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小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有如下几个方面

时间:2019-05-12 13:1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影响小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有如下几个方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影响小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篇:影响小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有如下几个方面

影响小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有如下几个方面

(1)贪玩。

贪玩是孩子的本性。孩子虽已入学,但还没有自控能力。可能人进入学校,思想还在校外,听课时心不在焉,下课后猛玩;放学后在路上玩,回家丢下书包就到外边玩;玩起来就忘记做作业,甚至忘记吃饭。过分贪玩的孩子,多见于对其娇惯的家庭。如果这种贪玩的习惯持续到三年级,对孩子以后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克服的方法是:对孩子要提出严格的具体的要求,如:上学时,要禁止带任何玩具到学校,放学要先完成作业,然后再去玩;在外面玩的时间要适当限制,逐渐扭转贪玩的习惯。同时,父母要经常检查孩子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

(2)边学边玩。

小学生由于刚进学校,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入学前已经形成的贪玩的习惯,仍然根深蒂固,因此,边学习边玩的现象比较普遍。主要表现是;做作业时,拿出玩具玩一会儿,又回来做作业,做一会儿作业,又去玩,上课时,边听老师讲课,边玩小玩具或扣指甲。这些习惯很不好,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结果是学习没学好,玩也没玩好。克服的办法是:入学前,大约在5岁时,就要注意逐渐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以适应将来的学校生活。例如,要求孩子吃饭时要好好吃,不边吃边玩;给孩子讲故事时,要求他认真听,不要边听边做其它事,如果孩子不想听了,就及时停下来;入学后,应要求孩子按时作息,按时到校听课,课间要充分休息或玩(不要赶做作业),课堂上要注意听讲;家庭作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一般应当先完成作业再去外边玩。

(3)作业马虎。

许多小学生对做作业的意义认况不足,只是应付差使,稀里糊涂做完了事,自己从不检查,或者只做书面作业,不做口头作业(有些小学生书面语言能力、阅读朗读能力很差,主要是由于没有认真地做口头作业)。克服的方法是:要教育孩子树立认真的学习态度,父母要经常检查他们的作业,并且要配合老师帮助督促孩子完成口头作业。上述不良习惯,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很大,父母不能认为“孩子小,大了自然会好”,而采取等待和迁就的态度。要知道,任何坏的习惯一旦养成,要想改正是很困难的。

第二篇:研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推荐)

研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

(一)开放性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不要要求学生通过活动一定要达到什么目标,也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哪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有如下特点。

(一)开放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不要要求学生通过活动一定要达到什么目标,也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做哪方面的研究。实际上,学生提出的课题有很多的,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只是后来落选了。其中有的和所学的知识直接挂钩,有的像“市场上哪个牌子的洗衣粉洗涤效果最好”这一课题一样,很难说与所学的学科知识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也不能说没有关系。老师完全没有进行干涉,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两方面的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于:第一,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第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第四,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些目标是一个整体,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逐步形成;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说第一学期要形成提出问题能力,第二学期要形成制定计划能力„„这些目标也没有像知识目标那样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水平,不应该硬性规定到了哪个年级学生必须掌握什么或达到什么水平。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很灵活的,可以因地因人而异。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是开放的。不应把学习内容限制在某些方面,海阔天空,只要学生想到而且力所能及的,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内容。通过研究性学习,希望学生获得一种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这是因为学生所面对的许多问题,都是综合性问题。解决这些综合性问题,所需要的知识远远超出某一学科的范围。在研究过程中,不论是关于生活、社会、还是自然的知识,只要需要就应该用上。因此,就需要的知识而言,研究性学习是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要求教师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课题“不够深刻”或“不够水平”而去干涉他们。研究性学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问题意识即一种怀疑精神,一种探索意识,它是创造的起点,没有问题意识就没有创新精神。许多有重大意义的问题在开始时都是不为人们所理解,因而被误认为没有意义的。要养成问题意识,就需要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同时养成尊重他人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特别对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需要成年人的呵护和鼓励,才不至于被扼杀。就学生所获取的知识而言,研究性学习也是开放的。在研究性学习中,知识的是多方面、多渠道的。除了书本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经过头脑的加工形成结论,使学生获得的知识超出二手的书本知识的极限。

(二)自主性

研究性学习的另一重要特点是自主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学生自选课题、自定工作方案,老师没有干预。在实施的过程中,老师更没有插手。最后的评鉴是经老师提议进行的,但怎么做也是学生自己决定。

自主性是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必需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论是研究的能力,主动积极、科学严密、不折不挠的态度,还是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都是只有通过亲自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就算是知识,也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生成,靠传授式的教学难以获得。

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是否就意味着教师是多余的,或者说教师没有什么作用呢?当然不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教师就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应该与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学。但是,教师毕竟是成年人,他们走的弯路比学生多,碰的钉子也比学生多,可以向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教师应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要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和计划;要检查学生计划的可行性;要提醒学生注意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安排学生活动、防止事故;要向学生

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帮助;要纠正学生不规范的做法,防止偏见和差错,提醒学生注意实事求是,注意结论的可靠性;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研究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要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评价,其中包括:对课题意义的再认识,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报告自己的收获,等等。

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就意味着教师应当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目前有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过分强调教师在学生研究性活动中的“指导”地位和“指导”作用,认为学生不知道要研究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怎么实施研究,在研究中碰到问题该怎么办,等等,需要教师给予“指导”,实际上就是告诉学生们做什么、怎么做。这种观点显然没有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摆脱教师权威、教师中心的思想,过分地要求教师作为指导者去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各方面。由于把自己摆到高于学生的权威地位上,很多教师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也不知道如何对学生的选择给予支持和帮助。如,在确定学习课题的时候,不少教师不是让学生去寻找课题,而是自己先想出一大堆课题,然后向学生公布,让学生在其中选一些去做。这些课题往往是从教师的眼光而不是从学生的眼光来考虑学习课题,结果出来这么一些诸如“XX市在加入WTO后的应变对策研究”,“XX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XX金属的压电特性研究”等等一类课题。就算教师所选的课题很好,结果是由教师代替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研究的关键环节,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的机会,只是被动地执行指示。有的地方还编写出版了各种研究性学习的范例,让教师从中选出认为合适的课题让学生跟着做,把研究变成模仿。有的教师虽然也让学生提出研究的课题,但总觉得学生提出的课题意义不大或水平不高,便将学生提出的课题“提高”成为教师认为是有意义的课题。比如,学生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沙发”“的士”等词的觉得有趣,提出要研究“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有多少外来词”,教师觉得这样研究不够水平,把题目改为“汉语新外来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让学生研究。且不论学生是否具备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这样“指导”的结果,学生无法真正学会判断课题的意义,无法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建立起独立工作的自信心和能力。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交流往往变成老师向学生发出指令性意见:“你应该„„”“你不能„„”,“你怎么能„„”这样,教师依然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依然是处在支配学生的地位。结果就是以教师的意愿代替学生的意愿,使学生的学习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性。

潜藏在这种观点背后的是既要求教师成为什么都知道的“百科全书”,以指导综合性极强甚至没有学科界线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又要求教师必须有高超的研究能力,以解决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难题。这显然是不现实的,给教师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既使教师感到彷徨,也使教师感到灰心。不少教师由衷地感叹:“我都不会研究,怎么指导学生呢?”许多基层的领导也因此对开展研究性学习失去信心,认为我们的教师长期以来都以传授知识为主,不懂如何指导学生,没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条件。这种观点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是相悻的,不纠正这样一种观点,学生无法学好,教师不知该怎么教好,领导也缺乏信心,研究性学习这门课是无法开好的。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到底应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我们认为,从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出发,不应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应强调教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协助者,向学生提供的是帮助和支持。

(三)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何在?可以有学术价值,如学生提出一个把植物的种子送上太空再回来观察它们的变化;也可以有社会效益,如学生的研究解决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问题。但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价值在于其对学生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其价值。能有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当然很好,但是不必强求。过分强调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结果必然导致精英主义。因为这样的课题不可能过多过滥,要求也高,不是每一名学生,每一所学校都有条件做的。

强调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注重的自然是研究的过程。学生的体验和表现比结果更重要,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会交流和合作,在研究中得到发展,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目的。像上面新西兰的案例,学生们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小问题,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但是从的角度看却是很成功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体验了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从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程序,到最后的评鉴都是学生们自己做的,从中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即使最后没有明确的结论,分不清哪个牌子的洗衣粉洗涤效果好,只要认真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们也会有很好的体会和收获。有的活动没能得出结论,给孩子们留下一点遗憾,让他们反思所做的研究存在什么问题,为什么没有结果,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不一定强求有明确的结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及时调整研究的过程,不要过分追求研究的结果,甚至为此而拔苗助长,弄虚作假,为害就更加严重了。

强调研究的过程,但不能让研究的过程模式化、固定化。研究的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制定计划、数据、整理分析、得出结论、评鉴预测,是科学研究过程的要素,而不是固定的规范。它们之间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不能硬性规定哪一个步骤在先,哪一个步骤在后,也不必强求研究过程的完整性。一次活动可以集中在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制定计划,如何进行评鉴等任何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也可以是相对完整的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更不应该以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是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对于那些完全不投入学习活动的学生,既要在成绩上有所表示,更要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但是,对于能积极投入的学生,不一定硬要区分成绩的高低。现在提倡的档案袋评价就是一种很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方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写一写报告,把自己的研究问题、计划、成果和自己的体会以及对今后的展望记录保留下来,把自认为好的就放进去,不好的就换掉,等到毕业的时候再回头看看自己几年的进步。这种自我评价的方式与他人的评价相结合,比一个简单的分数更能反映学生的情况。

(四)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学科知识传授,不能只是坐而论道,要实践,要活动。要注意的是,过去我们往往把实践狭隘地理解为与体力活动或动手技能相关的操作活动,如过去在理科的实验课强调的就是动手操作技能。现在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技能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相对下降,更重要的是能发现问题,能够制定一套方案去解决问题,技术的问题有专门人员去解决。实践并不等于操作,而包括从提出问题到求得结论、做出评价的整个过程,除了操作之外,思考、计划、找资料、理论探讨、数据、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写报告、写文章,都是实践。所谓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就是强调研究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身经历研究过程、体验感受研究过程、在实践中创新。

(五)教学方式的任务驱动性

要体现上述四方面的特点,就应提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进行教学,即以课题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完成课题任务的过程获得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和提高。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置学习重点,不要给各个班级安排死任务。学习任务应由教师和学生自己提出、自己去完成、自己进行评价。

在选择课题任务时,最重要的是课题的价值。有的课题看起来学术性很强,如“环境对遗传病的影响”这一课题,是专家们正在攻克的难题,但是让学生去做,他们的知识和基础都不够,就很难完成,的目标也无法达到。同样,有的课题做好了可以有好的社会效益,如“XX市环境污染对策研究”这一课题。但是因为它所涉及的社会因素很多,学生和教师都难于了解,提出的对策可能没有可操作性,这样的课题,还不如调查本地“文化广场的污染和防范办法”这一课题,效益好像是小一点。实际上是更好。在新西兰就参加过类似的一节环境课,教师把学生们带到公园,要学生去把污染物起来带回去,学生们劲头都很高,在看起来很干净的公园里费劲寻找,最后还是捡到了一批破塑料袋、废电池等等,教师要学生说明这些东西有什么危害,同学们七嘴八舌他说了一些,但很零碎,不全面。教师就要求学生回家查找资料,写出一份有关这些污染物危害的报告。这样一次活动,学生们不仅知道了上述废物的危害,知道了应该保护环境,还亲身实践。这比空谈什么环境对策的大道理要有效得多。但是有些问题看起来似乎是没有什么学术价值或社会效益,如上面例子中的洗衣粉洗涤效果问题,但能够让学生从中学到研究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提高他们的规划、实践和评鉴的本领,这就很好。研究性学习追求的主要是的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是要的。但是它们是副产品,不是研究性学习所直接追求的,是顺其自然而来的。如果我们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后变得很关注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他们也许会提出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问题来研究,只要是力所能及的,也应鼓励。但是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刻意强求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确定找课题的时候,要注意避免课题的成人化和学院化。尽管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有时候很不成熟、不明确,甚至是没有太大意思的,但是总比教师替学生提出来的要好。孩子们有很多的想法是我们成人想像不到的,关键在于他们做的过程中能否找出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如果能,就是有价值的。

第三篇:幼儿有哪些不良习惯?怎样矫正?

一、吮手指

表现:

经常将手放在嘴里,吮得津津有味。被家长或老师发现予以制止后,会停下来,但过后又会把手指放回嘴里吮。

危害:

孩子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手,手在接触物品时会沾染上细菌或病毒,将手放在嘴里,容易引起手指皮肤红肿破损出血,严重的还会造成手指变形,留下疤痕。另外,也会影响牙齿的发育。

原因分析:

两三岁之前的孩子吮手指,是对周围世界探索的一种方式,也是断乳后对母乳的依恋。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到四五岁时会自动矫正这种做法,因此,不必多虑。如果孩子四五岁了还吮手指,就可能存在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原因。比如,可能是身体缺少铁、锌等微量元素;也可能是无事可做,感到寂寞;还可能是内心紧张、焦虑。

矫正方法:

1、养成法:

给孩子断奶要逐步进行,即:逐渐添加辅助食物,减少母乳量,切忌突然断奶。

在日常生活中,要让孩子了解“病从口入”的常识、吮手指的危害。同时,要不断丰富孩子的活动内容,让他多接触新鲜事物,多用小手去探索自然、操作玩具、动手劳动。孩子有事可做,注意力就会从吮手指转移到要做的事情上。

2、暗示法:

当看到孩子吮手指时,切忌呵斥。那样做,孩子会更紧张,吮得更加厉害,从而会强化吮手指的动作。正确的做法是,事先提出要求,当孩子要将手放入口中时,可以轻轻叫他的名字,向他摇头示意,并用眼神暗示他不要这样做。当孩子把手放下时,要摸摸他的头,以示表扬。在矫治的过程中,家长的态度要和蔼,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放松心情。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会好得多。

3、游戏移情法:

给孩子做一个小动物指套,告诉孩子:“这是你的好朋友,要爱护它,不能咬它。”小动物指套一方面能起到提示作用,让孩子约束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移情爱护好朋友的动作,减少吮手指的动作习惯。

二、爱吃零食

表现:

有些孩子正餐时不好好吃饭,饭后又吵着说肚子饿,要零食吃;有些孩子零食不离口,见到自己喜欢吃的零食就缠着家长买。

危害:

一旦养成爱吃零食的习惯,必然会在正常进餐时食欲不振,甚至不愿意吃饭。原因分析:

吃零食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因为,身体的发育成长使孩子的代谢速度远高于成年人,所以,消化比较快。零食可以消除饥饿感。目前,市场上的小食品大多香甜可口,深受孩子们的喜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小食品便成了一些儿童的伴侣,许多孩子对它们爱不释手,一些家长也往往用它们对孩子实施奖赏。因此,可以说,孩子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是由不恰当的教养方法促成的。

矫正方法:

1、养成法:

要充分重视三餐两点、普通饭食对孩子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意义,每天定时定量为他准备能提供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的餐点,不用或少用方便食品,尤其是零食替代新鲜饭菜。

2、调控法:

一是控制品种,二是控制数量。零食也是具有一定营养价值的食品,让孩子适当吃一些也是必要的,但是,对品种要有所选择。孩子胃口小,吃一点就容易饱,应该少选择易产生饱腹感的食品,如,薯片、饼干、花生、开心果等。三至五岁的孩子的牙齿还是乳牙,五至六岁的孩子正在陆续换牙,为保证牙齿的清洁健康,不宜吃过多的甜食。切忌“家长只管买、孩子只管吃”。建议家长在三餐两点的“两点”中按排孩子吃一些有营养的零食,以补充身体所需。另外,家里不要同时储存三种以上孩子爱吃的零食,并要由家长负责保管,以减少零食对孩子感官的刺激。当家长要为孩子带零食去幼儿园时,应事先与孩子班级的老师沟通好,让老师了解带零食的目的,协助孩子管理好零食。这样做,既能起到家长期望的作用,又不至于影响孩子正常的食欲,不会分散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的注意力。

3、示范法:

家长要以身作则,在购买零食和吃零食时,都要有所节制。带领孩子购买时,家长要过问购买零食的数量和种类,指导他做出合理、适度的选择。

三、挑食偏食

表现:

吃饭时,总是在菜里翻来翻去,专门挑选自己喜欢的吃;不喜欢的,则一口也不吃,甚至非常反感,有时在家长的催促、甚至强迫下,才勉强吃一点。

危害: 科学研究证明,凡有挑食习惯的孩子,胃口都不大好。这是因为,在挑食的过程中,会抑制消化液的分泌。如果过分偏食,会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孩子的发育和健康。另外,挑食还可能使孩子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理,养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挑剔的不良习惯,对其身心的全面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在餐桌上翻找食物,也是对人不礼貌的表现。

原因分析:

孩子挑食,表示他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喜好,有了自己选择食物的愿望。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孩子的心智还很幼稚,他的选择依据完全是自己的喜好,容易过分偏食,造成营养不均衡。防止或纠正这种习惯,要从矫正孩子的好恶做起。

孩子不喜欢某种食物,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不喜欢一些食物的味道,如,猪肝、虾、香菇、胡萝卜、牛奶、豆浆等;有的是对一些食物的口感不适应,如,海参、鸡皮、菜叶等。

此外,孩子挑食也可能有身体健康状况方面的原因,如:有的孩子肠胃失调,就不愿意吃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及较硬的食物;有的孩子龋齿较多,咀嚼无力,就不喜欢吃大块食物和不容易嚼烂的食物;有的孩子由于患某种疾病导致吞咽困难,就不喜欢吃蔬菜叶子,因为菜叶容易粘在嗓子上。

家庭的饮食习惯也是导致孩子挑食的诱因之一。有的家长为孩子提供的食物种类比较单调,甚至只按照孩子喜欢的几种口味选择和制作菜肴,致使他没有机会接触其他食物和新口味。有的家长自身有挑食的习惯,自己不爱吃的食物,平时就做得少或干脆不做,这样,孩子就吃得少,甚至吃不到。有的家长还把自己不喜欢吃什么挂在嘴上,在就餐或购买食品时当着孩子的面说出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拒绝吃这种食物。

矫正方法:

1、对症治疗法:

如果是由于身体健康状况方面的原因,使孩子厌恶某种食物,应对症治疗,免得日久成习。

2、调剂法:

让孩子吃他不习惯或他不喜欢的食物时,可以将这种食物与其他食物调和在一起制作,用孩子喜欢的习惯味道遮盖这种食物的味道,他就比较容易接受了。如:将胡萝卜与猪肉拌在一起做馅,包包子或氽(炸)丸子。也可以将这种食物作为配菜加到主菜之中,降低孩子的适应难度,再配合以进餐时的语言鼓励,引导他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尝试吃这种食物。

3、疏导法:

首先,要让孩子懂得,在家里或在幼儿园进餐,是一种集体行为,不能只顾自己,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包圆儿”,把自己不喜欢吃的东西留给别人。自己喜欢吃的别人也可能喜欢吃,应该让大家分享,并且要让别人多吃一点。吃饭时,每种菜都应该吃一点,并且要按顺序由外至内吃,夹了就吃。如果说在盘子里东挑西拣,翻来覆去地找“可口”的菜,既不卫生,也不礼貌。

其次,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给他讲道理,让他了解挑食的害处,引导他逐步适应新口味。开始时,应允许孩子少吃一点,以减轻心理压力。当孩子接受劝导,品尝新的食物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4、示范法:

家长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安排家庭饮食,不在孩子面前强调自己不喜欢吃什么食物,树立不挑食的好榜样;有新品种的食物时,要带头品尝,并鼓励孩子像自己这样做。

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购买、清理他不太愿意吃的食物,让他对这种食物有个直观的认识。吃饭时,可以对他说:“这是宝宝买来(或洗干净)的,我们大家都要多吃点哟!”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5、游戏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吃某种食物,平时可以创编或收集一些讲这种食物有什么营养、吃这种食物有什么好处的歌谣和故事,教给孩子唱,讲给孩子听。吃饭时,当孩子不想吃这种食物时,可以引导他回忆这些歌谣和故事的内容,激发他对这种食物的兴趣。

四、经常剩饭

表现:

有些孩子吃完饭,碗里从来没干净过,总会剩下一些饭菜。成人要求他回来吃掉,他总是说:“我饱了。” 危害:

剩饭是种不良习惯,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养成做事善始善终的好作风和节约的好习惯。原因分析:

剩饭是孩子进餐时常有的现象,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有些家长,尤其是祖辈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大多有一种习以为常的观念,认为孩子吃饱就行了,剩饭总比吃撑了要好,因此,不认为孩子剩饭是一种存在隐患的行为问题。所以,当孩子剩饭时,他们不仅不会阻止,还会主动替孩子吃掉。孩子见到每次剩饭都有人打扫,久而久之,就习以为常。

还有一种情况是,成人对影响孩子进餐的偶然因素不够了解,仍然按常量分配饭菜,也会造成剩饭。比如,增加新口味、新口感的食物时,如果烹调方法不得当,就会使孩子的进食量明显减少;孩子肠胃不适、口腔溃疡、龋齿发病、换牙时,也会吃得少一些;两餐之间缺少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或者上一餐吃得过饱,都会影响食欲,吃不下饭;就餐之前或进餐之中,受到批评或发生了不愉快的事情,情绪不好,进食量也会有所下降。

此外饭菜可口,添饭添菜次数过多,吃不下,也是孩子剩饭的原因之一。有些则是来自孩子进餐习惯问题,比如,吃饭的节奏前松后紧,大家都已经吃完了,他却没有吃完;没有做好餐前准备,不得不在进餐过程中解决大小便问题,耽误时间;进餐过程中不专心,东张西望、发呆、把饭菜或餐具当玩具玩、说话聊天等,都会影响进餐速度,饭菜吃不完,只好剩下。

矫正方法:

1、养成法:

遵循少盛多添的原则,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饭量盛饭和添饭,每餐宁可少吃一点,也不能因盛得太多而剩饭剩菜;如果有剩饭,家长不要帮助打扫,应该让孩子自己吃掉。这样,可以让孩子注意了解自己的饭量,知道每次盛多少饭菜合适。如果孩子剩的饭太多,不得不倒掉时,应及时进行教育,使他懂得什么是浪费、为什么不应该浪费,养成初步的责任感。

孩子进餐时,家长要注意观察,避免发生边吃边玩边说或前松后紧的现象,指导孩子专心进餐,并注意掌握好节奏,用比较均匀的速度平稳进餐。

2、疏导法:

制作新口味和新口感的饭菜时,要掌握好烹调方法,尽量适合孩子的口味,以使他尽快适应新食物;餐前指导孩子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发现孩子情绪不佳时,应及时做好疏导;餐前和就餐过程中不要批评孩子;依据孩子的身体情况、运动量及上一餐的进食量,指导他适量盛饭添饭。

3、示范法:

家长及家庭其他成员不剩饭,给孩子做个好榜样。

五、上课小动作

表现:

在幼儿园参加集体活动时注意力不集中,比如:眼神游弋,东瞅瞅、西看看,就是不看老师的讲解、示范;手脚不闲,不是摸摸这个小朋友的手,就是拽拽那个小朋友的衣服。

原因分析:

首先,应该明确,坐立不安,不断地跑动、玩耍,说个不停等,这是许多学龄前儿童共有的特征,不能轻易地给这些习惯贴上“多动症”的标签。多动与好动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孩子自己无法控制的。要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要去专门机构请专家做临床鉴定。

如果排除病理上的原因,上课做小动作的孩子,可能是精力充沛,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自控能力差,还表现为不遵守秩序和规则,做事随便、无章法,缺乏自信,不能与人很好地合作。如果孩子精力旺盛,又没有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上课时便会做小动作,或去招惹别的孩子。

另外,如果孩子的现有水平跟不上活动的节奏,他听不懂、学不会,自然就会将注意力转到其它地方去。

也可能是孩子希望大家注意到自己,故意做出与众不同的动作,以引起别人的关注。矫正方法:

1、养成法:

鼓励、引导孩子参加一些适合其发展水平、直观生动的活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有意注意的习惯。

在家里,可以在一个比较固定的地方放置一些图书、纸笔和玩具,引导孩子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安心看书、画画、玩玩具。在这段时间内,大人不要去干扰他,但可以走到他的身旁看一看,对他的表现和成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大人的鼓励、赞赏,有助于孩子注意力的稳定。当他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使注意力分散时,要因势利导,让他把注意力转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上来。

2、疏导法:

根据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引导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对于精力过于旺盛的孩子,每天要保证至少三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场地宽敞,有足够的施展空间,可以开展多种活动,以充分释放孩子的能量。为保证孩子身体健康,不使体力透支,在活动时间和运动量的安排上要科学。活动可以安排在上午十点左右、下午在午睡起床后。运动量大的游戏和运动量小的游戏要交替进行,比如,奔跑或球类游戏运动量大,当孩子玩一段时间后,要安排他休息一下或做一些轻松的游戏。夏天天气较热,户外大运动量的活动应安排在晨间和下午太阳快下山时进行,以便既能保证活动量,又能防止中暑。

对于爱跑个不停的孩子,可以对他进行一些专门训练,比如,要求他:“请走着把这本书送到××房间去。”如果孩子又跑起来了,应该要求他重新走一遍,并要坚持这样做。当孩子按要求做到以后,要给予表扬。有意识地重复类似的活动,孩子便会逐渐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家长要注意及时与幼儿园老师交流孩子的情况,选择适合孩子发展水平的活动内容。活动中,多请孩子参与互动的环节(如:扮演角色、回答问题等)。当孩子经常被老师叫到名字时,通常会加强注意力。当孩子能回答上老师的问题后,会希望回答更多的问题。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发展孩子的理解能力。当孩子能自如地参与活动时,自然会集中精力去做。

有些孩子在上课或玩游戏时精力不集中,也可能是身体不适,或有什么心理负担,应该弄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调整或疏导工作。

3、告知法:

要让孩子知道,凡事都有一定的规则。规则会让我们的生活方便有序。比如,如果没有交通规则,就会出现交通拥塞现象;如果在影剧院大声喧哗,就会影响其他人;如果人多时买东西不排队,就会引起矛盾,拖延时间。

4、讨论法:

可以组织孩子讨论一下,上课时,如果小朋友都不听老师讲课,自己玩,会怎么样。引导孩子认识到,班里组织集体活动时,如果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干扰其他小朋友学知识。同时,这种行为也很不礼貌。

六、不会分享

表现:

自己的玩具不肯给其他小朋友玩,即使自己不玩也不让别人碰;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经别人同意便拿来玩,经常会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如果别人拿了他的东西,即使父母也会不依不饶,一定要还给他。

危害:

不会分享的孩子容易过分以自我为中心,难以融入社会、融入群体。严重的,会形成自私、霸道的心理。

原因分析:

分享的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养成的。一般情况下,小孩子都会认为自己得到的东西应该属于自己的,别人不能动。比如:一岁孩子手中的物品被人拿走,他会急得大哭。如果成人不注意孩子分享的养成,慢慢地就会发展成以自我为中心了。

矫正方法:

1、感受法:

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比如:两个孩子在一起时,可给孩子提供一个大皮球让他们一起玩,并指导他们用多种方法玩,使他们感受到两个人玩比一个人玩更有趣,体验共同游戏的快乐。

2、情景教育法:

在生活中抓住每个小事进行养成教育。比如:到游乐场玩时,如果人多玩具少,要引导孩子学会等待;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时,引导孩子相互交换玩具;在家中,也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环境,好吃的东西大家都有份,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独食”的习惯;设计一些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如:“两人三足”、捉迷藏等),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到合作的快乐。

3、疏导法:

讲一些《孔融让梨》之类的小故事、小寓言,教育提醒孩子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切忌在孩子不愿意、想不通时,生硬地强迫孩子交出玩具,要使孩子体会到玩别人的玩具的快乐,进而理解别人玩他的玩具同样也会很快乐,让孩子从情感上接受分享,愿意分享。

4、示范法:

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榜样。比如:家里有好吃的,要先孝敬老人,也可以让孩子送给邻居分享,给孩子一个良好的行为示范。

七、爱插嘴抢话

表现:

在集体活动时,常常打断主持人(或老师)的讲话,问东问西,或者说“我知道”、“我能做”;在家长与别人谈话中间,插嘴发表意见或陈述情况;同伴讨论或谈论某件事时,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发表意见。

危害:

显得没有涵养、不懂礼貌,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影响人际关系。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喜欢插嘴抢话的孩子,思维都比较活跃,反应敏捷,能跟上别人说话的节奏,并能理解大部分谈话内容,且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因此,要用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现象。尽管打断别人说话显得不大礼貌,但也不能过分地进行压制,而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引导孩子恰当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这样做,有利于孩子今后的成长。

据我们在工作中观察了解,有些孩子特别喜欢表现自己,听到别人说某件事,就情不自禁地急于把自己知道的有关情况或想说的话讲出来;还有些孩子抢话,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尤其是在家长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孩子希望家长多关注自己,因此,会以各种方式打断谈话。这样的孩子,可能是感到平时家长对自己关注得太少。

矫正方法:

1、疏导法:

要鼓励孩子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提醒他在与别人交谈时,要认真倾听对方的谈话,当别人的话告一段落或者询问自己的意见时,自己再说话。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可以从别人的谈话中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学到更多的知识;随便打断别人的话,是对别人不尊重,是不礼貌的行为。家长在与别人谈话时,如果孩子在场,可以与他约定,有话要说时,先给家长一个暗示的信号,请家长安排说话的时机。

2、训练法:

为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可以定期组织专题谈话活动。每次谈话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并在事前与孩子约定规则:按顺序发言;认真听别人说,中间如果自己确实有什么想法急于表达时,一定要先举手示意,并说“请原谅”,经主持人同意、并在发言的人中止发言时,自己才能说;如果随意插话,大家可以不予理睬,主持人可以制止,事后还要接受批评。如果孩子按规则办了,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在活动过程中,成人要带头执行约定的规则,并适时问孩子一些问题,引导他以正确的方法积极参与到谈话活动中来。经验证明,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使他学会语言交流的方法和技巧,养成安静倾听的好习惯。

3、示范法: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尊重,说话时,态度要和气,语言要得体;要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不能轻易插嘴,更不能互相争吵;如果发生争执,也要学会克制自己,等孩子不在场时,再想办法解决。

要尊重孩子,与他平等相处,给予他充分发言的权力,保护他身上的积极性和锐气。在孩子还没有学会在恰当的时间表白自己的意见之前,不能用“小孩子少插嘴”之类的话去责怪他,更不能在外人面前责怪他,否则,会损伤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第四篇:当前学生的不良习惯有哪些

当前学生的不良习惯有哪些

当前中国对孩子的教育,虽然经历了一系列的学校教育,可能还经历了许多课后班的教育,但这些教育基本不涉及道德教育、情商教育。个体的成功是综合的成功,其中道德、情商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国的系列教育从始至终没有发生过情商教育,道德教育形同虚设,以致长大后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问题,虽然学历很高但行为却与之不符,如公共场合吸烟、大声喧哗、不管身边有无异性脏话连篇,可能工作的业务能力较强,但内心世界不够阳光,这些问题一个原因是中国教育的缺德,另一个原因是家庭教育的不懂,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素质,但许多家庭的教育是没有是非标准,孩子我喜欢,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不犯法。根本不注重自身修养,父母生活全包造成生活自理能力差,好东西独享导致自私,自私则导致与人相处困难,说话采用命令语气,不知道尊重他人。拒绝力所能及的劳动安排,在吃的玩的上面争平等,不看书沉溺于游戏,不能够理解、关心他人,不学习他人优点,却嫉妒他人。不知道关心父母。家长批评指正时找各种理由,忿忿不平。只许他干扰别人,不许他人干扰自己。如果家长不及时纠正这些坏毛病,长大后,从前的小问题就会变成社会的大问题。我现将孩子的一些坏毛病罗列如下,希望家长有则纠之,无则勉之。

坏毛病包括:

1、乱发脾气,摔摔打打、大喊大叫

2、说话语气命令式,或语气过重等不尊重长辈的表现

3、家长批评指正不接受,找各种理由或与他人比较,忿忿不平。

4、早上起床时废话太多,发脾气,引发战争

5、三餐挑食,要求另做

6、喊人要水

7、自己不叠被

8、在吃的和玩的上面,攀比、争平等权利,症状表现为说那谁怎么怎么样之类的话

9、不服从家长安排,拒绝跑个腿扔个垃圾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安排。

10、独自在家时,饭后不处理以致扔食物。

11、每天玩游戏超过半小时或与同学QQ聊天超过20分钟或抢手机且不打招呼玩超过30分钟,或在利用时限连续玩三天以上包括三天。

12、不关心家人,包括父母、祖父母及姑之家人。当这些人身体上、心理上受到伤害时,表现不关心,不谦让。

13、进屋不穿鞋、不放好书包,直奔电脑、手机或吃的。

14、放学不按时回家,且不给家里打电话

15、家长随便说不负责的话,伤害青少年心理,多鼓励少放弃。

16、袜子乱扔不洗

17、性别错位,男人不象个男人,女人不象个女人,幻想自己能改变性别多好,你是男人就做好男人,是女人就做好女人。

第五篇:如何纠正孩子学习的不良习惯

如何纠正孩子学习的不良习惯

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家长没少管,但似乎效果并不好,不少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以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基础的,是学习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克服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纠正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不可一蹴而就,它是个反复的过程,纠正的过程也许是艰辛的,但只要家长每天坚持纠正,且方法得当(注意:身教要多过言传,少责罚、多鼓励),一天天过去,就能欣喜地看到孩子的转变。尤其是在暑假里,家长和孩子接触的时间较多,可借机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那么如何纠正孩子学习的不良习惯呢?

“纠正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起。” 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家长不可一味责怪孩子,首先应该反省一下自己,很多时候是家长的不当言行‘造就’了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一般而言,家长的生活习惯好,自然会“传授”给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是家长们有意识地自我约束才能达到的。“在纠正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时,切忌撕裂‘伤口’。”在纠正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方面,给了我们启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些他们自己可以自然修复的小“伤口”,却被家长人为地“撕大”了,弄得非“包扎”、休整不可。自然愈合的小伤口不留疤痕,而经过扩大再治疗的伤口,治愈后是一定会留下疤痕的。在纠正孩子的不良学习习惯方面,被“撕开”扩大化的坏习惯,将来的纠正也会留下“疤痕”,而这也许是孩子一辈子也抹不去的心理阴影。

总知,帮助孩子改变坏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耐心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需要父母付出智慧和辛苦。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下载影响小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有如下几个方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影响小学生学习的不良习惯有如下几个方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办公室设计有如下几点要求

    办公室设计有如下几点要求 1) 在办公室设计中一般追求一种明亮感和秩序感,注重使用的舒适性和简洁性,同时也要兼顾品味和档次的要求。 (2) 在天花中布光要求照度高,多数 情况使用......

    生产塑料颗粒一般有如下几个工序

    生产塑料颗粒一般有如下几个工序: 第一将收购回来的塑料分类,塑料品类繁多,一般废品回收站已经做大致的分选,但为保颗粒品质应进一步择分。 第二粗(初)洗有的废塑料含杂量特别大,比......

    千字文有哪些影响

    《千字文》里有许多关于做学问的语句,对我有深深的启发。下面是关于千字文有哪些影响的内容,欢迎阅读!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朝代】南北朝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中央空调机组有如下几种形式

    中央空调机组有如下几种形式:1、多联机系统。2、空气源(冷水)热泵模块式系统。3、空气源(冷水)热泵螺杆式系统。4、溴化锂直燃机系统。5、地源热泵系统。6、水源热泵系统。7、水......

    家长会的新形式有如下四种(模版)

    家长会的新形式有如下四种:一、以展示学生才艺为主的“成果汇报型”家长会。学校把家长会开成学生作品展示会,通过展示学生的作业本、日记本、笔记本及学生主办的手抄报、黑板......

    帮助小学生改掉作业马虎的不良习惯[5篇]

    帮助小学生改掉作业马虎的不良习惯 肖鹏先 虽然现在提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学生完成适当课内外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老师和家长都很重视学生的作业......

    如何教育小学生改变不认真做作业的不良习惯

    如何教育小学生改变不认真做作业的不良习惯 年级:三年级 姓名:于红娟 虽然现在提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完成适当课外作业是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也是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质量的......

    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因素的调查报告

    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因素的调查报告 学院:临沂大学外国语学院 班级:2010级英语师范一班 作者:徐宁 (一)摘要:小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学习群体,了解影响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