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 《天净沙》读后感
我们学习了《天净沙》这首诗,学完这首诗,看着这图,仿佛一切都活生生的展现在我的面前,作文 《天净沙》读后感。我不禁幻想起来,仿佛和作者站在一起。
枯死的藤满杂乱的堆在草丛边,几棵早已枯干的只剩下枝干的老树歪歪斜斜的站在小路旁,在昏暗的灯光的照射下显得苍老无力,几只觅食的乌鸦也飞回窝里。
溪水缓缓的流着,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忧愁与惆怅陪伴着作者,远处有一户人家,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因该是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正围着餐桌吃饭,一边说着一天的趣事呢,多想我的家啊,但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
满刻着岁月的小道上,作者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心中满是惆怅和悲凉……夕阳渐渐西沉,作者感到心中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太阳、乌鸦、甚至小溪里的水都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归宿,而我的家又在哪里呢?作者在天涯,家乡却在海角,读后感《作文 《天净沙》读后感》。作者无不希望快点回去,顿时。浓烈的思乡之情包围了我……
学完天净沙这首诗,我体会到作者的思想之情,作者通过最简单的景物,却体现出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与内心亲情,同时我也更能流利的背出这首诗,也加深了印象。
河南新乡卫辉市实验中学初一:常梦圆
第二篇:《天净沙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基础较好,接受能力强,但学习过程中不够细心。不能理解 诗词中的意境。【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写的一首元曲,全篇仅五句二十八个字,用十八个字,九个词。写了九种事物,一词一景,用词凝练。这首曲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因此作品能够经久不衰。【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曲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过程与方法】:
1、借助品读、想象,领会元曲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
2、重点理解元曲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与品析相结合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环节一:导入
1、导入课堂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2、介绍体裁
(1)我们来读一遍注释⑨: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元大都(现在北京)人,著名戏曲作家。
(2)读过注释,我们可以来猜一猜,元曲具有什么特点?预设:可以唱。这个“曲”字告诉我们,这首秋思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因为是元代的作品,我们把它叫做元曲。简单地说,元曲就是元代的可以唱的一种文学作品体裁。
(3)“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就是这首曲的题目。
环节二:诵读感知
1、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想一想,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引导:可能是写秋天的想法,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2、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
3、我们刚才想了,马致远可能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景物,写了一些秋天里的想法。我们想到了吗?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景物,哪几句写了秋天里的想法?
4、前四句写了哪几种景物?在文中勾出。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5、分析景物:
①我们先来看这一组景物。
藤 树 鸦
对于这些景物,我们想到了什么?加上这几个字呢? 枯藤 老树 昏鸦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荒凉和凄清。为什么这几个字就能给我们带来这种感觉?换成“青藤大树乌鸦”还有这种感觉吗?
引导分析:枯:枯萎,没有生命力。老:苍老,光秃秃的。昏:黄昏使得乌鸦飞不动了,变得没有精神。这些词都给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秋天的味道就出来了。
②读下面这些词,看能给我们带来秋的什么味道? 古道 西风 瘦马
古道是什么样的道路?年代久远,杂草丛生,没有什么人在行走。西风是什么样的风?换成微风或清风好不好?秋风,吹在我们的感觉是孤独,寒冷。
要求学生读出孤独寒冷之感。让人感到寒冷。瘦马,说明行了很长时间的路,旅途劳顿,精神疲惫。
③让我们构思这样一个画面:有一个游子,骑着瘦马,吹着西风,独自走在杂草丛生的古道上,他看到古道边上枯藤和老树互相缠绕,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厉地叫着。心里涌起一阵又一阵的悲伤。他往另一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小桥流水人家。
有桥有水这没有什么,加个“小”字,桥立刻显得——温馨了;水流动起来,立刻显得生动了,再加上人家,整幅图画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非常温馨,似乎是一幅温馨柔美的江南农村图景。流水潺潺,一座小桥跨过小溪,小桥后露出了几户人家的屋檐。
这种氛围好像与我们刚才感受到的凄凉、悲伤的氛围好像矛盾了,为什么要写这句,我改成“荒村古墓残霞”不是更添悲凉之意吗?
分析:这是反衬。行人见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景象,想到自己却是身处在古道西风瘦马之中,更加悲伤了。
补充:这是以乐景衬哀情的写法。我们也把这一句朗读一遍,读出一种温馨中带着些苦涩的感情。
④这时行人又往西边一看,看到了什么?夕阳西下 夕阳西下了,该干什么了?回家。
夕阳西下了,远处人家飘出了缕缕炊烟,就连乌鸦也不再飞翔,停在树上休息了。而自己却在哪里?古道西风瘦马。
于是我们知道,行人伤心并不只是因为秋天的景色太过凄凉,而是因为他想家了。他的悲伤到了什么程度?断肠!形容人痛苦到了极点。
6、小结: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
环节三:
作业
背诵《天净沙·秋思》。
第三篇:天净沙(本站推荐)
天净沙〃秋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融入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诗歌。
2.融入诗歌意境体会作品意蕴。
教学设想:
运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都是什么样子啊?也许硕果累累,也许多愁善感,是金色的童话。那么,在一个游子心中,秋天是不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景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吧!
二、解题: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元曲,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与唐诗宋词一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也就是戏曲,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天净沙〃秋思》就是属于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学习这首小令有助于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三、朗读诗歌:
(1).先由学生自由朗读
(2).再由学生齐读
(3).老师抽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仔细体会诗歌意蕴
(4).师配乐泛读并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景句及景物,并由老师板书出来.(5).学生配乐朗读,老师提问:作者为什么用枯藤、老树、昏鸦而不用青藤、绿树、晨鸦?
四、引入作者介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马致远这首诗中如此多的景语又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语呢?诗人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所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马致远吧!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大都人,是当时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和许许多多的青年人一样,他也是意气风发的。早年热衷于功名,甚至有着“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想要在官场上崭露头角,却又屡不得志。他经历了漂泊生涯二十余载,看透了人生耻辱,五十岁入仕,对官场腐败极为不满后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据说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韭园村西落坡村口有他的故居,似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意蕴。所以这首诗可以说是他漂泊生涯的真实写照。
六、品析鉴赏:
(1).播放课件,学生根据优美的图片展开自己的联想,进入诗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诗中的景语中有哪些景物?并说说这样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能够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该是怎样的人?
(4).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问题由学生自由讨论,老师适当的点拨。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是“惜墨如金”,但是凝练儿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分别用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来修饰。使本来极具生命力的景物显得萧条颓废,本来没有感情的景物也显得格外失意,一切在深秋春色的笼罩之下与诗人凄苦、愁楚的心境遥相呼应。
(2).“枯”字本身就含有破败凄凉之意,“老”字更是显露出生命末端的凄凉垂死的意味,在加“昏”字光线也是暗淡的。“小”、“流”、“人”却又把原本普通的“桥”、“水”、“家”刻画的富有生气,显得清新儿幽静。与上一句的凄清形成对比,所以这两句就勾勒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说明很少人走,显得荒凉,而“西风”原本就是一种固定的诗歌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要表达一种凄凉之感。“瘦马”就更添悲凉了,西风萧瑟的秋天,只有羸弱的老马陪着诗人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夕阳西下”又为这幅凄凉的画面加上一点惨淡的光线,常言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在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正好是四十来岁,还未进入仕途,觉得自己这一生不会再有什么机会驰骋沙场了,就像夕阳一样慢慢隐退,可自己的梦想却未实现。依然在外漂泊,没有一个能安心居住的家。“断肠人在天涯”一语道出主旨,诗人将自己的失意、痛苦、悲凉、孤独等一切衷肠用一只枯颓的笔同吐倾诉,他心驰物外,却又将意溢于境。直观而贴切的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七、让学生根据诗中意境,用语言描绘出这幅深秋村野图。
(例)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垂死的老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停留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又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安谧而温馨;而荒凉的古道上,疲惫不堪的瘦马脱着我踽踽独行,凛冽的西风吹起我单薄的衣衫,饥渴交加的我多希望那边是自己的家乡啊!可是夕阳已经西下,乌鸦都有了自己的巢穴,我还漂泊无依。何处是归宿啊?这叫我怎不愁肠寸断?
6.在理解文章内容后再让学生自由朗读,细细体会。直至背诵。
八、拓展延伸:
读白朴的《天净沙〃秋》并将其与本诗对比,体会两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板书设计:
景语情语
枯藤老树昏鸦(意境)冷落暗淡
小桥流水人家(夙愿)清新幽静
古道西风瘦马(画面)萧瑟凄苦
夕阳西下(光线)更添荒凉
断肠人在天涯(情感)愁肠寸断
诗中画 →凄清的意境 →清新僻静的村野图景 →荒凉的昏暗画面 →惨淡的光线 →漂泊游子
第四篇:天净沙教案
天净沙·夏(初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夏诗。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写夏景物却写出了静谧清爽的情景。积累古诗,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关于夏天的诗。你们都搜集了那些关于夏的诗呢?谁来说一说?
学生汇报。
这些诗大都写了夏天的美景或者是燥热的天气,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看看是写了夏天的什么特别? 二新授
初读
请学生跟老师进行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已试着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元朝的白朴,有没有同学了解他的?没有请大家阅读下面的介绍。
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三)理解大意
请同学们借助书下注解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大意,先同桌交流自己读懂的,不懂的可以整理出来问老师,我们一起来研究。
学生自己学习交流大意
教师进行梳理,整理大意
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荫一直遮到画檐。纱帐中的藤席上,有一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时光。
(四)赏析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也显得比平时高了,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平时甜了,绿树的树荫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个层次,画面上出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女孩,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时光。
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燥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四、小结
此词以“夏天”为主题的,勾勒出了夏天特有的风景图。不同的是《天净沙·夏》这首诗描绘出了夏天的静谧.清爽和人们怡然自得的神情。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绿荫低垂,就给人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板书:
天净沙·夏
(元)白朴
雨后的片刻 静态(清爽、恬静、悠闲)楼上女子 情绪体验
第五篇:天净沙 秋(范文模版)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文学常识 白朴。元代。选自《天籁集》。字词理解
“孤村落日残霞,清烟老树寒鸦”: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
“一点飞鸿影下”:极富动感,打破画面的沉寂。“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表现手法
把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宇明朗绚丽之景对比 主旨理解
这篇秋景曲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秋日黄昏图,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写出了秋之明媚可爱,表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