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中段作文课标解读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对新课标中中段写作的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三年级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
小学教学现状告诉我们,不喜欢作文的小学生占多数,我认为找不到合适的内容是不喜欢作文的主要原因。首先我们要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高年级习作。其实作文一点也不神秘,只要会说话,会写字,就能写文章。“作文就是用笔写话”“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教师就不要要求过高、急于求成,就不要让所有学生的习作向“优秀作文”看齐,揠苗助长。
《新课标》指出:中段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并且要他愿意去写。其实孩子自己周围的景、物、事是他最愿意去写的。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因此,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习作中的最大困难,我们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尽情地投入生活,让学生深入生活、体味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开掘心智,让他们感到语文无处不在,习作时时、事事可写。
比如说,三年级上下两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作文都是景的作文。春天到了,可以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让融融春意拨动学生的心弦,有的孩子写的一处景就是他生活的小区,蓝溪谷地,她就用自己的眼睛记录下了小区的景色,这就是她愿意去写的东西;活动日,可组织学生进行文艺节目;课余时,可鼓励学生动手栽花浇树养小动物;在假期内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去亲近生活,在生活中观察、聆听、感悟,让鸟语、亲情、阳光都呈现在他们面前,并能“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从而自觉、快乐地在习作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他们在习作时自然有事可述、有理可析、有感可抒。
结合以上对课标的理解和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尝试,我也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为一个教师,要有勇气打破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的模式。可以带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积极引导学生去认识、探索、思考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物,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不同的观察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同样的事物,由于观察点和时间、天气的不同,观察者的心情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好像观察我们学校校园内的花园,在晨雾里,朝阳下,烈日中,风雨中,夕阳下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景象。如果观察点站在校门口看,我们描绘的景象不同,站在左右边看上去又不同。因此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提高观察
二、积累生活素材,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写作材料
大家都晓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道理,要解决有米下锅的难题,就要学会积累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因此,我认为:要想学生写好作文,我们教师有必要教我们的学生建立一座自己的“材料仓库”。这样写起作文来才不犯难,巧妇也不会再为无米下锅而发愁了。
由于孩子的生活空间有限,往往只局限于家庭与学校之间,奔忙于课本、试卷之中,生活经历不多,对社会了解甚少,因此,我们教师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实践和充分地体验、感受。
(1)在作文之前,组织学生做游戏。如玩“贴鼻子”“拔河”“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一个班习作水平的悬殊过大,具体可分为三分之一的学生已能独立完成主题习作,能达到有中心,语句顺畅,有条理的课标要求,三分之一学生基本达到,但仍需旁人做简单引导,并在内容的选择上偶尔会出现偏差;剩下的学生为“困难户”,根本没进入习作状态。上学期我对习作教学定位的目标整体上有明显的提高。我尝试从学生最为喜欢的“游戏”进入习作专项引导。我们追求的最佳时机就是努力将学生带入这样的情景,实现“让我写”到“我要写”的转变!游戏中创设的情景最为轻松快乐,没人舍得游离于游戏之外。此刻
师生处于放松状态,有了好的情感基调,师生的思维是最为活跃时,相信这样的对话将是最自然、天真的,语言也最为生动,学生间相互学习启发的空间也随之增大。游戏中,时时有欢乐、舒心的笑声响起!
如三年级上期的一个观察日记,我用两个烧杯,分别装了一块马铃薯,再在其中一个杯中放了盐,马铃薯就浮起来了。当孩子们看到这一现象都惊讶不已,然后我就在他们面前重新做了这个实验,每一个步骤都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看到的想到了,一节课下来,在教孩子们把刚才看到的记录下来,孩子们很乐意,基本上95%的学生已达成,且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习作达到优秀,超过了以往任一次习作,有85%的学生对此次习作持满意态度,认为自己有信心写好文章。还可以进行“集体作文”,正如扶学步的小孩走路,立足于他自己走,“虽小心扶持,但时时不忘放手”。
(2)组织学生进行有意观察。如开展“找春天”“找秋天”等活动。
(3)适当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为积累鲜活的写作材料提供条件。如参观、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三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是写关于环保的作文,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解家乡环境污染的综合实践活动,周末很多孩子们走上街头,沿着学校附近小河了解了小河的污染情况和原因。后来,有些孩子写出了红槽房清水溪污染的状况,有些孩子写出了“救救清水溪”的倡议书,还有些孩子在后来的单元科普想象作文中竟写出了发明“吃垃圾的鞋子”的奇思妙想。
可见,只有生活丰富了,才有取之不尽的写作材料。
三、积累语言,为习作表达作准备
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只有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仅有原始的生活素材而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仍无法写好作文。尝试大量的课外阅读,是积累语言的最好途径。鲁迅先生说:“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多看课外书不仅能丰富写作材料,积累语言,更能提高认识水平,学习别人的方法。教会学生在阅读中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更是积累语言的捷径。指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自己的书籍,做好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将书中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分类整理在笔记本上,或者整理在卡片上,然后制成活页用线穿起来,等到作文时根据需要充实到文章中去,使文章增添秀色。好词佳句要求背诵,是积累语言的好方法。因为背诵,书面语的各个言语要素,会在学生的大脑留下深刻系统的印象,一旦遇到外在的刺激,就会凭借大脑留下的痕迹进行筛选,准确表达出来。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
背诵。除了课内要求背诵的内容,教师还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就会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如,这次写景的作文中,我班的一名女同学在文中用到了“”一句诗,让作文增光不少。
可见,教会学生建造一座“习作仓库”是学生快速写好作文的好方法。
四、抓实诵读课文或精彩语段进行仿写。为运用准备材料,在平常训练中,总是让学生欣赏诵读,在愉悦中乐意进行,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而且激发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提高了欣赏理解能力,实现学生能自己主动积极找美文读背。利用多种形式训练语句的表达能力。如上期课检出现了这样一题,运用走进、放下、拿出、准备等词语,写上课铃响后,你该怎么做。这种形式,也很利于学生积累、归类、理解和运用语言。以课文为契机,加强模仿训练。如《荷花》一课中的第二自然段,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这种排比的句式,写出了荷花不同姿态的美。我先让学生体会这种说法的作用,再模仿。学生快乐地说出了许多,如操场上、文具店里、一堆气球等等,然后结合课后小练笔,让孩子们自己写一种花,我改了改,可一些水果也可以写蔬菜。这样现学现炒的方式效果也很不错。
利用排序训练,提升学生对语序、语感的灵敏度。①乱词排句,给予一组词语,让学生组成句子,或把某个句子的各个词打乱,让学生排成句子,还可以给一组,让学生挑选其中某些词组成句子。②乱句排序。排序训练,能有效地使学生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减少病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搜集健康优美的广告词、歌词、广播电视中的精彩词语、生活中的鲜活词语,书籍、报刊中、网络里的好词好句,摘录记忆。我以丰富学生语言,为学习语言的主要目标,让学生成为了语言富翁,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运用能力强了,表达能力就自然提高了。习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五、“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古人云:“三分文章七分改”。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只写不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怎样检查修改自己的作文。老师在评改时要注重评优激励,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我认为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检查审题是否正确。审题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中段作文,多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所进行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审题,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指导学生检查审题是否正确。如何检查审题是否正确呢?
从找题目中心,重新理解题意。如《我最爱的一位老师》,中心语是“老师”,这个题目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写老师,语文老师、数学其他教师均可;二是“我”最爱的;三是只写一位。这样弄清题意后,再看原文内容是不是与其相符,如果有问题,就应该修改。
2.检查写作的重点。题目中的关键词就是题眼,它常常是题目的主要要求或主题的提示,也是写作的重点。如《我的新衣服》,题眼是“新”,如果把重点放在介绍我去买的过程,讨价还价上,而不是重点写新衣服上,那么文章就跑题了,也要重新修改。还要看前后是否一致,有没有自相矛盾,意思混乱的地方,哪里不妥就修改哪里。
3、查内容是否具体。学生作文常常内容不够具体、不够充实,犯只有空架子,没有“血肉”的毛病,所以必须认真检查修改。所谓“具体”,是指所写的事情不抽象,不笼统,不含糊,十分明确。
4、查语言文字表达是否正确。语言文字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运用不准,就会把意思说歪,甚至说反。一般检查时看句子通不通顺,有没有用词不当、搭配错误,有没有词序颠倒,重复啰嗦,标点符号对不对,是否有错别字等,如果有就要改正,尽量使自己写的文章能用最少的字句表达必须说清楚的意思,让人读起来通顺,容易上口,意思明白。
小学生习作非朝夕之事,分步实现作文目的,使学生们能经过自己的努力每次作文达到一个小目标,有一点小进步,培养良好的写作兴趣,多参与、多发现逐步提高作文水平,从而使学生爱写作文、写好作文,让“作文难”永远成为过去。
第二篇:作文课标解读
第一部分:“课标”内容
一、总目标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第二学段(3---4年级)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第三学段(5---6年级)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的应用文。
5、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三、教学建议 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提,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部分:课标中的几个问题之解读
一、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写作教学怎样贴近学生的实际?
第一,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少写或不写让学生无话可说的命题作文。教材中的作文练习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就写,远离学生的实际的可以不写。(北京 武琼:提倡学生写日记,日记写得好的学生可以不写课文中的作文。)
第二,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和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两点。第三,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针对小学生不懂孝敬父母的现状,在班内开展“听爸爸妈妈把我养大的故事”“爸爸妈妈,请让我来关心你帮助你”等活动。
【案例】 早上,于永正老师发现一个学生把一块吃剩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于是即兴设计了这样的写作练习: 师:今天,我发现一位小朋友把一块吃剩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出示一个只咬了一口的面包),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应该怎么办?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生:我准备把面包拾起来交给校长。生:我准备写篇稿子提出批评。
生:我会告诉这位同学,农民种粮食很辛苦,不应该浪费。师:你打算当面劝告,是吗?请大家接着说。
生:我将把这件事告诉校长,并请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告诉大家要爱惜粮食。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说了很多处理意见,你们认为哪种办法比较妥当? 生:(齐答)当面劝告。
师:这件事,当面劝告比较好。如果请你去劝告,你准备讲哪些道理?
(学生进行说写训练)
二、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标准。第一,倡导“我手写我扣,我手写我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口中要说的话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说“诚实的自己的话”。(创意作文;恐龙蛋孵化出克林顿;小路热烈地奔向大路。)第二,倡导“从自己的生活写起”。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把“厚积薄发”的道理讲给学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并通过日记、周记、随笔等形式把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案例】 《于老师印象》
师:现在,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要边看边想;说的时候要大胆,实事求是,不要有什么顾虑。----先看于老师有多大年纪? 生:我看,于老师今年40多岁。师:多多少?
生:四十三四岁。
师:猜,就是想。你们应当把我和认识的人加以比较。从外表看,我和你认识的哪些人差不多?由他们来推断我的年纪。„„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我四十三四岁,比我的实际年龄小得多。但他这么说,必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积极思考,正确的答案可能马上出来。所以,我告诉大家,我上课的时候,最喜欢发言发错的同学!谁说错一次,记特等功一次,他们是有功之臣!生:于老师今年大约50岁。
师:大约一词用得有分寸,因为这毕竟是估计。告诉大家,他猜的和我的实际年龄相差一点。(说着伸出一个指头)
生:于老师今年51岁。
师:再看看于老师的长相,这是重点,(边说边用手指指自己的面部,众笑)先从脸型说起。生:于老师长方脸,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师:慢!请看准。记住:要实事求是,说真话。
生:一双小眼睛藏在眼镜后面。眼睛虽然近视了,但很有神,流露出一种亲切慈祥的目光。生:于老师高鼻梁,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大嘴。师:嘴大这个特点你是看出来了,还有什么特点?
生:(迟迟疑疑地)您的嘴角好像有点歪。
师:这位同学做到实事求是了,只是有点不好意思说。没有关系,不是“好像”,就是有点歪。我年轻时得过面部神经麻痹,留下了后遗症,嘴角有点歪。
三、作文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的宇宙》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老师应解放思想,大胆放手,首先让学生的思维能够放得开,能够纵横驰骋,然后再进行一些合理想象、科学想象等方面的训练。同时,想象不是凭空编造,不是无中生有,它是以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为基础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大量、广泛阅读富有想象色彩的文学作品和科普作品,以开阔视野;应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观察自然,增加体验,所有这一切,都是写想象作文的基础。
【案例】梁长红关于新思维作文教学的自述:
在一堂作文指导课上,我首先问学生谁害怕作文,大多数学生举手,原因是感到无话可说。我又问谁喜欢写真人真事呢?谁喜欢写想象中的事物?有的说都喜欢,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后者(说明有些学生还是愿意想象的)。我问:“有的同学虽然愿意想象,但是作文为什么还写不好的呢?”学生回答不出。我告诉学生:“这就是想象力不丰富造成的,我们今天来进行新思维作文训练,就是要求大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写想象中的事物。“ 教师拿出一部电话机和一只书包放在讲桌上,并出示训练提示语:桌上一部断了线的电话机和一只倾斜的书包。
师:看到桌上一部断了线的电话机和一只倾斜的书包,你们都想到了什么?看谁善于想象。(学生都很兴奋)
生:我想,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我想,这件事肯定发生在家里。
生:我想,很可能是发生了一场家庭小**。
师:同学们想象得不错,但是每个人家里发生的事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看谁善于想象,想象出不同的人和事?
生: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里,发现门被撬开,屋里有个小偷,我赶快打电话报警,可小偷把电话插头扯掉了,接着发生了可怕的事。
生:爸爸不关心我的学习,天天去大麻将。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电话铃响了,又是叫爸爸打麻将,我气的把电话插头扯掉了。后来爸爸知道了这件事,却蛮不讲理地打了我一顿。生:我的作文在报刊上发表了,天天有外地的小朋友打电话和我交朋友。可是妈妈怕耽误我的学习,就把电话插头拔掉了,后来我再三和妈妈说不会影响学习,妈妈才同意。我很高兴。师:同学们真是不简单,能想象出这么多不同的人和事。但还有一些学生不敢发言。我们不但要善于想象,乐于想象,还要大胆想象,不要害怕。刚才有几个同学发言没有提到倾斜的书包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没有发言的学生要大胆,说出与众不同的想象。
在我的鼓励下,原来不敢发言的学生也都勇敢发言了,想象得也比较合理。我对学生的想象充分肯定。接着我说:“写这篇作文没有题目怎么办?你们还要结合自己想象的内容,给这次作文想个恰如其分的题目,好吗?”学生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分别想出了《烦恼的日子》《误会》《醒来吧!爸爸》《喜事》《没完的结局》等各部相同的题目。
四、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五、提倡学生自主拟提,少写命题作文。
第三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推荐]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时 间
——几时与几时半
仓桥学校
徐永芳
一、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P56—58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生活背景中,认识钟面,体验学习的愉悦。
2、结合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智能目标:
1、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钟面,会区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会读几时和几时半,并会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读几时和几时半。教学难点:分清几时和几时半
四、教学准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教师方面的准备:教具钟 学生方面的准备:学具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
2、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说说钟的作用。
3、揭示课题“时间”
二、探索 认识钟面
1、观看大屏幕,再看看自己桌上的学具钟,发现钟面上有什么?(1)同桌交流
(2)汇报:时针——短短的,粗粗的 分针——长长的,细细的 数——1、2、3、4、…
11、12(3)小结:不管什么钟,一般的钟面上都有2根针(时针自述:我短短的,粗粗的,大家都叫我时针。分针自述:我长长的,细细的,大家都叫我分针。)。钟面上还有12个数字,而且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位置,看,谁在最上面(12),谁在最下面(6),谁在左边(9),谁在右边(3),(课件同时闪烁),同时还发现12个数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手势比划)
2、练习:指针练习
(二)认识时刻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认识整时
(1)
指着大屏幕上的时刻,引导学生认识时刻 这是几时?你怎么知道的?
强调: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是3时。
(2)(出示三个钟面)A、这三个钟面各是几时?
B、小组讨论:这3个时刻虽然表示的时刻各不相同,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
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4)
练习: 1:出示课件上的钟面,说一说是几时
2、指定时刻让学生动手拨
2、认识几时半
(1)(出示1时的钟面,转动时针、分针到1时半)钟面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它还是整时吗?谁认识这个时刻?你是怎么知道的? A、小组合作认识1时半、8时半、12时半 B、交流汇报
(2)
归纳小结:分针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的正中,就是几时半。
3、比较整时、几时半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
三、巩固
1、小胖的一天:说说小胖在什么时候干什么?
2、捉迷藏
要求:根据时刻,画出钟面上隐藏的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四、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感到最成功的是什么?
附:板书设计 时
间
时针——粗粗的、短短的 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分针——细细的、长长的 数字——1、2、3、4…1分针指着6,时针在两个数字的正中,就是几时半。
教学反思:
本课时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认识钟面、整时以及几时半,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奠定了基础。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愉快气氛中学习数学知识,让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爱说、爱动、爱表现的特点,针对这一现象,结合他们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在设计时,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课件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新知。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课件中所出现的一些生活情境,学生是有经验的。这对他们了解时间观念、更好的认识时刻是有很大帮助。
2、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如何使我们的孩子学会自主、学会合作?这是一个我们一直思考着,也是比较困难的问题。我们必须抓住课堂中的一些契机,引导孩子慢慢学会自主、合作。本节课中“认识钟面”、“认识几时、几时半”这两部分内容我都安排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较多的观察、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实践中体验价值
学习活动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能看到学习活动的成果,在练习设计中,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我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除了设计一些读时刻、写时刻、捉迷藏等练习外,还注重了数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应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结合小胖的一天说说小胖在什么时候干什么?还有在钟面上画出隐藏的针,其作用都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应用于生活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意识,同时将数学课堂教学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赋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2008.5.27
钟
钟
钟
钟
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钟
***[JimiSoft: Unregistered Software ONLY Convert Part Of File!Read Help To Know How To Register.]***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日期:2010-03-19]
来源: 作者:
小学语文新课标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字体:大 中 小]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小学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解读语文“标准”
中小学语文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系统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此次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概念的确立,结束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长期纷争。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语文能力:方方面面很现代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在研究国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强调学会阅读和朗读,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根据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吸纳与宽容、欣赏与质疑。重视写作实践,提出了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比如,小学高年级学生40分钟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初中生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初中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此次课程改革更新了教学内容,注重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强调选文的时代性、实用性、广泛性。并且提出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语文教学:要有新策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实践: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
以往,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把内容分
第五篇: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及课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小学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
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主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6.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编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4.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子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避免模式化,鼓励灵活多样,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
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
践中学会学习。
(二)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关于识字与写字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
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2.关于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主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主。3.关于写作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解读语文“标准”
中小学语文教育历来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在系统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语文教育的目标体系。
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将语文学科的任务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他语文素质的培养,社会各界和家长曾对语文教育现状提出尖锐的批评。针对语文教育存在的弊端,此次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
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性质是什么?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概念的确立,结束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长期纷争。
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
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为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比如,在阅读中,要求学生不仅做到文通字顺,而且通过阅读作品,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命运,关心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语文能力:方方面面很现代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在研究国际课程改革发展趋势,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强调学会阅读和朗读,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根据需要快速搜集所需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突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能根据对象和场合,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吸纳与宽容、欣赏与质疑。重视写作实践,提出了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比如,小学高年级学生40分钟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初中生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初中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此次课程改革更新了教学内容,注重关心当代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努力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营养,强调选文的时代性、实用性、广泛性。并且提出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提出了综合性学习方式,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鼓励有独到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鼓励
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语文教学:要有新策略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比如,识字与写字的要求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口语交际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实践: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
以往,不少地方的语文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了语文课程的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
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程标准从三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强调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二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三是突出整体性。
语文课程标准简化头绪,突出重点,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整合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尤其提倡多读书,少做题。如何学好语文,有专家认为,学好语文有两个不可或缺的东西,一是扩大学生的储存量,二是发展学生思维加工能力。学生语文水平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阅读太少。为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此次语文课程标准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通过朗读、诵读、背诵等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为加强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规定了背诵篇数和课外阅读量。
增加阅读推荐篇目,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
阅读推荐篇目小学、初中、高中通盘考虑,互相衔接,推荐篇目大多是古今中外一流大家的精品。强调重视朗读,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与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和文学知识传授,提倡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同时,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
在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此次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小学淡化文体,鼓励不受拘束地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多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在具体要求上,不再从中心、条理等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而是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初中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要改变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此次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对语文教育规律的把握突出体现在重视积累和对文章的总体感知,淡化分析性操作,不要求学生背诵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加强对诵读、积累、感悟、熏陶的要求,避免繁琐的分析和机械重复的练习。这些要求都切中时弊,体现了全新的语文教育观。
教学评价:定性多于定量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方面有了显著突破,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过去,语文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听、说、读、写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的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是笔试题、客观题。此次课程改革,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把语文教育长远的隐性的效果放到重要位置考虑。
比如,对识字与写字的评价,要求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全面评价学生的识字能力,重视评价学生识字和写字的兴趣与习惯。对阅读的评价,要求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
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对于写作的评价,重视对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同时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通过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综合性学习的评价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语文评价不能完全采用量化和行为化的手段,而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即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随机评价,主要用于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而对于某一阶段教学活动的结果评价,应重在评估学习成效。评价方式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除采用传统的书面测验和作业外,应针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阶段性特点,根据各学段的目标,采用多种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