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经济学作业(推荐)
区域经济学作业
作业 :
1、简述韦伯工业区位的主要内容(600字内)
2、简述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关系及其制定的原则(500字左右)
考试论文:
用区域经济学原理或理论分析你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解决思路。
要求:1.题目自拟;2.字数不少于4000字 ;3.资料用数据2012年或2011年。
第二篇:2011《区域经济学》作业3答案
浙 江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3)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12分)
1.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了城市作为区域商业中心和加工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2.美国地理学家邓肯于1933年首次提出了系统的中心地理论。(×)
3.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4.区域基础设施绝对量直接决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是反映区域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指标。(√)
5.电力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一次能源。(×)
6.经济区是指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根据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C)在城镇体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A.行政原则B.交通原则C.市场原则D.中心原则
2.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为(C)城镇体系。
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双中心型D.网络型
3.不属于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是(D)。
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
B.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针
C.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
D.促进建制镇的适当集中
4.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指(D)。
A.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B.能源消费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C.能源生产量与GDP的比值D.能源生产年增长率与GDP的年增长率的比值
5.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这样的区域被称为(B)。
A.经济特区B.区域经济核心区C.区域经济外围区D.新产业区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ACD)。
A.关联性B.特殊性C.整体性D.层次性
2.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在理论上可以划分为(BCD)。
A.层级型B.顺序-规模分布型C.双中心型D.网络型
3.区域基础设施包括(ABCD)。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4.根据能源的形态可以将能源划分为(ABCD)。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5.研究区域重心的指标包括(ABCD)。
A.地理重心B.人口重心C.工业重心D.经济重心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2分)
1、城镇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群体。
2、区域基础设施:是指用于保证区域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
3、区域经济核心区:在全国经济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经济增长快、发展质量较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要大大高于全国人均水平。
4、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城镇体系的类型:
(1)顺序-规模分布型
(2)双中心型
(3)网络型
城镇体系的特征:包括关联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2.简述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
基础设施在投资、生产、运营和消费上都有自己的特征:
(1)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
(2)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够反映时代技术特点
(3)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
(4)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需求
3.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空间格局的特征与趋势。
(1)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地带差异仍然比较明显。
(2)中西部地区是我国未来十年交通运输发展的重点区域。
(3)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宜一味追求线路长度和路网密度,而应该与中西部地区的城市体系建设相结合,强化经济增长极的枢纽作用,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交通运输网络。
5.简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
(2)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
(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
(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
(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综合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
五、论述题(共16分)
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
(1)该方针只涉及城市规模,未涉及城市质量,不利于促进城市发展质量的提高。
(2)“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有其科学的内涵,但是在执行中经常被理解成“严格控制大城市”以及“控制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使得一些具有良好发展条件的大城市也因带有紧箍咒而受到限制,特别是许多很有发展前景的中等城市在向大城市迈进的过程中也困难重重。
(3)对建制镇这一在数量上最为庞大的环节缺乏规范。
(4)“促进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不宜作为城市化的目标。布局是人的主观行为,而城市化是一个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其次,生产力和人口的城乡布局只是空间布局的一个方面,即便城乡布局合理了,也不一定意味着生产力和人口的整体空间布局就合理了。
P204
第三篇:《区域经济学》第一次平时作业
《区域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一)学校名称: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姓名:李刚
学号:
班级:13春行管本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1、区域开发是人类 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
2、区域经济学形成于20世纪50献。
3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6、以人为本实施积极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与增加教育培训的投入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这是知识经济的特点,也使人力资源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来源。
7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8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二、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区域经济增长: 狭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来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则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控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
3、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经济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
1、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
(一)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
1、理论经济学的路径。
2、应用经济学的路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
(四)区域经济政策
(五)区域开发
2、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中,制度环境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分析必不可少的要素,也正因为如此,制度经济学才能在经济学的殿堂中占有重要位置。
1、制度环境中的产权
2、制度环境中的组织
1、联系实际谈谈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
一、中国人口、资源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的人口、资源基本观念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物品种繁多、资源类型丰富,其绝对数量在世界各项资源中名列前茅。
(二)中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1.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量少,地域分布不均,可更新资源趋向负荷极限2.资源需求与消费的矛盾不断加深3.传统的发展模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尚未根本改变4.区域资源的管理和决策机制也未根本改变
二、中国区域资源环境战略的特点
中国区域资源战略的特点包括如下方面。
1.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密不可分的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系统
它不仪涉及发展中如何解决环境问题,还涉及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的问题,并着重从三维结构复合系统的角度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提出走向可持续的战略、政策和行动措施。
2.正确处理生存与发展的关系
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好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又一战略重点。
三、实现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资源开发规剜资源开发规划应当是详细的、科学的、涵盖面很广的,对资源开发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2.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建立完善的资源价格体系是保护资源不被破坏或少被破坏的最有效手段。
3.建立完善的资源政策体系资源政策包括资源一环境政策、区域一资源政策和产业一资源政策。
4.建立完善的资源法律体系中国的资源法律法规已经相对完善。进~步完善资源法律的实施细则,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加强执法的力度,是今后的重要任务。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
(一)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各地区的发展速度也在加快。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引入市场机制。从此,区域经济的地区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变化。沿海地区市场网络建立后,经济发展速度一直较快。
(二)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地区优势得以发挥
正确认识地区优势,发挥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是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资源配置的基本内容,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的组合,包括资金、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资源配置的方式,取决于一定时期的资源配置目标和动力机制。1978年以前,我们以平衡发展为日标,亦即以公平曰标为主,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是经济计划,因而导致了资源的大规模西倾。改革开放以后,我们采取了以发展为目标,亦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目标,以市场为主要动力机制,资源则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
(三)基础设施建没成效显著,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投资主要放在能源、原材料和交通建设上。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水平提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市场经济体制正在确立,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开始。
(四)对外开放深入发展,西部大开发将成为新的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将获得新的 活力
30年来的对外开放,重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80%以上,对外 贸易额的80%以上都是在沿海地区。国家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也率先在沿海地区实
行。发展机会趋于均等。对外开放已经使东部省份走上一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道路,中、西部诸省区也将走上这条路。
(五)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区域贸易将会 更快发展,区域关系将更趋紧密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上的关系和狭隘的地区主义,区域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反映出来的是地区之间的相互封锁,有时是相互冲突,而相互协作、发展贸易则受到很大限制。国家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将会有更多的政策、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管理。
第四篇:《区域经济学》课程平时作业
《区域经济学》课程平时作业
第九周11月2日停课一次,自学,做课程作业。
第十周11月9日上交第一次作业。
第十一周11月16日上交第二次作业)。
课程作业计入总评成绩统计。
作业材料:《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务院2010-12-21颁布)(从互联网收集)
第一次作业题(全做):
(注明学校、武汉大学学号 学生姓名)
1.“空间结构”的内涵
2.“主体功能区”的分类标准和类型
3.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应处理好的重大关系
4.中国国土空间的“三大战略格局”
5.2020全国主体功能区基本形成之时的“美好情景”
第二次作业题(全做):
(注明学校、武汉大学学号 学生姓名)
1.国家优化开发区域:包括哪些地区(只列出地区名称)、区域政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2.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包括哪些地区(只列出地区名称)、区域政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3.国家限制开发区域:包括哪些地区(只列出地区名称)、区域政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4.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包括哪些地区(只列出地区名称)、区域政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第五篇:区域经济学论文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班级:国际商务096班
姓名:
学号: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合作增强了区域间的整体经济实力,使不同地区能够得到共同发展。但这种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方式为主,是以无计划的利用环境资源而换来的。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继续飞速发展,其与自然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尖锐。一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后,经济赖以飞速发展的基础减弱,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要平衡两者,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简述、特点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包括整体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个体系,是完整的,子系统的不协调会限制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整体系统也要控制子系统,实现共同的目标;公平性:只有做到公平,当代人才能获得和后代人同样的发展机会;动态性:整个体系当中的子系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注意子系统的协调;效率性:因为效率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把效率性作为重要特征;可控性:在整个体系的运作当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影响,这就需要调控来保证整个体系的顺利进行;地域性:区域发展并不平衡,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地域特点。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3、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4、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5、“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整个世界范围之内,不恰当的消费模式所导致的贫困加剧、环境恶化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失去平衡是地球人所面临的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合理的生产模式,做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高消耗,高消费,然后造成高污染。这种方式是靠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加快经济的增长,靠高消费生活资料来带动经济的增长。这种模式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机会出现资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这种模式,把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是区域经济想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保持企业各个环节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生产,要流通,要使消费者消费,这是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只要在社会当中生存,就需要消耗各种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生产、流通和消费都要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环境和生产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想可持续利用,就需要人们充分并且有效使用自然资源,不应该过度的索取和对自然资源浪费。环境的污染是因为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技术条件有限,废物不能被循环利用,这极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要做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人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要做到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实现区域人口的再生产的可持续性。要在特定的时期内,制定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具体人口政策,使劳动力的再生产符合经济发展需求,保持人口的规模适度。提高人口的素质,可以通过对教育进行投资来提高人口的教育程度,发展文化建设,提高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公共的政策来促进区域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使收入结构合理化,实现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实施环境保护战略,尽量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双赢的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首先要求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尤其要注意区域在开发开放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要超过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其次,区域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顺应其发展规律,维持自然界固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能,使自然环境的潜力与优势得到发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第三,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严重的区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人工干预,使其恢复环境的自平衡能力。同时,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客观上要有一定的经济前提,不仅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也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避免盲目开发给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实施节约型战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保持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张的是不浪费和集约型的方针。要简历资源的价值体系,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消费市场的市场经济模式,促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优化资源的配置,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通过政府的调控来明确资源的使用权,规范自然的使用活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四)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科教兴国战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驻澳策略,应该把高科技以及技术研究结合起来,加速科技的进步,提高科技的贡献率。要坚持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名的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把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作为中心,把高产和高校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内在的动力,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转变。
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和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城市的竞争力不再仅仅是城市个体之间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城市所在区域的整体实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显得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协调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因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