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
关于《南充市“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
发展规划》编制情况的汇报
南充市文化体育局南充市新闻出版版权局
2012年4月26日
尊敬的向市长,各位副市长,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我局编制起草《南充市“十二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送审稿)》(以下简称《规划》)有关情况作一简要汇报。
一、主要依据
按照市政府要求,我局编制起草《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一是《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是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市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
三是《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南委发〔2012〕2号);
四是四川省关于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十二五”专项规划。
五是《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六是《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南府办函〔2010〕200号)。
二、起草过程
2010年11月市政府办下发“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通知之后,我局高度重视,曾多次召开党组会议,就“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等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起草前期,我们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信息搜集和项目论证工作,并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规划》草案出来之后,我们又于2011年3月10日、6月24日、11月2日和2012年3月14日先后四次以座谈会的形式分别征求了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发改、宣传、农办、财政、规划、建设、国土、旅游、广电等10多个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结束后,根据两次会议的精神我们对《规划》又进行了充实和完善。《规划》起草过程历时长达一年半之久,期间,市政府分管领导曾多次亲自把关修改,我局按照领导要求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进行了反复修改和完善,共七易起稿形成了此《规划》送审稿,使之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主要内容
《规划》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第三部分: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第四部分:保障措施。这里侧重对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的“总体目标”,就是要通过大力实施“十二五”文化体育发展规划,实施项目推动战略、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文化体育“走出去”战略,力争到2015年末,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更加丰富,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民文化与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文化产业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机制更加开放有序、充满活力、富有效率,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川东北区域文化中心和成渝经济区北部文化中心,为把南充建设成为文化强市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规划》还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专业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发展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发展指标。
——第三部分“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规划》从文化(包括新闻出版)、体育两个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任务与工作举措。
在推进文化(新闻出版)建设方面:一是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要努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全面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加快推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二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全面繁荣文艺创作生产,为人民群众提
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要坚持正确文艺创作方向,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推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三是发挥文化支撑作用,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南充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要优化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扩大文化市场消费规模。四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建立现代的市场运行机制,建立新型的文化管理机制,建立积极的文化交流机制。五是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建设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要建设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文化人才成长良好环境,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在推进体育事业发展方面:一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全面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三是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四是强力推动竞技体育发展;五是着力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六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主要从如何强化组织领导,实施项目推动,加大财税支持,严格监督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以保障“十二五”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事业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
以上汇报,请予审定。
第二篇:嘉峪关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嘉峪关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富民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的攻坚时期。为了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国家体育总局、甘肃省体育局《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五年来,全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把体育事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下谋求发展,适时提出了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的战略目标和打造体育品牌赛事的重大举措,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市体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科学发展新成就。
1、群众体育蓬勃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建立并完善了符合我市实际,内容涵盖组织领导、规章制度、群体社团、群体队伍、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体质监测及体育宣传等方面的全民健身基本框架体系。基层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发展迅速,成立各级体育社团及体育俱乐部10个,群体工作专兼职人员队伍进一步扩大,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到200余人。围绕全民健身宣传月、青少年阳光体育、春节亿万农民健身等主题活动,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每年都组织12项(次)以上全市性的群体竞赛活动,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日益增多。农民体育、伤残人体育、老年体育、职工体育得到进一步加强。2006—2010年,我市29个单位和集体获全国和全省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23人获全省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2人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称号。
2、竞技体育成绩突出。坚持“精兵强项”发展之路和龙头带动发展战略,坚持“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合理调整项目布局,不断完善训练机制,加强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发展到8所,建立了3个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6-2010年向省和国家输送体育后备人才73人,为国家培养输送了杨艳玲、那玉波、敖长荣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我市籍运动员获得4枚铜牌,占甘肃代表团奖牌的40%。杨艳玲代表中国参加2008年北京残奥会女子坐地排球比赛,荣获冠军。在省十一和十二届运动会上,运动成绩保持全省前列,奖牌和总分均创历史新高。我市体育健儿在近五年间共获得省级以上各级各类赛事金牌76枚、银牌43枚、铜牌55枚,有200余名运动员达到运动员等级标准,有6人7次破5项省纪录。市体校获“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曲棍球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称号。
3、体育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以电脑体育彩票为支柱,我市体育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截止2010年底,体育彩票销售累计5457万元,提取公益金270万元,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体育场馆广开渠道,在满足训练、比赛需求的同时,加快市场化运做的步伐。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服务、竞赛表演等发展较快,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4、体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建成了能容纳7000人的体育馆、15000人的标准体育场、综合馆、网球馆、汽车场地越野赛场、曲棍球场、铁人三项训练基地等一批大型体育基础设施。便民健身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在全市城市社区建设全民健身路径18条,健身休闲广场11个。3镇17个行政村全部建成了“一乡一站”、“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截止2010年末,我市共有符合普查标准的各类体育场地373个,占地面积819517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7平方米。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种类齐全、衔接配套的体育场馆设施,为我市全民健身、训练竞赛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良环境和条件。
5、赛事举办成绩斐然。2004-2010年,我市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国际铁人三项赛、一届航空动力悬挂邀请赛、一届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两次全国甲级篮球邀请赛以及甘肃省第十
一届运动会、甘肃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甘肃省第七届残运会等一系列国内外大型赛事,其中国际赛事1次,洲际、全国赛事8次,省级赛事5次。国际铁人三项赛已成为我市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6、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深入开展。认真贯彻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强化依法行政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强了《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的学习,制定了《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中各项依法行政的程序、目标、要求。体育行政执法机制基本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体育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逐步完善,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对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为“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工作,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体育工作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确立了体育工作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继《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之后,国家相继颁布了《全民健身条例》、《彩票管理条例》、《反兴奋剂条例》及《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使各项体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日益法制化、规范化;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国务院支持甘肃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成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难得历史机遇;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更高追求,参与体育、享受体育已成为人们的内在需求,体育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我市“十二五”期间实施“两个中心,八大基地”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文体休闲宜居城市目标,进一步拓展了体育发展新空间,成为加快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新契机。
(三)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与挑战。我市体育事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诸多的矛盾与挑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仍将是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群众性体育设施规划面积不足,分布不合理,体育场馆开放利用率较低,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总量不足与现有体育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并存,仍制约着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扩大体育资源、构建全民健身体系、扩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的任务十分艰巨;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在全省还不明显,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资金投入、激励政策、竞赛制度和管理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全市体育产业总体处于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体育经营项目市场规模较小,产值较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还较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有待加强;体育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体育科技、体育教育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需要进一步提高,体育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十二五”时期,必须高度重视、努力解决阻碍和制约我市体育事业发展中的这些问题和矛盾。
做好“十二五”期间的体育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富民强市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改革创新中拓展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子,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创造体育事业的新辉煌。
二、“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为宗旨,紧紧围绕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目标,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体”、“人才强体”、“依法治体”、“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独具嘉峪关特色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着力提升群众体育活力,着力增强竞技体育实力,着力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推进嘉峪关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
发展,推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向西部体育明星城迈进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建设西部体育明星城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加强城乡体育健身设施网络建设、体育健身组织网络建设和体育健身指导网络建设,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真正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化运作、全民参与的群众体育新格局,着力提升群众体育活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着力增强竞技体育实力,优化运动项目结构。坚持科学指导下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努力在省内外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加快健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扩大体育产业规模,着力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逐步建成与大众消费水平相适应,以体育服务业为重点,多业并举、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兴办的新格局,全市体育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适应新形势,抢抓新机遇,树立新理念,运用新方法,整体推进我市体育科技、体育教育、体育法制、体育交流、体育宣传等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促进我省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坚持指导和服务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指导群众健身,为改善全民身体素质服务、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服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引导群众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坚持全民体育与品牌战略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基础,增强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坚持机制创新和法制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体育后备人才、运动员和教练员队伍建设,促进全市体育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群众体育活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上水平
1、主要任务
-——到201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提高到40%以上,《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的人数比例达到90%以上,全市人民的健康素质明显改善。
——到2015年,有2个镇达到省级体育强镇标准。
——到2015年,基本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推进农民和企业职工体育活动,积极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参加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加快体育组织网络建设,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素质。每年培养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人以上。全市城镇居民每1000人、农村每2000人中至少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90%以上的健身活动站点配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经营性健身场所从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要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到2015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突破1000人,成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
——大力推进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中小学生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到2015年学校施标率巩固在100%,适龄学生达标率巩固在99%,优秀率达到45%。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学生体质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加强市、区、镇三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关注公民的亚健康问题,提高公民科学锻炼能力。
2、具体措施
(1)适时出台《嘉峪关市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团体和公民不同层面的责任和义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身权益,努力形成政府与社会共同兴办的全民健身运动机制。
(2)以基层体育为着力点,以体育创强创先为抓手,把农村、社区、企业、学校作为群众体育重点,加大宣传力度, 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体育健身观,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体育活动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特色体育学校作为重要抓手,在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激发学生户外活动和体
育锻炼的热情。强化体教合作,每年组织全市性学生体育赛事不少于12场次。
(4)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关注残疾人、城市下岗工人、农村贫困农民、城市流动人口的健身娱乐活动,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使全民健身惠及各类人群。
(5)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挖掘和发扬传统体育运动。结合我市自然地理特征,开展融体育与休闲于一体,具有民间、民俗风情的、富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群众体育活动。
(6)建立各级群众体育管理机构,健全体育组织管理网络。培养一大批体育社会指导员、体育志愿者等体育骨干,加强科学健身的组织指导工作。
(二)增强竞技体育实力,体育竞赛创造优异成绩
1、主要任务
——在2013年全运会上,力争有一批嘉峪关籍运动员参赛,并夺取奖牌。
——完成省十三届运动会和第六届全省运动校运动会的参赛任务。第十三届省运会上,嘉峪关代表团金牌数、奖牌数、总分三项指标中,有两项指标位次列全省前5位。
——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全省残疾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农民运动会、中学生运动会的参赛工作,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举办国际铁人三项赛、汽车越野赛、滑翔比赛等重大国际国内赛事,提升具有我市特色体育品牌赛事的影响力,——加强体育人才输送,“十二五”期间,累计向省级以上运动队输送优秀体育人才不少于30人,向体育院校输送体育人才100人以上。
——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达到3个,省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达到3个。
——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提高组织赛事的专业化水平。“十二五”期间,要通过多种渠道,着力培养一支业务精、素质高、作风硬的高水平裁判员队伍,力争完成各运动项目等级裁判员300人的培养任务。
——提升训练效率,新增等级运动员200人。业余训练队伍规模适度扩大,体校在训人数达到500人以上。
2、具体措施
(1)继续实施以输送为主的金牌战略,建立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合嘉峪关人文特点的业余训练布局体系。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力争使优势项目保持优势,潜优势项目成为新的金牌增长点,集体球类项目有良好表现,基础项目和落后项目有新突破。
(2)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市体育运动学校要通过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真正发挥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国家级基地的龙头作用。要协调各方、加大投入,积极引进高水平教练员。争取在市体校设立1—2个省级专业训练项目。鼓励和指导传统项目学校、业余训练网点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开展业余训练。
(3)加强体教结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拓宽业余训练面,吸引学校、家长、学生共同支持体育、参与业余训练。加强对阳光后备人才基地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在申报创建、活动组织、监督检查等方面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在选拨人才、扩大影响、场地开放上的优势。
(4)高度重视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加强全体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及竞赛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整顿赛风赛纪,加大问责和处罚力度,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
(三)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体育产业竞争力
1、主要任务
——到2015年,初步形成包括健身娱乐、运动休闲旅游、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制造销售、体育彩票等结构较为合理的体育市场和产业体系。
——到2015年,体育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达到0.8%,体育产业就业人数超过2000人。
——建成较大规模的高、中、低消费层次并举的营业性健身休闲服务场馆、会所超50家,经营总额超1亿元。
——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体育产品制造基地或企业1个,体育产品总产值达1.2亿元。——体育彩票销售总量稳步上升,年均增长15%。
2、具体措施
(1)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体育产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中的位置,研究出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形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市场,形成多元投资的体育产业新格局。
(2)以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作为重点,向社会提供健身运动、健身指导、健身咨询、技能培训、运动康复、体质测试、健康评估和信息咨询等门类多样的服务,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不同档次、不同类型的健身娱乐需要。
(3)积极有效推动体育用品的品牌建设,充分利用我市工业资源条件,积极发展健身运动器材、健身休闲用品及延伸产品,形成我市体育用品制造业。
(4)利用区域优势和特色,推出各种户外运动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康体娱乐设施,建立一批体育旅游线路,并培育经营主体、开展体育旅游服务。
(5)努力开发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积极引进国际性、全国性体育赛事,引导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
(6)精心培育、积极开拓体育彩票的销售市场,充分挖掘市场潜力,逐年递增体育彩票销售量。
(四)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推进体育设施现代化
1、主要任务
——完善市、区、镇(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网络,“十二五”期间,新建一座5000平方米的市级全民健身馆。100%城市街道和90%社区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3镇和17个行政村的公共体育设施上台阶。城区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普遍建有全民健身设施。
——推动乡镇(社区)全民健身中心、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建设。到2015年,建成20个乡镇(社区)全民健身中心。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3.5平方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进一步推进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具备开放条件的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率要达到100%。积极引导、鼓励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
2、具体措施
(1)加快多层次健身设施建设,完善体育设施布局,改造和建设一批示范性的体育健身设施。在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基础上,进一步与环境配套,向休闲化、园林化发展。加强城市新建居住小区健身设施的规划、监督和管理,结合老社区改造,因地制宜建设一批体育健身设施,为社区居民健身提供更好条件。
(2)加强现有体育场馆的管理和使用。竞技体育场馆设施要着力扩大项目的多样性,提高承办各项赛事的能力。群众性体育场馆设施要以市全民健身中心为主体,以村、社区体育设施为配套,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要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推动具备开放条件的中小学校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
(3)完善体育场馆运行机制,提高体育场馆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市全民健身中心硬件配套、交通便利的优势,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努力打造以健身锻炼和竞技比赛为主,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体育活动主阵地,全面提升综合利用效率。
四、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的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政府任期考核目标。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落实体育投入政策,调整支出结构,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发挥好体彩公益金的作用,与财政投入形成互补,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城乡体育事业发展。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拓宽体育发展渠道,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夯实体育发展基础,增强群众体质。
(二)深化机制改革
坚持立足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在群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参与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加快体育社会化、生活化进程。坚持规模效益和精品效益并举,不断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竞赛及训练单位负责人和教练员考核、激励机制,深化内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坚持转换运作机制,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全面提升体育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坚持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不断强化体育行政部门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体育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支持各类资本和要素进入体育经营领域,营造社会力量积极办体育的良好氛围。
(三)重视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效能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强化服务宗旨,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办事效率,树立良好形象。深入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增强制度约束,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培养制度,坚持按需出发,走精兵之路,注重向外引进和自我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紧缺人才、优秀人才。推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完善公推公选、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轮岗交流等选才用人机制,努力培育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练员、运动员等优秀体育专业人才队伍。
(四)积极宣传引导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体育风尚。着力增强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培养广大群众良好的健身习惯。要及时总结、宣传体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经验,形成人人关注、关心、支持体育的良好局面,为推进体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环境。加强《嘉峪关体育》网站建设,不断丰富内容,建成以体育新闻动态发布、政务公开、体育资料查询、健身知识介绍等为主要内容、有较高知名度的嘉峪关体育门户网站,不断提高体育网站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篇:宝鸡市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宝鸡市“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宝鸡实现体育“四市”目标的重要历史阶段。为了充分发挥体育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宝鸡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体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市体育工作紧紧围绕坚持“四个第一”、实现“五大突破”、实施“率先发展八大工程”的目标任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把促进全市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重要职责,积极响应胡锦涛总书记“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伟大号召,全面推进西部体育“四市”建设(培养奥运冠军,建设西部竞技体育强市;打造品牌赛事,建设西部群众体育名市;开拓体育市场,建设西部体育产业大市;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西部体育设施靓市),体育改革逐步深入,全民健身活动如火如荼,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体育品牌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体育设施建设亮点纷呈。在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上,我市选手张森夺得跳水男子双人3米板金牌、王峥夺得女子链球铜牌;在广州亚运会上,我市选手王峥夺得银牌,实现我市参加亚运会奖牌零的突破;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参加全国十一运会突出贡献奖”。在省十四运会上,我市参加了18个青少年比赛项目,以赛会总分 7451.5分,跃居全省第一位,石镓豪等3人4次打破省青少年纪录,倪媛媛等13人达17项(次)一级运动员标准,王列东、王蕾等2名教练员被评为“十佳教练员”,倪媛媛、陈靖、赵宇嘉等3名运动员被评为“十佳运动员”,代表团获体育道德风尚奖,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先后承办了中超足球联赛、全国乒超联赛、全国竞走大奖赛、全国U17足球联赛、全国青年男女举重锦标赛、第二届全国“县长杯”乒乓球比赛、全国农民武术比赛暨武术之乡传统拳种传承人演武大会、全国武术散打冠军赛、全国乒乓球会员联赛、全国“社会保险杯”乒乓球赛等全国性重大体育赛事,连续密集举办全国体育大赛,创造了我市体育史上的新纪录,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提高了宝鸡体育的社会影响力。举办了宝鸡市第九届运动会。结合迎接全民健身活动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和体育大会,先后举办了乒乓球、篮球、足球、游泳、围棋、长跑、武术、健身操、登山等多项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打造了太白山登山活动、木兰拳艺术节、“百合杯”、“县长杯”乒乓球赛等群众体育赛事,做到了“年有全国比赛、月有省级比赛、周有市级比赛”,倡导了全民健身新理念,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充分肯定。建设了乡镇体育健身工程10个、社区健身工程70个、农民健身工程465个,打造了市体育馆周边健身工程和渭河公园百里健身长廊建设工程,完成了市体育馆绿化工程。体育彩票5年共累积销售3.179亿,为宝鸡体育事业发展贡献公益金2219万元。全国校园足球布局宝鸡,全国奥林匹克竞走、举重、女子链球、体操、赛艇、足球高水平人才基地落户宝鸡。市体育局等8个单位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连续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李富生同志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接见。我市有10人入选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二、“十一五”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一)推进体育“四市”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面对宝鸡376万人民对体育事业的新要求、新期待,我市体育事业要破茧重生、再创辉煌,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事业发展,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找准宝鸡体育发展的目标和定位,使宝鸡体育事业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推动体育“四市”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体育“四市”建设,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动体育事业不断迈向新的境界。
(三)推动体育“四市”建设,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发展体育事业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体育“四市”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实现体育“四市”的伟大实践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就是说,体育事业的发展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能力的最大发挥,同时体育事业的发展根本目的就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体育事业才能正本清源、活力迸发。
(四)推动体育“四市”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宝鸡体育事业大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破解难题,在推进体育“四市”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五)推动体育“四市”建设,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这个关键。体育是挑战人类生理极限的伟大探索,需要不断的改革创新。体育事业今天取得的一切成绩源于改革创新。深化改革,既是我市体育工作的好传统、好经验、好做法,更是体育“四市”建设的活力所在、希望所在。
(六)推动体育“四市”建设,必须培养系统思维、辩证思想和战略思维。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立足今天,放眼未来;立足省内,放眼世界;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协调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宝鸡体育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加快实施,体育事业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机遇期。通过成功地承办国家、省级以上大型体育赛事,我们探索和积累了市场经济下开展体育工作的经验。竞赛体制的改革和推进,激活了竞技体育的发展潜力。《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提高了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体育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体育彩票销售量的逐年攀升,壮大了体育产业基础。乡镇健身工程、农民健身工程、社区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的实施,改善了体育活动条件。同时,还必须清醒的看到,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体育投入不足,己严重制约城乡体育事业发展。近年来,我市的体育事业费虽然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体育事业发展需求相比差距较大。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不足,难以满足城乡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目前我市虽然拥有4100座的体育馆、26800座的体育场,就场馆规模而言,暂处全省靠前位置。如果从承办省运会的角度看,还要急需建设游泳跳水馆、射击馆、射箭场等一批体育场馆。我市县区体育场馆与省内西安、延安、榆林等地市差距更大。三是业训体系需要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需要加强。以市体校、市游泳学校为龙头、“三集中”少儿体校为龙身、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龙尾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我市目前仍有四个县区无少儿体校,有的少体校和体传校作用发挥不充分。运动员升学就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四是群众健身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骨干队伍规模较小。特别是农村体育人口数量较小,有些乡村和社区仍然无社会体育指导员,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还比较低。五是体育组织体系还不够健全。县区机构改革后,一些县区教育体育局没有设置体育股,体育工作由基层事业单位代行行政职能,个别县区对体育工作的定位不明确,有的教育体育局主要领导抓体育工作还没有进入角色。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加以解决。瞻望“十二五”,成绩与问题相伴,优势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运用已经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紧紧抓住有利条件,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切实解决好前进中的问题和矛盾,确保“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四、“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委、市政府坚持“四个第一”、实现“五大突破”、实施“率先发展八大工程”的目标任务,积极抢抓关天经济区规划实施机遇,牢固树立科学健身、大赛争光、产业兴利、体育惠民的发展理念,以备战和筹办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为突破,以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重点,以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为引领,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着力加强基层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把宝鸡体育打造成民生工程的亮点、关天副中心城市的标志和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为全面实现体育“四市”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奥运冠军,建设西部竞技体育强市;打造品牌赛事,建设西部群众体育名市;开拓体育市场,建设西部体育产业大市;加大投入力度,建设西部体育设施靓市。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自觉把宝鸡体育事业发展融入到关天副中心建设和和谐新宝鸡建设的伟大实践,发挥其独特功能和综合价值。
2.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体育惠民。
3.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主动把握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规律,不断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围绕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天经济区规划的发展战略,推动宝鸡关天副中心城市建设,凸显体育特色。
5.坚持依法治体、人才兴体。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推动体育工作法制化。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充分发挥人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6.坚持举市一致,齐抓共管。充分发挥举市一致的优势,更好地凝聚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大众意志和体育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宝鸡体育实现新的跨越。
五、基本任务
(一)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快速发展,努力建设西部群众体育名市。
1.完善市县乡村四级体育组织网络。进一步健全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事业性体育机构为骨干,以社团性体育组织为助手,群众性体育健身组织为基础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及时调整和完善市、县两级全民健身领导机构。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组织,强化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建设,推动各类体育协会向乡村、社区发展和延伸,提高乡镇体育活动站覆盖范围和功能作用,努力使市、县、乡、村等各级群体组织有效对接、统一管理,实现全市群众体育工作组织“有牌子、有人员、有场地、有经费、有活动”的“五有”标准,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2.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组织、参与、支持、保障全民健身活动的责任意识。建立市、县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健全督查考核、表彰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登记注册制度,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和培训,力争“十二五”末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5000人。探索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努力推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常态化。
3.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积极推行《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和《国民体质检测标准》,建立健全市县(区)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制定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计划,力争“十二五”末5%以上的群众接受检测,指导全民健身科学发展。
4.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方便”的原则,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充分利用“全民健身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好全市体育大会、万人越野等群众体育活动;组织好“太白山登山”活动;打造关山草原旅游体育精品工程;挖掘张三丰武术遗产,打造西部武术之都和太极之城;继续办好“县长杯”、“百合杯”乒乓球赛、“陈仓杯”中国象棋赛等传统品牌赛事。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坚持工间(前)操制度,鼓励企业制订针对职工的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发挥体育协会组织作用,广泛开展各类小型、分散、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参与度。
5.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体质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评价内容。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创造条件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为城乡群众创造更多更好的健身锻炼平台。
(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建设西部竞技体育强市。
1.加强业余训练工作。珍惜我市承办省十五运会机遇,认真研究竞赛规程、用好竞赛规程,拓宽视野,准确把握项目特点和规律,创新训练手段和方法。紧密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训练管理、运动队管理、教练
员培养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努力在训练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上寻求突破,切实提高训练质量水平,力争省十五运会总分、金牌和赛会总会、赛会金牌“四个第一”。修订完善业余训练考评办法,突出人才输送和大赛成绩,引导业余训练工作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现代化的训练全程跟踪服务体系。继续做好反兴奋剂工作。
2.加强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坚持“举市一致”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后备人才培养“五合一”试点工程,即县区少儿体校和一所市属体传校、一所市级训练基地、一所市级体育后备人才示范学校、一所后备人才路线图学校合五为一,同时挂五个牌子,将县区最优秀的体育教师、最优秀的后备人才、最好的体育设施和教学资源整合在一所学校,切实解决后备人才建设的困难和问题。借助教育体育编制改革有利时机,实现全市县区少体校全覆盖。认真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意见》(陕政办发〔2010〕117号),科学安排业余训练和文化课教育,完善运动员学习培训、就业安置政策,完善普通中小学业余训练运动员上学保障政策,加强学生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按照省十五运会规程,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3.积极承办国际、全国、全省体育赛事。积极争取国际、国家、省级专业性体育赛事,争取举办3-5次国际性体育赛事,15-20次全国性体育赛事,60余次省级体育赛事,全力以赴办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
4.办好市级青少年比赛。每年举办全市青少年比赛和奥运争光选材运动会,举办好2013年全市第十届运动会。对市十运会及全市青少年比赛和奥运争光选材运动会等市级比赛实行县区申办制,推动县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5.加强教练员和裁判员培训管理。完善教练员培训机制,选送教练员参加国家和省级培训,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宝鸡讲学和带训,更新教练员的知识结构,提高科学施训的能力。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以业务培训为基础,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根本,以年轻裁判员的培养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业务精、作风硬、品德好的裁判队伍。积极推行裁判员上岗执裁资格证制度。
6.加快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人才基地建设。巩固国家奥林匹克高水平竞走、举重、体操、赛艇、女子链球等人才基地建设,积极争创新的奥林匹克高水平人才基地,争取“十二五”末实现18个青少年训练项目高水平人才基地全覆盖。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抓好训练和参赛,推动校园足球活动的深入开展。
7.支持县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体育工作的意见》,努力推进县区体育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推行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和体育彩票发行等工作情况与项目、资金和体彩公益金分配比例相挂钩的支持县区体育事业发展捆绑式运行模式。加大对体育工作发展好的县区的支持力度。
(三)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建设西部体育产业大市。
1.强化体育产业发展意识。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陕政办发〔2010〕116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各个主体、各种资源、各类资金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切实加快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用品制造和零售业等本体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秦岭山地体育产业经济圈。
2.加强体育彩票发行工作。坚持把体育彩票发行作为“一把手”工程、“生命线”工程,摆在突出位置,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完善制度,确保“十二五”末全市体育彩票发行量突破2亿元,力争体育彩票发行量居全省前三位。
3.提高体育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力推行管理改革,实行全员聘任制,调动干部职工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加速场馆改造维修,提高体育中心的软硬件环境,做好各项体育活动的服务保障工作。提高场馆利用率,力争争取“十二五”末实现年经营收入1000万元。
4.扩大体育融资渠道。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资体育事业发展。凡在我市举办的大型体育活动,力争全部有社会力量的赞助支持。
(四)掀起体育设施建设新高潮,建设西部体育设施靓市。
1.加快启动承办省十五运会体育场馆建设工程。着眼于办高水平的省运会和关天副中心城市发展需要,建设市游泳跳水馆、射击馆和射箭场。加快现有场馆功能完善改造,调查摸清企业事业单位体育场馆现状
和发展计划,统筹全市体育设施发展,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一流,为省十五运会成功承办奠定基础。
2.加快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二分之一行政村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并常年开展活动。继续实施社区健身器材配送工程,每年建设成25个社区,力争到“十二五”末覆盖全部社区。继续实施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每年建设8-10个乡镇,力争到“十二五”末覆盖70%以上的乡镇。争取省上实施的县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工程。打造全民健身示范带工程等群众体育活动场所。
3.建设新的奥林匹克中心。建设在西部地区处领先地位的宝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包括:①体育馆,规模在8000座以上。②体育场,规模在6万座以上。③网球馆,2600平方米,800座。④综合训练馆8000平方米。⑤全民健身中心,10000平方米。⑥水上运动中心,设2300米×100米水池。⑦体操馆,2000平方米。形成功能齐全、为承办全国乃至世界级高水平比赛、全国城市运动会及其它全国行业综合性运动会奠定基础。
六、主要措施
(一)加强对体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按照《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的要求,把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以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体育事业各项投入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要进一步完善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政策。要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各行业和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体育工作领导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体育事业发展。
(二)加强党的建设。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使全市体育工作者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认识达到新高度,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有所增强,执政为民、胜任本职工作的能力有所提高。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三)加强队伍建设。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机制的要求,努力培养政治可靠、作风顽强、业务精湛的体育人才队伍和干部队伍。要完善各类考评奖励制度,给想干事者以机会、给能干事者以舞台、给干成事者以激励,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体育人才整体素质。
(四)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管理和监督。采取有效措施,健全规划实施监管机制,奖优罚劣,激励先进,提高执行力,保障和推进全市“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四篇:仙桃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仙桃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为充分发扬中国体操之乡悠久的体育传统,充分体现体育服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功能,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仙桃市体育事业“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进一步改善我市体育设施,按照政府投入为主,个人、企业、社会投入为辅的模式,全市新建改建网球场7片,羽毛球馆1个,室外游泳池1座,门球场3个。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场馆和设施1500多个,其中标准体育场馆和设施700多个,非标准体育场馆和设施800多个,各类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占地面积3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米。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系列群体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投入逐年增加、条件逐步改善,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健身活动日趋丰富,体育健身活动逐步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育人口达40%,2009年被国家总局评为2005-2008“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竞技体育实力稳步提高。深入贯彻《奥运争光计划》,全面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加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体教结合模式,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实现了“奥运争光、全运夺金、省运进位”的目标。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仙桃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5枚,特别是在第29届奥运会上,杨威、廖辉2位奥运冠军创造了3金1银的骄人成绩。2008年奥运会人才输送突出贡献奖,2010年3月仙桃市体育局被省体育局授予“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人才输送突出贡献奖”,同时,授予仙桃市人民政府 “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体育产业积极发展。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和技术培训市场日渐兴旺,体育场馆效益日益突出,体育彩票销售量不断攀升。
存在的问题:群众健身的科学化、社会化程度需要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体操等项目的后备人才出现断档,城乡体育发展不均衡,体育产业发展不稳定等等。
二、2011—2015年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体,坚持城乡统筹,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在“十一五”取得的良好基础上,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经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提升仙桃的体育实力。大力实施体育强市战略,形成完善的亲民、利民、便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组织网络、健身活动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5%;挖掘潜力,整合资源,优化项目设置,提高业训水平,保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保持竞技水平的领先地位;发展体育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突出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建设,推动各类体育设施建设,改善体育工作基础条件;深化体育改革,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开创仙桃体育事业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 ㈠、体育设施建设
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改善全市体育竞赛、训练和全民健身设施条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
1、加快李小双体操学校南迁及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建设步伐。在南城新区规划用地500亩,建设一个集体育教学、体育比赛、全民健身、体育文化旅游、大型庆典、文艺演出、体育商贸,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武汉城市圈西翼、江汉平原的体育中心,布局分为“三馆(体操、游泳、综合馆)一场(体育场)一校(李小双体操学校)”、体育休闲区和体育生活服务中心区。
2、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力争实现全市村居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00个,室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个,建设小篮板、室外篮球场若干。
3、大力推进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努力建成乡镇农民健身中心5个:国家级乡镇农民健身工程2个,省级乡镇农民健身工程3个。
4、引导社会资金建设网球场10片,高尔夫球场1片,恒温游泳池1个、羽毛球馆1座。
5、积极争取资金改造篮球馆一座,新建综合性场馆1馆。
6、倡导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建设小型体育场馆,在职业学院和有条件的中学鼓励支持建设一批小型体育场馆。㈡、群众体育
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逐步实现群众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体育人口达45%以上。
1、大力推广全民健身理念。深入宣传《全民健身条例》,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体育知识,推广体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理解,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乡镇体育人口达到40%,城市体育人口达到50%。
2、挖掘、整理、保护并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创建1个在全省范围内有影响、具有中国体操之乡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满足群众体育健身娱乐多种需求。
3、认真组织好第八届全市运动会,各中小学每年举行春秋季田径运动会。以一年一次的“全民健身日活动”为主线,引导各体育协会,有关机关事业单位举办每年至少一次常规赛和机关运动会。
4、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到2015年,各镇办场园要配备兼职体育工作人员,实现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农民和老年体育组织全覆盖。全市单项体育协会和组织达到20个。
5、加强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加大社会指导员培训力度,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指导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一级指导员要达到150名,二级指导员300名,三级指导员达到600名。
6、健全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加大对全民健身科学研究的投入,定期开展全民体质监测,定期公布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报告,常年为群众开展体质监测服务。㈢、竞技体育和人才培养
1、实施“金牌之路工程”,力争有1名仙桃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伦敦奥运会,并夺取金牌,延续仙桃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夺取金牌的历史。全运会力争2-3个项目、4-6名运动员参赛,夺得1-2枚金牌。
2、积极备战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争取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与团体总分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地位。
3、科学规划、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合理布局业余训练项目,重点抓好体操、举重,巩固篮球、田径、乒乓球、摔跤、武术,发展羽毛球、游泳、跆拳道、网球、棋牌类项目。全市业余训练的常年在训人数达1250人,其中体育传统300人、体育俱乐部600人、业余体校200人、李小双体操学校150人,周期注册人数保持在650人,年参加比赛人数达120人。
4、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水平和质量。新创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个,5个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俱乐部,10所国家级、省级传统体育学校,以及一批市级训练基地、业训网点、传统学校。进一步健全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招、训练、管理、输送指导,抓好人才输送的梯队建设,力争本周期向国家队输送2-3人,向省体校和省优秀运动队输送60人以上,向各高等院校输送体育人才80人以上。
5、坚持人才强体,实施“六个一批”人才工程:即一批优秀体育管理干部,一批高层次教练员,一批高水平运动员,一批国家级、省级裁判员,一批高素质体育教师,一批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采取培养、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改善体育人才队伍的结构,积极构建适合仙桃体育发展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潜能。
6、扩大办赛规模,提高办赛水平。争取承办一次国际比赛,每年承办1次国家级比赛、1-2次省级比赛,组织2-3次有影响的全市性赛事活动。
㈣、体育产业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湖北省体育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发展以本体产业为主的体育服务业,逐步构建适应大众消费水平、社会参与、管理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提高仙桃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
1、规范体育经营活动。加大体育经营法规、规章执行力度,促进体育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发展,推进体育服务标准认证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2、培育发展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和单项体育协会,寻求体育经纪伙伴,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引导体育消费、经营体育赛事、开拓消费市场,壮大体育经济。
3、稳健销售体育彩票。优化体育彩票工作机制,完善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制度,提高销售队伍素质,积极推广体彩新型投注方式,确保体彩销量稳步增加,力争2015年体育彩票年销售达到3800万元。
4、推动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在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关系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体育产业。大力支持杜柳农家乐体育休闲园的建设以及发展壮大。
5、建设仙桃体操运动休闲基地,打造国际乃至世界知名体育活动品牌。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体育工作领导。按照中央和省两个8号文件(中发【2002】8号和鄂发【2003】8号)精神,加强体育机构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大体育”的格局。
2、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提高全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增强全民健身意识,为体育事业营造良好氛围。
3、建立规划保障机制。保持政府投资为主,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优势,引导多方投资体育事业。
4、坚持依法治体,狠抓体育行风政风建设。
5、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责权统一原则,加快体育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五篇:仙桃市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时期是仙桃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为充分发扬中国体操之乡悠久的体育传统,充分体现体育服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功能,促进我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仙桃市体育事业“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
——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进一步改善我市体育设施,按照政府投入为主,个人、企业、社会投入为辅的模式,全市新建改建网球场7片,羽毛球馆1个,室外游泳池1座,门球场3个。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体育场馆和设施1500多个,其中标准体育场馆和设施700多个,非标准体育场馆和设施800多个,各类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占地面积3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米。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等系列群体活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投入逐年增加、条件逐步改善,体育组织网络不断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健身活动日趋丰富,体育健身活动逐步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体育人口达40%,2009年被国家总局评为2005-2008“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竞技体育实力稳步提高。深入贯彻《奥运争光计划》,全面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加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不断完善体教结合模式,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涌现,实现了“奥运争光、全运夺金、省运进位”的目标。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仙桃输送的运动员共获得金牌15枚,特别是在第29届奥运会上,杨威、廖辉2位奥运冠军创造了3金1银的骄人成绩。2008年奥运会人才输送突出贡献奖,2010年3月仙桃市体育局被省体育局授予“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人才输送突出贡献奖”,同时,授予仙桃市人民政府 “依法行政示范单位”。
——体育产业积极发展。体育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和技术培训市场日渐兴旺,体育场馆效益日益突出,体育彩票销售量不断攀升。
存在的问题:群众健身的科学化、社会化程度需要不断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体操等项目的后备人才出现断档,城乡体育发展不均衡,体育产业发展不稳定等等。
二、2011—2015年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作用,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依法治体,坚持城乡统筹,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总体目标:在“十一五”取得的良好基础上,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经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提升仙桃的体育实力。大力实施体育强市战略,形成完善的亲民、利民、便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的场地设施、组织网络、健身活动的水平进一步提高,体育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5%;挖掘潜力,整合资源,优化项目设置,提高业训水平,保证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保持竞技水平的领先地位;发展体育产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突出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建设,推动各类体育设施建设,改善体育工作基础条件;深化体育改革,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开创仙桃体育事业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
㈠、体育设施建设
加强体育场馆建设,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水平,改善全市体育竞赛、训练和全民健
身设施条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
1、加快李小双体操学校南迁及中国体操之乡体育运动中心项目建设步伐。在南城新区规划用地500亩,建设一个集体育教学、体育比赛、全民健身、体育文化旅游、大型庆典、文艺演出、体育商贸,以及市民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武汉城市圈西翼、江汉平原的体育中心,布局分为“三馆(体操、游泳、综合馆)一场(体育场)一校(李小双体操学校)”、体育休闲区和体育生活服务中心区。
2、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力争实现全市村居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实施全民健身路径工程100个,室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个,建设小篮板、室外篮球场若干。
3、大力推进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努力建成乡镇农民健身中心5个:国家级乡镇农民健身工程2个,省级乡镇农民健身工程3个。
4、引导社会资金建设网球场10片,高尔夫球场1片,恒温游泳池1个、羽毛球馆1座。
5、积极争取资金改造篮球馆一座,新建综合性场馆1馆。
6、倡导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免费开放单位内部体育设施。建设小型体育场馆,在职业学院和有条件的中学鼓励支持建设一批小型体育场馆。
㈡、群众体育
落实《全民健身条例》,推广普及全民健身运动,逐步实现群众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科学化,体育人口达45%以上。
1、大力推广全民健身理念。深入宣传《全民健身条例》,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体育知识,推广体育活动,增强人民群众对体育的理解,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乡镇体育人口达到40%,城市体育人口达到50%。
2、挖掘、整理、保护并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创建1个在全省范围内有影响、具有中国体操之乡特色、深受群众欢迎的全民健身品牌活动,满足群众体育健身娱乐多种需求。
3、认真组织好第八届全市运动会,各中小学每年举行春秋季田径运动会。以一年一次的“全民健身日活动”为主线,引导各体育协会,有关机关事业单位举办每年至少一次常规赛和机关运动会。
4、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到2015年,各镇办场园要配备兼职体育工作人员,实现各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农民和老年体育组织全覆盖。全市单项体育协会和组织达到20个。
5、加强群众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加大社会指导员培训力度,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指导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一级指导员要达到150名,二级指导员300名,三级指导员达到600名。
6、健全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加大对全民健身科学研究的投入,定期开展全民体质监测,定期公布中小学生体质监测报告,常年为群众开展体质监测服务。
㈢、竞技体育和人才培养
1、实施“金牌之路工程”,力争有1名仙桃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伦敦奥运会,并夺取金牌,延续仙桃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夺取金牌的历史。全运会力争2-3个项目、4-6名运动员参赛,夺得1-2枚金牌。
2、积极备战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争取优异成绩,金牌总数与团体总分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地位。
3、科学规划、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合理布局业余训练项目,重点抓好体操、举重,巩固篮球、田径、乒乓球、摔跤、武术,发展羽毛球、游泳、跆拳道、网球、棋牌类项目。全市业余训练的常年在训人数达1250人,其中体育传统300人、体育俱乐部600人、业
余体校200人、李小双体操学校150人,周期注册人数保持在650人,年参加比赛人数达120人。
4、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水平和质量。新创建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个,5个国家级、省级青少年俱乐部,10所国家级、省级传统体育学校,以及一批市级训练基地、业训网点、传统学校。进一步健全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招、训练、管理、输送指导,抓好人才输送的梯队建设,力争本周期向国家队输送2-3人,向省体校和省优秀运动队输送60人以上,向各高等院校输送体育人才80人以上。
5、坚持人才强体,实施“六个一批”人才工程:即一批优秀体育管理干部,一批高层次教练员,一批高水平运动员,一批国家级、省级裁判员,一批高素质体育教师,一批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采取培养、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改善体育人才队伍的结构,积极构建适合仙桃体育发展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潜能。
6、扩大办赛规模,提高办赛水平。争取承办一次国际比赛,每年承办1次国家级比赛、1-2次省级比赛,组织2-3次有影响的全市性赛事活动。
㈣、体育产业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和《湖北省体育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发展以本体产业为主的体育服务业,逐步构建适应大众消费水平、社会参与、管理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提高仙桃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就业、改善投资环境、优化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
1、规范体育经营活动。加大体育经营法规、规章执行力度,促进体育经营活动健康有序发展,推进体育服务标准认证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2、培育发展体育市场。大力发展体育中介组织和单项体育协会,寻求体育经纪伙伴,动员和依靠社会力量,引导体育消费、经营体育赛事、开拓消费市场,壮大体育经济。
3、稳健销售体育彩票。优化体育彩票工作机制,完善体育彩票销售管理制度,提高销售队伍素质,积极推广体彩新型投注方式,确保体彩销量稳步增加,力争2015年体育彩票年销售达到3800万元。
4、推动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在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关系的前提下,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体育产业。大力支持杜柳农家乐体育休闲园的建设以及发展壮大。
5、建设仙桃体操运动休闲基地,打造国际乃至世界知名体育活动品牌。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体育工作领导。按照中央和省两个8号文件(中发【2002】8号和鄂发【2003】8号)精神,加强体育机构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大体育”的格局。
2、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提高全社会对体育的认识,增强全民健身意识,为体育事业营造良好氛围。
3、建立规划保障机制。保持政府投资为主,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优势,引导多方投资体育事业。
4、坚持依法治体,狠抓体育行风政风建设。
5、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责权统一原则,加快体育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逐步建立行为规范、运行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