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江农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3 07:06: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西江农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西江农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第一篇:大西江农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大西江农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大西江农场实现跨越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文化发展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投入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和消费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能力都将得到有效提升。按照大西江农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及建设九三管局文化强局的总体要求,为更好地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结合我场文化现状与发展的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提高全场文化“软实力”和人民群众整体素质这两个重点,努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创新力,扩大文化影响力,坚持以繁荣和发展为主题,以文化改革与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全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创造优越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公平合理、基本均衡”的理念,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让职工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注重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努力提高职工群众的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理念、发展方式转变,探索新颖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的内容、形式、方式、方法、传播手段。推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的融合发展,不断推出文化创新成果。

四是坚持全民参与。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热情与文化创造活力,努力形成全民参与的强大合力。

五是整合资源与彰显特色相结合。坚持整合优化利用农场各类生态资源、科教资源和文化资源,合理配置文化资本,以教育和吸纳文化人才为核心,以资本、市场、经营主体、服务平台为纽带进行捆绑整合,做到优势互补、配套协调、特色鲜明、效益最大,培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六是文化产业发展与先进科学技术相融合。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提升当前具有相对优势的文化行业,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升级。

三、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场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围绕农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目标,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与建设富裕和谐大西江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新格局,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设施显著改善,文化区域特色明显,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人才相对集聚,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市场稳健有序,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提高,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达到省级文化先进单位标准。努力实现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社会各项事业的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场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和价值导向功能,着力培育职工人文素质,大力弘扬北大荒精神,促进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和谐创建活动,倡导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和社会风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按照“覆盖全场、面向全民”的理念,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覆盖全场的文化设施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挥文化广场作用,精心策划和举办群众性文化节庆活动,大力推进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地域特色、具有较高水准的文艺精品。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文化的生产和传播;积极引导各类文化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生产和提供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主要任务

(一)文化设施建设: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着力建设基础文化设施,为构建三级文化网络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奠定物质基础。以大型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文化场馆、电视传输、数码信息等文化载体建设力度。

1、农场文化服务中心

设立老年活动室、艺术创作室、阅览室、休闲室、图书室、网络信息平台等,配备电视机、电脑等。

2、农场场史馆。

为展示农场开发建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集中体现农场广大干部职工群众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实践探索,十二五期间农场新建一个场史馆,以此设立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

3、文化主题公园。充分结合农场绿色城堡、西江水库、百栋别墅群等优势资源,借势设计建设文化主题公园,突出大西江农场本土文化特色。内容可包括反映农场开发建设的开拓者、民间传说、生态环境、创业文化等,以突出展示小城镇文化特质,提升城镇文化品位。

4、西江文化长廊建设:设计集各个景点、文化元素在内的文化长廊,建成以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文化设施,科学规划、典型示范,使之成为大西江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

5、养殖区文化站。认真组织实施民生文化工程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在4个养殖区将规划4座设施相对完备,功能相对齐全的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内设图书报刊室、阅览室,配备电视机、电脑等。5年完成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做到 “区区有文化活动点”。

(二)文化艺术“精品工程”。努力创作,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打造精品,树立和强化文艺精品意识。坚持积极实施精品战略,精心打造一批文化艺术精品,组织重大题材的创作活动,提高艺术产品质量,农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要创作上演一台新节目,做到年年有作品,三年、五年出精品。完善精品创作运作机制,实行以党委领导、文化部门组织、业务单位负责、社会创作力量共同参与的创作运行机制。制定并出台文化精品创作、优秀文化作品及文艺新人等奖励和评比办法,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力。

(三)大力繁荣群众文化。提升全场职工群众文化活动的普及率和组织化程度,深化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加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节庆、纪念日、农闲等时机,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定期举办文化节、艺术节等特色节庆活动。挖掘并扶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项目。

(四)文化旅游业发展。开发和建设具有大西江文化特色的生态文化游、红色文化游等文化旅游线路和旅游项目,把富有黑土文化特色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纳入旅游业发展体系,走出一条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路子,形成具有大西江特色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五)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与服务。进一步巩固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强化文化、广电等各个领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网吧、歌舞娱乐演出场所、电子游戏场所、宾馆饭店境外卫视实现远程动态监控,对网络文化市场实现自动监控。“十二五”期间,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对网吧、电游、录像等控制项目严格把关。严格查处音像制品的非法盗版光盘生产储运,批发销售行为。严厉打击淫秽、色情和各种非法演出活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保证文化市场监管到位。

(六)大力培育和提携高素质文化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机制,制定和实施文化人才发展计划,制订文化艺术奖励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和分配激励机制。加快各类文化专业人才合理配置,努力建设好一支思想好、作风硬、业务精、管理强的文化人才队伍。

(七)建立完善文化精品创作传播体系,打造本土化文艺品牌。宣传报道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民间艺术,积极探索文化艺术资源与广播影视相结合的方式,以产业化手段促进精品创作传播与推广。

(八)建立完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全面开展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发挥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优势,建立健全全社会、全行业的文化产业统计制度,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发布年度、季度统计资料和数据分析报告。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定期发布《大西江农场文化产业发展年度报告》,将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源调查工作制度化、常规化,为文化产业发展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体制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农场党委把文化作为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民生幸福的重要因素,切实把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领导、政策、资金和人员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文化管理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形成推动文化发展的合力

2、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文化改革。加强分类指导,切实加强对具有文化产业特征的管理。以优化资源配置为重点,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调整组织、行业、所有制和产品结构。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把重心转移到抓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二)市场保障体系建设

1、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实现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站在全力推进“三个文明”共同进步,为“努力快发展,全面奔小康”目标的实现奠定精神基础的高度,全力营造全民参与的文化氛围,从而使全场职工群众达成共识、形成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3、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建设合力。在积极争取上级拨款的同时,农场积极自筹资金,鼓励、引导社会出资的方式,形成多方筹资渠道。建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文艺创作奖励基金,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支持、鼓励文艺团体和个人的文艺创作工作,动员全场职工群众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工作,使文化建设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三)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1、加快培养文化产业创新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工程,建立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整合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采取共建、合作等方式,创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不同层次的培养体系。积极举办创意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创意人才相互学习与交流。

2、大力引进高素质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人才。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狠抓培养和使用人才措施,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健全基础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以及通过项目合作、聘请顾问、邀请讲学、短期聘用、人才租赁等形式引进各方智力资源。加速引进文化专业人才及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改进文化人才管理和使用制度,建立规范的柔性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积极解决引进文化人才的后顾之忧,在工作、生活、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

第二篇:xx农场“十二五”期间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本站推荐)

xx农场“十二五”期间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为实现xx农场林业工作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根据农场发展林业经济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场林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本规划。

一、林业发展现状及林下经济发展前景

近几年来,清丰县确立了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思路,积极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治沙造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一批重点工程,全县林地面积达到26万亩,生态环境已有明显改善。随着林木生长进入郁闭期,林下种植已不再适宜常规农作物的生长,全县已有6万亩速生林进入郁闭期,有10万亩速生林进入半郁闭状态,充分利用郁闭林地发展林下经济,是拉长林业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实现近期得利、远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全县林下经济已达3000亩,其中,林菌间作170亩,林药间作110亩,林下养殖600亩,林菜间作2120亩。特别是我县在食用菌种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了一套娴熟的生产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二、林下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典型带动、政策推动、服务促动”的方针,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把林下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政府得绿、林业富民的总体目标,促进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十一五”末,全县林下经济发展到15万亩,其中,林菌10万亩,林药1万亩,林下养殖3万亩,林菜1万亩。

三、林下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一)林菌模式。在林下利用同一个空间,同一种原料,利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种植食用菌,周年生产,亩均纯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如:城关镇天马菌业,2005年林下种植4亩食用菌,采用木耳—草菇—双孢菇的模式,一年三茬,亩均纯收入达2.5万元。“十一五”期间全县林菌发展的目标是:2006年发展到0.15万亩;2007年达到1万亩;2008年达到2.5万亩;2009年达到5万亩;2010年达到10万亩。

(二)林药模式。林下种植板兰根、丹参等喜阴药材,既充分利用了郁闭林地,同时药材的施肥、浇水又促进了林木的生长,实现了以种养林的良性循环。如:阳邵乡翟固村2005年在4年生林下试种10亩板兰根,2006年又发展了90亩,采取了订单种植,每亩净收入900元。“十一五”期间全县林药发展的目标是:2006年试点发展0.03万亩;2007年达到0.3万亩;2008年达到0.5万亩;2009年达到0.8万亩;2010年达到1万亩。

(三)林下养殖模式。利用林下空闲地,一亩地可养800—1000只柴鸡、乌鸡、鸭、鹅等家禽,周期短,效益高。如:杨森公司在阳邵乡北阳建村养殖乌鸡,一亩地圈养2000只,一茬饲养56天,每亩净收入达4000元。另外,林下还可放养或圈养牛、兔、羊等家畜,以牧养林,良性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林下养殖发展的目标是:2006年发展到0.06万亩;2007年达到0.6万亩;2008年达到0.7万亩;2009年达到1.5万亩;2010年达到3万亩。

(四)林菜模式。利用冬季林内光线充足,在林下发展越冬蔬菜。如:阳邵乡范石村种植蒜苗,城关镇程园村种植菠菜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全县林菜发展的目标是:2006年发展0.26万亩;2007年达到0.4万亩;2008年达到0.6万亩;2009年达到0.8万亩;2010年达到1.0万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责任推进

县、乡成立专门机构,并设立林下经济工作办公室,由专人负责,搞好协调,同时将林下经济发展列入各乡镇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层层落实,责任制推进,及时解决林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保证林下经济产业的顺利开展。

(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

对现有郁闭度高的林地要排查摸底,落实到村、到户、到地块,对积极性较高的可优先发展,由龙头企业带动,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做到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三)政策激励,协调发展

对龙头企业或优先发展的农户,政府在政策、原料、设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使产、供、销各个环节协调发展。同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搞好深加工,打造品牌,努力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四)强化服务,保障运行

林下经济是一项新兴产业,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发展为支撑的综合性产业,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强的技术要求。县、乡、村要加强技术服务,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为林下经济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第三篇:两广西江文化

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重要而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来 源 南宁日报

中国传统史学多认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华夏是中华文明肇端所在。60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已充分证明,如今的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和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华南等地区,无可置疑地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 “多元一体”,也展现了中华文明源头的区域性特征,即中原华夏农业区域文化、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的百越稻作区域文化、南方山地民族游耕区域文化,以及北方和西部民族游区域文化,汇成了中华文明累世不竭的源头活水。

西江文化属于东南沿海的百越稻作区域文化。北部湾风生水起之后,涉及广西80%面积的西江流域必将风起潮涌。千里西江,发端于云贵高原的乌蒙山区,悠悠东去直通粤港澳,至广东省思贤滘,一直都是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之一。西江干流河道总长2074.8公里(佛山市三水区思贤滘以上),流域面积35万多平方公里,占珠江全流域的78%,径流总量则占全流域72%。西江流域内有34个地级市、4个省会城市、200个县区、1000多个城镇、34个少数民族。

全流域有1万亿元以上的GDP,也是中国生物资源丰富的主要大江。西江的支流以郁江为最大,长1179公里。郁江上游有右江和左江两源。自左、右江的汇合点南宁市的三江口到横县,全长210公里,称为邕江。横县以下叫郁江。

内 容

郁江转向东北,流至桂平注入西江干流黔江。西江的第二条大支流是柳江,其上游称融江。

区域振兴,文化先行。鉴于本课题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史籍记载少等,需作长期而艰苦的研究与探索,作者仅以此文作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一、考古证实和研究发现:西江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带

一般而言,大江、大河、大山,多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经过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可以证明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地位。

在西江的支流郁江上游右江支流的外围区域云南省内的元谋县,1965年5月1日发现、1973年冬首次进行了大规模发掘的云南省元谋人遗址,距今已有170万年,是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发现遗址。云南元谋因此享有“人类童年摇篮”之美誉,成为我国迄今所知最早的人类发展、演化的重要地区。而发掘地点在元谋县上那蚌村等地,这是典型稻作文化的壮语地名,是历史的耦合,还是尚有更深层的历史谜团,有待我们的进一步研究。

文字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文化学者已在右江支流的剥隘河的云南省富宁县一个名叫坡芽的壮族小村庄发现了一种奇特的文字——“歌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古文字学家周有光研究员兴奋地题词:“坡芽歌书,文字之芽。”1999年中美考古学家在右江的百色盆地发现了80.3万年前人类使用的石斧,改变了在人类文明起源的理论上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莫氏理论”。迄今为止,在右江两岸挖掘出来并经专家认证的史前文化遗址就有100多处。

据初步统计,我国华南地区已经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文化遗址或地点有80多处,其中三分之一是在西江水系流域,可见西江是人类早期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百色旧石器的发现,说明了西江流域存在过世界上最悠久的人类文明史,也印证了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裴文中教授的名言:“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而广西是中心的中心。”距今10万至2万年前,在桂西、桂南、桂北山区活动着的古人类“柳江人”已进入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氏族社会初期。柳江流域有不少石灰岩分布,多峰林和溶洞。这种天然洞穴是古代原始人的栖身之所。1958年在柳江通天岩内曾发现“柳江人”化石,它的时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相当,对研究我国人类发展史价值很大。

距今2万至1万年前,生活在广西的人类以“麒麟山人”为代表,已学会制造和使用钻孔砾石和磨尖石器刃口。

距今1万至6000年前,古甑皮岩人走出石灰岩洞与大山河谷,向平原和滨海地区发展,开始定居生活,出现了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

2001年1月,国家科技部将百色旧石器的发现与纳米技术、人类基因组等重大发现一起,被评为“2000年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之一。百色旧石器遗址已成为世界级的研究遗址。

出土文化遗物3万多件的革新桥新石器遗址,其规模之大,石制品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在广西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尚属首次,在全国亦属罕见。那坡感驮岩遗址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广西新石器时代文化和青铜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研究华南及东南亚地区古代社会面貌及不同地区间文化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1997年被称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邕宁顶狮山贝丘遗址,足以证明在邕江内河的八尺江附近是名副其实的“岭南第一村”。1974年1月,在广西武鸣县马头镇全苏村附近的勉岭发掘到青铜卣和青铜戈各一件。据考,青铜卣是商代晚期的遗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这是在广西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从实物上证明了这里的先民早在商代就与中原地区有密切的联系。

考古证实,从石斧发展到双肩石器,再到双肩石铲、精磨石铲,它们源远流长,文脉相承,在岭南、海南、东南亚和南海诸岛上均有发现,形成独具一格、影响深远的稻作文化圈。20世纪80年代在西沙群岛上发现了先民们使用过的有肩石器,它们与郁江流域出土的石器有传承关系,而在岛上没有发现制造石器的石料和场所,这表明骆越先民是南海

最早的发现者和开发者。骆越先民是山区与海洋文化并举的民族。

右江支流武鸣河上游的广西大明山南麓区域,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叫元龙坡和安等秧的坡地上发掘了岭南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密集共700多座的商代—战国古墓群,从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来看,可以推测出古墓群的附近地区一定存在着一座都城,可以称为“岭南第一城”,从出土文物的特点和年代来看,可推测为“骆越古都”。从位于墓葬群中心部位的两 座船形土坑墓,再到骆越铜鼓上的船纹图案,可以推定骆越先民是岭南最早的海洋民族。骆越文化是百越文化的核心,骆越的主体和最早发祥地始终在中国境内,不久,骆越故地的汉代合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20世纪70年代在合浦县开始发掘的汉代古墓群约8500座,出土有铜凤灯、铜屋、玛瑙、琥珀及陶器等文物。这些文物为这里的先民与东南亚各国人民的贸易关系提供了实物史料,也足以印证《史记》中所记载的,这里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而西江则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内河重要通道,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交往史上书写了最早且非常重要的浓重一笔。

西江流域的郁江平原在战国时期已经开发,在郁江岸边的贵港当时就是一个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位于郁江南岸的南江村在秦汉为布山县治和秦桂林郡、汉郁林郡治。布山县作为郡治自秦始皇三十三年起至隋大业初年止,前后历七八百年之久,是多元文化并存的岭南古郡。

20世纪50、60年代在邕江和左右江流域发现了大批的石铲。特别是隆安大龙潭石铲文化遗址以及大量野生稻的发现可以佐证这一区域是我国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1972年在北流县元靖镇水冲庵发现的云雷纹大铜鼓是广西最大的铜鼓,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铜鼓。而铜鼓在红水河流域的壮、瑶、苗、布衣、水等民族中仍然使用,是“活”着的重要器物。近年来,广西壮学学会专家在红水河边的来宾市开展民族文化考察时,惊喜地发现当地民间保留了丰富的盘古文化,并认为来宾是盘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先秦时期的西江流域,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西江的郁江河段是史料上记载的骆越先民活动的核心区域。学术界一般认为骆越(主要包括现代岭南壮侗语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共20多个民族、人口近1亿的“同源异流”民族)先民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以南及越南的北部地区,在此区域内的右江、邕江和红水河被称为古骆越水。骆越先民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布洛陀文化、花山岩崖画文化、玉器文化、珍珠文化、歌圩文化、长寿文化、土司文化、名关文化、古道文化、古镇文化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弥 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如宁明左江花山崖画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这一艺术珍品堪称世界一绝。花山岩崖画是活态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间。至今在古骆越北界红水河沿岸的东兰、凤山一带,还保留有“蛙婆节”,祭祀民族图腾蛙神。

西江是一条彪炳史册的英雄之河。

1052年,这里爆发了宋代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起义,在多次请附、忍无可忍后,侬智高率兵起义,在南宁建立大南国,促使宋王朝重视左右江流域,推进民族地区的融合与发展,其“以战逼附”的内向之光,永垂青史。四百八十多年前,多事之秋的明朝嘉庆年间,交趾兵犯归顺州(现靖西县)边境,瓦氏夫人率田州(现田阳县)土兵开赴前线,大败交趾兵,保卫边疆安宁。1442年爆发了广西历史上有名的大藤峡瑶族壮族大起义,历时129年。1544年,年迈的瓦氏夫人请缨从征,率领以田州兵为主的广西俍兵6800人,风雨兼程,水路并进,抵达沪浙前线,以训练有素的瓦氏阵法,击败倭寇,册封为二品夫人。

西江是中国近现代革命重要的发源地。1840年,桂平金田镇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1856年2月右江河谷上游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林教案”,预示着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高潮的前奏已掀起。中法战争中取得大捷的年近七旬老将冯子材和刘永福率黑旗军,在近代中外历史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895年,清廷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刘永福率黑旗军留在台湾领导抗日。

1910年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先后领导了钦防起义、镇南关起义。为筹备北伐,孙中山先生到南宁发表热情洋溢的演讲。孙中山曾三次进驻梧州,设立行营,召开军事会议,组织北伐部队。梧州成为孙中山“出巡桂省,督师北伐”的战略要地之一,梧州行营成为孙中山北伐的临时指挥中心。及至国共合作共同推动的北伐战争,广西八桂子弟组成号称“钢军”的第七军从镇南关打到山海关,威震大江南北。1929年,时年27岁的邓小平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开始了广西西部的工农武装割据。次年,主力开始了第一次“长征”,转战黔桂赣等五省边界,行程12000里,大小战斗百余次。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广西出兵人数与本省人口之比全 国最高,而出兵的总人数仅次于四川位居全国第二,以“焦土抗战”而著称,被誉为“模范省”,八桂子弟骁勇善战,写就了不屈的“抗战精神”,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书写了英勇不屈的壮丽篇章。

可以说,西江是现代岭南壮侗语族和东南亚20多个民族祖先的母亲河,是中国大石铲文化、贝丘文化中心,是骆越先民最早的文明中心,是中国稻作文化、铜鼓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崖壁画文化最大的密集区,是珠江流域龙母文化发源地,是中国近现代革命重要的发源地,是岭南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影响深远的壮泰语(国外称侗台语)、粤语的主要发源地。粤语源于古越语和古汉语的混合,粤语起源于梧州。梧州一带是汉人在秦时首先到达岭南的驻守地区,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南方多元文化并存的中心。此外,西江流域区域还有山水文化、地名文化、名人文化、服饰文化、织锦文化、干栏文化、边关文化、海洋文化、华侨文化等独特而重要的文化资源。

这一区域的文化特征具有开放性、包容性、海洋性、重商性、实用性、重叠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可以说,西江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带。

二、深度挖掘和开发利用西江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历史因时间而悠远,文化因积淀而厚重。漫长而古老的河流,使西江流域远在古代便得以开始吸纳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滇越文化、东南亚文化。千百年来,各族民众勤劳勇敢、诚实质朴、砥砺奋发、自强不息,创造了源远流长、深邃厚重的悠久历史,璀璨夺目的多元文化,成为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热土。

发掘这一流域丰厚的文化资源,必将有利于增进现代壮侗语族与泰国、越南、老挝、缅甸等东南亚20多个具有族缘、人缘、语缘、地缘“同源异流”民族的关系,对于进一

步完善和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与发展的新格局;对于促进中国,特别是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民族文化交流,形成文化认同,更好地贯彻实施国家战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对于发挥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举办地城市的作用,推进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对于加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力度,打造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现广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对于推动广西加快国内外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等都具有多重叠加的现实意义

第四篇: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社区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五年工作,对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十二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以来的各项方针政策。顺应社区居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加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

一、主要目标

(一)在2011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特色园区的目标。并对过去的5年进行了总结及肯定,并对未来的5年提出了实施“三步走”的工作步骤,即一年完善规划布局,三年取得显著成效,五年实现规模提升。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社区工作方面,强调了安全生产及消防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及消防应急预案,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及消防事故。要求社区着力做好民生民计工作,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稳定工作,推进辖区全域城

市化进程。

(三)关于自身队伍建设方面,提出“着力强化队伍自身建设,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为加快发展提供动力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廉政建设。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作风建设,打造出一个团结有力的领导班子,构建一支积极向上的干部员工队伍,这是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关键环节。我们将通过各自形式的活动大力加强社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举办党课等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通过推行“阳光工程”,完善党务、政务、站务、财务“四公开”制度,加强对街道重点工作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一是要树改革创新之风。二是要树学习钻研之风。三是要树调查研究之风。四是要树敢抓敢管之风。五是要树团结协作之风。六是要树勤俭廉洁之风。

(二)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突出重点,强化保障。要立足于高新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际,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好社建处的职能;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并请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社会事业局多支持和指导,加强和完善社建处功能,重点做好社区建设管理、民族宗教、综治维稳等重点性工作。

(三)提高认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关注高新区马金铺新区规划启动的大势,用新的理念、思路、途径、方法、手段来建构社区管理新体制机制。为此,要推进社区管理模式改革。结合我区和谐社区创建试点工作,以基层党建为核心,构筑“四合一”公共服务新模式,即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以社区居委会作为议事机构,依托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的力量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新型公共管理服务机制。为了使组织构架在“四合一”管理服务模式中建立更强

有力的联席机制,凝聚各方力量的作用,社区居委会的成员要从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公共户单位代表、片警中通过依法民主选举产生,采取双向任职的形式。

(四)夯实基层基础,全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社区是最终落实我们各项工作的基本单位,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基层社区实现了和谐稳定,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有了保障。和谐社区建设要求到每个社区都要达到“六好”、“十无”、“两满意”等要求,“六好”就是“自治好、管理好、服务好、治安好、环境好、风尚好的”六好标准; “十无”就是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就是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经党工委研究后决定,我们正在以国际花园社区设立为创建和谐社区试点。按照“两委一站”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社区,“十二五”期间将逐步推开。在夯实社区基础工作方面,一是要开展好和谐社区创建工作。二是组织辖区公职人员、街道党员干部和社区工作站党员积极参与居住地业委会的选举,担任居住地的楼栋长,参加社区义工组织,充分发挥他们在社区共建活动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快推进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各个社区办公用房优化升级建设工作。四是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积极探索社区党组织工作模式,创新党组织在社区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创建和谐社区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五)抓好社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创建平安社区。高新区在建设发展中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很多问题已经演变成或者正在酝酿成社会矛盾,使我们在维稳工作所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任务更加艰巨。只有通过有效地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把矛盾和冲突消化在基层,才能够为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将建立及强化各项制度,充分发挥联合调处机制、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出租屋综合管理及服务长效机制、社会治安目标管理责任制、应急工作机制、司法联席会议机制等系列制度的作用;建立及整合队伍,成立维稳突发事件“青年突击队”、“信息收集队”等队伍,加强培训工作以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们维稳工作的水平和效果;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工作,建立健全群防群治“网格化”巡防体系;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抓好社区矛盾的排查和调解工作,努力把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阶段。

(六)重视和加强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工作。高新区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却相对滞后于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中村脏乱差、违法建筑大量存在等不协调现象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对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目前我们的城市管理和服务工作已经由外延式发展为主转入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新阶段,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方法和机制,不断地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素质,更好地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将在做好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备案(档案)安全监管模式,变被动式管理为主动式管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

(七)继续关注和解决民计民生问题。民计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构建和谐社区,就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只有时刻把居民的利益牵挂心头,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作到“权为民所用、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最大限度地帮助辖区居民解决好面临的实际困难,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三、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各次重要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把高新区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努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和实现高新区“十二五”规划工作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基层的思想,共同营造推动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区的良好氛围。

(三)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社区工作各项指标任务的完成和保障措施的落实。

(六)做好动员和协调有关方面积极参与社区的基础性建设,以确保“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加快社区各项工作完成的步伐,并使“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居民群众。

第五篇:十二五发展规划(模版)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近年来我院在为晋庙铺镇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卫生、健康意识不断提高,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顺利实施,农村居民对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技术、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医疗服务市场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发展和壮大,这与做好晋庙铺中心卫生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基层卫生院的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医院各科室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医院建设和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医院在“十二五”发展规划方面,要科学规划近期发展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相结合,近期发展目标要合理改善人才,技术,设备和环境思想文化机构,提供人民群众需要的医疗服务,远期目标应着眼于人才,技术,设备,环境,文化的长期效益,走在学科,专业发展的前列,满足未来的服务群体的医疗需求,做到社会化,区域化,个性化等服务形式的多样化。为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发展,服务,管理水平,特制订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单位基本情况: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成立于1953年,位于晋庙铺镇政府所在地,属一级甲等医院,占地约4300平方米。现有职工44人,其中卫技人员32人,后勤管理人员5人,病床25张。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认真分析国内卫生发展趋势,在国内大背景下,准确把握乡情和卫生发展阶段特征,坚持特色发展,坚持创业发展,坚持生态发展,坚持和谐发展,明确“十二五”时期卫生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使其成为指导全镇未来五年卫生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工作目标:

以农村公共卫生为中心,着力抓好防疫保健各项工作,做好辖区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增添新设备,改善旧设施,并以优质高效的人性化医疗保健服务,为我镇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心脑血管病、痔漏科为重点建设专科,到2014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预防、康复为一体,在全镇及周边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资金投入,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单位安排在省重点医院进修外科2人,妇产科1人,器械护士1人,麻醉师1人,进修时间分别为1年,计划进修经费2万元,邀请上级医院来我院指导会诊经费1万元。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

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市级医院、县人民医院等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中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酶标仪,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胎心监护仪、洗胃机等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对重点专科房屋进行改造、装修,建立独立的放射楼,使我院的重点专科条件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建立标准化发热门诊、预防接种门诊,不断完善我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

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教育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人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护理部门每年组织护士进行护理知识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考试,通过组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加强医院外科和妇产科手术室的建设

今后五年,单位计划新建一间正规的普通外科手术室和标准化产科。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能为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全面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在五年之内辖区内所有城乡居民实现建立健康档案和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城乡居民健康实施干预措施,减少主要居民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主要传染病及慢性病,保障城乡居民获得最基本,最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使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疾病和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进一步规划好村卫生室和培养乡村医生。

目前我镇29个村卫生所都有40平方米以上的业务用房,计划在5年内,全镇村卫生所全部达标,全面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计划在5年内全镇乡村医生31名均取得执业助理以上资格。根据村级卫生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乡医到州、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努力提高乡医的业务水平,更好地为村级医疗、防疫、保健工作服务。

六、继续巩固合作医疗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德政工程,能够缓解老百姓因病还贫、因病致贫的现象。计划在5年内,我镇合作医疗参合率保持在100%,真正做到政府得政绩,病人得实惠。

七、进一步做好辖区内防疫保健及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进一步做好防疫保健工作是预防重大传染病发生和降低孕产妇、儿童死亡率的措施。计划在5年内我镇十五苗、二十八针,特别是十五苗接种率达98%。各种传染病报告率达100%,初始结核病转阴率98%以上,传染病发病率低于393/10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小时内处置率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98/10万,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6/1000,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7%,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5%,孕产妇保健覆盖率98%,新生儿防视率达到95%。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和

防治艾滋病工作。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的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贯彻全县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综合性乡镇卫生院,为晋庙铺镇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晋庙铺中心卫生院

2010年5月26日

下载大西江农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西江农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街道“十二五”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梳理今后五年xx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xx街道今后发展战略目标,对于xx街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承接和促进"xxx"以来的快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

    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西学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学区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快更好地实现办人民满意的......

    “十二五”发展规划

    盐源县中医院肛肠痔瘘科 “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医院的统一安排协调下制定本规划。 一, 科室规模 (1开设病床20张 (2)年门诊量600人次,床位使......

    平谷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平谷区“十二五”时期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的重要时期,是落实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发展现代化新城、聚集新产业......

    布拖县文化体育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范文大全)

    布拖县 “十二·五” 旅游事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布拖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地处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的腹心地带,与昭觉、普格、宁南、金阳等县接壤,与云南省巧家县隔金......

    大庆市“十二五”文化繁荣发展规划纲要

    大庆市“十二五”文化繁荣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7月26日 “十一五”期间,伴随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长足进步。城市人文品质显著提升,大庆精神铁......

    全国“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工作研讨会闭幕(定稿)

    “十二五”规划纲要出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8-5-27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