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多媒体走进作文课堂
“红叶电教杯”成都市第十二届优秀现代教学技术成果评选活动获奖作品
多媒体技术让作文课堂“活”起来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唐元富彭州市三界镇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
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它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品尝学习成功的乐趣。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关 键 词:
多媒体写作兴趣素材文本辅助手段
多年来,学生写作能力相对低下已经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病,孩子不会写作文成了家长、老师心中永远的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不少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疼,有的小学毕业班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背习作;有的为了完成任务,胡编乱造;有的甚至到作文书上一抄了事„„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作文质量便无从谈起。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似乎在向我们证明汉语这种非常灵动的语言不太适合进行书面表达。然而仔细想来,却非如此: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本身不存在表达的障碍,关键是使用这个工具的人和方法。因此,我们不得不把质疑的目光投向我们的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爱上习作,能够自主、自由地表达,成了语文教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一直努力探索一条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作文途径。在这方面,我发现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作文课堂教学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能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教学材料融合,实现教学的优化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那如何运用“多媒体”活跃作文课堂、指导学生轻松愉快地写好作文呢?
一、多媒体帮助学生课前积累写作材料。
我们在总结习作成功经验的时候,往往离不开“多读多写”这四个字!毫无疑问,多读多写是孩子写作获得成功的秘诀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秘诀,而多读多写的核心是读写结合。培养作文能力“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阐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自外而内的吸收,是
学习语言;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自外而内的表达,是运用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以学习语言为基础,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不仅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
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小声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毫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读的兴趣。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这是因为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抓住课文的语感,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音和语感,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真正学会有感情、有语感地读课文。同时,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
二、多媒体跨越时空,提供素材,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水,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运用多媒体教学作文,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情、景、事、物搬进课堂,创设良好的习作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写作。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尴尬局面,掌握写作技巧,这是一场紧张的智力劳动。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彻底的放松,靠大谈作文的意义、重要性之类的抽象道理是不能奏效的。实践证明,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激活思维,调动学生观察、思维和联想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视写作为乐事。
在一次指导学生写状物作文《我爱家乡的柑橘》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自己精心制作的Powerpoint课件:随着欢快的乐曲声,屏幕上呈现一片柑橘成熟的丰收景象。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盯着悬挂在树上柑橘、堆满筐的柑橘、剥开壳的柑橘,如临其境,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情不自禁地小声议论起来。当我要学生用一两句话谈感受时,人人争先恐后,一个学生说:“柑橘圆圆的,红红的真惹人喜爱!”另一个学生说:“每到柑橘成熟时,当你走进柑橘园,就能看到树上一个个鲜红的柑橘沉甸甸地挂在树枝上,一阵风吹来,柑橘摇摇摆摆,好像在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品尝美味可口的佳果呢!”„„当我选择“柑橘林”、“一个个柑橘”、“柑橘外形”、“柑橘肉”等特写镜头,要求学生有顺序抓住特点观察、描述时,学生众说纷纭,争相发言,完全没有了往日的沉默。课堂上巧妙的用音乐和画面引入,让学生充分感受课件所表达的意境美。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
后,再充分调动其生活积累,捕捉习作素材,帮学生成功的跨越状物作文这道难关。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受到音乐、图片、文字语言等多种媒体的熏陶,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因此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他们触景生情,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多媒体走进文本,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小学生对作文感到最苦恼的是“无话可写”、“无事可写”,其次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在帮助他们突破这些难点时,必须根据其心理特点及“迁移规律”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群的整体优势。
1、图文并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由此可见,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它对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观察深刻,感受和体验就深,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由于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因此很多小学生虽然置身现实生活中,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和事、景和物缺乏细致的观察,难以发现其间内在的联系和发展关系,以至于出现作文内容重点不突出、条理混乱,不能清楚地写出所见、所闻、所感。因此,需要教师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而多媒体课件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具有独特的优势。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声音、图象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把图中的事物作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的处理,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反复观察、从而使学生的观察逐步做到有序而细致。如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再用“闪烁”的方法,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小白兔可爱的外形,由于学生观察有序而细致,因而他们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2、以说促写,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作文要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做到“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在教学时,要重视“说”的训练,先让学生说,在会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学生就不会感到困难了。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结果。多媒体进入了课堂,为学生的“说”创设了情景。还是以指导学生写“可爱的小动物”为例,当学生观察了小白兔后,教师很自然地用一句过渡句:“其实,在大自然里,还有许许多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不信你们瞧!”点击鼠标,屏幕上显示出了很多种小动物,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了,学生面对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欢呼雀跃:“呀!怎么有这么多小动物?”“真有趣!”教师紧接着问:“想不想给大家介绍介绍?”“想!”学生的表现欲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教师再因
势利导:“请你们按刚才的观察方法加以观察,然后选一只你最喜欢的小动物向大家作介绍。比一比谁是最佳讲解员!”鲜明生动、深情并茂的画面,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凝聚在小小的屏幕上,学生想说的愿望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自由练说、同桌对说、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个个说得开心,这就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再现场景,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
通过再现场景,能较好地解决怎样写的难点,为学生描述创设了条件。由于再现场景,使观察的对象比较集中,观察的时间比较充裕,学生有充分的感知过程,还可以在再现的场景中自选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描述事物,这样就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又培养了思维的多向性。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季》时,让学生说“秋天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学生想象不出,于是,我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在悠扬的乐曲中,一幅幅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学生的小手举得高高,争着说:“我到果园里去寻找秋天,我发现了黄澄澄的梨,我认为秋天是黄色的。”“我来到了田野,我发现了红红的辣椒,我认为秋天是红色的。” “我到果园里去寻找秋天,我发现了紫色的葡萄,我认为秋天是紫色的。”„„ 紧接着我说:“我们大家发现秋天有这么多颜色,我们说秋天是五颜六色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实和发展,学生开阔了思路。
4、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大量、广泛地阅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Internet下载与学生作文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教给学生如何选择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方法,指导学生上网去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以往要求学生阅读作文的内容,学生总是显得兴趣不浓,而现在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下载有关的资料时,那色彩鲜艳的图画、优美动听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内容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他们学习的潜在意识,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改变了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的被动地位,使学生逐渐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积极的知识探索者、主动的能力构建者,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四、多媒体有助于课堂指导写作内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从何处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并未做“生活的有心人”,他们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是模糊的、零乱的,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这又是极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借助投影(或
幻灯)、录像(或电影),对学生进行课堂指导。
比如,要求学生写山水游记、状物绘景类的作文,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及相关的提示性文字。这样,教师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既节省了板书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与此同时,播放供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自然山水风光录像片(可以关掉片中的配乐及解说音响,只展示给学生直观、完整的画面),并指导学生逐一观察,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下笔成文也就比较容易了。初稿完成后,教师重播被观察过的录像,并打开配乐及解说音响,让学生用自己的作文与片中的解说词进行比较,找出观察写作中的疏漏和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足,再进行补充修改。由此而写出的作文,质量往往比采用传统作文指导方法,由学生自由写出的作文要高出许多。
如果是要求学生写叙事、说理、抒情类的作文,亦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或用投影映出作文材料(文字、图画等),或用录像展示客观事物的原貌(整体、局部、细节等)、发展变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画面,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如根据图片进行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可将报刊上发表的反映现实生活的图片放在视频投影仪上投影。一幅并不惹人注意的图片被突然放大映现在银幕上,能给学生以清晰、直观的感知,倍增写作的新鲜感。教师再通过指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思考并联系社会生活作启发性分析,就会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出写作的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多媒体有助于课后评改,提高写作质量。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教师包评改。其结果是教师疲于修改作文而学生收效甚微。“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所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改等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且操作程序繁琐,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可以说,评改作文如果不改变“纸上谈兵”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难得轻松,相对来说,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比包办代劳更费心机。
有鉴于此,我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初步写成作文后,教师浏览,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在银幕上。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虽均为口头评改,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同时,教师又能节省大量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
如果在作文前使用了录像(或电影)为学生提供过观察写作材料的作文,还可在成文后的作文评改中将电教多媒体协同使用,用录像展示观察内容、写作材料;用投影提示写作要求、学习习作,指导学生进行图文对照、评议、修改。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交替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调动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就不断增强,作文教学质量就会不断提高。
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给作文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媒体,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语言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总之,运用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学生的构思作文过程不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从而使学生文思喷涌,引来源源不断的作文之“活水”,真正地让作文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主编:陈旭远、张捷
《学会关心学生研究》主编:卞松泉 胡惠闵编
《中小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形式与发展》主编:张迪梅
《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总第301期)主编:崔峦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言课程标准》
第二篇:让多媒体走进音乐教学的课堂
让多媒体走进音乐教学的课堂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唱几首歌曲和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优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陶冶学生。
八十年代,电化教学的概念提出后,音乐教育工作者将录音机、幻灯机等带“电”的仪器设备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八十年代末开始,CD播放机、录像机、电视机、VCD播放机、组合音响、投影仪等设备逐渐加入到音乐教学中,教学效果随着“视听结合形式”的成熟而有明显提高。
多媒体音乐教学以声、光、电为主,利用多种先进的科技教学手段,在创新中大胆实践,已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1】
一、多媒体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有选择性
当前,音乐多媒体课件大致有课堂演示型、自主学习型、资料工具型和教学游戏型等类型的课件。教师在使用时要慎重选择,注意自己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和接受能力、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以免欲速则不达。
例如,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美的个性心理受到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受到心境的制约。因此,音乐教学中必须营造一种学生易与接受、学生感兴趣的环境气氛。学生对旋律、乐器、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美的声音和美而有趣的画面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是有目共睹的,值得一提的是,多媒体的运用是为了提高效率,而不是追求形式。但当今多媒体辅助教学中的运用还存有一定的误区:片面地唯多媒体是从,唯多媒体是好,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甚至已到了众“体”皆废,独尊多媒体的地步。多媒体确实拥有强大的功能,于是常见在音乐课上纯粹以多媒体取代了黑板、粉笔,有些课例甚至只有多媒体从头到尾唱戏,多媒体成了独媒体,其实多媒体固然有其优越性,但其它传统常规媒体也有其不容忽视的独特功能,其功能是多媒体技术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应以“扬弃”的观点来看待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粉笔、黑板、实物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让多媒体与传统常规教学媒体有机配合,从而正确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华而不实,哗众取宠 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但是现代信息技术也是一种教学媒体,为教学服务。充分、合理、灵活地使用多媒体,可以产生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效果,而盲目地、机械地套用它,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成为课堂教学的干扰源,从而走向华而不实的尴尬境地。
有些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看似内容丰富,实际是眼花缭乱,讲些什么都不知道,真是喧宾夺主。所以我们制作课件要讲究适用即可,画面不可太花俏,以免喧宾夺主,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主题之外。
3.再完美的音乐课件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粉笔、黑板等实物教具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是为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而不能喧宾夺主,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另外,如果音乐是能用黑板来讲清楚的,那又何必用课件呢?书本上有的东西,用不着再做课件,从刺激-反映的心理测量角度看,文字说明是最弱的。设计和制作课件的内容要以使用和必需为准则,如果课件反映的内容通过常规教学方法就能完成,或者用课件只是取代了黑板和幻灯片的作用,显然失去了意义。更有甚者,用课件只是将教材“搬家”,就更加得不尝失,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有些内容用多媒体课件表达,效果反而会事倍功半。音乐知识靠朗读是不能很好理解的,与其用长篇大论来讲述,还不如截取几段具有代表性的舞曲放在课件中,让学生欣赏,使学生既有了审美体验也能掌握知识,加深了印象。
二、多媒体运用在音乐课堂中的优越性
1.多媒体的音乐教学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创作欲望。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少,接触的事物不多,所以他们脑子里储存的素材就少。再者,无论什么教材它的知识容量是极其有限的,传统的音乐教学也只是传授教材中的那点知识,但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为人们获取大量的音乐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此,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音乐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去收集相关知识并整理后在课堂中交流学习,这样做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另外,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较直观地把各种音乐展示在同学们眼前,比单听老师讲,构图要新,题材要奇,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效果要好很多。根据有关专家、科学实验的结果,人类感官对信息的理解程度因刺激的方式不同而不同,视觉83%,听觉11%,触觉3%、味觉2%、嗅觉1%,而综合刺激才能产生最佳效果。音频、动画和舞蹈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更为生动有趣,突破了课堂的狭小天地,大大加深并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辅助小学音乐教学,可以弥补传统音乐教学的不足。
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学生学”,并以传授知识、经验为主。
传统的音乐教学虽已注重反复练习:如基础知识以练“视”为主、视唱练耳以练“口”为主、音乐欣赏以练“耳”为主等等,音乐课的教学方式几乎没有大的改观。艺术教育必须坚持动手导向,练习比上课更重要。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融入音乐课堂教学,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另外音乐欣赏课如果还停留在单纯的以讲解与欣赏为主,仅仅追求听觉感官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相信这种教法是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更不能激发学生兴趣。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弥补这一不足。它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声、光、电有机结合,利用网络、计算机等设备提供图片、电影、历史人文等大量的相关信息,延伸课堂内容。
3、多媒体的音乐教学易于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去思维的。”因为年龄的特点,他们对色彩和声音有着非凡的敏感力,他们能够在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氛围中,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如:在欣赏《森林狂想曲》这一课中,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件里展示了以一个大森林的景象,学生边听乐曲边出现不同的动物,学生们将自己内心的感知和屏幕上的表象结合起来,通过不同乐器、不同声色产生不同的效果辨别不同动物的不同形象:狮子的勇猛雄壮、小乌龟的锲而不舍等,这样,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就能很好地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达到了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4、利用多媒体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音乐唱歌课教学主要采取的是单一地教会学生唱某首歌曲,片面的认为学生学会唱某首歌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即便是进行了识谱教学,也因绝大部分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导致唱歌教学纯粹变成了教歌的形式。教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学生一句一句地跟唱,整堂课教学机械反复。试想,教唱的那首歌曲要是学生都喜欢的还好,要是歌曲本身就让学生觉得不够好听,旋律也不容易上口,那有多少学生能够接受,有几个人能够坚持这种机械、呆板的音乐课堂呢?
再如音乐欣赏教学,有的教师就是找来许多的音响资料,整堂课放音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
显然,学生对这样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所以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象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总之,让多媒体走进音乐课堂是一个新事物,也是摆在广大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只有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第三篇:让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2013
让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湖北利川都亭二小 张雪英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为了实践这一理念,改变”教师+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解放教师的劳动强度,语文学科运用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时代的呼唤,课改的需要.让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教学课堂,能很好地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同时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激发学学习兴趣,真正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促使学生眼,耳,手,脑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学习兴趣浓起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多媒体技术中的音频,视频手段,可以展现出形象生动的动画、妙趣横生的插图、悠扬悦耳的配乐,这些都能增强教学手段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诗歌《凉州词》的教学中,汹涌澎湃的黄河、远川高山、塞上孤城、河边的杨柳、玉门关、戍边人,我都制作成了FIASH MV,再配以幽怨,低沉的诗朗诵,以动画形式描绘出一幅在边地壮阔的广漠中悲壮苍凉的画面,以此形式来表现真正的诗中有画之特色,既直观形象,又轻松生动,学生对诗意境的把握也就更加明确.又如寓言《楚王好细腰》的教学过程中,文中有一段写道: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其中几个动作“胁”, “带”, “起”,写出了大臣在细腰过程中的痛苦,大臣“努力”有了成效后,满朝文武的脸都是黑黄黑黄的了,这样生动的场景往往无法展现,我将这段文字的内容制作成FIASH MV,以动画的形式加以体现.这些都是更形象地展现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也大大提高了课堂的生动趣味性,学生看得兴趣盎然,学起来也印象深刻,易于掌握.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文字游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如古诗填题.看图背诗,猜画谜等,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手段的趣味性,是传统教学中无法做到的,也是多媒体教学中的一大特色.二.利用多媒体,让教学过程“优”起来
在传统教学中,有关语言和影像的内容无法与文字性的教材组成一体,只能以教科书,录音带,录像带各自出版,教学时也是先完成文字讲解,再到电教室观看补充资料片,形成两次教学,学生收益不大,纯教材枯燥,纯图片单调,只有将二者协调结合才能既增强内容的完整性,又方便学生全盘吸收.因此,我们利用多媒体中的超文本功能,将文,音,像编在一起,成为丰富多彩的电子教材,如学生在阅读文字时配以声情并茂的诵读,在观看影像数据时可随机翻动文字内容,构成一个既重感官享受,又有知识串联的学习环境,学生不用两头跑,知识的衔接性自然更加紧凑.学生都是生长在和平环境中,过着呵护的生活,让学生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引导他们细品《狼牙山五壮士》所表现战士们英勇顽强精神,为了革命不顾个人安危,勇于献身的精神.我借助影视片,这样不断直观教育了学生们珍惜生活,仇视侵略,热爱祖国.启迪了学生思维,同学们在学习讨论中纷纷联想到壮士们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思维.能结合一个动作,说出壮士们的心里活动,同时也让我在教学中尝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甜头.在总结课文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使教学过程优化起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我在与学生分析了小女孩划火柴后产生的五次幻想后,问:“小女孩的结局怎样呢?”学生回答:“小女孩死了,她在大年夜被冻死了。”这时,我把画面定格为:在一所高大的房子的墙角里,一个小女孩靠在墙角,两腮通红,身上覆盖着白雪。同时,伴有一段非常悲惨的音乐。学生看到这样悲惨的画面,听到这样凄惨的音乐,眼睛湿润了。接着,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后,学生对小女孩的遭遇产生深深的同情,对当时贫富不均的社会现状感到强烈的不满。又如《一夜的工作》一课,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写作者在亲眼目睹周总理的一夜的工作后而产生的感受,当时作者是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这种感情,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几组周总理忘我工作的场面。通过视觉感官,学生看到了周总理忘我工作的场面,那种对总理崇敬爱戴的感情就更深了。
三 利用多媒体,让教学过程“易”起来
小学生受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知识面窄,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有待培养.教师如何把抽象.死板,重难点的问题形象生动,轻而易举的解决好,.是多年来教育者研究的课题.今天语音室的出现,多媒体快速发展和运用,它高超的技术手段,达到了省时省效的目的.电子读物的出现使阅读对象从单一的文字扩展为图文并茂,三维动画为一体.使学生从抽象到直观再回到想象,使教学的重点,难点从信息中摄取起到了突破性的作用.如《鲸》一课中,鲸的进化过程是课文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了人的进化图,让学生明白人进化是为了不断适应生存的环境。对这一点,学生接受起来较容易。接着,我出示了鲸的进化图。用直观的图像让学生看到了鲸是怎样一步一步进化成现在这样子的。从而使学生明白“鲸不属于鱼类,它是哺乳动物”,轻而易举的突破了课文重点。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真实再现,具体可感的特点,让学生能见其所未见,闻其所未闻,准确认识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事物,从而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与理解。
例如在教授《黄河象》的过程中,我根据课文内容制作了,黄河象的骨架,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化石的来历和发掘,以及陈列在自然博物馆的FIASH,让学生直观的了解了化石来历的科学知识,再教授《琥珀》一文时,同样的课件就起到了异曲同工的妙处,看着晶莹剔透的琥珀,学生直啧啧叹奇.这样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 利用多媒体,让学习效率“高”起来
利用多媒体,可以适时地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声音、图象都可以随时插入,随时展示,避免了平时只靠口说手写的容量小的弊端。这样学生坐在教室里,视野却可以随着多媒体的展示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且他们对文字的感受又可以随着画面、声音的不断的延伸,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40分钟上课时间便被充分利用起来,发挥了他的最大价值。如在教学《秦始皇陵兵马俑》一文时,在课前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投影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做,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了好几倍,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获得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信息。
实践证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正确运用,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设计和运用,有时过多的直观浪费时间、分散注意,会影响到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课件色彩特别鲜艳,动画特别频繁,而需要着重突出的教学内容却显得相对不足,这样的课件由于教学主体不突出,不仅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反而使学生一头雾水,极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展开。还有些课件接口元素布局不合理,无视觉中心,背景颜色相当刺眼,而屏幕上要显示的内容却过于暗淡,对比不明显,可视性差,学生辨认起来非常吃力,时间一长,既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还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滞后。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过程中,精心选择课件素材,合理组织相关数据,准确、有效地表达课文中所要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是使课件达到教学最佳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课件制作要注意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符合小学生的注意特点, 要有人机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要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为语文课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正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正向传统的教学方法发起挑战。但无论如何,只有深入研究,合理而恰当地设计,开发和运用多媒体课件,使之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对培养自主、探索、创新型人才有帮助,才能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第四篇:让作文走进新课堂
让作文走进新课堂
我校经过快速创新写作教学法的研究与实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教师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我在2004年9月26、27日到重庆参加首届全国中学“新课堂”作文教学大赛及作文教学研讨会,感触颇深。下面的文字是当时的一些感悟。
“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滔白浪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这段话比喻、排比的运用,令人心醉,独特的表达展示了作者的个性。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有个性、有真情、有思想的人。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体现文章的价值、自身的价值。9月25日、26日在重庆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学“新课堂”作文教学大赛及作文教学研讨会,对作文课堂教学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该次大赛13堂作文课充分展示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告别了陈旧的作文教学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写的枯燥单一的模式,开启了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师生互动,生动活泼,打开了作文教学的窗口,赢得了专家和听课教师的好评,为作文教学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师生关系融洽,是作文教学走进新课堂的前提。这九位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与三中学生彼此陌生,但这些老师善于利用课前准备,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感情,缓解学生压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如第九节陕西的黄琳昭老师用歌曲《朋友》引入新课——《这就是我——希望你永远是我的朋友》,学生在熟悉的歌声中得到美的享受,消除了紧张情绪。并要求学生可以随便向自己提问,教师作答。学生向她提出了“姓什么”,“来自何方”,“性格、爱好如何”等问题,老师一一作了回答。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因此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中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不断鼓励学生多思考问题,给每一个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允许学生犯错误,无论观点正确与否,教师决不随意肯定或否定,同学之间也不要嘲笑、挖苦,学生在求知写作活动中真正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写作动机才能得到充分的激活。最使我难忘的是黄琳昭老师的这堂课,学生推选一个比较差的男生来作自我介绍,该生说话缓慢,只介绍了几句:“我的爱好是打乒乓球,爱玩电脑游戏。”虽然介绍得很差,老师却表扬道:“说得很好,介绍了自己的爱好,如果还介绍一下自己的性格就好了。”同学们由嘲笑他变为鼓励他。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该生大胆发言,一次比一次好,顺利掌握了自我介绍的写法。这充分
说明了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信任你,喜欢你,学生才能“信其师,方能信其道”;也只有你信任学生,才能使课上得生动有趣。
二、新课堂作文教学内容设计要贴近学生生活,富于时代气息。作文首先应是人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人的一种心灵和情感释放的需要。教学内容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作文才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充分展示个性。如第七节福建林璇老师教学的内容是《师法自然写心曲》,引导学生用心来观察身边这块热土,调动口、耳、鼻、舌、手等器官来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去描绘心中最美的景物。由于是写自己最熟悉的有感情的景物,因而学生写作激情很高。很多学生写出了优美的句子,如“我喜欢金刀峡流下来的水,叮叮咚咚,它在歌唱,它在欢笑。“重庆的山真美啊!云雾缭绕,像仙境一样”。有一位学生还将苏轼的诗改为“不识高山真面目,只缘身在山城中”。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他的《沉思录》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张开你的眼睛!就像一只活的长笛感受音乐的气息吹切它的全身那样,感受领略这个世界吧!在你生存的壮丽中与晨光相会吧,你在那儿会同合为一体的。”说真话,诉真情,核心是真。如新疆杨晓红老师教学的内容是《感悟亲情》,引导学生写自己的亲情故事,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写出来的文章真实感人。本次大赛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7—9年级的写作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且在其它部分,“感受”和“体验”的字眼也随时跳入我们的眼帘。
三、新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作文课堂的主人。我进行了四年的快速创新教学法研究与实验,虽形成了“基础训练——技能训练——创新训练”的阶段性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减轻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但课堂教学不生动,一般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读例文——出题——写作——评改”的课堂结构;虽也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学习方式,但学生活动时间较少,特别是未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九堂作文课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运用创新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引起师生感情的共鸣,从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如新疆的杨晓红老师所授《感悟亲情》这节课,先用《爱德华临终前的三个电话》引入新课,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到世上最大的爱是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接着读美文《一碗混饨》,让学生领悟亲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第三,小组学生讲心中最想说的亲情故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请学生讲故事时,老师读了自己写的例文《红鸡蛋》,指导学生运用人物描写方法将故事写得更生动,更感人。第四,学生写作,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这十三堂作文课真正做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以“诗情教育”给学生“授之以渔”,让学生终身受用。
四、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的使用,使作文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十三位教师有十二位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含高中组)。她们在屏幕上展示教学过程,展
示图片,展示例文,展示问题,学生一目了然。如获得特等奖的胡蓉老师所上的《学习人物描写》,在屏幕上展示了刘翔跨栏短跑的画面,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效果很好。如学生写到“刘祥紧绷的大腿,像待发的弹簧,随时准备冲击”,“刘祥昂着头,非常有自信”。多媒体教学直观、容量大,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因而效果好。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上好新课堂作文的关键。该次参赛的十三位教师(含高中组),自身素质好,教学基本功强,文学素养深厚,妙笔生花,随机应变能力强,课堂充满了笑声和掌声,令听课老师刮目相待。如新疆的杨晓红老师写的例文《红鸡蛋》,真实感人,语言优美,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全国语文报刊协会作文评估委员会副秘书长、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常务理事长张伯华在大会闭幕式上强调,“要上好作文课,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练兵,要能写范文,妙笔生花,口若悬河,课堂教学要有艺术”。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在闭幕式上强调,“要重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可以提高教师素质,可以提高教师品味,可以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怎么学?重要的一点,就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张大千先生说过:“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教师,必须这样,也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教师之职。
六、学生良好的文学底蕴是新课堂作文教学成功的保证。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在闭幕式上说:“本次大赛的成功一半来自当地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语文素养高。”所上的九堂作文课学生思维活跃,表达能力强,文学功底深厚。这正是三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他们提出“作文就是激活;作文就是生活;作文应是精品的生活;作文应是审美;作文是积累的过程;作文是可以被培养的”的理念。具体的做法是:
1、让学生喜欢作文,鼓励学生发表作品。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作文本,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文香拾书,一部分是读书随感。老师给学生本子封面的赠言是:“读书使我儒雅写作使我智慧”。
2、让学生去阅读。每个班一个图书角,学生每天读2000字。
3、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将课内练笔和课外练笔结合起来。正因为如此,学生素质和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这次作文大赛给我们的启示很多,相信经过我们全体语文老师的努力,在作文教学园地上,定会开满灿烂的鲜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第五篇:让快乐走进作文课堂
让快乐走进作文课堂
杨锦梅
作文指导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一提起作文,孩子们就会“谈虎色变”。有的学生不会写,照着作文书一通猛抄。有的学生虽然写了,但不是寥寥数笔,应付了事,就是空洞无物,枯燥无味。怎样才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感受快乐,让小学作文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呢?我在作文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是我在《春天来了》这一节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在《春天来了》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实现快乐作文。
一、走进生活,引起兴趣。
细心留意学生的作文,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之所以写作时无话可说,或写得空洞无物,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细心观察好习惯。其实,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是获取作文素材的主要途径。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必须要让学生懂得观察的方法。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心去感受。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我们的身边都存在丰富的写作材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尽情地去感受大自然,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课前,我布置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寻找春天的痕迹:解冻的小河,发芽的小草,早开的花朵,柔软的柳枝,飞舞的蝴蝶,清脆的鸟鸣,天空的风筝„„我让学生把自己所见、所听、所闻、所想、所
悟以日记的形式一一记录下来。孩子们兴味盎然,观察得很认真,动用了身体的各个器官,这个看看,那个摸摸,一会儿侧耳听听,一会儿用鼻子闻闻。观察日记也写得生动详尽,各有特色。然后,我又布置孩子们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学唱歌颂春天的歌曲。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引导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积累写作的素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写作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语言,形成文字的活动。离开了这种特定的环境,作文就失去了它的真实性。所以,教师要注意创设真实有效的写作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尽可能回归常态,还原生活,真实自然地进行写作,这样,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投入、主动动笔,提高写作质量。
课中,我通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组织孩子们听“春之声”。让孩子们在哗哗的流水声中发现春天,在响亮的蛙鸣声中认识春天,在婉转的鸟鸣声中享受春天。
赏“春之景”。通过欣赏春天的视频,走近春天。去看看粉红的桃花,嫩绿的小草,勤劳的蜜蜂,忙碌的农民……知道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季节。
绘“春之图”。把作文课上成美术课,在孩子们生动地描述中,我利用剪贴画,在黑板上展示出一幅美丽的“春之图”。再让孩子们把自己心中的春天说出来,赞“春之美”。寓教于乐,使他们与春天进行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让他们想说,会说,敢说,乐说。
三、方法指导,发展兴趣。在孩子们对春天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指导孩子们有顺序、有重点地描写自己心中的春天,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快乐愉悦的状态下,快快乐乐的写,享受成功的喜悦。
如果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快乐就是写作之泉”。虽然说写作能力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老师的种种努力也不可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也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妙笔生花,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让每个学生在作文中得到无比的快乐,这是作文教学之本。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我们就应该把快乐作文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