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情况的汇报
永寿县文体事业局局长杜景安
(2011年6月23日)
各位领导,调研组成员:
首先,我代表永寿县文体事业局对市文化体育业调研组前来我县调研文化体育业情况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全县近年来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情况向大家作以简要汇报。
一、全县基本情况
我县地处陕西中部偏西,是古“丝绸之路”的第一驿站,素有“秦陇咽喉,陕甘通衢”之称。全县辖7镇6乡249个行政村,总面积889平方公里,总人口20.3万。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建设“西咸国际化大都市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地、休闲避暑度假养生后花园、渭北煤电建材工业重镇”三大目标,大力实施“城镇加速、工业振兴、产业提升、民生改善”四大工程,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3.0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亿元;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4.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73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52元。荣获“全省2010
年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陕西省工业增长速度前10名”、“中国绿色名县”等殊荣。
二、全县文化体育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坚持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平台,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公益文化活动为载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不断加大对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注重文化体育业能力提升,努力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文化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全县共实施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5个,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新建综合训练馆1座;县级文化活动楼、图书楼各1座;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已建成4个,在建6个);村文化室72个,农家书屋41个,村级文体活动广场65个。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得到加强,为丰富农民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搭建了有效载体。
二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深入实施,农村群众上网难题得到破解。建成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1个,少儿图书室1个,乡镇基层服务站4个,村级服务点16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建成应用,为进一步拓宽农村群众的信息渠道、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对信息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送书下乡”和“农家书屋”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群众阅读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我们积极实施“送书下乡”工程,共向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配送图书5.2万多册,价值48余万元。“农家书屋”工程配送了价值82万元的图书和设备,共建成41个“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器材配送项目为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2个行政村配发文化器材40件(套),价值64万元。
四是监管工作有序开展,文化市场得到净化。给各网吧统一安装了监管系统,完善了文化市场行政执法规章制度,文化市场经营行为得到切实规范。同时,在加强文化市场专项整治的基础上注重日常管理,从离退休干部中聘请了15位社会责任感强的同志担任网吧社会义务监督员,强化了社会监督。
五是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全面完成。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文化体制改革会议精神,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改革重点、改革措施及工作步骤,制定出了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撤销了县影剧院、县剧团2个事业单位,成立了县演艺公司;撤销了县文化市场稽查队,成立了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目前,改制工作已全面完成,新成立的机构运行良好,秩序井然。
六是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我们以“槐花节”、春节、元宵节等节日为载体,积极开展民间文化活动,组织举办民间锣鼓大赛、焰火晚会、灯谜晚会、卡拉OK歌手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同时注重农村文艺演出队伍建设,组建各类自乐班、文艺团队43个,这些队伍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因我县是国定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要持续深入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费投入相对较低。乡镇文化站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乡、村文化站(室)藏书多靠“送书下乡”、“农家书屋”工程、县乡部门赠送和自行收集解决,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较差。乡镇综合文化站房屋陈旧、设施简陋,条件较差,加之一部分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发挥不到位。新组建的县演艺公司没有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活动开展难,文化馆综合楼由于拖欠基建工程款60万元,到目前无法正常投入使用。三是专业人才缺乏。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文艺人才,现有人员多是“半路出家”,专业
素质不高,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后,我们将强化工作举措,不断把公共文化体育业建设推向深入。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民间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文化体育建设,加大乡村两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是培养人才。通过公开选聘、招考等方式,从大学毕业生和农村文艺能人中择优录用思想素质好、有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充实到乡镇文化站工作;充分发挥农村文化体育骨干、民间艺人、农村业余文艺队在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中的作用。三是整合资源。进一步实施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将乡镇文化站建成集图书阅览、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培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四是创新形式。积极探索公共文化体育事业与乡村文化产业、旅游业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路子,大力开展乡村文化艺术节、农民体育比赛等群众参与性强、感染力大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各调研组成员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第二篇:XX县文化体育事业建设汇报材料
为了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好地加强我县基层文化体育建设,努力发展先进文化,大力开发XX文化品牌,围绕建设省级文化先进县、体育强县的奋斗目标,创新机制、强化领导、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以扎实的工作努力推进XX文化体育事业新发展。2005年文化工作获全市第二名,并荣获先进集体称号;体育工作获省体育局表彰的体育工作评估优胜奖(全省只评选了九个县区)、市体育局三等奖,取得了显著进步。现将我县文化体育事业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现状
1、多数乡镇认识比较明确。据调查,有70%的乡镇将文化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加强了领导,xx、xx、xx、xx、xx、xx等乡镇和XX办事处是其中的代表。
2、大部分乡镇开展活动较为丰富。80%以上的乡镇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举办了各类文体活动,主要有戏剧、歌舞表演、书法美术摄影展览、棋类球赛比赛、街头文艺游行、狮龙、秧歌、腰鼓、彩车、鼓号、合唱、朗诵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xx、xx、xx、xx、xx、xx等乡镇每年坚持举办春节街头文艺表演,有彩车、秧歌、鼓号、龙狮舞等,七一诗歌朗涌、歌咏比赛,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不少乡镇认真实施创建文化先进乡镇活动,真抓实干,想办法、添措施、文化工作不断上台阶。原xx镇已被命名为省级文化模范地区,xx、xx、xx、xx等乡镇被命名为省级文化先进乡镇,xx、xx、xx、xx等乡镇被命名为市级文化先进乡镇,xx镇被命名为书画之乡,xx镇被命名为旅游文化之乡。
3、社区文体队伍蓬勃发展。xx办、xx镇各个社区相继成立了书法、美术、摄影、音乐、舞蹈、文学创作、秧歌、太极拳、钓鱼、门球、老年体协等近100个(含乡镇),参加人数近3000人。其中……镇20余个协会常年参加活动的1500余人,活动场所分布在各个社区,通过拉赞助、自筹等购置了音响、服装、鼓乐等道具。xx、xx、xx、xx等七个中心场镇,每个镇都有以老年体协、太极拳队、腰鼓队、舞蹈队等形式组织的文体活动队伍,队员近1000人,每逢节假日开展活动,参加上级比赛等,通过自愿结合,自主管理、自娱自乐的方式,把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县舞蹈协会、拳剑协会、门球协会、钓鱼协会,经常参加各类演出、比赛,门球协会曾获得全市比赛第一名,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绩(代表xx市),拳剑协会今年10月组队参加了市老体协举办的太极拳比赛,二队获第一名,一队获第三名,个人全都进入了前八名,其中杜勇获第一名,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每天清晨、傍晚,大街小巷都有他们锻炼的身影。县美术、书法、摄影协会每年都举办多次联展,15人加入了省市各协会。活动经费一是会员队员自筹;二是拉赞助;三是申请政府拨款。
4、文化体育产业稳步发展。支持和鼓励体育协会拓宽体育产业开发空间,举办经济实体,举办各种有偿服务的体育比赛和体育培训班;支持和鼓励个人开办了乒乓球馆、台球室、旱冰场、健身房、武术班、跆拳道、健身舞、健身操、万卷书城、流霞书店等文化体育经营实体20多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在全市曾有过辉煌,是1997年全市第一批市级文化先进县、业余体育工作位列全市前茅。但由于前些年人才大量流失,机构不健全,经费紧缺,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生活需要,开展工作难度大。
1、有的基层党政领导对文体活动重视不够
据了解,相当多的乡镇文化干部很多是学机电、烹饪等不懂文化工作业务、不知道如何开展文化工作。乡镇领导将他们安排去做守办公室、下乡住村等其他工作。一年四季有的乡镇一次文体活动不搞,党政领导不闻不问,只要中心工作抓起走了就行了。
2、乡镇文化机构人员素质不高,场地设施不全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2003年虽然全县每个乡镇都成立了乡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配齐了人员,但是,许多乡镇只有牌子,而没有办公场地、活动场所,缺少必要的文化设施、用品。据我局调查,全县只有8个乡镇有属于自己的用房,共1455m2,有2个乡镇租借了办公用房,计200m2,只有……等8个乡镇有少量的文化设备、(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用品,有37个乡镇无任何设施。其中部分乡镇在合金会清理中,为保兑付,文化机构的房屋被出售,资金收归政府,用于兑付,XX镇文化站大楼大部分被卖掉,原XX镇文化站大楼也被卖掉,现仅剩40m2房屋,XX镇文化站工作开展得很好,并有一定的收入,但房屋被卖掉后,其收入30万元用于财政还贷现已无插针之地,致使基层文化机构自身生存非常困难。
3、文化机构自办文化活动相对较少
乡镇文化机构是乡镇政府所属的文化事业单位,理应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起好示范作用,以带动社会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但多数在无专业人员、无场地、无设备、无资金的“四无”情况下,很少也很难主动积极地自办文化活动,只有部分文化专干参与组织了群众业余文艺队伍的活动。
4、县属文化单位“三馆”建设严重滞后
我县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共有建筑面积1600m2(建于1995年)因支付建修欠款,卖掉了底层营业用房(计344m2),现房盖多处裂缝,出现渗漏现象,一遇雨天三楼到处漏雨,摆放的图书报刊杂志也受到浸湿,而省市文化厅(局)要求建设的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因无资金来源而无法启动,同时,2004年以前,由于经费问题,县图书馆没有购进一本新书,也未添置一件业务用必须设置,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读书的需要。因我县文化底蕴深厚,所存文物数量大,现有的文管所设施、设备已不能适应保管这些文物的需要。今年,在县委、政府的关怀下,虽购置了防潮、报警、电脑等设备,但许多文物堆放在一起,无法正规摆列存放,更无条件向人们展示我县丰厚的历史文化。
5、县川剧团举步维艰
县川剧团是差额拨款(财拨60%)的事业单位,现有在职职工30人,退休职工26人,在职职工每月工资共需经费2.30万元,而财政拨款只有1.4万元,每月缺口9000元,全年缺口10.8万元,由于现在戏剧市场不景气,除了县上安排的各类演出外,商业演出场次较少,收入不多,无法全额兑付职工余下40%的工资,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县川剧团在职职工工资无法维持养老扶(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小的正常生活;人心涣散,有7人常年或抽时间在广州、张家界、重庆、成都、南充等地搞个人演出挣钱维持家庭生活,团内平时无法集中排练,一有活动,就召他们回来,个别人由于与人签了定期定时演出合同,不愿回团,很大程度影响了在团职工的排练演出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川剧团旧房改造,原剧场被撤除,我县也无一个较大型的文艺演出专业场所(川剧团改造后只有一个小排练场),制约了文艺剧目的排练与演出。
6、体育设施严重不足
全县除各中小学有一定的体育活动场地及器械、公共体育设施几乎没有,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灯光球场已破旧不堪,成了危房,仅有的一条健身路径已远远不能适应群众锻炼身体的需要,拳剑、舞蹈等协会没有一个固定的训练场所,市上下达我县今年修建标准体育馆的目标任务,因无资金来源也无力启动。
三、建议与打算
1、将XX县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纳入议事日程,我局向省文化厅争取的20万元建设资金已到帐一年多了。因各种原因,至今该工程仍未启动,恳请县委、县政府尽快批准我局已上报的建设方案早日动工建设,同时,请求县财政匹配一定数额的资金。
2、请县委、县政府支持,拿出一定财力(我们尽力向上争取一部分)在城区的xx街、xx街、xx路等社区各建一条健身路径(每套10万元)。
3、调整充实县级文体工作部门力量。县局下属的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川剧团已有多年无人进出,铁板一块死水一潭,有业务水平的都年满55岁以上,有的已退休,有的接近退休,一些年轻的大多数是接班在单位工作的,业务水平很难胜任本职工作,我们建议县委政府及人事部门畅通人员进出渠道。将那些确实不能做文化工作的人员予以调整,通过外单位调,毕业大学生中选等措施调入一些有编剧、作词、作曲、编舞、指挥、导演、表演、组织文艺活动的业务人才充实到文化馆、川剧团、文体旅游局机关。
4、把生产文艺产品、开展文体活动、购买图书、征集文物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5、请县委、县政府把文化、体育、旅游工作纳入全县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各企业单位的目标考核范围。各级各部门必须做到文化工作“基本活动队伍、基本活动场所、基本活动设施与经费”三落实。
6、选择有一定基础的乡、村、社区,建设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示范点,组织建立队伍,培训辅导员,积极开展活动。
7、局机关、下属文化单位工作人员定点联系乡镇、农村、社区,对社区、农村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根据不同社区、不同地区、不同特点,深入挖掘开发民间民族的、老百姓十分喜欢的不同形式开展不同的文化活动。尤其是要针对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多,所剩老弱病残多的特点,开发一些适合农村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活动。
8、深入学校抓好学生文体活动,可以带动一些家庭、社区、村社开展文体活动。
9、每年组织开展一些以社区、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家庭为主要对象的文艺调演、单项体育比赛,进行评奖,促进全县文化体育工作的蓬勃开展。
10、选择几个示范社区兴建图书室,我局尽量向上争取一部分书籍,请县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11、请县委、县政府将县上开展的一些活动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12、请县委、县政府尽量考虑将川剧团经费纳入财政全额预算。以便收扰人员,开展正常的艺术生产、排练,以更好地配合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工作。促进XX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XX县文体旅游局
二OO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文化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于凝聚全县各方面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从我县实际情况出发,面向新世纪,根据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战略构想和象山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制订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主要目标和任务,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把我县建设成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而努力奋斗。
一、我县文化体育发展现状象山是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是全国体育先进县。象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以塔山遗址、茅洋庙头山遗址为代表的滨海史前文化,以松兰山、中国渔村、石浦渔港古镇、高塘花岙岛等景点为代表的滨海旅游文化,以殷夫故居、王家谟故居、贺威圣烈士墓及故居为代表的革命历史文化,以竹根雕、剪纸、农民画、渔灯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特色鲜明。象山体育工作扎实有效,体育人口不断增加,群众体育意识有效提高,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比赛热热闹闹,竞技体育水平大幅跃进,向国家和省 市运动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县按照《象山县“十五”文化发展规则》要求,积极探索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各项文化体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有声有色,年举办各类广场、社区、村镇、校园文化体育活动150多次;业余文艺创作水平在参与实践中不断提高,女子群舞节目在全市有一定影响力,声乐干部纪云飞屡获省市大奖,并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业余组)荧屏奖;竞技体育成绩可喜,王成意入围中国出征雅典奥运军团,江浩俊、康宏伟、卢文华、项晓晓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屡获国内各级比赛奖牌;阵地建设如火如荼,县人民广场、体育馆、图书馆等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县博物馆、文化活动中心及体育中心二期工程也正在规划筹建中;文化体育市场繁荣有序,健康发展;中国开渔节、石浦“三月三”等大型活动(节日)渐成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县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推销象山的一张精美“名片”。目前县图书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藏书达到17.3万册,已通过国家一级馆评估验收。县文化馆建设面积2660平方米,亦已创成省一级馆。我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重要文物保护点百余个。县级单项性体育协会(社团)13个。已建成“东海文化明珠”工程13个,其中省级4个,市县级村落文化示范点19个,其中市级5个。全县还有民间艺术表演团体16个,歌舞娱乐场所94家,出版物经营单位208家,其中音像经营单位99家,印刷企业158家(含电脑打字复印店),网络文化经营单位89家,经营性体育项目75个。设施配套、网络健全、机制灵活、管理有序的文化体育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文化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全县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虽然我县文体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文化事业的现状和我县悠久丰厚的文化积淀相比仍不相称,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还不协调,与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娱乐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文化体育投入相对不足,标志性设施建设进程缓慢,基层农村文化建设不平衡,文化体育市场管理尚需加强,文体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相关政策意见和事业发展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到位。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势必对象山文化大县建设进程构成障碍和制约。因此,我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下力气进一步搞好文化体育工作,理清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二、“十一五”总体构想和主要目标根据我县文化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是象山文化大县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即为提高阶段:要使文化建设与全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相适应,形成“文化大县”的基本框架格局。为此,确定我县“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今年9月即将召开的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体质为出发点,以文化精品创作、社会文化活动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文体市场管理、全民健身运动水平提高、农村文化建设、特色文化研究和文物保护工作为重点,以发展和壮大旅游文化业、体育健身业、大众娱乐业为亮点,带动我县文化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巩固全国体育先进县和文化先进县地位。通过五年的努力,进一步形成与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相适应的,具有象山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地域时代特色的海洋文化,形成文化体育、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均衡、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努力达到文化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文化体育产业结构合理、文化产品绚丽多姿、竞技体育成绩喜人、文化体育体制富有活力、市民文化和身体素质较好的目标,为文化大县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发展重点和具体措施根据上述总体构想和主要目标,确定“十一五”期间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重点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创作生产文化精品、开展社会文化活动、兴建文体基础设施、规范文体市场秩序、积极发展文体产业、注重特色文化研究、提高健身运动水平、加快专业文化发展、强化文体队伍建设。
(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把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基层、放在农村,把农村小康文化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领导责任制。继续实施“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和村落(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在全县现有13个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的基础上,丹东、丹西、西周、大徐、涂茨等镇乡街道要分别达到省市级“东海文化明珠”标准,在已有19个市县级村落(社区)文化示范点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各镇乡中心村和街道社区均要创成市级文化示范点,80%的行政村达到县级示范点以上标准。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已建“东海明珠”工程和文化示范点建设,巩固基础,发扬成绩。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和“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工程,切实解决山区海岛地区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枯燥贫乏的问题,教育引导农渔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提高其融入社会和经济的能力。
(二)创作生产文化精品进一步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努力繁荣文艺创作。以冲击“五个一”工程奖为目标,以“群星奖”及各类文艺比武为契机,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积极发动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各类文艺作品的创作,突出抓好文学、音舞、根雕、农民画、剪纸、美术、书法、摄影等门类的艺术创作,每年有5个项目(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出版。继续深入实施“一乡一品”活动,在“十一五”末,每个镇乡街道均实现“一乡一品”,形成乡乡有一品、村村有特色的氛围。
(三)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继续全力办好中国开渔节、石浦“三月三”等重大节庆活动,使之成为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完善以县文化馆、象山艺校为龙头,镇乡街道文化站(馆)为枢纽,村、社区文化室为基础的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并充分发挥其示范指导作用,大力推进广场、行业、社区、村镇、企业、校园、家庭各个层面文化活动。在努力搞好重要节庆庆典活动的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
(四)兴建文体基础设施加大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国办标志性文体设施坚持以财政投入为主,“十一五”期间要建成县博物馆、县文化活动中心、象山影都和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场和游泳池)等一批与现代化生态型滨海旅游城市相配套的文体基础设施。制定、完善、落实有关文化体育投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合资或独资兴办各种社会文化体育实体,投资文体基础设施建设。
(五)规范文体市场秩序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强化管理”的原则,积极促进歌舞娱乐、出版物、网络文化、演艺、经营性体育、美术等各类文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坚决扫除文化垃圾,净化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文体市场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依法守法经营的自觉性和依法行政管理水平,维护文体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六)积极发展文体产业彻底转变文体人“文不理财,士不经商”的陈旧观念,树立自我竞争意识,实现从文体事业向文体产业转型。重点发展以渔文化为支点的海洋生态旅游、海防文化旅游及旅游工艺品生产经营相结合的旅游文化业;以文化演出、影视放映、文化娱乐等为主体的大众娱乐业;以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健身表演为主体的体育健身业。继续按照文体产业投资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规模,提高服务档次,在文体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同时,促进文体事业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
(七)注重特色文化研究认真研究象山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扬象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渊源和文化传统,不断探索、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特别要注重我县的特色文化即渔文化研究,要充分利用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这个学术性团体,组织协调广大渔文化爱好者分课题、全方位地进行研究,包括对渔文化产业开发、渔文化与海洋旅游业、渔文化与餐饮业等课题的研究。
(八)提高健身运动水平把增强全县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以体育社团为依托,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健身活动为龙头,以“十分钟文体活动圈(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为抓手,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风气。“十一五”末,全县体育人口达到50%,100%的社区建有全民健身路径点,8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设施,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加强松兰山帆板帆船训练基地建设,注意挖掘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充分发挥射击、跆拳道、举重、排球等项目优势,积极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比赛,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争取在宁波市第十五届、第十六届体育运动会上实现总分、金牌数双丰收,进入全市前三名,同时争取省级以上比赛金牌数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九)加快专业文化发展做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结合文章,主要是做好花岙岛张苍水兵营遗址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塔山遗址、赤坎游仙寨、爵溪城墙、殷夫故居、贺威圣烈士墓及故居、黄公岙山海楼、王家谟故居、渔山灯塔、东门妈祖庙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管好、用好现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加强对石浦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宣传、保护。县图书馆在建成国家一级馆的基础上,要加强自动化管理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大扶持、指导基层(村落、社区、校园、军营、企业)图书室建设力度。县新华书店在建成象山港路图书综合楼(象山书城)的同时,要加强经营管理,巩固现有阵地,改善服务条件,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图书销售业绩年年稳中有升。
(十)强化文体队伍建设立足于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体专业人才、文体管理人才、文体经营人才队伍。注重新生文化力量培育,重视对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和业余青少年艺术团组建,加强象山艺术学校建设,加快发展少儿文化事业,认真实施“蒲公英计划”,建设农村儿童文化乐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进文艺创作、文艺管理、艺术表演、艺术教育、体育管理、专业体育人才,状大文化体育队伍。
象山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
验汇报材料
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经验汇报材料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推进我镇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发展,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镇党委、镇政府结合实际,发挥优势、健全制度、合理引导、稳步推进。近年来,从文化产业培育开发、群众文化场所建设、公共文化水平提升等方面入手,逐步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
有特色、群众娱乐有场所、服务管理上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之路。现就我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安定区城西南34公里处,属二阴地区。东邻内官营镇,西接临洮、榆中两县,北与称钩镇毗邻。全镇总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共96个村民小组,有3162户13380人;境内主要有细水岔、石门两大流域;内高公路穿境而过,并且是兰渝铁路、西气东输石油管道、引洮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过境段,区域地理位置重要;镇内拥有安定区最大的水库石门水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兰星石门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坪洞沟遗址”璀璨夺目。镇域社会和谐安定,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群众文娱活动丰富,群众文化需求强烈。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优势文化产业发掘不断深入。,石门遗址甘肃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的评定为我镇建设文化旅游重镇打下坚定的基础,依托石门水库生态自然资源优势及石门遗址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镇将石门旅游开发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通过放大效应不断发掘和推广优势文化产业,形成文化共富新格局,今年初步确定在石门旅游开发区建成石门遗址观光线一条,并将协调区文广局建设石门遗址文化陈列馆一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
本着“丰富群众体育娱乐活动,提高群众精神体质面貌,构建符川和谐发展”的宗旨,我镇近年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初步建成了镇综合文化站的办公活动场所。由省上配套、我镇自筹的镇体育中心建设正在筹建之中,拟建设高标准灯光球场一座,建筑面积2040㎡;规划建设3块混凝土标准篮球场,场地硬化总面积1200㎡以上,配置1副标准篮球架;建设1块面积为3㎡的大路径硬化场地一个,配置2张室外乒乓球台;其余7560㎡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在红庄、兰星、长丰、金星等村分别通过私人筹建、群众自筹、部门帮扶等形式现已建成群众体育活动场所4处,并配备各类包括篮球架、乒乓球案等健身器材;文化工程方面,共建成农家大院2个,农家书屋5个,现存图书8000余册,涵盖各个门类及学科,特别是农业种植技术及养殖技术类书籍受到群众极大欢迎。春节镇上筹资5万元,首次举办春节灯会,亮化美化镇区主街道,营造节庆文娱活动气氛,创造群众文娱活动条件,全镇初步形成活动开展有场所,群众文娱有组织的新格局。
文化活动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专业人才队伍是文化体系建设的基础,我镇高度重视文化活动队伍的建设。我镇文化站现有包括1名站长、5名文化专干在内的工作人员共6人,专业涵盖体育、绘画、旅游等多个方面,是我镇文化工作及活动宣传开展的中坚力量。各村农家书屋都设置了以村文书为骨干的图书管理员,并建立健全了相关职责,制定了各类书籍管理借阅制度。利用历史人文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公共文化产业致富工作,协调拟建设石门遗址文化陈列馆和石门遗址观光线,大力宣称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加强各类文化体育娱乐队伍建设。
文化服务硬件配套不断完善。
全镇共配套卫星设施400余套,电视、广播基本实现全覆盖。认真组织开展好农村文化下乡活动。文化大下乡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活跃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引起群众强烈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镇级基层服务点建设不断完善,配备电脑4台。依托镇文化站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基层服务点10个,共配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共11套。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成覆盖所有村的公共文化信息共享数字服务体系,使群众可以直接客观地接收各类信息,做到资源共享。各中小学校积极投入文化体系建设,开放体育活动场地,义务开展各类文化及专业技能
培训,大力开展文化体系建设实践活动。群众体育文化活动不断丰富。
我镇利用建成的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文化活动。全镇常年参加体育活动的篮球队伍达到16支,每年在重要节假日都举办篮球联赛,群众体育运动积极新高涨,“十一五”时期的五年间,全镇共举办各类赛事930场次,累计万人次参与;全镇共组建秧歌队10支,其中以罗家岔为代表的特色秧歌表演队在全镇具有极大影响力,成为我镇文化活动队伍建设的标志。联系“双联”行动帮扶单位在红庄村开展书法绘画作品大下乡活动,共为该村帮扶村民书写书画作品百余幅,将文化气息送入千家万户之中,镇党委、镇政府会同各区直部门及镇直各单位定期开展“文化、政策、法制宣传月”活动,开展文化、政策、法律宣传咨询及培训活动。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和开展,进一步推动了我镇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打造“宜居、宜商、宜游、宜投”的“四宜”镇构建了深
厚的文化软实力。
三、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活动场地的限制。全镇农村体育基础条件差,设施比较新且利用率较高的公共娱乐及体育活动场地只有镇政府体育场及镇初级中学体育场,其他活动场地体育设施数量少,设施陈旧,场地简陋,场地硬化率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全镇人民日益增长的群众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需求。
活动经费没有保障。由于种种原因,虽经镇政府及区上相关部门大力扶持,经费紧张有所缓解。但是,随着群众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投入经费远远不能解决我镇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经费问题还需各方努力解决。
文化产业发掘尚有不足。我镇在新班子的带领下,抢抓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新机遇,不断深入发展文化产业,新建石门旅游开发区并积极统筹将文化产业纳入其中,特别是将“石门遗址”纳入旅游产业开发中。但是,我镇特色文化产业的
深挖力度还不够,我镇黄坪村“洞沟遗址”、大岔村“李广杏”等特色产业及罗岔村社火特色文化还未形成鲜明特色并产生宣传效应。深挖以上产业并使之不仅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基础,而且成为文化共富的资源,尚需发掘开发。农村文体形式简单。由于没有系统的规划,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还停留在节假日及群众自发开展的阶段。活动主要以篮球赛、社火等形式为主,活动形式单
一、特色不够鲜明、活动延续性不足。要通过不断健全文体活动机制,建立长效机制丰富文体活动内容,使我镇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之深入化、丰富化,真正实现富有特色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目标。
四、几点意见建议
一、建全机构,加强管理。一是要建全镇村两级文化管理体系,保证镇村文化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要建立建全管理制度,按时开放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室等场所。三是加强对各项文体设施及器材 的管理和维护,及时修复损坏的设施及器材,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
二、加强队伍建设。对各类文体工作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组建镇、村业余文艺队和运动队,培养本地的艺术、体育人才,开展文体交流活动;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文体工作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农村文化体育又好又快发展。
三、要设立专项发展基金。镇村文化活动,是一项长期经常开展的工作,不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因此,镇村两级组织,都要设立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专项发展基金,每年为农村各项文体设施、器材的维护、保养、修复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村级组织也要根据各自财力,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文化活动、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和书籍购置。确保文化活动工作正常开展。
四、将文化产业发掘培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通过不断深挖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实现宣传效应,带动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能
够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求,而且能够成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使之发挥最大的功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共富。
第五篇:如皋市体育事业发展
如皋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如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如皋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如皋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为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如皋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实现“两个率先”、促进“三个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如皋体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如皋体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目标任务。“十一五”以来,如皋体育事业与如皋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一样实现了跨越与腾飞,累获省级、国家级体育方面奖励36项,6次在全省体育工作会议上作介绍,如皋市被命名为"江苏省体育强市",20个镇全部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体育强镇”,市、镇两级体育工作均迈进全国、全省先进行列。
㈠竞技体育人才辈出
近五年,如皋先后培养出了亚洲女飞人秦旺平、全国山地自行车王王静静、世界青年标枪冠军薛娟等优秀运动员;全国十运会上,我市体育健儿勇夺“四金一银”,夺金实绩超过了一半以上的省级代表队;省十六运上,我市有80多个健儿参赛,获金牌19.7枚,436.25总分,夺金实绩超过了一些大市代表队,获大会颁发的人才输送贡献奖、金牌奖和总分奖;28届残奥会上我市运动员陈山勇与队友一道勇夺盲人足球银牌;2006年,我市少体校被江苏省体育局命名为“江苏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田径训练基地”,2009年,我市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2009-2012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0年8月,我市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国家田径单项(2009-2012)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㈡群众体育各具特色
建立健全了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全市建立了17个专业体育协会。大力开展地方群体活动。全面建立了市、镇两级届度运动会制度;创新建立了如皋群体工作“一、三、五”模式;大力推进镇、村广场集体舞,城乡群众体育十分活跃。踊跃承办国际、国内体育大赛。连年承办中外篮球赛;三次承办了全国乒超联赛;十六次承办了江苏省重大体育竞赛;2008年承办了“中国首届小康村篮球赛开幕式暨华东地区小康村篮球赛”;2009年承办了全国第十一届老将田径运动会;2010年承办了“中国.如皋公路自行车大赛”;多次被江苏省体育局表彰为"最佳赛区";2006年因办赛工作成绩突出,如皋市委、市政府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市体育局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 ;2009年因承办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成绩突出,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专门向江苏省体育局和如皋市人民政府发来感谢信。积极组队参加市以上群体竞赛。每年都组织参加多项国际、国内业余体育竞赛,在中老年田径运动、武术、健身健美等项目上获大量奖牌;连续12次参加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累获奖牌152枚,奖牌数全国县级第一;两次代表江苏组队参加全国亿万老年人健身展示大会,分别获优秀奖和一等奖;2009年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老年文体调演,四个节目获三个金奖、一个银奖;2010年参加全国中老年春节联欢晚会,两个节目均获金奖,两个获奖节目均在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和一些地方卫视全过程播放;2010年10月8日我市将组织老年文体队赴韩国参加国际比赛,进一步向世界展示长寿如皋、体育如皋之风彩。近三年,如皋市连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㈢体育设施超常推进
镇、村、农村集中居住点体育设施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200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有体育健身工程,被省体育局表彰为“江苏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局专门向如皋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200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镇镇有文体中心和体育健身广场,江苏省体育局又一次专门向如皋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2008年率先在全省建成农村集中居住点健身工程,市体育局被南通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全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在主城区新建了体育场、羽毛球馆和乒乓球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如皋被命名为“江苏省体育强市”。2010年,在农村率先将儿童健身工程向村居延伸,新建了20个村级儿童游乐场所,实现了健身设施向不同人群的覆盖;在主城区开工建设了占地350亩、投资5.5亿元的市奥林匹克公园,体育设施对全民健身的保障水平快速攀升。
㈣体彩事业快速发展
近五年,如皋体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体育彩票销售站点由2006年的18个,发展到2009年的146个,数量达到原来的8倍;销售额由2005年的580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预计8000万元,达5年前销售的13.8倍;2009年如皋市体育彩票销售增幅居全省第一,被表彰为“江苏省体育彩票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以来,如皋体彩销量稳居苏中第一。
㈤体育科研成果丰富
高度重视体育健身技能的研究、创新与推广。市武协主席周志成几十年如一日,不断从事武术健身研究与培训工作,自编了《健身万步行运动》和《》,在市内免费向健身爱好者发放,向全国公开发行,并深入如皋高等师范学院、如皋中学、如师附小等市内重点学校为师生免费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市武协副主席杨嵩春从如皋长寿老人健身需求出发,自编了《八式养生太极拳》,由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由于其养生健身的针对性较强,得到广大健身人员的欢迎,其组队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获大量金牌。通背缠拳第十代传人康小亮潜心研究传统武艺并注重发扬光大,先后出版了《秘传通背缠拳》和《》为通背缠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市少体育校、体育场教练认真研究体育人才培养规律,数十篇论文被上级采用,2009年市体育局被南通市体育局表彰为“科研论文组织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江苏省十七届运动会科技大会上,如皋选送、获奖论文数居全省县级之首。在如皋电视台、如皋动态开辟了《体育如皋》专栏,每天如皋人民都能从电视、报刊上了解到体育信息、接受媒体健身指导与培训。
㈥体育地位不断提升
因工作成绩突出,市体育局局长2008年被如皋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市级机关十佳公仆”,2009年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开拓创新公务员标兵”;2010年市级机构改革,如皋市体育局由原来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体育部门的地位进一步强化。近些年,如皋体育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各级领导关心、社会各界支持和体育系统一班人科学谋划、勇于创新、敢于争先、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推进工作中,我们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一)抓住机遇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前提
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机遇(见后面专题)在机遇面前,我们注重抓住不放、充分利用,因而始终牢牢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二)高点定位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关键
我市体育工作近些年取得的成绩,关键得益于高点定位。全局同志按照要求,用高点定位激励自己,用高点定位鞭策自己,促进了工作跨越发展。全市体育工作与全市沿江大开发形势一样,实现了一年大变、二年突变、三年巨变。
(三)争取支持是打开工作局面的保证
我局近些年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重要原因在于体育工作得到了各级、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领导关心、社会各界帮助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主要工作都被列入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推进工作中,主动请市农工办、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市级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老干部局等单位参与;日常注重走向基层、接近群众,解决老百姓需要体育部门解决的问题,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各方面的关心、帮助与支持推动了全市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勇于创新是打开工作局面的手段
要取得比别人更好的业绩,必须有勇于创新的思路和手段。近些年,全市体育工作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发展,一定程度上在于我们坚持了开拓创新,主体工作不是等上面布置了再做,而是主动谋划、超前实施。通过行政推动、社团推动、能人推动三位一体的群众体育工作组织体系,实现了体育工作的借力发展;通过镇、村、集中居住点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三个“一刀截”,提高了设施对活动的保障程度;通过群众体育活动“一、三、五”模式的建立,促进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通过以少体校为重点、以体育传统校为基础、以校办运动队为补充的体育人才培养新格局的打造,实现了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机构、扩站点、广宣传系列措施的实施,促进了体彩销售额的快速攀升,实现了由销售“凹"地和销售高地的转变。思路、方式、手段的不断创新,有效化解了工作中的矛盾与困难,促进了体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真抓实干是打开工作局面的根本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没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把事情落到实处,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近些年体育局一班人克服人少、事多、费用紧的困难,从头抓紧认真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各个击破扎实做好每一件事情,包干负责努力做好每一个人的事情,踏踏实实将各项工作做到了位。
“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体育人才培养、输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体育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问题,大型体育场所与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着八个方面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推进的创先争优活动,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二是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确定了方向。三是《中共如皋市委如皋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保障。四是全市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平台。五是人民群众旺盛的健身需求,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氛围。六是我市近几年推进的市、镇、村、集中居住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条件。七是“十一五”期间,如皋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的经验,为“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是在市委、市政府“转型升级调结构,奋力跨江争八强”的感召下,体育系统全体同志团结一致、不讲条件、负重实干、勇于争先的精神,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十二五”发展阶级定位
从如皋体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中所处的地位及江苏体育所处的历史阶段考虑,“十二五”期间,是如皋体育从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阶段,“十二五”期末,如皋市将实现体育现代化。
四、“十二五”发展目标
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体育设施建设档次明显提升,体育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体育社团组织体系明显健全。到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
主要指标:
——群众体育。城乡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达100%,学校体育场地节假日向公众开放率达80%以上,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点10个以上,国民体质测定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每年进行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2%;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人以上,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达100%。——竞技体育。保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品牌,创建四星级业余体校,建设1所以上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以上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以上南通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所以上县级三星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市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总人数达500人以上,每年重点跟踪培养20名以上优秀体育苗子,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名以上高水平后备人才;参赛人数、参赛成绩、对国家贡献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力争5人以上参加第十二届全运会,夺取5枚以上奖牌。
——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左右;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增加值的1.5%以上;2011年实现体彩销售1亿元,后年递增20%以上。
——体育竞赛。每年承办全省以上赛事6次以上,发展1项次以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传统品牌赛事,市、镇两级综合性运动会覆盖率达100%;三级以上裁判员数量达到1500人以上,其中国家一级以上裁判员达50人、国家二级裁判员达300人,满足承办省市比赛对裁判员的需求。
——体育设施。人均拥有体育设施面积2.5平方米以上,市级拥有承办大型赛事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中心,镇、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更高水平的全覆盖。
——体育社团。全市建立专业体育社团30个以上,民非体育俱乐部30个以上,全市体育社团注册会员达3万人以上。
——体育信息。重点建设业余训练、体育竞赛、场馆设施、全民健身等数据库;电子政务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有力推进,实现办公自动化。
五、“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体育法律、法规,积极实施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科学发展、体育设施突破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社团创新发展五大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先争优、锐意进取,全面开启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为增强人民体质、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六、“十二五”发展主要举措及保障措施
㈠主要举措
1、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从如皋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着力发挥全市体育专业体育协会及民非健身俱乐部,文化、教育、农办、妇联、团委、总工会、机关工委,镇党委、政府及其相关办公室、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各界热心体育事业的知名人士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健身齐抓共管的态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性,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
建立全民健身活动平台。市、镇(区)两级全面建立届度全民运动会制度。市级全运会每四年一次。镇(区)全运会从各镇(区)实际出发,最多不超过四年举办一次。全面实施如皋市全民健身活动“一、三、五”工程:市、镇两级每年都要在六月份举办一次全民健身月活动;每年都要由村(居)组队,利用村级健身工程举办300场次以上的体育竞赛;全市各部门、各镇(区)、各学校、各定报企业、各专业协会,在积极组织开展内部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上,每年都要组队参加或承办全市性的体育竞赛一次以上。每月举办一次以上全市性单项体育竞赛。全国全民健身日、南通市体育日、重大节假日,市、镇两级均组织开展系列体育法律、政策宣传,健身知识与技能培训和具有时期、地方、行业特色的体育竞赛活动。
打造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巩固“江苏省田径之乡”成果,放大“江苏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田径)训练基地”效应,精心运作国家高水平人才基地,跟踪骨干运动员的成长,壮大老年长跑队伍,提高全民健步行普及度,将田径打造成如皋体育品牌。从镇(区)、部门、企业、协会、村(居)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实际出发,努力打造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品牌。积极发展普及度较高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体活动,使其成为中青年健身活动的亮点;大力推进太极拳、打莲湘、放风筝、健身舞、门球等项目,使之成为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亮点;努力挖掘镇(区)、村(居)地方传统特色,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色的健身品牌;提高体育专业协会和健身俱乐部的组织水平,形成亮点与特色,扩大其影响,巩固与提升其在全省、全国的位次。以活动育特色,以特色促普及,以普及促提高。
加强对外健身活动交流。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提高长寿如皋、体育如皋知名度,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上水平。鼓励市级机关、专业协会及镇(区)组织承办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等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团体来如比赛与展示,组队参加相应的国际、国内专项群众体育竞赛。努力放大市篮球、乒乓球等协会承办国际、国内大赛和市老年人体协、市武术协会等体协组队参加国际、国内,长跑、健身舞等比赛的效应,促进本市承办与参赛工作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新建的大型体育设施,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的体育竞赛,打造如皋品牌赛事,达到满观众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目的。提高科学健身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积极开展对各类人群的体质测试,科学指导群众健身。努力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作用,将其培养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队,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协调队,指导人们正确开展健身活动的服务队。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正常开展健身知识培训;设立如皋健身知识大讲堂,定期邀请国内知名健身专家和本地影响力较大的健身骨干免费为如皋人民举办健身知识讲座,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扎实推进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活动。倡导“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倡导全民做到:每人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倡导家庭做到:每个家庭拥有一件以上体育健身器材,每个季度全家进行二次以上户外体育活动,每个家庭有一份(册)以上体育健身报刊图书。倡导社区做到:每个居住点提供一处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每年组织二次社区范围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倡导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每个学生掌握两项健身技能,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
2、全面提高业余训练水平
完善业余训练体系。以开展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为基础,建立健全县级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传统项目学校、校办运动队训练网络。提高业余训练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拓宽后体育备人才培养渠道。
科学布局训练项目。在业训项目确定上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保持优势。市级要将短跑、短跨、投掷、举重、篮球作为重点项目,要将国家基地和市(南通)队县办的投掷、短跨项目作为重中之重。每个镇、每个学校选择一个项目作为重点训练项目。
加强业训基础工作。按照《教学训练大纲》和优秀运动员成才规律,进一步完善选才制度和办法。按项目和年龄分门类建立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库,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科学训练、跟踪培养,提高成才率。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系统训练。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扩大教练员选择面,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为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师资保证。
走好体教结合之路。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下发<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认真落实体育部门组织体育训练、教育部门开展文化教育的职责。充分发挥体育、教育部门的优势,为业余训练提供必要的条件。重点办好市级少体校,实行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食宿。加大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政策导向力度,完善学生进入少体校学习的优惠政策,对少体校转出、升学学生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对业余训练成绩显著、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和相关学校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3、不断提升场馆设施档次
合理布局公共体育设施。把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按照国家关于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和建设规范的规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并尽可能考虑场馆的多功能使用。市级在2011年前要建成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羽毛馆在内的市奥林匹克公园,并交使用,将之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一流的集体育、会展、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县级重大活动场所;精心运作好全民健身中心,将之打造成江苏县级一流的综全性全民健身中心。镇级要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文体中心和体育健身广场档次,保持全省动态先进。村级要与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建设更高标准的村级体育健身工程,同时配套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健身工程,保障群众健身需求。新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按规定配套建设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应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有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市、镇、村三级分别根据体育健身工程管理职责,制定与完善公共体育健身工程管理经营制度,建立专兼职管护经营队伍,落实管护经营责任,确保全市公共体育健身工程“个个功能齐全、时时环境整洁、天天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适时、适度向社会开放,努力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全社会共享。
依法保护公共体育设施。严格执行《体育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体育设施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报上级政府批准。经批准拆除公共体育设施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法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应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并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严格执行《体育健身器材捐赠协议》,受赠单位不得随意处置体育部门捐赠的器材和设施,对擅自减少健身功能或擅自处置上级捐赠体育器材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拓宽体育经营领域。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建立如皋市体育产业集团,积极开发体育无形资产,把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竞赛、体育消费和体育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体育的综合效应。充分利用体育行业的优势和体育场馆设施,大力发展健康娱乐、竞技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体育用品等产业。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体育、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品牌。
加强体育市场管理。严格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积极引导群众体育消费,大力培育体育市场,支持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体育经营活动,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发展体育彩票事业。合理布点、注重形象、加强管理、加快发展,确保销售总量江北第一,“十二五”期间销售额确保7亿元,力争10亿元。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按规定实行专项预算、专款专用,确保体彩公益金全部用于体育事业为主的公益事业。
5、加强体育社团建设
按照体育社团民间化、实体化、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国际化要求,进一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总会以及各体育社团的关系,增强体育社团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体育社团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单项运动协会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健全协会的自律机制,促进协会健康发展;鼓励在体育协会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增强协会的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依法成立民间体育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投资兴办符合条件的职业、半职业和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建立健全体育社团的工作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促进社团合法、规范、高效运作。
㈡、保障措施
1、争取领导,将体育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争取党委、政府对体育工作的关心,将体育工作列入市、镇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一体布置、检查与落实;将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基本建设的内容;将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经费列入财下政预算项目。实现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并进,力争速度有所超前。
2、加强协作,努力形成对体育事业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与机关工委、文广新局、教育局、总工会、团市委、老干部局、公安局、建设局及各部门、各单位的联系,努力争取各单位对体育工作的支持,借助相关部门之力量,将各项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3、积极引导,提高全民对体育事业的参与度。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宣传推介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使重视健身、支持健身、参与健身成为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
4、苦练内功,增强体育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丰富“健身向导,强体后盾”如皋体育优秀服务品牌内涵,加强体育系统内部全体人员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保持全员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势头,继续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高效推进工作。
5、严格考评,营造全市体育工作争先恐后的氛围。按照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分别强化对镇(区)体育工作,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健身指导站和指导员,体彩销售站点和销售员以及少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教练的实绩的过程控制,建立与完善相应绩效考评制度,并根据贡献大小予以奖励和补助,努力形成工作上争先巩后的氛围,确保全市“十二五”目标任务完成和超额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