制度文化的构建

我国传统社会实质上是一种人治社会,尤其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的民族地区,民族和家族式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起重要支配作用。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和发展,依法治国正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法制社会强调把所有的社会活动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用制度建设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进行组织管理创新。与此同时,现代体育文化也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化和组织化,纵观现代体育的发展,如国际奥委会、各种国际单项体育组织都有着规范的组织管理与制度规范。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除了武术、气功等少数项目有专门的项目管理中心归口管理外,大多数项目没有直接的部门进行规范与管理,大多处于一种无规范的自发原始状态,更不用说得到有序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中国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3.1 思想将更加解放,价值选择将更加多样化

3.2 文化的主体性更为明确,自我价值意识将进一步发展

中国几千年来以群体为本位的民族传统文化,虽然对民族的整合和凝聚起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它过分强化社会群体意识而泯灭了自我价值意识的存在,因此造成了个体文化主体的失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必然发展出自由竞争、自我实现的文化价值意识。由群体价值意识发展到自我价值意识是一种进步,是文化主体失落的复归,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受传统文化统治的情况下,自我价值意识的发展不仅会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而且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重构要着重对少数民族群众自我价值意识的培养,使其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到自我社会历史使命的价值思维方式。

3.3 思维方式将由非理性走向理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民族传统文化中人们的落后和蒙昧的思维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他们将不再凭巫术、迷信等等原始文化价值作判断,代之而起的将是凭借科学技术的价值、商品信息的价值进行判断。合理的核算、生产、分配以及合理的消费、经济道德、精神生活,将成为少数民族群众主要的价值思维方式。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重构就是要培养少数民族群众的理性化的价值思维方式,以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需要。所以,着重对少数民族群众思维方式由非理性向理性的转变,是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的重中之重。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体系的时代特征和未来趋势

4.1 它将是一个开放的价值体系

面对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全球文化价值信息的出现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再保持封闭性的价值体系已经不可能。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全球价值信息的出现和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形成一种世界文化,造成人类共同的文明,发展出人类的共同价值意识。特别是内地和广大农村随着中国开放政策的实施,必然使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价值模式发展出新的价值取向。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不能置身于这种文化、文明和价值意识之外,而必须适应世界历史潮流,开放其价值体系,这是大势所趋。

4.2 它将是一个多元的价值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就其内在结构来说乃是个体农业经济、宗法家庭、儒家思想一体化的,也与“大一统”的传统社会、政治、经济相互适应的。但中国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一元化的、“大一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必然被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价值体系所替代。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将是一个新与旧、土与洋、传统与现代文化价值并存的局面。整个文化结构表现为多元化、多层次,并且其价值取向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多元复杂的价值体系。

4.3 它将是现代变迁过程中一个有自我组织能力的价值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变迁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延续,作为历史的连续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模式和价值取向仍然会保持其历史个性,仍然会发挥其自我组织作用。民族传统体育在扬弃、融合、纳新中发展,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新旧文化的杂糅、调和、拼凑,而是深厚的民族文化结构在新的文化积累中实现突变和飞跃。这种突变和飞跃离不开原有的民族文化积累,离不开这种积累所形成的遗传趋势。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是更高形式的延续,是渐变与突变交织着的延续。中国社会转型期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的途径

5.1 牢固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重构,首要的就是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要不断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在文化内容上,坚持科学、文明、健康原则,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在文化形式上,必须面向大众,重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路线。另一方面,先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此意义上分析,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重点是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以西方体育文化为主流的世界体育文化的发展,既体现敏锐的批判精神又有兼容并收的气度。2008年奥运会为中西体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良好机会。

5.2 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各民族大众,具有天然的群众性和普及性,具备培养民族精神的独特优势和价值。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集体荣誉感和自强不息两大精神上。这种将个人与集体融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对培养民族精神起重要积极作用。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的重构中,民族精神应贯穿整个建设过程的始末。

5.3 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有着特殊的作用。首先,通过广泛开展和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康强壮的体魄,这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准备了良好的身体载体;其次,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的性格、体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强。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娱乐和趣味性强,吸引力大,在特殊的情景中寓教于乐,使人们在近似游戏或游乐中接触和认识体育活动,认识它在强身健体中的重要作用,最终喜爱和参与体育活动,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5.4 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事业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重构,必须重视和突出学校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从世界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都经历过进入学校教育而获得理论与方法上的提升,在普及范围上获得大幅度拓展的历史。从欧美的各种球类活动到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无不以学校教育为中介完成改造,使之便于教学、比赛和推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武术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教育的推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的推广同样离不开学校教育的努力。加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将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形象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5.5 积极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在满足新的社会需求上体现出独特价值,并以健身娱乐、休闲旅游等形式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产业化过程中,一方面可通过市场经济杠杆和商业化途径,为自身发展筹集资金,促进自身的推广和发展;另一方面,可为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的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离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必须在产业政策、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支持、引导和规范,切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进程。这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价值重构的重要内容。

作者:白晋湘(吉首大学)

龙佩林、熊茂湘、陈威、熊鹰、张继伯、张旭、杨明雄、龚子飞、梁红

第三篇:论文:竞技体育赏析

竞技体育赏析论文

题目:排球运动项目赏析

姓学专提

名 号

业交

班日

级 期

排球运动项目赏析

一、排球的特点

(一)排球运动的特点

排球运动问世一百多年来,其竞赛规则虽然经过了多次修改,但比赛双方始终围绕着使球在对方场区落地,或使对方击球失误的竞技目的展开激烈的争夺,因此也带来了排球运动特有的,也是其他球类运动所不具备的技、战术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

1、击空中的球击球技术特点

无论是在排球比赛还是在排球游戏中运用的各种击球方式,都必须是击在空中的球,接本方同伴的球是如此,接对方击过网的球更是如此,就连自己将球击过网的发球技术,也要将球先抛在空中然后才能击球。因此,参加排球运动的人在时间和空间感觉上得到的锻炼和提高是其他球类项目不可比拟的。

2、击球时触球时间短促

排球运动问世至今,其竞赛规则始终不允许“持球”,即不允许球在击球部位停留的时间过长。这一特点既能提高运动员在短暂的触球时间内对来球的力量、速度、角度等因素的准确判断能力,又能提高运动员把来球准确地击向预定目标的控制能力。

3、允许全身各部位击球

目前所有的球类运动都有其规则限定的身体合法触球部位,惟独排球竞赛规则规定运动员全身任何部位均可触球。

4、独特的得分和失分计算

在不借用工具击球的球类比赛中,就要求排球运动员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掌握技术不仅要熟练,还必须全面。降低失误率,这是排球比赛制胜因素中不容忽视的一项指标。

5、完成战术配合时触球次数的有限性

排球竞赛规则是,每方击球过网,至多不得超过3次。因此排球比赛中的各种巧妙配合无一不体现运动员高度的战术意识、队员之间合作的默契程度和准确程

度。

(二)排球运动的性质特点

1、广泛的群众性:排球场地设备简单,比赛规则容易掌握。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训练程度的人。

2、技术的全面性:要求每个队员都要进行队员必须全面地掌握各项技术,能在各个位置上比赛。

3、高度的技巧性:规则规定,比赛中球不能落地,不得持球、连击。击球时间的短暂,击球空间的多变,决定了排球的高度技巧性。

4、激烈的对抗性:在一场比赛中,夺取一分往往需要经过六、七个回合的交锋。水平超高的比赛,对抗争夺也越激烈。

5、攻防技术的两重性:排球是多种技术都可以得分,也能失分的项目,所以说每项技术都具有攻防的两重性,因此,要求技术既要有攻击性,又要有准确性。

6、严密的集体性:排球比赛是集体比赛项目,除发球外,都是在集体配合中进行的。没有严密的集体配合,再好的个人技术也难以发挥,更无法发挥战术的作用。水平越高的队,集体配合就越严密。

二、排球的锻炼价值

排球运动具有较高的趣味性,对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锻炼身体、增进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排球比赛和训练,可以培养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锻炼胜不骄、败不馁,勇猛顽强,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等良好作风。排球运动技术动作有发球、垫球、传球、扣球、拦网等,战术机动灵活,姿势变化多端,每个运动员要掌握全面的和多样性的动作技巧,使身体的各部分得到充分的锻炼。特别是手臂、手腕、腰部、腿部的肌肉得到均匀地发展,力量逐渐增强,身体更加机动灵活。

排球运动对神经系统的锻炼作用也很显著,尤其在比赛时,场上情况千变万化,运动员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以便根据场上的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排球场上,当各种具有不同力量、速度、弧度性能的球由对方网上飞来时,要想准确无误地接住这些球,必须使身体处于最有利的姿势,不知你观察过没有,有些动物从静止到向前跳跃捕捉某些食物时,总是先把四条腿弯曲起来,全身蹲得很低,然后猛跃向前,一举成功。

三、从技术上欣赏排球

1、发球技术

排球运动基本技术之一。比赛总是以发球开始的,有威力的发球可以直接得分或破坏对方的一传,起到先发制人。第一裁判员鸣哨后5秒钟内必须将球发出,否则判发球违例。

飘球

发球的一种。发球时以手掌根的坚硬部位,短促有力地击球,使作用力线通过球心。球不旋转,但运行中因周围空气对球的压强不同而产生上下或左右的飘晃,常使接发球队员判断失误,从而增加了发球的威力,在比赛中被广泛运用。按发球的姿势,有正面上手发飘球和勾手发飘球。发出的球有前冲飘球、下沉飘球、高飘球、平飘球等。

旋转球

发球的一种。发球时击球体中心的某一侧,使球产生旋转。旋转球转速快、力量大,可以使对方判断错误而造成接发球失误。按发球的姿势,有正面上手发旋转球、勾手大力发旋转球、侧面下手发旋转球3种。按球发出后的性能变化,有上旋球、下旋球、左旋和右旋球。

高吊发球

发球的一种。发球队员曲肩对网站立,球抛至右肩前方,与肩同高。以虎口

击球下部,前臂向上猛挥使球经高空落入对方场区。其特点是旋转性强、弧度高、下降速度快,接发球队员难以判断落点,从而破坏接发球一传的到位率。

2、垫球技术

排球基本技术之一。是接发球、接扣球以及后排防守的主要技术动作,是组织反攻战术的基础。垫球技术的熟练程度和运用能力,是争取胜利的重要条件。单手垫球

垫球技术的一种。一般在来球低、速度快、距离远时采用。单手垫球可结合滚动、前扑、鱼跃等动作来完成。垫球时用虎口或手背击球的后下部。击球时有向上翘腕的动作。

背垫球

垫球技术的一种。即背向出球方向的垫球。常在接应同伴来球,或第3次处理过网球时采用。

鱼跃垫球

垫球技术的一种。来球低而远时采用。队员先放低姿势上体前倾,以前脚用力蹬地向远处跃出,将击球手臂插入球下,用虎口或手背将球垫起。身体落地时两手先着地支撑,两肘缓慢弯曲以缓冲下落力量,同时抬头、挺胸、挺腹、身体成反弓形,形成手臂、胸部、腹部、大腿依次着地。手的支撑均要在身体重心运动的轨迹上。为扩大防守范围,有时还可用肘滑鱼跃垫球。

滚翻垫球

垫球技术的一种。来球低并且离得远时采用,女子运用较多。滚翻垫球可充分发挥移动速度,保护身体不致受伤,并迅速转入另一动作。有双手、单手滚翻垫球。

3、传球技术

排球运球基本技术之一。有正传、背传、侧传和跳传4种。这4种传球技术 的传球手型基本相似,都是在额前上方击球。主要运用于二传,有顺网正面二传、调整二传、背二传、侧二传、跳二传、倒地二传、传快球、传平快球、二传吊球等。

背传

传球技术的一种。用力方向与正传相反。击球点比正传偏后,用力蹬腿、展腹、抬臂、伸肘,通过指腕弹力把球向后上方传出。背传动作比较隐蔽,能出其不意,迷惑对方,增加战术的变化。

跳传

当一传来球较高时,二传手常跳起在空中作第二传。起跳后两手放在脸前,当跳至最高点时,两手伸至额上方击球,主要靠手臂和手腕的力量将球传出。在世界高水平比赛中常运用。

4、扣球技术

排球运动基本技术之一。是进攻的最有效方法,是得分和得到发球权的重要手段。一个队攻击力的强弱,往往取决于该队的扣球技术水平。现代排球中扣球威力体现在速度、力量、高度、变化和技巧诸方面。

超手扣球

扣球的一种。利用身高和弹跳优势,将球从拦网者手的上空击入对方场区。这种扣球线路较长,落点较远。队员起跳后利用收胸动作带动手臂挥动,以金手掌甩腕击球的后中部或后中下部,手腕有包击动作,球呈前旋飞行。

轻扣

扣球的一种。佯作大力扣杀,而在击球的瞬间突然减低手臂挥动速度,把球轻轻击入对方空档。助跑起跳、挥臂动作部与大力扣杀一样,但击球前瞬间挥臂速度突然减低,手腕保持一定的紧张,以金手掌向前上方作“推搓”动作,使手越过对方拦网后呈弧线落入对方空挡。

5、拦网技术

排球运动基本技术之一。防守的第一道防线,得分、得发球权的重要手段,是反攻的重要环节。拦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比赛的胜负。拉网由准备姿势、移动、起跳、空中击球和落地5个动作衔接而成。有单人拦网和集体拦网。成功的拦网能直接拦死对方的进攻,使本方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能削弱对方进攻锐气,给对方造成较大心理威胁。

四、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

在我看来,竞技体育赏析这门课,我收益很大,也可以看出老师的用意所在。首先,课程条理清晰,老师在课堂上分别给我们讲了三大球和几种小球,三大球有篮球、排球、足球,小球有乒乓球、网球等,在体育的各个领域均有涉猎,让我们见识不少。

其次,课堂的延伸性好。例如讲乒乓球时,从乒乓球的技巧、球具到乒乓外交,再到乒乓球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知识面拓展的很宽,给我在某些没有了解的方面进行了普及。

再有,课堂充满趣味性。例如课堂上播放的体育赛事、技巧教学视频等等,不仅让我们再度以不同角度重温历史经典,也给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普及了,很多之前没有了解到的东西。

最后,老师的讲课与华工实际结合紧密。例如平时组织我们写关于校园游泳的利与弊,还有就是在学生当中开展关于学校应该优先发展三大球中的哪一种的调查。

当然,如果以下两点能够有所改善,相信教学效果会更好。一点是平时上课的互动性效果一般。我的建议是老师可以挑一些有趣的话题和学生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点就是希望有条件的话希望老师能带领我们亲临户外的竞赛现场,让我们感受一下真正的比赛现场的氛围。

第四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大力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着力提升陕西体育软实力 ————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情况调研报告

一、前言

介绍和提出问题

随着陕西省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提高,陕西体育的发展也行驶在了快车道上。尤其是近一两年来,借着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的契机,陕西省体育事业呈现出了井喷式的发展。竞技体育是地方体育工作的重要标志。我省向来重视竞技体育发展,2010年成功举办了陕西省第三十三届运动会,按照竞技体育每四年一周期的惯例,为我省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体育人才。

二、正文

(一)我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现实体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竞技体育方面,我省优势项目不足,项目总量偏小,布局不尽合理,尖子运动员、高水平教练员较少,整体发展水平和训练科技含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没有形成各项目的高精尖人才群和人才梯队。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严重滑坡,原有各青少年业余训练层次衔接脱节,业余训练中“读训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青少年运动员文化 课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多元化发展保障机制亟须建立。优秀运动员退役安置和伤残保障等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尚未得到系统、全面地解决。

(二)肯定我省竞技体育人才突出成绩

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紧紧把握奥运会、全运会的项目设置变化,结合我省实际,着力巩固射击、射箭、跳水、武术、体操、摔跤等重点项目,提升田径、赛艇、游泳等潜在优势项目,恢复开展乒乓球项目,新增足球、高尔夫球等后续项目,论证设立网球等新兴项目。坚持科技强训,重视和发挥西安体院、体科所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攻关,努力促进训练、科研、教育一体化。与各训练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周期跟踪评估、动态管理。设立训练督查室,全程跟踪检查,保证了各项训练安排和要求落到实处。积极配合总局相关项目管理中心做好青奥会、亚运会的备战参赛工作,先后有5名教练员、59名运动员进入国家队。成立青少处,专门致力于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举省一致”体制,加大扶持力度,带动市县少儿体校发展。精心组建备战“十二运”队伍,顺利完成15个项目1082名运动员的注册工作。组团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年内我省运动员共获得33枚金牌、19枚银牌、25枚铜牌,特别是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同时,争取承办全国青年举重锦标赛、全国竞走大奖赛、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等全国性单项赛事,我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大赛组织能力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陕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发现和选拔了一大批竞技体育优秀 后备人才,特别是开闭幕式文艺表演异彩纷呈,引起较大反响。

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稳步发展

竞技体育所带来的成绩是衡量体育事业发展的最直观的表现。然而要真正实现全面的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才是最根本的。陕西省体育事业迅猛发展自然也离不开这两项事业的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体育战线励精图治,奋发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各项体育工作都实现了新的突破。竞技体育层面,“十一五”期间,陕西省共产生世界冠军35名、亚洲冠军34名、全国冠军93名。其中,在北京奥运会上荣获了2枚金牌,创造了陕西省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在广州亚运会上取得了7金3银2铜的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为历史最好;在全国十一运会上,陕西省体育代表团取得了9枚金牌、19.5枚奖牌、总分537分的成绩,而且这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最佳,综合排名位居全国第十七位、西部第二位。为国家培养出了秦凯、郭文君、武柳希、吴雅楠、吉珍等多名优秀运动员。可以说在竞技层面,陕西省近年来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三)分析制约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因素

政府领导的重视程度、训练体系因素、管理因素、运动员因素、教练员因素等5大因素 在竞技体育方面,项目布局不够合理,发展不均衡,高水平运动员相对较少,后备人才匮乏,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的压力很大。

1、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主要是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三级训练网,也存在社会力量投资的培养机构

3、管理比较粗放,科技管理的含量较小,在工作中有权责不明、工作混乱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

4、竞赛制度相对完善,采用了“追踪竞赛法”,发挥了竞赛的杠杆作用

5、运动员的数量少、质量差训练动机不强学训矛盾出现新的问题出路难社会保障差

6基层教练员文化水平偏低,执教水平不高,很难适应科学训练的要求,且工资、待遇较差,严重挫伤教练员的训练积极性

(四)提出解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不足现实对策

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促进我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所在。要坚持“举省一致”,重点扶持15所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20所体教结合特色示范学校,努力培养选拔更多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要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意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完善专业运动队运动员学习培训、就业安置政策,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 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要切实抓好各级各类体校学生的业余训练和文化课教育,既充分发挥其业余训练的龙头带动作用,又确保孩子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做到对体育事业负责、对孩子成长负责。

(十九)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巩固和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各级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运动员文化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督导制度,形成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新筛选和布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示范学校,积极探索“体教结合”新路子,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训练运动员分流就学保障政策,确保为业训中期分流的青少年运动员提供优质文化课教育资源。不断扩大业余训练参与群体基数,形成小学层面做大做广,初中层面做优做精,高中层面做专做强的人才梯队格局,“十二五”期间,全省业训规模保持在12000人以上。进一步细化全省体育后备人才建设工作评估政策,大力加强省级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建设,省财政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1000万元,用于支持市、县体校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省国家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达到7所以上,努力创建10所以上国家级单项体育学校,巩固和完善现有45所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5、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建设。重视学校体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主动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积极探索体教结合的新路子。省上每年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按照每所学校10万元标准,重点加强80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 特色示范学校建设,以点带面,推动学校阳光体育工作的开展。体育后备人才专项资金由每年3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用于加强全省15所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60所省级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根据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验,综合各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提出了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在教育部门中一条龙培养模式和社会力量投资模式的并存,并说明了这种理想模式的优势所在由于改革有阻力和难度,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掌握大量详实资料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本研究对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1、引起领导的足够重视

2、合理利用现有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渠道,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

3、科学管理,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绩效

4、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解决学训矛盾,给运动员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空间

5、加强后备人才教练员队伍的建设在研究中提出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模式建议,以期对陕西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在提出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针对陕西的省情,提出了现阶段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希望能对新时期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法,为下一步的改革做好铺垫

三、结尾 由于受到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目前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三级训练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培养模式已逐渐显露弊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萎缩,业余训练无法开展,业体校、体育运动学校处于瘫痪、半瘫痪的状态在新时期出现了非体育行政部门投资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项目俱乐部等,但这种培养模式还处在初级阶段,对陕西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贡献还没有很好的彰显我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难以支撑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综观当今世界体育强国,大都将业余竞技体育纳入教育系统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则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在教育系统中培养出了一批竞技体育成绩顶尖、文化素质高的优秀运动员我国其他体育强省采取了一些应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出现问题的措施,如加强了“体教结合”的力度、制定法制法规支持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竞技体育做优做精——全力打造“十大夺金点”。根据申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和建设西部体育强省的需要,进一步扩大竞技体育项目规模,建设复合型专家型教练员团队,健全后备人才培养选拔体系,完善竞技体育奖励办法等政策措施,巩固优势项目,提升潜优项目,突破落后项目,发展新上项目,促进全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竞技体育“十二五”规划

竞技体育“十二五”规划

国家体育总局

2011年2月18日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竞技体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建设体育强国和竞技体育自身改革的艰巨任务,为保证我国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期间竞技体育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国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总体实力全面提升,圆满完成了奥运争光任务。5年间共获得世界冠军634个,创造世界纪录88次。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获得51金21银28铜,共100枚奖牌,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位;在第20届都灵冬奥会稳中有升;在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上获5金2银4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第15届多哈亚运会、第16届广州亚运会分别获得165枚、199枚金牌,第七次、第八次蝉联金牌榜第一位。同时,成功举办了第6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和第11届全国运动会等国内综合性赛事。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创建了较完备的国际大赛备战与参赛组织体系;以全运会为龙头的竞赛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竞赛活动丰富多样,职业体育和商业赛事不断发展;科教兴体和人才强体的推动作用明显,体教结合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进一步协调发展。

但是,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在项目结构上,争金夺银的优势项目有限,基础项目及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较低,运动训练和管理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国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 题突出,人才培养体制和培养模式仍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建设需要加强,赛风赛纪需要进一步净化。职业体育发展仍处在较低水平。新形势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建设需要不断完善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和制约我国竞技体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重要历史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两大历史任务,赋予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新的时代要求。未来5年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仍将为竞技体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同时,建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竞技体育发展的辉煌成就,为我国竞技体育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积累了宝贵经验。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全面实施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将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难得历史机遇和提出更高要求。

此外,我国竞技体育也面临严峻挑战。世界竞技体育多极化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竞技体育薄弱环节明显,影响和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等等,对新时期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和整体实力的提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我们及时抓住历史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不断创新,努力开拓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体育强国目标,坚持和实施奥运战略;

——不断完善举国体制,坚持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创新,探索北京奥运会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和改革路径;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规划、科学布局,优化项目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均衡发展;

——坚持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协调发展,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

伍建设,提高竞技运动科学训练水平,促进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竞技体育优化项目结构,巩固和扩大优势项目,挖掘潜优势项目金牌增长点,不断提高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整体水平,落后项目力争有所突破,冬季项目稳中有升;初步形成与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相一致,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一步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2运动成绩目标:全面参与奥运会竞争,夏季项目保持亚洲领先和奥运会上金牌数和奖牌数排名前列地位。2012年夏季奥运会力争有22—26个大项160个左右小项具有进入前8名的实力,14—16个大项100个左右小项具有争夺奖牌的实力。2014年冬季奥运会在保持上届水平的基础上,实现稳中有升;亚运会上继续保持亚洲领先地位,其他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在保持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三)主要任务

1.重大国际比赛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国争光。2012年夏季奥运会,力争保持金牌数和奖牌数

排名前列地位,巩固传统优势项目,拓展潜优势项目金牌增长点,基础大项和集体球类项目有所进步;2014年冬季奥运会,保持水平,努力实现奖牌数有所增加和奖牌榜有所提升。在2014年第17届亚运会等区域性运动会和世界锦标赛上,保持和巩固大部分项目的亚洲领先地位。

2.成功举办各类国际国内大赛。认真筹备、精心组织2011年第7届全国城运会、2012年第12届全国冬运会、2012年海阳第3届亚沙会、2013年第12届全运会、2013年天津第6届东亚运动会、2013年南京第2届亚青会、2014年南京第2届青奥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和2011年上海世界游泳锦标赛、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等重要单项赛事,继承和发扬我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为国内外运动员搭建良好的竞技平台。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多元社会功能与作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实现竞技体育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均衡协调的发展。对项目进行合理布局与结构调整,提高效益;统筹国内区域间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夏季奥运会项目与冬季奥运会项目的协调发展、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的协调发展、优势、潜优势项目和基础、集体球类等簿弱项目的协调发展,一线优秀运动队建设与职业体育的协调发展,实现竞技体育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均衡协调发展。

4推进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逐步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多元化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投入评估体系;不断深化竞赛体制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国内竞赛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提高综合管理的效能。

5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道路。积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体育的发展方式,稳步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建设和不断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联赛制度,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体育运作机制和发展模式,初步形成政府主导、规划科学、管理规范、产权清晰、运转高效的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优秀运动队文化教育与保障。不断提高优秀运动队伍的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全面提升竞技体育队伍的人才综合素质;建立和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各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选拔、培训、培养制度,充分发挥运动员、教练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国家多做贡献。

三、政策措施

(一)立足于建设体育强国奋斗目标,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继续实施奥运战略

以建设体育强国为奋斗目标,统筹各方力量,巩固我国竞技体育优势,努力完成世界大

赛各项任务,为国争光;全面贯彻实施《201l一202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理顺奥运战略、全运战略和省运战略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均衡发展、全面提高。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调整和完善奥运会奖励政策、全运会竞赛政策、运动员和教练员人才交流管理政策、国际大赛的参赛运动员的选拔政策、训练基地建设管理政策、支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政策、运动员就学就业和医疗保障体系等相关政策和法规,整合全国的竞技体育资源,发挥各地方在人才、科研、资金、政策、保障和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调动全国备战奥运会积极性。

(二)继承北京奥运会备战工作成功经验,全面做好奥运会参赛工作

总结北京奥运会备战参赛工作成功经验,全面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实施奥运会备战领导小组与奥运备战办公室的常态化备战体制与机制。加强对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管理;建立层次分明、职责清晰、任务明确、计划周密、措施完善、保障有力、奖惩严明、运转有效的奥运备战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制度,确保备战奥运会工作的有序进行。组织各项目成立奥运会备战领导小组,着力推动备战工作的训练、组织、管理机制创新,建设好复合型国家队训练管理团队,加强对训练、科研、体能、信息等现有资源的整合,制定并实施《奥运会备战工作组织与管理办法》,加强对各项目奥运会备战工作的督促与检查。

(三)突出重点,拓展优势项目,优化结构,实现基础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新突破

优化项目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突出重点,保持和巩固优势项目地位,提高项目竞争力,加强优势项目理论研究,做好技战术创新、训练理念、训练方法、组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经验总结,为其他项目提供借鉴;重视挖掘潜优势项目,使之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成立专家团队,加强对训练竞赛规律的研究,促进潜优势项目向优势项目转化。

着力抓好田径、游泳等竞技体育基础项目的建设,组织攻关小组,加强专门研究,力争突破;加大对社会关注度高的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球类项目的支持与保障力度,力争竞技水平有所提高。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努力提高教练员执教水平,促进各项目竞技水平不断提升。在政策、科技、人才、经费、场地、器材、信息、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对国家队备战训练重点保障。支持和鼓励各地方、行业重点发展符合自身条件和特点的运动项目,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形成多种优势和地方特色。

(四)加强国家队建设,创新国家队管理体制与机制

进一步完善国家队竞争和激励机制,完善教练员选聘、运动员选拔、外籍教练员聘任等国家队的组建、选拔、训练、管理等管理制度和办法,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家队管理体制。建立符合本项目实际的复合型国家队训练管理团队,充分发挥主(总)教练在训练和管理上的主导作用,组织训练、管理、竞赛专题研讨会,深入开展对各项目训练参赛规律的研究,抓好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的突破创新,提高国家队科学管理水平。

坚持和完善以国家队为重点、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训练体制,对运动项目科学合理布局。充分调动国家、地方和社会多个层面的积极性,理顺国家与地方的利益关系,鼓励和支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办高水平优秀运动队,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地方和单位承担国家队的训练和参赛任务。

(五)深入把握竞技体育特点和规律,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

进一步深化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运动项目的训练规律、体育竞赛的参赛规律、运动队的管理规律认识。以人为本,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注重效益和质量的科学训练原则,不断深化与提高训练竞赛理念和认识,认真抓好运动训练方法和技、战术创新研究,加强训练监控,完善科学评估办法,强化训练过程中的科学计划与选材、科学营养与恢复、科学管理与监测;注重对世界竞技体育发展动向和趋势的信息收集分析,整合与建立国家队训练备战信息平台,加强对项目竞赛规则规程的研究;重视对国内、国际先进训练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整合筹建国家队身体功能训练中心。试点与完善《国家队训

练质量管理评估办法》,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强体育训练基地的建设,积极协调筹建国家级阶梯式高原综合训练基地,加强重点训练基地的扶持力度。

(六)继续完善以全运会为龙头的各项竞赛制度,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

充分发挥以全运会为龙头的各项竞赛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完善全运会项目设置和规模、注册和参赛办法、监管和计分办法等,调整完善元赛政策,引导地方优化项目结构,合理布局,进一步统筹协调好奥运战略与全运战略的关系,真正发挥全运会在推进赛制改革、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等方面的引领作用。全国城市运动会坚持以培养运动项目后备人才为主的宗旨,继续调动城市发现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积极性。全国单项比赛以检验和提高竞技水平为目标,充分调动各地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积极性。通过举办联赛、系列赛、大奖赛、分站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增加运动员参赛机会和实战检验,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竞技体育运动规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竞赛制度。规范全运会、城运会等大型赛事的申办程序,充分调动体育部门和社会力量办赛积极性,大力倡导节俭、廉洁办赛,进一步提高竞赛管理水平,发挥竞赛的多元化功能,积极推进体育竞赛的社会化、制度化和多样化,逐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灵活多样的体育竞赛管理体制。

(七)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道路,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

按照管理有序、发展可控、服务奥运的原则,处理好运动项目职业化与提高竞技水平为国争光的关系,处理好联赛与国家队备战的关系,积极为奥运战略服务。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优化和规范我国职业体育发展环境,依法明确和理顺职业体育发展中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切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我国职业体育良性发展。根据不同项目不同特点,学习和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依据锻炼队伍、提高水平、推动项目发展、服务社会的宗旨,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发竞赛市场,设计和推出精品赛事,培育和扩大具有品牌优势的中国职业体育赛事、职业体育联盟、职业体育俱乐部,将国内比赛、世界大赛与市场开拓紧密结合起来,重视职业体育赛事的品牌运营,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现有职业体育发展现状,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职业体育发展模式。

(八)狠抓赛风赛纪,加强反兴奋剂工作

净化赛场风气,加强以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为核心的体育行业作风建设,开展专项治理并使其常态化,不断完善体育竞赛制度,促进公平竞争。以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为重点,对运动员注册和参赛年龄进行严格审查。建立健全体育竞赛仲裁制度,不断完善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教育监督检查机制和惩罚机制,加大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执裁不公、扰乱赛场秩序等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反兴奋剂条例》,坚决执行“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方针,通过与有关责任部门签订《反兴奋剂工作责任书》,建立反兴奋剂问责制度和准入制度,强化运动员、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反兴奋剂意识和能力。加强我国部门间的协作,完善国家反兴奋剂综合治理协调机制,加大兴奋剂的检查力度,加强反兴奋剂的国际合作,提高反兴奋剂工作水平。

(九)坚持依法治体,加强竞技体育法规制度建设

坚持依法治体,加强竞技体育政策研究和法规建设,不断制度创新,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竞技体育,促进竞技体育增长方式转变,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充满活力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职能,管办分离,强化服务。加快完善运动项目协会管理方式,科学规范,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完善竞技体育的综合评价、奖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专家评价、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方结合的综合评价监督机制,加强预警监测,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强化管理。围绕实施“奥运战略”,加强政策研究,利用政策杠杆调整区域问竞技体育发展格局,使大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在管理、科研、保障、人才、区位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有机结合,提高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促进全国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

(十)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不断采取措施,加强对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竞赛管理人员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式多样,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修订和完善运动员注册交流管理法规,促进高水平运动员合理流动,加强运动员文化学习和退役安置保障。加强国家队教练员队伍建设,推行“双百”精英教练计划,建立和完善教练员任职资格、注册、交流、选拔、任用、述职、考核、奖罚制度;发挥国家教练员学院作用,加大优秀中青年教练员培养力度,完善教练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度,全面提升教练员素质。加强对外教的科学化管理,规范外教的选用,促进中外教练员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外教技术优势,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加强裁判员管理,提高裁判员专业水平,完善裁判员注册管理、培训、考核、选派、奖惩等制度,建立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人员相对稳定的高水平裁判员队伍。加强竞赛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培养。总结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竞赛组织专业人才队伍,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

(十一)调动社会力量,拓宽竞技体育投入渠道

在国家保持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主渠道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办体育积极性,不断拓宽经费投入渠道。进一步改善训练、竞赛、科研、人才、基地等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各项目训练、科研、外事、器材、聘用外教和训练基地建设经费的需求;争取国家加大对奥运会项目国家队训练、科研等方面的投入,重点保障争夺金牌、奖牌项目的经费投入;多渠道、多形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资发展竞技体育事业,充分开发竞技体育的有形和无形资产,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投资发展竞技体育事业,积极参与和开发竞技体育产业和市场,使社会资金在竞技体育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社会互动的多元竞技体育投入方式。建立竞技体育资金使用效益评估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十二)加强励志教育,充分发挥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认真研究新形势下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和新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工作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切实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以运动员为主体,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励志教育,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相结合,使优秀运动队成为政治合格、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加强备战奥运会思想发动,对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深入持久地开展国家队理想信念教育,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运动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奥运会上创造辉煌的使命感和荣誉感。注重养成教育,将运动员精神、意志、心理和作风的锤炼融入日常的训练和生活中,培养运动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坚忍不拨的意志、顽强拼搏的作风,最大限度地调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勇攀竞技体育的高峰。继续开展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运动员祖国培养意识,以实际行动为国争光,回报社会。

下载竞技体育教育价值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竞技体育教育价值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观?

    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 伦敦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有史以来非本土作战的奥运会最佳战绩。多年来,中国集中优势资源,科学培养精英运动员,迅速提高运动员成绩,为争金夺银奠定良好基础......

    关于体育舞蹈美学价值的研究(精选合集)

    关于体育舞蹈美学价值的研究 单亚萍 (浙江大学体育系, 浙江 杭州 310028) 1体育舞蹈的特征 体育舞蹈是一种人体运动的艺术, 运用动作造型全面展示人体舞种的艺术风格是体育舞蹈......

    自制玩具及其教育价值研究

    自制玩具及其教育价值研究 自制玩具及其教育价值研究 摘要: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能顺利进行的保证之一就是游戏材料的丰富及合理。但在现在各幼儿园的......

    21世纪初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语言教育论文

    当前正值新旧世纪交替的关键时刻,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关键时刻,它不仅预示着旧的奥运年度即将结束,新的奥运年度正向我们走来;同时也在不断的提醒我们21世纪的竞技体育将开启......

    “十二五”时期温州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十二五”时期温州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7-000-02 摘要在“十二五”期间温州竞技体育捷报频传,在国内外赛......

    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拔尖体育人才孵化培育基地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要求,实施2010年后备人才工程是一项体育后备人才精......

    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关系

    1 中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起源 人类的体育文化产生于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动教育, 原始时代的体育得益于宗教祭祀活动的舞蹈, 部落纷争的军事格斗, 猎取野兽的射杀搏击, 娱乐......

    城市设计价值研究

    城市设计价值研究 【摘要】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及其他工程设计之间的衔接,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以及城市设计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