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总结

时间:2019-05-13 17:1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区域经济学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区域经济学总结》。

第一篇:区域经济学总结

区域经济

一,名词解释

(1)点辐射:一般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

(2)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

(3)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梯度转移即产业区域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

(4)集聚: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

聚集:经济行为主体根据其自身的约束条件和区位的客观差异进行综合的区位选择,这种区位选择的结果与客观的地理空间相互结合形成的聚集经济。

(5)区位:为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6)涓滴效应: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给与贫困阶层、弱势群体或贫困地区特别的优待,而是由优先发展起来的群体或地区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贫困阶层或地区,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或认为政府财政津贴可经过大企业再陆续流入小企业和消费者之手,从而更好地促

进经济增长的理论。

(7)极化效应:指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简答

1,特区经济

1)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

2)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

a优越的地理位置。b完善的基础设施.c优惠的经济政策.d完善的法律制度。e高效率的管理机构

(3)经济特区的类型:

贸易型的经济特区:在区内免税进行商品转运、仓储、分装与贸易。

工业型的经济特区:吸收国外资金与技术在区内投资设厂。

工贸结合型的经济特区:外可在区内从事贸易活动,也可从事投资生产等工业方面的活动。

科技型的经济特区:吸引国内外企业到区内投资设厂,集中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及其产品。

金融型的经济特区:在国际资本融通的税率、管制、保密和服务等方面提供比区外更为优惠的政策和条件。旅游型的经济特区

综合型的经济特区:兼有前面几种经济特区的特点和功能,如巴西

马瑞斯自由贸易区和我国已设立的五个经济特区 3 2.总部经济: 1)总部经济定义: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2)总部经济的五个特点:

一是知识性。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劳动。

二是集约性。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三是层 次性。总部经济模式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其产业、功能、规模都各不相同,具有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多种层次,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四是延展性。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

五是辐射性和共赢性。在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 4 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区域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同时,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3)总部经济的五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性价值活动的创造。提高城市的人力素质,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该城市创业发展,是该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

第二个条件是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第三条件是区域必须具有便捷的信息获取以及良好地同异地沟通的信息通道,同时在基础性资源条件方面能够同附近周边地区形成较大的差异。

第四个条件是区域必须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氛围。

第五个条件是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区域经济一体化

定义:指地理上临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贸易与

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的过程。

目的:通过区域经济组织,在成员国之间进行分工协作,更有效的利用成员国的资源,获取国际分工的利益,促进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

积极作用:

1,有利于内部经贸易发展; 2,有利于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3,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辨析题

1、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的比较

一、梯度理论

1、梯度理论的概念

n 根据各地区经济,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条件的优劣,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的理论。.

2、梯度理论的特点

第一、产业结构的优劣是区域经济兴衰的决定因素。第二、创新活动大多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着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向外扩散。

3.梯度理论的优点:

1.它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遵循平衡布局的传统模式,将不平衡经济发展规律作为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出发点;

2.它突出了总体统一的设计,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率先发展;

3.它使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4.梯度理论的缺陷:。

n

1、按照梯度推进理论把中国划分成东部发达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落后地区,是比较粗略的一种划分方法。

n

2、按照梯度推进理论的划分方法,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双向性。

n

3、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同一地区之内的经济互补性。n

4、从长期来看,如果西部落后地区等到东部发达地区带动中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后再得到推动力,那么,必然延误西部落后地区和中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中国的地区差距将在很长时间内进一步扩大,这会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n

5、从理论上看,梯度推进理论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互动性。经济辐射:

(1)定义: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

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2)媒介:交通条件、信息传播手段和人员的流动等。

现代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高的物体,而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和地区是能量低的物体。(1)两者之间存在着彼此的辐射.(2)辐射是逐级推进的.(3)辐射的媒介主要是道路、交通、通信等。(4)辐射的是技术、资金、人才、自然资源、市场信息、文化、环境和法律、制度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辐射理论的适用性:(1)梯度推进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2)根据反映经济发达程度的综合指标把国内各个地区划分为四类地区,这样一种发展思路简单地用梯度推进理论是无法解释的。(3)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经济发展程度采取相应的分析方法。

(4)我们可以进行跨地区研究,以便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5)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就业问题、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布局问题、研究制定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和制定正确的扶贫战略。

辐射理论的理论意义:(1)辐射理论认为,任何辐射都是双向的。(2)更加强调市场机制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3)高度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和依赖性。

(4)把平衡发展理论和不平衡发展理论结合起来研究解决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相关问题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即介绍期(或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1)第一阶段:介绍(引入)期

指产品从设计投产直到投入市场进入测试阶段。新产品投入市场,便进入了介绍期。此时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产品生产批量小,制造成本高,广告费用大,产品销售价格偏高,销售量极为有限,企业通常不能获利,反而可能亏损。

(2)第二阶段:成长期

成长期是指产品通过试销效果良好,产品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这是需求增长阶段,需求量和销售额迅速上升。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与此同时,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使同类产品供给量增加,价格随之下降,企业利润增长速度逐步减慢,最后达到生命周期利润的最高点。

(3)第三阶段:成熟期

指产品走入大批量生产并稳定地进入市场销售,随着购买产品的人数增多,市场需求趋于饱和。此时,产品普及并日趋标准化,成本低而产量大。销售增长速度缓慢直至转而下降,由于竞争的加剧,导

致同类产品生产企之间不得不加大在产品质量、花色、规格、包装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

(4)第四阶段:衰退期

是指产品进入了淘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新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此时成本较高的企业就会由于无利可图而陆续停止生产,该类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就陆续结束,以至最后完全撤出市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优点是:产品生命周期(PLC)提供了一套适用的营销规划观点。它将产品分成不同的策略时期,营销人员可针对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营销组合策略。

其缺点是:

(1)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起止点划分标准不易确认。

(2)并非所有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都是标准的S型,还有很多特殊的产品生命周期曲线。

(3)无法确定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到底适合单一产品项目层次还是一个产品集合层次。

(4)该曲线只考虑销售和时间的关系,未涉及成本及价格等其它影响销售的变数。

(5)易造成“营销近视症”,认为产品已到衰退期而过早将仍有市场价值的好产品剔除出了产品线。

(6)产品衰退并不表示无法再生。如通过合适的改进策略,公司可能再创产品新的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揭示了任何产品都和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一个从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过程,不断创新,开发新产品。

(2)借助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分析判断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阶段,推测产品今后发展的趋势,正确把握产品的市场寿命,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产品生命周期是可以延长的。

五、区位分析(可以用swot分析法和菱形分析法)• 理论知识:

• A、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 • 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通过评价

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竞争市场上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用以在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前对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以及竞争优势的定位。

• B、波特菱形理论: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国际竞争中是否赢得优势,它强调不仅一国的所有行业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并且要形成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作用。

•(1)资源与才能要素,指一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状况,包括人力资源、天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

•(2)需求条件:国内需求的缺点对塑造本国产品的特色,产生技术革新和提高质量的压力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3)关联和辅助性行业 :在国内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助性行业,是一个行业能够取得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三个条件。

•(4)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企业的表现:指一国内支配企业创建、组织和管理的条件,以及国内竞争的本质。第一,不同的国家有着特色各异的“管理意识形态”,这些“管理意识形态”帮助或妨碍形成一国的竞争优势。第二,一个行业中存在激烈的国内竞争与该行业保持竞争优势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9 • 波特将这四方面的特质构成一个菱形,并认为当某些行业或行

业内部门的菱形条件处于最佳状态时,该国企业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最大。波特菱形同时还是一个互相促进增强的系统,任何一个特质的作用发挥程度取决于其它特质的状况。比如,良好的需求条件并不能导致竞争优势,除非竞争的状态(压力)已达到促使企业对其做出反应的程度。在四大要素之外还存在两大变数:机遇和政府,这是另外两个能够对国家菱形条件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机会是无法控制的,政府政策的影响是不可漠视的。

第二篇:区域经济学论文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班级:国际商务096班

姓名:

学号: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区域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合作增强了区域间的整体经济实力,使不同地区能够得到共同发展。但这种增长方式仍然是以粗放型方式为主,是以无计划的利用环境资源而换来的。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继续飞速发展,其与自然生态、资源之间的矛盾会日益尖锐。一方面,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另一方面,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后,经济赖以飞速发展的基础减弱,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副作用。要平衡两者,达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

一、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简述、特点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包括整体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个体系,是完整的,子系统的不协调会限制整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整体系统也要控制子系统,实现共同的目标;公平性:只有做到公平,当代人才能获得和后代人同样的发展机会;动态性:整个体系当中的子系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注意子系统的协调;效率性:因为效率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如果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把效率性作为重要特征;可控性:在整个体系的运作当中,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体系造成影响,这就需要调控来保证整个体系的顺利进行;地域性:区域发展并不平衡,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突出地域特点。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3、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4、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5、“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在整个世界范围之内,不恰当的消费模式所导致的贫困加剧、环境恶化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发展失去平衡是地球人所面临的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建立合理的生产模式,做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就是高消耗,高消费,然后造成高污染。这种方式是靠对资源的大量消耗来加快经济的增长,靠高消费生活资料来带动经济的增长。这种模式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机会出现资源危机以及环境危机。所以,我们首先要解决这种模式,把经济增长的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是区域经济想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保持企业各个环节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生产,要流通,要使消费者消费,这是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只要在社会当中生存,就需要消耗各种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生产、流通和消费都要可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环境和生产的良性循环。

最后,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想可持续利用,就需要人们充分并且有效使用自然资源,不应该过度的索取和对自然资源浪费。环境的污染是因为人们的知识水平有限,技术条件有限,废物不能被循环利用,这极大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所以,要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要做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人口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人口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必须要做到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实现区域人口的再生产的可持续性。要在特定的时期内,制定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具体人口政策,使劳动力的再生产符合经济发展需求,保持人口的规模适度。提高人口的素质,可以通过对教育进行投资来提高人口的教育程度,发展文化建设,提高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通过公共的政策来促进区域人口的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使收入结构合理化,实现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在经济发展中实施环境保护战略,尽量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双赢的战略目标。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战略首先要求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尤其要注意区域在开发开放中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要超过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其次,区域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必须顺应其发展规律,维持自然界固有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潜能,使自然环境的潜力与优势得到发挥,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第三,对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较严重的区域,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人工干预,使其恢复环境的自平衡能力。同时,对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客观上要有一定的经济前提,不仅要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也要遵循社会经济规律,避免盲目开发给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三)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实施节约型战略,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实施有效的保护策略,改变传统的高消耗的生产方式,保持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主张的是不浪费和集约型的方针。要简历资源的价值体系,引导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消费市场的市场经济模式,促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优化资源的配置,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通过政府的调控来明确资源的使用权,规范自然的使用活动,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

(四)科技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科教兴国战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驻澳策略,应该把高科技以及技术研究结合起来,加速科技的进步,提高科技的贡献率。要坚持教育为本,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名的整体教育水平,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把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作为中心,把高产和高校作为发展的目标和内在的动力,逐渐由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转变。

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和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压力;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城市的竞争力不再仅仅是城市个体之间的比拼,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城市所在区域的整体实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水平显得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从整个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协调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保护自然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因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区域经济学论文

云南省烟草行业分析报告

姓名:张旭远 学号:200910405215班级:呈贡金融

一、摘要:

“两烟”是云南的第一支柱产业。1990-2004年的14年间烟草累计实现两烟税利4287.3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70%以上。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烟草种植自然条件,有较广阔的烤烟种植地域,有600多万亩烤烟生产基地。烤烟收入是云南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据不完全统计,云南省共有92个县、789个乡(镇)、200万户种烟,仅烤烟一项每年使农民人均增收100-150元,2004年,烤烟为全省农民人均创收197.5元,为地方财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云南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卷烟工业,全省烟草企业,经过了三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卷烟技术装备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箱,年产量达到600余万箱。2004年,全省“两烟”创税利已经达到400亿。烟草产业是云南省经济、财政最重要的支柱。

二、关键字:两烟支柱产业 税利。

三、正文

1、国内烟草发展趋势

据国家烟草专卖局经济信息中心专项研究预测,21世纪,我国卷烟消费需求量可能达到最大值约3650万箱左右,在这之后,全国卷烟消费量将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到2010年大约降到3340万箱。近年来,上海、湖南、浙江、江苏等省市的卷烟企业迅速崛起,打破了云南烟草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烟草的格局也从云南烟草一枝独秀变成了一超多强。在国家认定的名牌卷烟牌号中,各省市名牌卷烟纷纷上榜,而云南的品牌及比例在下降。云南烟草行业实现税利占全国烟草行业实现税利的比重见图2。

图2:云南烟草行业实现税利占全国烟草行业实现税利的比重

2、云南烟草发展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0年,云南省卷烟工业处在一个关键的新发展时期。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卷烟产品在数量饱和之后不可能再继续扩大产量,只能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依靠高科技,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卷烟产品的品质,把卷烟安全性与消费者的接受性统一起来。2003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中,把烟草产业作为十大重点产业之首,提出要通过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巩固提高烟草及配套产业。要高度重视专利、技术标准工作,大力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的具体要求。要“以烟草、天然药物、中药材、生物农药、花卉、绿色食品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标准开发,培育一批重点示范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产品。加紧制定专利技术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实施规划,普及专利和技术标准知识。积极培育和发展名牌,用品牌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2003年9月,云南省完成了九大卷烟企业重组,将原来的会泽、楚雄、大理、春城、大理、玉溪红塔、昆明、曲靖、红河九家烟厂整合为昆明、玉溪、红河和曲靖四家卷烟厂,36个品牌整合到20个以内。云南烟草行业提出了“做精做强做大品牌,做实做强做大企业,实现云南烟草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云南烟草企业申请专利状况

云南现有卷烟企业1985—2004年申请专利现状见图8。图中每个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包括了被整合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还包含A24B、A24C、A24D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

图8:1985年——2004年云南四家卷烟厂烟草专利申请状况(件)

在云南四家卷烟企业中,玉溪红塔卷烟厂技术中心是国家级的7个烟草技术中心之一,昆明卷烟厂技术中心是烟草行业技术中心,均拥有较强综合实力。从云南省四家卷烟企业申请专利情况看:发明专利申请仅占云南省烟草发明专利申请的12%;实用新型专利占云南省烟草实用新型专利的20%;外观设计专利占云南省烟草外观设计专利的39%。四家卷烟厂申请专利量在云南省烟草专利申请量中所份额不高。

3.1、中国已授权的烟草专利分类情况

1985—2004年,在中国已授权的烟草专利分类见下表。

表: 中国已授权的烟草专利分类(件)

表中数据包括了国内外和云南省烟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情况。从表中可见,云南烟草发明专利多集中在卷烟的生产工艺和制备上,占全国的7%;云南省在烟草栽培、育种、肥料、病虫害防治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占全国同类的15%;而在A24C、A24D技术领域发明专利却很少;云南省烟草发明专利所占比例较低,仅占5%。

3.2、烟草技术领域申请专利现状评价

经过对1985年—2004年涉及烟草技术领域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授权;实用新型授权状况的检索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20年来,涉及烟草技术领域的中国专利申请状况处于平稳增长的趋势。外国企业在中国申请烟草专利全部集中在发明专利上,发明专利授权占国内外在中国烟草发明专利的59%,并集中在几家大的烟草生产商和烟草机械制造商中。这说明,外国企业对我国烟草技术领域的占领是很明显的。

我国烟草行业申请专利状况,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相比,处于在初级阶段。从外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申请专利情况分析,中国烟草业无论是在烟叶和卷烟的产品、技术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菲利普·莫里斯、英美烟草、日本烟草、雷诺兹等跨国烟草公司几乎瓜分了包括卷烟制造工艺、卷烟产品设计、卷烟材料和烟草新技术等整个卷烟制造所涉及的核心技术。以菲利普·莫里斯、英美烟草和雷诺兹为甚。日本烟草所拥有的发明专利则更多地集中于核心技术的外围改进型技术。中国卷烟企业所拥有的发明专利技术则更多地处于卷烟工业技术中的边缘技术,较难对跨国公司形成技术壁垒。

从云南省烟草专利申请总体情况分析,无论是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还是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与省外相比较都处于较低的水平,与云南烟草生产在全国和全省所占经济地位是不相符合的。从云南四家卷烟企业申请专利情况看出:一是企业申请专利数量少,大多集中在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上,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更少。与国外跨国烟草企业相比,难以形成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二是从2004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全国烟草行业卷烟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看,位居前10名的企业中,云南省仅有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昆明卷烟厂两家企业。红河、曲靖卷烟厂未能进入前十强的行列。三是云南烟草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低于非职务发明,专利申请质量不高,非职务发明创造专利的转化实施低。云南是烟草生产大省,但不是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强省。多年来,云南烟草产业其经济效益掩盖了技术创新薄弱的状况,这应该引起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企业的足够重视。

综上所述,云南烟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从烟草大省向烟草技术创新强省的历史性迈进。

4、对云南烟草产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目标分析

4.1、云南烟草技术创新目标

烟草是云南最具比较优势,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在《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总体框架下,确定出适合云南实际的技术创新目标是很有必要的。云南烟草技术创新目标要在立足于满足消费者健康、安全和保健要求的基础上,扶持云南烟草产业的壮大发展,提高云南烟草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保持国内市场第一的地位。云南烟草要结合开发烟叶新品种选育和种植技术;加大中式卷烟、低焦油、超低焦油;改造提升打叶复烤膨胀烟丝(梗丝)、制丝、卷接及加工工艺;扩大烟草新用途等方面,加强技术创新,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实现云南从烟草大省迈向烟草强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4.2、在烟草机械方面,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提升云南卷烟企业技术装备水平。

从卷烟机械技术领域在中国申请专利和授权情况分析,无论是省外、还是云南省的卷烟企业都不具有优势。因此,在一段时期内,走引进与创新相结合,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创新是云南卷烟机械技术创新的选择。昆明船舶集团公司是我省烟机制造的大企业,所走也是引进——消化创新——自主创新的道路。目前,昆船集团公司制造烟机已在全国市场占有很大份额。

在烟草机械技术引进中,尤其要重视豪尼公司、吉第公司在中国拥有专利状况,避免花钱引进技术,又遭侵权讼诉的现象发生。

4.3、在卷烟制备工艺方面,利用生物资源自主创新,开发安全型卷烟新产品。

从卷烟制备工艺技术领域在中国申请专利和授权情况分析,在用我国传统的中草药与卷烟产品安全性的改善相结合,开创中国烟草工业独有的新型混合型卷烟,开发具有特色的安全型中式卷烟,对提升云南卷烟产品有着广阔前景。外国企业在这方面的中国专利申请甚少,国内多属于非职务发明。目前,云南在混合型卷烟的中草药和特殊添加剂的研究已经有一定基础,对筛选出能够与烟草香气味协调,又能保健、减害和减缓呼吸道疾病的中草药,对中和烟气中某些不利成份,增加卷烟香料的双重功能起到了积极作用。云南省在此技术领域大有可为,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技术创新,尽快形成自己独有的专利技术,为提升云南卷烟产品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总结

云南具有得天独厚的烟草种植自然条件,有着广阔的烤烟种植地域。但在烤烟种植品种方面,存在主栽品种单一,不利于烟草工业进行多品种、多产地、多等级、小比例的配方需求;烟草等级还不能满足卷烟配方结构的要求;部分烟叶内在化学成份缺乏协调性等技术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把烟草纳入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范围,云南省在烟草品种选育上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利用国外优良品种与云南烟草资源,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基因技术,选育和开发烟草多抗、高香味、低焦油、中烟碱、含钾高、可用性好的新品种,可从源头上提升云南烟草科技含量。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黄学跃.云南烟草业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烟草在线专稿2005-4-12()

2、王彦亭.自主知识产权事关中国烟草安全《中国烟草》(2004年,第13期)

3、程永照等.用高技术改造和发展云南烟草产业研究《烟草科学研究》(2004-7-16)4、2004烟草行业卷烟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中国烟草科技网2005-3-185、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汇编 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1月)

第四篇:2013电大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

二、名词解释题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他经济学科的重要标志。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由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经济区位:经济区位: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如:工业生产所占有的场所即为工业区位。

3.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经济增长:是指后期的国民经济产出量在规模上比前期增加。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下的定义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居民提供种类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

5.类型经济区:是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按均质方法,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而划分出来的经济区。

6.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网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面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现更高一级(直至国家)总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连接成片的区域。

7.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更优惠政策的地区。通常用减免关税、降低土地使用费以及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等优惠政策和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和从事各种经营或生产等业务活动,以达到提高土地使用效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开展和加快本身经济发展的目的。

8.经济辐射: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9.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尽管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产业结构的变动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产业结构与速度、效益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促进速度、提高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

10.二重结构:二重结构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二重结构包括相互联系的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量上,一方面存在着极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二是从质上,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特征的中小型企业。

11.可持续性: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人类社会的持续性由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

12.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13.成本决定论:即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是研究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的理论。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即“成本的节约”)的因素。

14.地域分工:地域分工:社会分工表现为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地域分工是指分离出来的部门在一定地域上的组合。

15.产业结构转换能力: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是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具有良好的转换能力,反映了该地区产业结构的综合素质和潜力,对当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供给角度考虑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创新能力、积累能力和供给弹性。从需求角度考虑地区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取决于人们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

三、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

(√)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3.区位单位是经济区域的布局主体。

(×)4.欧洲一体化的长远目标是建立经济同盟。

(×)5.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按均质方法进行的。

(×)6.世界上第一个经济特区是建立于1547年英国的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自由港。

(√)7.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

(×)8.总部经济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但还不能够实现由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和扩散。

(√)9.科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因素。

(×)10.世界性的梯度大转移是间歇性发生的。

(×)11.国民收入指标在一般经济增长中是最基本的测度指标,对城市经济的考察,也需要利用这一指标。

(×)12.在辐射过程中,人才流动和资本流动一样,从落后的周边地区向中心城市流动。

(×)13.大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

(√)14.产业专门化率指标和区位商指标都反映的是区域产业结构中专业化部门及其专业化程度问题。

(×)15.要淡化和消除二重结构,从根本上讲,是发展商品经济,实现工农业的现代化,破除社会经济结构。

(×)16.可持续发展观在认识上只看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生态保护对立的一面。

(×)17.绝对优势理论渊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国际分工理论。

第1页,共5页

(×)18.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社会再生产结构演进,并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动时的决定作用上。

(×)19.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社会再生产结构演进,并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动时的决定作用上。

(√)20.不论区域的资源结构如何,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产业结构都是合理的产业结构。

(×)21.堪称区域开发典范的是美国奥兰治的开发。

(×)22.技术创新系统是由与技术创新全过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部分是技术。

(×)23.振兴东北与西部大开发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都存在矛盾,所以二者不可能协调发展。

四、简答题

1.简述新区域经济观的主要内容。

答: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第一,新区域经济观对一些传统的理论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扬弃,扩大到五个层次,包括国际区域经济、特区经济以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区域经济等等。

第二,新区域经济观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了生态环保的因素,把可持续发展理论融入到区域经济中,还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衡量。

第三,注重新知识、新现象和最新成果的研究,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定位为21世纪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认为,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迅速转化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第四,积极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把特区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系统详实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第五,在新区域经济观的分析中,特别注重案例分析,利用新的区域经济理论对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经济案例进行系统分析,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2.简述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二者的含义与联系。

答:(1)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的区别:

经济区域是指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它不仅包括量的方面,也包括质的方面,即经济社会结构、经济生活质量、经济社会效益等。具体包括国民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居民生活环境、经济社会结构、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与提高。

(2)二者的联系体现在:经济区域是人们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区域内部及区域之间的经济活动,构成了区域经济的内容。

3.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

答: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作用有:

(1)具有较大影响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额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多。

(2)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覆盖面趋于重叠,规模较大的组织与规模较小的组织齐头并进,而且是大组织中包括小组织的越来越多。

(3)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数目虽不多,但建立的时间往往比较早,发展得比较成熟。

4.简述APEC制度创新的表现内容。

答:APEC的制度创新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APEC原则框架创新。

(2)APEC协商机制创新。

(3)APEC推进方式创新。

(4)APEC运作机制创新。

(5)APEC活动内容创新。

(6)APEC自由化体系创新。

5.简述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答: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包括:

(1)国民经济需要和区域条件相结合的原则;

(2)专业化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经济中心和吸引范围相结合的原则;

(4)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相协调的原则;

(5)经济区域与民族聚居区相协调的原则;

(6)经济现状与发展远景相结合的原则;

(7)国内劳动地域分工与国际分工相结合的原则。

6.简述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

答案:

1、经济特区的数量增长迅速

2、工贸结合型的经济特区大量涌现

3、占地面积大功能齐全的综合型经济特区又有了新的发展

4、科技型经济特区蓬勃发展

5、经济特区的类型日渐增多

6、跨国经济特区开始出现

7、经济特区对一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交越来越大。

7.科技工业园区的形成特征。

答:科技工业园区的形成特征包括:

(1)市场化。即形成以人才市场、资金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为主的科技园区市场体系,实现创新决策多元化、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形成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

(2)网络化。即形成各类创新资源相互融合的发达的区域网络体系,连接区域内不断完善的知识网络、技术网络和社会网络。

(3)国际化。园区的创新活动所需各种资源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流动,从国际市场争取更多高质量、低成本的创新资源,实现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并向全国和国际市场输出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信息化。在诸多领域全面实现信息化;信息产业称为科技园区的最大支柱产业,其信息化指标达到国内最高和国际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5)制度化,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

8.简述经济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答:经济辐射理论比梯度推进理论有更强的解释力,在制定发展战略中有更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一,梯度理论只是辐射理论的一个方面。梯度理论只反映了四类地区之间的线辐射和面辐射,而辐射理论补充了每类地区之间、地区内部的点、线、面辐射的互动作用等内容。

第二,辐射理论形成的广泛而复杂的多元化辐射网络,以及这些网络的结点,是梯度理论无法解释的。

第三,依据辐射理论,可以在制定发展战略方面,从全国范围到具体的每一个行政区,都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推动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第四,按照辐射理论,可以把若干地区的交界处形成的地域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第五,辐射理论有助于科学合理地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研究解决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布局问题,研究制定房地产业的发展战略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资源配置问题以及制定正确的扶贫战略。

9.极化效应怎样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

答:根据迈达尔理论,当一个区域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所以在资本主义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情况下,发达地区越来越富,贫穷地区越来越困难。即所谓极化效应。

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原因在于:

(1)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积累的优势;

(2)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

(3)发达地区的规模经济效应;

(4)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10.怎样理解总部经济的经济效应?并分析它的特征。

答:总部经济不但对中心城市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城市的空间规划、政策体系、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总部经济至少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以下“经济效应”。

(1)税收贡献效应,包括企业税收贡献和总部高级白领个人所得税贡献,还有新增产业链企业的税收贡献。

(2)产业乘数效应,制造业总部的聚集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消费带动效应,包括总部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消费和总部高级白领个人生活消费。

(4)就业乘数效应,这是产业乘数效应的必然结果,总部经济带动一般性服务业岗位增加。

(5)社会资本效应。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表现了若干知识经济和区域经济特征。

(1)知识密集性,总部经济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属于知识密集型劳动;

(2)经济集约性,按照总部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以及生产基地的要素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体现集约型经济特点;

(3)产业延展性,总部经济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延展,也实现由知识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延展和扩散;

(4)发展辐射性,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向欠发达地区的强力辐射;

(5)合作共羸性,总部经济实现具有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通过价值链不同功能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达到共羸结果。

11.简述二重结构的内涵和具体表现。

答:二重结构就是在一国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同时并存,在这两个领域之间,存在相当大的断层。二重结构包括相互联系的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量上,一方面存在着极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二是从质上,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特征的中小型企业。

在西方,二重结构具体表现在:

第一,从劳动力状况看,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雇佣劳动者所占比重不到一半,而体现前资本主义关系的占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第二,从劳动力市场状况看,存在着两个平行的劳动力市场:一个是为现代化大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市场,劳动力主要是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年;一个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劳动力的市场,主要是文化低、技术低的中老年。

第三,从企业规模构成看,一极是雇佣几百人、几千人的大企业,一极是劳动者人数很少的小企业。

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二重结构在我国的典型表现,是传统经济部门与现代化经济部门并存,但又具有独特的特征,即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水平很不一致。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种二重结构开始动摇,进入二重结构现代化时期。二重结构在我国西部地区还很普遍。其主要表现是两极分化:一极是由中央投资兴办起来的现代化的大中型企业群;一极是落后脆弱的地方工业和乡镇工业。二者不仅在技术装备、生产规模上反差对比强烈,而且两者是两张皮,没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区域经济体系。反映在经济布局上,是少数相当发达的工业中心,同广大外围地区的落后性同时并存,工业中心缺乏良好的区域经济基础。反映在智力结构上,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的比重相当高,人才不少;但在许多地方的、集体或私营的中小企业中,则技术力量奇缺,特别是从社会文化环境看,文盲半文盲比重很高。

12.简述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

答: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导向,就是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方向问题,结构的变化和更替将要沿着一个什么方向演进,从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看,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导向主要有三个:(1)技术导向。区域产业结构变动要向高技术方向转变,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产业结构的比重占主导地位。(2)结构导向。要建立以主导产业为核心,自然资源开发与加工制造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发展深加工和再加工,直到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3)资源导向。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使资源型产业占主导地位。

13.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自然资源,合理使用并提高自然资源的基础,要注意对环境的关注和考虑,注重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体现在:

(1)发展的可持续性。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对将来造成危害,当前需要的满足必须是有限制的因素。

(2)发展的协调性。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要保证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

(3)发展的公平性。即当代人群间、国际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利用和环保两者的效益,也就是要体现分配和负担的公平性。

14.为什么说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的制约性是极其复杂的?

答: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的制约性是极其复杂的,其原因是:

(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鼓励经济发展。在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进行调控时,不仅要考虑不同地区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而且要考虑如何促使不同地区,尤其是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

(2)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有制约性。对可流动资源而言,资源的合理使用存在着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而配置合理化的判断依据之一——最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一定等于合理化,这就使得如何使有限的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成为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平衡调控的制约性,还表现在: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必然涉及人们的认识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有关价格机制和法律的制度的建立以及科技的发展等各个方面。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一个宏观领域内的问题。

15.简述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答:(1)联系: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对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发展,两种理论都认为区际贸易可以更经济地配置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其他区域资源,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步伐。

(2)区别:

在认识 区域的经济性质的方法上:

绝对优势理论把区域仅仅视为商品生产的区位,忽视了它作为一个综合主体具有整体利益的作用。因而,区域的竞争被认为实质上是商品的竞争,必然受竞争法则的支配。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整体利益的综合体,区域的竞争是在收支平衡前提下的竞争,因而受相对竞争法则的支配。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广、更深远,一直持续至今,在区域分工和贸易理论中仍然占统治地位。

16.简述先行国与后起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

答:各国进入世界性的现代经济发展过程的时间有先有后。先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先行国”,后进入这一过程的国家称为“后起国”。先行国和后起国之间的产业结构变动的差异表现为:(1)产业配置顺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演变与消费需求一致,后起国具有超前性。

(2)产业结构转换的态势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转换比较平衡,后起国的产业结构转换具有很大的倾斜性,前倾的结构转换态势加速了结构转换过程。(3)产业结构变动的起点不同,先行国进入现代经济成长阶段时结构起点较高,后起国产业结构变动较靠前。(4)产业结构变动的节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比较平稳,后起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幅度大大超过人均产值增长的幅度。(5)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动的质量普遍优于后起国。(6)产业结构变化率的时间分布不同,先行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时间分布较均匀,而后起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率时间分布不均匀,呈现阶段性特征。

17.简述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

答:区域经济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如下原则:

(1)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指标

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目的是考察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扩大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2)应考虑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作用和应用条件

1)总量指标:反映一定时间、地区条件下,某种现象的规模和绝对水平。

2)相对指标:通过事物间的对比,用一个抽象化的壁纸来表明其相互关系。

3)平均指标:同类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与大量单位的综合数量特征。

(3)既要考虑产出又要考虑投入

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不能只停留在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上,还应考虑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

(4)目的性和可行性原则

要从实际出发,做到需要与可能相结合。

18.怎样借鉴国外的开发经验来实施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战略?

答:美、日、德、意开发各自的欠发达地区是比较成功的,特别是美国西部开发实现了美国政府的战略目标,即完成东西部之间政治经济的一体化,这对美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尽管我国和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基础条件不同、环境资源不同,但它们的政策措施及经验教训对我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西部大开发应有法律和组织保障。制定西部开发法律体系,依法保障西部开发持续稳定地进行;扩大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范围,建立相应职能的组织机构。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设西部的铁路、高速或高等级公路、航空等现代化交通网络,并和全国其他地区连接,打通西部对外的通道。同时还治理大江大河、兴修水利工程。此外,还应高度重视西部地区信息高速公路和网络的建设。

(3)实行区域优惠政策。一是,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在税收政策方面,适应调整中央与西部地区的共享税分成比例,采取一些得于西部地区发的税收措施;三是,在金融政策方面,要实行向西部倾斜的信贷政策,要建立西部开发基金,要培育西部资本市场。

(4)依托教育和科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借鉴美国西部开发中,教育和抗美援朝所起的重要作用,我国应增大西部地区教育科技投入。一是要强化西部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加强职业教育;二是,要大力发展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三是,要发挥西部地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主力军作用,并采取措施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5)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西部开发应吸取美国的教训和日本的经验,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一是加强对西部治理生态环境的投入;二是通过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大保护力度,限制并积极治理污染性产业和企业,严格禁止东部和外国的污染工业转移到西部。

19、①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②以专门的开发法案及法律作保障; ③政府给予资金支持,发挥地区优势; ④注重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⑤平衡发展综合经济部门; ⑥改善环境质量。

第五篇: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循环经济:物质闭环流经济。是指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废弃的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行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生产专业化: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利用特定区域某些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的集中发展某个行业或者某些产业。然后向境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区域增长趋同:在一个国家内部。如果区域之间是相互开放的,那么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要素在区域之间的自由流动将对区域增长不平衡产生自我修正作用,从而引起区域乍现经济增长水平趋向均衡。

产业集群:大量关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资源诅咒:丰裕的资源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非但没有起什么作用,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陷阱,也就是说,资源丰度高的国际或地区发展水平未必高。

经济区划:依定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对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主观认识和划分,已达到组织区域合理分工,有计划的建立与加强区内各部之间,各子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知道区域经济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实现经济最优化的目的。

区域区划:政府对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所作的战略谋划和战略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区位指向:经济活动在选择区位时所表现出的尽量趋近于特定区位的趋向。

城市经济区:就是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包括若干个中小城市,众多的城镇和大片农村的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经济区域。

区域系统的特征:综合性与整体性,动态性与开放性,空间性与地域性,层次性,自适应性。区域系统的演化: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结构日趋复杂,功能日趋多样,与环境相互作用日趋增强。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概述:资源承载能力、区域生产能力、环境缓冲能力、进程稳定能力、管理调节能力。

区域经济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区域发展规律:区域发展初期,水平低、规模小、速度慢;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区域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规模迅速扩大,水平迅速提高、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区域经济进入成熟阶段,水平已经很高,规模已经很大经济发展速度进入稳定缓慢状态。

我国学者对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待开发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区域性衰退,资源性衰退,消聚性衰退)。

供给方面循环:低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力—低收入。

需求方面循环:低收入—低购买能力—投资引诱小—资本缺乏—低生产力—低收入。

区域空间发展理论与模式:平衡与不平衡发展理论、梯度转移理论、增长极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

库兹涅茨理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同样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速度快于后者。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的比重会持续的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

业化中,前期阶段,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的比重。

克拉克对区域的划分:第一产业:直接取于自然界的自然物的生产,包括广义的农业和矿业。第二产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生产,主要有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并繁衍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

弗里德曼学说:四种类型区:核心区、上进过渡区、后进过渡区、资源边际区。四个阶段: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过渡空间的区域空间结构、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后工业化的区域空间结构。

梯度理论:区域经济的盛衰取决于他的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优劣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产业化部门在工业寿命中所处的发展阶段。创新活动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段推移,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地梯度地区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传递的。

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

经济区特征:组织上的同质性或群体性。空间上的相对排他性。对外联系的开放性。组合上的层次性。

经济区类型:经济类型区;部门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新型经济区。

经济区划:一是按照既定的原则,指标,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他们空间界限划分出来;二是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依据全国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对经济区未来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等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经济区划的基本原则:经济类型区内部必须具有某方面经济特征或经济发展问题的相似或一致性,而与区外相比则有明显的区别。

划分经济类型区的方法:统计分类法;经济中心法;经济联系法;劳动生产力法

经济区划分步骤:

1、调查研究

2、划分经济区的界限

3、规划综合经济区的内部结构

4、划分综合经济区的次一级经济区,并指出次一级经济区的发展方向构建经济区内部分工格局。

5、编制综合经济区划方案。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划定的具有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四种类型: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

区域合作原则:

1、自愿平等、互惠互利。

2、优势互补,相互协调。

3、依据投入分享利益和分担风险。

4、区域之间在空间上尽量相连。

如何开展循环经济:

1、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是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2、在工业集中地区,经济开发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原料,不断延长生产的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资源的最有效利用。

3、在一定区域内,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地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逐步建成循环型社会。

城市规模分部理论:城市首位度理论、城市金字塔理论、位序规模率。

大都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区域发展龙头、对外经济的窗口、区域协作的纽带、科技创新的前沿、总部经济基地。

总部经济的五种效应: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社会

资本效应。

下载区域经济学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区域经济学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区域经济学定义

    林特 20073110114 经济学07级一班 一、 区域经济学定义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

    区域经济学作业(推荐)

    区域经济学作业 作业 : 1、简述韦伯工业区位的主要内容(600字内) 2、简述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关系及其制定的原则(500字左右)考试论文: 用区域经济学原理或理论分析你所在的地区......

    区域经济学求职信

    这是区域经济学硕士毕业生个人求职信范文,仅供写作时参考。在写作之前,我们要知道写求职信的重点,这是大放求职信的光彩所必须知道的,而且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求职信的毛病。尊敬的......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

    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指标 1. 基于GIS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来剖析区域物流演化的过程 从区位基尼系数的年变化曲线中反映产业集聚的态势 2. 中国省去分布矢量地图......

    双学位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

    一.判断题1.经济活动的区域差异是区域经济学存在并发展的根本原因,任何脱离区域空间关系的研究,都不应该属于区域经济学的范畴。(正确)2.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结合的产物,......

    区域经济学读书心得体会

    《区域经济学》读书心得 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为主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和探索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即人类经济活动空间规律。 经济区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特......

    区域经济学论文 商丘

    商丘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 产业集群所表达的是一种规模经济效应。各种产业和经济聚集,从而具备向心力,吸引更多的产业,在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