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读后感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读后感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总在想:学生热爱我的学科吗?该怎样让学生真正热爱我的学科呢?
工作以来,一直任教低年级体育课。表面上看起来,体育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如遇特殊情况体育课不能正常进行时,学生会叹息、会遗憾。曾经多次反思过这种现象,是不是学生真的热爱我这门学科。
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长方形的教室成了他们主要的“根据地”,而固定的、不到一平米的座位成了占他们较多时间的、有限的活动空间,对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的他们而言,尤显束缚与无奈。因此,能充分让他们享受阳光,享受足够活动空间的体育课成了他们放松身心、舒展筋骨、愉悦心情的重要部分,体育课也从特殊的课堂形式上赢得了学生的青睐。
面对学生体质状况不容乐观的今天,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对体育课形式上的热爱,更应该让他们喜欢体育课的学习内容,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从而热衷于坚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为具备良好的体魄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体育课中,我经常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通过有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喜欢所学的内容。如,在一年级广播体操教学中,我采用了儿歌教学法。即把广播体操枯燥的口令转换成朗朗上口、易于诵记,且融合了动作特点的儿歌,让学生在熟记儿歌的基础上,乐于经常反复进行练习,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广播体操的兴趣,还在课间乐于边说边练的情形下保证了练习的时间,为一年级能在早操时尽快与全校各个年级相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再如,在跳短绳教学中,面对协调性相对较好、接受能力很强的学生与一部分协调性相对较弱、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采用了分层教学法。即,在学得快,跳得好的同学之间开展跳绳竞赛,或提出更高要求。对学得慢,不会跳的学生采取简化动作要求,定低指标的方法鼓励其朝着目标努力。这样,强者在高要求中更强,弱者在不断的努力中也能取得新的进步。
既然,我们所任教的每一门学科都对学生健康、和谐、智慧地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那我们就有责任让学生热爱我们的学科,在我们的学科中汲取一生的营养,为豪壮的生命奠基。
第二篇: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我把这段话反复读了好多遍,同时在心底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学生热爱我的学科吗?”“怎样让学生热爱我的学科?”
通过阅读,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总结了如下几个实践案例:
本学年,我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工作。我们班的王婷蕊同学,是个可怜的孩子。从小父母离婚,在姥姥家生活,去年年底,他的姥爷生病住院,花去了很多钱,最后也没有治好,姥姥经不重这样的打击,对她的生活学习也不闻不问,这个孩子可以说没人关心。课堂上,我每隔几分钟都要看看他在干什么,这个孩子,需要关注,而我,只能在学校多多关心他,不让他掉队。一次,丁铭洋没有完成作业,我刚开口问他,他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了,看来他的自尊心很强,我马上停了下来,把他带到了办公室。因为是最后一节课了,我先问他:“你饿吗?”他点点头,我拿出一包小饼干塞给他:“先吃了再说。”丁铭洋很不好意思,转过头去藏着吃了起来,看到这个动作,我心里一阵泛酸。等他吃完了,他告诉我妈妈没有给姥姥寄钱,他们娘俩没有饭吃,也没有辅导他写作业。我问他:“你能自己读题做题吗?试试看,怎么样?”。半个小时后,王婷蕊拿练习册给我看,除了一道复杂题目,其它他都做出来了,我鼓励他:“你看,你已经能自己做题了,所以不用非要姥姥陪着做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圈起来,第二天找老师解答,好不好?”他使劲点了点头,从那之后,王婷蕊每次的作业都做的很好,而且成绩一直在进步,这个单元的测试,他还得了一百分。我很欣喜,这一次小小的关心,就能让孩子有如此大的进步。那么,如果我再多给孩子们一点关心与爱护,走进学生的心灵,那么他们的成长会更快。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通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教学得以有效地提升。
第三篇: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实验一小李利珍 学校倡导开展读书活动,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撰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来深受启发。其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
我们也从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方向或者发展,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首先应该让学生热爱你本人,至少是为你本人所吸引。而作为教师,只有走进学生心灵,在得到学生真心的接受并予以信任的前提下,才能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人。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时间长了就有可能改变一个人——厌学的变得喜欢学习了,表现良好的更加出色了„„所以,我觉得教育要从了解学生开始,走进学生心灵,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心理需要,惟有这样,学生才能走进你,热爱你所教的学科,正如你所说的,“只有当他们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
其次,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美术的内在魅力。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从而发展
学生相关的智能领域,使学生在体验学习快乐的过程中领悟到学科的魅力。要尽可能的广而杂的读书,教师学科背景知识越广泛,人文素质越高,教师课上就会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学生也就自然喜欢你的学科。这种杂,不是杂乱无章的杂,而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展现。
第三,努力创建美术学习的氛围。在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在班级里为学生设置了“思考之角”、“难事之角”、“幻想之角”等,每一处都有它的重要意义和独特使命,目的是为了吸引学生都能到这个角落来,积极思考这方面的知识,探索更深远的奥秘。
最后,引导学生靠思考来唤醒思考。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思考,我们应把学生从智力的惰性里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又仿佛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又像慈祥师长,不断地给我们以指引。所以,我认为,要想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简言之就是要努力做到发展学生,提高自己。
第四篇:【热】《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读后感
【热】《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读后感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读后感1读这本书的时候,全程都是嘴角含笑。羡慕着宋清如,宋先生,好姊姊,澄哥儿,有一个叫做朱生豪的男孩儿,把她捧在心尖尖上。
全文都是书信,都是朱先生写的。所以我总是会想,假如我是宋清如,我怎么回信呢。我应该和那时的他们一般大,在现代读民国的情书,在相同的年纪,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假如我是宋清如,我应当是明媚自信的,笔下写着喜欢的诗,心里藏着喜欢的人。
假如我是宋清如,我应当是害羞脸红的,读信时满心欢喜,回信时假装高冷。(内心小鹿乱撞)
假如我是宋清如,我会像朱生豪爱宋清如那样爱着他。真的宋清如也是这样,一直支持着朱生豪先生的翻译工作。
因为这些情书的公布于众,好像朱生豪先生痴情的形象已经印在了大家的脑海中。我猜测,朱先生一生挚爱的两样,除了宋清如,还有他的翻译事业。在信中也能看出,我们不能忘了朱先生留给后人的礼物。
我一生只有两件事,翻译莎士比亚和给宋清如写情书。———朱生豪
才子佳人,柴米夫妻。就连去世的时候,还念着“小青青,我去了”你要为我亲自写墓志铭,不要刻在碑上,刻在你心里,这里安眠着一个古怪孤独的孩子……
他还是违背了自己的承诺,先走了一步,这一步就是53年。带走了宋清如的爱情和快乐,万念俱灰。但是还是坚持着完成丈夫的遗愿,翻译了未完成的莎士比亚五本书籍,并将所有手稿全部校对整理。
这大概就是我爱着你,活成了你想活成的样子。1997年,宋清如也走了,应该是去找那个给他写情书的男人去了,埋怨他怎么断了给自己的情书,下辈子还要继续写。
我永远待你好,真好。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读后感2《呐喊》这本书我们都很熟悉,它是一本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本书篇幅不长,有124千字。但其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精华。
首先,我要介绍一下本书作者——鲁迅先生。“鲁迅”,是他的一个笔名,以其母姓作为首字,“迅”字结尾。他的原名是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鲁迅先生生活在一个混乱、低迷、腐败的年代,但这也为他的伟大人生奠定了时代基础。
整本书中每一篇小说的主题几乎都一样,但鲁迅先生却赋予了每个人物不同的性格,从屈服于沦亡的`孔乙己,疯了的祥林嫂,到被斩首的夏雨……他们是旧社会的鬼魅,但却又无可奈何。
别看整本书全在描写社会底层的亡国奴,但鲁迅的本意是呼唤国民,唤醒国民的内心,用自己的呐喊去拯救千疮百孔的旧中国。
旧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需要有人去唤醒他。于是,千千万万的学生和工人走上街头,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振兴中华!驱除鞑虏!”
如今的中国已飞黄腾达,那些“呐喊”仿佛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不!不是这样的。我们年轻的一代人,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别人知道:“我们才是祖国的未来!”
《呐喊》这本书对我们很有帮助,是我们前进的支柱和动力。细细品读《呐喊》,激发出属于自己的能量!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读后感3如被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已,愚昧麻木无助可怜的单四嫂子,愚昧残忍的华老栓及其他看客们,愚昧麻木的中年闰土,当然还有永远的阿Q,然而正像鲁迅先生自述的那样:“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不管他是如何如何痛心疾首地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中国人的”,然而他所做的一切确实都是在“以巨大的爱,为被侮辱和被损害者悲哀,叫喊和战斗”着。所以他的作品才有着这样的穿越时间的力量。
也许是因为接触了先进的思想让鲁迅先生看出了世人的麻木,但是更重要的也许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说“有谁是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是啊,他原本应是富贵人家却因为父亲的患病逐渐落寞了,看到自序中这样一段描写“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这样的经历使少年鲁迅体会到人情冷暖,并且逐渐在鲁迅原本天真的心里放大生根,让他总能敏感的感触到冰冷与火热。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读后感4无意中,翻看开了那本尘封已久的鲁迅的《呐喊》,其中的《阿Q正传》让我再次回味到儿时读它的那份惊喜,品味着此时的感悟与感动。
阿Q是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我曾经问自己为何如今文人笔下没有如此生动的形象诞生?究起原因,是社会造人。那个封建时代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统治的时代,未庄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庄,阿Q是一个弱者,他受到这些地主恶霸的欺压,阿Q的“假洋鬼子”与“男女之大防”等思想也绝对不是阿Q所独有,这是时代产物,再如阿Q带给我们那几场让我们苦笑难言的戏:看杀革命党人、调戏静修庵的小尼姑、闹恋爱以及投身革命j队等,都是在封建吃人的本质面前上演的,也并不是某个人愿意就能改变的。
但凡看过《阿Q正传》的人都认为他是悲哀至极的人物。阿Q他所受到赵大爷、赵白眼、小D和静修庵里那条黑狗等等一系列的打击折磨不必多说,最最可悲的是他竟有一套让人哭笑不得的取胜法宝,即他所采取的“精神胜利法”。这就是阿Q的生活哲学,甚至于说是在封建压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活哲学。
我们总是会带着笑来读《阿Q正传》的,仿佛可怜的阿Q从被创造出来就一直被大家笑着。然而这笑并不是看得起的笑,而是带着讽刺、带着轻蔑或许是带着同情与怜悯的笑,他的精神胜利法,恋爱价值观,他的幸灾乐祸往往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赏。
可以说阿Q是一个当时社会中的一个小角色、一个弱小者,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一个为他着想的人,是一个封建乱世时的代言人。而任何时代都会有弱者,作为一个新社会的现代人,我们从阿Q的遭遇中更加应该去反思、去行动、真正扛起关爱身边的弱者的责任。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读后感5《呐喊》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的一本小说集。
《呐喊》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批判随处可见,不只是《狂人日记》中的封建社会吃人,还是那落魄书生孔乙己,还有《阿Q正传》的阿Q等等。这本书有力地揭露和鞭挞了封建旧恶势力。
其中,《狂人日记》中的吃人令我印象极其深刻,鲁迅借狂人之口,控诉了黑漆漆的吃人的封建社会。书中最后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这更是激起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受封建思想的一个好吃懒做处读书外一无是处的连秀才都没考上的书生。他懦弱、喜欢小偷小窃,因此经常被人打,后来竟被打断了一条腿。家境贫穷,所以才会偷窃。孔乙己喜欢穿长袍,不过这长袍又脏又破,还喜欢到酒店喝酒。说话满嘴知乎者也。在被打断腿后在酒店出现过一次,之后再也没人见到他了。我特别可怜他,他在封建社会下,成了如此模样,无一人帮助过他,还嘲讽他,他自己也没改过自新,最后也不见踪影了。
还有闰土,我们都知道闰土小时候是多么可爱,和鲁迅是好朋友。可在长大之后,鲁迅满怀希望回到故乡,急切的想再次看到闰土。长达后的闰土再见到鲁迅后,竟不说“迅哥儿”却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这的确令人悲伤、感慨。鲁迅也说他与闰土之间有了一层隔阂。我真的不能想象到底是什么让闰土变成了这样,当初亲密的朋友现在却叫自己“老爷”,鲁迅应该很难受吧。
这就是呐喊,对封建社会万分厌恶的《呐喊》。让我们一起品读它吧!
第五篇:曾经这样热爱你
曾经这样热爱你
曾经这样爱过一个人,爱的人知道,被爱的人不知道。这是暗恋吗?
爱着的时候,就整天鬼迷心窍地琢磨着她。她偶然有句话,就想着她为什么这么说?她在说给谁听?有什么用?她偶然的一个眼神掠过,就会欢喜,忧伤,沮丧。怕她不看自己,也怕她看自己,更怕她似看似不看地余光,觉得正在被她透视,也可能被她忽视。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和她说几句话,就像荒景里碰上了丰田,日日夜夜地捞着那几句话颠来倒去地想着。远远地看见她,心里就毛毛的,虚虚的,痒痒的,在猜测中既难受,也舒服,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或者,就被她搁在了天堂和地狱之间。
爱着的时候,就费尽心思地打听她所有的往事,秘密地回味她每个动作地细节,而做这一切地时候,要随意似地把话带到她身上,再做出要听不听的样子,别人不说,自己决不先提她的名字。别人都说,自己也不敢保持特别的沉默。这时候最期望的就是站在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这样就有了和大家一起看她和议论她的自由。
爱着的时候,有时心里潮潮的,湿湿的,饱满的像涨了水的河。可有时又空落落的,像河床上摊晒出来光光的石头。一边怀疑着自己,一边审视着自己,一边可怜着自己,一边也安慰着自己。有时冲动起来,也相对她说,可又怕听到最恐怖的那个结果。就只有不说,可又分明死不下那颗鲜活的心,于是心里又气她为什么不说,又恨自己为什么没出息老盼着人家说,有困惑自己到底用不用说,又羞恼自己没魅力让人家先说。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还是没说。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没说。那个人像一壶酒,被窖藏了。偶尔打开闻一闻,觉得慢肺腑都是醇香。那全是一个人的独角戏啊!此时,那个人知道不知道已经不重要了——不,最好是不要那个人知道,这样更纯粹些。在这样的纯粹里,菜是自己,做菜人是自己,吃菜人还是自己。自己把自己一口口地品尝着,隔着时光的杯子,自己就把自己醉倒了。
这时候,也方才明白:原来这样的爱并不悲哀。没有尘世的牵绊,没有啰嗦的尾巴,没有艳俗的锦绣。简明,干净,完全。这种爱,古典得像一弯星星搭起的桥,美好得像春天初生的一抹鹅黄的小草。
这样的爱,真的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