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教学反思理解(范文模版)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而写教育反思则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的一种实践活动。在教育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育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育中反思,能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实效的进行;教学后的反思------有批评地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那么写教学反思有什么作用呢?
一、真诚真实客观审视教学得失。
评课许多情况下是凭“感觉”,双边活动积极,评价说:“这是一节好课”;课堂气氛沉闷,评价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课堂气氛沉闷,评价说:“这节课需要改进”。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评价也算合理,但有时听者的感觉未必都正确,殊不知好的气氛中难免有“热闹”“形式”“平静”的底下有时也有“翻腾”;“精彩”的背后或许掺杂“作秀”“表演”;“沉默”往往蕴寓着“爆发”,这样一来,教师更不可避免让假乱了真,让虚掩了实,所以,给自己写教学反思有利于真实真诚地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客观地评价教学活动,无需瞻前顾后,无需左顾右盼,冷暖自知。给别人评课,难免人情面份,难免圆滑世故,对其优点,大肆赞赏,以此表达欣赏之意,有时又“惜话如金”;惟恐他人的光辉掩盖自己;对其缺点,要么轻描淡写,一以蔽之;要么只字不提,免伤感情和气;要么顾左右而言它,大话空话套话,但写教学反思给自己评课,则大可不必这样,无需铺垫.真奔主题,一语中的,可用百分之百的真诚,千分之千的真实审视自己的课堂活动。
二、能迅速促成个人专业成长
教学反思能及时地将自己平日在讲台上的某些偶发教学进行调整,突现教学灵感,自赏教学情节,遗憾教学环节,或详或略,或本或表地予以记录。《芦花荡》的教学中,要求“熟悉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我认为八年级学生应能较好地复述故事情节。因而,上课时在预习基础上,听录音导读一遍以后,便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随即抽了3名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复述,磨蹭了半天,结果3人都复述得不得要领,复述时不时看课文,有时索性照着念课文,这样一遭下来,一节课只剩下十多分钟,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只进行了一小半。可见本文复述的难度很大,备课时学情估计不准,课堂上没有及时调整,实在是一大遗憾,一次大的失败。丝毫不用避讳,这样实在而真实地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有利于吸取教训,有利于弥补不足。《背影》教学中查阅了多份优秀教案,仔细领会了“教学建议”,设计了一份较为满意的备课,可是在开课后,录音范读时,我心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原教案有些是为了教而教,要体悟本文真挚感人的父子深情。首先是了解写作的背景资料(家庭背景、写作背景);其次是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岂不是更好吗?鉴于此,当录音导读结束后,我便说:“朱自清先生写了父亲难忘的背影。从小到大,你与父亲一定也有不少交往交流,把你最难忘的和大家交流,并说说它为什么让你难忘?”一语既出,教室一片喧腾,同学们交流的很投入,在交流中真切地再次感受了父爱,然后我又说:“不同的父亲有不同的爱子方式,朱自清先生父亲的爱子方式为什么叫他难忘?以你的思考进行揣测交流。”教师此时适当介绍背景资料,学生再进行讨论,兴趣很浓,从学生的交流中能感知到大家对此课题很感兴趣,体悟也比较深切,比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在教学后记中,我把这一教学灵感片段加以记载,对于以后此类文章教学不妨也是一种参考。
三、便于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理念
在反思中对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对教学艺术不断追求,积极探寻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把教学点滴积累为教学经验,从而上升为教学理念。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长兴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阅读文章和表达情感,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大多采用各种方法加以训练,翻开自己的”教学反思”,我发现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诵读中积淀语感;
2、在品味中领悟语感;
3、在应用中强化语感;练习可采用抄写、仿写、积累等方式转化语感;
4、在活动中夯实语感,课外活动可开展口述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开辩论会。
尽管现在的许多反思还很拙嫩,尽管许多教法还不成熟,但我相信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加,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理论的丰富,日臻完善的教学艺术境界不会遥远,有位教育家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反思能成为教育行家。”拿起手中的笔,真实客观地审视教学得失,促成自己专业迅速成长,形成教育理念,展示自我教育风采。
第二篇:我对洋思的一点理解教学反思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不久的老师,也是幸运,刚来就有一种全新的“洋思”教学模式供我学习,但我却常常学得不好用的也不好,除不停的在学习老教师和同伴之外,课余我也常在揣摩它,也有一些点点滴滴不成线面的理解,希望能对自己有提高。
老师在“洋思”后并不是越来越清闲,而是被要求得越来越高了。就把整个教学过程用电影做个比方吧,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编剧,是策划,是导演,一节课若“剧本”不好,先决策划失利,那就根本没有“市场”,------学生不感兴趣,教学目的也更达不到,有了好的“剧本”,课堂上的实战才有保障;在实战中“导演”就更重要了,变预想为现实。教师的作用不可磨灭,把洋思的整个流程牢记在心,做到有的放失,上课还要安排得当,保证每个环节一一落实,一堂课才会有效果。不知道这样比喻恰不恰当,但我觉得有点像。
所以老师在课下做的工作是太多了,熟悉教材,收集材料,分析学情,选择适当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计一种或几种学法。正是如此,为了上课时所谓的“不作为”,老师在后台才要更“作为”。我想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毕竟每堂课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彩排”。
第三篇: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反思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在英语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做好阅读理解至关重要。想要做好高中阅读理解涉及到的不仅是阅读能力的培养,也牵动着学习者的注意力、观察力、毅力及兴趣、动机、情感等众多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艺术审美等社会文化素质。那么,在高中阅读课的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性哪,下面本人总结几点:
一、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
问题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帮助学生理解、鉴赏文章的切入点。教师设计问题,要遵循循序渐近的原则,要把问题建筑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之上,服务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目标需要。在提问、解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欲望,帮助学生认知和理解。
二、授之以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学会怎样学习,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接受新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好地做到知识的迁移,并使学生受益终身。
1.指导学生认真预习
高中阅读课文长,难度大,抽象概念内容多,形象思维内容少,语法现象较复杂。因此,对学生来说,认真预习是及其重要的。
2.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学生踊跃参与,最关键的是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为此,教师要妥善引导,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为此,要做到:
三、增加语言实践量,延伸英语阅读空间
应该说,高中每单元一篇阅读课文所选的文章都是好文章,精品文章,他们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课文中所反映的中外文化习俗、世界名人传记,体育竞技比赛、饮食卫生习惯等等都唤起高中生的注意和兴趣。但是,从培养阅读能力的角度来看,仅限于课文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此外,在教学中还可根据教材需要利用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融德育教育于教学中,这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这不正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教师正确地认识英语阅读教学在人格教育中的作用。
第四篇:对后茶馆教学的理解
对“后茶馆式”教学的理解
濮阳华龙区 田红玲
茶馆式教学法是上海育才中学带头试行的。原来有人称之为“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又称“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法”。要求课堂气氛不必过于严肃,只有教师讲学生听,而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像茶馆那样,随便交谈议论。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语文教学中,现在许多人主张“茶馆式”的教学方式,在“茶馆”里,师生情感交融,气氛和谐,可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改进人们认为,新课程要求的合作探究,必须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研究过程的本身也是一种知识,是一种默会知识它支撑着创新能力的提升。后茶馆式教学方式就是从“书中学”的一种学习方式为“书中学”和“做中学”的两种学习方式。所以,后茶馆式教学不拘泥于“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做做”五大教学方法的教学用时和教学顺序,更不拘泥于五大教学方法的完整。它的教育价值取向更明确。
后茶馆式教学继承了茶馆式教学的核心,发展并确定了两个课堂教学的关键干预因素:学生懂的教师不教,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展与解决。后茶馆教学可归纳为:一个核心,“议”为核心;两个特征:学生懂的教师不教,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展与解决;三个发展:教学方式更加完善,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价值取向更加明确。
第五篇:浅谈对教学评价的理解
浅谈对教学评价的理解
在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形势下,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新课程改革中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的功能。” 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但不少中小体育教师忽略了对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与改革,使得体育教学评价相对滞后,再加上体育学科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很容易步入误区,其体现如下:传统评价误区:教师以传统的眼光看待成绩,往往以动作规范不规范为标准,忽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年龄特征。同时评价形式单一,影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兴趣的调动。主观评价误区:教师认为体育教学评价就是教师评价,课堂上,学生活动刚完成,教师就凭主观意识给出一个等级,评上好的固然高兴,但不知好在哪里,评上差的心里难过,也不知差在何处……导致学生未能及时掌握学习信息,抑制了学生的体育活动积极性,长此以往,则造成厌学情绪。单一评价误区:教师除了只重视作业评价外,对学生期末体育成绩的评定也采用简单的“单一活动定成绩”的做法。即让学生完成指定的活动如立定跳远或长跑,然后给出一个成绩,这样未能很好地体现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的要求,忽视了体育评价的全面性和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基于上述,构建一种全面的、重过程、重创新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甚为重要,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的理念;符合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注意对学生学习目的、态度、审美意识的评价,注意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评价”的要求。
一、课堂教学的“全程式”评价。
所谓“全程式”评价,即是把教学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对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构想创意、课堂作业作全面评价。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学校教学方式,体育评价要做到多维性和多级性要求,建立“全程式”评价,可将整一堂课划分三个阶段,多次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反馈。兴趣评价:音乐课教学内容十分广泛,大部分客观事物都可以成为表现的对象。在音乐课的开始阶段,高度地评价学生的参与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态度,有助于学 生将主动参与意识贯穿教学始终。教师就应该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热情予以肯定,加发表扬并保护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他们动手试一试。这样,学生主动性被激发,主体意识得以增强,从而使其向教学内容的深入方向发展,反过来又提高了学生参 与整个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自觉性。
二、课外活动的“全面化”评价。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体育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学生能在自由的空间中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根据评价的多元化、多样化特性,将学生在此间的体育活动作为评价学生体育学习的一个方面,是十分很重要的。它能追踪确定每个学生的体育煅练活动表现,而且能准确评价学生在许多情境中的表现。要建立课外活 动的全面化评价。
体育新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
(一)以学生为本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的一切是围绕主体的需求来进行的,教学中主体地位已经得到了确认。情境教学、场地设计、器材配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与传统的教学要求完全不同。传统体育课由于始终未能解决“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没有跳出“以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圈子。体育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全新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健康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的以竞技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的教学观念正在逐渐被扬弃,体育正在从完整的运动技术传授型转变为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爱好与习惯,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课程。
在学习目标方面,教师可以设计许多可能达成学习目标的内容,教师可以在不同的场合、环境下选择不同的内容来表达学习目标,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选择最喜欢的方式来达成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是受学习目标制约的,在同一学习目标下,确实存在着多种途径可以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就应该考虑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以便选择。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统一、规范和有序,但忽略了学生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新课程的体育教学恰恰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因此,在一节课上,如果同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只要是对达成目标有利,就是合理的,也是应该提倡的。这充分反映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二)情感交流
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师生双方情感的交流过程,这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活力。做课教师大都注重情感教育,如创设情境、关注差异、师生平等、尊重人格、尊重选择等。这会促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情感,唤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计划中已经出现了师生互动、情感交流的教学设计,但这种教学设计围绕教师的“教”而开展的。也就是说,这些师生互动是在“教师要如何教”的前提下来研究“学生应该如何学”的问题,这就是典型的接受式的教学。在体育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活动表现出互动的特征,即是双向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是引导者、启发者。教师还要通过观察、分析,掌握信息反馈,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法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这时教师的职能可能就是帮助者、服务者、伙伴。学生的学习既有主动学习的一面,也有产生疑惑,要求教师帮助的一面,这种双向性的交流形成了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反映了师生双方对体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逐渐趋于一致。
(三)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的特点是故事化、游戏化和儿童化,趣味性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参与的积极性。情境教学的陈述方式是语言式的、连贯的陈述方式。传统的体育课阶段分明,构思严谨,程序不变,设置细致,紧扣时间,独立性强等。传统的教学设计是紧紧围绕教材而进行的,其中各阶段的设计既可以具有相关因素,也可以互不相关。例如每节课都要出现的队列练习和热身活动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教师可以选择与基本教材无关的内容来操练队伍与热身,结束阶段的放松练习同样也是如此,这样的结构形成了一种断裂的、间隙的教学,对养成学生学习时的思维连贯性和完整性都很不利。采用情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维变化,加强课的整体教育效果和前后的呼应性,因此,整个教学活动是连贯的、递进的。采用情境进行教学时,应注意情境完整,逻辑性强。另外教材要包容在合理的情境之中,锻炼过程与情境发展过程要紧密结合,情境不离锻炼,锻炼依托情境。一个教材能有几个情境去设计,一个情境能用于几个教材。
(四)评价机制
主要采取整体联动的评价机制。包括物品评价、教师口头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在评价方式上全国由于地域广阔等原因内容较丰富、方法较灵活。
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和舆论环境中,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学生会感受到友谊、赞扬、批评、激励等,并产生各种复杂的情感体验。体育运动过程是不断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反复体验挫折和困难,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超越昨天、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习惯和能力,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
总之,让学生在体育课玩的开心,全身投入到课堂中去,积极锻炼身体,快乐体育陪伴他们健康的成长,终身热爱体育,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也才是名符其实的现代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