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县体育事业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决定》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时期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适应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指导全县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步伐,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结合实际,现制定我县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基本依据,牢牢把握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服务。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以“突出群众体育,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搞活体育产业,改善体育设施,深化体育改革”,全面实施《体育法》,努力实现体育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为思路,深化体育改革,扩大开放,立足实际,尽力加快我县体育事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榆中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为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体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体育产业和体育基础设施变化不大,城市和农村群众从事体育健身锻炼的场地少,体育人口增长较慢,群众体育开展不够广泛,人们坚持从事锻炼的意识还不够强,业余训练有所滑波,竞技水平不高。
(一)在“十一五”时期,要以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根本任务,把群众体育放到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和《榆中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发展规划》。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通过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理念、体育活动去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为全县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条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认真抓好“三个环节”,即:建设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突出“三个重点”,即: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使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普及,全县国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0%以上。其中,城镇人口达到50%。竞技体育实力稳步提高,形成注重效益与后备人才培养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格
局。体育基础设施有一个较大的改善,在“十一五”期间,下大气力,努力完成“榆中县体育健身训练中心”的配套设施和“榆中县体育馆”工程、“榆中县游泳馆”工程、全县建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民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等基础性项目10个以上,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的基础上,以体育彩票公益金扶持资金为引导,多方投资,加快体育设施建设,使全县体育基础设施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基本适应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训练比赛的需求,缩小与全市兄弟县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加强体育法制和道德建设,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水平,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使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体制,符合我县实际的体育管理运行新机制,使体育真正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体育工作者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事业为已任,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在“十一五”时期,全县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广泛开展,人人享有体育权利,国民体质普遍增强。竞技体育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在全市乃至全省体坛上有较高的竞争力。积极发现和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较大贡献。努力开发扩大体育产业,增强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使全县体育事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高。努力实现体育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普遍化、产业化、法制化,实现体育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推进体育事业全面进步。
三、任务与指标
(一)群众体育
全面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坚持以青少年为实施为重点,通过更加广泛、多层次、多形式地宣传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经常性的从事科学的健身锻炼。大力促进体育消费,普及体育科学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建立起符合榆中实际,政府调控组织,依托社会、服务群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众体育工作新格局,在全县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良好风气,使全县国民体质状况有明显提高。
1.体育人口在“十一五”时期,达到全县人口的30%以上,国民体质合格人数增长15%;到2010年达到全县人口的40%以上,国民体质普遍增强。
2.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更加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努力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掌握2—3种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全县中、小学施标率100%,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按照《学校体育场地器配备目录》逐步
配齐体育器材,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每年举办1次以上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有条件的学校组建2支以上不同项目的运动队,搞好课余体育训练。根据条件积极创办九年义务教育体育班。
3.积极促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要以乡镇和经济条件好的村为重点,积极开展以场地设施、健身指导和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有条件的乡镇至少每4年举行1次全乡镇性的农民运动会,每年举办1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和单项体育竞赛。要充分利用农闲和传统节假日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一些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比赛和文体表演。有条件的乡镇硬化篮球场1块并配备器材、各村民委员会要建有简易篮球场或文化体育活动室1处以上。
4.加快县城体育发展步伐。社区要构建起日常、双休日和长假三个体育生活圈。建立健全体育组织机构,积极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每个社区开辟建设1块群众健身场地,组织开展各类健身竞赛活动。要引导群众更新观念,积极倡导“健身就是素质,健身就是品位,健身就是发展机遇,健身就是生活质量”的新理念,向“小康体育”迈进。每年要利用“全民健身月”活动和节假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各社区每年举办1次以上的健身竞赛活动,县上每年举行1次社区运动会。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以工间操为主的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努力做到全面普及,积极开展争创“体育先进社区”活动。
(二)竞技体育及业余训练
要以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巩固提高”的思路,以全市运动会为目标,切实加强运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与作用,以发现和培养输送体育优秀后备人才为重点,尽力提高全县竞技运动水平。
1.运动项目保持在3—5个,其中参加市级竞赛的重点优势项目2—3个,参加全市运动会所设竞赛小项,力争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2.竞赛成绩:力争每年坚持参加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名次在“十一五”期间争取排列前四名,中学生篮球保持全市前三名、全省前四名的位次,参加全市运动会,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名次在“十一五”期间争取达到中上等水平。
3.在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中,要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不断提高”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少年儿童体育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
4.县级体育、教育主管部门要紧密配合,继续抓好体育传统项目训练点(学校)的业余训练工作,走好体教结合的路子,力争有条件的县属中、小学校和初级中学都能开展1—2个特色业余训练项目。要积极恢复县业余体校,开展业余训练,抓好1—2个传统优势项目的训练。
5.要积极拓宽业余训练渠道,抓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及个人自办或资助兴办业余训练。要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竞赛训练休系。
6.“十一五”时期,坚持每年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学生篮球比赛的基础上,再新增加1—2个重点项目的少儿比赛。恢复全县综合性运动会的举行,并形成每四年一届的竞赛制度。
(三)体育产业
1.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发挥体育多功能带动作用。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把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到全县经济建设上来。
2.要按照“以体为本,多业助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依靠体育特有的潜力和优势,发展以体育健身、竞赛表演、培训咨询、技术服务、体育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
3.做好体育彩票的销售工作。要继续抓好宣传、网点建设,电脑体彩销售在目前7个点的基础上,再扩点3个,在目前每年销售电脑体育彩票额度70多万元增长到100万元以上。正确树立体育彩票品牌,不断壮大体育彩民队伍,为建设全民健身工程积极筹集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四)体育设施建设
1.在“十一五”时期,要按照“合理布局,功能完善,设计新颖,建造精美,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思路,尽快的完善“体育健身训练中心”的配套设施,在2008年以前建成“体育馆”和“健身训练房”,到2010年完成田径场观礼台及看台的建设工程和“游泳馆”工程。
2.要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按照全县统筹规划、区域均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切实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设并大力协助协调规划、建设等部门,在新建居民小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在“十一五”时期,力争在县城4个社区各开辟一块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并配置健身路径1条。
3.积极指导企事业单位,机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规划和建设,使体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到2006年争取每个乡镇有一块硬化的篮球场和建有一处文体活动室,条件好的小城镇建设1条健身路径;全县50%以上的村委会建有乒乓球活动室;企事业单位、机关有条件的建修硬化篮球场或乒乓球室;学校普遍有田径运动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场地及器材。
四、对策与保障措施
发展新时期体育事业,是我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关系到全县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
(一)要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把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身体素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抓紧抓好。作为体育主管部门,充分运用体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主动的取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真正把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一并落实。发改、财政、人事、教育、规划等部门,也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在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和规划时,根据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我县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对体育事业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
(二)要主动会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结合各自的优势做好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同时要通过新闻媒体的特殊功能,加大对我县体育事业的宣传力度,努力为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热爱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
(三)要切实增加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体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确实严格执行法律规定,落实体育事业经费的增加和投入。
(四)坚决杜绝任意削减和挤占体育经费的现象。同时要管理使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和体育专项资金,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要适应市场经济和体育社会化的客观要求,研究制定有关方面的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发挥社会兴办体育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体育事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切实工作。从青少年是21世纪建设人才的战略出发,抓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之机,确立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狠抓落实,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六)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转变观念,求真务实,切实改进思想作用和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衡量全县体育工作的标准。凡是有利于榆中体育发展的大事,有利于提高榆中体育整体实力的事,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全县人民健身活动的事情都要敢于拍板,敢于冒险,敢于创新。
(七)努力提高体育队伍素质。体育工作要不断培养造就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体育管理人才队伍,要加强对体育工作者的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纪律作风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培养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热心群众健身、乐于奉献的体育工作队伍,以崭新的面貌和饱满的热情,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和任务,为榆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篇:“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6年到2010年,是我区区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全面落实“同心全面建小康,打造绿色国际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也是筹备和承办2008年奥运会比赛项目,实施“办好新奥运,建设新我区”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北京奥运比赛项目承办地的我区人民,其体育热情,参与意识,健身需求,将日趋高涨。为加快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服从服务于我区这一重要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娱乐需求,出色完成北京奥运会比赛项目承办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一)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区体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人口逐年递增,2004年体育人口达到62%,人民健身意识和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区、镇、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场地建设及健身设施有了明显改善;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竞技体育成绩保持京郊前列,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形成梯队结构,举重、柔道、田径等优势项目,成绩显著;体育产业发展较快,趋于区域化、规模化,2004年体育产业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已经成为我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增强国民身体素质,振奋地区精神,促进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必须看到,我区体育事业的规模还不大,总体水平还不高,与城八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高水平尖子人才较少,优势体育项目偏少,弱势项目亟待提高;群众体育发展不平衡,农村体育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体育设施尤其是群众健身设施还比较落后;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有形及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不够理想;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正在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适应。
(二)我区体育事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06年至2010年,我区体育事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
我区处于北京市整体规划中的东部发展带,我区将成为“十一五”时期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卫星城,其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无疑将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今后五年,我区将全面推进并实现“同心全面建小康,打造绿色国际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区经济将进入新的快速增长阶段。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将刺激体育需求的增长,体育消费占生活消费的比重将逐年增加。
“十一五”时期,我区将全面推进新城总体规划,必将加快我区重大体育设施的建设步伐,大大提升我区体育基础设施的总体水平,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更为优越的条件和环境。
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我区赢得了北京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承办权,使我区体育进入以筹办奥运会比赛项目为主要内容和特色的发展机遇期,为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为激发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激励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
但是,机遇总是与挑战派生并存的,机遇的来临预示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和责任历史地赋予了我们。我们要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紧紧抓住和利用好这一发展机遇,确立科学的发展观,以超常的胆略和付出,加快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我区成功地承办奥运会比赛项目,为造福人民群众做出不懈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二、指导方针与基本思路
(一)指导方针
“十一五”时期我区区体育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出发点,推动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努力开创我区区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抓住历史机遇,实现我区体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立脚点,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我区区人民健康素质作为我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努力探索群众体育的发展规律和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全面提高我区体育的整体水平。
&
nbsp;——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推进我区区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变,塑造服务型政府。积极培育体育社团,加速推进体育的社会化、主业化、产业化进程。
——坚持我区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与我区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协调发展,体育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保障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地运行。
——坚持科技兴体、人才为本的方针,加大体育科技投入和科研力度,提高体育工作者科技素质,提升我区区体育工作的科技含量。
(二)基本思路
“十一五”时期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创建一个平台,发展三条主线,开拓五个层面。
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我区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建服务型政府。培育以我区区体育总会为核心的体育社团管理体系,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
创建一个平台: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充分发挥体育局的政府职能作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各方力量投资,、开发、经营,形成良好的互惠互利、有机发展的协作关系,并使发展平台由小到大健康发展。
发展三条主线:一条是以奥运会的筹办为主线,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区竞技体育发展基础,推进我区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健全面向大众的“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我区全民健身运动向深层次发展。三是以我区构建“产业富区”,促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战略为主线,以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为主导产业,以发展我区特色体育旅游产业为目标,构建符合现代产业发展及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特征门类齐全、结构与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促进我区体育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开拓五个层面:一是以打造我区体育品牌、创建体育健身娱乐精品区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发展面。二是以构建奥运会场馆为最高层次,综合性体育中心为中间层次,城镇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基础层次的相互协调、网状幅射延伸的体育场馆结构为目标的体育场馆设施发展面。三是以推进四条渠道的业余训练网络建设为基础,为北京市和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构建我区竞技体育发展面。四是以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构建我区群众体育发展面。五是以调整体育人才结构,加大人才培养为主线,采取资源整合、内引外联、强强联手措施,形成体育人才供需链,构筑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科技发展面。
三、“十一五”时期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群众体育
(一)奋斗目标
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成为全区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参有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全区体育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6%以上。全区人民的体质明显改善,成年人体质测定合格率超过80%,青少年体质明显增强。群众体育社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二)任务和措施
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后五年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构建“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多元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管理、服务、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群众体育的普及化、科学化、生活化。
1、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建立完善的区、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三级社会化群体网络和管理体系。区、镇(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全部建立体育组织。杨镇、北小营、李桥三个镇申报全国体育先进乡镇成功,实现我区50%的镇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乡镇。继胜利街道办事处之后,光明街道办事处达到北京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组成的社会团体管理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开展好相应人群的群体活动。区工会组织的每四年一届的职工运动会,反响很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健身热情,共青团、妇联也要创新思路、开展独具特色、形成传统的健身活动。
——加强区体育总会和各个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管理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桥梁、纽带和组织作用,逐步实现由现实体育局主办赛事过渡到体育局监管下的各协会自行组织赛事,有步骤地推进各级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进程,形成社会办体育的格局。
——鼓励和支持乡村、社区、公园、广场等地群众自发形成的晨晚练健身站,并纳入社会管理范围。要积极引导在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的基础上创建一批社区群众体育俱乐部,胜利、光明街道办事处先行试点,市体育局将给予政策扶持。
2、加快群众健身场地建设,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
——加快镇、村体育中心和文体活动站建设。2010年,80%的镇建有体育中心,85%的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站。镇级体育中心要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村级文体活动站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
——加快“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积极争取
北京市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的“全民健身工程”的数量,增加区、镇、村三级投入,科学地进行安排,2010年实现100%的乡镇、行政村、街道和社区委员会建有全民健身工程。
——精心设计和建设一批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群众健身场地和设施,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环境建设、园林建设相融合。“十一五”时期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北京市政府有关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定,落实健身场地,保证人均0.3平方米,其场地工程与居住区工程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同期交付使用。“十五”期间居住区体育设施未完成上述标准的,要在“十一五”时期完成建设指标。乡镇、行政村新建广场、公园,要配套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及工业开发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满足职工健身需求,创建良好的健身场所。
——逐步改造和不断完善全区中学、小学、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成为北京市教育系统体育设施整体水平一流的典范。加强我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在确保群众健身安全的情况下,寒暑假、公休日对外开放,使学校设施资源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3、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地向前发展。
——坚持开展我区区每年一次“全民健身宣传周”、两年一次“全民健身体育节”活动。坚持改革创新,突出我区特色,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参与性。精心组织,年年翻新,成为我区有影响的大型活动之一。
——继续办好已经形成传统、形成品牌的标志性活动。如后沙峪杯春季环城赛、健身双球比赛、地税杯桥牌比赛、空港杯全国门球邀请赛、四年一届的职工运动会和两年一届的残疾人运动会等。
——发挥工、青、妇、社会团体及行业体协、各单项协会等体育社团的作用,组织举办具有各自特点,项目多样,适宜相对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并形成传统赛事。
——乡、镇、局(公司)、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经常开展喜闻乐见、突出健身实效、简便易行、生动活泼的健身活动。要积极举办各种社区间、家庭间的兼健身与竞技为一体的体育联谊、联赛活动,使“体育之家”、“体育社区”活动成为实质性、代表性的活动。
——征集、收纳、创编趣味体育项目,策划时代感强、形式多样的趣味运动会,以易于参与、趣味性浓和观赏价值高的赛事组织形式进入社区、乡镇、街道,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品牌赛事和项目。
——挖掘、整理、推广民族体育和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如太极(剑、拳、扇)、秧歌、腰鼓、霸王鞭、高跷、旱船、舞幡、踢毽、风筝、抖空竹、舞龙舞狮等。加强对民族、民间体育的推广与研发,使其融于时代,更具生命力,更易于在大众中推广。以国际奥林匹克日或北京申奥成功纪念日为契机,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民族体育、民间民俗体育展示和表演活动,创造我区体育精品。
4、进一步明确并坚持“农村体育的重点在乡镇,青少年体育的重点在学校”。
——我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没有农民的健康,就难以实现全区的小康。农村体育工作要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为目的,以丰富农村体育内容为重点,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努力探索乡镇“特色体育”的发展途径。2007年和2008年将分别举行北京市农民运动会和全国农民运动会,这是检验和展示我区农村体育成果的大舞台,我们要全力以赴,精心组团,保证训练和比赛经费,实现市农运会“保二争一”的目标,实现我区农民运动员在2008年全国农运会上为北京市代表团夺取“三金”的目标。
——我区中、小、幼在校(园)人数为13万,将近全区人口的四分之一。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关系到未来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全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保证全区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
——加强体质测试中心、站、点的建设。到2010年60%的乡镇、50%的社区、60%的局(公司)建立三级体质测试站。积极倡导中、小、幼建立体质监测站、点,2010年区重点中学及体育传统校全部建有体质测试站点。
——积极开展测试,逐步扩大受测面。采取集中、分散、巡回等形式,方便群众测试,逐步扩大群众受测面。2010年,城区测试人数达到辖区成年人人数的5%,农村达到2%。
——加强检测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测试、评价及体质研究能力,为群众提供因人而异的科学健身方案,使体质测试工作成为加快全民健身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步骤。
6、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锻炼指导型、技能传授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10年,体育指导员达到3000人,全区100%的健身中心、晨晚练点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群众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培训辅导班,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技能传授能力,使他们成为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科学健身的辅导员和推广健身项目的生力军。2010年每个辅导站健身项目达到10个以上。
竞技体育
(一)奋斗目标
以2008年
奥运会和北京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运动会为契机,加快竞技体育发展,全面提升我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努力实现2006年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有新的突破,2008年奥运会首获奖牌,2010年北京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的“三级跳”的目标,确立与我区创建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我区竞技体育发展地位。
具体目标是:竞技体育业训水平和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超额完成市体育局下达的优秀运动员输送人数指标任务;2006年在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在全市排名保八争六,三个项目进入团体前三名,六个项目进入团体前六名;到2008年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40枚以上,打破四项北京市少年纪录;我区区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上获得金牌,2008年奥运会上力争获得奖牌;2010年北京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团体总体和金牌总数在全市排名保六争五,确立北京市体育强区地位。
(二)任务和措施
竞技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重点,是体育事业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部分,是确立体育强区地位的重要因素,其核心是要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今后五年,体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发挥我区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的优势,全力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创造有史以来最优异的成绩,为我区人民争得荣誉。
1、坚持体教结合,合理规划体育传统校布局,促进体育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梯队建设。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构建体教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区体校龙头带动作用,调动全区35个体育传统校积极性,明确各自业训工作和人才培养、输送的责任和任务,形成以区体校为龙头,以我区一中、牛栏山一中、杨镇一中为重点,以全区35所体育传统校为基础的塔型、网状业训工作和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2、调整运动项目结构和布局,实施金牌战略、精品工程,金牌总分并举。由于竞技体育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在项目设施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发展符合我区实际的项目。
——继续巩固传统优势项目,打造我区体育精品工程。举重、柔道、皮划艇和田径中的子项中长跑、投掷、短跨为我区重点项目和优势项目。其中举重、柔道和皮划艇列入我区力争在全国十运会和2008年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精品工程。区体校担负着光荣而艰苦的任务,要充分利用北京市体育局已批准举重、柔道项目试办二级班的有利条件,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实现打造我区体育精品的既定目标,推动整个项目提高水平,不断扩大整体优势。
——努力提高潜优势项目竞技水平,扩大夺牌夺金的项目点。游泳、跆拳道、武术以及田径中的某些子项,从教练水平、训练条件、训练规模、人才储备以及以往在全国全市体育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已经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要优化结构,有取有舍,力争在2010年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成为我区夺牌夺金的又一个亮点。
——抓好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建设,提高我区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球类项目一直是我区的弱势体育项目,但球类项目以其影响大、竞争激烈、观赏性强、普及率高,备受人们的关注。我们要立足长远,加大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的建设。现在全区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手球等球类传统校共计28所,其中小学占17所。我们要从现在起,扎扎实实抓好球类运动项目,经过五年的努力,2010年前后将显现我区最具影响的球类项目的优势。
3、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训练水平。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按照“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已形成的业余训练网络,逐步改善业余训练条件,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广开招生渠道,利用开办二级班的条件,面向全国招收、吸纳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扩大在训人数,业余体校常年训练人数400人左右。加强对体育传统校业训工作的合作与指导,建立良好的后备人才选拔、测试、训练和输送的体系。切实抓好我区组团参加全国及市级比赛的运动队的组建和集训工作,适当扩大运动员编制和集训规模,坚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大运动量”的科学训练原则,提高集训质量,争取优异成绩。
4、实施人才战略,创建一支事业心强、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精通、乐于奉献的教练员队伍。进一步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提高教练员素质。密切与国家柔道队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合作,加强对现有教练员的培训,对优秀教练员和具有潜质的教练员送出去深造再学习,不断提高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落实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合格上岗的教练达到100%,高级教练达到10%,中级教练达到40%,其余全部达到初级标准,100%的教练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加大考核力度,推动聘任上岗。体校内部实行全员聘任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向社会招聘优秀教练员,不断充实教练员队伍。为强化优势项目或开辟有潜力的新项目,可适当聘请和引进市级、国家级高级教练。调整教练员的奖励制度,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的奖励,保证优秀教练员队伍的稳定。
5、加强体育专项医务队伍建设。体校、运动队和体育传统校都要成立体育专项医务站(室),保证运动员得到良好的科学运动量指导,并做好运动后体能的恢复工作,及时进行伤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6、加强体育科研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建立北京体育大学学习基地,强强联手共同进行科研和探索,科研重点是: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医务监督、少年儿童运动规律及成才因素。针对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优势项目在国家及市级大赛中实现“夺金”目标,成立专门的市场准入、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劳动用工等方面提供便利。设立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基金,通过投融资政策,推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鼓励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对体育事业的资助和捐赠,拓宽投资渠道。
4、加强体育科研,加速体育科技进步,走科技兴体之路。利用与国家柔道队、北京体育大学、北体大中专学校的合作关系,联手共建我区体育科研基地和实验、实习基地。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健身方法,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尖子人才培养、夺金项目进行科技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利用科研基地开设体育人才培训班,重点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加大人才引进,建立“绿色”通道,根据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高级教练员、专业管理人员、企划人员及商务、中介等专业人才。
5、加强体育法制建设,优化体育发展的环境。体育法制工作要以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为重点,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工作。要以贯彻执行体育法为重点,健全法制机构,增加机构人员编制,加大体育执法力度,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水平.要认真做好体育安全、体育服务业开业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公益性体育设施的保护等检查监督工作,规范体育健身服务标准,保障体育消费者的利益。
6、加强体育宣传,营造体育发展氛围,全民参与,落实规划。体育事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惟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才能实现规划确立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体育宣传工作和国民体育教育工作,动员全区人民关心体育,了解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形成强烈的体育意识,形成巨大合力,加快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区体育事业新的跨越。
第三篇: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政府职能作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各方力量投资,、开发、经营,形成良好的互惠互利、有机发展的协作关系,并使发展平台由小到大健康发展。
发展三条主线:一条是以奥运会的筹办为主线,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我区竞技体育发展基础,推进我区竞技体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健全面向大众的“亲民、便民、利民”的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我区全民健身运动向深层次发展。三是以我区构建“产业富区”,促进我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战略为主线,以体育健身娱乐业和体育竞赛表演业为主导产业,以发展我区特色体育旅游产业为目标,构建符合现代产业发展及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特征门类齐全、结构与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促进我区体育产业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开拓五个层面:一是以打造我区体育品牌、创建体育健身娱乐精品区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发展面。二是以构建奥运会场馆为最高层次,综合性体育中心为中间层次,城镇社区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基础层次的相互协调、网状幅射延伸的体育场馆结构为目标的体育场馆设施发展面。三是以推进四条渠道的业余训练网络建设为基础,为北京市和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构建我区竞技体育发展面。四是以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完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构建我区群众体育发展面。五是以调整体育人才结构,加大人才培养为主线,采取资源整合、内引外联、强强联手措施,形成体育人才供需链,构筑体育人才培养和体育科技发展面。
三、“十一五”时期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群众体育
(一)奋斗目标
全社会体育意识普遍增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健康向上的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成为全区人民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体育参有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全区体育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66%以上。全区人民的体质明显改善,成年人体质测定合格率超过80%,青少年体质明显增强。群众体育社会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二)任务和措施
群众体育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后五年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努力构建“政府管理、协会组织、社会兴办、全民参与、市民自治”的多元化、规范化、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管理、服务、监测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群众体育的普及化、科学化、生活化。
1、健全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建立完善的区、镇(街道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三级社会化群体网络和管理体系。区、镇(办事处)、村委会(居委会)全部建立体育组织。杨镇、北小营、李桥三个镇申报全国体育先进乡镇成功,实现我区50%的镇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先进乡镇。继胜利街道办事处之后,光明街道办事处达到北京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组成的社会团体管理网络建设。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开展好相应人群的群体活动。区工会组织的每四年一届的职工运动会,反响很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健身热情,共青团、妇联也要创新思路、开展独具特色、形成传统的健身活动。
——加强区体育总会和各个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管理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级各类体育协会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桥梁、纽带和组织作用,逐步实现由现实体育局主办赛事过渡到体育局监管下的各协会自行组织赛事,有步骤地推进各级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进程,形成社会办体育的格局。
——鼓励和支持乡村、社区、公园、广场等地群众自发形成的晨晚练健身站,并纳入社会管理范围。要积极引导在全民健身晨晚练辅导站的基础上创建一批社区群众体育俱乐部,胜利、光明街道办事处先行试点,市体育局将给予政策扶持。
2、加快群众健身场地建设,方便群众就地就近参加体育活动。
——加快镇、村体育中心和文体活动站建设。2010年,80%的镇建有体育中心,85%的行政村建有文体活动站。镇级体育中心要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村级文体活动站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
——加快“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北京市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的“全民健身工程”的数量,增加区、镇、村三级投入,科学地进行安排,2010年实现100%的乡镇、行政村、街道和社区委员会建有全民健身工程。
——精心设计和建设一批风格多样、布局合理的群众健身场地和设施,推进体育设施建设与社区建设、环境建设、园林建设相融合。“十一五”时期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北京市政府有关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定,落实健身场地,保证人均0.3平方米,其场地工程与居住区工程同时规划、同步建设、同期交付使用。“十五”期间居住区体育设施未完成上述标准的,要在“十一五”时期完成建设指标。乡镇、行政村新建广尝公园,要配套建设健身场地设施。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及工业开发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满足职工健身需求,创建良好的健身场所。
——逐步改造和不断完善全区中学、小学、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成为北京市教育系统体育设施整体水平一流的典范。加强我区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统筹协调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在确保群众健身安全的情况下,寒暑假、公休日对外开放,使学校设施资源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3、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健身运动广泛深入地向前发展。
——坚持开展我区区每年一次“全民健身宣传周”、两年一次“全民健身体育节”活动。坚持改革创新,突出我区特色,内容丰富多彩,体现参与性。精心组织,年年翻新,成为我区有影响的大型
活动之一。
——继续办好已经形成传统、形成品牌的标志性活动。如后沙峪杯春季环城赛、健身双球比赛、地税杯桥牌比赛、空港杯全国门球邀请赛、四年一届的职工运动会和两年一届的残疾人运动会等。
——发挥工、青、妇、社会团体及行业体协、各单项协会等体育社团的作用,组织举办具有各自特点,项目多样,适宜相对人群的体育健身活动,并形成传统赛事。
——乡、镇、局(公司)、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经常开展喜闻乐见、突出健身实效、简便易行、生动活泼的健身活动。要积极举办各种社区间、家庭间的兼健身与竞技为一体的体育联谊、联赛活动,使“体育之家”、“体育社区”活动成为实质性、代表性的活动。
——征集、收纳、创编趣味体育项目,策划时代感强、形式多样的趣味运动会,以易于参与、趣味性浓和观赏价值高的赛事组织形式进入社区、乡镇、街道,打造具有我区特色的品牌赛事和项目。
——挖掘、整理、推广民族体育和民俗民间体育项目。如太极(剑、拳、扇)、秧歌、腰鼓、霸王鞭、高跷、旱船、舞幡、踢毽、风筝、抖空竹、舞龙舞狮等。加强对民族、民间体育的推广与研发,使其融于时代,更具生命力,更易于在大众中推广。以国际奥林匹克日或北京申奥成功纪念日为契机,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民族体育、民间民俗体育展示和表演活动,创造我区体育精品。
4、进一步明确并坚持“农村体育的重点在乡镇,青少年体育的重点在学校”。
——我区农业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四分之三,没有农民的健康,就难以实现全区的小康。农村体育工作要以提高农民身体素质为目的,以丰富农村体育内容为重点,乡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努力探索乡镇“特色体育”的发展途径。~年和~年将分别举行北京市农~动会和全国农~动会,这是检验和展示我区农村体育成果的大舞台,我们要全力以赴,精心组团,保证训练和比赛经费,实现市农运会“保二争一”的目标,实现我区农~动员在~年全国农运会上为北京市代表团夺劝三金”的目标。
——我区中、孝幼在校(园)人数为13万,将近全区人口的四分之一。学校体育是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关系到未来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全面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保证全区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5、建立健全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系统。
——加强体质测试中心、站、点的建设。到2010年60%的乡镇、50%的社区、60%的局(公司)建立三级体质测试站。积极倡导中、孝幼建立体质监测站、点,2010年区重点中学及体育传统校全部建有体质测试站点。
——积极开展测试,逐步扩大受测面。采取集中、分散、巡回等形式,方便群众测试,逐步扩大群众受测面。2010年,城区测试人数达到辖区成年人人数的5%,农村达到2%。
——加强检测队伍建设,提高检测人员的测试、评价及体质研究能力,为群众提供因人而异的科学健身方案,使体质测试工作成为加快全民健身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步骤。
6、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重点培养锻炼指导型、技能传授型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到2010年,体育指导员达到3000人,全区100%的健身中心、晨晚练点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群众体育工作者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定期举办培训辅导班,不断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技能传授能力,使他们成为开展文明社区建设的骨干力量,科学健身的辅导员和推广健身项目的生力军。2010年每个辅导站健身项目达到10个以上。
竞技体育
(一)奋斗目标
以~年奥运会和北京市第十二届、第十三届运动会为契机,加快竞技体育发展,全面提升我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技水平,努力实现~年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有新的突破,~年奥运会首获奖牌,2010年北京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的“三级跳”的目标,确立与我区创建现代化国际城市相适应的我区竞技体育发展地位。
具体目标是:竞技体育业训水平和运动成绩大幅度提高,超额完成市体育局下达的优秀运动员输送人数指标任务;~年在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团体总分和金牌总数在全市排名保八争六,三个项目进入团体前三名,六个项目进入团体前六名;到~年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得金牌40枚以上,打破四项北京市少年纪录;我区区输送的运动员在全国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上获得金牌,~年奥运会上力争获得奖牌;2010年北京市第十三届运动会团体总体和金牌总数在全市排名保六争五,确立北京市体育强区地位。
(二)任务和措施
竞技体育是体育发展的重点,是体育事业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部分,是确立体育强区地位的重要因素,其核心是要在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今后五年,体育工作最重要的任务是:发挥我区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的优势,全力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创造有史以来最优异的成绩,为我区人民争得荣誉。
1、坚持体教结合,合理规划体育传统校布局,促进体育人才培养和业训工作梯队建设。进一步深化体教结合,构建体教结合的良好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区体校龙头带动作用,调动全区35个体育传统校积极性,明确各自业训工作和人才培养、输送的责任和任务,形成以区体校为龙头,以我区一中、牛栏山一中、杨镇一中为重点,以全区35所体育传统校为基础的塔型、网状业训工作和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
2、调整运动项目结构和布局,实施金牌战略、精品工程,金牌总分并举。由于竞技体育受到人力资源的限制,在项目设施上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集中力量发展符合我区实际的项目。
——继续巩固传统优势项目,打造我区体育精品工程。举重、柔道、皮划艇和田径中的子项中长跑、投掷、短跨为我区重点项目和优势项目。其中举重、柔道和皮划艇列入我区力争在全国十运会和~年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精品工程。区体校担负着光荣而艰苦的任务,要充分利用北京市体育局已批准举重、柔道项目试办二级班的有利条件,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实现打造我区体育精品的既定目标,推动整个项目提高水平,不断扩大整体优势。
——努力提高潜优势项目竞技水平,扩大夺牌夺金的项目点。游泳、跆拳道、武术以及田径中的某些子项,从教练水平、训练条件、训练规模、人才储备以及以往在全国全市体育比赛中取得的成绩,已经具备了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条件。要优化结构,有取有舍,力争在2010年北京市第十二届运动会上成为我区夺牌夺金的又一个亮点。
——抓好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建设,提高我区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球类项目一直是我区的弱势体育项目,但球类项目以其影响大、竞争激烈、观赏性强、普及率高,备受人们的关注。我们要立足长远,加大基础项目和弱势项目的建设。现在全区有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手球等球类传统校共计28所,其中小学占17所。我们要从现在起,扎扎实实抓好球类运动项目,经过五年的努力,2010年前后将显现我区最具影响的球类项目的优势。
3、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训练水平。业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按照“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原则,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已形成的业余训练网络,逐步改善业余训练条件,扩大业余训练规模。广开招生渠道,利用开办二级班的条件,面向全国招收、吸纳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扩大在训人数,业余体校常年训练人数400人左右。加强对体育传统校业训工作的合作与指导,建立良好的后备人才选拔、测试、训练和输送的体系。切实抓好我区组团参加全国及市级比赛的运动队的组建和集训工作,适当扩大运动员编制和集训规模,坚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大运动量”的科学训练原则,提高集训质量,争取优异成绩。
4、实施人才战略,创建一支事业心强、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精通、乐于奉献的教练员队伍。进一步加强爱岗敬业教育,提高教练员素质。密切与国家柔道队和北京体育大学的合作,加强对现有教练员的培训,对优秀教练员和具有潜质的教练员送出去深造再学习,不断提高教练员科学训练水平。落实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合格上岗的教练达到100%,高级教练达到10%,中级教练达到40%,其余全部达到初级标准,100%的教练员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引进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加大考核力度,推动聘任上岗。体校内部实行全员聘任制,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向社会招聘优秀教练员,不断充实教练员队伍。为强化优势项目或开辟有潜力的新项目,可适当聘请和引进市级、国家级高级教练。调整教练员的奖励制度,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的奖励,保证优秀教练员队伍的稳定。
5、加强体育专项医务队伍建设。体校、运动队和体育传统校都要成立体育专项医务站(室),保证运动员得到良好的科~动量指导,并做好运动后体能的恢复工作,及时进行伤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
6、加强体育科研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运动技术水平。建立北京体育大学学习基地,强强联手共同进行科研和探索,科研重点是:科学选材、科学训练、医务监督、少年儿童运动规律及成才因素。针对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优势项目在国家及市级大赛中实现“夺金”目标,成立专门的课题攻关组,以课题为中心,以夺金牌为重点,推动体育科研成果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7、发挥“举区优势”,加大竞技体育硬件投入,推进竞技体育集约化的发展。坚持“举国体制”的战略方针,发挥“举区优势”,创造有利于竞技体育发展的环境。政府要加大投入,不断改善业训基地条件,保证业训工作和组队参加全国及市级比赛的经费。体育行政部门要按照“组织一条龙,管理一盘棋,训练一贯制”的指导原则,加强对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体系的集约化管理,强化对运动项目的“一条龙”的管理职能,加快人才成长,实现我区竞技体育跨越式发展。
场馆建设
(一)奋斗目标
~年奥运在即,加快我区场馆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体现“新北京,新奥运,新我区,新发展”的理念,加快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建设,如何向世界展示“我区高度,我区特色,我区风格,我区气派”,提升我区在国际领域的地位,其体育场馆建设尤显重要。我们要紧紧抓住历史契机,加快体育场馆建设,完善全区体育场馆建设布局,形成以奥运会场馆为最高层次,我区新城体育中心、我区体育局体育中心、现代体育中心、空港体育中心、杨镇体育中心为中间层次,以各镇体育活动中心为基础层次的相互协调、整体统一的金字塔式的体育场馆结构体系,提升全区体育场馆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任务和措施
“十一五”期间正值北京筹备和承办~年奥运会,我区担负着承办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和建设“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的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因此“十一五”时期,场馆建设本着“突出重点,量力而行,优先建设具有带动幅射作用的区级大型体育场馆”的原则,确定6项工程为“十一五”时期重点体育设施建设项目。
1、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设工程。该工程占地162.59公顷,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设座席35000个,其中永久坐席4000个。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设要严格按照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的设计及建设标准
要求,出色、~、如期完成。
2、新城体育中心建设工程。该工程位于新城政府大楼东侧,占地12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规划有综合体育馆、封闭式看台体育场和一个集游泳、网球、灯光篮、排球场的综合体育活动中心。新城体育中心要建成独具我区特点,能代表我区形象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其规模和功能达到国际标准。该工程要与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同步建成,相互呼应,成为具有我区体育文化特色的标志。
3、现代体育中心建设工程。该工程位于仁和镇平各庄地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8000万元。规划有体育馆,足球运动场和一个集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房的多功能活动中心。现代体育中心主要服务于该地区产业工人,并以开展球类项目为特点,开展职工健身活动及举办比赛。设计及建设要体现“现代”及汽车城特征,突出球类活动特点。该工程~年开工,2010年竣工。
4、空港体育中心建设工程。该工程位于后沙峪镇,空港城北,占地150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总投资1.2亿元。规划有综合体育馆,看台体育场和一个集网球、保龄球、游泳为一体的体育活动中心。空港体育中心主要服务于该地区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及外商等国际友人,开展健身、娱乐活动。设计及建设要突出“绿色国际港”特点,建成空港新城标志性建筑。该工程~年开工,2010年竣工。
5、杨镇体育中心建设工程。该中心位于杨镇中心区,占地10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规划有体育馆、体育场和集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台球、棋牌等设施的活动中心。杨镇处于潮白河以东以8个乡镇的核心地带,是我区重点建设的卫星城,其体育场馆建设的幅射、带动作用,以及做为河东举办大型体育活动的集中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创造条件,多方筹措资金,落实场馆建设任务。该工程~年开工,~年竣工。
6、体育局场馆中心改造工程。体育局场馆中心地处我区城区政治、文化、商贸、人居繁华区,不仅是开展业训工作、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群众参与健身活动、举办全区大型活动的重要场所,为了优化群众健身环境,扩大健身项目,拟挖掘和利用现有的场地空闲空间,在东侧南、北两个训练馆中间,相连建起乒乓球、羽毛球活动馆,将其南侧的塑胶篮球场改造成网球场,并利用场馆中心北侧空地,建起塑胶篮球常工程总投资700万元,~年完成改造工程。
以上6项工程是我区历史以来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标准最高的体育场馆建设工程,也是落实我区新城规划的重点设施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科学地进行规划和运作,规划出预留地,广开融资渠道保证资金到位,完善工程设计及建设招标工作,加强场馆建设监督、监理工作,确保场馆建设优质、如期完成。
体育产业
(一)奋斗目标
以~年奥运会为契机,构建与我区区经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符合现代产业发展及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特征门类齐备、结构布局合理、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到2010年,我区体育产业创造的增加值以20%的速度增长,~年体育产业达到全区GDp的1.5%,2010年达到3%左右,使我区体育产业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区体育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任务和措施
体育产业是一个永远的朝阳产业,对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区体育产业发展很快,尤其是体育产业中心区域—著名的马坡体育产业一条街,已经形成体育产业聚集的带状体育产业走廊,这是我区发展体育产业的优势。今后的任务是合理开发和整合体育产业资源,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深化运营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我区体育产业成为后劲最为强劲,最富活力的产业。
1、抓住奥运商机,打造我区奥运品牌。我区承办奥运水上项目比赛,国际、国内注意力资源相对集中到我区,带来了阶段性加速体育产业发展的商机。我们要有效地利用奥运品牌,积极向国内外宣传我区,提高我区区知名度。我们要办成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水上项目比赛,让世界更加了解我区。我们要延伸奥运品牌带来的阶段性效能,经营好奥运会宝贵遗产。~年水上公园落成后,即开始筹划,吸引国外运动队选择水上公园为集训基地。奥运会后积极筹划举办国际、国内大型水上项目比赛,培育传统性精品赛事。要不断优化环境,吸引国内外运动队选择水上公园为他们固定的集训基地。同时,把“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建设成以惊险水上运动为特色的,满足旅游者娱乐及惊险刺激心里需求的,包含龙舟、激流回旋、赛艇、冲浪、游泳等多种休闲娱乐项目的水上运动乐园,打造永久的,具有我区独特魅力的奥运品牌。
2、建立北京郊区最大的体育休闲产业中心区,打造我区体育产业名牌。目前,我区北部已经形成了东起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向西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北京乡村俱乐部、北京乡村高尔夫俱乐部、大众高尔夫俱乐部、乡村赛马尝北京网球俱乐部、乔波室内滑雪尝沙滩排球场等以体育特色为主,体育企业相对集中,体育经营规模较大的融健身、休闲、娱乐、观赏、旅游为一体的体育休闲产业走廊,具备了强大的资源优势。但它的运动项目多为中、高档消费,90年代尚未形成强大的消费群体。随着我区承办~年奥运会比赛项目,周边别墅区日趋火爆。随着我区新城的建设,人居聚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北京将有庞大的群体追逐和崇尚网球、高尔夫球、滑雪等中高档运动健身项目。我们要不失时机,借势发展。首要任务是政府搭建体育产业发展平台,协调各方成立产业中心区经营管理联合机构,打破各自为政,科学整合资源,形成联合体,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多赢的思路下,进行合作与交流。利用各自优势,采取联动、互动的方式,形成体育产业链,不断繁荣和创造各自特色,联动中扩大规模,互动中做出品牌,推动中扩大影响,体现大体育观,把这一区域的品牌做大做强,把体育产业
链办成精品。
3、建立“我区体育商务中心”,提供共同发展平台。依托“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我区奥运品牌的影响力,依托体育休闲产业中心区的资源优势和我区新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作用,我区体育已经具备了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条件。我们要抓住奥运时期国际、国内交往的契机,在我区新城创建“我区体育商务中心”,吸引国内外体育组织和体育中介机构设立办事处或分支机构,提供商务和体育事务交流平台,拓展体育产业服务项目,提高体育产业运营水平,增强体育产业幅射力,加快我区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区政府统筹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及经费,并在新城预留体育商务中心办事处。
4、抓好特色体育健身、娱乐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给合我区现有的莲花山室外大型滑雪场和具有名人效应的“乔波室内滑雪馆”,加强市场运作,扩大消费群体,借势开发高台、速降、回旋及滑冰等新的雪上、冰上运动项目,使我区成为冬夏两旺的冰雪胜地.合理利用我区有山、有水、有林的自然优势,逐步开发登山、攀岩、定向运动、野营、山地车等时尚运动,以特色促进产业发展。
5、努力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体现中华文化底蕴和我区特色的精品赛事和精品体育表演。上个世纪,我区成功地进行了尝试,承办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马上项目比赛、全国足球乙级联赛、女足超霸杯赛等。未来五年,我们要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奥组委、北京市体育局的支持,获取国际国内大型赛事主办权。我区体育商务中心要加大国际国内体育交流,加强商务运作,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要精心策划和组织好我区首届民族、民间、民俗体育表演展示大会,并力争2010年前举办五项国际国内精品赛事及体育表演。
6、以体为主,积极开发体育联动产业。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体育产业直接为国民经济创造收益的功能以及抖动关联产业的功能越来越显著。因此我们应积极地开发体育联动产业。将体育产业的优势与旅游业结合就可以扬长避短,弥补我区旅游资源相对匮乏的不足,形成强劲的体育旅游业,互为发展,互为促进。与广告业结合,可以促进体育广告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带动服装业、器材制造业及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体为主,加强合作与联合,积极开发体育联动产业,促进我区体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确保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街道办事处、局(公司),要全面贯彻执行体育法,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将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本单位重要日程,尤其要确保体育事业资金投入。
2、深化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体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实现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创建服务型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要将工作重点集中在体育政策投入、制定体育发展规划、引导体育发展方向等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上来,将体育事务性工作移交给以我区体育总会为核心的体育社团进行运作,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
3、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完善体育发展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政府投入,扩大公益性体育设施的供给,保证重点项目的建设。加大政策投入,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专项政策,鼓励多元化体育服务业投资形式,积极支持私营、个体及国内外投资者参与开发我区体育赛事、健身娱乐、体育中介、体育咨询、场馆管理等体育经营活动,建立经营实体。政府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劳动用工等方面提供便利。设立我区区体育事业发展基金,通过投融资政策,推动体育服务业的发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体育,鼓励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对体育事业的资助和捐赠,拓宽投资渠道。
4、加强体育科研,加速体育科技进步,走科技兴体之路。利用与国家柔道队、北京体育大学、北体大中专学校的合作关系,联手共建我区体育科研基地和实验、实习基地。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健身方法,竞技体育的科学训练、尖子人才培养、夺金项目进行科技攻关,推动科研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利用科研基地开设体育人才培训班,重点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加大人才引进,建立“绿色”通道,根据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引进高级教练员、专业管理人员、企划人员及商务、中介等专业人才。
5、加强体育法制建设,优化体育发展的环境。体育法制工作要以推进行政管理法制化为重点,加强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工作。要以贯彻执行体育法为重点,健全法制机构,增加机构人员编制,加大体育执法力度,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的水平.要认真做好体育安全、体育服务业开业以及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公益性体育设施的保护等检查监督工作,规范体育健身服务标准,保障体育消费者的利益。
6、加强体育宣传,营造体育发展氛围,全民参与,落实规划。体育事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惟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合力,才能实现规划确立的目标。因此,我们要广泛、深入地开展体育宣传工作和国民体育教育工作,动员全区人民关心体育,了解体育,参与体育,支持体育,形成强烈的体育意识,形成巨大合力,加快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实现我区体育事业新的跨越。
第四篇:嘉峪关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嘉峪关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的攻坚时期。为了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国家体育总局、甘肃省体育局《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五年来,全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体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谋求发展,适时提出了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的战略目标和打造体育品牌赛事的重大举措,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市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科学发展新成就。
1、群众体育蓬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建立并完善了符合我市实际,内容涵盖组织领导、规章制度、群体社团、群体队伍、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体质监测及体育宣传等方面的全民健身基本框架体系。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发展迅速,成立各级体育社团及体育俱乐部10个,群体工作专兼职人员队伍进一步扩大,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200余人。围绕全民健身宣传月、青少年阳光体育、春节亿万农民健身等主题活动,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每年都组织12项(次)以上全市性的群体竞赛活动,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日益增多。农民体育、伤残人体育、老年体育、职工体育得到进一步加强。2006—2010年,我市29个单位和集体获全国和全省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3人获全省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
2、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坚持“精兵强项”发展之路和龙头带动发展战略,坚持“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合理调整项目布局,不断完善训练机制,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8所,建立了3个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6-2010年向省和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73人,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杨艳玲、那玉波、敖长荣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籍运动员获得4枚铜牌,占甘肃代表团奖牌的40%。杨艳玲代表中国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坐地排球比赛,荣获冠军。在省十一和十二届运动会上,运动成绩保持全省前列,奖牌和总分均创历史新高。我市体育健儿在近五年间共获得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赛事金牌76枚、银牌43枚、铜牌55枚,有200余名运动员达到运动员等级标准,有6人7次破5项省纪录。市体校获“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3、体育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以电脑体育彩票为支柱,我市体育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截止2010年底,体育彩票销售累计5457万元,提取公益金270万元,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体育场馆广开渠道,在满足训练、比赛需求的同时,加快市场化运做的步伐。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服务、竞赛表演等发展较快,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4、体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建成了能容纳7000人的体育馆、15000人的标准体育场、综合馆、网球馆、汽车场地越野赛场、曲棍球场、铁人三项训练基地等一批大型体育基础设施。便民健身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市城市社区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8条,健身休闲广场11个。3镇17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一乡一站”、“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截止2010年末,我市共有符合普查标准的各类体育场地373个,占地面积819517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种类齐全、衔接配套的体育场馆设施,为我市全民健身、训练竞赛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良环境和条件。
5、赛事举办成绩斐然。2004-2010年,我市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国际铁人三项赛、一届航空动力悬挂邀请赛、一届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两次全国甲级篮球邀请赛以及甘肃省第十
一届运动会、甘肃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甘肃省第七届残运会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赛事,其中国际赛事1次,洲际、全国赛事8次,省级赛事5次。国际铁人三项赛已成为我市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6、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深入开展。认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强化依法行政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了《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的学习,制定了《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中各项依法行政的程序、目标、要求。体育行政执法机制基本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体育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逐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为“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工作,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体育工作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确立了体育工作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继《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之后,国家相继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彩票管理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使各项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益法制化、规范化;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成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更高追求,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已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体育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我市“十二五”期间实施“两个中心,八大基地”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文体休闲宜居城市目标,进一步拓展了体育发展新空间,成为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新契机。
(三)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挑战。我市体育事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诸多的矛盾与挑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群众性体育设施规划面积不足,分布不合理,体育场馆开放利用率较低,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总量不足与现有体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并存,仍制约着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扩大体育资源、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在全省还不明显,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资金投入、激励政策、竞赛制度和管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全市体育产业总体处于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体育经营项目市场规模较小,产值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较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有待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体育科技、体育教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十二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努力解决阻碍和制约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和矛盾。
做好“十二五”期间的体育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富民强市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改革创新中拓展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创造体育事业的新辉煌。
二、“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目标,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依法治体”、“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独具嘉峪关特色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群众体育活力,着力增强竞技体育实力,着力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推进嘉峪关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向西部体育明星城迈进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城乡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建设、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和体育健身指导网络建设,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真正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全民参与的群众体育新格局,着力提升群众体育活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着力增强竞技体育实力,优化运动项目结构。坚持科学指导下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努力在省内外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加快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扩大体育产业规模,着力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逐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新格局,全市体育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方法,整体推进我市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法制、体育交流、体育宣传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我省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坚持指导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指导群众健身,为改善全民身体素质服务、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服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引导群众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坚持全民体育与品牌战略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基础,增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坚持机制创新和法制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体育后备人才、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建设,促进全市体育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群众体育活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上水平
1、主要任务
-——到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提高到40%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全市人民的健康素质明显改善。
——到2015年,有2个镇达到省级体育强镇标准。
——到2015年,基本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农民和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积极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加快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素质。每年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人以上。全市城镇居民每1000人、农村每2000人中至少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90%以上的健身活动站点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经营性健身场所从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到2015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突破1000人,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
——大力推进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小学生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到2015年学校施标率巩固在100%,适龄学生达标率巩固在99%,优秀率达到45%。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体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加强市、区、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关注公民的亚健康问题,提高公民科学锻炼能力。
2、具体措施
(1)适时出台《嘉峪关市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团体和公民不同层面的责任和义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身权益,努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的全民健身运动机制。
(2)以基层体育为着力点,以体育创强创先为抓手,把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作为群众体育重点,加大宣传力度, 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体育健身观,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体育活动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特色体育学校作为重要抓手,在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户外活动和体
育锻炼的热情。强化体教合作,每年组织全市性学生体育赛事不少于12场次。
(4)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关注残疾人、城市下岗工人、农村贫困农民、城市流动人口的健身娱乐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使全民健身惠及各类人群。
(5)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挖掘和发扬传统体育运动。结合我市自然地理特征,开展融体育与休闲于一体,具有民间、民俗风情的、富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群众体育活动。
(6)建立各级群众体育管理机构,健全体育组织管理网络。培养一大批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育志愿者等体育骨干,加强科学健身的组织指导工作。
(二)增强竞技体育实力,体育竞赛创造优异成绩
1、主要任务
——在2013年全运会上,力争有一批嘉峪关籍运动员参赛,并夺取奖牌。
——完成省十三届运动会和第六届全省运动校运动会的参赛任务。第十三届省运会上,嘉峪关代表团金牌数、奖牌数、总分三项指标中,有两项指标位次列全省前5位。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的参赛工作,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举办国际铁人三项赛、汽车越野赛、滑翔比赛等重大国际国内赛事,提升具有我市特色体育品牌赛事的影响力,——加强体育人才输送,“十二五”期间,累计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不少于30人,向体育院校输送体育人才100人以上。
——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达到3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达到3个。
——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提高组织赛事的专业化水平。“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多种渠道,着力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高水平裁判员队伍,力争完成各运动项目等级裁判员300人的培养任务。
——提升训练效率,新增等级运动员200人。业余训练队伍规模适度扩大,体校在训人数达到500人以上。
2、具体措施
(1)继续实施以输送为主的金牌战略,建立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合嘉峪关人文特点的业余训练布局体系。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力争使优势项目保持优势,潜优势项目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集体球类项目有良好表现,基础项目和落后项目有新突破。
(2)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市体育运动学校要通过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真正发挥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国家级基地的龙头作用。要协调各方、加大投入,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争取在市体校设立1—2个省级专业训练项目。鼓励和指导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网点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开展业余训练。
(3)加强体教结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拓宽业余训练面,吸引学校、家长、学生共同支持体育、参与业余训练。加强对阳光后备人才基地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在申报创建、活动组织、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选拨人才、扩大影响、场地开放上的优势。
(4)高度重视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加强全体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及竞赛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整顿赛风赛纪,加大问责和处罚力度,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
(三)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
1、主要任务
——到2015年,初步形成包括健身娱乐、运动休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彩票等结构较为合理的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
——到2015年,体育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达到0.8%,体育产业就业人数超过2000人。
——建成较大规模的高、中、低消费层次并举的营业性健身休闲服务场馆、会所超50家,经营总额超1亿元。
——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产品制造基地或企业1个,体育产品总产值达1.2亿元。——体育彩票销售总量稳步上升,年均增长15%。
2、具体措施
(1)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体育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位置,研究出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市场,形成多元投资的体育产业新格局。
(2)以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作为重点,向社会提供健身运动、健身指导、健身咨询、技能培训、运动康复、体质测试、健康评估和信息咨询等门类多样的服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健身娱乐需要。
(3)积极有效推动体育用品的品牌建设,充分利用我市工业资源条件,积极发展健身运动器材、健身休闲用品及延伸产品,形成我市体育用品制造业。
(4)利用区域优势和特色,推出各种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康体娱乐设施,建立一批体育旅游线路,并培育经营主体、开展体育旅游服务。
(5)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积极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体育赛事,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
(6)精心培育、积极开拓体育彩票的销售市场,充分挖掘市场潜力,逐年递增体育彩票销售量。
(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体育设施现代化
1、主要任务
——完善市、区、镇(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十二五”期间,新建一座5000平方米的市级全民健身馆。100%城市街道和90%社区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3镇和17个行政村的公共体育设施上台阶。城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普遍建有全民健身设施。
——推动乡镇(社区)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建设。到2015年,建成20个乡镇(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5平方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进一步推进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要达到100%。积极引导、鼓励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2、具体措施
(1)加快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完善体育设施布局,改造和建设一批示范性的体育健身设施。在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与环境配套,向休闲化、园林化发展。加强城市新建居住小区健身设施的规划、监督和管理,结合老社区改造,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体育健身设施,为社区居民健身提供更好条件。
(2)加强现有体育场馆的管理和使用。竞技体育场馆设施要着力扩大项目的多样性,提高承办各项赛事的能力。群众性体育场馆设施要以市全民健身中心为主体,以村、社区体育设施为配套,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要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推动具备开放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3)完善体育场馆运行机制,提高体育场馆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市全民健身中心硬件配套、交通便利的优势,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以健身锻炼和竞技比赛为主,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体育活动主阵地,全面提升综合利用效率。
四、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的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落实体育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发挥好体彩公益金的作用,与财政投入形成互补,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城乡体育事业发展。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拓宽体育发展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夯实体育发展基础,增强群众体质。
(二)深化机制改革
坚持立足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在群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参与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加快体育社会化、生活化进程。坚持规模效益和精品效益并举,不断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竞赛及训练单位负责人和教练员考核、激励机制,深化内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坚持转换运作机制,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全面提升体育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坚持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不断强化体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体育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各类资本和要素进入体育经营领域,营造社会力量积极办体育的良好氛围。
(三)重视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服务宗旨,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良好形象。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增强制度约束,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坚持按需出发,走精兵之路,注重向外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紧缺人才、优秀人才。推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完善公推公选、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轮岗交流等选才用人机制,努力培育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练员、运动员等优秀体育专业人才队伍。
(四)积极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体育风尚。着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培养广大群众良好的健身习惯。要及时总结、宣传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经验,形成人人关注、关心、支持体育的良好局面,为推进体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加强《嘉峪关体育》网站建设,不断丰富内容,建成以体育新闻动态发布、政务公开、体育资料查询、健身知识介绍等为主要内容、有较高知名度的嘉峪关体育门户网站,不断提高体育网站的社会影响力。
第五篇:宝鸡市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宝鸡市“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宝鸡实现体育“四市”目标的重要历史阶段。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宝鸡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体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市体育工作紧紧围绕坚持“四个第一”、实现“五大突破”、实施“率先发展八大工程”的目标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促进全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重要职责,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伟大号召,全面推进西部体育“四市”建设(培养奥运冠军,建设西部竞技体育强市;打造品牌赛事,建设西部群众体育名市;开拓体育市场,建设西部体育产业大市;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西部体育设施靓市),体育改革逐步深入,全民健身活动如火如荼,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体育品牌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体育设施建设亮点纷呈。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市选手张森夺得跳水男子双人3米板金牌、王峥夺得女子链球铜牌;在广州亚运会上,我市选手王峥夺得银牌,实现我市参加亚运会奖牌零的突破;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参加全国十一运会突出贡献奖”。在省十四运会上,我市参加了18个青少年比赛项目,以赛会总分 7451.5分,跃居全省第一位,石镓豪等3人4次打破省青少年纪录,倪媛媛等13人达17项(次)一级运动员标准,王列东、王蕾等2名教练员被评为“十佳教练员”,倪媛媛、陈靖、赵宇嘉等3名运动员被评为“十佳运动员”,代表团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先后承办了中超足球联赛、全国乒超联赛、全国竞走大奖赛、全国U17足球联赛、全国青年男女举重锦标赛、第二届全国“县长杯”乒乓球比赛、全国农民武术比赛暨武术之乡传统拳种传承人演武大会、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全国乒乓球会员联赛、全国“社会保险杯”乒乓球赛等全国性重大体育赛事,连续密集举办全国体育大赛,创造了我市体育史上的新纪录,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了宝鸡体育的社会影响力。举办了宝鸡市第九届运动会。结合迎接全民健身活动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和体育大会,先后举办了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围棋、长跑、武术、健身操、登山等多项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打造了太白山登山活动、木兰拳艺术节、“百合杯”、“县长杯”乒乓球赛等群众体育赛事,做到了“年有全国比赛、月有省级比赛、周有市级比赛”,倡导了全民健身新理念,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建设了乡镇体育健身工程10个、社区健身工程70个、农民健身工程465个,打造了市体育馆周边健身工程和渭河公园百里健身长廊建设工程,完成了市体育馆绿化工程。体育彩票5年共累积销售3.179亿,为宝鸡体育事业发展贡献公益金2219万元。全国校园足球布局宝鸡,全国奥林匹克竞走、举重、女子链球、体操、赛艇、足球高水平人才基地落户宝鸡。市体育局等8个单位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连续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李富生同志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我市有10人入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二、“十一五”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推进体育“四市”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面对宝鸡376万人民对体育事业的新要求、新期待,我市体育事业要破茧重生、再创辉煌,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事业发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准宝鸡体育发展的目标和定位,使宝鸡体育事业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推动体育“四市”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体育“四市”建设,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动体育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境界。
(三)推动体育“四市”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发展体育事业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体育“四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实现体育“四市”的伟大实践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就是说,体育事业的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能力的最大发挥,同时体育事业的发展根本目的就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体育事业才能正本清源、活力迸发。
(四)推动体育“四市”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宝鸡体育事业大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在推进体育“四市”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五)推动体育“四市”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这个关键。体育是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伟大探索,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体育事业今天取得的一切成绩源于改革创新。深化改革,既是我市体育工作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更是体育“四市”建设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
(六)推动体育“四市”建设,必须培养系统思维、辩证思想和战略思维。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今天,放眼未来;立足省内,放眼世界;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协调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宝鸡体育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加快实施,体育事业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机遇期。通过成功地承办国家、省级以上大型体育赛事,我们探索和积累了市场经济下开展体育工作的经验。竞赛体制的改革和推进,激活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潜力。《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提高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体育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体育彩票销售量的逐年攀升,壮大了体育产业基础。乡镇健身工程、农民健身工程、社区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的实施,改善了体育活动条件。同时,还必须清醒的看到,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体育投入不足,己严重制约城乡体育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市的体育事业费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体育事业发展需求相比差距较大。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城乡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市虽然拥有4100座的体育馆、26800座的体育场,就场馆规模而言,暂处全省靠前位置。如果从承办省运会的角度看,还要急需建设游泳跳水馆、射击馆、射箭场等一批体育场馆。我市县区体育场馆与省内西安、延安、榆林等地市差距更大。三是业训体系需要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需要加强。以市体校、市游泳学校为龙头、“三集中”少儿体校为龙身、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龙尾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我市目前仍有四个县区无少儿体校,有的少体校和体传校作用发挥不充分。运动员升学就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四是群众健身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骨干队伍规模较小。特别是农村体育人口数量较小,有些乡村和社区仍然无社会体育指导员,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还比较低。五是体育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县区机构改革后,一些县区教育体育局没有设置体育股,体育工作由基层事业单位代行行政职能,个别县区对体育工作的定位不明确,有的教育体育局主要领导抓体育工作还没有进入角色。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瞻望“十二五”,成绩与问题相伴,优势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紧紧抓住有利条件,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切实解决好前进中的问题和矛盾,确保“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坚持“四个第一”、实现“五大突破”、实施“率先发展八大工程”的目标任务,积极抢抓关天经济区规划实施机遇,牢固树立科学健身、大赛争光、产业兴利、体育惠民的发展理念,以备战和筹办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突破,以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为引领,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基层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把宝鸡体育打造成民生工程的亮点、关天副中心城市的标志和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为全面实现体育“四市”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奥运冠军,建设西部竞技体育强市;打造品牌赛事,建设西部群众体育名市;开拓体育市场,建设西部体育产业大市;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西部体育设施靓市。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宝鸡体育事业发展融入到关天副中心建设和和谐新宝鸡建设的伟大实践,发挥其独特功能和综合价值。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体育惠民。
3.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主动把握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规律,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围绕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天经济区规划的发展战略,推动宝鸡关天副中心城市建设,凸显体育特色。
5.坚持依法治体、人才兴体。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推动体育工作法制化。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充分发挥人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6.坚持举市一致,齐抓共管。充分发挥举市一致的优势,更好地凝聚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大众意志和体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宝鸡体育实现新的跨越。
五、基本任务
(一)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努力建设西部群众体育名市。
1.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体育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事业性体育机构为骨干,以社团性体育组织为助手,群众性体育健身组织为基础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及时调整和完善市、县两级全民健身领导机构。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组织,强化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建设,推动各类体育协会向乡村、社区发展和延伸,提高乡镇体育活动站覆盖范围和功能作用,努力使市、县、乡、村等各级群体组织有效对接、统一管理,实现全市群众体育工作组织“有牌子、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的“五有”标准,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2.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组织、参与、支持、保障全民健身活动的责任意识。建立市、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健全督查考核、表彰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注册制度,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和培训,力争“十二五”末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5000人。探索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努力推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常态化。
3.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积极推行《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和《国民体质检测标准》,建立健全市县(区)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制定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计划,力争“十二五”末5%以上的群众接受检测,指导全民健身科学发展。
4.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方便”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好全市体育大会、万人越野等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好“太白山登山”活动;打造关山草原旅游体育精品工程;挖掘张三丰武术遗产,打造西部武术之都和太极之城;继续办好“县长杯”、“百合杯”乒乓球赛、“陈仓杯”中国象棋赛等传统品牌赛事。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坚持工间(前)操制度,鼓励企业制订针对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体育协会组织作用,广泛开展各类小型、分散、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
5.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创造条件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为城乡群众创造更多更好的健身锻炼平台。
(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西部竞技体育强市。
1.加强业余训练工作。珍惜我市承办省十五运会机遇,认真研究竞赛规程、用好竞赛规程,拓宽视野,准确把握项目特点和规律,创新训练手段和方法。紧密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训练管理、运动队管理、教练
员培养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努力在训练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上寻求突破,切实提高训练质量水平,力争省十五运会总分、金牌和赛会总会、赛会金牌“四个第一”。修订完善业余训练考评办法,突出人才输送和大赛成绩,引导业余训练工作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化的训练全程跟踪服务体系。继续做好反兴奋剂工作。
2.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坚持“举市一致”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后备人才培养“五合一”试点工程,即县区少儿体校和一所市属体传校、一所市级训练基地、一所市级体育后备人才示范学校、一所后备人才路线图学校合五为一,同时挂五个牌子,将县区最优秀的体育教师、最优秀的后备人才、最好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资源整合在一所学校,切实解决后备人才建设的困难和问题。借助教育体育编制改革有利时机,实现全市县区少体校全覆盖。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意见》(陕政办发〔2010〕117号),科学安排业余训练和文化课教育,完善运动员学习培训、就业安置政策,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训练运动员上学保障政策,加强学生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按照省十五运会规程,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3.积极承办国际、全国、全省体育赛事。积极争取国际、国家、省级专业性体育赛事,争取举办3-5次国际性体育赛事,15-20次全国性体育赛事,60余次省级体育赛事,全力以赴办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
4.办好市级青少年比赛。每年举办全市青少年比赛和奥运争光选材运动会,举办好2013年全市第十届运动会。对市十运会及全市青少年比赛和奥运争光选材运动会等市级比赛实行县区申办制,推动县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5.加强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管理。完善教练员培训机制,选送教练员参加国家和省级培训,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宝鸡讲学和带训,更新教练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施训的能力。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以业务培训为基础,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以年轻裁判员的培养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硬、品德好的裁判队伍。积极推行裁判员上岗执裁资格证制度。
6.加快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人才基地建设。巩固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竞走、举重、体操、赛艇、女子链球等人才基地建设,积极争创新的奥林匹克高水平人才基地,争取“十二五”末实现18个青少年训练项目高水平人才基地全覆盖。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抓好训练和参赛,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深入开展。
7.支持县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努力推进县区体育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行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彩票发行等工作情况与项目、资金和体彩公益金分配比例相挂钩的支持县区体育事业发展捆绑式运行模式。加大对体育工作发展好的县区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建设西部体育产业大市。
1.强化体育产业发展意识。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陕政办发〔2010〕116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个主体、各种资源、各类资金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切实加快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制造和零售业等本体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秦岭山地体育产业经济圈。
2.加强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坚持把体育彩票发行作为“一把手”工程、“生命线”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完善制度,确保“十二五”末全市体育彩票发行量突破2亿元,力争体育彩票发行量居全省前三位。
3.提高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力推行管理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调动干部职工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加速场馆改造维修,提高体育中心的软硬件环境,做好各项体育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提高场馆利用率,力争争取“十二五”末实现年经营收入1000万元。
4.扩大体育融资渠道。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资体育事业发展。凡在我市举办的大型体育活动,力争全部有社会力量的赞助支持。
(四)掀起体育设施建设新高潮,建设西部体育设施靓市。
1.加快启动承办省十五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工程。着眼于办高水平的省运会和关天副中心城市发展需要,建设市游泳跳水馆、射击馆和射箭场。加快现有场馆功能完善改造,调查摸清企业事业单位体育场馆现状
和发展计划,统筹全市体育设施发展,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一流,为省十五运会成功承办奠定基础。
2.加快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二分之一行政村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并常年开展活动。继续实施社区健身器材配送工程,每年建设成25个社区,力争到“十二五”末覆盖全部社区。继续实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年建设8-10个乡镇,力争到“十二五”末覆盖70%以上的乡镇。争取省上实施的县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打造全民健身示范带工程等群众体育活动场所。
3.建设新的奥林匹克中心。建设在西部地区处领先地位的宝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包括:①体育馆,规模在8000座以上。②体育场,规模在6万座以上。③网球馆,2600平方米,800座。④综合训练馆8000平方米。⑤全民健身中心,10000平方米。⑥水上运动中心,设2300米×100米水池。⑦体操馆,2000平方米。形成功能齐全、为承办全国乃至世界级高水平比赛、全国城市运动会及其它全国行业综合性运动会奠定基础。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体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按照《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要求,把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以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体育事业各项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要进一步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政策。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体育事业发展。
(二)加强党的建设。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使全市体育工作者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所增强,执政为民、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有所提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三)加强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机制的要求,努力培养政治可靠、作风顽强、业务精湛的体育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要完善各类考评奖励制度,给想干事者以机会、给能干事者以舞台、给干成事者以激励,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体育人才整体素质。
(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督。采取有效措施,健全规划实施监管机制,奖优罚劣,激励先进,提高执行力,保障和推进全市“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