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体育明星(体育尖子生)的效应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体育明星(体育尖子生)的效应
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群体,他们由于自身的体质状况和对体育运动的执著兴趣、爱好,使他们往往成为班级乃至全校体育运动的佼佼者。那么体育教师怎样才能调动尖子生的参加热情,使他们更好的得到发展的同时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示范作用,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使班级整体素质得到提升。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充分调动体育尖子生的参加热情,调动整个班级学习热潮
体育尖子生,身体素质突出,大都对体育有着极大的兴趣及极强的表现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练习,不知疲倦的在操场上做出各种优雅的动作感染着班里其他同学,用他们的体育精神引领其他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他们在班上起着模范带头的作用,对其他同学有一定的效仿性,带动学生学习气氛。
二、把体育尖子生培养成体育课堂管理骨干做教师的得力助手
一般来说,体育尖子生在班上拥有一定的权威和威信,有一定的号召力,体育老师可以利用这点优势让其帮助管理课堂教学秩序,使之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减轻教师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三、作体育后进生的榜样
体育尖子生的模范作用是巨大的,良好的身体素质,漂亮的动作示范,是学生们竞相模仿的对象。老师要善于利用体育尖子生的作用,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体育后进生的榜样。
总之,作为体育老师的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个体育尖子生的优势,让其在体育课堂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越来越好。
第二篇:如何发挥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如何发挥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时期,学生正处于思维、身体发育的活跃阶段。他们渴求知识、善于模仿、乐于表现,并且大多数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集体游戏。游戏给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锻炼自身的素质。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孩子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上起到重要作用。
初中体育教育,应更多注重孩子的心理需要。体育游戏有歌、有舞、有动、有静,富于生活性、情趣性,因此,更易吸引孩子的兴趣。在体育课中,如何充分地把体育游戏的魅力展示给大家,是教师们所面临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做法:
一、用丰富的游戏情节调动感知细胞,培养其认知能力
认识的形成过程,首先是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收集过程,然后是对收集在大脑皮层的信息资料加以分析、判断、去伪存真的过程。大脑对外界信号的接收效果如何,直接决定了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孩子们收集信息量的多少,在于孩子是否有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因为有兴趣儿童才愿意去参与活动。体育游戏往往来源于生活,贴切生活,有利于激发孩子们探求美好生活的热情。他们在游戏的情节之中扮演各自角色,更好地体会、认识生活。如游戏《大鱼网》,一部分同学扮演围网捕捞的渔民,另一部分扮演活蹦乱跳的鱼儿。孩子们在游戏设计的精巧情节中,体会了捕鱼的过程,了解了渔民作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渔民辛勤劳作的生活。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多采集生活中的素材,用素材充实教材,为课堂教学服务。也可以把已有的游戏项目加入生活情节。如游戏《支援前线》,教师可以设定各种战场情境,如救助伤员,躲避袭击,排除地雷。让学生感受逼真的战场,从而更热情地投入。
二、发挥好游戏对体能锻炼的作用,促进孩子身体正常生长发育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各器官发育还很不完全,生理、心理承受力较弱。不能承受过难的练习和过大的运动负荷。体育游戏将体育训练寓于趣味之中,使儿童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锻炼。体育游戏既包含了体育竞争,又包含了韵律活动和舞蹈等。学生们便可在玩中掌握运动技巧。如《支援前线》这项游戏,孩子们在负重跑和过障碍中掌握了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和跑、跳、钻、跃等各种技能。体育游戏在加强孩子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提高孩子抵抗疾病、适应环境的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调控好体能训练和游戏的比例。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已经摆脱了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的生活,体育活动逐步成为小学生学习体育的主要方式。因此,体育教学要在游戏活动的同时,适当加入体育训练。如 200米走走跑跑项目中,不要设计成一路上都是唱歌,韵律操,舞蹈等活动。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安排放松跑、小步跑、追逐跑等。让孩子们一路下来既放松了身体,又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三、引入智力训练内容,启发儿童的思维素质教育更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体育之所以加入游戏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边动手,边动脑,锻炼孩子们的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提升相应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应在活动中给孩子们更多的思考空间,提出疑问,让孩子们去思考与创造。如在《美化校园》的游戏中,老师发给同学花草、树木之后,可以稍加提示,让孩子自己去发挥。这样,他们的构想、创造、思维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四、要在课堂中用角色的限制,来培养训练孩子的公德素质
教育的宗旨在于育人,忽视了品德的培养,便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孩子由于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思想可塑性较大。这就要求用品德教育贯穿游戏之中。用特定的角色规范孩子的言行,让他们有责任感及正义感。游戏《老鹰捉小鸡》,设计了群鸡搏斗老鹰的场景,大家通过集体合作,共同打败老鹰。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会认识凶残的敌人,认识集体的力量,还可以知道团结互助的好处。体育游戏内容健康,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孩子们培养了高尚的情操。
五、要用情感教育培养孩子的学习热情
要改变以往教师是主人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师要放下架子,关心、帮助、尊重儿童。孩子们可能有很多新鲜、独特的想法,只有让他们发言,课堂才会充满生机活力。体育游戏更应创造一个和谐氛围,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引导,与学生一同参与。这样教师便无形中把自己的处事方式潜移默化地告诉了学生。
体育游戏来源广泛,形式多样,个人发挥的空间较大。教师要不断研究,使之真正达到学与乐的统一。
第三篇: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首先,我们明确一下几个概念,体育明星是在体育事业中有名的或是技巧非常高的体育运动员。偶像化就是指社会大众把某些人当偶像来推崇,使其成为正面榜样,起到引导社会价值观的作用。体育发展包括体育精神的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弘扬体育精神,吸引大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为社会健康发展做贡献,所以,我方认为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理由如下:
1、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弘扬体育精神。体育明星的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品质是我们的精神标杆,体育明星偶像化提高了普通民众对体育的关注,不仅为体育精神的传播提供了坚定的基石,也成为运动员不断努力进取的内在动力,还提升了体育运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价值。
2、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某项体育运动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离不开体育偶像强大的个人号召力。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掀起了中国的乒乓热,球王贝利带动了整个美国足球业的发展,这些事例说明体育明星偶像化是运动事业发展的催化剂。
3、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明星偶像化是以体育明星强大的个人号召力,为体育产业吸引足够的关注与资源,有力的促进产业的发展,从乔丹一手成就了耐克,到李宁这个民族品牌的崛起,无一不是借助体育明星偶像化的强大号召力实现的,体育产业的发展为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在社会商品化大潮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体育明星偶像化的确可能造成人们盲目崇拜或运动员自身的腐化堕落,但我们更要相信社会大众和运动员自身的理性和素质,体育明星偶像化在体育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应该被少数运动员的不良表现所抹去,人们通过体育偶像感受到体育的巨大魅力,激发对体育的热爱与激情,网球选手李娜,斯诺克王子丁俊晖,正是他们点燃我们对体育运动的激情,激励我们追逐更高、更快、更强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因此我方坚定的认为: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谢谢大家!
第四篇: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
首先,请让我指明我方的定义:体育明星是指成绩优异,并因此获得一定知名度的体育运动员。而偶像化指的是对体育明星正面特质的挖掘、报道与宣传,进而使之成为人们崇拜与学习的对象的过程。对方辩友今天可能会混淆一个概念,认为偶像化的实质其实就是商业化,但我方想申明,“偶像化有别于商业化”。商业化是指以提供商品为手段,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而偶像化的过程除了对体育明星商业价值的挖掘,更重要的是对于体育明星背后的故事以及优秀的品质的宣传。
我方将从以下3点论证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
第一,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我们看到,偶像化为体育明星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美好的名声,这种回报不仅会激发运动员对竞技体育训练的热情,从而投入更多时间刻苦训练,还能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在强化自己作为一名运动员的专业素养、提升竞技能力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的收益。此外,偶像化还吸引了一大批有潜质的人才流入到体育事业中,为体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年仅16岁的徐诗霖在中国网坛大放异彩,而她坦言自己选择网球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儿时对于莎拉波娃的崇拜。
第二,体育明星偶像化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偶像化的体育明星往往会受到商家青睐,为其体育品牌代言,引领了大众的消费,从而为体育品牌市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不仅如此,偶像化还推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偶像化的体育明星往往会从事丰富的体育事业活动,如担任运动形象大使、创立体育基金等,而偶像化增强了他们的号召力、活动的影响力,进而推动相关项目乃至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李宁旗下的运动产品很受欢迎,不仅如此,李宁退役以后开办了多所体操学校,为体操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推动了体操事业的发展。正是因为李宁体操王子的偶像形象深入人心,人们才慕名而往啊,对方辩友。
第三,偶像化提高了大众对于体育的关注度,激发了大众参与运动的热情。传奇球王贝利在美国掀起足球热;姚明在NBA的消息广泛报道,篮球成为一种深受国人喜爱的运动方式;李娜夺冠成为网球女神,民众的运动身影不再局限于乒乓球、羽毛球场,也更多出现在网球场。偶像化或许不会让所有人都亲身参与到运动之中,但体育明星刻苦拼搏,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会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感染下,人们会倾向于一种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这正是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
基于以上三点,我方坚定认为: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
第五篇: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
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
(一)偶像,谓一种为人所崇拜、供奉的雕塑品,比喻人心目中具有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物。也指一种不加批判而盲目加以崇拜的对象。当代意义为:被追捧的艺术家、作家、娱乐圈艺人等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含义是仰慕的对象。偶像是被追求、被崇拜的对象,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
偶像效应,指的是某些人在部分领域做的非常优秀,有很多粉丝从而引出的系列反应。偶像效应也指粉丝对喜爱的偶像进行的行为举止的模仿。
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体育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体育即身体教育,是通过身体活动,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广义的体育即社会文化活动。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也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竞技运动,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人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竞技体育是一种制度化、体系化的竞争性体育活动,具有正式的历史记载和传说,以打败竞争对手来获取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利益为目标,在正式组织起来的体育群体的成员或代表之间进行,强调通过竞赛来显示体力和智力,在对参加者的职责和位置作出明确界定的正式规则所设立的限度之内进行。
大众运动,亦称“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为了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包括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伤残人体育等。主要形式有锻炼小组、运动队、辅导站、体育之家、体育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棋社,以及个人自由体育锻炼等。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应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文明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提高民族素质和完成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体育的本质,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
本质特点就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体育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如体育的方法、手段等;社会属性如体育的思想、制度等。“强身健体”是体育本质的功能,教育功能是体育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体育与经济,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表现为体育的进步对经济发展水平的依赖与促进关系。随着劳动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动化、电脑化生产方式的运用,从而减少了劳动时间与强度,使人们的余暇时间不断增多。因此,余暇体育、户外运动、娱乐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了体育消费,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首先,可以推动运动器材、服装、饮料、药物等行业的发展,第二,在新的经济时期,健康的体育作为人类生存的机会进入市场,花钱买健康的观念使健康已成为一种有限的资源,促使人们投入到体育的市场之中。第三,体育的发展尤其是大、中型国际、国内比赛的增加,需要建设大中小型不同标准的体育设施;带动交通、邮电、旅游、商业、饮食娱乐服务业的发展;电视转播权、门票、体育彩票、邮票、纪念币、印刷宣传器以及广告等都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从而开辟了广阔的体育市场。伴随着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奥林匹克运动会也表现出鲜明的商业化倾向,奥运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84年洛杉矶奥运会,增加2.5万个就业机会,增加收入32.9 亿美元,获得盈利2.25亿美元;88年汉城奥运会,增加3.4万个就业机会,盈利3亿美元;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增加收入51亿美元,盈利1000万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会总收入17.56亿美元;预计北京因2008年奥运会每年GDP将增加0.3%,奥运会8年累计贡献1.38万亿人民币。体育产业是指生产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体育服务的各行业的总和。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同时又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的特性。其产品的重要功能还在于提高居民身体素质、发展社会生产、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全面进步。
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有正向的变化,也有负向变化。
(二)界定一下“偶像”的范畴
当咱们提到“粉丝/fans”这个词汇时,前面通常都有一个定语(某某的粉丝)。从逻辑上讲,“粉丝”和“偶像”是对偶的概念,这俩概念必定是成对出现滴(孤立存在无意义)。因此,要谈“粉丝”这个概念,有必要先聊聊“偶像”的概念。
“偶像崇拜”这个术语最早来源于宗教界。不过今天要谈的“偶像”是广义滴,不仅包括宗教领域,也包括其它领域(比如政治界、科技界、体育界、娱乐界、等等)。考虑到某些读者可能是宗教信徒,为了照顾其信仰,本文尽量回避宗教领域的“偶像崇拜”问题。
广义的“偶像”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人(这种最常见),也可以是一个团队(比如球队的粉丝),甚至可以是某个具体事物(比如藏族人对牛的崇拜)或抽象事物(比如编程语言的粉丝)。如果偶像是具体人,可以是活人(比如当今的歌星、影星、网络名人、等),也可以是死人(比如:乔布斯、毛泽东、周恩来、希特勒、等)。
偶像崇拜有哪些特征
“偶像崇拜”有不同的层次和程度。那些比较极品的粉丝通常会具有如下特征。
完美化
粉丝通常会认为偶像是完美的。但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或事物。所以,当粉丝对偶像具有“完美认同”的时候,他/她已经就已经出现严重的“选择性失察”——无意识地忽略掉偶像的缺点(关于“选择性失察”,后面还会提到)。
前几年曾经跟某个读者有过交流,在谈及周恩来的时候,他提到说“周恩来的道德作风,无可挑剔”。当时我就觉得他是周的粉丝,而且已经陷入了“完美化”的思维误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很多苹果的粉丝(俗称“果粉”)会坚定地认为苹果的产品是完美无缺的。
对于脑残粉来说,你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偶像是完美的,否则你就等着一场‘圣战’吧
无条件相信(盲信)
一旦出现了“完美化”的认知偏差,通常就会引出另一个副作用——“无条件相信”(以下简称“盲信”)。
看过《动物庄园》的同学,应该记得里面的经典台词——“拿破仑同志永远正确”——说的就是这种盲信。简直跟《动物庄园》里面描绘的如出一辙(《动物庄园》出版于1945年,奥威尔还是蛮有预见性滴)。
无条件服从(盲从)
比“盲信”更进一步的就是“无条件服从”(以下简称“盲从”)。
培训行业的“盲从”比较泛滥,培训在封闭的环境下很容易“造神”,之后讲师暗示一下,交钱的交钱,下跪的下跪。
排它性
具有前面这些特征之后,狂热的粉丝自然会把偶像看成是“独一无二”的。接下来,狂热的粉丝就会逐渐排斥 跟偶像同一维度的其它东西。比如某些狂热的“果粉”会认为其它手机都是垃圾。
虽然粉丝不会崇拜同一维度的不同偶像,但有可能崇拜不同维度的不同偶像。这说得比较绕口,打个比方:韩寒的粉丝不会是郭敬明的粉丝;但是韩寒的粉丝有可能同时也是乔布斯的粉丝。因为韩寒跟郭敬明属于同一个维度,但跟乔布斯属于不同维度(跨界)。
产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学因素
过于感性 / 理性不足
要制造粉丝,最基本的心理学因素是“感性”。越感性的人,就越容易受到下面这些心理学机制的影响。所以这类人有更大的概率沦为粉丝。
反之,越理性的人,感性的程度就越弱,如果再加上对这些心理学机制有所了解有所防范,就比较容易摆脱粉丝的命运。
认同(Identification)
粉丝对偶像是有选择性的——换句话说,粉丝不会随便选某个人或事物当偶像。某些粉丝对偶像的选择跟“关联原理”有关。这个原理是什么意思呢?世界杯足球球迷身上的表现可以说明——假如某球迷比较推崇个人英雄主义,那他/她可能会喜欢巨星云集的球队;假如某球迷为人处世谨慎小心,那他/她或许就喜欢那些打法保守的球队......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这类粉丝选择偶像是建立在某个“联系纽带”之上——通俗地说就是寻找共性。有了共性,粉丝就可以获得心理认同。在此基础上,偶像就如同自己的延伸,对偶像的崇拜就如同对自己的崇拜。这类粉丝不妨称之为“自恋型粉丝”。
补偿(Compensation)
“补偿性”和刚才提到的“关联性”相反。“关联性”是寻找共性,而“补偿性”是指某个粉丝缺少自己渴望的某个特质,那么他/她就会选择具有这种特质的偶像,从而在“偶像崇拜”中得到心理补偿。
最普遍的“补偿性”大概就是对“名望”和“奢华”的补偿。由于拜金主义的盛行,有相当多的屌丝是非常渴求“名望”和“奢华”的。但是渴求而又不可得,就会产生内心的焦虑。某些人就会利用偶像崇拜来得到补偿——把偶像的荣耀视作自己的荣耀。
再比如某些粉丝要想追求特立独行,但是自己又做不到。于是他们会崇拜某些特立独行的偶像,以此获得心理上的补偿。
从众(Bandwagon Effect)
还有一些崇拜偶像属于从众效应——俗称“跟风”。大部分人受“从众效应”影响都是因为缺乏主见。
除了“缺乏主见”,还有另一个因素有可能导致“从众”。比方说你是中小学生,班上的同学都崇拜周杰伦,你在潜意识中担心被孤立,可能也会不由自主地成为其粉丝。
这个在互联网也很普遍,互联网的各种“晒”,加重了个体对“名望”和“金钱”的渴望,心理焦虑也在扩大,于是就跟着晒吧,也是心理上的补偿。
上文提到的“认同”和“补偿”属于典型的“心理防御机制”,也叫“心理防卫”。
关于“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另外也可以看维基的相关词条(戳“这里”)。对于“从众”的后一种情况,也可以算是“心理防卫”的一种——防卫“被孤立”。
你觉得哪些人特别需要建立“心理防御机制”?
通常是那些内心不够完善,不够强大的人。
强化偶像崇拜的心理学因素
前一节分析的是“成因”,再来说说“偶像崇拜”是如何被强化的?先说“心理学层面”的因素,待会儿再说“非心理学层面”的因素。
光环效应(Halo Effect)
关于“光环效应”这个话题,先前写过一篇《光环效应引发的认知误区》,所以本文就不浪费口水解释“什么 是光环效应”。
对于粉丝而言,光环效应的作用在于——把偶像的某个“孤立的优点”扩大化成“全面的优点”。比如对于歌星的粉丝而言,该歌星一开始可能只有孤立的优点——唱歌唱得好。但是经过光环效应的误导之后,粉丝会觉得这个歌星的其它方面(比如容貌、言谈、品位、道德、等等)也是出众的优点。
显然,“光环效应”导致的认知偏差强化了粉丝对偶像的崇拜。
选择性失察
“选择性失察”是造成“光环效应”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玩意儿比较普遍,单独拿出来聊。
常见的“选择性失察”包括如下三种:
选择性失忆
比如前面提到的追星族,只观察到偶像的优点,而看不到偶像的缺点;即使偶像发生重大的丑闻/绯闻,很多追星族也会出现选择性失忆,对这些丑闻/绯闻,淡忘得特别快。
选择性失明
曾经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某次足球比赛录像拿给双方的粉丝观看。结果其中一方的球迷认为“显然越位”,而另一方的球迷认为“显然没越位”。对同一个录像得出截然相反的观点,至少有一方犯了“选择性失明”。
选择性失聪
比如在某个歌星的演唱会上,歌星明显唱走音,但是很多粉丝楞是没听出来——这就是“选择性失聪”。
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应该是出自古斯塔夫·勒庞的代表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此书堪称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此书的核心观点是:当个体融入到群体之后,那么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就代替了个体的有意识行为。此时,个体的自我就丧失了。
我列举几个场景:希特勒在广场阅兵、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成功学培训会场。如果你看过这些场景的视频或照片,你会看到参与其中的粉丝都陷入了忘我的疯狂之中,有些粉丝甚至激动得昏厥。这就是典型的“集体无意识”。
前面我提到说:粉丝通常是比较感性的人。而“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会让感性的人变得更加感性,从而实现“对偶像崇拜的强化”。
强化偶像崇拜的非心理学因素
洗脑宣传的强化作用
如果偶像属于极权主义政权的领袖,不论此人是死是活,极权政府都会动用国家机器对领袖进行造神。这种造神运动属于“洗脑宣传”的一种。因为这种宣传动用的是国家机器,所以能达到非常彻底的宣传效果——简直称得上“深入骨髓”。
典型的例子包括:纳粹德国对希特勒的造神运动,文*革时期对毛同志的造神运动,北朝鲜对金日成的造神运动。这三个例子都属于典型的“极权主义”。
社交网络的强化作用
进入21世纪,咱们迎来了互联网时代。如今社交网络已经非常普及——墙外有 Facebook、Twitter、G+,墙内有微博、微信。
借助社交网络,粉丝们更易于找到“组织”,更易于融入“组织”,而且粉丝团的关联性也更紧密。在社交网络的帮助下,前面提到的“集体无意识”就大大被强化了。
偶像崇拜的弊端
丧失“自我人格”
有句名言是这样说滴——【崇拜的过程也就是自我人格放弃的过程】。那些狂热崇拜偶像的粉丝,已经把自己下降到一个从属的地位、附庸的地位。
丧失“思想的自由”
“自由”有很多种,大伙儿比较经常听说的有:人身自由、言论自由、财务自由、等。但是最重要的自由是思想的自由。没有思想自由,所谓的“言论自由”就会沦为别人的传声筒;没有思想自由,所谓的“人身自由”就会沦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前面提到粉丝的特点之一是“盲信”。因为盲信,粉丝把偶像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把偶像的价值取向当自己的价值取向。这些人首先丧失的就是“思想的自由”。
被人利用
关于这点,应该很好理解。比如那些歌星/影星的粉丝,往往被商业机构(唱片公司、广告公司、传媒机构)所利用。
不过这种“被利用”还不算严重;更糟糕的“被利用”是被政治人物利用。想当年,如果没有那么多*红*卫*兵*帮着推波助澜,毛同志发动的*文*革*也不会造成这么大的打击面——经济发展倒退10年,许多思想界/科技界/文艺界的大牛被整死,无数的文物被砸烂......更惨的是希特勒的粉丝。希特勒上台之后利用洗脑宣传,让绝大部分德国民众都成为他的粉丝。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德国的死亡比例达到十分之一(受伤比例更高),300万犹太人被种族灭绝(其中很多就是德国人),全球死亡7000万......认知的封闭性
前面提到了“编程语言的粉丝”,这类程序员固执地认为:自己喜欢的编程语言是最好的,其它的都是垃圾。为啥他们会出现这种认知偏差?因为偶像崇拜的特征之一是“排它性”(刚才说过),而“排它性”自然就导致“封闭性”。
认知的“封闭性”使得你无法具备开阔的视野,从而导致你无法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等等。
(三)韩国“体育偶像明星效应”已受到政府重视
韩国体育产业相比于欧美以及邻居日本还有一些差距。但是近年来韩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体育产业,连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资力度,力图让体育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当韩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屡屡崭露头角,取得了伦敦奥运会第五名、仁川亚运会第二名的成绩时,韩国被认为渐渐步入了体育强国之一。
但是说到体育产业的主题时,也许要重新评估一下了。许多人对2002年日韩世界杯带来的巨大商机还记忆犹新(韩国正因为这届世界杯的假球传闻事件而备受争议),但是韩国的体育产业相比起美国、欧洲国家,甚至近邻日本,都还有很大的差距。
韩国足坛以及亚洲足坛的标志性球星扑智星。
目前韩国的四大职业联赛为棒球、足球、篮球和排球。根据文化体育旅游部的统计,去年四大联赛的总营收约为80.5亿人民币,其中韩国职业棒球联赛是收入最高的联赛,营收共计31亿人民币,接下来依次是足球职业联赛(28.5亿人民币),篮球联赛(12亿人民币)和排球联赛(9亿人民币)。
而曾经被誉为亚洲第一职业联赛的韩国职业足球联赛,却呈渐渐没落之势。不仅在国际上影响力大不如前,在国内也渐渐被棒球联赛抢走风头。
作为亚洲最早实行职业化联赛的国家,韩国足球职业联赛近几年的上座率却远达不到预期效果,每年均在苟延残喘。2011年爆发的假球丑闻,更是让其蒙羞。论观赏程度和吸引力,韩国职业联赛已经远远地被日本,甚至中国这些职业化开启晚了将近十年左右的国家职业联赛超越。
2013年,恰逢韩国足球职业化30周年,韩国足协和韩国足球职业联盟做了多方面努力,试图挽回萧条的联赛,但无奈收效甚微。有的场次甚至只有几百人观赛,平均上座人数不足20000。
但是英超、德甲的电视收视率则是在韩国高于棒球联赛的。韩国这个娱乐化发达的国家,如果想带动一项体育的发展,必须在提高联赛竞技水平的同时,着手打造明星球员,重视体育明星的偶像效应和品牌价值。
花滑女王金妍儿是最经典的范例。据汉阳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金妍儿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94亿元人民币,带动企业的股价上升和体育产业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则有约174亿元人民币。她引发的经济、文化效应可以和当年韩剧《冬季恋歌》的男主角裴勇俊抗衡,堪称是“体育界的超级偶像效应”。
韩国体育科学研究院主席朴英玉表示,他们现在的重任就是规划、实施更加商业友好的战略,来振兴体育产业。“我们最初的目标是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为他们量身制定更有效更科学的训练发展计划,”朴英玉在接受韩国时报的采访时表示,关注运动训练现在依然是提升韩国体育实力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越来越多对体育产业的关注,研究院也将对体育产业扩大投资,“自从韩国文化体育旅游部在2013设立了体育产业分部,体育科学研究院的任务就不仅仅是培养精英运动员,同时还要为了未来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07年,韩国政府制定了“体育产业振兴法”。2013年文化体育旅游部出台了“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计划”,确定了“通过体育产业的融合创造未来增长动力”的发展方向。并且向体育科学研究院下拨了1460万美元,今年增至5500万美元。
2014年则对“体育产业中长期发展计划”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对体育相关产业和赛事主办的投资额度近一百亿元人民币。根据修正的计划,到2018年的平昌冬奥会为止,韩国体育产业的规模将从现在的2068亿元人民币增至3100亿元人民币,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达40万个。
朴英玉强调了韩国必须建立适合本国的发展模式,而不是盲目模仿美国。“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国家,但是韩国与他们的发展模式完全不同。美国体育产业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而韩国则是以政府为主导。”
举个例子,运营韩国职业球队的公司,因为法律限制,甚至不能拥有自己的体育场。
随着1988汉城奥运会和2002年日韩世界杯的成功举办,韩国政府看到了国际赛事对经济的巨大拉动力。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令同年的韩国经济增长了12.4%。
韩国政府宣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奥运会为韩国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创造了21亿美元、22亿美元和13亿美元的产值。另外,一部分奥运遗产(约3500亿韩元)由国民体育振兴公团作为资本统一打包成立了基金组织,为大众体育、青少年体育提供重要资金支持,不仅直接资助韩国大众体育协会、各单项体育组织等体育机构的工作,而且也资助教育、文化、卫生等与体育相关机构的工作,资助总额约是中央预算的4倍至5倍。
韩国利用承办国际赛事推动经济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停歇,目前平昌已经获得了2018年冬奥会的主办权(中国正在努力获取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自此,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世界杯和田径世锦赛等几大国际赛事都在韩国本土上演,这些都有效带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韩国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投入也是逐年增加,计划到2018年每年培养出20家体育产业优秀企业,并为其提供援助(公司是整个社会最活跃的组织,公司带动发展与探索)。
如今,棒球已经取代足球成为韩国第一联赛。这个“小众”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而体育创新产业作为一种高附加值产业,是韩国政府和企业的关注重点。据报道,2014年韩国将投入超过4800万人民币重点支持企业在3D打印机技术的体育创新应用、穿戴式体育传感器,以及赛事演示技术领域的开发。
除了竞技体育之外,韩国企业也非常重视生活体育产品的研发,比如一些高科技的休闲泳装,带有卫星定位和抗低温功能的智能救生衣,以及健康体能测试仪等。
韩国政府也鼓励全民参与体育。未来韩国将构建开放型体育信息平台,使全民可以利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检查健康和运动状况,并共享各种信息。同时也会鼓励更多民众观看体育比赛,扩大潜在需求。韩国将发布体育方面的《消费者报告》,开发体育设施地图,使全民可以利用智能手机查询体育设施位置。
(四)中国当代传媒视野下泛偶像化现象的阐释
中国当代传媒视野下泛偶像化现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文艺学领域引起了极为广泛的重视,并波及到文化、历史、伦理、教育等各个研究领域。我国当代泛偶像化现象具有易变性、多元性、祛崇高性、商业性的特征。新特征的产生与我国当代社会发生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巨大变化是密切相关的。泛偶像化现象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崇拜者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大众媒介与偶像制造的关系、审美心理结构、偶像内涵的符号性存在四方面不断作用的一个生成过程。
一、中国偶像化现象的历史嬗变
偶像崇拜活动的变迁,是多种社会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偶像崇拜活动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产生了相应的大众文化。
(一)全民同向性偶像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正处于建国不久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的奋斗时期,政治需求为主的制度力量需要一种同向性力量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加快。这个非常时期的偶像,更多的是要起到一种精神领袖,榜样学习的同向作用,这就决定了偶像的类型必定是以具有集体主义精神的英雄楷模为主,并寄予厚望以期来调动全社会形成一种合力,万众一心共发展。雷锋、保尔、王进喜、焦裕禄等全民偶像身上那种舍己为人,艰苦奋斗的积极奋进精神很好地激励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此时的偶像必定是全民性的,是一种自上而下有意宣传号召带动的现象。在这个大建设时代,上级不断地树立典型,树立模范,充分地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人们也自觉地将“向典型靠拢”当成自己的目标。
(二)群体选择性偶像
七十年代是一个全国范围内开始出现变化的时期,偶像崇拜开始出现分类的群体选择特征。主流崇拜偶像陈景润等科学家的卓越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作用,让人们看到了知识的力量,也适时地响应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而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开始,个人意识开始从集体意识中分裂出来,与此同时,个人的情感、审美意识开始觉醒,而与这些传统偶像不同的是七十年代还有一些带有明显变革意义的偶像在全国掀起一股追星热潮,最为典型的就是邓丽君。邓丽君所带来的流行音乐不再是表达主流思想中的集体主义、革命主义情感,而是表达和倾诉个人自由追求为主,符合处于学习接受全方面新现象的年轻人的思想倾向。邓丽君产生的巨大影响也正式拉开了娱乐明星登上偶像位置的序幕。
(三)个体选择泛化偶像
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始此消彼长的过程中更加丰富和多元,这对于偶像制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政治力量的控制性有所下降就意味着市场力量与个人自由性在偶像建构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加重要。偶像崇拜的多元化开始,传统意义上对于偶像的学习目的减弱,偶像的概念也不断被重新诠释着,过去的偶像多为生产型,现在更多地涌现出来的是消费型偶像,偶像的多元化体现在传统的社会道德楷模依然是许多人学习的榜样,如张海迪、赖宁。另外各行业的精英更加得到认可。如体育界的中国女排,文学界的顾城、北岛、舒婷、三毛、金庸、琼瑶等。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现象是娱乐明星的大量出现开始占据了偶像的更大的比重:翁美玲、周润发、张雨生、崔健、beyond„„
二.中国当代传媒视野下泛偶像化现象的文化思考
(一)中国当代泛偶像化现象的存在价值与合理性
成长需要榜样,教育呼唤崇高,适当的偶像崇拜在青少年成长中所扮演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提倡和鼓励的,精神内涵指向正确的偶像形象对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成长有着重要塑造意义,对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特别是朋辈之间的相处和交融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青少年人生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偶像所具备的崇高感为大众个体人格的完善建立了努力目标和前进方向,是大众自我发展和和完善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与普及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知识、信息的传播,不断地促进着群众的民主意识、民主要求,大众对于各种自我需求的满足方式有了很好的多样性改变。大众传播媒介使用上的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与文化氛围,也为人们的多样化存在方式、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多样化的道德选择、多样化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依据、支持与可能。价值多元化,道德多元化也为偶像的多元化提供了滋生的养料与茁壮成长的肥料。
(二)中国当代泛偶像化现象存在的注意倾向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相同的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正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大众传播媒介带着强大的商业利益驱动力来到偶像制造这个行业中时,带来了偶像崇拜的泛化。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顶替了端庄。在综合错杂的当代传播媒介的使用状态下,出现了一系列各种类型的偶像,每一种传播媒介下的偶像都各具特色,这也造成了泛偶像化现象管理难度的加大,偶像崇拜的负面现象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偶像崇拜的政治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甚至审美功能都受到了抑制,而强化和突出了偶像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和娱乐功能。以电视媒介为例,电视娱乐节目已经逐步走向市场化、经济化,但作为节目本身不能让这些东西作为传播文化的绊脚石,不能因为金钱利益的诱惑而忽略节目内在的形式和质量,只追求眼前的高收视率。电视娱乐节目是一种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节目类型,要想在日新月异的娱乐节目中站住脚跟,就必须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维持和谐有序的价值取向,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精神文化内涵保证基础之上的形式推陈出新才能够吸引住观众,创造持久的经济效益。
各种有意无意的网上谩骂、人身攻击、曝光个人隐私、传播电脑病毒、散发垃圾邮件等行为,许多价值观、道德观扭曲、行为举止异常的人开始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并因为其大胆的作风与言行而被崇拜,已经开始对现实生活中的正常文化秩序、社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这些由于新的媒介使用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三)中国当代传媒媒介角度规范泛偶像现象的发展走向
在新媒体出现以前,无论是通讯社、报刊杂志,还是广播、电视,它们的传播方式都是单向的,即它们是信源,受众是信宿。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信息制造、传播、储存和应用的权力开始真正向大众转移。
权利的下放使得人们在公共领域的言论产生的影响更容易扩散,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在融合的新媒介时代,我们对于信息的发布、传播应该遵从更加严格的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偶像的言论、崇拜者的行为都应该保持在道德规范与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偶像匿名谩骂,肆意诋毁、不同偶像崇拜团体之间的恶意重伤等泛偶像化现象所面临的问题也需要相应的规范来正确的引导。各种规范都是一个文化群体为了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而积极主动地设立或者经过漫长的历史“衍化”而形成的,它是这一文化群体共同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而影响偶像崇拜能否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的大众传播媒介,正确实现其工具价值,是政府、媒体、公众人物、大众等多方共同为之付出努力的目标。
(四)正方一:
首先,我们明确一下几个概念,体育明星是在体育事业中有名的或是技巧非常高的体育运动员。偶像化就是指社会大众把某些人当偶像来推崇,使其成为正面榜样,起到引导社会价值观的作用。体育发展包括体育精神的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其最终目的是弘扬体育精神,吸引大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为社会健康发展做贡献,所以,我方认为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理由如下:
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弘扬体育精神。体育明星的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品质是我们的精神标杆,体育明星偶像化提高了普通民众对体育的关注,不仅为体育精神的传播提供了坚定的基石,也成为运动员不断努力进取的内在 动力,还提升了体育运动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与价值。
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某项体育运动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离不开体育偶像强大的个人号召力。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掀起了中国的乒乓热,球王贝利带动了整个美国足球业的发展,这些事例说明体育明星偶像化是运动事业发展的催化剂。
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明星偶像化是以体育明星强大的个人号召力,为体育产业吸引足够的关注与资源,有力的促进产业的发展,从乔丹一手成就了耐克,到李宁这个民族品牌的崛起,无一不是借助体育明星偶像化的强大号召力实现的,体育产业的发展为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在社会商品化大潮中,我们不得不承认,体育明星偶像化的确可能造成人们盲目崇拜或运动员自身的腐化堕落,但我们更要相信社会大众和运动员自身的理性和素质,体育明星偶像化在体育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应该被少数运动员的不良表现所抹去,人们通过体育偶像感受到体育的巨大魅力,激发对体育的热爱与激情,网球选手李娜,斯诺克王子丁俊晖,正是他们点燃我们对体育运动的激情,激励我们追逐更高、更快、更强这一人类永恒的主题。因此我方坚定的认为: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谢谢大家!
正方二:
在陈述我方观点之前,请允许我对辩题中出现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我方观点认为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理由如下。首先,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敦促运动员不断超越自我。奥林匹克竞技场从最初开始,周围便是看台而非围墙,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展示和被欣赏的过程。(反映出运动员不断激励自身这个点、有人欣赏就需要自我激励)这一过程中,大众的关注与欣赏不仅是对运动员价值的认可,而且激励着运动员不断突破极限,取得进步。如短跑偶像博尔特7次突破人类极限,撑杆跳皇后伊辛巴耶娃28次打破世界纪录。他们作为一部分群体崇拜或仰慕的对象,本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突破身体极限,刷新体育运动的各项记录,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使得体育不断发展。
再者,体育明星偶像化使得发展体育的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许多体育明星在获得一定成绩之后,不但逐渐成为群体的偶像,更吸引了大批的赞助商对相关体育产业进行投资,从而使得该项目的周边装备、设施及器械得到发展。这样一来,一方面器械的发展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好的激发身体的潜能,不断更新人类在体育方面的记录,从而促进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广泛的资金注入也为体育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最后,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提高大众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度与参与度。众所周知,美国在球王贝利出现之前,只有传统的美式橄榄球,而无当今风靡全世界的英式足球;中国运动员姚明进入美国职业男子篮球联赛之后,国内对篮球运动的关注度与参与度都有了飞跃性的提高;李娜收获全满贯,“网球热”在我们的生活中掀起一阵狂潮,将很 多普通人带入了这个以前并不熟悉的体育领域。在这些体育明星一步步成为偶像的过程中,他们也带动了大众对于体育的关注与参与,而这种关注与参与正是体育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剂,由此可知,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的发展。(国足)
所以,我方认为,体育发展不仅体现在运动员个人素养、体育产业资金来源多样化以及群众参与度这三个方面,体育的更深层次发展体现在群众对其的认同程度。以前,我们眼里的体育是赛场、金牌、记录;今天,我们眼里的体育是晨练、健身、是全民的参与。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体育明星偶像化有利于体育发展。
反方一:
开宗明义,体育明星是指在体育事业上有突出成绩的人。偶像化是指选取特定的人进行刻意打造使之成为偶像的过程。如今中国体育发展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从体育大国变为体育强国。体育精神包括体育面貌、体育心态、体育风范等方面,其作为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对体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规范着体育模式。判断体育明星偶像化是否有利于体育发展的标准,就是该过程中是否违背体育精神。
我方认为偶像化过程中严重违背了体育精神,不利于体育发展。理由如下:
一、偶像化将竞技体育变成了金牌体育,污染了体育心态。
为实现偶像化的目的,选取体育明星的过程中金牌成了最低要求,将一股金牌至上的错误价值导向带入人心,严重违背了重在参与的精神,畸形扭曲了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样的错误我们在坐的各位都深受其害,中高考状元模式、以分数论成败,应试教育下空有高分,有几个状元功成名就,有几所大学是全球百强?甚至我们医学、法律学 位都得不到世界的认可。广岛亚运会上中国队因兴奋剂被剥夺金牌12枚的耻辱犹在眼前。我们忽视甚至违背体育精神,连心态都端不正,如何从大国变成强国!
二、偶像化将体育竞争变为外形竞争忽略体育本身,抹黑体育面貌
同样是体操冠军,为什么漂亮的刘璇、何雯娜被偶像化,获得更多机遇,而程菲却很少露面?举重冠军廖辉同样值得我们尊重,为什么偏偏是帅气的田亮、刘翔被偶像化呢?事实摆在眼前,为了实现偶像化的最佳效果,那些外形突出的体育明星成为宠儿,体育本身被忽略了。偶像贝克汉姆的个人魅力掩盖团队精神;万人迷的花边新闻竟成球场焦点。偶像化不仅仅是转移了人们对体育的关注,更是将体育对健与美的追求异化,抹黑了其本来面貌。
偶像化对体育明星的精挑细选,大力打造,无非就是从运动员身上榨取最大利益,却不顾损害运动员利益。搓澡冠军、盗窃冠军,光芒之后有有谁问津,以人为本关怀运动员的体育风范变成了一个笑话。偶像化大潮下体育精神不堪一击,中国的体育能够长远发展吗?中国能够从体育大国变成强国吗?
反方二:
第一,对方辩友把由体育明星所带来的各种积极影响(鞭策作用及大众参与度的提升以及商业投资行为所带来的种种效应)都误认为是偶像化的结果。却忽略了体育明星的切实含义。体育明星是指凭借个人在某项体育运动中取得出色成绩而为人们所熟知的人。体育明星本身是不包含虚假包装或夸大宣传成分的,体育明星展现的是真实的体育竞技实力和拼搏进取的体育精神,因而能激发人们对体育的热爱和感动。
体育明星本是体育领域的名片,可是在当代却成为了商家的代言人、名片。如:刘璇:爱心舒丽液、华硕电脑、农夫山泉、云南白药,伏明霞:安利健康食品、雪碧,这是利于体育的发展吗对方辩友?等等等...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我们真的很为那些在人前辛苦打拼的体育明星感到委屈!
第二: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有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生产的长期过程,并且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不停进步的。而体育发展是经久不衰持续不断向上进步的,而体育根本在于体育精神的传承,而不是偶像化的作用。如果体育明星偶像化能促进体育发展,那么体育偶像专注于追求名誉和利益,我们的体育就发展了,多参加几个广告代言,我们的体育就突飞猛进,如果偶像化就能促进发展,那我们的物理界就不需要科学家的努力了,只需要在电视拍几个广告,整几个广告代言,每日参拜爱因斯坦的肖像,那咱们的物理界就突飞猛进啦!如果偶像化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那咱们中国足球每天对着贝克汉姆的头像祈祷,那咱们就可以赢世界杯啦!也许对方辩友都觉得可笑!在场的评委和观众们,宣扬崇拜体育偶像是有利于体育发展的,是不科学的,不理智的行为!只有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深入人心,才能激励人们自发的持久的参与体育运动,而偶像化所导致的短暂冲动、盲目参与却恰恰与体育精神的弘扬相背离。
第三:对方辩友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就是对偶像化的概念不清晰。看来对方辩友并没有准备充分。那就由我来想对方辩友解释一下什么是偶像化。我方认为对明星先进事迹的真实宣传这不是偶像化,但是那些虚假的、夸大的、粉饰的不切实际宣传就属于偶像化了。所以我方坚持认为体育明星偶像化不利于体育的发展。有些商家利用体育明星的知名度,夸大的商业化包装,引导人们盲目的崇拜体育明星,却偏离真正的我们要弘扬体育精神的轨道。当前国内许多企业在制定广告过程中存在单纯追求明星效应、广告趋同性严重。明星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差等弊端。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体育明星偶像化不利于体育的发展!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