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作文教学的
如何理解作文教学的“最优化理念”?
作文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突破那根深蒂固的作文教学模式的禁锢与支配,深入挖掘作文与写作的本质内涵。教师要做到作文教学的“最优化”必需:转变作文教学理念、理清作文教学与生活的内在关系,重构作文的评估理念,在不断调适、突破、拓展中形成新的作文理念。
一、转变作文教学理念: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人文合一,重视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强调体会人生,唤醒生命,培养人格。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在培养目标上只强调了“为作文而作文”,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内容上,又远离了生活和学生的舞台,扼杀了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要始终着眼于学生(人)的改革,要努力培养学生优良的作文品质和教给学生科学的作文方法。
二、树立新生活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酿造,从而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考,发展能力。
生活是作文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特别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便成了一句空话。因为学生的思想感情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酿制出来的,是先有生活,再有作文,生活构成了写作的源头,所以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生活,突破表象,概括出未被别人发现过的东西。从而使文章显示出生活的独特性,表现出生活的健康和谐。
三、建构新评估理念:就是要从更高的层次上去看问题,从更深的结构中去评估。它 以《语文教学大钢》中的三个“有利于”为原则,努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创新欲,追求新概念作文。
第二篇:《理解》作文
1.字典中理解的含义
理解:懂;了解:互相理解,加深理解,理解文件精神,你的意思我完全理解。
2.关于理解的名言 我们平等的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托尔斯泰《童年 少年 青年》
如果人们不会互相理解,那么他们怎么能学会默默地互相尊重呢?——高尔基《与世隔绝》
3.对理解的解释 理解如桥梁,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理解如暖阳,驱散人心头的寒冷;理解如春雨,滋润出希望的萌芽。
4.自己生活中不被理解
有时自己在干什么事情是总是不被人理解,比如我在一次考试时,只是帮助一个不认识的同学捡一支笔,就被老师误认为是和同学打小抄。当时我就想了,难道我帮助别人还有错么?
5.自己生活中被别人理解
6.生活中你理解了别人
7.理解的含义
“理解”一词,最早见于元朝末年编纂的《宋史》:“心通理解”,是指从内心上明白、从道理上了解。理解,从字面来看,就是理性的思考和解读;从认知层面上讲,认识得越全面,了解得越透彻,理解得就越深刻,使我们对人、对客观事物有更准确的把握。今天我在这里和大家探讨的“理解”,就是要运用科学的精神、理性的心态、辨证的思维去认识社会问题、解读社会存在。
理解是人们客观认识世界,把握客观规律,解读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解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总结,是人类自下而上的客观需求。
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说:“理解,是人的生命,追求理解就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善于理解,是对自身意识和行为的突破,是对生命的扩展和延续。
理解,在本质上是一种德行。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过:“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作为内心之德,理解以意识的形式存在,提醒人们将心比心,消除误会,关爱别人,善待自己;作为外在之行,理解要求对别人的言行保持大度、宽容,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进而让一个群体的存在更有活动,让一个人的生存更加宽松,让工作与生活更加和谐。
八十年代中期,战地军人蔡朝东从老山前线回来后,以《理解万岁》为题作了102场报告,一时间,“理解万岁”成为那一代人的流行语,代表了时代旋律,铸造了一代人的优秀品质。今天,我们站在一个历史的新的起点上,来思考“理解”的内涵,它不只是一个时代的旋律,还沉淀着更深远、更现实的意义:从现实意义上讲,理解是人类生存的选择,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从现实意义上讲,就是要通过理解把大家凝聚起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朝阳区在全市实现率先发展做出贡献。
一个领导班子要增进团结,需要理解。成员之间要善于沟通、勤于沟通,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支持,补台不拆台、成事不败事。一把手要善于广开言路,兼听众议,敢于承担责任;副职要恪尽职守,找准位置,形成合力。只有这样,这个班子都能有凝聚力、有向心力、有战斗力,都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一个人要融于社会群体之中,需要理解。要用辩证的思维去正视社会存在,正确解读社会问题;要用发展的观点处理面临的一切社会矛盾;要用学习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理解个性差异,承认“人无完人”,善于博采众长,学习别人的优点;要用约束的意识解读自己,坚持修身克己,经常自我反思,警示自己,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融于群体之中,成为社会的有效成员。
要增强理解,就必须遵循辩证思维。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一切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看待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都要遵循辩证思维方式,用全面、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绝不能以偏概全。真正的理解是对一个人、一件事的全面把握,所以,我们对一件事,既要看到它的正面,又要看到它的反面;对一个人,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对一个问题,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增强理解,就必须倡导理性心态。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各种新事物、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开放不可能尽善尽美,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是得失并存,利弊共生。公平是和谐的核心,也是当前人们反映最为强烈的社会问题,对于公平我们也要正确理解:公平是相对的,贫富差距过大是不公平,绝对平均主义也是不公平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平和、健康的社会心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对是非有着共同的判断,面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都能做到多一些理解、多一些认可。
要增强理解,就必须坚持求同化异。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始终贯彻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最终在国际社会求得理解,达成共识。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但要求同存异,更需要“求同化异”。对于一时的不理解、不认可,要积极做疏导工作,化解矛盾,增进理解,使大家思想上求得统一、观点上形成认同、目标上达到一致。
要增强理解,就必须加强沟通交流。今年五月,胡锦涛同志会见了原国民党主席连战,国共两党在坚持“一国两制”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了两党领导人六十年来历史性的握手,这对于两岸之间深化理解、推进共识,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可见,沟通和交流是理解的前提,如果总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理解何从谈起?“人怕见面,树怕扒皮”,一个团体的内部成员之间只有抛却成见、勤于沟通,经常交换看法,经常坦露心声,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体谅。
要增强理解,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人们的社会行为不可能象自然科学中的测量那样有严格的计量标准,想要理解别人的行为,就必须学会“换位”,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和立场上来解读其思想和行为,拉近距离,求得认同。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合作日益频繁。理解,是和平交往的思想基础,是人类社会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一个国家,不善于理解别人,不坚持和平发展的原则,不用和平发展的思维去参与国际社会交往,那它就要用牺牲国家安全为自己的行为“埋单”;一个政府,不善于理解群众,不以德治政,不坚持民主和团结,那它就要用牺牲社会稳定为自己的行为“埋单”;一个人,不善于理解别人,骄傲自大,不讲诚信,缺乏融和性,那他就要用牺牲生存空间问题为自己的行为“埋单”。
理解,是海纳百川的气魄;理解,是苦口良药的热忱。理解别人,是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优秀的社会道德品质。理解精神,应该常驻人们的心灵,成为每个人的人格框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8.历史领域上有那三人不被理解
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理解与被理解是多么难啊。李白空怀满腹才华,却不能被朝廷理结接纳,内心充满苦闷抑郁,“停杯头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台性雪满山”,他只得连声感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辛弃疾力主抗金,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向皇帝献计献策,可皇上却不理睬,辛弃疾报国无路,壮志难酬。“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黑格尔林中感叹:“只有一个人理解我。”随即否定:“就连这个人也不理解我!”伟人尚且如此,何况芸芸众生的你我?
9.就上述的问题请你用议论抒情的语言表达凡是告诉人们无论是被理解还是去理解他人都必须从道德修养广博的学识,高远的视角和宽阔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志同道合等方面谈正确的做法
第三篇:作文——理解
理解
母亲总是悉心照料自己的孩子,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可孩子总会因一些事而抱怨母亲。不懂事的年纪已过去,我们便应告别不懂事,试着去理解母亲。
记忆中的母亲拥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可因节省打理长发的精力而剪去了,也隐去了爱美之心。年少不懂事的我总会羡慕同学那美丽又时髦的母亲,反而嫌弃自己的母亲。母亲因我的话稍加注重了些衣着,只因不想与我产生间隙。不能时时依赖母亲的我开始理解她,体会到了思母之苦。
因离家远而选择寄宿的我总是期盼家长来看孩子的日子。这次母亲又早早地来到了宿舍,为我收拾好衣物,静坐在床边等待着我的下课。我闷闷不乐地踏进宿舍,母亲似乎感觉到了我沉闷的心情与临近的考试有关,便没有提起任何有关考试的话题。母亲立马站了起来迎接我······这时只听到嘭的一声,母亲的头撞到了上铺的床板,“哎呀”声拉回了我的思绪。着急的我立马伸出右手像儿时母亲安慰摔跤的我般抚摸着她的头,并且轻声慰问道:“没事吧?”无意间,我发现母亲的头顶已白了一圈,我不禁心痛。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母亲要回家了。这次我不再留在宿舍休息,而是送母亲到校门口。母亲一手拎着放餐盒的袋子,另一只手牵起我一起走向校门口去。我与母亲走在校园的道路上谈着心,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那时我多么想让时间停止,让我能够多多陪伴母亲。可是现实不如人愿,很快我们就到了校门口。母亲与我告别便向门外走去。我从母亲的话语中听不出了不舍,我也是那么不舍母亲的离去。以前总是和我说回去吧然后看着我离去的背影直至消失,如今轮到我望着母亲了。母亲的背影渐行渐远,逐渐淡出我的视线。而母亲也停下了脚步回头望向了教学楼,我知道她是担忧我。尽管她知道极大可能找不到我的身影,但仍旧会转过头望我。不知道有多少次母亲这样回头寻找着我的身影,想到这里,我已眼眶湿润,泪水再也收不回来,顺着脸颊流下。
母亲为我操心了十几年,她已渐渐老去·····我想,即使现在还做不到报答母亲,但是我可以做到去理解母亲,减少母亲的操劳,告别那个不懂事年纪。
第四篇:如何理解教学设计
如何理解教学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老师们都有这样一种共识:课堂教学一定要改变以“教”为中心、“满堂讲、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要优化教学全过程,打造“以学定教”的高效课堂。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传统的接受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问题学习、合作学习等。这种认识很到位,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种认识落实到课堂中,这种理念充其量只是一种唯美的“空中楼阁”,并不能根本地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所以最到位的认识必须与教学实践对接。怎么对接?就是实施教学的行为主体之一线教师们,首先要积极地响应和行动,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起就要从学生主体出发,实施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学设计往往停留在“形而上”的条条框框,很多教师不知道怎么样处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过程,不知道如何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开展教学设计。所以,信息技术学科亟需一种系统性的教学设计核心体系结构来促进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
第一步:确定教学设计起点。拿到一个课题要开展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该做什么?建议大家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先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内容,学了有什么用?二是对于这个内容,学生原有的基础是什么?三是这节课中,我希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怎样的发展? 第二步:处理教材和确定教学内容深入研读教材,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这节课中什么内容对学生是有价值的?二是学生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什么内容上?三是什么内容对学生的生活和今后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在此基础上,再次审视教材,明确“教什么”、“教什么更好”、“教什么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有所发展”这三个问题,对教材进行增补、删减、重组、置换、整合等,从而形成系统的教学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材中已经过时的、学生已经会了的内容,不要让学生以学习新知识的方式重复学习。
第三步:制定教学目标时.各维度应思考的问题知识与技能(学什么)。即学生要了解的知识和初步掌握的技能是什么?学生要理解的核心知识和重点掌握的技能是什么?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怎么学)。即创设怎样的学习体验环境,用什么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欲望?学生应经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才能逐步深入地获得新知、掌握技术、形成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建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感悟、怎么体验、怎么培养态度)。即这节课学生能体验、感受、感悟到什么?这节课能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什么态度?这节课可以塑造学生什么样的价值观?这节课能培养学生什么兴趣? 第四步: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应考虑的问题
第一,这节课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第二,这节课中,学生会遇到什么样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 第五步:确定教学方法。应考虑的问题要用什么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学、主动地去学?用什么方法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而不是学生被灌以知识?用什么方法去突破学生的理解难点或操作问题?看似学生都会的内容,采用什么方法使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原先知识结构的不足?如何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悦感?如何让学生感受学习这节课的意义和价值? 温馨提醒:选取的方法不要流于形式,应真正能提高课堂效率、实实在在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学习。
第六步:建构教学过程总体逻辑结构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定要有一个逻辑清晰的执教思路。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握和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学生在思维推进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对于没有内在联系的一些“结构不良的知识”,则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来建立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情感。基于此,首先请教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应通过“什么样的素材或活动”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二是怎样的教学步骤能推进学生逐步理解知识、主动参与课堂、实现意义建构?三是课堂结束后学生的头脑里应形成怎么样的知识逻辑结构? 建议可通过以下四种教学过程总体逻辑建构的方法来理清上课思路一(1)串行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挖掘知识点之间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关联性和递进性的序列问题或任务把知识点串接起来,学生在对一个个自然产生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和探究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实现对知识的主动理解和意义建构。
(2)螺旋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通过“入境一出境一再入境”的教学模式,螺旋式递进、呈现知识序列和维度,使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逐步建立知识结构,促进思维发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入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任务,明确初步的知识。出境是指离开刚才特定的情境,提炼、总结出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再入境是指学生在这些技术思想、操作规律和方法的支撑下再在新的情境中独立地完成任务,进一步梳理和稳定知识结构,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网格逻辑结构建构法
核心思想:在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构建知识点之间序列关系的基础上,精心构建一节课的整体逻辑,把它作为一级网格,再把组成一级网格的各逻辑要素分解成相对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次级逻辑网格,依此类推,逐级分解,以多级网格体系推进学生全覆盖建立知识结构,并在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支撑下独立解决问题。
(4)并行逻辑结构路径建构法
核心思想:以开放性任务为明线,把课堂的知识点内隐在任务中,每个学生按照各自对任务的理解,齐头并进,殊途同归,完成任务;同时,在完成任务的个体体验中,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交流中,在一个“学生教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提升学生”的互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优化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跨越式发展。
第七步:教学设计撰写
根据前面对各个问题的思考和教学过程总体逻辑思路撰写教学设计、制作教学课件、准备教学素材、整理学生任务。
第八步:教学设计完成后建议反思的问题
(1)这样的执教思路是否足够清晰?在课堂实施时学生能听明白吗?(2)我会不会讲得太多?学生会不会思考得太少、动手得太少、体验得太少?(3)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吗?这样的设计是否会代替学生思考?(4)学生上课时会感到愉悦吗?有兴趣吗?(5)这样的设计在课堂实施后,学生能否用所学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6)我有没有非常认真地操作过所有的课堂任务?(7)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预估到了吗? 第九步:完善教学设计
根据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课件和学生任务。第十步:上课实施
按照教学设计开展教学。
第十一步:课后反思供您参考的问题(1)是否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2)学生上课兴趣怎么样?他们有没有进行真正深入的思考和主动学习?(3)学生出现的哪些问题是自己预设不足而导致的?(4)各环节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5)课堂的结构、任务的设置、时间的分配是否需要调整?(6)哪些细节问题因为没有考虑到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浪费学生时间?(7)哪些学生没有完成任务?原因是什么?(8)知识点讲解、语言表述等是否简洁、清晰、易懂?(9)课堂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十二步:形成教学设计终稿
根据课后反思再次完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完成稿。
第五篇:理解组织教学技能
理解组织教学技能
什么是组织教学技能?
组织教学技能是指教师通过变换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类教学行为。任何一堂课都是由组织教学开始的,而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组织教学技能是保证课堂正常有序的一个基本条件。
通常意义上的“组织”是指通过安排使人或事物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课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统一规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编排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集体组织形式。
夸美纽斯在创立班级教学制度时,是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来加以论证的。他认为,人们之间能力上的差别是自然和谐的缺点。他创立班级授课制度就是为了克服这种缺陷,是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向中等生看齐,都和中等生获得一样的发展、一样的知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相近,成员之间在学习、心理和思想上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有利于互相讨论,帮助和提高。因此,在班级授课中,各科教师在业务,风格上各有特点,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受到影响和教育。
另外,在班级授课中,各科教师在业务、风格上各有特点,学生可以从多方面受到影响和教育。班级授课也有先天的缺陷,由于它不能顾及学生存在的能力差别,只强调全班学生要在同一时间按照同一个进度学习同一内容,因而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创性。为了克服这个缺点,教育界都在研究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怎样开展个性化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分层教学等。
因此,组织学习形式的变化,合作学习的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上看,小班式教学和学生利用课外资源学习的作用正在不断受到重视,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行为并不是符合学校或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好的学习习惯要靠培养,良好的课堂学习秩序,要靠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形成。
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强化有重要联系。通过适当的强化可以把已经形成的习惯充分调动起来同,即进一步加强已有的正确的行为。教育实践表明,儿童在学习情境中以自发动机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者不多,当他们的动机形成后,施加外因激励才显得更为必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适当鼓励,表扬或批评,对学生的学习和态度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强化方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上进心、自尊心等级,从而巩固自己的正确的学习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用规定的行为标准来指导他们,使他们懂得养成良好的行为的意义,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步骤清晰
组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课堂教学是一个有规划、有步骤,由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等组成的教师和学生的有机互动的过程。
具体说到组织教学技能,则是从狭义上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行为。就是说,教师授刘的教学环节,步骤要做到清晰、有条不乱,一句话,就是教师组织课堂的教学要有序,忙而不乱。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有序,首先自己的头脑要清醒,不能自乱阵脚,这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一般的课堂教学步骤是:引入课题---展开---结束三大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