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作文能力培养
浅谈语文作文能力培养
【摘要】在这语改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改进作文教学是值得研究的。新课程作文教学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当前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关注学生的心路成长历程,让学生通过自主写作充实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是新课程写作教学的应有之意。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既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培养,也包括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的发展和提高。其中,阅读理解与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综合能力教学方法作文批改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将被动地“要我写”转变为主动地“我要写”。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把写作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放在兴趣、自信、习惯的培养上,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指导思想方面,还是在具体实践操作方面,都应有周密的计划性、严密的科学性、训练力度的强化性,行文运笔的深广性及灵活性。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写作,那么导语就是写作的“凤头”;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写作,那么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讲解就是文章真挚情感的再现;如果把一堂课比作写作,那么黑板上一笔一划的板书,就是文章的卷面、文采,它能深深地吸引阅卷老师的眼睛。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生活,写作就是对生活的感悟;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情感,写作就是自我真情的表白;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个性,写作就是张扬自我的风采;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思想,写作就是作者的独立宣言;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创造,写作就是展示探索的成果;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审美,写作就是表达美感享受。
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尽量让学生更形象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否定那种向文章套用现成的模式,忽视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最高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有利工具就是思维。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打开学生思维的“黑箱”立足于一个“创”字;植根于现实生活,强调一个“新”字,重视积累,看好一个“活”字。从这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想像力,使他们有创新意识。
“作文要做到观察、思维、表达密切结合。”要写作作文,观察是第一步。观察是否深刻、细致,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观察深刻,感受、体验深入,就能触发写作动机,发现题材价值。学生的观察往往是无目标、无秩序、出于好奇看热闹,或是走马观花。利用多媒体软件的良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采用不同的观察方式,有效地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力的关键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在指导学生对本地特产枫树辣椒的实地观察时可按照枝、叶、花果的总分顺序,利用多媒体训练学生按顺序观察;又可指导学生进行与其他的辣椒比较的方式观察。由于多媒体提供的情境比课本更生动、更真实,能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激发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有了观察兴趣,教师再指导学生制定观察的计划,能使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根据计划,以名著为脚本,制作不同景物,如日出、日落,海、春、夏、秋、冬,花草树木的多媒体软件,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边观察边思考。由于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有利于学生观察习惯的养成。图文音像并茂的情景,令学生心动,学生能自然调动各种感官去细心体会海的形貌、色彩、音响、动静、冷暖、明暗,习惯便自然养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师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语文课导语应做到简洁、明快、新鲜、活泼,以利于学生尽快入情入境。能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一堂课的开场白十分重要。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富有美感的“开场白”或引起悬念,或拨动琴弦,或无疑处设疑。用这些方法激起学生好奇的涟漪,荡起想象的浪花,使学生很快进入研究思考问题的境界。这种开场白的效果犹如“春色满院关不住”的“一支红杏”,让学生在内容展现前先感到生机勃勃的“春天”。从心理上讲,学生每学习一篇课文,都要产生一种新鲜好奇感,教师可以利用这种觉悟,精心设计开场白,以便使下面的整个教学进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语文老师,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我多年来,更重视课外作文。所谓“为主”不是指课内作文的篇数比课外的练笔还要多,而是说主要看重的还是课内作文,把课内作文看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把课外的写作看作是辅助手段;对课内作文花时间多,用心多,精心计划,精心批改,而对课外作文,则任其自由发展。我对这种做法是持反对态度的。因为课内作文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作文的能力很有效,从应试这个角度讲,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子,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受到限制,思维受到限制,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况且高中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注重了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相结合,侧重于课外作文训练。
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首先要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到,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事实证明学生的课外习作中往往比课内作文质量更高,内容更充实。
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批改作文,学生看评语”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有的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或是知识面窄,或是只从自己的认识角度看作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采取互改的方法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互改前,老师要根据本次作文的训练要求,提出本次修改的主要任务,然后学生之间互相研究修改,互相扬长避短,共同提高。很多记人、记事的记
叙文均可采用这种方法。
比如,讨论互改法,就是大家常用的一种方法。先把学生按作文的不同水平分成四至六人为一组,要求每个人都阅读其他人的作文,如遇到自己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应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改,并征求小组成员的意见。教师可规定一些讨论范围。如文章的立意、分段、字、词、句、标点等是否正确,要求每人都发表见解,发现问题,取长补短,然后再让作者根据建议自己修改。对有争执的问题,老师要给予点拨解决。这种方法可集思广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举一反三,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在辩论中能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作文修改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是我们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潜心构思、字斟句酌过的。一句话,一个词,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心血。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谴字造句等多种方法,教师运用学习迁移的规律,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修改作文中来,提高修改作文能力。多给学生独立读书、背诵、品位的时间,对学生功能喜爱的教材篇目,可多学精学,适时将课外的美文佳作引入课内,作源头活水;注重感悟,重视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教师要激励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天空尽情翱翔。
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宁说不写。而听、说、读、写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可以以“说”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写作文时也有话可说。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上重视学生口头训练,同时进行说写结合的训练,这无疑是具有新的意识的突破性改革。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这是为完成作文总体目标的奠基工程之一,在平时的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谚语的机会,让他们不惧于任何场合,在任何情况下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向别人倾吐出来,而且有意识地把学生功能的口头表达与书面作文直接挂钩,由观察到说话,由说到写,说写结合,以说促写,不断协调说与写的关系,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稳步提高。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打开了我们一个一个的为什么,让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未知的邻域。那么何谓“问题意识”呢?笼统地是指一个人提出怀疑、反思、批评的思维方式。人们在认知活动中,对实际问题或现有理论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人们积极思考,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人类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显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下面,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从文章的主旨中提问。
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本的重难点,具有很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不可能对文章中每一词语、每项内容都进行同等深度的信息加工,而
是选择对文章某些部分作精细加工,对另外一些部分作粗略加工,甚至忽略不作加工。在阅读中,围绕文章的主旨内容进行质疑提问,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人加工的信息之上,使信息加工更有效。如阅读教学《<呐喊>自序》文章篇幅较长,理解难度较大,再加上学生对学习鲁迅的文章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教师很有必要把学生的阅读关注力聚焦到对文章的主旨性段落的品读上来。教学中,笔者通过图表迅速整理了鲁迅在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追梦行动”,随后花大力气和学生一起研讨了文章的7、8、9、10四段,就作者在文学救国的梦想破灭之后的心态、情感以及反思重点进行了质疑提问。通过对这几个揭示文章主旨的段落的交流研讨,学生能有效突破本文的难点,从而很好的理解鲁迅这一次次痛苦的选择,并不是为了自己获取更高的地位和福利,而是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一路的艰辛充分展示了一个伟大灵魂的高尚品格,展现了他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从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中提问。
阅读文章总是从词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落,一边阅读,一边把文章的各个词语、各个句子、各个段落的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如果对部分语句、段落不理解或理解不透,自然影响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因此,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切不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因此,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尤其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日常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形,产生疑问;让学生面临需要加以解释的事实,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新设想,并检验设想,进而产生疑问;引导学生在比较、对照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比如《荷花淀》中有这样一段情景描写:
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呢?”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呢?”
“睡了。”
“小华哩?”
“和爷爷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这段对话粗看起来不过是一般的家常对话,但细细品味就会对产生疑问:妻子为什么总对“他们几个”特别关注?为什么水生的脸有些涨红,说话有些气喘?妻子从丈夫的神情举止中预感了什么?要准确解读这些词句、语段的隐含义,就必须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细心揣摩,品味,体验。
三、通过变换角度提问。
人往往会困于思维定势,习惯于沿着常规的方向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如《雷雨》、《项链》的阅读教学。《项链》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直被视作爱慕虚荣、贪图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典型,是否能摈弃阶级分析的种种偏见,发现人物性格的另一闪光面──格守信誉,自尊自强,吃苦耐劳?教师就是要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释疑,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用原有知识经验激活问题。
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知识、原有的生活体验来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如阅读《雨霖铃》,(人教版普通高中课标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四)可以联想过去读过的一些送别诗句思考:同是送别,各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各表现了什么样的胸襟?各体现了怎样的风格?
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用学生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为什么《鸿门宴》中项羽不追问项伯为何要替刘邦说情?《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那么美丽能干,为什么焦母不喜欢呢?刘兰芝“左手持刀尺,右手持绫罗”,她是“左撇子”吗?
其实,阅读中提问的方法途径很多:从课文题目提问;从课后思考题提问;从结果追问原因;从原因问结果;从课文的表达技巧方面“提问题”:从标点符号处质疑;从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从人物、景物描写处质疑;从文章的过渡质疑,从文章内容顺序处(文章思路)质疑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这不仅对他们理性思考能力有帮助,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参透课文的精髓。这些都是我们新课改所强调的能力的培养有益的。
第三篇:高中语文学习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任何教师不可能教会学生一辈子所要学的知识,即便是给学生传授了最新的知识,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开始新生活,这些知识也会很快淡忘,为此要培养语文学习能力。
一.互动教学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学生课堂上极为想做的事,就是有自主学习的用武之地。语文学习不仅是
教师讲演好,而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参与率越高,学生的学习动态越高,课堂效
率及其效率就越好。
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自主学习的实践者,学习过程的掌握者,学习成果的体验者,所以应更多的让学生参与创建完成教学内容,体验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仅是给学生创作一种学生能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理论,提供实
践场所,而不是给现成答案。
二.实践教学让学生实现自主,体验自主学习的成就感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教师围绕“语言、文学、语法、篇章结构”等知识。满堂灌输,即便加入了一定的课堂活动,也多以师生单一交流为主。或以少数学生的表演为主,大部分学生学习的重点受限制。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下降,兴趣不浓,语文成绩也下降了。为避免如此,课堂上许多内容利用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完成,朗朗读书声可以加深感悟。讲故事可以增加语言的感情色彩和语言的形象表达。小组专题讨论,大家集思广益,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提高成绩,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社会大教堂实施专题实践,学习感触甚于课堂,让我们去大胆实践。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 张晓红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具有不同寻常的作用,本文拟从丰富形象、掌握内涵、凸显个性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一些探究。[关键词]:创新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想象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正是因为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制约,突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出人意料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说,想象奠定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阅读教学中,本文拟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一、活化文字,丰富形象
语文呈现在学生面前只是文字。如果不展开联想想象,不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仅仅只有词语所具备的基本含义,却没有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努力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透过语言看到生活,融入作品,从而获得人生感悟。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能使这段文字活起来呢?我设置了这几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呢?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经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学生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象联想,却似乎想象到这样一幅画:秋天的清晨,主人公起来打开房门,惊讶并欢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落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惊讶并欢喜的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没有声音,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捧起一把,闻一闻,没有气味,如雪一样清爽;一阵风吹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凄凉迅速散开。通过想象,学生靠近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环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二、创设大道,掌握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文化底蕴、人生阅历以及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阶段上,这其中的鸿沟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创设大道,让学生靠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掌握。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竟然当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茅草,公然跑进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描写出如此有趣的画面。若再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公然为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楚,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所震撼。
三、展开思维,凸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了。教育的大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古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展开思维,凸显个性,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象推测,这位学生认为:认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因此展开思维,凸显个性是必须的。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不仅包括书面表达能力,还包括口语交际能力。把口语交际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体现了语文教改的全新理念,而且符合语文课程的言语性和工具性特征。
口语交际,主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日常交际的能力。在现代信息社会中,通讯设备现代化,口语交际频率高,了解别人,介绍自己,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辩论等几种口语样式,掌握必要的口语交际技巧,完全是站在尊重学生的立场上,从“大语文”的角度、素质教育的高度设置的。如何加强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广大语文教师面临的新课题。
口语交际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笔者就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听知能力的训练
有关言语交际功能的资料表明,人们在日常的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也就是说人们有近一半的时间在“听”,可见“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听”与“说”是口语交际中的两种基本的交际行为,“听”与“说”是口语交际中的两种基本的交际行为,在口语交际中,听对方说话与同对方说话同等重要,听话技能的训练是口语交际的基础,听知能力的训练应立足于对对方话语的反应训练。
反应是指交际中的接受者在听话过程中对说话者所说的话的反馈。它对于口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反应有言语性反应和非言语性反应。言语性反应就是用一些倾听用语将对方的表达步步引向深入。倾听用语主要有:“嗯” “对”“是”“是啊”“喔”等。训练方法:让学生分组一对一进行谈话,一方尽量只充当听者的角色,并运用言语性反应引导对方的话题。最后作总结,接受者运用了哪些言语性反应,其效果如何。非言语性反应就是借助一定的体态语对对方的话语作出反应,传递“我正在倾听”的信息。这种体态语往往有点头、目光注视、眼神、面部表情以及诸如前倾姿势之类的身姿体态等。训练方法:让学生分组交流,各交际主体适当使用非言语性反应以促进交流的进行。然后自我总结使用的非言语性反应种类及其效果。
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主要的方面,也是口语教学中的难点。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课前——配合写作进行训练,“写”和“说”结合。
口语交际训练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逻辑的严谨,这能为书面语能力的提高起推动作用。只有口语与书面语能力的综合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板块,配合写作内容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写”和“说”结合。
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我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配合写作教材分块训练。写出活的人物——配合课堂大作文和课外小作文,我请轮到训练的同学介绍本班同学或老师,至少用到两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个性,其余同学猜出被介绍者。不少同学都能抓住被介绍者的特点,描述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写出事件的波澜——我鼓励同学们根据现实生活编故事或已有故事新编,要求故事要编得合情合理,有深意,情节有起伏,再选出好的故事书写成文。其中《李白求官》《阿Q最新传》既有波澜又颇有新意。写出景物的特征——我安排同学们或介绍母校(故乡)的美景,欢迎他人来玩;或介绍自己熟悉的花鸟虫鱼、亭台楼阁;或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旅行。条理清楚、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我给同学们提供图片或工艺品等实物,请同学们条理清楚地介绍;或由同学做向导,给客人介绍到校或到家的路线。二是结合话题作文进行训练。话题作文是目前考场作文的主要类型,它限制少,思维活,给学生创造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我先在学生中征集同学们喜欢的话题,然后精选编序,组成共120个话题供学生选择。这些话题有:青春、早恋、老师、生命、死亡、音乐、电视、名人、克隆、青年不该郁闷、有一天我捡垃圾、假如明天我就死去……轮到演讲的同学在上课前五分钟内抽取话题,课前三分钟演讲。虽然准备的时间只有几分钟,但是,大多数同学都能口齿清楚,语句流畅地围绕话题,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就“生命”“死亡”等严肃的话题,有同学旁征博引,采用比喻修辞,讲出一段思想深刻的优美文字,写下来完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让同学们羡慕不已。
课内——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乐说。
口语交际的情境氛围往往能引发交际主体的交际欲望、交际动机,当外界的特性与交际
主体内在的因素相融时就可以引发交际主体的某种心境情绪。比如嘈杂的环境使人烦躁;宁静的环境使人平和;独在异地明月易引思乡之情;对酒当歌易发人生感慨等。所以口语教学中,应积极营造各种有利的情境,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乐于开口,使其口语表达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
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上,可利用有利条件让学生在现时氛围中进行口语训练。如:致生日祝词;组织主持会议;相声小品表演;表演情景剧等。为了加强时代性,可以设置诸如模仿“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艺术人生”等节目,在模拟训练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曾经在我校教学公开日的一堂公开课上,邀请了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做嘉宾,请同学们做记者,让同学们根据提前写好的采访提纲现场采访。为了制造气氛,使采访显得更真实,我让同学们用上了话筒、照相机、录音机等器材。然后由其余同学和嘉宾评出最佳记者和最佳嘉宾,在热烈的掌声中颁发奖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本节采访课推向了高潮。最后我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学生在采访中存在的不足,使学生明白:在采访中,怎样说才是得体的,才能收到理想效果,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即兴讨论是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它能克服单方面、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发展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立体思维,要求能对答如流、随机应变、识别大局、兼顾某一话题的主旨。我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抓住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创设有利情境,让学生即兴分组讨论。如:教《我与地坛》,在同学们理解了史铁生意志力的顽强和史铁生母亲对儿子的浓浓母爱后,我及时提出了“生命的重量——关于苦难”、“母爱深深——感悟母爱”两个话题,由同学们自由讨论。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发言也非常踊跃,对两个话题的认识也很深刻,有些女同学在谈到母亲对自己的深爱时,甚至流下了感动的热泪。教《鸿门宴》时,我让同学们就“我眼中的项羽”展开讨论,同学们对项羽有褒有贬,又各有道理。有些同学还联系李清照、杜牧对项羽的评价,赞美项羽是一个真英雄,一个失败的英雄。教《我若为王》时,我让同学们讨论:“对现在皇宫剧泛滥,你如何评价?”学了《米洛斯的维纳斯》,我让同学们就“残缺与完美”即兴演讲。配合阅读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即兴讨论,以读促说,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好方法。
课外——召开主题班会,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课外,有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广阔空间。由学生集体参加的主题班会和班级活动是训练
学生口语交际的极好机会。在班会和班级活动中,少不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的交流、沟通。适当的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班会和班级活动中,可以利用年轻人争胜心强这一特点组织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求胜欲以达到训练的目的。我采取小组竞赛、男女生擂台赛、我的最佳亮相、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并利用评委亮分制、教师参与评分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口语表达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即: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话可讲,始终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由“要我讲”变为“我要讲”,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不断充实、发展和提高。
三、加强体态语训练
体态语是口语交际活动中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是通过身姿、手势、表情、目光等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一种形式,又称态势语。体态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补充强化口语信息;二是调控交际活动。教师要打破课堂的教学束缚,拓展训练的时空领域;让学生在大量的交际实践中自主地学习运用体态语。另外,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技能的学习基本上是一个习惯形成的机械过程。为避免训练的枯燥乏味,我们必须注重训练形式的多样化;训练情境的生活化;训练手段的现代化。注意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我曾开展以下活动:观摩经典音像资料;用体态语解释常见成语;哑剧小品表演;饰演课堂短剧等。通过这些活动拓展了训练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环境与机会,让学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了运用体态语进行沟通。
四、注重交际礼仪
交际礼仪一般是指在一定交际场合的行为准则和交往规范。交际礼仪广泛地存在于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和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反映出人们的交际礼仪。交际礼仪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载体,有着信息传递、感情交流、行为调节等功能。口语教学要向学生讲明交际礼仪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指导准则,它反映了交际的基本要求,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交际礼仪的原则主要有如下几点:尊重原则、遵守原则、适度原则、自律原则。在口语教学中自觉贯彻这些原则,教育学生懂得如何尊老爱幼;如何尊敬师长;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结交朋友;如何与同学相处等。例如,见到长辈或师长应主动问好,不能直呼其名;待人接物要热情诚恳;与人相处要和睦友好等等。
实践证明,开展口语交际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日常交际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教师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对教
育教学工作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