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余干县峡山中心小学程先波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由于受制于家庭条件、生活范围影响,他们接触的新鲜事物稀少,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因此造成学生作文缺少个人见解、创新及假大空现象特别严重。看了一篇范文,大家都照范文写,一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或抄作文应付了事,或凭空想象,东拼西凑,由此形成作文大同小异。写妈妈的都是“冒雨送我去医院看病”,写做好事的都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帮老人洗衣服”„„
第二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反思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反思
双井小学教师姓名:许武荣
内容摘要:在当前农村的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的现象。笔者根据自己亲身的作文教学体验,通过与学生和语文老师的多方交流,认为导致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主要是教师受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束缚,没有培养好学生的写作兴趣,以及学生的阅读量少,知识积累不多和课堂作文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等方面的原因。针对上述原因,笔者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的问题:
一、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勤于写日记、多阅读课外书籍以及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二、在写作前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特点合理地诱导学生,让他们找到切合自己实际的材料来进行写作;
三、在习作指导时不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作文要求允许的最大范围内给学生表达的自主权,以培养他们作文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能力;
四、重视对修改习作的指导,让孩子利用自改、互改等形式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五、在作文评价中我们要以作文的真实性且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一项重要的习作评价标准,以此让学生改掉东拼西凑编作文的毛病,并且在作文的评改中多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以使学生不再惧怕作文,作文的水平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关键词:小学作文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一、新课标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是学生生活、思想和语言的综合训练,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也是广大农村学生的心声和苦恼:他们苦于无内容可写,苦于不知道怎样去写,怎样写才能写好。每每谈到作文教学,教师也经常忧心忡忡。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我们必须认真反思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方面寻找原因并思考对策。
笔者根据自己亲身的作文教学体验,通过与学生和语文老师的多方交流,把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农村学生的阅读量太小。很多家长教育观念落后,认为只要读好了这几本教科书就不错了,还买什么课外书,有的家长因为经济原因根本就舍不得花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这样一来很多孩子除了要读的这几本教科书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书可读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脑海里没有多少文字的积累,写作的时候就很难有好词佳句。课外阅读量的缺失给孩子的作文带来了许多困难。
二、课堂写作缺乏有效的指导,陈旧的教学观念阻滞了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作文课堂教学结构阻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农村学校作文课通常采用的模式是“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自己改评”。这种训练模式造成的后果是:
1、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作文不是来自生活需要,而是来自老师或教材。
2、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
3、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人一面,缺少个性。这是因为老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框严重束缚了学生。
4、学生写作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或“分数”。这是因为过分注重了作文的应试功能,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
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阶段的写作,学生往往不知道作文的妙处何在,写得不多,更难有成就感,如若长期得不到鼓励,最终疲于应付,倦于无趣。
教师自身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应试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当今教师读书少,令人担忧;而语文教师不写作、怕动笔,却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教师不写作,可能是作文教学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写作是个人体验很强的实践活动,一个经常写作的教师才有可能熟悉学生的写作过程。只有具备个人的切身体验,教师的指导才会令学生信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忽略了作文批改和评语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激励作用。教师背着学生全批全改作文,虽然用心良苦,但是教师心中的评价指向难以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为评阅任务重,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给学生打一个评语,有的甚至只有一个分数,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本后也懒得去看自己的作文到底有什么优点或不足,更谈不上去修改和反思了。这就导致作文评阅促进作文进步的功效大大削弱了。
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从帮助学生搜集、积累写作材料,创新习作指导模式,改革作文评价方式三个方面下功夫,帮助学生轻松地写作,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
1、帮助学生积累作文材料。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丰富的感性积累才会有精彩的文字空间。这种精彩最有意义的应来自生活中的见闻。但见闻如不及时把握就将转瞬即逝。因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将一天中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见闻写入日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的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写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作文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作文也就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只有用心把见闻记下来,写成日记,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就会使自己所写的日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让学生欣赏一下自己的“劳动所得”,他们就会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
另外,这种精彩还可来自间接的阅读。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增进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习作水平的一条很好的途径。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我国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也说:“美好的阅读是为了给学生的精神打底。”如果没有成功的阅读作铺垫,学生的作文就会出现精神上和语言上的断流。让学生充满自信地走进阅读,是为写好作文播下收获的种子。①
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阅读的重要作用,想方设法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眼,丰富学生的积累。从一年级学会汉语拼音后,教师就可以开始给学生介绍一些带拼音的儿童读物,在以后的各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教学的需求、年级目标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读物。最好我们能给学生列出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一年所要求阅读的课外读物的书目,并在阅读的数量、时间、质量、目标上提出明确的要求。这方面,笔者所在的中心学校已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我们在学校经费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教育局下发的各年级段的课外书阅读目录购置了一批图书,并且为每个班每周开设了一节阅读课,要求各班的语文老师按计划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的阅读。另外,要求各班学生主动捐献图书,并在教室设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阅读到他们所喜欢的课外书。这就大大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在进行大量阅读的同时对书中精彩优美的语句、某些有益的知识进行分类摘抄整理。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就有了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能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途径。
2、写作前引导学生搜寻、筛选已有材料。
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面临的首要困难往往是不知选什么材料来写。其实,每个孩子脑中都存储中大量丰富可写的材料,只是在写作时他们自己无法独立地从这些信息中准确地找到与作文要求相匹配的记忆材料,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诱导。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时,一上课,我并没有提出这节课要写作文的要求,而是微笑着向学生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你们在自己认识的人当中最喜欢谁呀?”马上有几个同学准备发言,我接着说:“不必举手,想说的尽管说。”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有的答“老师”,有的答“爸爸”,有的答“××同学”„„我煞有介事地又说:“说的都不错,可是谁知道你们是真喜欢还是假喜欢呀?”“真喜欢!”孩子们都急了,可我还在故意卖关子——“我还是不太相信!”这时有个学生真急了站起来说:“老师,是真的,我最喜欢我妈妈,妈妈对我可好了,有一次„„”这个孩子情不自禁地讲述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来证明。接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述能证明自己 “真喜欢”的理由,而这些也就成了写好这个作文最
好的素材。
三、孩子们的记忆就像一个藏宝箱,老师只有拿对了钥匙才能打开存储着相应知识的箱子,帮他们挖掘出可转化成优美文字的记忆宝藏。
1、构思指导的创新。
传统的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生怕学生弄不懂作文题目的意思,不知道怎样来构思这个作文。于是给学生认真地分析、讲解题意,指导学生确定文章结构、体裁,教给学生开头要总起全文,结尾要点题升华,结果导致了学生写的作文千篇一面,缺少个性。
其实,作文指导的大忌就是总是使用固定的模式。作文指导应是一种互动式的指导,不但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要鼓励学生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要重视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情境。实践是学生获取作文素材的源泉。因为有了实践,学生才会在作文时选择素材而游刃有余;因为有了实践,学生才会在作文时表达生活而意到笔随。实践让学生的作文拓开了一片新天地。教师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亲近自然,大胆实践。学生有了实践体验的机会,也就拥有了作文的“物质基础”。②
如《秋天的××》这一个习作题目,要求学生观察一处景物,写出秋天景物的特点。笔者在指导时有目的地把课堂移到了课外,带领学生到田野、山坡、村子边去走走、看看、听听、闻闻,观察有秋天特点的景物,感受秋天的气息,激励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跟同学说一说。并力图开阔学生的思路,强调写自己观察到的,不要人云亦云。笔者还指导学生通过横向的比较,弄清各种景物的不同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把景物的特点写得更加的生动、形象。这次习作,尽管篇幅有长有短,用词有优有劣,但同学们都根据观察,写出了自己眼中独特的、富有个性的秋天。可见,作文构思中的求异思维的培养是作文教学创新的重要一环。我们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情境,去获取丰富多样的作文素材。
2、表达指导的创新。
表达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步,作文质量的高低就看表达水平如何。如何指导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表达出来呢?
(1)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说是写的基础,是表达的最初形式。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经常性地开展讲故事、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个性和情感的能力,并训练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用说为写奠定基础,就能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解决语言表达贫乏的问题。
(2)教师应在作文允许的最大范围内给学生表达的自主权。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以命题作文为主。而教师站在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思维来命题,题目容易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的生活特点,不符合学生的表达愿望。面对自己不喜欢的题目,学生只好生编硬凑,写作的乐趣当然也就无从感受,作文 “假大空”的现象便由此产生。学生不是“我手写我心”,而是顺着老师的意愿写一些应付老师的话,不但写作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而且创造性的发挥也受到极大的制约,有创意的表达更是无从谈起。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因此,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作文话题,尽量拓宽作文题目范围,让题目与学生的生活接轨,与学生的思想碰撞,把表达的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用自己的话不拘一格地表达。教师要努力营造自由、欢乐的写作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拘师道尊严;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要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在结构安排上、体裁选择上采用多种表达方式,以求张扬个性,创意表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个性语言,不拘形式地写自己的感知体验,自主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让学生自主表达,充分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从而使学生的作文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③
如在指导《××的早晨》一文的写作时,学生既可按方位顺序写,又可按不同地点写,还可按不同人物的活动来写;写一件事,既可按事情发展顺序,也可按人物的情感变化来写;同一件事,既可写它积极的一面,表达赞美之情,又可写它消极的一面,持批评的态度。
3、重视习作修改的指导,让学生养成多次修改的良好习惯。
习作指导不仅应包括写作前的指导,还应包括对学生修改习作的指导。修改是写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反复修改,才能把人、事、景、物描写得准确、生动具体。因此,在习作指导中要重视对修改习作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1)、让学生树立“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观念,并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对于修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应当有个共同的理解,修改肯定是作者份内的事。”写完作文后,最好马上修改,这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非常有效。习作完成后,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让耳朵做“老师”,慢慢斟酌,仔细推敲,能很好地发现习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悟出许多作文之道。鲁迅先生曾说过:“写完后最好看两次,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2)、让学生树立信心,采用多种形式互改作文。学生初次尝试互相修改作文,有的感到新奇,有的感到畏惧,认为自己连写作都还有许多不足,怎么有能力去修改别人的文章。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的写作态度、写作品质、写作个性进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有修改他人作文能力的信心,鼓励他们在互相修改、讨论、交流中进步、提高。我们可以采用同桌互改,小组互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互评互改的过程中,既发现了别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又逐步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从他人的修改中学到一些自己不会的作文技巧。当学生发现了他人作文中的某一点问题后,他们会讨论得很热烈,找资料,问同学,甚至发生争执,直到把问题搞清楚为止。学生互评作文,能避免由于师生心理距离较大而造成的评判者主观,被评判者不服的矛盾和隔阂,还能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这是教师一支笔评改作文所无法达到的功效。
(3)、传授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对作文中出现的典型问题,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而应该先把全班学生的习作都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一二篇典型的文章面向全班学生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修改。可以从引导学生学会修改错别字、修改用词不当之处开始,再到修改语句的不通顺,最后到学会选材、整篇的布局等方面的评价。
如果让学生养成每篇作文都进行三次甚至更多次修改的好习惯,学生对习作的认识就能逐步加深,写作的兴趣和能力也会逐步得到提高。
4、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利用好“下水文”。
学生的表达欲望,是决定他们的作文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光说不练,把学生一次次“赶下水”,自己却从不“湿鞋”。学生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老师不一定能写好,老师都写不好,我们又怎么能写好呢?久而久之,不怕作文才怪呢,学生哪还会有写作的主动性呢?反之,如果教师以作文为乐,认真写好“下水文”,以“下水文”作为激励学生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相信每到作文时,学生就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好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写“下水文”不仅能锻炼自己的笔力,而且还能切身地体会到学生习作时会面临的困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另外,教师的“下水文”还能对学生作文的构思、表达乃至修改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既是一次作文活动的总结,又是下一次作文的准备。要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再惧怕作文,就要对我们沿用多年的作文评价方式做一些相应的改革。
1、在作文评价中要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
评价小学生的作文,最重要的不是要求他们写得多么生动、形象、具体,而是使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表达、喜欢写作,并从中感受到那是一种快乐。而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过高,教师的评语也很生硬、刻板。这样,就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觉得要写好作文是一件很难、很辛苦的事。
其实,小学生写作文只是初学初练,他们的作文多半是“半成品”,缺点和毛病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学生每次完成习作以后都有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扬的心理,所以在作文评改中要多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如“你写得好棒!老师为你感到骄傲!”“你的想象真神奇!20年后的你一定会是一名著名的钢琴家。努力吧,理想一定能变为现实!”即使是批评、建议修改的评语也可以用疑问句来写,用征询商量的语气写,这样学生更乐于接受。如:“这个词换成‘××’是不是更好?” “如果你能消灭错别字,语言更流畅一些,那就更好了。”尤其是对于一些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要善于挖掘其作文中的闪光点,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个片段、一个句子、一个题目、一个词语用得好,教师也要从鼓励的角度出发当众加以表扬和评点,使他们增强自信心,产生对教师的依赖和亲近,进而对习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为提高习作水平进一步努力。④当你评语写得那样真诚和中肯时,学生拿了一定会多看几遍,甚至还会炫耀给其他同学看,写作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这样就能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关于习作教学的目标: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尽量避免用一些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评语,如:语句不通顺,条理不清楚,中心不明确等,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当然,也要避免一些空洞、含糊的评语,如:文章很生动,内容很具体等,这样的评语学生看不懂,也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2、以作文的真实性且表达了真情实感作为一项重要的习作评价标准。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学生写的是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感受,即使写得不是很好,也应有的放矢地给予鼓励。以此让学生改掉东拼西凑编作文的毛病。如练习写一个场景,一个学生写的是《拔河比赛》,文中写了自己参加比赛的经历。虽然细评这篇习作,会发现语法不规范,用词不够准确,但字里行间始终表达了一个清楚的意思:参加比赛要使劲,才能为班级争光。显然,这是孩子的真实之作。在讲评作文时,笔者第一个念了该生的作文,告诉大家他的作文感情很真挚,希望大家也能向他一样写自己的真实见闻和感受,接下来才指出他在习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多次的强调和训练,学生终于明白:写真实的才是最好的。从而基本上杜绝了在作文中写一些空洞、虚假的内容。
总之,作为语文老师,只要平时勤于培养学生积累、搜集写作材料的良好习惯,并在作文的指导和讲评上下一番功夫,就能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只要语文老师脚踏实地,抓住新课程改革这个深化作文教学改革的良好契机,不断实践、探索、反思,根据新课程作文教学的理念和目标,改进作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努力突破作文教学这个“难区”,总有一天能够帮助学生攻克作文这个堡垒,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爱上作文,并写出好的作文。
第三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提高小学生作文写作水平研究
张焘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管是中心小的学生,还是完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很差,不能对外来信息很好分辨、归纳和接收,直接导致说、读、写不能顺利进行。特别是习作这一板块,大多学生作文时的所表现出的共性是“想着事物的形象,口头表达也很精彩,但是笔下却形容不出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
一、要浅化习作入门,让习作简单起来
作文是什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这些都需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慢慢去理解、体会。所以,对于语文教师,特别是教作文起步的老师来说,不要一开始就和学生讲述许多作文的理论和习作放法,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厌烦而有压力,丧失了对作文的兴趣。在习作入门课上,老师可以这样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可以写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你的快乐、你的烦恼、忧愁;写花、草、树木、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写同学之间闹矛盾、互相帮助或做的小游戏;写考试不及格或考了满分;还可以写你犯错时、被表扬后等等。这样一来,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很强神秘感的“作文”,就变得简单了,他们相信自己
也能写出文章来。
二、练写观察日记,积累习作素材
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像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同样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提倡“观察教学”。通过调研,时下一些农村小学学生还不会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观察习作,更不善于发现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和生活中的“美”的事物。说明一些老师还没有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没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如何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加上农村孩子课外阅读面窄,写作时思维较定式,不灵活,所以造成在写观察习作、想象作文时无从下手。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教育教学观,作文教学一定要从内容入手,让学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己身边的事。
要解决这一问难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指导学生练笔,使每个学生都能练出一双锐利的眼睛,学会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从而使生活周围的人和物烂熟于心,出口成章。
学会观察事物,提高写作能力,从哪入门呢?那就要培养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作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少年儿童热情,对新生事物敏感,且充满活力,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能观察到许许多多的东西,如自然景物的状态,气候的千变万化,人物的音容笑貌,社会的各种现象等,如果光观察不记录,那么很多新鲜印象,有趣的事物、生动感人的场面很快就会忘记,即使日后能回忆,也是朦胧的残缺的。
所以,时下农村小学作文入门教学,除了加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学会读书外,教师在教导学生养成观察习惯的同时,还要养成练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三、在玩中学,玩中写,培养习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如果对某件事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去观察研究,想方设法弄明白其中的奥秘,而爱玩又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教学中用游戏的方法教孩子们写作十分有效,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提高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将游戏融入到作文训练中,教学生玩中学,玩中写,写中再现玩趣,那么他们就会觉得作文是一件最轻松平常的事。这样,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再也不觉得作文是一件痛苦的事。
四、引导学生正确地阅读积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调研中发现,时下还有很多学校没能给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课外活动均被应试时间所占用,从而造成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低。殊不知只有大量的积累才能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只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写好作文。但是小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一年级可以从用词说话练起,一日一句;二年级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中高年级可以课外向学生推
荐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还可以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同时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词句,还要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积累方法。如从网上查阅资料,收集日常生活中老人们说的一些有趣的俗语等等。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就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兴趣也就提高了。
五、做好作文评价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他们不管写得怎样,都强烈地期待得到老师公正、客观、实事求是的评价——或热情地赞扬、鼓励,或诚心地帮助、指点。可见,老师在作文评价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及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好的评价应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应经常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设计诱发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便发展思维,改进完善学习方法。因此,老师要用赞赏的眼光去批改学生的作文,并通过评语使学生得到知识上的满足,学习上的动力,心理上的平衡。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激发学生的作文的情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在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多积累一些素材,这样,学生对作文就不会有畏难的情绪,从无话可说变成我有话要说,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从用词干巴变
成笔下生花,千篇一律变成百花齐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何为“下笔如有神”。
第四篇: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反思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反思
摘要:面对 21 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国教育别无选择,必须由片面性的应试教育向全面性的素质教育转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应试教育中认为小学体育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初步掌握运动技巧,并不断提高运动成绩,过分要求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忽视了体育教学方面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农村小学存在着体育教材单一匮乏,不适合小学生年龄个性特点的项目,大多数教师存在着一个教案几堂课,一篇教材许多年级用的情况。而在基层小学,由于场地和器材的简陋和专职高水平体育教师的缺乏,大多数学校还存在放羊式的教学。这种现象严重打击了小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教学 反思 农村小学
前 言
我国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发展,经济、教育、体育、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我们的改革也进入了深水区,面临的矛盾日益复杂且易被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致力于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农村学校体育既是农村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基础环节,其发展的好坏影响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农村体育的发展水平,农村学校体育的现实情况是占全国学生总数 85%以上的农村学生,接受着发展严重滞后和薄弱的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纵观建国以来到 90 年代之前我国出台的学校体育教育政策,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直到 90 年代后才调整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教育工作思路,开始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所以造成了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起步晚,发展滞后的局面,因此在新的时期里我们想要发展农村学校体育,必须要对发展方式进行转变。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农村的体育教学的主要决定于农村的体育教师和教学环境。教师是学校体育的执行者,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水平、工作态度、专业水平等要素,直接关系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开展的好坏。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师不只是单纯的体育技能传递者,更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传授体育知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终身体育等重任。体育教学同样是育人的一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身体锻炼和学生进行交流的一个过程,每一节体育课,学生首先感知的对象是体育教师本人。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状况,直接影响体育课的开展。所以对潍坊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状况调查,对上好体育课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因其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总得不到理想的效果。这些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学校的硬件设施配备、人们的体育意识、区域差别以及传统习惯等。从客观方面讲,以下因素是农村体育教学所存在的主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中小学可支配资金相对有限,活动场地较 2
小,体育设施的不齐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课的开展。第二、体育教师数量不足以及质量不高,农村中小学专业体育教师太少,往往出现一个老师带多个班体育的情况。大多数老师就兼任3个班的体育教师,跨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经常让体育老师身心俱疲。第三、体育教师自身体育素质不高,教学无创意,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这些都是现阶段农村体育教学的一些最基本的现状。
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教育观念落后
在现阶段追求升学率的环境下面,特别是农村地区,体育课程根本无法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也没有办法达到新课标的标准,现在的体育课形同虚设,是还是放松的课程。现在的农村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还没有上升到一个层次,在这方面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现在的农村家长的观念就是,体育相当于是在劳动锻炼,尤其是对待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学生家长是更加舍不得让在体育课上下功夫。在现有的农村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十分差的状况,也是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农村的小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的体育老师根本不是专业的体育师范老师出身,科班出身的小学体育老师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观念的落后导致有很多在体育上面有天赋的学生不能够及时的得到科学的指导,从而失去了身体开发时期的最佳机会。更有严重的情况是接受了老师的错误教学指导,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二)改善体育教学设施的不足
这是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因为体育教学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有效地进行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获得了迅速发展,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强,学校体育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农村经济的不发达,缺少足够的资金建设体育场及添置体育设施,直接导致体育设施不健全,体育场地面积狭小。这也形成了农村体育改革发展的客观障碍。所以,3
搞好农村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工作对于改善农村体育面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尚未掌握正取的体育教育知识
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因为观念的落后,农村小学的体育老师很多就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所以在教学中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不能或者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学科不感兴趣,也甚至很多小学的体育老师没有认真的研读专业大纲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农村老师很少有具有在农村小学教学中崇高的事业心,责任感,处处做到为人师表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不歧视那些身体状况差的学生,这样来说学生就不能从老师那儿得到关爱,在关怀中得到勇气,从而呼唤出学生和老师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兴趣。另外现在的小学农村体育老师的专业教育知识在大型的活动中就能够体现出来,因为在活动中时长有一些农村小学体育老师表现出特别的不规范性。
(四)文本课程建设实施情况差
学校体育的文本课程包括体育课程标准、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方案》、体育教材三个层次,对农村小学体育文本课程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就从这三方面就可以看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问题所在之处。
课程标准实施情况与学校体育《实施方案》落实情况一般从2015年12月中国体育中国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有 12.5%的人完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50%的人部分实施新课标,37.5%的人不实施新课标,这些数据令人担忧,造成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实施不到位的原因有很多。本文认为,一方面是由于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内容不理解,没有接受相关学习和培训,另一方面可能是体育教师对原有教法的固守,不愿意接受新东西。图反映出农村小学体育《实施方案》落实情况是 87.5%的教师认为是良好。12.5%的教师认为落实的一般。体育课程《实施方案》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依据,能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农村小学在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方案》中大部分学校表现较好,通过深入的走访交流,部分学校还存在着没有体育课程《实施方案》,或是在执行过程中仍然以自己的意愿来安排体育教学内容。
四、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反思以及问题的解决
(一)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节相关的调查资料结果分析得出目前小学农村体育教学的主要存在问题是农村的体育教学老师的数量不能满足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平均体育老师每周的课时是高于国家的标准水平的,并且工资低于平均线。有学历的老师更加是在农村地区供不应求体育日常教学不规范,体育教师执行教学计划方面落实不到位。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在符合客观实际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潍坊市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整体水平。
1、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科学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引进新生力量
地方领导和学校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重视体育教师,把体育教师的地位提到和文化课教师一样的地位。在引进人才的时候不能光重视文化课教师的引进,要为体育人才的引进留下编制。在聘用体育教师的时候,多引进高学历的体育高材生。
2、与高校建立支教实习基地
针对现在农村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紧缺,一些高校的体育系学生实习机会少,学到的先进体育理论知识没有能运用到实践的契机。农村小学领导应该主动和大学联系,让先进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师范类高校体育学院是培养体育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他们不仅体育专项素质过硬,理论水平也较高,如果农村小学把他们邀请到学校实习,可以给学校注入新的血液,同样他们也得到了实践,针对教师紧缺和理论水平不高的情况,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
3、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因素。
在职体育教师当中有的已经毕业 5 年以上,虽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接受新的理论比较少,教师的培训显得日益迫切。学校可以定时邀请专家和各市的教学骨干到学校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形式可以是讲座也可以是观摩教学骨干的上课,同时学校领导要不时的对培训情况进行调查,听取体育教师的反馈。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存在问题的思考和对策
农村小学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体育教材不
统一;体育课内容太单一,枯燥乏味;教学计划的编写和执行情况脱节;课堂组 织太过于死板,不考虑学生的想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针对以上问 题,提出一下对策:
1、体育教材一定要规范
所有的体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改后教育局发放的新的体育教材,学校要 为体育教师订阅最新的体育期刊或杂志,体育教师必须做好摘抄笔记,学校定期 检查。定期进行测试,对不达标的体育教师要有惩罚措施,用制度来约束体育教 师进行学习。
2、开发校本课程
由于受场地和器材的制约,往往体育课内容过于单一,体育教师要根据学校 的具体情况开发出新的教材蓝本,开展民间体育项目和游戏项目,它的娱乐性和 群体性更能激发农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也能缓解体育经费的紧张和场地器 材的不足的现状,使体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娱乐中上好体育课。
(三)体育场地和器材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国家体育总局通过对45家农村小学的场地和器材调查得出:农村小学体育场地不规范满足不了学生日益提高的要求;器材陈旧、不足难以满足正常的教学。就目前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本来就捉襟见肘,学校领导更不会把钱大量花在建设场地和购买器材上面,在这种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各个农村小学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来挖掘现有的资源来缓解这种状况。
1、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小学的经费投入,各个学校也要多渠道筹集资金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小学教育是基础阶段的教育,基础教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整体的发展。潍坊市政府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加大对农村小学的经费投入和监管。学校也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呼吁社会的爱心人士投资学校的体育场地和器材。国家要给这些爱心人士一些政策支持,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爱心人士投资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材,农村小学才能解决场地和器材不足的情况。
2、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和器材,争取把利用度提到最大
以现在的经费投入,农村小学很难一下子把场地和器材全都换成新的,这不现 6
实。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场地和器材的利用率。农村小学本着实用、经济、合理的宗旨,创造性的对现有场地和器材用途进行改良。
3、学校领导要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实现场地和器材的高效利用
农村小学的场地和器材比较紧缺是个不争的事实,除了增加投资外,还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缓解:首先学校在排课的时候,把有场地和器材冲突的班级或年级分开,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其次避免教学中,同一时间段的场地或器材冲突,体育教师应该相互协调,周密考虑场地的布置。
结 论
体育课改在不断的深入,在这“健康第一,快乐健身”的指导思想下,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来支持,关心体育教育,特别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乡村学校体育教育有一个较大的改善。要彻底改变现有农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学的落后局面,并非一两个人,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事情。但学校领导重视,体育教师拿出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全身心投入到体育教学工作中去,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文兰.白银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对策[J].吉林教育,2015,(5):22.[2]于素梅.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区域特色与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88-92.[3]席建平.解决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缺失问题的新途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2).[4]刘靖南.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24)1:99 一 101.[5]陈浩,吴晓蕾.我国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调查与分学体育场地设施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29(8):1114 一 1145.7
第五篇: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特别是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更是难中之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与原来的大纲相比较,要求已降低了许多。然而,农家孩子还是怕写作文,乡村教师也还是怕教作文——“农村孩子见识面窄,作文素材贫乏;农村孩子贯用方言,表达能力不佳”成了怕作文的理由。为何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呈现如此局面?我们又该如何走出困境?路子又在哪里?作为长期从事农村语文教学的我,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培养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大凡好的作品,皆来源于生活。“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因此,把学生从封闭的学校和课堂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时间亲近自然,走进社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改变作文写作的“苦”与“烦”。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我告诉学生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只要他们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比如,指导学生认真体验农村生活,并诉诸笔端。农村生活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熟悉而亲切,可挖掘的素材有很多。如:野外劳动生活,农家孩子从小就与土地打交道,是闻着田野的清新和泥土的芬芳长大的,劳动会给他们带来丰收的喜悦,也为他们提供了流汗流泪的切身体验;农村的节日习俗,比如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吃月饼,春节耍香火龙等,再加上各种红白喜事,这些农村习俗具有独特性,极富生活色彩;赣南客家文化,如“采茶戏”“迎神”等富有生活情趣。所以我鼓励学生写真实的事情,记录身边的真人真事,关注班级、学校、社会动态,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触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来。记得我教学三年级有关传统节日的作文,有个学生写道:“年二十八那天是龙布圩,我和大人们去采办年货,我们一路有
说有笑的走着。隔壁的赖阿姨说:„今年要买红瓜子,日子过得红火。‟邻村的廖大婶就说:„我要买条鱼——年年有余。‟你看中国的风俗是不是特别有意思呀”这样一来,学生逐步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农村孩子的作文题材更宽、更广、更有新意,并不再为没什么可写而烦恼。这时,我趁机要求学生养成写好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材料,以备不时之需。
二、强调口手如一,指导学生文从字顺地表达
⒈坚持普通话交谈,使语言规范化
为了帮助农村孩子克服方言的影响,使语言规范化,“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我告诉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口”,这“口”其实就是普通话,要求学生当好“翻译官”,变“土”为“洋”,使方言变为规范化语言。课堂上,我用普通话讲,学生也用普通话说;课间,师生也用普通话交谈。我还要求学生把普通话带回家里、带到社会,时时处处坚持说普通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普通话变得流利了,作文中的语句也通顺多了。
⒉先说后写,边读边改,读后再抄
《课标》在关于写作总目标的陈述中特别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们知道,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写作和思考是同时产生的,写作的过程也就是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帮助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想法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因此,每次习作练习,我都强调学生先想好了再说说,说通后才写下来,写完了反复读几遍,并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改好后再读一读,读顺了才誉写。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步达到“心口如
一、口手如一”。
⒊多向评议,互相欣赏,共同提高
大家都知道,兴趣和自信是作文的最大内驱力,这种内驱力除来源于学生有比较自觉的写作目的外,还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课标》也在不同的学段分别提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因此,在习作指导过程中,如何抓好习作讲评对于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我们可以根据习作的目的及要求灵活采用同桌互读互评、小组轮读推荐习作、集体交流评选佳作、优秀习作展评等评议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评议、学会欣赏、学会修改,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自己的习作水平。
三、适时指导练笔,促使学生变知识为技能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因此,当学生有了写作材料,并学会了使用规范化语言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书本”与“乡土”紧密联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指导学生写有“洋味的”的“乡土文”,逐步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作文能力不断提高。
我告诉学生,“课文就是作文”,如果我们能写得像课文那样,就是好作文。因而,我常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模仿课文的规范语言,通过经常性的仿说仿写,用规范的语言来影响学生、要求学生。就说《爬天都峰》一课吧,作为山区的孩子上山下河是他们常做的事,而真要让学生写关于爬山的作文时,他们往往无从下手。在学习《爬天都峰》一课时,我发现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浓厚,被描写天都峰山高路险这段文字所吸引,眼神里流露出求知的强烈欲望。于是,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回忆平时爬永修当地名山---云山的亲身体验,然后以“游览云山”为题,写一篇有特色的作文。因为有《爬天都峰》作参考,又有亲身游览云山的切身体验,学生的作文都写得很有味,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学校出发驱车一个多小时才来到云山脚下,抬头一看,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难怪当地村民把这座石山命名为云山,石级像从天而降,让人感到心头发颤!”小作者描述得多形象呀,虽模仿了课文的某些写法,可也不乏自己的特色呀,让人一看,就想来云山一睹为快!
以上几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只要我们切实抓好各个环节,努力创造条件,在实践中加强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总之,对于农村的语文教师来说,作文教学不失为一种挑战,只要正确认识,积极主动的转变观念,改变固有方法,就会走出语文作文教学的樊篱,闯出一条高效,明朗的新路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从农村实际出发,根据农家孩子的特点,帮助他们养成留心观察、注意积累、勤于练笔、乐于交流等良好习惯,指导他们把生活实践、乡土题材与阅读和写作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促使他们形成技能技巧,逐渐地爱写作文、会写作文、写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