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梅洪建老师的作文教学后的反思
听梅洪建老师的作文教学后的反思
黄蓉
2014年3月9日,我非常荣幸的来到萍乡实验学校参加梅洪建老师的讲座。这次活动中,我们共听讲座2个。短短一天的培训,收获颇丰。通过培训,我懂得了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掌握了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文。这次培训,对我今后的写作教学很有指导意义,它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语文视野,让我看到了梅老师对课程的深刻解读与实践。
作文教学是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很头疼的一件事,但又不得不做的一件事。以往在语文作文课上,学生一听到要写作文也是一个头两个大,如何下笔都无从所知,更不用说能够写出多么优秀的作文了,但是通过梅老师的讲座我学到了很多的作文教学方法:
一、驱动力比写作本身更重要。
正如梅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学生一遇到写作文都有一种畏惧的心理,认为这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并没有感受到作文中的魅力与它的美好之处,所以我们首先就要克服学生对写作文的畏惧心理。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一些平台,比如:班级作文墙体的创设、班级报纸的创办、学校的文学社刊,多给学生一些展示的机会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其次是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引导,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解剖比多读多写多记更为重要。
既然老师要教学生如何写作文,那么自己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显得颇为重要了。梅老师说过“真正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从解剖开始的,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亲切也是从解剖开始的”。
我们做菜的时候要有鱼、肉、蔬菜等各种材料,客人上门,即可从冰箱取出进行加工,若无这些材料,必手忙脚乱,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文就如做菜,得预备好足够的材料,而写好身边的事即为写作准备了材料。在作文训练课上,首先就应该像梅老师所说的“让学生在解剖中感受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比如使用高雅语汇、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当运用句式、精妙用词、巧妙引用,表达真情实感等,在这方面下功夫,作文就不会生硬死板了。
其次,我们要让学生在解剖中创作写作的技法,提升学生的自信。让学生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勤于观察、发现、感受、记录、构思,写作时就不会言之无物了。让学生在周边生活中、在玩乐中汲取语言的养料,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请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假日逛街、游玩的途中,留心一下店名、标语及名胜古迹处的对联、诗词,把怦然心动的摘下来,除了注意生活观察外,还需留心生活经验的积累,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笔记下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后老师在作文批改或讲评的时候要注意对学生写作中的难点或不足之处作准确的实实在在的指导。比如指导学生紧扣中心点明题旨的方法,写好叙议结合的文章,文章结构安排,如何审题等。
我相信只要我将理论结合实际的去实践,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
第二篇:梅洪建老师《蝶恋花》课堂实录
梅洪建老师《蝶恋花》课堂实录 时间:2014年10月22日 授课:梅洪建
学生:苏州某中学高一(11)班
主题:苏州工业园区高中教师赛课活动 课堂实录
师: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蝶恋花》。问一下我们11班的口号是什么? 生:(齐声回答)十一十一,永争第一,魅力锋芒,锐不可当。
师:气势磅礴!我相信今天这节课,大家的表现一定可以是“锐不可当”。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通常鉴赏古诗词是用什么方法的? 生1:反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嘛!生2:抓关键词。
师:那什么是关键词呢?
生2:表达某种意象的词语和动词形容词。
师:你掌握得真好。是的,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意象来鉴赏诗歌的,所以有人说“意象,是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今天,我们想和大家一起,避开意象这种传统的方法,来找寻一种新的鉴赏路径。
师:现在,我请一个同学用最有感情的方式来读一下本词。课件展示:
读准节奏,初步感受情感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生3.(有感情地读)
师:读得不错。有没有同学认为比他读得好些的?(生沉默)
师:一首词,要想读好,首先我们要能读好重音、节奏、语调和拖音。这四个点 把握好了,就能读出古人之风了。
大家看第一句,哪一个字需要关注这四个点?就一个字哟!
生(小声朗读后)4:我觉得是“愁”字,因为本词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愁”。
生5:我觉得是“泣”字,虽然“愁”也要重读,但是它的情感效果不如“泣”字。师:为什么?
生5:因为“愁”一般是表现为心理的,而“泣”是哭出声的。只有愁到了极点才会泣。(生不自觉鼓掌)
师:11班的魅力,果然无人可当。大家想想,除了重音,这个字是要读得坚决点呢,还是读得拖长一点? 生齐:拖长。
师:好的,我们应该这么来读“槛菊愁烟兰泣~露”。生跟读:槛菊愁烟兰泣~露。师:根据我们刚才提示的三点,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下面的几句应该怎么读,我我们待会交流。
生6:我觉得“燕子双飞去”中的“子”应该读得“柔媚”一点,而“双”子应该读升调。师:呵呵,有创意,请问如何读出“柔媚”,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6:只需把“子”拖音加升调就可以了。至于为什么这么读嘛,我觉得一个孤独的女子看到柔媚比翼的燕子双飞才更有表达效果。师:确实高。你来范读一下好吗? 生6: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师:真好。我们大家一起读读前三句。
生齐读: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师:我们继续读下面的句子,哪位来说说。生7:“明月不谙离恨苦”这句我觉得应该读“二二三”节奏。因为我们通常读的“四三”节奏不能够强调“不谙”的味道。
师:你的语文基础真好。把“不谙”单独拉出来,会效果更好。那么这句还有要注意的吗? 生7:“苦”字应该拖音、生8:有道理。师:你来读读。
生8: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生9:后半句不对,我觉得应该读出不能读“斜-光-到-晓/穿朱户”,应该读成“斜光到晓/穿-朱-户”,而且“斜光到晓”要读得尽量快。一方面强调月光的无情,一方面强调夜的漫长。
学生自发鼓掌。
师:verygood!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朗诵,不应该叫“吟诵”一下词的上阕。生诵本词。
师:我相信下阕大家一定能读好了。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然后我请同学来读。一分钟后。
生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生11:他的拖音读的很好,但节奏我觉得有点问题。“昨夜西风凋碧树”按照他的读法就是强调“昨夜西风”了,味道不够,应该是强调“西风凋碧树”,要读得紧促一点,给人肃杀的感觉。师:你来读读。
生11:昨夜/西风凋碧树。
生12:对。而且我觉得“欲寄彩笺/兼尺素”读法应该是和“昨夜西风凋碧树”一样,夜不能读成“欲寄彩笺/兼尺素”。师:这是为什么? 生12:从注释来看,“彩笺”和“兼尺”指的都是书信,他们应该是一体的。
师:你真仔细。有道理,但或许是有更深刻的原因,我们接下来应该还会涉及到,暂时不做深究。现在我请大家一起吟诵一下本词。注意,要感情充沛、摇头晃脑哟!、生:(齐读)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师:有点古代老夫子的感觉了。我接下来问大家两个简单的问题,大家说说答案和原因。1.词里面的主人公是男的还是女的?2.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生13:当然是女的了。因为哭哭啼啼的,还有“罗幕”。生14:词眼是“离恨苦”。这么伤感,一读就能感受出来时理解的苦。师:11班,就是不一般。
师:下面我来提供几则材料,请大家读后,回答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PPT:(生齐读)
1.晏殊,自幼聪颖过人,十四岁时以神童荐于 朝,长期担任宰相兼管军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师:(指向生15)你读出了什么? 生15:晏殊很聪明。师:还有„„
生15:他的官很大。还有就是词里面的主人公肯定不是作者。师:哈哈,聪明。我们继续齐读第二则资料:(PPT出示)
2.因一生富贵,仕途风顺,在晏殊的词里,很难找 到对事物的执着、激情,也很难找到对理想的追 求、苦痛,就连常人所具的节日狂欢和功成名就后的沾沾自喜也没有,他总是闲暇时挖空心思为写作而写作,用以宴乐唱和。师:(指向生16)你读出了什么?
生16:他的生活条件很好,应该没那么多苦恼。师:很好。(指向生17)你读出了什么?
生17:他是为创作而创作,词里抒发的不一定是作者真实的情感,可能是艺术的情感。师:是的,对于一种文学艺术来说,情感可能是艺术的,也可能是真我的。平时我们阅读总是试图挖掘作者的情感,而事实上,有时候艺术创作总是在构建一个属于艺术本身的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在看待作品就不能从作者情感的角度出发,而应该从作者创作的角度来审视这件“艺术品”的魅力。今天,我们就试试从创作的角度感受艺术的魅力。师:读完这首词,大家对女主人公抱有怎样的情感? 生:(齐)同情。
师:请大家齐读资料3.(PPT)
3.读者越同情,作者往往就越折磨写作对象,而折磨得越彻底,作品就愈显成功。
——孙绍振
师: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如何折磨我们的? PPT:
话题讨论一
按照语句顺序,结合具体语词,说说作者是如何“折磨人”的? 我来用第一句为例:(PPT)
例:本来孤单心伤的女子,初晓时刻,尚未出门的她看到的竟然是迷蒙的菊花和带露的兰草。“烟”之迷蒙,让愁绪无解;“露”之晶莹,似兰草落泪,也勾起了主人公的泪滴点点。这种与心境相似的画面,勾起了内心的阵阵伤痛,这不就是对女子深深的折磨吗?
小组序号对应语句顺序,给大家6分钟时间讨论。结合“上句”说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用相对美的文字把结果写出来,然后分享。(大家热烈讨论、书写。6分钟后)一组代表:
看到外面的景色,本来女主人公就伤心无比,于是感到自己房间的罗幕都发出阵阵寒气。罗幕的背后,本来是温柔乡,而今却成了伤心冢。可是作者并没有因为同情而给予她一丝的温柔,却让她在伤心之时看到燕子,双飞的燕子。一只燕子可以同病相怜,而两只燕子的出现就是伤口撒盐。何况,燕子还是那么的轻盈和柔媚,何曾想过女子的心。作者用双飞燕成就了自己,却折磨了我们。
师:双飞之外,你注意到了读时的“柔媚”,理解更深,感悟更到位。二组? 二组代表:
帘幕外面的景物之迷蒙带来伤感到看到燕子双飞的更加伤感的话。此时,晏殊竟然让回到室内的女子,看到的竟然是一轮明月。明月的设置,是作者的匠心。如果明月懂得女子此刻的内心,一定是乌云遮月,朦朦胧胧的。但是明月不懂得女子的内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是团圆的,是思念的。看到明月就直接让女子想念远方的他。一个“到晓”,足见女子一夜无眠,只得愣愣地望着明月,伤感着自己的伤感。如果是前面是伤感带来伤感的话,这里则是用美妙的画面来衬托女子的伤感。
师:前后勾连,有独到见解,尤其是乐景写哀的表达。其实,还有一句也是乐景写哀的。生18:燕子双飞去。细雨鱼儿出,微雨燕双飞。燕子双飞本来是一副美妙的画面。师:真好。期待三组的独到见解„„ 三组代表:
昨夜西风凋碧树,一个“西风”苍凉满目。如果说昨夜的各种折磨让女子痛苦无眠的话,那么今晨,她多么希望能够有一点安慰啊。于是走出了屋外,想排解内心的痛苦。但是,她看到的是树叶飘零。寻找的安慰没有找到,而是徒增一地悲凉。晏殊选择落叶,是为了让希望落空,为了让读者伤痛。
师:徒增一地悲凉。我们11班的文采真好。你怎么看这个“碧”字? 生19:“碧”是碧绿的意思。
师:如果是昨夜西风吹落了一树黄叶和吹落了一树绿叶,表达效果一样吗?
生19:我明白了。的确,让女子看到绿叶满地,一方面写出了西风之大,另一方面表达了折磨之深。晏殊高啊,一字见功底,一字见折磨。
师:是啊,不折磨死人他不罢休啊。四组同学,谈谈你们的观点。四组代表: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女子走到室外看到的是落叶,她想找解脱的心不但没有解脱,但是她不甘心,就一个人带着落寞的心情登楼了。登楼的目的还是抱有希望,可是作者用的是一个“望尽”,既指时间很久,也指空间之广。望了很长时间却没有望见想见得人,张大眼睛却没有看到心爱的人。这个时候,作者进一步让她的希望落空,当然,女子的内心伤痛也在加重。而对读者的情感折磨也是层层深入。
师:你对“望尽”的解读很见功底。你的“落寞心情”从哪里的出来的? 生20:独,一独字。
师:你怎么看待“高楼”的“高”。生20:噢,对啊!“高”才能看得远,也表达了女子内心渴望的强烈。看来这个晏殊,是个高人。
师:哈哈,肯定比你高喽,但你的分析比我高。例如“望尽”,比我强。五组呢? 五组代表: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人都是这样,总不会轻易地投降于现实。当女子望尽天涯路都不见人影的时候,该是绝望了吧。但是,她没有,于是她要写信,写给远方的人。可是,一个“天长水阔”让书信无法邮寄,或者说不知道寄向哪里。晏殊的高明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迷茫苍茫的宽广的境界,让小小的情绪没有着落。师:你们组的发言很哲理。请看一些注释,“彩笺”和“尺素”的含义。生21:(读)彩笺:彩色的信笺。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师:总起来说,它们都是指书信。古诗词可是一字千钧啊,晏殊会这么来浪费笔墨吗? 生22:是说女子不停地改换写信的种类?
生23:不是,大家看这个“兼”字,应该是信加信的意思。生24:对啊,对啊。这里应该说写了很多很多的信。
师:是啊,当女子心无着落的时候,作者就安排她写很多很多的信。写信是可以给心灵安慰的,然后作者就更折磨她,让她写了很多很多之后,却无处邮寄。生:(齐)折磨。
师:对,折磨女子,也折磨读者。
师:结合大家的发言,总结起来作者折磨我的手段就是采用与心情相似的景映照心情,采用与心情相悖的境刺激心情,用女子的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冲突来折磨女子和读者。请大家读PPT 生读:4.文学,很多时候就是作者用自己的理智逗弄读者的情感,在读者情感翻腾之后的赞赏中,作者就像站在云端的上帝一样会心地微笑。
——孙绍振
师:如果此时晏殊在云端,他—— 生:(齐)一定会会心地微笑。师:其实,这就是创作之美。
师:晏殊“折磨”技巧很高明,但恐怕不止于此。请大家读PPT PPT呈示: 蝶恋花 梅洪建
西风到晓拍朱户,明月不谙,斜光穿棂窗。碧树凋零离恨苦,槛菊愁烟兰泣露。
燕子双飞寒罗幕,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生:(齐读)。PPT继续呈示: 话题讨论二:
说说二词的异同,说说晏殊写作的匠心之处。
师:这个问题大家一下子可能有点懵。我给大家提供几个思考的角度。1.空间转换
2.上下阕境界的宽窄
3.对主人公情感刻画的作用
4.对于“逗弄”读者情感的作用„„ 大家可以先讨论,3分钟后我们交流。3分钟后。
生25:老师的词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原本顺序来写的,而晏殊是打乱时间顺序的。这么写的好处是可以是上下阕分别读起来协调。师:怎么理解你的“协调”的意思? 生26:感觉风格一致。师:什么风格呢? 生27:感觉上阕有点凄凉,而下阕有点也凄凉,但凄凉之外还有点别的味道。我也说不清。师:你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尤其是,凄凉之外还有点的别的味道。那么这个“别的味道”是什么呢? 生28:悲凉。
师:你读读最后一句,感觉什么味道? 生28:广阔。
师:悲凉加上广阔是什么味道啊? 生28:我知道了,悲壮。
师:对,悲壮。那么上阕的味道就是悲凉,叫凄婉更文雅些。
生29:是的,晏殊这么调整使得词的风格比较统一,上阕的凄婉能一下子把我们带到同情女子,陪女子伤感的境界里。下阕的悲壮就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层面铺设心的希望与绝望。师:你的观点涉及到一个诗词的专业术语——境界。上阕境界狭窄,下阕就显得宽阔宏大。作者在选取安排写作内容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
生30:还有,就是上阕写的内容是集中在室内的,而后面的内容是写室外的。空间的集中比老师写的打乱要显得条理些。
生31:我再回到风格上,其实上阕的风格狭窄阴柔是有利于对主人公内心的刻画的,使读者很容易被作者带到伤感的世界里。因为跟着女子伤感了,所以后面的愿望和结局之间的矛盾冲突带来的更大的折磨才能让我们感同身受。
师:太棒了!确实,这样写有从创作的角度来说是很有利于折磨人的。哪位还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32:从对主人公的刻画上来说,也是有利的。上阕的女主人公有点被动的受伤的意味,而下阕里的女主人是挣扎的,哪怕结局悲惨,至少她是努力过的。作者这样写就把被动和主动区别开来了。
师:这是你超越老师的地方。这里老师确实没有品出被动和主动。感谢你!
时间差不多了,今天我们用创作论的观点来鉴赏了作者创作之匠心,也是本词的艺术之美丽。请大家最后齐读老师的一个总结,作为品味创作美丽之后的诗词本身展示的美丽的总结。
出示PPT: 《蝶恋花》
美就美在,变换情境让心伤更浓
美就美在,逐层推进让心痛加重
美就美在,设置冲突让希望落空
美就美在,取景集中,抒情渐浓
美就美在,设境凝聚,狭阔相溶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生:(齐)老师再见!
第三篇:梅洪建给作文教学的一把梯子范文
梅洪建给作文教学的一把梯子
我读了《给梦一把梯子》后曾写过此书的实用、实际、实惠。也有同事读了此书评价说“灵活、实用、立竿见影”。
本人及朋友在运用中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书中是教记叙文的写作方法的,每节内容环环相扣,一节学一个点,像写好细节、结构照应、写出波澜、写出抑扬、写好过渡、写好开头、结尾等这些一节一点。如果从初一就用这本书,每节就先学例文,再写,例文可以在书的基础上补充,一次写不好,再写,初一时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训练,初二结束,记叙文一定会写得漂亮。
朋友假期给初二的作文较差学生补习作文,用此教材。他先训练几次细节描写,然后就直接从书中的写巧一件事训练,写巧一件事包括写出波澜、写出抑扬、写好过渡、写好开头结尾、以小见大、一事分割式、一事穿插式。他每次训练一个方法,先结合书中的例文讲解,再补充两个范文,当堂让学生训练,批改后评讲。这样学生每次作文效果都比较好。
看看学生的效果吧:(注意:这些补习作文的学生应该是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了写出波澜后的作文
我的吴老师
刘逸人
“刘逸人,你给我站起来!”她瞪大了双眼盯着我,“你!语文晚读竟然有说有笑!给我出来!”于是,我便跟着她走出了教室。“说!你在干什么?”“老师,我看到书上一幅插画很有趣,然后……”“我才不信嘞,就你这平时表现,待会的默写我看你能默多少分!你啊,晚读讲话,常规扣五分,写好说明,五百字,明天给我。再让我发现你嬉笑,当心我对你不客气,回去!”我慢吞吞地回到座位上,拿起语文书,佯装认真,但我内心的怒火却在熊熊燃烧。我想:“吴老师,你为什么不听我解释。虽然是我错了,可你也不能蔑视我啊!”于是,吴老师那和蔼可亲的形象便在我心中一落千丈,我甚至是很讨厌她了。
时光在指尖穿梭,渐渐地,语文课前演讲就要轮到我了。为了准备这次演讲,我花了不少时间,一方面是为了个同学们一次高质量的演讲,另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吴老师对我的不公。终于,演讲开始了,一切都如预期一样顺利。演讲结束了,底下响起一片掌声。我看了看同学微笑的双眼,把视线移到吴老师身上,准备应付她的“挑刺”。令我出乎意料的是,她的态度竟恰恰相反:“这次刘逸人的演讲十分优秀,甚至颠覆了他的学习、生活的习惯。我对刘逸人要刮目相看了,你的这次演讲证明了你只要愿意付出,就一定能做好!”“劈里啪啦……”底下再
次响起一片掌声。我则一脸惊愕。
下课后,吴老师找了我。“刘逸人,看来你努力了,也能如此优秀嘛!”“老师……你以前为什么总喜欢给我“挑刺”呢?上次你什么不听我解释?”“老师一直觉得你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可以有很大的进步,所以我要求你比别人严格。”噢,原来吴老师对我并无不公,而是要求更严,关怀更切。
吴老师,我不会让你失望的!
文章一开始写老师对自己的误解,和蔼可亲变为使人讨厌,第一次波澜;准备演讲是为了老师的不公,是一个小波澜。演讲成功等老师挑刺,又一波澜,老师表扬又一波澜,老师说出了原因而理解了老师再一波澜。
学了“一事分割式”后的作文
与作文的战争
张家港长三角培训班 黄一彬
文章传承着精华,使文人骚客沉醉其中;文章寄托着情感,使读者学士陶冶其中。秦始皇焚书坑儒,而我也有与作文之间的战争。
一进办公室
办公室里,我满腹狐疑。犯了什么错?“黄一彬,你期中考试的作文几分啊?”何老师昂着头问我。这不是明知故问吗,昨天才报过分数的。我低着头回答了一句“38分,何老师,干吗?”刚说完我就后悔了,知道接下来肯定没好事。“哦,接下来,你给我两天抄一篇作文。”何老师很淡定地说道。我刚想反抗“别烦了,就这么定了!”还没等我张嘴,就被强行闭上了。唉!两手无力地摆动,两脚沉重地迈着,垂头丧气地走出办公室。
到了晚自习,作业做完了,我刚想为班里掀起点波澜,但是,一个抄作文的任务闪电般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赶紧抽出作文书,拿起笔,摆出夹书架,一本正经地抄起来。
二进办公室
我坚持了十天后,新的转折点来了,何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说:“黄一彬,你不用抄作文了。”这一句犹如寒冷中的一盆火那样温暖我,啊!大赦天下了!我得意的脸上在放光吧?他缓慢地说“不过,把抄改为写!”我听错了吧,我懵了。“何老啊,不要啊!”我好像觉得死了爹娘似地,何等的悲惨啊!“不要啊!下辈子我做牛马都愿意啊!”我哀求着。可是,笑呵呵的何老师铁面无私,大发慈悲地不要我抄作文,改为两天写一篇作文啊!我只有双眼傻嫩嫩地盯着前方,又展开了与作文的战争。
三进办公室
一个周过去了,何老师又把我喊到办公室,说不要我写作文了。何老啊!你到底改变了注意,谢天谢地!我心中窃喜。终于解放了!“好了,你过来,帮我评评一些人的作文,每天中午来我这里,当你评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就不用来了。”我拿起一支笔放在眼前“你干嘛?”何老师惊奇地问我,“笔视你!”我怒气冲天地说道。何老师愕然了。
到了期末考试前,我还是不停地每天中午去何老师办公室。这场与作文的战争还没有结束。不过我的收获却不小。上次的作文竟然被当做佳作在教室里读了,这次期末考试60分的作文我破天荒地得了49分。
这场战争中,老师胜利了,作文胜利了,我输得口服心服。
点评:本文作者用序数小标题列出同一件事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打破了时空界限,减少过渡性文字,使精彩片段组接,突出重点,还条理清晰地表达了事情的变化,配上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把老师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成功的运用了梅洪建提出的“一事分割式”的表现方式。
学了写出抑扬后的作文
那一次,我懂得了落叶的重要
张家港长三角培训班葛凯程
已经过去一年了,但是它和我的故事,我永远都不会忘记。
那是一个万物凋零的秋天,大雁的声音带给了我无限的惆怅。眼望手中那刺眼的红色,说不出的愤怒与厌恶。满卷的红叉把我带入堕落的空间。低劣的分数,愤怒的父母,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放弃,面对这些我真的很无奈。
回家的路很短,不知不觉间已然到家,怀着忐忑的心情轻轻叩打着房门,“吱呀”的一声过后便是满脸堆笑的母亲,我知道望子成龙的她知道我的成绩之后,估计连晴转多云都没有,直截了当下雷阵雨。果然妈妈马上就来问我的成绩,我从嘴里轻轻吐出两个阿拉伯数字,母亲听后脸色大变,不停地责问我,责备我,我也不停地在心里遣责自己,我也知道,妈妈也批评得有理,如此差劲的分数的确是历史最低。
吃完饭,心怀压抑的我出去透气,秋风袭来,光秃的树枝摇晃着,发出一丁点“沙沙”声,说不出的凄伤。望着光禿的小树,看着它和我的处境如此相似,秋天到了,显得如此颓败。心里更多了一份哀愁,低下了头,偶然间看见了覆盖在泥土上的枯叶,不自觉得想到了龚自珍的一首诗:“落红不是无情物,花作春泥更护花。”转念一想,对呀,一次失败是为了下一次更伟大的成功。考试也是
一样的,只有从每一次中找出不足,自我反省,才能够谱写下一次的辉煌,像我被一次失败所打击得站不起来,那么考试也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
想到这里,心中也变得豁然了,昂首面对袭来的挫折,才能使你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升,轻易地跨过以后的沟壑。
点评:小作者一开始用倒叙的方法吸引着读者。再用细腻的文字渲染景物烘托心情。始终把自然景物与自己的心情结合起来,情景交融。语言优美,生动感人。先抑后扬运用的恰到好处,读完文章使人感到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怀。学了“春夏秋冬式”的结构后,学生的作文
在我们这个年龄
朱奔
十四岁那年的雨季,我们怀揣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激情,怀揣着初生牛犊补拍虎的冲劲,怀揣着少年壮志不言愁的自信,一点一滴地谱写着美妙动听的华尔兹。
那一分激情
那个夏日,酷辣的烈炎烘烤着大地,空气似乎也要被蒸发了,而在学校中,更是紧锣密鼓地筹备这一年一度的拔河比赛。“哼—”班中几位壮汉正炫耀着那健硕的肱二头肌,个个摩拳擦掌;旁边的拉拉队员也殷勤地为队员们送水呢。随着裁判员一声口哨,队员们铆住了劲一起释放,没过多久,对方几根细弱的小竹条就被拉得东倒西歪,“耶!我们赢啦!”女生们尖叫了起来……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朝气蓬勃,激情四射。
那一份担当
“啪,啪,啪”班级里变成了武林大会,人人都拿着粉笔头偷袭别人,好不热闹。“我躲,嘿嘿,没砸到—啊嗷!”他又缩回了小脑袋,抱头喊痛。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几乎人人脸上都成了大花猫,手中也沾满了粉笔灰。
“嘭——”老师推门而进,班级里的动静嘠然而止,有些同学灰溜溜地跑回座位,埋着头,一动不动。“扔粉笔头的都给我站起来!”老师大声喝道。十几个人齐刷刷地站了起来,一点也不犹豫……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虽然调皮叛逆,却十分率真,敢于担当。
那一份感动
“咳咳”,英语课上,老师不停的咳嗽,本来洪亮有力的声音今天却弱了许多,可她并没有让我们自习,似乎就算耗尽最后一丝力气也要传授我们知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台下的我们没有了窃窃私语,没有了游思妄想,一个个全神贯注地听着老师讲着每一个知识点。在我们这个年龄,我们也有单纯善良,也会为老师感动。
华尔兹还在演奏着,我们的精彩还在继续,这个雨季,令人心旷神怡;这个雨季,色彩斑斓,这个雨季,充满梦幻遐想。
让我们永远记住在这个年龄我们的快乐时光!
点评:这种题目最适合用“春夏秋冬式”来写,作者的几个小标题恰好反映了“我们这个年龄”的特征。突出了主题。层次清晰,一目了然。结构严谨,总分总的结构,前后照应,使文章天衣无缝。
第四篇:听俞敏洪老师演讲有感
听俞敏洪老师演讲有感
回忆起星期天的一幕幕欢声笑语,回忆起那天的点点滴滴,我很感激。也许俞老师留给我们一时的欢笑,但他同样也给我们上了一场受益无穷的人生之课,是用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那天下午,在学校大礼堂只听见一声掌声突然发出,紧随着一片连着一片的在我耳畔响起,我很开心,因为我知道俞老师来了,自从去年听过他一次演讲后,我就深深被他的那种乐观开朗的性格所倾服,我知道我跟他之间的距离不是一般的远。
那天,俞老师说了很多,其中有一个令我至今仍无法忘却----那就是微笑的力量。他对我们说过,他的成绩在高中时也不好,更令人惊奇的是一个亿万富翁在高考中竟落榜了三次。三次?这样是别人早就丧失信心了,但他没有,他凭着坚毅不拔的精神走了下来,即使落榜后遭受到别人的闲言蜚语也不后悔,这种精神正是我所缺乏的,每当别人对我笑,我都认为是嘲笑,不论是我成绩好与差。
他还对我们说过我们要经常对别人微笑,即使遭遇到挫折也要微笑着挺过去,这样在生活中你对他人微笑,人家就认为你是一个很容易相处的人,不会故意挤兑你,也会放开心胸来容纳你。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北大的时候在班上排倒五,但他没因此悲伤,反而微笑对人,这
导致了他虽然“智商”不高,但情商高,这也使他以后创业有了很好的人际基础,直到新东方的诞生。我对这件事深受感触,我也了解到了俞老师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微笑。果然,他对我们演讲的时候微笑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也让我们觉得他是如此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如此的亲切,如此的让人无法抗拒……
俞老师,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说的种种我相信一定会对我的人生多多少少起作用的,俞老师,谢谢您,我一定不会忘记你对我的恩情,我以后会怀着感恩以及上进的心态好好学习的,哪怕失败了,也不气馁,就像你一样笑笑什么事都会过去,只要不轻易言弃,你说,对吗?
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人生终将辉煌!!
第五篇:听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有感
听窦桂梅老师《林冲棒打洪教头》有感
林丽君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诗的韵味在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套用在窦桂梅老师的“阅读”课堂艺术魅力上就是“不说一字,尽得风流”。老师没有过多的牵引,一切教学目标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实现的。当我看完窦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不禁感慨:朗读可以这么丰富!
1、读出了内容:整节课老师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朗读贯穿始终,不同层次的朗读,读出了人物丰富的个性,让学生读懂了人物性格。
在课上,窦老师通过不同层次的指导朗读,读题目,读外貌,读语言,读动作,通过比较再结合想象,结合表演,一下子拉进了学生与书中人物的距离,更让学生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书中的人物,深刻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于是就在朗读中理解了林冲的谦虚、知礼、忍让,洪教头的狂妄、无礼、骄横。但同样的文字,窦老师还是通过朗读,又让学生读出了林冲“窝囊”,洪教头“知耻、服输”的一面。
同样的文字,通过各种方式的读:有带着问题的思考性朗读,有带着感悟的表达性朗读,还有带着动作的表演性朗读。学生从各自的感悟出发,体其情,摹其形,拟其声,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让学生读出了人物的丰富性,读出了文章的厚度。
2、读出了文法:读了人物的外貌,再去读人物的语言,再去好好读读人物的动作。在读中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文章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去描写的,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习得了这种写法。
同时窦老师以评书话的语言还原了它的本味。这节课教师就多处使用串口式的语言过渡、评价,体现了评书味道:“对林冲,那真是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儿,一百二十个不满意”;“这人要露脸,墙城都挡不住。”;“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这真是说时迟,那时快„„”
在谈到书中通过着力描写洪教头反衬林冲的特点时,她没有采用“反衬”这个来自西方文艺理论的词汇,而是中国古典叫法“背面铺粉法”,让人深为感叹。这种文法也是通过学生的读,水到渠成习得。
3、读出了语感:
教学片段:
师:古典小说,有了人物的外貌描写,自然就有人物的语言描写。好,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朗读。先细读第一句——
生:(朗读)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 师:“何故”就是无缘无故,就是为什么。谁再来读,体会这“何故”?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重在体现“何故”。)师:是啊,柴进何故如此?洪教头感到疑惑。
师:再看,“厚待”那可是——
生:款待。
师:既然如此,为什么用厚待而不用款待?
生:厚待是很热情地款待。
师:好一个热情地款待。谁再读,体会这如此的厚待?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重在体现“厚待”。)师:对林冲“何故”如此“厚待”?这难免让洪教头再次疑惑。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再读,体会疑惑。)
师:柴进呀,柴大庄主,你怎么能厚待这个脸上刺着金印的“犯人”!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再读!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重音在“犯人”。)
师:洪教头真是疑惑满腹。那就请你扮演洪教头,带着你的层层疑问,再好好问问柴进!
生:“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朗读侧重点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
我觉得窦老师这个片断的精彩不仅是在她借助一遍遍朗读中让生读懂了内容,在入情入境的语言环境中让生读懂了人物性格,认识了林冲和洪教头;更高明之处是窦老师表面上好像是为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认识人物,了解人物性格,而实际上是根据这篇教材文本中人物、语言等具备作为“训练学生语言、语感”的极好抓手这个特点,结合六年级课标朗读和理解、想象、感悟等方面要求,借认识人物、了解性格的过程,确立了一个与大多数人认为的不一样的目标——将本课作为“在具体语境中训练学生语感和语言”的工具性方面的重点训练材料,在充满人文情景的语境中,学生在朗读中主动一步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既了解了人物性格,更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窦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目标十分集中,那就是语言、语感的训练。如:片断中的“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这句话,窦老师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从中让生明白朗读的侧重点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而这个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学生学会朗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人物对话的过程,是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育过程,更是真正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过程。这样的效果,最终目标不是仅仅读懂人物性格,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工具性训练过程。我想,这样的味,应该就是真正的语文味吧?
我想一节课有如此厚度离不开老师的深度。课堂如此丰富又有深度,有许多经过窦老师的选择、提炼、加工和精心设计,变成了课堂教学的精彩环节。尤其是在对林冲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上,透过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窦老师在孩子们面前立起了有血有肉的立体的英雄。既崇高,又有缺陷。既有固有的个性特征,又有不断发展的轨迹。情节的发展,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读懂了林冲这一个人,也就读懂了整部《水浒传》。——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名著导读的案例。教师的“深度”转化成了课堂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