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

时间:2019-05-12 13:3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

第一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

猪场坪中心小学张光荣

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只重视写后的评价,而忽略了写前对学生思路的拓展训练,这实际上是忽略了学生作文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怎么能叫他们写出奇特而精致的美文。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呢?

经过这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与反思,我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在作文教学中要落实好“设计——讨论、构思——评价”这三个环节。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作文教学中的做法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让课前设计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

兴趣是我们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他才有希望去把它做好做成。写作文也一样,若是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他们就会怕写作文,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这就需要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采取有效的策略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因此。老师在上作文课之前要做好课前设计。记得,在一次要写以动物为主题的作文之前,我预先布置学生回家后要仔细去观察家里或邻居家的小动物。到了第二天写作文的时候,当我宣布作文题时,学生们一反恹恹欲睡的常态,兴致立即高昂。接下来,我让大家打开思路,自由发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枯燥的事变成快乐之事。然后,我让学生思考发言的内容,构思自己的作文。从而一篇篇异彩纷呈的作文脱颖而出。如张小红写的《可爱的小白兔》。文中从小白兔的外形与生活习性来表现它的可爱,讨人喜欢。张雅萌写出了《我与小狗的故事》。文中通过我与小狗之间发生的几件小事写出了小狗的乖巧、通人性的特点。徐艺艺写出《令人“讨厌”的小花猫》。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小花猫的机灵、爱干净,并不让人讨厌。一篇比一篇好。可见,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能否充分发挥与课前的设计是分不开的。

二、让讨论与构思为学生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了,写作思路打开了,这并不代表学生就能把一篇文章写好。因此,接下来,老师最好能发动学生参与到老师设计的交流活动中,营造一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灵感很容易在这种气氛中闪现,写作欲望渐渐强烈起来。最后,由学生独立构思选材、组织语言,这样就容易写出奇特而精致的美文。例如,在一次以 “考试”为题的作文写作中,大部分同学一看到作文题就把“考试”简单的理解为单元考试、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会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为此,我及时对学生们进行指导,说了一句话:“同学们,其实我们的人生是由无数次考试组成的,考试时刻伴随着我们,学习中的考试只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所以说我们不能把考试简单地理解为一次单元考试、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一石激起千尺浪,我的话一说完,大家就考试这个话题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同学说犯错误了是否勇敢承认并改正也是一种考试;有的同学说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否勇敢去克服也是一种考试;有的同学说当你拾到十元钱是否要交公也是一种考试;有的同学说在考试中能独立作答本身就是一种考试„„通过讨论,大家对考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写作思路拓宽了,写作欲望也渐渐强烈起来。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在人生中所遇到的不同考试进行构思、组织语言,很容易就能写出题目不同但却又能表达“考试”这个主题的美文。这就充分地说明了讨论与构思能够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让作文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的动力

1、评价时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作文评价目的不是甄别选拔写作高手,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手段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变通评价标准,如我们可以不打分,而是采用等次,好的写“优”,中等的写“良”,一般的写“及格”,不达到要求的写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写出

更好的文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这样才能保护和发展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2、要进行多途径评价。我们老师在对学生的作文不能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而应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实行多元化、多层次、多途径评价。张化万老师说:“不要用经验作为评价未来的唯一准则,不要因为我们的迟钝而否定儿童的新奇故事,不要过分强调合理性而扼杀孩子大胆新奇的想像。”比如让学生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进行自我评价;让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作文,互写作文评语;让家长监督孩子是否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对孩子的作文作纵向比较;还可以把每次作文写得好的集中起来打印编成作文通讯,让全校及社会力量来参与学生的作文评价„„多一把衡量的尺子,换一种眼光看学生的作文,就能让学生多一份成功的体验,多一份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写作欲望就能够充分地激发出来。

3、评价语气要因人而异。好的作文评语应该短小精悍,又能让学生有所收获,激发学生更好地去写作。如果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后写的评语生硬、呆板、千篇一律,那么学生会厌倦与反感。为此,我在批改作文的时候会根据学生所写的作文写相应的评语,力求对学生有所鼓励,有所帮助,能成为激发学生继续写作的一种动力。如当学生在表达不成熟时,我不会泼冷水,而是泼“热水”,经常使用 “太好了!除了不好的地方。”再如学生在句子表达中出现用词不当时,我写的评语是“这个词若换作这个词,是不是会更好? ”另外,在批改作文中,当我读到学生说他写好作文太难了,无从下手时,我的评语又是“不要气馁,只要认真去观察,多读书,多练习写作,多向别人学习,相信你会写出生动、具体的文章来。”当学生看到老师那些亲切、温和又充满鼓励的语言,他们的心里一定充满着温暖,他们怎能不好好去写作文呢 ?学生的写作欲望也就自然而然地激发出来了。

总之,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关键还是要靠我们老

师自己去把握。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落实好“设计——讨论、构思——评价”这三个环节,那我相信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能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也会写出有新意而精致的美文,我们作为老师的也不会再为学生不写作文、写不好作文而苦恼。

2009年6月

第二篇: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地位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文章重点论述如何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地位

[作者简介]王才茂,中共长垣县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4-0064-0002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切实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善于搞好统筹协调,切实做好“三农”工作,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农业仍然一直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削弱了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投入,使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的一个实际步骤。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村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平衡发展,防止和避免“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系统工程中,要通过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通过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生产出优质的农产品;通过提高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多形式、多层次的劳动力转移;通过改善农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保障农副产品的消费和流通,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生产要素真正流动起来,进一步繁荣市场经济;通过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只有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通过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才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有力手段

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把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素质的提高以及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多管齐下、整体推进。这是对近年来卓有成效的基层党建工作的新的拓展和延伸,将更加充分地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事业,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要切实尊重和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这是能否取得建设成效的关键。

(一)必须做好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工作,培育新型农民,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变成全体农民的自觉行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党和政府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执行的农村政策。要想把这项政策长期、正确地贯彻下去,变成全体民众特别是农民的自觉行动,就必须做好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培养新型农民,提高综合素质。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就是要从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教育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加以引导,深化农民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增强发展的自信心,提高自尊感,进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实现价值观的升华。尤其要重视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创造力,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让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并紧紧围绕提高农民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大力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循序渐进、讲求实效

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公共财力仍很有限。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科学规划,确立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要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要循序渐进,防止急于求成,不顾农民的承受能力,搞达标升级。应该认识到,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农民最有发言权。所以,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自主性,是保障新农村建设成功推进的一个重要前提。要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引导、典型示范的方式,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说到底是农民的事,要靠提高农民的觉悟和素质,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强迫命令。尤其要十分注意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不能搞集资摊派,加重农民负担。要正确把握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从解决农民最紧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确保让农民得实惠、真受益。

第三篇:浅谈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刘晨

浅谈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大城县平舒镇童子中学 毕丽梅

内容摘要: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要更新理念,认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正确进行评价;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主体地位

更新理念 正确评价 充分发挥 评价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发 现者、探究者,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如何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呢?

一、要更新理念,认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个民族传承的希望,是一个国家继续生存、发展的灵魂。在传统的学习评价中,重师评,轻自评;重科学知识,轻实践创新;重全体,轻个体;重结果,轻过程等等,一系列的弊端使学生变得消极被动,结果可想而知,无形中少数学生获得鼓励,体验成功的快乐,成为学习的成功者,而大部分学生以失败而告终。新的课程改革唤醒了我们:正确认识教学评价,特别是认识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对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补充了教师评价的片面性更加客观、公正、公平、全面;它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创设了尊重、理解、评判的学习氛围,在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评价他人的过程中激励自己、激励他人,为共同发 展、走向成功提供了机会。

二、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正确进行评价 由于受学生心理年龄以及还未定性的世界观和未成熟的认知系统影响,在评价过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极为重要。实践证明适度、中肯的评价能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同时,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引导,教会学生 正确评价。

(一)评价要客观、实事求是:教师要扮好引导的角色,提示学生评价中要抛开个人感情因素,生生之间的评价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物,对于评价差距大的要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如在课堂上,当学生站起来评价自己或他人时,常常听到这样的话语:我认为自 己在某某方面做得不够好,我认为他某某方面做得不够好……此时不管自己或他人积极性会大大降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刻的察赋是被赏识的渴望。”所以,教师应提示学生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积极地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更好,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苛求,不如花一点儿心思去发现其闪光点,并以此激励、鼓励,让大家都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让学生说出心里话:只有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阐述其依据,老师和同学才能了解他的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进而对他的理解和表达做出客观而有针对性的评价。所以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尝试与学生做朋友,寻找和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或他人的评价,当学生能与我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时,他能大胆而真实、正确地进行评价。当然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教师做出评价……学生 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大家的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

三、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评价的方式有很多,如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 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使我更注重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建立民主、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而在自身的发展中,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了解自己的所求,明白自己的得失,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也要掌控。评价自己正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释放自身所具有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一)学生自我评价。“只有能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做出正确评 价的人,学会并善于分析自己的活动的人,才能称得上独立自主的人” 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自我成长能力。但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目标不同,学生的自我评价方式自然不同。学生采用的自我评价方式主要有(1)问卷式评价。教师根据自我评价的内容、目标,可以设计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学习一段时间后,进行问卷调查,从而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2)档案袋式评价。学生的档案袋可因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使用目的选择不同的内容,一般以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的时间为限,均有学生本人填写。主要包括学生的品德记录、课堂记录、成果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反思,并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努力或进步,扬长避短,激励自己,以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能力。(3)作业评价的开放性。学生的作业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书写能力、认真态度、和判断能力,仅仅用教师的正误对勾来判断,显然不能起到全面的作用。如果真正让孩子参加进来,除了学生自己写评语外,还可以通过小组评价或一月一次的作业展览让他们选出“我”最欣赏的作业,为了得到同学的赏识,每个同学都会努力的。

(二)生生互评。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是见 多识广了,也许他们对老师的评语不再感兴趣,但对同学的评价却很在意。我把评价分为学习、纪律、劳动、思想、综合五方面,每方面下设几小项,列成表,上墙。评价手段也不能强调单一的标准,可以是画笑脸,可以是A、B、C、D,也可以是评语……这样,每个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课堂上,我经常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你认为他(他们)做的好吗?好在哪里?”“从他(他们)身上我们能学习到什么?”“他(他们)做的有问题吗?如果有,问题在哪里?”……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互补的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在团结、和谐的氛围中得到发展。通过学生相互评价,学生积极地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

(三)改革考试评价。分数再也不能成为学生的命根,应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功能,所以在试卷的设计上应以学生为主体,在试卷的开头说一些激励性的话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考试题目,使学生产生一种平等交流的感受,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对话的愿望,再者试卷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注意趣味性,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对能力、综合性学习也应创造性地加以体现。最后考试的结果一定要灵活处理,以维护学生的自尊。考试与其他评价方式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对考试的结果应加强分析指导,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不用百分制量化、表示评价结果,不排名次,而是用“你真棒”“学得很好”“加油努力” 等短语表示评价结果,学生也可进行自评……这样不同层次 总之,评价无定法,但一定要有法,得法。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使学生则真正地成为了研究者、探究者、发现者,做真真正正的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而体验成功的快乐。

第四篇:开放教学,发挥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论文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型的手段进入课堂,在我们教学中为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创造提高了很好的环境和条件。

然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处于中心位置,课堂的一切都以教师为中心,只是把学生视为储存知识的容器和仓库,也就是信息技术课上所说的“存储器”,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操作系统”功能,从而培养出的学生也只是不能自由活动的“磁盘”,而不时可以自由活动的“鼠标”,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开放教学,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课题,在教学中通过四个“开放”,加强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为学生的整体发展提供一个活动空间。

一、教学思想的开放

传统的教学理念抓,教师只是机械地实施接受教育,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及潜能的创造性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中极力推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主导”的教育观念,多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向教师发“难”。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与自己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只是一种教与学的理论关系。对于教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这是因为学生在我们的教学中不仅参与了我们教学的全过程而且直接影响着教学进程和效果,因此,我们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只有立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让学生主动的发展,加强教学中的民主化,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创造精神,建立平等和谐的指导性。也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这种观念,才能在教学中,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培养、自我评价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由教师做主,变成由教师引导,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个性。

二、教学方法的开放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是教师只管教,不注重于学生的学;只注意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而不注意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使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受压抑的境地,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教师的附庸。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在教学上与学生同教同学。

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先让学生自己看书,在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问题的答案。而作为学生阅读完课本以后,要讲出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对有关知识的疑问,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教师给予解答,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本单元课的知识传授,在传授的过程中边教边与学生探讨其中的知识内容、知识要点、难点,使教与学充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互教的课堂教学方法。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还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在有关知识的讲解中,完全放开,由学生自己当教师,教师当学生;由学生讲授知识,教师适时给予补充,最后再对学生讲解的知识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更正和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课堂的活跃气氛,使教与学在和谐、愉快的教学过程中达到水乳交融。

三、教学过程的开放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是一种先讲知识后练习的过程。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种开放式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学知识与练习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自由学习、自由练习、自由活动。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操作过程都必须要紧密联系,把学过的知识当场练习,当堂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自由发问,自行解决。一般的信息技术教学,总不敢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总担心学生把机器弄坏,把“文件”丢失。但往往你怕,就出现你所怕的事情,所以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们完全放开,学生自己大胆动手操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修理者,对于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动给予指导,机器出现的毛病给予妥善解决,并指导学生观察老师如何进行解决的,自己试着去完成,这样一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更好地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教学反馈的开放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反馈只是凭借教师的提问和考试,仅仅限于教师的个人意愿,无论是知识的掌握程度还是问题的解决程度,都是由教师来决定。这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操作课,掌握程度如何、理解程度如何,完全取决于学生本身,你理论背诵的再好,你没有实践,连一个“鼠标”都不会用,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是一个“硬盘”,将教师的知识“存储”起来,而自己不会操作。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反馈中完全放开,把传统中的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变成学生提问题,教师“回答”的新型反馈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点的反馈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也更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难的问题,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总之,在素质教育充分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武器,只有因势利导,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充分消化,加上我们自己的、现代的教育理念,实行全面开放,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上有更大的提高,才能使学生在素质教育发展上更全面,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党员主体地位

党员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基础,并通过修改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措施来落实和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其次,2004年正式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对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权利作了更加具体、规范的规定,对党员权利的保障措施作了进一步完善,对党的各级组织、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保障党员权利方面应承担的责任作了明确界定,使党员的主体地位有了制度保障。此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而在今年6月25日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指出,要继续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党中央进一步将尊重党员民主地位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这对于扎实稳妥地推动党内民主建设必将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近代工业文明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但同时,人类对自然的干扰也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引起了严峻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衰落的特别是那些消亡的人类文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有关,由于人口膨胀、盲目开垦、过度砍伐森林等造成的对资源的破坏性使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其内涵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进步的需要,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经济发展方式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表述,首次见诸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并被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

党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和理念,经历了一个从“增长”到“发展”的转变过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十一五”时期的战略重点,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口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十七大将党对经济问题的认识又推进了一步,明确提出,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21世纪中国发展的理念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实际福利的增长过程,不仅指社会财富的量的增多,还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提升,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等。可见,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文明化的过程。

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经济运行中“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其鲜明特征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升级,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的数量型扩张向质量型发展的理念升华。实现这一理念,需要进一步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和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尽快建立起与这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匹配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其中特别要处理好干部定量考核与发展导向之间的关系。为此,至少要做好四方面的转变:一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物质指标,转向注重考核以人为本指标;二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经济数量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标;三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经济发展速度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指标;四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近期利益指标,转向注重考核可持续发展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小康社会”,发端于邓小平同志对“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这一雄心壮志的现实思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它的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起初,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侧重于解决温饱问题。而到了1997年,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的情况下,党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宽裕”的历史任务。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此后,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丰富内涵,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此次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针对性。比如,报告提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使用“人均”一词,表明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再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表明我们党更加重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加突出全面小康社会的自然与环境内涵。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有许许多多实在的“指标”,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新要求,具体包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事业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这里面既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等事关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问题,也有和谐文化建设、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转变消费模式等民生问题

和谐社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经过多年来党的理论 探索,“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全党的一项重要共识。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到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十七大报告,“社会和谐”或“和谐社会”的提法随处可见,从中可以清晰看到,这些年来党对于社会和谐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只有拥有更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够更好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反过来,只有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实现较大程度的和谐,才能更好地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动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是更高层次上的民主法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财富的增长固然重要,建立和维护一套稳定和公平的规则同样重要。在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中,首要的便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将和谐社会建立在民主法治的坚实基础之上。实践表明,完全忽视对个人利益的合法保障,只会带来社会财富增长机制的萎缩,最后必然会损害社会的真正和谐。因此,十七大报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而要真正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就必须大力加强法治保障。

社会和谐也是更高层次上的公平正义。众所周知,由于社会成员存在能力禀赋上的差异,由于市场规则难免存在不严密的地方,我国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了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贫富扩大等现象。党中央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等。报告回答了当前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推动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必将有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七大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实际 上是在党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

科学发展观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十六大以后,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根据我国发展实践所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十七大报告从中国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宏观历史视角,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加以阐述。从中可以看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入,党对中国社会全面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具有内在的继承、丰富和发展的关系,它们都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实践,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报告用简明的语言对科学发展观作了精辟的概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必须要满足四个方面的 “要求”,即: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对于科学发展观全面完整的阐述,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奠定了新的历史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成熟。报告围绕这个主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为实现新的更高要求的奋斗目标,报告对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对党内外、国内外普遍关注的关于我们党 今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一重大问题集中而鲜明的回答。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自此以后,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时期,十七大再次集中而鲜明地强调,要坚定不移地高

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一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前进道路和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揭示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到每个国家,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就有其特殊的规律。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对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上,概括了29年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所形成的一系列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出,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反腐倡廉

在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反腐倡廉工作再次受到重视,报告有多处涉及。根据现行《党章》规定,党的代表大会有一项涉及反腐倡廉工作的专门议题,就是听取、审议并通过中央纪委工作报告,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纪委检查委员会。可以说,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在各项专门工作中,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和反腐倡廉工作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一次代表大会如何评价过去一个时期的反腐倡廉工作,传递出哪些新的信息,对未来的反腐倡廉工作部署提出怎 样的指导方针,都是重大的议题。笔者通过分析十七大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主要的新信息和新思路,有三个发现——第一,对反腐倡廉工作作了新的概括,并将在党的各项任务中更加突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性。“反腐倡廉建设”是十七大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的概括,而之前通用的提法是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反腐倡廉工作等等。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概括有以下几个信息:一是,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了彻底的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事实上,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就是一个铜板的两面,是从不同角度对同一个问题的阐述。二是,以“建设”替代“斗争”或“工作”,意味着将使反腐倡廉工作常态化,体现了中央关于反腐败斗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基本判断。三是,提出反腐倡廉建设,显示出在党的各项主要任务,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反腐倡廉具有特殊的地位。这种特殊性集中体现于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同时涉及到其他四项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种突出既体现在纵向比较中(在反腐倡廉工作领域内作历史比较),更体现在横向比较之中(在党的各项主要任务之间进行比较)。后者更主要、更集中地体现了十七大对于未来反腐倡廉工作的总体要求。

十七大之所以提出上述主张,背后无疑就是对当前我国反腐倡廉形势的总体判断——虽然在报告中并未具体阐述。反腐倡廉形势的依然严峻甚至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持续严峻是其基本特征。从这个判断出发,对十七大的新精神就容易理解了。

第二,紧紧依靠制度建设深化反腐倡廉工作,并且使依靠制度反腐败的思路更加清晰。在十七大报告中的多处,都显示出领导人坚决反对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例如,“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同时,在更多的地方,都更突出地显露出未来深化反腐倡廉工作的基本思路,那就是要紧紧依靠制度建设,包括把领导人的鲜明态度和坚强决心也要有效地转化为制度力量。十七大报告重申了十六大以来形成的反腐倡廉十六字战略方针,体现了对于依靠制度反腐败的重视。而“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主张则更为清晰地体现出了对于依靠权力反腐败和依靠制度反腐败的抉择。

毫无疑问,仅仅依靠权力反腐败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依靠制度反腐败才是我国最终取得反腐成功的必由之路。依靠制度反腐败之路虽然已经探索了十余年甚至更长,但我国目前依然处于由依靠权力反腐败向依靠制度反腐败的转型途中,而且要彻底实现这种转型还有巨大的阻力需要克服,还有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

可喜的是,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执政党依靠制度反腐败的思路更加清晰了,背后则是对以往通过建立制度反腐败的局限或症结的认识的深化。依靠制度反腐败要想成为根本的模式,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实现高度的法治是前提。而要实现法治,前提条件则是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在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十六大报告的思路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十七大报告的思路则是“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从抽象的权力制约诉求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之间的相互制约,这是认识上的飞跃。这种改革思路上的清晰化显然会有利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当然,认识并不等于改革任务的提上议程,更不等于改革任务的完成,传统体制的惯性思维还会很有市场,改革的阻力势必很大。但至少,思路清晰之后,改革实质性推进的可能性明显增大了。

第三,反腐倡廉工作,特别是依靠制度反腐败的有效性受到重视。十七大报告有几处提到反腐倡廉工作有效性问题。“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有效”、“严格执行”、“任何”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反腐倡廉工作的有效性联系在一起。“有效”是直接关注效果的要求;“严格执行”是取得效果的根本保证。再好的计划,不能严格执行,甚至大打折扣,显然都不会产生什么正效果。如果仅依靠权力反腐,在制度上就不可避免地使不少腐败分子成为漏网之鱼,即使受到查办的也难以得到真正的执行,那么惩处的威慑效应将几乎丧失殆尽,效果也就谈

不上了。

实事求是地说,以往的反腐败工作,并不太重视效果,或者说并不是结果导向的。正因如此,在反腐倡廉工作总结中,容易局限在本工作领域内作纵向的战略思维或工作计划方面的比较。结果当然是容易看到成就和进展,而对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以及工作中的问题认识不足。倘若关注工作效果,属于结果导向的,那么工作总结的结论一定不同。

十七大在反腐倡廉工作方面的新信息和新方针是重大的,必将为未来反腐败工作的深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作者系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基层民主

始于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一场变革正在影响今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它让人看到中国式民主发展的清晰轨迹。而今,得之于民间的这种民主经验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动力。

——中国基层民主的力量不可低估

庞东村,中国内陆陕西省一个收入富足的村庄。一九九八年底,庞东村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第一次实现了村民推选自己的自治机构——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这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后的第一次实践,也是新中国以来中国农村村民民主自治在法律保障下迈出的第一步。

发轫与一九八○年代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终在一九九八年蔚为大观,而在过去五年里,这些朴素的“草根民主”被发扬到更高更广的范围。中国三百多个乡镇开展了乡镇领导直选试点,公推方式产生候选人的做法在乡镇党委换届中得到普遍推广。村务公开等乡村民主经验拓展到中央党政部门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

而城市里,社区居委会、职工代表大会、股东大会、业主委员会、听证会等基层组织和形式,在维权、政策呼吁方面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认为,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推动了今天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发展。

“基层民主的改善为政治体制宏观发展提供了基础;基层民主锻炼了亿万人民参与政治的能力;从技术方面讲,基层民主为整个国家走上高度民主法制的轨道,提供了可操作的经验。”

——胡锦涛传递了两个重大信号

中共十七大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两度肯定了过去五年中国基层民主的成就:活力增强,制度更加完善。用俞可平的观点来看,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就是一种“增量民主”:对已有民主存量的增加;在不损害人民原有政治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政治利益。

基于这种思想,十七大报告提出“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

刘春认为,胡锦涛除了肯定既定成就,更传递了两个重大信号。

“第一,报告提出发展基层民主,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这透露出中国未来民主发展的着力点,就是着力从基层推进,而这一点,恰恰是中国民主发展既积极又稳妥、最可直接操作的层面。”

另一个信号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刘春说,“这个定调解决了长期以来基层组织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问题,基层组织不是政府单位,有效衔接两者关系就要界定政府公权力的范围;改变政府管理越位、缺位、不到位的状况”。

——基层民主是社会和谐必经之路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讲师赖洪毅认为,当前的中国,民生仍是政治的重点,而民意已成决策的重要依据。而中央党校的刘春则认为,当下中国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在着力

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也急切需要发挥基层民主的作用。

“和谐社会和基层民主是内在统一的,要实现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基层民主。”刘春说,民众有各种不同的利益诉求,他们争取自己权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基层民主,一个社会如果能保障民众充分发表主张,这样的社会才和谐。

他比喻说,一个组织微观的细胞有了活力,他的整体就有了活力。一个社会的基层有了民主,就能激发社会活力。正鉴于此,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公民意识”和“表达权”。

党建专家甄小英认为,表达权是比选举权更大的概念,民众通过选票、媒体、讨论等都能表达自己的诉求。“新的提法说明执政党有意让基层民主有更多的实现形式。” 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一个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方语词,首次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全国

党代会报告中。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专家约瑟夫?奈是此概念的始作俑者。按照奈氏观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领域体现出的硬实力,还包括因文化、价值观等吸引力表现出的软实力。

在十七大报告中,软实力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表述形式出现,与之相关的重要论述还包括“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以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此间研究者指出,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已确立从国家层面推动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战略,并作出相关系统部署。

在评价探讨全球汉语热催生孔子学院,中法、中俄互办“文化年”,以及日前刚于上海结束的世界特奥会等一系列重大现象和事件时,国际舆论的普遍看法是中国软实力日趋走强。有印度媒体以为“现在,所有中国的东西在世界上都令人着迷。”文章分析指出,“中国的软实力因经济活力而产生,反过来又增强了经济活力。”

天下物无独必有对。在赢得广泛肯定和尊重的同时,中国也引起了外界特别是西方社会对其发展前景和存在问题的疑问与担忧。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来自中西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和陌生感,会给彼此的对话交流造成一定困难,进而影响到其他经济、外交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

一般认为,作为软实力核心的文化力,为世界众多国家高度重视。近年来,英国和韩国分别制定了“创意英国”与“活力韩国”的总体方针,法国、西班牙、日本等国也都在有计划地实施各自的语言战略,努力扩大其语言的国际影响。在高度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地球村不可或缺重要一员的中国,如何以更加主动的姿态,通过对本民族文化的萃取提炼,同时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寻找一种中国和世界、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平衡,并将其精髓展示给世界之需求,正变得日益迫切。

“文化层面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将使国与国之间多几分理解,少几分敌意,这正是中国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出发点”,程曼丽如是表示。

然而,这种愿望的实现还要满足一个重要前提。在程曼丽看来,只有当一个国家将文化精髓内化为全体国民的共同认知后,方有可能将其外化为国际符号,并且当这种价值观念被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后,才意味着软实力的真正提升。关于这点,十七大报告显然有所考虑,着墨厚重。如“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增强诚信意

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内容。

此间观察家指出,除却文化层面,中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出炉前,显然已从更高视角认识到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大意义。这种真诚努力既体现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全新治国发展理念的提出,又见诸中国在推动朝核六方会谈中扮演的积极角色;既彰显于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对民生的“殷殷关切意”,又表现在对公民出国文明旅游的“淳淳劝导语”。

在新闻传媒领域,中国在开放度与透明度领域出现的积极变化同样受到国际舆论的肯定。十七大期间,有国外记者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希望中国能够延续这种好的趋势,并认为中国不必对外界的批评报道过分敏感,因为这对每一个崛起中的大国都是十分正常的。

约瑟夫?奈日前接受此间媒体专访时称,只要未雨绸缪、妥善处理,“文明的冲突”与“大国政治的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他认为“和谐世界”已为人类未来描绘出一幅乐观积极的图景,并相信中国能够和平崛起,但中国有必要通过“软实力”和负责任的行为来消除世界对其崛起的恐惧。(记者 翁阳)

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11月02日 ·党章修改:彰显党的与时俱进 [10月30日13:56] 解读十七大报告关于党内民主建设的论述 [10月30日10:10] ·又好又快:十七大的关键词 [10月30日09:57]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0月30日09:22]

·把握理论体系科学内涵 [10月30日09:0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0月30日09:0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鲜明特征 [10月30日08:4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勇前进 [10月30日08: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发展进步、团结奋斗的旗帜 [10月30日07: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发展进步、团结奋斗的旗帜 [10月29日10:09]

·权威人士谈十七大报告中的财经“关键词” [10月29日08:32]

·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10月29日07:09]

·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10月28日10:11]

·《半月谈》:权威解读十七大报告的十八个新亮点 [10月26日09:58]

·十七大报告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释义 [10月25日09:40]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十大“亮点” [10月24日16:15]

·图解报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0月24日16:04]

·图解报告: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0月24日16:03

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0月22日09:29]·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0月22日08:53]

·党章修改反映党心民意 [10月22日08: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 [10月22日08:20]

·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让更多劳动者分享发展成果 [10月22日08:19]

·中共着力建设超越“稳定”标准的“有序”社会 [10月21日17:27]·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改善民生 [10月21日15:34] ·节能减排:让祖国大地遍是绿水青山 [10月21日15:07]·“软实力”何以现身十七大报告 [10月21日14:08]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 [10月21日13:58] 改善融资条件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10月21日13:56]

·马晓河:域经济应走特色产业之路 [10月21日13:55]·戴逸: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0月21日13:24]

·王大珩:创新是我们的天职 [10月21日13:23]·反腐败,我们党一以贯之[10月21日12:17]

·核心价值体系理应回归传统文化 [10月21日09:25]·利益格局调整偶像时代已远 十七大文化布“心”局 [10月21日08:27] ·中共描绘中国未来图景 着手修补发展“短板” [10月21日08:18]

·中共实行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推动党内民主新实践 [10月20日22:08从十七大报告看经济发展新趋势 [10月20日21:11] ·专家解读十七大报告中的中国外交新理念 [10月20日20:36]·中国共产党更加清醒认识未来发展问题 [10月20日20:26] ·从十七大报告看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新思维 [10月20日20:10]

·专家:十七大为军队建设确定新方针提出新任务 [10月20日18:46]

·中共十七大报告透出政府机构改革信息 [10月20日16:26]

·站在历史高度上全面部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0月20日15:48]

下载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当今素质教育中,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参与教......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并将其作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予以强调。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发展党内民主的根......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命全面关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

    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方法

    小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我常常在思考: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就在那里咬笔尖、抓耳挠腮呢?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句不成型、言不达意?到了小学高年级要他写一篇4......

    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第一,素材单一。不注意观察生活,一到写作文,就不知道该写什么好,例如写事,翻来覆去就哪些内容,故事常常雷同。第二,空话和口号式的......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突出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突出,在这种潮流的带动下,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经营和管理本质特征的企业文化建设日渐盛行,一个企业要发展,抓企业文化尤为重要。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瑞金市象湖中学赖瑞明 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数年,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促进学生持续、健康、和谐地发展。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物理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学生增长知识、学习科学、了解自然、了解社会、发展能力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教导学生的主要舞台,在学生的增长知识了......